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那时汉朝-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志说:“我的想法,就是秘密行动。”

单超说:“秘密行动当然不难,我就怕陛下犹豫不决,临时反悔,那就完了。”

刘志果断地说道:“面对这等奸臣,我还犹豫什么?”

刘志说完,又把徐璜和具瑗召进来。最后,刘志咬破单超手臂,歃血为盟。事毕,约定再也不能提起这事,必须等侍时机,再行下手。

但是,刘志的绝密行动,还是引起了梁冀的猜疑。要知道,梁冀搞暗杀这等事,估计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第几回了。回回得手,唯有这次失手。一失手成千古恨,他现在还没有遗憾,反而相当纳闷。

他纳闷的是,他刺杀的是刘志的岳母宣,宣也跑去告状了,刘志却没有任静动静。没有动作,这才是最可怕的。就像风暴前夕,那可怕的宁静一样。所以梁冀坚定地认为,这其中必定有诈。

八月十日,宫里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准备进驻皇宫值班。这人叫张恽,是为中黄门。值班是假,真实的情况是,梁冀派他来刺探情报,进驻皇宫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消息传来,最先惊掉的是跟刘志同心的那五个宦官。他们紧急碰头,最后做出一个冒险决定——杀无赦。

具瑗下令逮捕张恽,罪名很是富丽堂皇,说是张恽自来宫外,突然要进驻皇宫,图谋不轨。

这时,刘志也行动了。他来到前殿,把尚书召来,宣布对梁冀作战的决定。尚书令命令所有下属,团结一致,守卫秘书署。接着,刘志又派具瑗征召虎贲警卫队,共一千余人,突击梁冀府宅,把他们全部包围。

梁府刚被围住时,光禄勋就持节过来说话了,说是奉皇帝命令,要收缴梁冀大将军的印信,并且改封他为比景都乡侯。

梁冀彻底呆住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人生的猎场,他以为自个是万物主宰,到了最后才明白不过是刘志肥硕的猎物。

戏走到这里,下面的结果,都猜出是什么结果了。梁家,以其梁冀妻子的孙家,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拖到洛阳城集体斩首了。除此之外,傍上梁冀大腿的两千石高官,也通通被诛杀。

消息传出,洛阳城犹如拨云见日,一片欢腾。刘志没收梁冀财产,价值三十余亿,全充国库。为了庆祝胜利,下令全国赋,减收一半,梁冀所有的庄园,都分给穷人种田去了。

八月十五日,刘志封邓猛为皇后。刘志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就像兽出了宠,鸟了归,心情奇佳无比。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憧憬的日子。他有理由相信,明天,明天的明天,汉朝的太阳仍然灿烂无比。

三、团结就是力量

汉朝的太阳,当然每天都是新的。可是在梁冀一手遮天的时代里,只有梁孙两家有阳光沐浴权,现在横在天空中的黑手被砍掉了,刘志总算看到顶上的太阳,竟然是那么的陌生。

刘志认为,他等到这一天,实在不容易,必须赋予那些曾帮助他的人拥有见光权。为此,他召开了一个成功诛杀梁冀的庆功大会,重点给五个人颁了大奖。

这五个人,就是曾经跟刘志饮血为盟的五个宦官。单超立首功,被封二万户侯,其他四个人人享受一万户侯等遇。除此之外,皇宫中的大小宦官,几乎都乘势而起,升官封侯,忙得不亦乐乎。

说到底,汉朝这权力的阳光,从梁冀手里溜走到,只滑到了刘志和宦官们的手里,还是跟汉朝的众公卿们没关系。

此时,多少的汉朝公卿都在昂头叹息:一直以来,士大夫都是反外戚的敢死队,然而刘志在反梁冀最需要人的时候,却没有想到他们;当皇帝天下大权在手一握时,也没他们什么事。他们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呢,难道天生就是当摆设,被唤来打去的角色吗?

