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那时汉朝-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邦的期望出发了,果然没两天,他们给刘邦带回好消息说,秦将愿意停战讲和,接受刘邦提出的所有条件。
刘邦准备兑现诺言时,天才张良连忙对刘邦说:沛公且慢。
刘邦甚是奇怪,张大师您还有什么是不放心的?
张良说道:既然秦将愿意讲和,那就说明他们肯定早有背叛赵高之意。我们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趁他们放松警惕时打进咸阳城去。
张良果然大师也。依他之计那可省了多少粮食和黄金啊,刘邦决定不履行谈判之言,重新部署军队。这天,刘三在山上插满红旗迷惑秦军,自己却带着主力部队以瞒天过海之术绕过峣关,越过蒉山,直接攻打守卫在咸阳外的秦军。
这一狠不亚于现代战争中的空降兵,守关秦兵还不晓得后头发生什么事,刘邦已一路乘胜追南从蓝田南打到了蓝田北(今陕西省蓝田县),攻破蓝田,咸阳城像一幅华丽图画于眼前尽览无遗。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咸阳城,刘三告诉你,俺要进城来了!
公元前206年,十月,新年。
这年史家称其为汉高祖元年,刘邦驻军霸上,赢婴坐着马车,带着众人浩浩荡荡地走出咸阳城,准备在西安市东北投降迎接新王。有必要交代一下,为了显示出投降的诚意,投降者一般都要亲自出城迎接新主入城。除此之外,赢婴乘坐的马车还必须打扮得像丧车一样,出门时脖子上套着一根绳子示意俘虏。还有更重要的皇帝用的玉玺啦,符节啦,通通都要封留好献出来。
刘邦欣然接受赢婴投降。一个旧王朝就此告结束,一个新的王朝即将来临。从秦始皇称帝以来,秦朝历经两届皇帝,一个王(赢婴自称秦王,而非皇帝),总共十七年。繁荣落尽,岁月如梦,谁也不曾相信,秦朝这个名震环宇的皇朝,会如此的以仓促之势谢幕。
秦朝之短命,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其中有两篇文章在总结秦朝崩盘很有名,一个是汉代贾谊的《过秦论》,一个是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
贾谊认为,秦国曾经不惧诸侯百万军队,然而秦朝建立十五年后,只因陈胜一人振臂高呼发难,就不堪一击被天下所耻笑,这是什么呢?只因为秦仁义不施,所以攻守之势竟然是如此不同。
杜牧观点与贾谊略有不同,老人家综合六国及秦国灭亡的过程总结道: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同样,灭秦国的主要也是秦国自己,不是天下人。
由此我们又总结出:一切朝代的灭亡归根到底缘于内部的彻底混乱。
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一个朝代朝纲不正,小人作乱,外兵发劫,它离死亡还能有多远呢?这不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吗?助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再给秦朝一次机会,但它还是仁义不施,还是朝纲不正,还是是赵高这般官宦小人当政。那么,秦朝就再多十个函谷关和峣关,再多十个像章邯这般的国家栋梁之材,又怎能挡得住天下群氓的攻击?
不管怎么说,刘三终于进入咸阳城了。跟随刘三进城的这帮流氓,他们进城前后做了两件事:
第一,拒绝杀掉赢婴。杀降不祥,古已有训,刘邦被楚怀王贯之仁义之师,不管他在关外怎么胡作非为屠杀无辜,但入得咸阳城来就不得不走过场作秀给天下人看,不然以后怎么向诸侯交代?
