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那时汉朝-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初田广烹饪郦食其,田横也是有责任的。田广被韩信干掉后,田横只好投奔彭越处躲难,然而彭越被刘邦封为梁王后,田荣也觉彭越是靠不住,只得带着五百家奴逃到东海上的一个小岛上躲起来。

田横这个逃难之举,让人看来觉得可怜,又觉可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要说你逃到海中央,只要你人还不变成乌龟,刘邦一句话就能把乖乖地你抓回来。当然,刘邦现在不是想抓,而是想召他回去。

怎么说,田横也是一条汉子,当初他本来是被郦食其搞定的,后来硬要跟汉军对着干,也那是被韩信逼成的,那当然怪不得他。再退一步来看,从陈胜吴广起义起,田氏三兄弟就没少做过贡献,倒下一个,他们就接上一个,守住齐国,也保住了英雄贞操。

再说了,刘邦之所以有今天红旗天下飘飘,那血染的风彩,至少也有田氏兄弟的一部分功劳。难道不是吗,想当初,如果没有田横三兄弟拖住项羽死缠烂打,刘邦在西边还能像只兔子一样有机会到处逃跑吗?

不用多说了,田横这种人,叫他好汉也好,贤人也好,总之,他不能呆在海中。他一天不回来,刘邦心里就一天都不踏实。五百人,说多也不多,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天知道他们有朝一天会弄出多大的事来。所以,为防后患,刘邦决定以招贤名义把他收买下来。

于是,刘邦立即派出使者,驾着小船来到了海岛上,使者告诉田横:皇上已经赦免你的罪行,请你快快跟我走吧。

田横一听,马上拒绝了使者的召唤,他抛出的理由是:我曾经烹饪过陛下的使者郦食其,又听说郦食其的弟弟郦食在汉朝里当将军,我还是心里觉得害怕,所以不敢奉诏回城,还是请皇上开恩,把我废为一个平常百姓,让我守在这片海岛中了却终生吧。

田横这翻话真是说得又悲哀,又可笑。废你为庶人是可以的,问题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庶人身边竟然团聚着五百个为你蹈死不顾的战士?既然你害怕郦商报复,那行,由我这个当皇帝的出面给你撑腰,如果郦商敢动你一根汗毛,我砍他全家。

刘邦为了打消田横顾虑,当即派人把时任皇城的保安司令官(卫尉)郦商召来,并且很严肃地告诉郦商:你可听好了,我要把杀害你哥哥的田横同志召回京城,如果你的人马敢他一下,我杀你全族!

刘邦警告郦商同志完毕,再次派使者前往海岛。这次派出去的使者跟上次有所不同,所谓不同的是使者手中多了一根竹竿,而恰恰这根又不是普通的竹竿,而是一竿“节”。

所谓“节”,即代表皇帝的一种信物。西汉政府的“节”,是一根长约二米许的竹竿,尖端绑着牛尾。“持节”即拿着它,代表皇帝御驾亲到,具有绝对权威。所以说,千万不要小瞧了这根小小的节,如果没有它,田横可以顽抗到底;但是有了它,田横如果顽抗,唯有死路一条。

这次,使者持节再次来到海岛中,他只给田横扔下一句话:皇上叫我转告你,如果你回京城去,大者可以封王,小者可以封侯;如果胆敢抗命的话,立即派兵前来血洗小岛!是去是留,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刘邦这招够狠,一下子就让田横无话狡辩了。留下是死,去了未必又是福,但死我田横一个是小事,哪能连累那五百余个兄弟姐妹呢?于是,田横只好收拾行李,带着两个随从,和使者前往洛阳。

然而,就在田横一行人前往到距离洛阳城三十里外一个叫做尸乡(河南省偃师县西)的驿站,田横突然停下脚步不走了。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驿站,天下有那么多字,偏偏取这么一个不吉利的名字,所谓尸乡,似乎不就是收留尸体的乡间吗?

