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医内科学-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花粉、芦根滋养胃阴,生津止渴;白芍、甘草酸甘敛阴。
如津伤过甚,则半夏宜轻用,可再加石斛、花粉、知母、竹茹之类以生津养胃。
【临证备要】
1。胃为阳土,为病多偏于热,治当苦寒泄热;但热甚伤津,胃阴耗损者,应予甘寒养阴。如过用苦寒,则阴津愈伤,热邪愈炽。虚实夹杂,胃热盛而津液伤者,又当于苦寒泄热的同时,佐以顾护胃阴之品。
2。胃喜润而恶燥,故胃病见阴虚表现者,一般宜用甘润养阴为主。若兼有气滞者,当投理气而不伤阴之品,如绿梅花、佛手花、玫瑰花等。如过用香燥,则易耗伤胃阴。
3。胃与肠相连,故胃病还须与肠病相参,进行辨证治疗。
大肠、小肠
小肠上接幽门,与胃相连,下达阑门,接于大肠,其经脉与心经相互络属,故与心为表里。小肠的功能,一为受盛、化物,二为分清泌浊。若小肠功能失调,可引起腹胀、腹痛、呕吐、便溏等症。大肠包括回肠和广肠。回肠上接阑门,下接广肠,广肠下端为魄门(肛门)。其经脉与肺经相互络属,故与肺为表里。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排出体外。若大肠有病,传导失司,可表现为腹泻或便秘。
由于小肠、大肠和胃一样,同属于饮食消化、吸收、排泄器官的组成部分,故其生理、病理关系密切,且多与脾胃有关。其病证多属脾胃疾病范围,在辨证与治疗方面,应与之互参。
【辨证论治】
一、辨治原则
小肠、大肠病证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实证多属寒、热、气、瘀;虚证以虚寒为主。治疗分别采用温通、清热、理气、通瘀、泻下通腑、固肠、润燥等法。如与其他脏腑兼夹为病者,则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清标本缓急而处理。
二、证治分类
(一)实证
1。湿热滞留腹痛,腹泻,大便溏黏,有热臭气味,或便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伴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
例方:葛根芩连汤加减。本方功能解表清热,清肠化湿,适用于湿热阻滞,肠腑传导失常的病证。
常用药:葛根解肌退热,升清降浊;黄连、黄芩、秦皮苦寒清热燥湿,厚肠胃而止泻痢;厚朴理气宽中,化湿除满;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且能调和诸药。
痢下赤白黏冻,便次频多者,加白头翁、辣蓼、马齿苋清肠化湿,解毒止痢。
2。腑实热结
大便干结不通,小便短赤,身热心烦,甚或谵语,腹胀腹满而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泄热。
例方:调胃承气汤、麻子仁丸加减。两方均有清热通腑之效,用于腑实热结证,但前方通下腑实以泻热,后方则能清热润下。
常用药:大黄、芒硝通腑泄热;麻仁、杏仁泻热润肠通便;枳实、厚朴行气除满;芍药、当归养阴和血。
腑热上扰,心神不安,可加菖蒲、郁金。腑热夹有顽痰,大便不通,苔腻,用礞石滚痰丸加减。
3。瘀热阻滞
腹痛拒按,或局限于右下腹,便秘或腹泻,或有发热。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瘀通腑。
例方: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本方功能活血化瘀,清肠散结,适用于瘀热内结,肠痈初起等病证。
常用药:大黄泻热通腑,凉血化瘀;桃仁、红花、丹皮、乳香化瘀消肿止痛;败酱草、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之类以养阴生津。
4。寒邪内蕴
肠鸣辘辘,脐腹冷痛且胀,得温则舒,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缓或迟。
治法:温肠散寒。
例方:香砂平胃散加减。本方功能和中化湿,温肠散寒,适用于寒湿内蕴,肠腑不调之病证。
常用药: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化湿和中;苍术、厚朴燥湿理气;炮姜温脾祛寒;茯苓渗湿健脾;甘草调和脾胃。
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脾阳虚衰,可加附子、吴茱萸、肉桂以温中散寒。
5。小肠实热
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灼热刺痛,或见尿血。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心导热。
例方:导赤散加减。本方清心通利,适用于心火下移,小肠实热的病证。
常用药:生地、山栀、竹叶、生甘草清心火;木通、通草、小蓟清小肠而导热下行。
尿血鲜红,可加茅根、蒲黄、藕节之类凉血止血;热甚伤津,可加天花粉、玉竹等清热生津。
6。小肠气滞
小腹疼痛如绞,腹胀肠鸣,得矢气稍舒,或疼痛连及睾丸、腰胯等处,坠重不舒,行走不便,或在胯腹部(腹股沟)有软的肿块突起,甚则一侧阴囊肿胀,或睾丸偏坠,形寒怯冷。舌苔白滑,脉沉弦。
治法:行气散结。
