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医内科学-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证机概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清肝泄热,清利湿热,适用于肝火犯胃的吐血。
常用药: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凉血止血。
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见有积块者,加鳖甲、龟板、牡蛎;血热妄行,吐血量多,加犀角、赤芍清热凉血止血。
3。气虚血溢证
症状:吐血反复发作或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吐血,便血,神疲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等。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木香理气醒脾;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炮姜炭、白及、乌贼骨温经固涩止血。
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温经摄血,可改用柏叶汤。方中以侧柏叶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
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亟当用独参汤等益气固脱,并结合西医方法积极救治。
(五)便血
便血系指血液由肛门排出,或粪便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引起。内科杂病的便血主要见于胃肠道的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炎等。
1。肠道湿热证
症状:便血色红,或大便后滴出血液,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两方均能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但两方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理气活血,可根据临床需要酌情选用或合用。
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理气活血。
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2。气虚不摄证
症状:便血反复发作,色红或紫黯,食少,伴有胃脘隐痛,体倦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治法: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气虚不摄的血证。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槐花、地榆、仙鹤草养血止血。
中气下陷,神疲气短,肛坠者,加柴胡、升麻、黄芪益气升陷。
3。脾胃虚寒证
症状: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代表方:黄土汤加减。本方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适用于脾阳不足的便血,吐血,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脉细者。
常用药:灶心土(赤石脂代)、炮姜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地黄、阿胶(常用阿胶珠)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白及、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去黄芩、地黄之苦寒滋润,加鹿角霜、干姜、艾叶温阳止血。
可根据病情控制饮食,进食流质、半流质或无渣饮食。应注意观察便血的颜色、性状及次数。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等症状,常为大出血的征兆,应积极救治。
(六)尿血
凡尿液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前者称为镜下血尿,后者称为肉眼血尿。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尿液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尿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证。西医学所称的尿路感染、肾结核、肾小球‘肾炎、泌尿系肿瘤,以及全身陛疾病,如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出现的血尿,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下焦湿热证
症状:尿血鲜红,小便黄赤灼热,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证机概要: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本方清热利水,凉血止血,适用于尿血鲜红,小便频数,灼热黄赤者。
常用药:小蓟、生地、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栀子、木通(通草代)、竹叶清热泻火;滑石、甘草利水清热,导热下行;当归养血活血。
热盛而心烦口渴者,加黄芩、天花粉清热生津;尿血较甚者,加槐花、白茅根凉血止血;尿中夹有血块者,加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大便秘结,酌加大黄通腑泻热。
2。肾虚火旺证
症状: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减。本方滋阴降火,适用于肾虚火旺的尿血,骨蒸潮热,盗汗梦遗,腰膝酸软。
常用药: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旱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凉血止血。
颧红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
3。脾不统血证
症状: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
治法: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脾不统血的尿血。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养血止血。
气虚下陷而少腹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党参、黄芪、白术,以起到益气升阳的作用。
4。肾气不固证
症状:久病尿血,血色淡红,或镜下血尿,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证机概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加减。本方补肾固摄,适用于肾气不固所致的尿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补肾益精;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温肾助阳;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五味子、赤石脂益气固涩;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止血。