当然,名字不好不是田横停步的原因,其实他心里早有盘算了。田横对使者说道:“人臣见天子,应当洗沐更衣,以此来表示尊敬。”

使者一听,便答应田横暂留驿站洗澡换衣。使者上当了。田横这不是真的要淋浴更衣,而是另有打算,更让人惊讶的是,田横并非打算逃跑,而是准备自杀谢罪。

这时,田横这样对两个随从吐露了心底的秘密:

我曾经和汉王都是面前称孤,现在汉王贵为天子,我却沦落到亡虏之地,这已经是一件耻辱之事。再且,我曾经烹过郦商之兄,如今又要同他同肩事主,就算郦食害怕天子之诏不敢杀我,我也是心有惭愧。

其实,这次皇上召我进城,不过是想亲眼目睹我的面貌罢了。请你们帮我砍下头颅送往洛阳,这三十里的距离,相信到达洛阳时面容还不会改变,皇上还能清楚得我的模样。

田横说完,立即自刎。

这时使者闻迅赶来,后悔莫及,他只得立即砍下田横头颅,速往洛阳城。当两个随从把田横的头颅呈送到刘邦面前时,这个铁男人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贤人啊,这又是何苦啊?”

天子一声叹息,也唤不回英雄的魂灵。最后,刘邦只好任命田横两个随从为都尉,派两千士兵以王礼厚葬田横。但更令人惊心的还在后头,两位随从埋好田横后,就在田横旁边分别给自己挖好坟墓,自杀殉主。

刘邦再次被震动,正所谓,一滴水亦能看出整个海洋,以两个随从之志,亦可断出居留海中的五百余人的心胸之贤。于是,刘邦再次派使者把五百余人全部召回洛阳,然而更可怕的是,这五百余人一听说田横已死,竟然全部自杀殉主!

刘邦再次无语了,招贤,却招回了一个五百余个不朽的英魂。英雄乘鹤徐归去,众贤化云相随之,田横,他就像天空里一颗流星匆匆逝去,但却在大地上留下了永恒的人性光茫。他的名字也深深地铭刻在曾经居住的那个小岛上,那个小岛,就叫田横岛(山东省即墨市东崂山湾口处)。

三、秋后算帐:季布和丁公

刘邦这辈子,做过不少令人骄傲之事,但也没少几件龌龊往事。最让他不堪回首的,就是彭城兵败的那件事,特别是他从彭城逃亡之后,前后两次被丁公和季布追杀,那可是一个窘样呀。回想起这件,刘邦最咬牙切齿的不是丁公,而是那个季布,季布害他多次把两个无辜的孩子踢下车去,从此被历史非议,想洗刷都没法儿了。

季布,你不死,怎么出我一肚子的恶气。于是,刘邦闻听季布潜逃,立即悬赏捉拿,凡是捉到者,奖赏千金,如果敢有隐匿者,诛其三族!

季布,楚人也,为人任侠,早年闻名于楚。所谓任侠,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季布此种性格,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投奔了项羽,估计他就是一个游离民间被百姓供为救星的大侠客。在中国古代,百姓有三大崇拜对象,一为皇帝,二为忠良,三为侠士。山高皇帝远的,只好靠忠良;忠良早死或隐没的,只得靠侠士。

其实在很多时候,百姓还是较喜欢侠客光临寒舍。如果你有冤情,忠良之官职责就是帮你申冤,最多也是鼓励你勇敢面对生活和现实,相信明天的阳光还是灿烂之类的。侠客就不一样了,他没有那么多废话,但他有很多实惠动作,比如,他会不声不响地帮你把仇家摆平,杀他个鸡犬不留,甚至还会劫财救贫,从屋顶上给你扔下一袋子的银子。

可惜造化弄人,季布没当成伟大侠客,如今却成了天下人从皆知的通缉犯。此时,季布正藏匿在濮阳一个姓周的大家族里。大家族有一个好处,就是人多好藏身,但也有其毛病,就是人多耳杂。周氏那个当家的,其实心里挺苦的,如果季布一辈子呆在周家也不是办法呀,纸是包不住火的,有朝一天不知得罪了哪个仆人,被人告密了,到时周家血染濮阳河,就是哭神拜鬼都不顶用了。