这重要的是,刘志尽管封了皇后,但在权力这盘大餐前,也没邓氏家族什么事。刘志仿佛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准备要告诉外戚当权的时代了。

这也就是说,汉朝从前的四大门派,实际上只有三大门派在亮相:皇族,宦官,士大夫。

为什么外戚得势的时候,没士大夫的权力;外戚失势的时候,也没他们的位置呢?这是个问题,很多士大夫都在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有一件事发生后,众多公卿才猛然发现了明确的答案。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不怕死的人,写了一个不怕砍的奏书。上奏的人,是白马县长李云,他上书皇帝刘志,还故意不粘封口,同时手抄三个副本,分别送到了汉朝三公府那里。

一般情况下,给皇帝上书,都是极其保密的。有时为了提高保密程度,还要在粘贴封口上面贴上皇帝亲自启封的提示。这个李云不粘封口,就是不怕信给别人偷看,特别是给皇帝送书信的宦官。他还将三个副本送到三府门上,只能说明一种情况:他写的这封奏书,就是唯恐天下不知。

事实证明,李云要的就是这种巨大效应。他不但唯恐天下不知,更唯恐天下不乱。说白了,他就是出来炒作的。炒作,以生命为代价,宁以炒作死,不以沉默生。

但是有多少人了解,李云炒作的真正原因。事实上,他不是为了个人出头而炒作,而是为了一个远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就是孔子曾经的梦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儒家的政治理想中,要想国家稳定,天下平安,只要搞定两种关系就行了。一种就是君臣的社会关系,另外一种就是父子的伦理关系。在社会上,君行君权,臣行臣权,社会无事;在家庭中,父子各守其道,家庭自然和谐幸福。

然而当今的汉朝,是君不君,臣不臣。君常被劫持,宦官常越位行事,搞得天下全烂成了一锅粥。如果再不拨正反乱,国将不国矣。

李云在奏书里,这样告诉刘志:梁冀专权霸道,因罪得以诛杀,不过是主人杀了一个家奴罢了。然而对于密谋诛杀梁冀的宦官,竟然个个封万户侯,这事要传到地下,汉高祖刘邦早就跳上来骂娘了。

在奏书的最后,李云点到了重点:现在的文官制度,全部乱套了,一些邪门小人,靠着马屁功就能飞黄腾达,难道皇帝您眼睛都瞎了吗?

刘志一看,这哪里是来说事的,摆明就是来招事的。一股莫名的怒气,自脚底而气,直往上冲,几乎要冲破他的胸膛。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当即就跳了起来,叫道:来人,把李云拿下!

小小一个县长,拿下很是容易的。但是刘志却以捉拿梁冀的待遇,派出警卫军部队,浩浩荡荡的去把李云架走,关进了北寺监狱。同时,他派出皇宫代表中常侍,跟御史及廷尉组成联合法庭,准备审讯。

联合法庭的意义,不仅是提升了级别,更是为了防止别人干涉。换句话来说,哪个人被抓了,上面要说组成联合法庭审案,多数是逃不掉砍头的了。

刘志此举,就是要告诉以李云为代表的那些想闹事的士大夫,你们能把事整大,我自然就能以大刑伺侯。

刘志可能暗地里很是得意,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他想唬人,并没唬住。这时又跳出一个不要命的人,说:“只抓李云一个算什么,干脆连我也一起抓去了吧。”

牛人年年有,今年怎么就冒出这么多了呢?

