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医内科学-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预后转归】

本病年龄尚轻、病情轻浅者,运用中医治疗能缓解症状,延缓自然加重过程,保持良好生活质量。若病情较重,逐渐进展,全身僵硬,活动困难,甚者痴呆,终至不能起床,预后不良。

【预防调护】

预防颤证应起居有节,保持心情舒畅,劳逸适度,节制房事,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发生有重要意义。

颤证病人应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可选练太极拳、五禽戏、内养功等。对患者进行语言、进食、行走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和指导。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好。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褥疮。

【临证备要】

1。颤证外在表现在筋脉,其病本在肝、脾、肾。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是其基本病机。肝藏血主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肾藏精生髓,肝、脾、肾亏损,则阴精不足,筋脉失养而致肢体震颤,因此,养肝健脾益肾是治本之法。痰浊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者,据“血行风自灭”之理,临证当用养血活血、化痰祛瘀通脉之品,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颤证属“风病”范畴,临床对各证型的治疗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息风之法,而清热、平肝、滋阴、潜阳等也常与息风相伍,常用的药物有钩藤、白蒺藜、天麻、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白僵蚕等。其中虫类药不但息风定颤,且有搜风通络之功。正如叶天士所言:“久病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逐邪。”运用虫类药物,以焙研为末吞服为佳,人煎剂效逊。临床证明,羚羊角粉在颤证的治疗上有肯定的疗效,久颤不愈者可配合应用,但其价格较贵,临证可用山羊角代替。

3。年高病久,治宜缓图。因老年体衰,脏腑气血失调,病理变化复杂,往往难以迅速收效,欲过分求速反易招致诸多变证,故治疗只宜缓缓图之,慎用耗伤气血阴阳等攻伐之品,可酌用填精补髓之品,如能减轻症状,控制发展,则应坚持治疗。

【医案举隅】

许某,男,51岁。

主诉:1968年起发现右上肢震颤,渐进发展为四肢震颤。

诊查:入院时查四肢震颤幅度大,程度重,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样强直,书写困难,始动时间为3。3秒,拐弯时间3秒,兼有头晕,腰酸。舌质暗,舌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肝肾不足,血瘀风动。治法:培补肝肾,活血息风。

处方:何首乌15g,生地15g,玄参10g,钩藤15g,白蒺藜10g,生牡蛎30g(先煎),丹参15g,赤芍10g,杜仲10g,珍珠粉0。3g(分冲)。

经服药10天出院,震颤幅度明显减轻,右手为中等度,左手为轻度,肌张力增高程度也减轻,始动时间为1。25秒,拐弯时间2。2秒,写字情况较前好转,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治疗前后肌电图和脑电图对比:治疗前肌电图可见明显群放电位,治疗后群放电位明显减少。治疗前脑电图α波指数为46%,前后对照α波指数有明显提高。疗效显著进步而出院。

按:患者年逾五旬,正气亏虚,肝肾不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痿软;肾为作强之官,主司技巧,肾亏技巧不能,作强失司,故见肢体不自主震颤,且伴有头晕、腰酸、舌暗等症。治用培补肝肾、活血息风之法,选用何首乌、生地、玄参、白蒺藜平肝息风、培补肝肾,丹参、赤芍活血息风。

(彭建中编著。中国古今医案精粹选评。学苑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选#书#网#x#u#a#n#s#h#u#。c#o#m…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证治准绳·杂病》:“肝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此木气太过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末,木气鼓之故动。经谓风淫末疾者此也。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盖头乃诸阳之首,木气上冲,故头独动而手足不动,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

《医宗己任编·战振栗》:“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荣汤,若身摇不得眠者,十味温胆汤,倍加人参,或加味温胆汤。”

第四节痉证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痉”。

《内经》对痉证的病因病机早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素问·骨空论》又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气厥论》载有“柔痉”之病名,由“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提出失治误治,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致痉的理论。其有关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给后世以重要启迪。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痉证》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强调阴虚精血亏损致痉。清·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按语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疯痉厥矣。”清·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了气虚血瘀可以致痉。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痉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痉证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内伤是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风、寒、湿邪,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外感温热之邪,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热,邪热消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痉病总论》就痉证形成指出:“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踡挛之证见矣。”或热病伤阴,引动肝风,扰乱神明,而发为痉证,如《临证指南医案·痉厥》所说:“厥阴误进刚药,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

2。久病过劳

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虚则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久病脏腑功能失凋,或脾虚不化水湿,或肝火灼伤津液,或肺热蒸灼津液等,皆能产生痰浊,痰浊阻滞经脉,筋脉失养而致痉。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Et久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亢阳化风而致痉。