周家为了自保,决定打发季布。请神容易送神难啊,这个季布,如果惹他不高兴,他一样可以立即让周家断子绝孙。于是,周当家左想右想,终于想出一个冒险的计策,那就是建议季布委屈自己,充当奴隶另卖他家。

亏周当家想得出来,要季布当奴隶,那不是找死吗?事实是,周当家也做好了找死的准备,他对季布说道:“你长年躲在我家也不是办法,如果你能听我的计策,我就给你献一计;如果不行的话,我愿意行自杀。”

季布一笑,有计策就说嘛,怎么说你也是为我好,何必说那么丧气的话?

周当家终于鼓起勇气说道:我要你削发为奴,套上铁圈,连我家几十个奴隶一起卖往朱家。

季布疑惑了,削发为奴,卖往朱家?你以为叫我换个马甲,朱家就认不出我了吗?

周当家很无奈地:是啊,他有可能要认出来,但是我们也要考虑他认不出你的可能性呀。

季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周当家:一点辙都没有了。

季布:那好吧。我不强人所难,你就把我当奴卖了吧。

所谓朱家,不在濮阳,而在鲁地。周当家果然帮季布剃光了头发,带上奴具,用一辆大货车把季布及周家几十名奴仆,一同运往鲁国的朱家会所。

估计周当家和朱家是有势力来往的,不然不会如此熟门熟路。周当家之所以动用这么多奴仆陪卖,那是防止路上有人认出季布,更是防止朱家看出破绽。然而,周当家精明,朱家可不傻,他一眼就看出了毛病。你周当家这个卖奴的动作搞得大大了吧,兵荒马乱的日子基本上结束了,如果不是逃难,你凭什么无缘无故地把这么多家仅都卖掉?

朱家心知肚明,但是他不说,仍旧把这批奴役卖下来,并且放在田里劳作。有一天,朱家远远的指着季布,对他的儿子说:“你一定要记住,种田的事就听那个光头的,千万不要对他指手指脚,还要注意的是,他吃什么,你就跟着吃什么。你也不要问为什么,尽管听我的吩咐去做就是了。”

朱当家的叮嘱完,就上路去京城了。

千万不要紧张,朱家这不是去告密,而是找人游说解救季布。阿弥陀佛,季布真是遇上好人家了。其实,这一切都不出周当家所料,因为他早就打听好了,朱家势力大,洛阳城有他的铁关系,人心又贼好,朱家不救季布,天诛地灭。

朱家那个所谓铁关系,其实就是老好人夏侯婴。贵人遇贵人,当然好办事。朱家来到洛阳城,拜见了夏侯婴,夏侯婴留下朱家畅饮几天。几天之后,朱家才开口问夏侯婴:“季布到底犯了什么罪,搞得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

夏侯婴一听,笑了,往日季布狂追猛打他马车的事还历历在目,但那情那景是不能再提了,夏侯婴只得半含糊地回答道:“这个季布,曾经为难过皇上,皇上很怨恨他,所以才下令捉他的。”

朱当家一听,明白了。他又故意问道:“您觉得季布这个人怎么样?”

夏侯婴:“是一个贤人!”

当然是贤人了,从来没人那么紧追过夏侯婴的马车,唯有这个季布差点赶上。

朱当家终于忍不住了,他终于把准备好的游言一古脑的说出来:

所谓人臣都是为人主卖命的,季布作为项羽的将领为难皇上,那叫忠于职守。再说了,项羽的属将那么多,皇上能捉得完吗?现在皇上刚刚得到天下,就因为怨恨季布便天下搜捕,那胸怀也太不广阔了吧。

又再说了,季布这等贤人,皇上捉捕如此急迫,中原无立身之地,那他不是北奔胡奴,就是南逃南越,这不是拿自己的人去资助敌人吗?像这等不明智的事,您为何为去劝劝皇上呢?

夏侯婴一下子明白来了。朱家千里迢迢地跑来洛阳,不是来蹭他的酒喝的,而是为季布而来的。如此一说,季布不就是藏在你朱家会所了吗?