第二,分兵抢劫。参加革命为的啥,为的就是打入咸阳城抢劫。当初周章靠着三千兵集了二十万军队,凭的不就是一起打进城去好好抢一把吗?只可惜周章实力不够,运气不佳。珠宝风水轮流转,明天轮到我家来,秦王朝的财物是抢六国的,抢劫犯又是来自于六国之民,重新抢回似乎也是合情合理。
在众抢劫犯当中,独有一个与众不同,那就是萧何。萧何入城后不奔国库,不奔后宫,独奔向丞相府,他要抢的是那些看似不中用的国家地图及人口户籍档案。
无独有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战期间,苏联和美国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攻入德国时,两国也狠狠地过了一把流氓抢劫瘾。然而不同的是,苏联抢的是德国的珠宝名画。美国抢的也是德国的国宝科学家。美军把德国科学家全部空运到美国去,正是这些人,为美国之后的世界霸主地位打下了强硬的军事基础。
今天的美国人如果读到萧何这段故事,恐怕都要坐飞机来认萧何为祖师爷了。在两千多年前,什么东西最贵?萧何手里这些国家资料就贵。因为它可以帮助帝皇了解天下地理及人口分布,粮食产地,军队布防之具体强弱位置,也正因为靠着萧何手里这些破烂玩艺,汉朝建立后刘邦才对天下之形势了如指掌,从而把萧何封为汉朝第一大功臣。
一个人,如果鼠目寸光,就会只有度寸之利;如果高瞻远瞩,就会有长远之益。顺便也要告诉你刘邦,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希望你别在思想境界上犯了贪图眼前利益之错。
话刚说完,回头一看,刘三还真犯错了。
刘邦刚进城,就深深地迷恋咸阳城的一切。他爱那巍巍连绵的宫殿,爱后宫那婀娜多姿的美女,爱那香鼻飘远的佳酿,爱那堆积如山的珠宝,爱那至高无上的皇权。所谓皇帝,穿上龙袍为人君,脱下龙袍,也不过是与常人无异的情欲动物。刘邦其实也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像所有百姓一样,他也渴望在咸阳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繁衍后代。
但是樊哙马上就打破了刘邦的奢想。在樊哙看来,如今关中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不为苍天心忧,只图享受只能让你更快进入地狱,这种一夜暴发就得意忘形贪图享乐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当刘邦准备留在秦宫准备过夜时,樊哙闯进秦宫拉住了刘邦,他对刘邦说道:“沛公是立志得天下呢,还是只想做一个暴发户?”
这是什么话,一路拼死拼活,当然是想得天下了。
樊哙接着说:“您既然想得到天下,就赶快暂时撤出咸阳城。”
这就更奇怪了,好不容易进城一趟,蹲在这里好好的,凭什么叫我退出去?
樊哙又说:“造成秦国灭亡的正是你眼前这些奢华之物,你难道愿意为了这些无用之物而丧掉身家性命吗?”
刘邦猛烈摇头,楚怀王说得清清楚楚,先入咸阳者为王,我迟早是秦王,我干嘛要走人?
不知刘邦是假糊涂,还是真犯傻。樊哙这不是叫你走人,而是只是暂时撤出咸阳城,这叫作秀懂吗,这个基本政治常识还要人再教一次吗?
刘邦再次摇头笑道,作什么秀,该作的秀都作完了。好了,你哪儿凉快哪儿歇去吧,别来烦我了。
刘邦活生生地把樊哙气走,他只好去请刘邦的军事教练张良。张良直奔秦宫,跑到刘邦游说道:沛公呀,你知道我们之所以进得咸阳城来为什么吗?那是因为秦国荒唐无道丢失天下人心,我们才轻而易举地拔进来的。现在才您刚刚扫灭咸阳,应该故做姿态,摆出只爱苍生不爱享乐的样子。这样不但保功德,还可以一笔政治资本,那以后你窥视天下时就好办多了。
刘邦郁闷极了,他对张良说道:“你这不是和樊哙一样,又要教我作秀吗?”
张良说道:“现在作秀是为了将来不再作秀。你刚刚赶走秦国当家的就想安乐享之,这对于关中百姓来说,那等于才赶走一个商纣王又来了一个周幽王,您这不是助纣为虐吗?樊哙说的一点都没错呀,你如果想得到天下,就不要当一个没有远见的暴发户!”