3。亡血伤津

大病伤津或产后失血,及汗证、血证、体虚等病证失治,伤津损液;或过用汗、吐、下法,如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等,均可导致津伤液脱,亡血失津,筋脉失养,发为痉证。

二、病机

痉证病在筋脉,属肝所主,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有联系和保护骨节肌肉的作用。筋脉依赖肝血的濡养而保持刚柔相兼之性。如阴血不足,肝失濡养,筋脉刚劲太过,失却柔和之性,则发为痉证。病变脏腑除肝之外,尚与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如脾虚不运,痰浊内生;或胃热腑实,阴津耗伤;或肾精不足,阴血亏虚等,均与痉证发生有关。

痉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为脏腑虚损,气血津液不足,实者为邪气壅盛。外感风、寒、湿、热致痉者,病理性质以实为主。内伤久病、误治失治所致者,病理性质以虚为主。痉证常呈虚实夹杂,如络脉空虚,风痰乘虚而人,横窜经络,气血瘀阻,筋脉失养,为因虚致实;若邪热炽盛,灼伤津液,经脉失养,为因实致虚。

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外感因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运,阴血不得濡养筋脉;或热盛伤津,阴血亏乏,筋脉失于濡养。内伤由亡血、过汗、误治失治,或久病伤正,导致阴亏血少,筋脉失养,发为痉证。故《医学原理·痉门》认为痉证“虽有数因不同,其于津亏血少,无以滋荣经脉则一”。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痉证与痈证

痈证为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起病突然,可片刻缓解。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多有既往发作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且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

2。痉证与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强语謇为主要特点。痉证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

3。痉证与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痉证肢体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

4。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范畴。因金疮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致痉,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口噤,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疮破伤、伤口不洁病史,可与痉证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首先要根据痉证的特征,确定病人是属于外感致痉还是内伤致痉。外感致痉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内伤发痉则多无恶寒、发热。

2。辨实证与虚证

实证表现为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由外感或瘀血、痰浊所致。虚证表现为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由内伤气血阴津不足所致。

二、治疗原则

痉证治疗原则为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养血滋阴以治其本。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而致痉者,祛风散寒,清热祛湿,择而用之。肝经热盛者,治以清肝潜阳,息风镇痉;阳明热盛者,治以清泄胃热,存阴止痉;瘀血内阻而致痉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痉;痰浊阻滞而致痉者,治以祛风豁痰,息风镇痉。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是痉证的重要治疗方法。

此外,各个证候之间,可以错杂出现,例如热邪中夹痰浊,气血亏虚又感外邪等,应明辨虚实,标本兼顾,有常有变,灵活运用。

三、证治分类

1。邪壅经络证

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本方有祛风、散寒、燥湿、解肌和营作用,适用于风寒湿邪阻滞经脉,四肢抽搐,头痛项强者。

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祛风胜湿,散寒通络;葛根、白芍、甘草解肌和营,缓急止痉。

若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无汗,病属刚痉,治宜解肌发汗,以葛根汤为主方,葛根、麻黄、桂枝、生姜温经散寒,解肌止痉,芍药、甘草、大枣酸甘缓急,调和营卫。

若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病属柔痉,治宜和营养津,以栝蒌桂枝汤为主方,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散邪,栝蒌根清热生津,和络柔筋。

2。风痰入络证

症状: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手足麻木,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证机概要:络脉空虚,风痰乘虚而人,气血闭阻,筋脉失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本方有化痰通络作用,适用于风痰入客经络证。

常用药:半夏、白附子、胆南星、姜汁祛风化痰开窍;木香、枳壳理气行滞;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天麻、全蝎、地龙、蜈蚣息风止痉;鸡血藤养血活血,祛风通络。

言语不利者,加白芥子、远志以祛痰开窍醒神;胸闷甚者,加丹参、郁金理气活血,行滞宽胸;痰瘀化热者,身热,烦躁,舌苔黄腻,脉滑数,加瓜蒌、黄芩、天竺黄、竹茹、青礞石;痰浊上壅,蒙蔽清窍,突然昏厥抽搐,可急用竹沥加姜汁冲服安宫牛黄丸。

3。肝经热盛证

症状:高热头痛,口噤龄齿,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证机概要: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治法:清肝潜阳,息风镇痉。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本方有平肝息风、清热止痉作用,适用于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

常用药: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凉肝息风止痉;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以通络;茯神宁神定志;白芍、生地、甘草酸甘化阴,补养肝血,缓急止痉。