夏侯婴一想,会意地笑了。朱当家也笑了,是的,季布就藏在我家,是活是死,您自己看着办吧。

我们知道,夏侯婴的一生,是舍生救主的一生,亦是救死扶的一生,从来只见他救人,不曾他害过一个人。朱家找人可是找对了,于是夏侯婴当即答应替季布向皇上求情。果然没多久,夏侯婴逮到一个机会,按朱当家所言对刘邦陈述一翻利害,刘邦恍然大悟,立即解除通缉令,赦免季布。

这就是传说中的共赢,从周家,季布,朱家,夏侯婴,甚至刘邦,他们都是可赞之人。然而,当刘邦属下那邦将相听说一世英雄竟然能削发为奴,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能伸能屈,果然真丈夫也,季布,你真是好样的!

从此,季布从地底之下重回大地之上,沐浴着大汉的阳光,不久被召进洛阳城,被拜为朗中。

季布一夜飞天,天下皆知,这时还尚逃亡在外的丁公也蠢蠢欲动了。季布是贤人,这是大家公认的。丁公也是贤人,这是刘邦被逼急的时候喊出来的。而丁公以为,他是季布母亲的亲弟,又放过刘邦一马,如果他谒见刘邦,那么肯定也能见光活!

事实上,丁公这个算计真是错了。他并没有想到,自己和季布根本就不是一个品种,他不见光则活,一见活则是死翘翘。果然,丁公带着自信的心情求见刘邦时,只见刘邦一声冷笑,大声吼道:给我拿下!

丁公这下可是真蒙了,皇上啊,我放过你一马,不封官则罢,凭什么要拿下我?

小样的,还是明白的告诉你吧,你死就死在放我一马。季布狂追我,那是忠于职责;你把我放掉,这叫玩忽职守,懂吗?

接着,刘邦下令士兵押着丁公在军中巡回游行,并且宣布他的罪状:大家听着,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的正是他。宣读完毕,一刀砍下,鲜血溅地,刘邦又站出来说话了:大汉天下,如果有谁仿效丁公,必人头落地!

刘邦招就叫借力打力,杀一儆百。此种杀恩之法,可谓生猛,他不但没受到半点非议,反而威慑军中,更是成为后世帝王的经典教材。只可惜丁公那条小命,从此教天下之兵,不再随意做那好心救蛇的农夫!

四、迁都

就在刘邦定都洛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有人跳出来给他提出了迁都的提议,这个人就是娄敬。在迁都提议之前,洛阳城那帮汉朝大佬们,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娄敬的人。不闻其名,理所当然,因为此时的娄敬不过是一个被从齐国征召,发往西部守边的苦命战士。

说娄敬是苦命,是因为他是拉车前行边疆的士兵。当时,娄敬的军队路过洛阳城时,队突然解下套在身上的绳索跑了,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没有逃回齐国,而是投奔了一个当时叫虞将军的老乡。

娄敬告诉虞将军,我叫见当今皇上。

虞将军左右打量娄敬,一身穷人模样,破旧的羊皮袄,充满灰尘的脸庞,整个人就像一个乞丐,这个卑贱得如一料尘埃的逃兵,竟想拜见皇上,你不会是吃错药了吧?

虞将军问娄敬,你到底想干嘛?

娄敬:我想向皇上提议。

虞将军:有什么意见你就跟我提,我再提给皇上。

娄敬:不,我要当面给皇上提。

虞将军:你想给皇上提什么议?

娄敬:迁都。

虞将军一听,哭笑不得。迁都?迁到哪里去,天地之大,除了天堂外,天下还有经洛阳城更合适称帝的都城吗?兄弟,想不当兵有许多种,你偏偏选择这一种,忽悠是行不通的,当初皇上在道上混的时候,你还不知道蹲在哪个山旮旯呢,别给他使那些歪门邪道的东西。

又再说了,帝王搬家,可不是普通人家,搬到家算到哪,搬不妥可以再搬回来。如果建议不妥,触犯禁忌,人家根本就不用找借口,一刀就把你劈成两半。

娄敬:我要提的是正儿八经的提议,不是你所认为的妖邪之言。

这个倔老乡,他无非是想以此哗众取宠,跟皇上混个脸熟。虞将军真是服他了,见过狂的,但是没见过如此狂妄无知的。最后,虞将军无奈了,他说:这样吧,我送你一套新衣服,你至少也得淋浴更衣了才去见吧?