刘邦沉吟良久,他像开窍了一样,终于答应张良的请求。是啊,从张良的分析来看,革命尚未成功,阿三还需要努力,至于美女好酒那点乐子就先忍忍吧,几十年都忍过来了,还不能再忍一时吗?
于是,刘邦撤出咸阳城,率军回驻霸上。为了搏取民心,他把秦国诸县豪杰及德高望重的父老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大会。在这个大会上,刘三做了一个煸情的演讲,以下是演讲基本内容:
亲爱的关中父老乡亲们,你们好。刘三给大家拜年来了。
乡亲们,你们忍受秦王欺负已经很久了吧。今天,我要郑重地告诉大家,从此之后只要有我刘三在,就再没人敢欺负你们了。
我曾经跟诸侯们都说过,谁先入咸阳谁就先当秦王。现在我既然进来了,秦王非我莫属。现在,咸阳城社会秩序不是很好,敌人亡我之心未死。为了稳定大局,我们应该发扬以爱护关中为荣,以毁坏关中为耻之精神,军民共建和谐关中。
所以在这里我先要跟大家约法三章:第一,杀人者处死。第二,伤人的按情节轻重论罪。第三,抢劫的也按情节轻重判刑。除以之外,废除秦朝律法,官吏及百姓及职其位保持不变。
最后,我还要再强调一次,我打进关中是为解放父老乡亲们而来的,所以你们心里不要害怕。现在我先撤军回霸上,等待楚怀王等人来了再计大事。好了,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台下掌声如雷。
精彩,太精彩了。天上出了个红太阳,地上出了个好刘三,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好刘邦。演讲结束后,刘邦把约法三章进行公示,并派工作队下乡宣传,秦民奔走相告,无不欢跃而歌,他们纷纷杀牛宰羊,载哥载舞,把他们最诚挚的谢意献给刘邦同志。
面对关中百姓满腔热情的尊王场面,刘邦将光荣而伟大的作秀进行到底,他又以无限的谦虚和谢意做了一次重要讲话:
父老乡亲们,你们的好意俺领了。俺刘三军即使粮良短缺,也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你们受苦多年,挣这么点食物也不容易,况且军中还有多余粮良,还是拿回去吧。
秦民大受感动,刘邦再次获得雷鸣掌声。
刘邦这场经典作秀被载入了史册,成为后世流氓政客之范本。这叫台前一套,台下一套;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流氓与圣人之间,隔的不过是一张嘴皮。昨天是抢劫犯,今天就是替天行道的君王,话语权永远掌握在当权者手里,天下乱哄哄不过都是一些好骗的小民。
二、鸿门宴
其实前面我把百姓当成被诸侯们哄骗的傻瓜,那也是不全对的。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大的特征就是安居乐业,不轻易迁移。一部中国古代农业史,也是一部残酷的资源抢夺战争史。在这样的一个娑婆世界,今天打一战,明天打一战,打来打去最受苦的就是百姓。战争对于饱经流离失所之苦的百姓来说,不亚于撒旦魔鬼。测验一个古代中国公民的幸福感,那就看看所处的时代有没有战争。只要没有战争,谁家出将入相,谁家鸡犬升天,谁家富贵天下,都无关重要。
所以宁愿太平的傻瓜,也不做乱世的聪明人,这是处于苦困时代百姓们最基本的生存哲学。这也就难怪刘邦只与诸县父老绝法三章,就把关中百姓通通搞定。我们只能这样说,刘邦之所以稳住关中,功德不在于他及张良等人,而在于天。那个天就是我们无法左右和改变的历史时势。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
刘邦当这个大英雄时,此时已经五十一岁了。他这个年纪在中国古代那种早婚时代,做好几个孙子的爷爷都不过份。与此同时,在中国大地上还苒苒升起另外一颗政治明星,项羽,今年虚岁二十七,按现在求学时间来算,最多是研究生毕业。现在刚毕业的研究生,混得差的话还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可在二千多年前,人家项羽已经当上了诸侯王,正浩浩浩荡荡在带着六十大军从北方朝函谷关扑来。