要陪死的人,是弘农郡五官掾杜众。五官掾,即郡政府军事官。级别低得可怜,怎么胆子就这么大呢?想不明白,真的想不明白。

刘志想不明白,是因为他被气晕了头。他立即逮捕杜众,送给廷尉处理,准备俩人一起拉出去斩了。然而就在这时,几道奏书一连飞到刘志案头,突然之间,他好像又明白了什么。

这些奏书,都是替李云求情来的。李云名气小,可眼前这些奏书的作者,一个个都大有来头。

第一个,是大鸿胪陈蕃。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平舆北)。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居一处读书。有一天,父亲友人上门拜访,见他居处脏乱,不禁问道:“为何不起身洒扫,以待宾客?”那厮听了很不屑地说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小小年纪,竟然就说出一翻大话。只有两种可能,不是立志高远之徒,就是吹牛大王。事实证明,陈蕃不是为吹牛而生,而是为天下而活。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来被李固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太守,再到现在的大鸿胪。

陈蕃的奏书说得很尖锐:李云的奏书,是说得有点过了,伤害了您,但是本意还是好的,他是为国家好才斗胆说出这样的话来。想当年,高祖刘邦犯错,周昌当着他的面批评他,高祖都笑嘻嘻地走了。如果您今天都受不了李云一点冒犯,我担心后世人对您非议,说是挖心重演。

挖心事件,就是指混蛋商纣王挖叔父比干的心。比干忠心耿耿,落得如此下场,后世忠诚国家人臣,无不寒心彻底。

然而,这边刘志刚读书陈蕃奏书,马上又来了三封,分别是太常杨秉,市长(洛阳市场管理官)沐茂,郎中上官资。他们上奏只有一个目的:请求赦免李云。

刘志顿然明白了,李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背后,站着一个庞大的队伍,而李云不过是过河探路的那个敢死队员。

想到这里,刘志心里不禁杀气顿起。李云已经骂他瞎了眼,陈蕃又趁机踩一脚说挖心重演。在这些士大夫眼里,难道我都成了商纣王了不行?你们刁,就都没怪我太狠。刘志传话下去,李云和杜众必须死,陈蕃和杨秉等一道免职,滚蛋。

这时,宦官中常侍管霸进来说话了。管霸是刘志派人负责审理李云案件的,他一进来跪在地上,奏道:“陛下,李云不过是个书呆子,杜众不过是个芝麻小官,此俩人愚蠢至极,实在没有资格让你这么大动干戈。”

刘志很奇怪地看着管霸。不是说士大夫跟宦官都混不到一块的吗,怎么今天俩派人都说起自家话来了。一会儿,刘志阴阴地看着管霸说道:“李云骂我眼睛瞎了,这像什么话,我能忍吗?难道你也打算放过他?”

管霸不语。刘志突然转头对旁边的小黄门道:“派人传话下去,立即开斩李云杜众。”

赶走了陈蕃杨秉,砍掉了李云杜众,事情并没有宣告结束。经历这事,刘志总觉有一股莫名的空虚感,涌上心头。他想来想去,怎么都觉得心里空空的。这种感觉果然可靠,不久,他又收到一道奏书。让他惊讶地是,这是太尉黄琼给他写来的。

黄琼,字世英。跟陈蕃一样,当年也受到李固的重用。梁冀时代,他一直就是以硬汉的形象出现在汉朝官场。那时,凡是梁冀给他推荐的人,他一概不用。梁冀被诛杀后,刘志起用他,拜他为太尉,位于三公之首。

三公之首都来说话了,说明问题严重了。

的确很严重。黄琼的功力,对付梁冀还勉强,但是刘志封五宦官为侯,他就不行了。他认为,五侯出现,汉朝的权力江湖,他们就是老大了,哪还轮得到他。他自知不敌,干脆卧床装病,消极怠工,就在床上给刘志送来了这封奏书。

他告诉刘志,你身边的这些宦官,有很多人当年就是梁冀的团伙,后来他们看见梁冀要倒台了,倒回去狂咬。这些人本来都不靠谱,你突然让他们一夜升天,个个气焰嚣张,这还得了。臣希望你最好分辨黑白,善待忠良,别再犯傻了。我都是快要死的人了,才斗胆给你说这些话,请三思。