只见娄敬又说道:我身上穿什么就是什么去,不用麻烦你了。

果然是疯了。淋浴更衣,是对皇帝表示最基本的尊重,连这基本礼仪都不懂,那不等于送死吗?好吧,既然你想死,我就成全你。于是,这个叫虞将军的将领试着报告刘邦,真是神了,刘邦竟然愿意召见娄敬。

其实,娄敬之所以胆敢拜见刘邦,是他身上长着一样厉害的防身武器,那就是嘴里的那根舌头。以舌头席卷天下的人,我们称他为辩士。我们知道,自苏秦成名以来,纵横家几乎都是贫贱出身,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艺高胆大。在这个世界上,胆大的人太多了,但是想混得有出息,更需要艺高,只要艺高加胆大,方可呼风唤雨,纵横天下。

正所谓,祸从口出,胆小就不要干纵横家,是纵横家就要把脖子洗干净,等着随时被人家砍。娄敬没有洗脖子,他这也不是意淫自己,而是有足够的自信判断,刘邦肯定接受他的意见。既然如此,那就用实践证明吧。

娄敬一见到刘邦,就问道:请问皇上定都洛阳,是想跟周朝比谁立国最久?

刘邦毫不犹豫地回答:你说的没错。

洛阳是东周之国都,但东周是不叫洛阳,而叫洛邑。而娄敬为什么就判断刘邦要学周朝,而不是商朝或者夏朝呢?其实这个秘密我们在刘邦斩蛇起义时,就很明白地说过。刘邦不是自称为赤帝之子吗?谁是赤帝,按阴阳学家五德论来说,周朝得火德,颜色尚赤,火生土,刘邦得土德。如此一来,火德就是土德的老爹,刘邦不学老爹,学谁去呀?

我们又知道,周朝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及战国两个时期,整个东周时代,国家是极其动荡的。回忆周朝,最繁盛的就在西周,西周国都为镐京,即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既然刘邦要学老爹,那也得学老爹的优秀之处呀,也就是说,要迁都也要迁到西周的故地去呀,凭什么要呆在洛阳城?

镐京,似乎是理想王国定都所在地。现在,娄敬正是准备要迁到镐京附近,那个地方的名字就叫长安。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市西北。请注意,纵横家及辩士尽管有几分信仰阴阳学,但是他们主要还是靠分析天下时势吃饭的,所以娄敬不用阴阳学这等歪门邪道的学问去说服刘邦,而是从天下地理要冲分析利害。不过,娄敬这个迁都可行性报告分析,读来有点冗长,为了阅读理解,我只能他的要点概括出来:

第一:洛阳城曾经是天下地理的要冲之地,然而随着洛阳四周的封国土地及力量扩大,缺乏缓冲地带的洛阳城逐渐失去俯瞰天下的地理优势。

第二:关中之地,左有高山为屏障,右有黄河作为天堑,四境全是要塞,沃野千里。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国故地,就仿佛蹲在天下的背后,占尽天下地利之便宜,死死地扼住了天下的咽喉。如此王者之地,舍它其谁?

娄敬这翻话,让刘邦佩服得连声赞叹。呵,好小子,说来还真有一套。我认为你说得非常上道,不过我还要跟大臣们议议,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

于是,刘邦立即召天了一个扩大会议,讨论迁都关中之事。然而,当刘邦抛出娄敬这个议案,满朝上下,几乎没有一个人同意迁都。他们的理由只有一个:周王朝定都镐京,历时数百年不倒是真,但是秦王朝也不定都关中吗,为什么他们经历两代就被天下打倒了?再说了,洛阳东有成皋粮仓,西有崤山为屏障,北靠黄河天堑,南有伊水和洛水围绕,如此一看,也不四面皆有自然护体,坚如钢铁,我们还怕个球呀。