还是张爱玲说得好呀,出名要趁早。英雄也是如此,也怪不得千百年以来,每次论及楚汉相争这段历史时,人家无不为项羽婉惜落泪。项羽年轻,又有才,长得又帅,女朋友虞姬长得又漂亮,尽管人家脾气大了点动不动就杀人,但也不影响后人对他滔滔不绝的崇仰之情。不说现在街头上那些黄红蓝绿头发的八十年代后美女,就连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都崇拜得如滔滔黄河泛滥不可收拾。
反观刘三,烂酒无赖,人又老,长得一幅马脸,还特爱老牛啃嫩草。这样的人估计没多少粉丝,不过就事论事,姜还是老的辣啦,项羽还是输给了无赖刘三,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尽管项羽失败了,他却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首悲壮的青春之歌,并从此让大地记住了他英雄的名字。
章邯投降项羽后,项羽从他及王离等手里收得俘虏军二十余万人。再加上诸侯四十余万军,于是号称百万大军雄纠纠气昂昂地开向函谷关。但是在半路上,这支庞大的军队机器竟然出了毛病。这个毛病不是小毛病,而是大毛病——秦军二十余万的俘虏兵中弥漫着一股不安之气。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项羽率领的这支诸侯军士兵有很多曾经是从咸阳逃亡回来的人,这些人当年路过咸阳的,或者是替秦朝当劳工修过长城筑过墓的,甚至是服过兵役的,都曾经被秦兵欺负过。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过去那些被欺负的六国之人现在轮到他们去欺负秦兵了。
在古代战争中,只要你当了俘虏和做奴隶是没什么区别的。要人权没人权,能有一口饭给你吃就不错了,所以当了俘虏的秦军对诸侯军来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阶级矛盾。秦军白天被人欺负,晚上便回来互相诉苦。有的说自己被当牛使了,有的说被当马骑了。大家说着说着,便不由都恨恨不平起来。他们不但恨诸侯军,也恨章邯。如果章邯不投降,二十万干他四十万,凭着他们必死的信心去打,未必他们能输给楚军。好了,现在大家被人家弄得生不如死过一天没一天的,真他妈的够窝囊了。
既然有人发牢骚,那么就有人听牢骚。这些牢骚不幸地被英布等将领听到了,于是便报告给项羽说:秦俘虏都说他们他们后悔跟章邯投降了诸侯军,如果诸侯军能打进关中可以救得了老婆孩子,如果打不回去,那么还要被楚军带回江东,然而留在关中的老婆孩子却要被秦通杀不留,那又是何苦呢。
项羽听到这话时,心里大为震惊。听起来俘虏们这些话不是气话,简直就是造反前的造势舆论。麻烦大了,二十万人呀,一发作起来简直比山洪爆发还要恐怖,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项羽召开军事大会讨论计策,讨论来讨论去,得出一个结果,那就是把二十万俘虏兵全部杀掉。项羽不是故意要创造一个残暴无情的先河,战国时秦将白起曾坑杀过赵国四十万俘虏兵。现在秦军又是在赵国被打败投降的,杀掉这二十万人也算是为赵国那无辜的四十万人报仇。
冤冤相报何时了,报仇当然不是杀人的最主要借口。项羽准备坑杀秦兵俘虏主要有以下两个借口:第一,诸侯军马上就要打函谷关了,如果楚军集中全力攻关时,这二十万俘虏兵突然发动哗变,造成诸侯军前后被夹击,那时就是后悔都来不及了。他们就是不在函谷关造反,也保不准在哪天爆发。所以说这些人放掉是不可能的,带在身边是极其危险的,只有一种选择,杀!
第二个理由是,军中无剩粮了。在赵国攻打章邯时,项羽之所以投受章邯投降,没有军粮是原因之一。估计章邯手里还有一点粮食,但是整个诸侯军有六十万军队,天天要吃要喝的,有多少粮食够吃呀,就是把他们当牛马到草原上放牧,恐怕草原都要被他们啃光。既然养不了那么多人,那也就有一个字,杀!