尿血较严重者,可酌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固涩止血;腰脊酸痛,畏寒神怯者,加鹿角片、狗脊温补督脉。
(七)紫斑
血液瘀积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者。外感温毒所致者亦称为葡萄疫。如《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说:“皮肤出血曰肌衄。”《医学入门·斑疹》说:“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痛身热,乃胃虚火游于外。”《外科正宗·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
多种外感及内伤的原因都会引起紫斑。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所出现的发斑,可参阅《温病学》有关内容。本节主要讨论内科杂病范围的紫斑。
内科杂病的紫斑,常见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此外,药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血热妄行证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热壅经络,迫血妄行。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两方合用,清热凉血止血,并兼有化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血热妄行之紫斑,咳血,衄血,面赤,身热,舌绛等。
常用药:犀角(水牛角代)、生地、赤芍、丹皮、栀子清营凉血;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敛止血;大黄通腑泻热。
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雪丹;热壅胃肠,气血郁滞,症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地榆、槐花缓急止痛,凉血止血;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酌加秦艽、木瓜、桑枝舒筋通络。
2。阴虚火旺证
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代表方:茜根散加减。本方养阴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紫斑。
常用药:茜草根、黄芩、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阿胶或阿胶珠滋阴养血止血;甘草和中解毒。
阴虚较甚者,可加玄参、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清热止血;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秦艽清退虚热。若表现肾阴亏虚而虚火不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酌加茜草根、大蓟、槐花、紫草凉血止血,化瘀消斑。
3。气不摄血证
症状:反复发生肌衄,以下肢多见,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摄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气不摄血引起的紫斑。
常用药:生晒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仙鹤草、棕榈炭、地榆、蒲黄、茜草根、紫草止血消斑。
若兼肾气不足而见腰膝酸软者,可加山茱萸、菟丝子、续断补益肾气。
上述各种证候的紫斑,兼有齿衄且较甚者,可合用漱口药:生石膏30g,黄柏15g,五倍子15g,儿茶6g,浓煎漱口,每次5~10分钟。
【预后转归】
血证的预后转归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愈,新病易治,久病难疗。二是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证。三是伴有症状。出血而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反之较轻。
【预防调护】
注意饮食有节,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类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博之品。避免情志过极,对血证患者要注意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注意休息,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若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应暂予禁食。
【临证备要】
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临床又极为常见的一类病证。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见于其他病证的过程中。中医学对血证具有系统而有特色的理论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1。“治吐血三要法”与“治血四法”: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对吐血治法的新发展,并带有补偏救弊的性质。应根据病情辨证地对待行血…止血、补肝…伐肝、降气一降火这三对治法。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治血四法。认为治疗血证时“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必亟为消除,以免后来诸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治法。止血消瘀之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须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且阳随而亡,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止、消、宁、补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2。注意辨证与辨病的互参。由于中医内科的血证至少包括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七个病证,西医学中也涉及多种疾病,尤其是一些危重疾病,在诊治过程中宜辨证论治的同时,与辨病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3。鼻衄、尿血的用药特点。据临床观察,火热与瘀血是鼻出血的主要原因,祛瘀凉血是常用的治法。而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川牛膝、白茅根、仙鹤草等,可以起到引血归经、活血止血的作用。