刘邦一听,诸将说的似乎也很在理。这下轮到他为难了,两地都是一个好,到底迁还是不迁?于是,刘邦只好请教张良,问他意下如何。

张良的意见恰恰跟娄敬相同,他对刘邦说道:诸将们说的也没错,洛阳城是有以上优点。可是,洛阳城这个地盘太小了,土地又不肥沃,农作物产量少。同时,洛阳城四面八方的敌人,可以同时对它发动攻击,这不是用武之地。关中则不然,北西南等三面都有群山包围,形成天然屏障,只要控制好东面,就可控制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固若金汤。所以说,娄敬说的一点都没有错。

刘邦恍然大悟,大受启发。娄敬乃天降之才,不用多说了,就按他的议案去办。于是,刘邦当即下令迁都,而且立即出发。刘邦这招够猛,他就是要果断出击,不让诸将有吱吱歪歪,七嘴八舌方的机会,害了国家大事。

同时,刘邦之所以如此迅速行动,还因为他早看出诸将的心理障碍。因为诸将皆是山东(崤山以东)之人,哪个不想留在靠近故乡的地方,哪个又愿意去那个山不熟,水不习的异乡蹲一辈子?然而,刘邦不是项羽,故乡固然重要,光宗耀祖亦固然重要,但是大汉基业及天下苍生的生死存亡,更是重中之重。

这时,诸将们也争辨都没机会了,皇帝都打前锋出城了,你还敢留在洛阳?于是,刘邦成功迁都关中,定都长安。娄敬建议有功,被封为郎中,同时,赐姓刘氏。

从此,娄敬又多了一个名字,刘敬。他,继郦食其之后,只凭着一根柔软之舌和一个智慧的头颅,又创造了一个贫寒之士飞天的神话,从此在灿若星辰的汉史上,留下一个响亮的一笔。

第十九章没落的韩信

一、韩信:狡兔尽,走狗烹!

公元前202年,六月九日,刘邦又下令大赦。

此次大赦,缘于迁都成功。这就如我们普通人家搬了新家,放了一个大鞭炮,以此表示庆贺,除此之外,别无他意。然而,七月鞭炮刚响完,汉朝就遭到了第一个异姓王的背叛,他就是燕王臧荼。

这个臧荼,最先不过是韩广属下一员大将。那时项羽发兵救赵击打王离时,他是其中功臣之一,后来又随项羽入关,项羽便把韩广从燕王的位置上掀下,换上臧荼。韩广改封为辽东王,但是韩广嫌弃辽东山高水远天寒地冻,不肯就国赴位,臧荼为防止韩广在夺回燕王之位,干脆就把他杀了。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没人知道臧荼为何而反,事先竟然连一点征兆都没有,如果非要找一个理由,那就是说明他皮痒欠揍。难道不是吗?他迟不反,早不返,偏偏在大家都渴望和平安定的时候反,那不是跟一只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吗?

既然有人欠打,那就一次把他打个够。刘邦亲自率兵出征,两个月后,搞定燕国,臧荼被虏,刘邦把他的燕王帽摘下,重新戴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他就是与刘邦同穿一条裤档长大的卢绾同志。

卢绾,丰邑人也,与刘邦同乡同里。卢绾的父母和刘太公的关系本来就好,哪知道两家后来生了卢绾和刘邦竟然是同月同日生的,于是乡亲们宰羊抬酒,庆祝两家。待俩兄弟长大后,大约是读私熟时,刘邦和卢绾又结为拜把兄弟,乡亲们再次宰羊抬酒,表示庆祝。从此之后,卢绾就成了刘邦的一条尾巴,刘邦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月亮走,我也走,形影不离,同甘共苦,一直到如今。

项羽死后,刘邦本来想也给卢绾封个什么王,但是卢绾战功又不如韩信等七个异姓王显著,怕诸将说闲话,只好暂时忍之,封卢绾为长安侯。没想到,这个臧荼造反,恰好就成了卢绾的铺路石,刘邦决定封卢绾填燕王这个肥缺。