三思?刘志一笑,你叫我思,我偏不思。不过,这次刘志火气还算平静,他没有跳起来骂娘,而只是把黄琼的奏书丢了,没有理睬。

事实上,刘志还是反省自己了的。十二月,下诏把两个大腕召回来上班了。他们分别就是之前被赶走的陈蕃和杨秉。这次,刘志给他们都挪了新位置,陈蕃当光禄勋,杨秉当了河南尹。

看来,刘志的眼睛还没有全瞎。只能说,他一只瞎,另外一只视力迷茫。

因为,他给陈蕃和杨秉平反的同时,也给五侯们升官了。万户侯单超,本来已经患病,竟然还要封他为车骑将军。这是汉朝史上,由宦官担任的最大的官,与三公平级。

所谓正邪不两立,刘志分别给两大门派都输送功力,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好好干一架给他看吗?

我认为,刘志是闲着慌,准备搬凳子出来坐着看火拼大戏了。

现在,宦官五侯成了汉朝政治江湖的邪派代表,更成了士大夫共同敌人。陈蕃和杨秉等为李云申辩的事例,已经充分证明,对付这些邪派人物,团结不一定是力量,但是团结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多年的政治斗争证明,唯有团结,才会让他们摸到胜利的门道。

想当年,袁安,杨震,李固等老前辈,他们一个个功力极强,可是一个个都无情的倒下。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汉朝文官集团都依靠他,一旦见老大撑不住了,马上就有人当变色龙,而从没有人想过,生死关死一致对外。现在,宦官五侯已经达到了顶峰,如果士大夫再不联合,等待他们的,只有无尽的黑夜。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汉朝士大夫们,内心最强烈的呐喊。

接着看戏吧。

五侯老大单超,他老哥有个儿子叫单匡,时为济阴郡郡长。这厮倚仗叔叔势力,大把捞钱,兖州州长第五种看在眼里,想在了心上,派从事卫飞羽去调查取证。事情进行很顺利,一查就查出单匡贪污五六千万钱,证据确凿,罪责难逃。于是,州长先生第五种准备上奏汇报,弹劾单匡。

单匡慌了。他很明白,第五种打击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如果他这张牌倒下了,可能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牵连到伯父单超等人。但是证明都被人家握在手里了,怎么样才能躲过这场危机呢?

这时,单匡想到了一个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办法。这办法也是当年梁冀经常使用的,那就是——刺杀。

单匡重金购买了一个杀手,这杀手名气挺大,竟然历史上留名了,叫做任方。任方去刺杀卫羽,很不幸被发现了,还被捉住了,关进了洛阳的监狱。

单匡彻底傻掉了。

夜路走多了,碰到鬼了,担心什么就来什么。杀手被关进监狱,这是小事,问题是关在洛阳的监狱,那就是大事了。因为洛阳这块地盘,是杨秉的天下。如果杨秉知道这个情报,肯定就会趁机一跳,顺水摸鱼,把他们单家的大鱼还摸出来了。

火急燃眉哪,急死人了。

狗急跳墙,就在这时,只见单匡脑袋灵光一闪,办法就出来了。办法很简单,可结果却不懒。如果成功,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妙用,一雕搞掉第五种,一雕射下杨秉。

单匡的办法就是,帮助任方越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任方神不知鬼不觉的逃出了监狱。天亮后,尚书就召见杨秉质问,任方这么重要的犯人,到底是怎么逃跑的。

汉朝的文官,地震了干旱了水灾了蝗虫了,高官们都要引咎辞职。杨秉作为洛阳市的行政长官,犯人逃跑了下面问下来,很明白就是让他走人。

杨秉一点也不含糊,他这样回答道:“要想抓住任方,很简单,只要把单匡抓来,一审两问三拷打,绝对什么真相都大白。因为,他们俩是一伙的。”