口苦苔黄,加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热,泄肝火;高热持续者,加生石膏、寒水石泻热生津;口干渴甚者,加花粉、麦冬以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痉证反复发作,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息风止痉。

4。阳明热盛证

症状: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胸闷,烦躁,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舌苔黄燥,脉弦数。

证机概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代表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前方以清泄阳明实热为主,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后方重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适用于热结阴亏之证。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生津,濡润筋脉;大黄、芒硝荡涤胃腑积热,软坚润燥;粳米、甘草和胃养阴。

热邪伤津而无腑实证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救津。抽搐甚者,加天麻、地龙、全蝎、菊花、钩藤等息风止痉之品;热甚烦躁者,加淡竹叶、栀子、黄芩清心泻火除烦;热甚动血,斑疹显现,舌质红绛,加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

5。阴血亏虚证

症状: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息风止痉。

代表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以补血调血为主,用治血虚血滞,筋脉失养证;后方重在滋液育阴,柔肝息风,适用于热灼真阴,阴血亏虚,虚风内动证。

常用药:生地、熟地、自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补血滋阴,柔肝荣筋;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息风止痉;鸡子黄养阴宁心。

阴虚内热,心烦者,加白薇、青蒿、黄连、淡竹叶;抽动不安,失眠多梦者,加栀子、夜交藤、炒枣仁、生龙骨、生牡蛎;阴虚多汗,时时欲脱者,加人参、沙参、麦冬、五味子;气虚自汗,卫外不固,加黄芪、浮小麦;久病,阴血不足,气虚血滞,瘀血阻络,加黄芪、丹参、川芎、赤芍、鸡血藤,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虚风内动,肢体拘急挛缩,重用生龟板、生鳖甲、白芍等养阴润筋之品,加全蝎、天麻、钩藤。

【预后转归】

痉病大多起病急,变化快,多数病人预后较差。若正气旺盛,驱邪迅速,病情得以控制,则预后较好。如见口张目瞪,昏昧无知,为肝脾精竭;若见戴眼反折,遗尿,为肾精耗损,阴损及阳;若见手足瘛疲,汗出如油如珠,为热毒内耗心营,心液外脱;若见角弓反张,离席一拳,为肝之精血亏耗,筋脉失养,均属预后不良的征象。若热毒内陷,则痉厥并见,病情凶险,危及生命。

【预防调护】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和外伤感染。劳逸结合,精神放松,起居有节,减少痉证诱发因素。

痉证病人多属急重症,病床要平整松软,并设床栏,应有专人护理。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因高热而痉,要及时降温,减少痉证发作。

【临证备要】

1。详辨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外感发痉多属实证,内伤发痉多为虚证,另外可从其发作的程度、频度、幅度辨别虚实。在治疗上,外感者,宜祛风、散寒、除湿;若邪热入里,消灼津液,当泄热存阴。内伤者,多属阴伤血少,治疗以滋阴养血为大法。此外,肝主筋,主风主动,故痉证治疗,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蜈蚣、全蝎等平肝息风止痉之品。

2。结合辨病治疗。痉证常是临床危急重症,大多发病较急,变化迅速,预后较差。因此,除对症处理外,关键在于尽快明确诊断,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各种急性热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均可出现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痉证的表现,此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积极治疗其原发病,防止病情恶化。

3。痉证发病常有先兆,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一旦发生痉证,则应积极救治,以挽救病人的生命。病情较轻者,可根据辨证给以相应的方药口服,如病情较重、较急者,则应立即选用紫雪丹、羚羊角粉,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免贻误病情。

【医案举隅】

陈幼。

两目上窜,时剧时轻,今晚角弓反张,脐腹疼胀,舌强不利吮乳,舌尖边淡红,中后薄腻,脉濡弱,哭声不扬。气阴暗伤,虚风内动,痰热逗留,肺胃气机窒塞,窍道不通,予息风安神,化痰宣肺法。

煅石决三钱,朱茯神三钱,川象贝各二钱,嫩钩钩三钱(后下),青龙齿三钱,炙远志一钱,陈木瓜二钱,山慈菇片五分,净蝉衣八分,炙僵蚕三钱,珍珠粉一分(冲服),金器一具(人煎)。