天黑请闭眼,幽灵来了。这个严寒的冬天,对秦朝俘虏兵来说真是做了一场巨大的恶梦。公元前206年十一月的一个夜晚,项羽派英布和蒲将军两人趁着夜色,在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城南成三面包围秦军,并故意给他们留了一条出口。秦军俘虏兵在半夜之中,全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凭着求生的本能夺路而逃。
可怕的是,秦俘虏兵沿着楚军的开口路不知不觉地跑进了一个山谷,山谷之上早埋伏着楚军,只见山上火光四起,万箭齐发,山石滚滚而下。在人类互相残杀的战争史上,这是真正的鬼哭狼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夜之间,章邯这支曾经纵横了半个中国的二十几万虎狼之师,竟然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项羽那支魔鬼军队坑杀!
秦军将士幸免于难的,唯有章邯,司马欣,董翳。司马欣,董翳劝勉章邯向项羽投降有功劳,所以留着不杀。扫除后顾之忧后,项羽放心前行。当他来到函谷关时,发现函谷关已经被关闭,派人来守关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曾经的老搭档刘邦叔叔。
顺便交代一下刘邦为什么闭关。当时刘邦还军霸上时,有人就向刘邦出了一个馊主意:沛公您好不容易攻下关中,可是听说项羽已封章邯为雍王,如果章邯随项羽到来的话,关中肯定没有您的份了。所以只有派人守住函谷关,阻止诸侯军入关,这样就没人能与你抢关中这块肥肉了。
这个建议从理论上是说得过去的,但是从现实上来讲是不通的。因为刘邦碰到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史上最牛逼大英雄项羽。项羽就像一个拼命敢打的拳击手,你越是向他逞强,就越会刺激他,他如果不把你打得一塌糊涂那是绝不罢手的。
项羽封章邯为雍王,估计那是章邯投降的条件之一。章邯也是在道上混出来的,如果没有半点好处,他能乖乖地让二十余万军队全做俘虏?既然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已是既成事实,那么有话好好说,把楚怀王的诺言及所谓的道德信义都拿出来讨价还价,谈不妥了再打也不迟。可你刘邦现在也不向诸侯通报一声,悄悄地搞暗动作闭关自守,怎么不让项羽生气呢?
项羽如果真的生气了,后果那是相当的严重。好呀你个刘叔叔,你既然早定关中,就算没空给我打电话,至少也应该买只鸽子给我发个短信呀,你现在一个人躲在关中闷气不哼声到底想干什么?难道你要一人独吞了关中不行?你这摆明了不是要跟诸侯军做对嘛,既然你不认我项羽为兄弟,那只有开打定输赢了,我倒要看是你守关的强,还是我攻关的硬。
愤怒的项羽立即派英布去攻打函谷关。又是这个英布,真怀疑英布这个刺面先生脸上两的是这样的四个字:救火队长。有困难,找英布;有火灾,找英布。这已成楚军中不成文的惯例。断王离粮道的是他,杀秦兵二十万俘虏的是他,攻打函谷关的也是他。
楚军只要英布出阵,没有打不赢的战争。函谷关下,英布陈兵列阵,开打。世界没人攻不进的险关,只是你还没等到那个真正的敌人出现。传说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就被英布撞了开去。
项羽破关而入,马上屯兵戏水。几多风雨风多愁,送走旧人又来新。戏水,曾经是章邯率军倾城而出攻破周章二十万大军的地方。项羽屁股还没坐热,就有个人屁颠屁颠地跑过来跟他做买卖,这个人就是刘邦的参谋官,左司马曹无伤。
项羽没有玩弄无间道,曹无伤这是实实在在的告密。告密者,间谍也。美国大片看得多了,间谍无非两种:一种是吃里扒外,曹无伤纯属此类;另一种是里外通扒通吃,此类间谍我们又称其为双面间谍。曹无伤是刘邦身边的参谋官,不亚于今天的克勃格和中情局官员,这么一个人告密那价值实在太大了。
曹无伤派人来这样对项羽说道:“沛公想在关中称王,封赢婴为国相,然后想独吞咸阳的所有珠宝。”
当时项羽和范增都在场,他们听了这话分为前后两段来理解,第一,沛公想当秦王,想提拔自己的人。第二,他不想与项羽等人分脏。从公德公利的角度来说,第一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楚怀王就曾许诺谁进关中谁先当关中王。但是第二种是不可理喻的。妈的,秦朝是大家一起灭的,兄弟在外拼死拼活,你刘三凭什么一个人把天下之美人珠宝独吞掉?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这些诸侯不是白活了,那不是成了你刘三这个无赖的嫁衣裳了?