例方:天台乌药散加减。本方功能疏肝行气,散寒止痛,适用于肝气横逆,小肠气滞的病证。
常用药:乌药、木香辛香行气;良姜、肉桂、吴茱萸、茴香温脾暖肝散寒;青皮、枳实、槟榔疏肝理气,破结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活血;荔枝核、橘核疏调肝气,缓急止痛。
气郁日久化火,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可加黄芩、山栀。
(二)虚证
1。虚寒滑脱
久泻久痢,滑脱不禁,延久不已,甚则脱肛,小腹隐痛,肠鸣,喜按喜温,四肢不温,倦怠乏力。
治法:涩肠固脱。
例方:真人养脏汤加减。本方功能补虚温中,涩肠固脱,适用于肠腑虚寒,滑脱难禁的病证。
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肉桂、肉蔻温脾厚肠;诃子、罂粟壳固涩止泻;当归、白芍和血止痛;木香调畅气机。
虚中夹实者,固涩后虽大便次数减少,而腹胀或痛,纳减不适,而有血瘀者可加当归、川芎、赤芍等养血和血。
2。津枯肠燥
大便秘结干燥,艰于排出,数日一行,或口臭,咽燥,头昏,腹胀。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
治法:润肠通便。
例方:润肠丸加减。本方功能养血润燥,理气通便,用于血虚津少,肠腑失润的病证。
常用药:当归、生地滋阴养血;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引气下行。
血虚有热,兼见口干,心烦,脉细数,加生首乌、玉竹、知母等以生津清热,或用增液承气汤加减。
【临证备要】
1。小肠病虚证多偏于寒,与脾阳虚而寒从内生有关;实证多偏于热,邪热多由心经传来,故有“心移热于小肠”之说。大肠病,虚证多与脾气虚而运迟,或脾气陷而不举,或为脾肾阳虚而釜底无薪有关;实证多由肺气不肃,肠燥便秘,或为胃火灼津,燥矢不得下行引起。
2。大肠、小肠尚与肝、肾两脏有关。小肠位于脐腹,而小腹、前阴为肝经所布,所以肝寒而致的阴囊或睾丸肿大,以及在腹股沟处出现的“狐疝”等病证,习惯称为“小肠气痛”;大肠又与肾有关,故凡年老肾气虚衰,肠腑燥结而大便多日不解,可根据《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之旨,采用温肾益气、濡润肠腑之药而取效。
3。大肠、小肠与心、肺在发生疾病的过程中,也能相互影响。如心火亢盛,小肠实热,症见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涩痛或尿血者,是心火下移于小肠所致;又如肺阴不足,大肠液亏,症见口唇干燥,咽喉失润,大便日久不解,甚则口臭头痛等,乃肺津亏虚,累及大肠失濡之故。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其经脉络肾,与肾相通,互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贮藏尿液和排出小便,而这些功能有赖肾的气化作用,故膀胱病变每与肾脏密切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若膀胱有病,气化功能失常,可导致尿量、尿次、排尿和尿液的色、质发生变化。
【辨证论治】
一、辨治原则
膀胱病证,有虚有实。实证多由于湿热,治宜清利湿热为主;虚证常见寒象,每与肾虚并见,治宜温肾固摄;若肾虚而膀胱有热者,则属虚实夹杂,治当益肾清利,分别主次,虚实同治。
二、证治分类
1。膀胱实(湿)热
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小腹胀满,小溲不利,或点滴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尿色深黄,混浊,或伴脓血、砂石。舌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利湿热。
例方:八正散加减。本方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适用于膀胱湿热,气化不利之证。
常用药:木通、车前子、灯心草、栀子降火利水;萹蓄、瞿麦清热利湿通淋;滑石利窍散结;甘草梢清热,缓急止痛。
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用枳实,以通腑泄热;湿热伤阴者,加生地、知母、白茅根。
2。膀胱虚寒
小便频数清长,或不禁,尿有余沥,遗尿,尿浊,甚或小便不爽,排出无力。舌润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摄。
例方:桑螵蛸散加减。本方功能调补心肾,固精止遗,适用于肾虚气不固摄之证。常用药: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龙骨补肾固涩止遗;益智仁、乌药化气固肾。
肾阳虚者,可加巴戟天、菟丝子、苁蓉等温补肾阳;脾虚气陷,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可配合黄芪、党参、白术、柴胡、升麻等益气举陷。
【临证备要】
1。膀胱湿热蕴结日久,可损及肾脏,首为伤阴,继则阴伤及气,或为阴阳两虚。肾虚之体,易兼膀胱湿热,两者相互影响。治疗需分缓急主次而治之。