杨秉中计了。你没有证据,出招一出,就等于是诬告。犯人逃掉,再加诬告,想不走人都不行了。况且,单匡的上面还有一个单超在罩着他。

果然不久,杨秉被打发走人了。这次与上次不同,他不是一走了之,而是被判处苦工,到左校那里劳改去了。接着,单超上奏弹劾充州州长第五种,也把他放逐出去了。

果然是一箭双雕啊。

但是,都别笑的太早,这只是一个开场戏,不到最后,就不知道谁是那个被收拾的人。公元160年,正月。汉朝公卿们听到了一个讯息——新丰侯单超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多人无不泪流满面。怎么说,这也是一种胜利啊。斗不死你,至少把你熬死了。

五侯就只剩了四侯。这四大毒虫,不知死之将至,反而越发嚣张,到处兴风作浪。于是民间童谣唱道:“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雨堕。”

左回天,指的是左悺有回天之力。天,当然指的是皇帝,意思就是他有办法扭转皇帝的决定;具独坐,是指具瑗坐在那里,唯我独尊,骄傲自大;徐卧虎,是指徐璜行事如同卧虎,残暴狠毒;唐雨堕,是指唐衡势力遍布天下,无孔不入,犹如倾盆大雨。

童谣如刀,刀刀催人老。这时,杨秉已经听不下去了。

杨秉又重出江湖了,是老天爷救了他。他刚去劳改不久,天下就出现大旱,遇大赦,就出狱了。接着,天上又出现日食,有人就趁机上书,告诉刘志不要打压杨秉太久,应该立即让他出来工作。

主动替杨秉说话的人,是太山太守皇甫规。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在汉朝,西北出名将,东南出文相。在西北这块苍凉辽阔的土地上,他生于斯长于斯,精通兵法,一身武艺,天生一幅良将之才。

事实证明,汉子不只是长出来的,也是练出来的。梁冀时代,皇甫规不畏强权,屡屡上书揭梁冀老底,被打压得死死的。梁冀死后,中央请他复出,他多次推辞,最后才恋恋不舍告别隐居生活,出来当官了。

皇甫规奏书打到中央后,刘志就批复下来了,同意杨秉复出。有关部门派人来通知杨秉,说你可以回去上班了。去哪里上班,没有说,只是派了公车来,跟着上车就是了。

但是杨秉却没有上车,而是躺在床上装病,他告诉来人说:不好意思哪,我都起不了床的人了,哪还能做官。

这个官场老油条,还真能装。有关部门被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拂袖而去。给你脸,你却把屁股贴上来,那好吧,就给你罚酒喝。这帮人回去后,上奏弹劾杨秉,说他犯大不敬,应该治罪。

奏书打上去后,被尚书署驳回去了。他们认为,杨秉装病不至,其实是谦虚,行退让之礼。不如再征召他一次,如果再不来,再来问他的罪也不迟。有关部门只好再去征召。

这次杨秉学精了,动作敏捷,跳下床去,整理衣服,精神抖擞地出门去了。他又干回了老本行——太常。三年后,即163年,迁为太尉,位于三公之首。

君子报仇,三年不晚,杨秉再次出招了。

不久,杨秉联合三公之一的司空周景,联合上书。奏书是这样写的:“汉朝中央及地方,出现很多人不胜任官职的现象。据汉朝法律,宦官子弟是不允许当官的,更不许位居高位。现在一切都反了,宦官子弟犹如苍蝇满天飞,到处都是他们出没的鬼影。所以我们建议各部门清查下属,凡是不合格的官员,呈报三府,把他们一律清除出政府。

报告打上去后,瞎了半只眼睛的刘志,突然两只政治眼睛都明亮了,批准了杨秉的计划。

事实上,刘志有今天这般政治觉悟,还得感谢一个人。这个人是侍中爰延,清苦好学,甚受杨震欣赏。他能爬上侍中之位,也是杨震提拔他的。

有一次,刘志闲来无事,问爰延道:“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爰延本来不善言辞,能不说话的时候,他绝不开口。可刘志主动问这种话,他是必须要引导的。他说:“陛下,要论档次,您只是个中等皇帝。”

刘志接着说:“为什么只是中等?”