近年来对尿血的病因病机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主要有热、湿、瘀、虚,尤以前三者多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滋阴降火、养血止血,补脾固肾、益气摄血三法为治疗尿血重要治法。临床常用药白茅根、小蓟、石韦、琥珀等药,既有止血作用,又能利小便,可酌情选用。
4。大黄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吐血及便血)的现代治疗中,大黄、白及、云南白药、三七、地榆等药常被选用。尤其是大黄,其疗效确切,安全无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具有多方面的止血作用。因此,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大黄常作为首选药物。可用粉剂,每次3~59,每日4次,温水调服;或将大黄粉调成糊剂,冷藏,用量及次数同上。
5。患者临床表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可归入便血治疗,而尿液显微镜下见红细胞或隐血者可归入尿血论治。
【医案举隅】病案一
王某,女,35岁,工人。
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10年来时常咳血。昨起略有咳嗽且痰中带血甚多,胸闷痛,上身热,大便干燥,苔薄,脉细弦而数。此为肝火犯肺,灼伤阳络,拟清肺平肝,和络止血,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味。
处方:桑白皮12g,地骨皮12g,仙鹤草30g,麦冬9g,侧柏叶9g,竹茹9g,枇杷叶12g,白茅根30g,制川军9g,黛蛤散15g,7剂。
二诊:服药后咳血已止,胸闷痛、身热均减,大便亦转润,苔、脉如前。再守原意,前方去竹茹,加郁金9g。7剂。
服后,病情大减,还须继续治疗一个时期,以防复发。
按:本案10年来反复咯血,肺阴已虚,气失清肃,素体肝火偏旺,阴虚火扰,灼伤肺络,烁液为痰,故常见咳痰带血,胸痛身热。方用泻白散清肺热,麦冬养肺阴,黛蛤散平肝火,佐以枇杷叶、竹茹润肺止咳化痰。因患者肺络损伤,此次咳血甚多,故方中又用仙鹤草、侧柏叶、白茅根、制大黄凉血止血。二诊时咳血虽止而胸闷、胸痛未除,故增郁金以解郁宽胸。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黄文东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病案二
马某,男,37岁,农民。1978年4月19日初诊。
患者于半月前出现鲜红色血尿,无尿痛感。1周前又随血尿排出紫黑色血丝一条,长约寸许,并有小血丝四五条。现在仍有尿血,右侧腰酸,脉缓弱,舌质红根部腻。阴虚火旺,络伤血溢,遂成尿血,治拟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用:知母6g,黄柏6g,生地12g,山药18g,女贞子12g,丹皮9g,茯苓9g,泽泻9g,车前子12g,怀牛膝9g,墨旱莲15g,白茅根30g,血余炭6g,5剂。
4月24日复诊:小溲转清,偶见黄色,脉缓,二尺略浮,舌红,苔薄根略腻。再从肾虚论治,嘱服原方5剂。
4月28日三诊:小溲清白,纳便正常,但仍略感腰酸,脉缓,左尺略虚浮,舌质偏红,根部略腻,当用丸剂巩固疗效。嘱患者每日自挖新鲜白茅根60g,煎汤送服六味地黄丸15g(分3次吞服)。
1978年9月中旬,与患者在轮船上相遇,喜告病愈后已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尿血未再出现。至1985年8月再次随访,患者自诉7年来尿血未再复发。
按:患者尿血而伴腰酸,舌红根腻,脉缓弱等症,故诊为肾阴亏损,虚火内扰,湿热未清,络伤血溢之证,方用知柏地黄丸滋阴补肾,清利湿热,合用二至丸以助清热凉血之功,再人车前子助泽泻、茯苓渗利湿热,加怀牛膝补肾强腰,引虚火下行,加白茅根、血余炭凉血止血。去山茱萸者,以其性温而与证候不合。诸药配伍,滋清并行,通涩合法,标本兼治,疗效满意。
(连建伟。历代名方精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古代文献精选】
《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经日: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虞矣。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
《景岳全书·血证》:“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盖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人上齿中,又肾主骨,齿者骨之所终也。此虽为齿病,然血出于经,则惟阳明为最。”“便血之与肠辟,本非同类,盖便血者,大便多实而血自下也,肠游者,因泻痢而见脓血,即痢疾也。”
第三节痰饮
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病证,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中多种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痰饮既可是病因,也可是病理产物或临床表现,还可以是疾病过程中的病机概括。痰与饮广义上相互涵盖,狭义上各有特点又相互转化,且常常同时存在而密不可分,故一般痰饮并称。
先秦《神农本草经》已有“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胸中痰结”、“留饮宿食”等记载,散见于各卷。《素问·经脉别论》详细论述了水液代谢生理,为痰饮病因病机的论述奠定了基础。在论述痰饮病证时以饮概痰,涵盖了痰饮病证的广泛内容。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痰与饮并提为痰饮,并将痰饮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如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广义痰饮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证。该篇所提“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有“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提示血滞也可生痰。隋唐至金元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广义痰为核心的痰饮疾病体系。在广义上以痰概饮或痰饮并提,同时保留了狭义痰饮概念。如魏晋·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说旋覆花消“心胁痰水”,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四》列记“治胸膈上痰饮诸方”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系统论述了痰病病因、痰饮证候、所生诸病及治疗原则等。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创制了治痰名方温胆汤。宋·严用和《济生方·痰饮论治》有“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胸膈”之论述,建立了气滞生痰的思想。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喘嗽方论》将饮与痰进行了区别,认为清稀为饮而稠浊为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百病中多有兼痰者”的观点,首创“痰夹瘀血,遂成窠囊”之说,注重痰瘀同病。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强调了脾肾在致痰病因中的主导地位。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之说,丰富了张景岳的脾肾痰饮思想。