2。膀胱虚寒证,多与肾阳不足,气化失职有关,治疗则以温肾化气为法。
第四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气的分类较多,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之气等。机体内各种不同的气,其功用概括起来有五,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固摄作用。这五个方面的功能虽各有不同,但又密切关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血循行于脉道,是人体基本物质之一。血液的生成,虽然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但和营气的参与及精髓的化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的主要功能是充养全身,使脏腑、四肢、九窍能各司其职。
气和血,是供养脏腑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根,气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气对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血对气有濡养和运载的功能。在病理上往往也相互影响。《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病变可以反映于脏腑经络的每一种疾病中,各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又都能反映出气血盛衰的不同变化。治疗疾病,重在调整气血,平衡阴阳。正如王清任所强调的“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津与液都由饮食所化生,三焦所布散,出入于肌肤腠理,流行于筋骨关节。津的作用是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的作用是滑润关节、补益脑髓、溉濡耳目口鼻。津无固定之所,随气化出于腠理则为汗液,随气化下达则为尿液;液有固定之所,在关节腔则为滑液,在脑髓则为脑池内液。一般而言,津在表,质清而稀;液在里,质浊而稠。由于津液为人体水液的总称,所以津与液常不作严格区分而统称津液。津液病证即津液的代谢失常。津液的代谢是由各个脏腑相互协作来完成的复杂的生理过程。其生成、输布、排泄任何一个代谢环节失常,都会引起相应的病变,而出现种种证候。津液的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津液的亏损不足和津液的输布障碍、停滞潴留体内两大方面。津液不足属于燥证范畴,而津液输布障碍则形成痰证与饮证,故本节主要着眼于痰病和饮病的讨论。
气血与津液有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气血能化为津液,津液也能化为气血。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气能生津,津能化气,气能摄津,津能化血,血含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为人体体内水液的总称,其流通和输布要依赖气的推动,随血运行全身,而气血要散布全身,也必须依赖津液的流通和运载。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可致津液停积,津液停积,又可影响气血的运行。另一方面,气血和津液的不足,也常互相影响,如血脱津伤、气随液脱等。
总之,机体的病变无不涉及到气血津液,气血津液的病变又往往反映脏腑功能的失调。认识和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因、病机、病证,就能深入地探讨脏腑的病理变化,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辨证论治】
一、气病
气的病变很多,临床辨证当分虚实。虚证为气虚、气陷、气脱;实证为气滞、气逆。虚者治以补气、升提、固脱;实者治以理气、降逆。
1。气虚
症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大便溏软,舌淡胖有齿痕,脉虚无力。
病机:饮食劳倦,久病失养,或年老体衰,或素体禀赋不足,脏腑机能衰退,元气亏虚。
治法:益气补中。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本方功能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食少便溏等症。
药用党参甘温益气;白术健脾助运;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甘缓和中。
偏于肺气虚者,加黄芪、五味子;偏于脾气虚者,加扁豆、莲肉;偏于心气虚者,加红参、五味子;偏于肾气虚者,加熟地、山药;偏于卫气虚者,加黄芪、防风。
2。气陷