爰延说:“陛下既重用文臣陈蕃等人,又要让中常侍和黄门来插手政治。也就是说,你这个人,别人可以辅佐你为善,也可以助你为纣。所以说,你只能算个中等。”

刘志叹息一声,说道:“我知道怎么做了。”

正是爰延那么准确及时的一句话,刘志决定努力向上,才同意杨秉清除宦官子弟的报告。有刘志支持,杨秉干活卖劲得很,他展开一次声势浩大的整肃运动,从州长到郡长以下,有五十余人被清除出去。有的拉出去砍了,有的让他收铺盖滚蛋了。

等了多少年了,总算等到了这一天。天凉好个秋,汉朝的权力秋天,竟然是这样的爽;爽到杨秉的心都酥了。

第九十二章党锢之祸

一、士大夫的春天

自东汉开国以来,士大夫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扬眉吐气,在杨秉的领导下,他们众志成城,乘胜出击,向宦官吹响了决战的号角。有料的爆料,没料的来吆喝。终于,五侯之一的左悺被士大夫集团点中死穴,自杀;不久具瑗也撑不住了,主动投狱自罚,被降职。

之前,徐璜与唐衡死了,逃掉被批斗的命运。但是,死人也没占到便宜,刘志下诏剥夺五侯所有爵位。此时此情,简直是,太阳都从西边升起来了。

公元165年,五月,杨秉逝世。

他终于瞑目了,因为他是以一颗胜利与骄傲的心离开这个世界的。他终于可以乘云西,告诉老前辈袁安,李固以及老爹杨震,说外戚欠你们的,宦官替你们报了,宦官欠你们的,我们都替你报了。

对东汉所有士大夫来说,这是没有外戚的时代,这是一个宦官嚣张不起来的时代,这是一个属于他们的美好时代。那么,杨秉之后,到底由谁来领导士大夫们战斗,并继续巩固这场空前绝后的成果呢?

主角马上出场,他的名字就叫李膺。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今属河南),典型的官三代。祖父李修,曾经安帝刘祜时代做过太尉,位居三公之首;其父李益,曾是赵国国相,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他这一代凭借实力,举孝廉,入仕途,目前尽管只是个两千石的河南尹。但他名声及影响实力,更是远超祖父两代。

在李膺领导与宦官战斗的时代,真正的实现了团队作战的力量。汉朝士大夫的朋党集团犹如星星之火,仿佛只是一夜之间,就在汉朝上下蔓延开来。这些人即装粉墨登场,占据历史舞台的一席之地。

然而,就在这个奇怪的春天里,李膺遇上了一场倒春寒,全身发冷,差点被夺去了性命。当然,这不是别的,而是一场政治感冒。

情况是这样的:先是河南尹李膺弹劾北海郡郡长羊元群,说他贪污受贿,被免职回家,竟然连厕所的特有装置都拆下装回了老家。报告打上去后,羊元群就到处找人活动。这家伙出身豪门,关系甚广,找到一堆宦官,出钱请他们摆平李膺。这些收了钱财的宦官,集体上告,说李膺诬告好人,结果李膺被倒打一锄,竟还被打中了,关进了监狱。

在汉朝官场中,所谓说士大夫们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么宦官们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五侯死后,新的宦官又成批冒头,士大夫们可谓是生命不息,斗争不止,路还长着呢。接着是,中常侍苏康与管霸用贱价购买良田,被大司家刘佑发现,一并没收。

刘祜跟李膺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宦官们干脆一起端了,把他告到刘志那里,刘志一怒之下,把刘祜也关进了监狱,并且捎上了廷尉冯绲。冯绲是因为拷打前宦官老大单超老弟死于狱中,而被告的。

三个人进了监狱后,马上就享受劳改犯待遇,刘志罚他们全是做苦工去了。

就这样,三人做了半年的劳力活。公元165年,十一月,太尉陈蕃坐不住了,他屡次上奏,要求刘志放人。陈太尉可谓救人心急,连苦肉计都用上了,跑到刘志那里抹眼泪,放声叫,刘志就是不踩他。