项羽和范增不由怒了,你赔你赚,谁愿意干这样的买卖?函谷关一事已受气了,没想到又来一事。打,不分脏就该打,打得你连秦王都当不了。不过在论打之前,还要试问曹无伤,你此举目的何在呀?曹无伤也是一个不含糊的人,他无非是想弃弱投强,希望您项大将军能封他一个王。一条情报就想封一个王,真亏曹无伤想得出来。你想封王就等等吧,等我收拾了刘邦再另作商量。
范增为了激发项羽一鼓作气灭掉刘邦的决心,他这样对项羽说道:“刘邦这个人是出了名的烂酒好色贪财之徒,但是自从他进入关中后,听说他变得不贪财也不好色了。狗是改不了吃屎的,他这分明是政治作秀,志向可不小啊。我曾请人观看天象,发现只要有刘邦出现的地方,其上空都呈现出天子才具有的五彩斑斓的龙虎之气,你应该赶快速速出击,不然以后后悔都来不及了。”
范增这话有根有据,并非妄言。像后面这段关于天子气之言,估计是编造或者是巧合之作。如果是编造的话,那范增肯定是盗用了吕雉的版本了。然而不管如何,刘邦是必须打的,我范增已过七十从心所欲之年,还要跟着你们这帮年轻人四处奔命,为的是啥?为的就是有朝一天能分到一块鹿块。你刘三竟然通知连块骨头都舍不得留下,不打你还打谁?
项羽一听范增之言心头如火上加油。仿佛刘三头上的天子气,就是项羽肚子里胀得慌的怒气,不打你天子气他心里怒气难消。等不及了,明天就打开。于是项羽命令诸军吃饱喝足,准备第二天早上就打到霸上去。
当时项羽驻军在鸿门,和霸上距离只有二十公里的航空距离。这个距离如果是坐飞机的话,估计还没起飞就可以降落了。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开打之前我们还是把双方军力比较一下:项羽四十万兵号称百万大军,刘邦十万大兵号称四十万。项羽在赵国救巨鹿城时,曾经一个顶十个干王离,他号称百万并非徒有虚名。但是刘邦就差远了,有点阳光就想灿烂,有颗卫星就敢称上天,到时把你打得满地找牙时,看你还敢不敢吹牛皮。
如果我们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多了,会发现这样的打斗场面:往往是男的打不过女的,人多的打不过人少的,年轻的打不过年老的,四肢健全的打不过短手缺腿的。但战争不是小说,他不相信浪漫,只相信现实的实力。那么这样比较的话,那我们可以这样大胆预测明天这场大战:刘邦必败无疑。
如果我们看中国武侠电影多了,也会发现这样一种套路:一种是电影主角遇难了,但是他却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不管怎么挨打都打不死。这种戏最经典的要数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了,里面刘德华演的那个角色,一把刀从背后直插胸前,他却背着他足足跑了十多公里,最后仍然跟金城武林大打几十回合。这种戏如果放给嵩山少林寺那邦武僧们看,估计他们也会脸红得无地自容。
还有一种就是,电影主角面临生死倏关之际,突然天降蒙面人出手相救,从而绝地重生。
历史不是电影,但是它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当项羽准备明天早上把刘邦张良等人送去跟马克思先生探讨形而上学时,说时迟那时快,这天夜里有一个蒙面人突然从军营里跑出来,骑着快马去给对方通风报信去了。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项羽的大伯父,项伯。必须要澄清的是,项伯不是救刘邦,他是为救张良而去的。我在前面张良登场那一节中已经介绍过,项伯杀人时,曾跟着张良躲在下邳。项伯欠了张良一个人情,张良明天死期将至,欠钱还钱,欠命还命,此时不还还待何时?