症状: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头目昏眩,脘腹坠胀,纳谷不香,或内脏下垂,或久泻久利,或脱肛、阴挺,或月经量多,或带下绵绵不断,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病机:脏腑虚损,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治法:益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中气下陷,清阳不升之证。
药用黄芪补中益气;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和胃;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阳气。
脾虚胃痞,加枳壳、鸡内金;肾失固藏,加山萸肉、菟丝子、覆盆子;久漏不止,加熟地、山药、鹿角霜;子宫脱垂,去陈皮,加枳壳、乌梅、山萸肉。
3。气脱
症状:气息微弱,神志淡漠,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质白润,脉微欲绝。
病机:脏腑衰极,阴竭阳亡,元气欲脱。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本方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用于元气衰惫,气血不荣脏腑,阳气欲脱证。
药用人参大补元气,振奋生机;附子回阳救逆,温通气血;生龙骨、生牡蛎收敛神机,固摄元气。
肺气虚脱,见呼吸困难、喘促息数者,合生脉散、胡桃肉敛肺定喘;肝气虚脱,见昏仆手撒者,加黄芪、白芍、山萸肉益肝气、敛肝阴;脾气虚脱,见久利滑脱者,合《时病论》补中收脱方温脾止泻;肾气欲脱,见喘促痰鸣、鼻扇唇黑者,加黑锡丹、蛤蚧温肾纳气,定喘固脱。
4。气滞
症状:脘胁胀痛,攻窜不定,时轻时重,嗳气,或腹痛腹胀,矢气则胀满减轻,其病情常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苔薄,脉弦。
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
治法:行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疏肝解郁,行气和血,用于肝郁气滞所致脘、胁、腹部胀痛,嗳气等症。
药用柴胡、枳实疏肝理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香附、川芎、陈皮行气活血止痛。
兼有痰气郁结者,加半夏、厚朴花、茯苓、苏梗;心胸气滞者,加瓜蒌、薤白、降香;脘胁痛著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泛吐酸水者,加乌贼骨、瓦楞子。
5。气逆
症状:肺气不降则咳嗽喘逆;胃失和降而嗳气呃逆,呕吐恶心;肝气升发太过而头痛,眩晕,咳呛胁痛,咽中如窒。
病机:或痰壅于肺,肺气不降;或病邪犯胃,胃气上逆;或肝失条达,肝气上逆。治法:属肺者,降气化痰;属胃者,降逆和胃;属肝者,镇逆平肝。
方药:肺气上逆者,用苏子降气汤。药用苏子、半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前胡、厚朴肃降肺气;肉桂温肾纳气;生姜降逆和胃。
胃气上逆者,用旋覆代赭汤。药用旋覆花降逆;代赭石重镇;党参补其胃气;半夏降逆和胃。
肝气上逆者,用五磨饮子、四七汤。药用代赭石、牡蛎、白蒺藜平肝镇逆;沉香、槟榔、厚朴花顺气开郁;半夏、苏子、旋覆花、茯苓降气化痰。
二、血病
血的病证较多,一般可概括为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五种。除血虚外,血热、血寒、血瘀属实,血溢有虚有实。虚者当补血养血,实者当凉血、散寒、化瘀。
1。血虚
症状:头晕目花,心悸少寐,四肢发麻,唇爪无华,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病机:血虚不荣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失养。治法:补血养血。
方药:四物汤加味。本方功专养血补血,治营血亏虚所致的病证。
药用熟地甘温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和血;白芍养血和营;川芎和血调气。诸药伍用,补中有通,补而不滞。
若心血虚者,可用养心汤;肝血虚者,可用补肝汤;心脾血虚者,可用归脾汤。
2。血热
症状:身热,神昏谵语,烦扰不安,口渴,吐、衄、下血,斑疹紫黑,面红目赤,舌红绛起刺,脉细数。
病机:火热炽盛,入营动血。治法:凉血清热。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本方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血分热盛证。
药用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黄清热凉血;赤芍、丹皮凉血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气分热盛者,宜合泻心汤;营分热盛者,宜合清营汤;胃热炽盛而肾阴不足,宜用玉女煎泻南补北。
3。血寒