太尉都搞不定的事,看来刘志的火气还真不小。但陈蕃怎么也没想到,稍后不久,刘志把三人全放了,并给李膺挪了一个新位置——司隶校尉。

李膺等人能出狱,不是陈蕃打动了刘志,而是一封奏书触动了这当皇帝内心深处那柔软的心房。

上奏的人,叫应奉,时为司隶校尉。他告诉刘志:李膺、刘祜、冯绲等三人,都是国家名臣,他们三个断案秉公执法,天下皆知。陛下不认真去调查,就把他们关起来,全天下人无不替之叹息。

接着,应奉又提醒刘志道:政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记住部属的功劳,忘记他们的过失。当年,汉武帝刘彻就是这样提拔韩安国的,后来的宣帝刘病已,也是这样提拔了张敞的。还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汉朝边境战事正紧,国家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你不可以这样一直关着他们不放哪。

应奏真是把话都说到要害处了。李膺出道以来,就是以镇压强盗起家的,只有他到的郡属,当地的流氓地痞无不怕他三分,一点也不亚于当年以打黑出名的张敞。刘志静下想想,除了放心,他没有别的选择。

说到底,他这辈子是有点混蛋,但还不至于混蛋到底的那种。对李膺这等人,就像当初对等杨秉一样,吓唬一下就可以了,永远把他们关起来是不可以的。

就这样,李膺胜利出狱,迁为司隶校尉。李膺一刻也没闲着,他一出狱,就立即整事,一整又整到了宦官头上,这次他瞄准的是小黄门张让。

张让,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因以参与诛杀梁冀有功,被封为都乡侯。事实上,李膺也不是要偏要跟张让过招。情况是这样的,张让弟弟张朔时为野王县长,听说李膺出狱了,还当上了司隶校尉,两话不说,立马卷起铺盖连夜逃走。

为什么逃,肯定是做贼心虚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这张县长却认为,老哥张让家应该是安全的。张让也觉得自家是没问题的,就让弟弟藏在一隐秘处。这个藏匿之地,就叫夹墙。就是墙与墙之间,两端封闭,留有暗门,平常看起来像是一道墙,却是最适合藏匿了。

李膺听说张县长跑了到张让这来了,立即率人来抓。他找来找去,还是找到了夹墙,破墙而入,把张县长扔到洛阳监狱,等审问一完,立即诛杀。

简直就是一把杀人不眨眼的刀哪。

张让听说老弟被杀,就跑到皇帝刘志那里哭鼻子。刘志只好把李膺叫来,问这是怎么回事。刘志的意思就是,这事你还没上报,我也还没批准,你怎么就动手了呢。但是,李膺一点也不含糊地说道:“以前孔夫子当鲁国大司寇时,只七天就搞少正卯处决了。我上任已经十天了,担心这案子拖得太久,拖出毛病来,只好先斩后奏。我以为速度够慢了,没想到搞得太快,让皇帝您怪罪来了。”

你看看,杀了人竟然还会找出这么富丽堂皇的借口。上任十天就杀人,还嫌慢了,这样的话,再等一百天,满朝宦官子弟不被他杀光了?实在太可怕了。

刘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摇头叹息一声,对张让说道:“你老弟有罪,人家治你天经地义,你叫我把司隶校尉喊来干嘛?”说完,他转头又对李膺说道:“好了,没你的事了,回去吧。”

李膺就回去了。

李膺毫发无损的回到家里,一夜之间就成名了。满朝宦官,从小黄门到中常侍,一提起李膺的名字,浑身就发哆嗦。从此以后,他们就像在刀尖上走路,一切都得小心翼翼,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们连出宫都不敢了。刘志好生奇怪,召来宦官问,一问怎么回事,大家齐口说道:“没办法啊,皇上,不是我们不想出门,实在是太怕那个李膺找上门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