痰饮所涉及临床病证广泛,表现复杂。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为主。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出现痰饮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论治。
【病因病机】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即四饮之一。病因与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等有关。在病因的作用下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不归正化,或代谢失常,或停于局部,形成无形或有形的复杂痰饮病证。
一、病因
1。外感寒湿
因环境湿冷,邪入肺卫;或冒雨涉水、坐卧湿地,邪侵肌表,则寒湿之邪困遏阳气,卫阳不展,水气不得散发;或使肺失通调水道,水道不畅;或寒湿入肾伤阳,使肾不能主水,均可致水停为饮、湿化为痰。
2。饮食不当
凡暴饮暴食过量,恣饮冷水或进食生冷,或夏天感受暑热及饮酒之后,又贪冷受凉,冷热交结,致使中阳被遏,脾失健运而水湿内停,积而为痰饮。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论:“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3。劳欲所伤
劳倦过度,或恣情纵欲,或久病体虚,耗气伤精,重则损伤脾肾,阳气受伐,。水液失于输化,停而为饮。体虚气弱,或劳倦太过之人,一旦伤于水湿,更易停蓄为病。正如《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所述“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导致水停为饮。
二、病机
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肾功能失调是形成痰饮病的主要病机。三焦司气化,为水液运行之道路。无论阳虚、气弱,还是气郁气滞、血滞血瘀,乃至感受外邪,均可导致三焦气化失司,水道失宣,则水停其道而为痰。《圣济总录·痰饮统论》云:“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人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为饮,不得宣行,聚成痰饮”。若联系五脏,则五脏之伤皆可生痰,但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最为密切。肺居上焦而主气,又主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或外感邪气伤肺,或气郁气滞,或血瘀气滞,或阳气不足,均致肺气失于宣达,通调失职,津液失于布散,聚而为痰。脾居中州,主运化,布散水谷精微以养五脏。若湿邪困脾,则脾失运化,或脾阳、脾气亏虚而致脾虚不运,均使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聚而为痰。肾居下焦,主气化水液,司膀胱而泌清浊。若肾气肾阳不足,蒸化失司,水湿泛滥,亦可导致痰饮内生。此三脏之中,以脾运失司最为关键。因脾所居为升降之枢,太阴脾土阳气易伤。脾阳既伤,上不能输精微以养肺,水谷不归正化,反为痰饮而干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由此则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四处,波及五脏。大多在中阳素虚情况下,复加外感寒湿,或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使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津液停聚而成。
本病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属虚者常为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属实者或因时邪与里水相搏,或饮邪久郁化热,表现为饮热相杂之证候;或因气滞、血瘀而生痰,而致痰气相搏或痰瘀互结。也有虚实错杂,或貌实而本虚,或因实致虚者。就痰与饮而言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如饮邪为病,则总属阳虚阴盛,本虚而标实。因水饮属于阴类,非阳不运。若阳气虚衰,气不化津,则致寒饮内停。如痰邪为病则常为邪实,可有正气亏虚。体内水液不归正化,留于胃肠则为痰饮;流于胁下则为悬饮;流于肢体则为溢饮;聚于胸肺则为支饮。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本病的诊断以临床特征为主,并结合病因、既往病史综合考虑而得出。
1。四饮的临床特征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
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2。多有感受寒湿,或嗜食生冷,或冒雨涉水等经历。
3。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二、病证鉴别
1。痰饮与痰证
广义痰饮四种类型均各有其固有的病位和表现,悬饮、溢饮、支饮都不难区别。狭义痰饮其病位应在胃肠,主要表现是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而其他疾病中所出现的痰证,则应以相应疾病的特有表现为主,痰证常作为阶段性病情而出现,病位也不局限在胃肠。
2。悬饮与胸痹
二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有压榨感,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或情绪波动后突然发作,一般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引痛,转侧、呼吸时引痛或痛加,胁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病候。
3。溢饮与风水证
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痛,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4。支饮与肺胀、喘证、哮病
这些病证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但肺胀是肺系多种慢性疾患日久渐积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文献另有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其发生、发展、转归均有不同,但其间亦有一定联系。如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以表现支饮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