症状:手足厥冷,口唇皮肤青紫,筋脉拘急,肢体麻木,腹中冷痛,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沉紧。
病机:血为寒凝,运行不畅。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药:当归四逆汤或温经汤。两方均有温经散寒之功,主治血寒络痹证。但前方散寒之力较强,主要用于寒凝经脉病证;后方温经之力较强,主要用于冲任受寒病证。
药用桂枝、细辛、吴茱萸温通经脉,鼓舞血行;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和营调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和胃,以资生化之源,阳长阴生,血源可充。
4。血瘀
症状:痛处固定不移,或刺痛拒按,或血瘀积而不散,结成肿块(如肝脾肿大、腹腔肿块、肠覃、石瘕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等。如瘀血乘心,扰乱心神,又可出现谵语、发狂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病机:血行不畅,停滞为瘀。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两方均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蓄血证。但前方破瘀力较弱,用于蓄血程度较轻,其人如狂者;后方逐瘀力强,用于蓄血重证,其人发狂者。
药用桃仁、水蛭、虻虫、廑虫活血破瘀;大黄攻逐瘀结;芒硝软坚散结;甘草调胃安中,缓和药性。
兼气滞者,可加香附、旋覆花、郁金、降香;血热者,加凉血药,如生地、赤芍、丹皮等;寒凝者,加桂枝、当归、细辛。
5。血溢
症状:凡血溢脉外,即谓血溢。阳络伤的临床表现为咳血、吐血、鼻衄、齿衄和肌衄之类;阴络伤的表现为便血、尿血、月经量多等。
病机:火热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灼伤血络,络伤而溢,或气虚不能摄血,溢出脉外。
治法:总的法则,出血者宜止血,但应辨证求因。血热妄行者,宜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宁血;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
方药:属于火热迫血妄行者,宜清热泻火,可用三黄泻心汤加味。药用大黄导热下行,釜底抽薪,使血止而不留瘀;黄连、黄芩清胃泻火,使胃气下泻,气顺而血不上逆。
属于阴虚火旺者,宜用茜根散。药用茜根化瘀止血;生地、玄参滋阴降火;白茅根、藕节炭、仙鹤草养阴止血。
属于气虚失摄者,宜用归脾汤。药用党参、黄芪益气摄血;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白术、木香健脾理气,使补血而不呆滞。若血寒不得归经,又当温经止血,用附子、肉桂、炮姜、艾叶。
附气血合病
气血合病的辨证,应分清虚实。虚证有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实证有气滞血瘀等。
1。气血亏虚
症状:短气懒言,四肢倦怠,自汗少寐,心悸怔忡,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纳谷较差,舌淡或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病机:多因久病气血耗伤,或慢性失血而致气血双亏,脏腑失养。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本方补益气血,治气血两虚所致的病证。
药用党参、熟地甘温补养气血;白术、茯苓健脾助运;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甘草和中益气;川芎和血调气;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促进水谷精微化生血气。
2。气随血脱
症状:出血量多,面色咣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情淡漠,甚则昏厥,脉微细欲绝,或见芤脉。
病机:血脱而气无所依,随血欲脱。
治法:补气固脱。
方药:独参汤。
药用人参一味,益气固脱。
如四肢厥冷,汗出淋漓,阳气将暴脱者,急用参附汤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3。气滞血瘀
症状:胸胁胀满疼痛,或头痛、腹痛,其痛如刺,痛处固定,疼痛持续,或腹部有痞块,刺痛拒按,舌暗红,有紫气或瘀斑,脉细涩。
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本方功能理气活血通络,治气滞血瘀而致胸胁疼痛,痛如针刺等症。
药用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牛膝祛瘀通脉,并导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血行;生地凉血滋阴;当归养血润燥,化瘀而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