然而,项伯不顾漏露情报,不惜侄子项羽的万里江山连夜忙奔救恩,估计天下不会有第二个这样的义士叔叔。项伯三更半夜跑到刘邦军中后,立即秘密约见张良,叫他收拾包袱赶快逃命。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张良对项伯说道,要逃大家一起逃,我得立即把这事告诉沛公。
项伯不由焦急地跺脚了,天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沛公带着十万人能往哪里逃?你还是先把自己那条命救了再说吧。
张良又对项伯说:“我是替韩王成送沛公定关中的,现在他有危难,如果丢下他那就太不义了。”
张良这话说得太有水平了。你项伯不就是为了义来救我的吗?我为了义去救沛公也是没错的。沛公跟项伯您是没什么关系,但刘邦毕竟是张良的知遇之恩,你项伯救了恩人的恩人,不等于报了大恩吗?
项伯一时无语应答。
张良于是把项伯留在军中,连忙去把刘邦从梦中唤醒告诉他大事不好。别看刘三平时一幅趾高气扬的样子,死到临头时他可是比谁都怕死。刘邦听张良一话仿若梦遇鬼魅,一时吓得手足无措。
张良看着刘邦那个六神无主的熊样,试探地问道:“沛公扪心自问一下,如果明天开战,你打得过项羽
这话真是问到刘邦的痛处上去了。群斗不如项羽人多,单挑不如项羽力气大。这力量悬殊不是明摆着的吗?
刘邦沉默半响,叹着气对张良说道:“打肯定是打不过的,你说我这下子该怎么办呢?”
这话问得好无助。眼前路有两条:要么认输,要么干架,您自己看着办吧。张良只好这样对刘邦说道:“看来您只能请项伯进来这样告诉他,说大家误会一场,您并没有背叛项大将军之意。”
刘邦突然很奇怪地看着张良。张良又不是项羽家亲戚,人家凭什么三更半夜地冒死相救?
刘邦情不自禁地问张良:“你是不是跟项伯有什么交情呀?”
张良连忙解释道:“交情谈不上,不过我曾救过他一命,所以他就报答我来了。”
原来如此。刘邦心有所悟,又问道:“你和项伯谁的年纪大?”
张良答:“项伯比我大。”
刘邦仿佛看到一线希望,说道:“你帮我请项伯进来,我要以干哥哥的厚礼对待他。”
张良便出去邀请项伯,说沛公想请你喝酒聊聊。项伯又不是傻瓜,刘邦肯定是求他说情,不然三更半夜喝什么酒?再说刘邦企图独吞天下之珠宝,这事就是一百个项伯去给项羽说情估计也是不顶用的。刘邦心太贪命就该挨打,所以喝酒就算了吧,我还得连夜赶回军中待命呢。于是项伯连连推托恩公张良之邀。
一个要走,一个偏不让。张良死死地拉住项伯,告诉他如果不听沛公解释,就别想走出这个军营。无奈之下,项伯就被只好被拉着去见刘邦。
此时,刘邦已准备好好酒好菜。狗逼急了要跳墻,人逼急了什么都想得出来,凡人可能替刘邦想不出什么办法打动项伯替之说情,但是刘邦和张良想出来了。我们且看他们俩在项伯面前是怎么演这出戏的。
当时,刘邦首先对项伯进行了百解解释道:项兄,你得听我好好解释,项羽大将军真是误会我啦。
第一,我自从入关以来,不要说珠宝,我就连一个铜板都不敢贪。我不但如此,还大力管好咸阳的档案和户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