二诊:角弓反张之势已和,舌强不利吮乳,手足心热,哭泣声哑,脉象弦细。风阳夹痰热上阻廉泉,横窜络道,肺胃气机窒塞不宣,再拟息风涤痰,清热宣肺。

霜桑叶二钱,朱茯神三钱,川象贝各二钱,嫩白薇一钱五分,甘菊花三钱,远志肉~钱,炙僵蚕三钱,青龙齿三钱,净蝉衣八分,煅石决三钱,山慈菇片四分,嫩钩钩三钱(后人),淡竹沥一两(冲服),真猴枣、珍珠粉各一分(冲服),金器一具(入煎)。

编者按:本案为痰热灼伤阴液,虚风内动。息风安神治其标,清热宣肺治其本。方用龙齿、石决明、珍珠粉、金器等息风阳,安心神;猴枣、川象贝、淡竹沥、桑叶等清肺化痰。

(丁甘仁著。丁甘仁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古代文献精选】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日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日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龄齿,可与大承气汤。”

《诸病源候论·产后中风痉候》:“产后中风痉者,因产伤动血脉,脏腑虚竭,饮食未复,未满日月,荣卫虚伤,风气得入五脏,伤太阳之经,复感寒湿,寒搏于筋则发痉,其状口急噤,背强直,摇头耳鸣,腰为反折,须臾十发,气急如绝,汗出如雨,手拭不及者,皆死。”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伤寒之痉自外来,证属太阳,治以散外邪为主。湿热之痉自内出,波及太阳,治以息内风为主。”

第五节腰痛

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腰痛一证,《内经》叙述较详,指出腰痛的病位在肾,病理以虚为主,并与督脉相关。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骨空论》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用肾气丸治疗虚劳腰痛。宋代《太平圣惠方》载有治疗腰痛方剂百余首,常用药有杜仲、续断、狗脊、桑寄生、菟丝子、萆薢、五加皮、牛膝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青娥丸至今仍是常用方剂。元代《丹溪心法·腰痛》认为腰痛的病因“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治疗上提倡“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明代《景岳全书·腰痛》云:“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认为腰痛尤以肾虚为主。清代郑树琏《七松岩集·腰痛》说:“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热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云:“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提出治疗应以分清标本先后缓急为原则,颇具临床指导意义。

西医学的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问盘病变、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腰部疾病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如因外科、妇科疾患引起的腰痛,应参照相关教材辨治。

【病因病机】

腰痛的病因,有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内伤久病,年老体衰,劳欲过度及劳力外伤。外感、内伤与闪挫跌仆导致筋脉痹阻,腰府失养而发为腰痛。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六淫中以湿邪致病者为多,但湿有风湿、寒湿与湿热之不同。若因劳动后汗出过多或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或汗出当风受寒,或久居寒冷湿地等,均可致寒湿入侵,留着腰部。长夏湿热交蒸,感受其邪,或膀胱湿热,由腑及脏,以及寒湿日久郁而化热,则湿热内蕴,阻遏经脉,亦可引起腰痛。

2。闪挫跌仆

举重抬舁,暴力扭转,坠堕跌打,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屏气闪挫,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而发生疼痛。

3。年老久病

老年肾气虚衰,精血亏耗,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过度,或多种慢性疾病,迁延日久,导致肾虚精亏,不能濡养经脉而为腰痛。

二、病机

腰痛基本病机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外感腰痛由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闭,侵袭肌肤经络,郁遏卫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气血,可使腰府经气不运;热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经脉不畅而生腰痛。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则痛。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说:“跌仆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

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任、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腰为肾之府,赖肾之精气以濡养,故肾病可致腰痛。由于人体足三阳、足三阴、任、督、带等经脉均经过腰部,因此腰痛尚与上述经络病变有关。其中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以及督、带脉关系尤密。因为足少阴肾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太阳膀胱之脉,夹背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督脉贯脊上行;带脉起于季肋,绕身一周。若外感寒湿、湿热或瘀血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利,以及内伤及肾,均可发生腰痛。

病理性质虚实不同,但以虚为多,或见本虚标实。凡因寒湿、湿热、瘀血等痹阻腰部,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者属实;因肾之精气亏虚,腰府经脉失养者属虚。但腰痛以肾虚为主,因肾藏精,主封藏,若肾之精气亏虚,最易发生腰痛。

实证延久不愈,邪留伤肾可由实转虚;虚证腰痛,常因肾虚易感外邪而加重,多见本虚标实的错杂之候。寒湿久郁,可以化热。寒湿、湿热邪痹日久,络脉不利,多致气滞血瘀。而寒湿、湿热、血瘀均可伤肾,寒湿易伤肾之阳气,湿热每易耗伤肾之阴精。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常有居处潮湿、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原因。

3。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4。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二、病证鉴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