三、痰病
痰是体内水津不归正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的病理因素之一。
痰的形成途径,概而言之有四:①外感六淫,阻碍气化,津液凝结为痰;②七情内伤,郁结不畅,气不布津,液聚为痰;③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醴,积湿生痰;④劳欲体虚,脾肾亏虚,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变为痰浊。
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肺居上焦,主治节,敷布津液。如肺气郁滞,治节无权,则津液停聚而成痰。脾居中焦,主运化,升清降浊。若脾运不健,则津液停积而生痰。肾处下焦,属水,职司开合,蒸化排泄。若火衰水亏,蒸化无权,津液亦可转化为痰。此外,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津液亦可停滞而成痰。痰成之后,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而变生诸证。
由于痰的成因不同,在性质上有湿、燥、热、寒、风、气、郁等多种。
痰的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约言之有三:①痰涎:指排出于体外的液体物质,如咳嗽咳痰。②痰核、痰块:指凝集于躯体局部,呈有形之粒块状物。③痰征:指流注于内脏或经络之间,主要症状上表现痰象,如关节疼痛、拘挛麻木、精神失常等。
痰的病证以本虚标实为多见。辨证应掌握脏腑虚实,标本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基本大法。根据痰的性质,采用不同法则:热痰宜清之,寒痰宜温之,燥痰宜润之,湿痰宜燥之,风痰宜散之,郁痰宜开之,顽痰宜软之。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
1。痰阻于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易于咳出,或伴有气急喘促,喉间痰鸣有呀呷之声,或伴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或濡。
病机:肺失宣肃,聚津为痰。
治法:利肺化痰。
方药:止嗽散。本方止咳化痰,治外感咳嗽,咳痰不爽者。
药用百部、紫菀、白前、陈皮疏利肺气,化痰止咳;荆芥、紫苏疏风宣肺解表;甘草润肺化痰,又能调和诸药。
如属风寒初起,加麻黄、桂枝;若为燥热伤肺者,加川贝母、全瓜蒌;若为湿痰内蕴者,加半夏、茯苓;如肺气不降,上气而喘咳者,可加苏子、莱菔子、旋覆花等。
2。痰蒙心窍
症状:神识昏糊,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咽喉痰鸣,或胸闷心痛,苔白腻,脉缓。
病机:痰蒙心窍,神明失用。治法:开窍化痰。
方药:导痰汤合苏合香丸。前方功专化痰,治痰浊内壅,头昏目眩,胸膈痞塞,喘嗽痰多等症;后方功专温通开窍,治寒痰内闭心窍,神志不清等症。
药用半夏、陈皮、胆星、枳实燥湿化痰;远志、菖蒲行气开郁。如属寒痰闭阻心窍,可选用苏合香丸温通开窍,行气化痰。
3。痰蕴脾胃
症状:脘痞纳少,纳谷欠香,伴恶心呕吐,倦怠无力,苔白腻,舌质胖淡,脉濡缓。
病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本方健脾醒胃,化痰和中。
药用党参、白术健脾补气;茯苓、半夏培脾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胃。脾气健而胃气和,乃杜其生痰之源。
若苔腻较著者,加苍术、厚朴以燥湿化痰。
4。痰郁于肝
症状:咽中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胁隐痛,嗳气频频,易怒善郁,苔薄腻,脉弦滑。
病机:肝肺气郁,痰气阻滞。治法:解郁化痰。
方药:四七汤。本方理气解郁,化痰开结,治痰气交阻,胸闷咽塞等症。
药用半夏化痰开结;厚朴化湿行气解郁;陈皮、苏叶宽胸理气;茯苓化痰渗湿;生姜、大枣和中。
如气郁较著者,加柴胡、郁金、香附、青皮,以疏理肝气。如气郁化火,炼津成痰者,可改用加减泻白散,药用桑白皮、地骨皮、丹皮、山栀、橘皮、苏子、枇杷叶等,以泻肺清热。
5。痰动于肾
症状:喘逆气短,咳唾痰沫,或遍身浮肿,形体畏寒,腰膝冷痛,尿频,五更泄泻,舌淡无华,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舌红少苔,脉象弦数。
病机:肾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
治法:补肾化痰。
方药:阳虚用济生肾气丸。本方温阳利水,治肾虚水泛为肿为痰者。用八味丸温补肾阳,增入车前子、怀牛膝消肿利尿,兼化痰浊。若肾不纳气者,可加五味子、蛤蚧、沉香以益肾纳气。
阴虚用金水六君煎。药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当归、熟地养血滋阴,固本化痰。若火旺较著者,加麦冬、知母、五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