当然,在封王之前,有些表面功夫还是要表演的。刘邦下诏:燕王之位空缺,我想提个功劳大的人去当王,你们给我推荐个人吧。

论功劳,当然是萧何和曹参大。问题是论关系,他们俩跟卢绾就不是一个档次的。除了卢绾外,没有一个人敢随便进入刘邦的卧室,更没人敢随便进入刘邦厨房拿起筷子就夹菜,再说了,谁不知道你皇上想把好处想留个自家兄弟呀。于是,诸将只好上书,陈述卢绾功劳最大,燕王非他莫属。刘邦在一片虚假的上奏声中,批准大臣们的凑议,卢绾正式被封为王。

但是,臧荼作为第一个造反的异姓王,从此在刘邦心里留下了阴影。臧荼就像一面警钟,引起了刘邦对其他六个异姓王的警惕,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故衡山王吴芮家族,故赵王张耳家族,吴芮和张耳身老病死,王位继续由后裔世袭,张耳的儿子张敖就成了赵王的新当家。

其实,吴芮家族和张耳家族都不可怕,可怕是排在他们前面那四位异姓王,那四位当中,属韩信最不靠谱。当初韩信杀郦食其,后会战又失期,两件大事已让刘邦极是不爽,现在韩信迁为楚王,又做了一件让刘邦极是头疼的事,那就是窝藏罪犯。如果换成了小偷小摸的也就算了,问题是,韩信窝藏的这个犯人,是曾让刘邦十分憎恨的钟离昧同志。

钟离昧投奔韩信,听说是在诸侯军兵围垓下,四面楚歌的当晚。然而又有一种说法是,项羽死后,钟离昧才投奔韩信。但不管怎么样,钟离昧确确实实就窝藏在韩信那里,韩信之所以收留钟离昧,是因为他们是曾经的好朋友,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交往关系。

然而对刘邦来说,钟离昧就像一颗毒牙,必须早日把它拔除。于是,刘邦派人给韩信捎口信:我听说钟离昧逃到楚国了,麻烦你帮我把我捉回来。

刘邦这话说得多婉转,他明明知道钟离昧整天和你同居一屋,同酒一桌,但是他还是要给你搭个台阶下。可是,刘邦诏令发出后,韩信不但没个回复,反而对楚国军队加强训练,出入陈兵列阵,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

这个韩信,我不过是叫你给我抓个人,你就摆出一幅要叫阵的样子,这不是叫我难堪吗,你以为我不敢打你吗?

公元前201年,十月,有人对刘邦上书陈述韩信造反。根本就不需要有人告,刘邦早就知道韩信终有一天要跟他过不去,不过事情既然白热化,那就不得不摆到桌面来解决了。刘邦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就韩信可能造反一事进行讨论。

诸将一听就叫道:还讨的什么论,请皇上急发兵,坑杀竖子。

坑杀?真是吹牛不上税。你拿什么坑杀,你以为韩信是臧荼吗。数天之大,韩信带兵可是最牛的一个,谁能够抵挡得住他?不要说坑杀别人,如果你们替我保住长安和洛阳,免得他坑杀我们就行了。

打不过就不打了,那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韩信竖子造反吗?

刘邦默然。

这时,陈平站起来了。陈平问刘邦:别人告韩信要造反,这事韩信知道吗?

刘邦摇头:这个估计韩信还不知道。

陈平:好极了。汉军兵不如楚精,将也没有如韩信的,如果打起来,这是傻瓜都不愿干的事。我们唯有一条好路,那就是活捉韩信。

原来陈平早有计谋。所谓活捉,就是智擒。古之天子都有巡狩之习惯,所谓巡狩,就是挂着视察工作的名义,到各封国旅游,作威作福,趁机白吃白喝白拿,又不写欠条。比如秦朝赢政同志巡游天下,就属此例。陈平的意思是,让刘邦挂天下巡狩之名,前往云梦(湖北省安陆市南)浏览,在陈县(河南省淮阳县)接见各国诸侯,而陈县又是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