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医内科学-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及,胃气切近,先受其伤,愈攻愈虚,则不死于积而死于攻矣,此其所重在命,不在乎病,所当察也。”

《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然痰、食、气、血,非得风寒,未必成积,风寒之邪,不遇痰、食、气、血,亦未必成积。”

第四节鼓胀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载:“鼓胀何如?岐伯日: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素问·腹中论》云:“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认为本病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将“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者,称为“水蛊”。《诸病源候论·水徽候》提出鼓胀的病机是“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说:“在病名有鼓胀与蛊胀之殊。‘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于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如明·戴思恭《证治要诀·蛊胀》说:“盖蛊与臌同,以言其急实如鼓……俗称之为膨脖,又谓之蜘蛛病。”明·张景岳将鼓胀又称为“单腹胀”,《景岳全书·气分诸胀论治》说:“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像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为单腹胀。”明·李梃《医学入门·鼓胀》说:“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胀病论》认识到徽积日久可致鼓胀,“凡有徽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清·唐容川《血证论》认为“血臌”的发病与接触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关。各家针对不同病理因素提出其分类有气、血,水、虫多端。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及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至于其他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等,符合鼓胀特征者,亦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

鼓胀病因比较复杂,概言之,有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四个方面。形成本病的机理,主要在于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结,水停腹中。

一、病因

1。酒食不节

如嗜酒过度,或恣食甘肥厚味,酿湿生热,蕴聚中焦,清浊相混,壅阻气机,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遂成鼓胀。

2。情志刺激

忧思郁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机滞涩,日久由气及血,络脉瘀阻。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运失健,则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而成鼓胀。

3。虫毒感染

多因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脉道不通,久延失治,肝脾两伤,形成瘾积;气滞络瘀,清浊相混,水液停聚,乃成鼓胀。此即《诸病源候论》所称的“水毒”、“水蛊”之类。

4。病后续发

凡因它病损伤肝脾,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者,均有续发鼓胀的可能。如黄疸日久,湿邪(湿热或寒湿)蕴阻,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或徽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壅塞,正气耗伤,痰瘀留着,水湿不化;或久泻久痢,气阴耗伤,肝脾受损,生化乏源,气血滞涩,水湿停留等,均可形成鼓胀。

二、病机

鼓胀虽致病之因诸多,但其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因肝主疏泄,司藏血,肝病则疏泄不行,气滞血瘀,进而横逆乘脾,脾主运化,脾病则运化失健,水湿内聚,土壅则木郁,以致肝脾俱病。病延日久,累及于肾,肾关开阖不利,水湿不化,则胀满愈甚。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水湿,致使水液停蓄不去,腹部日益胀大成臌。故喻嘉言曾概括为“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凝”。气、血、水三者既各有侧重,又常相互为因,错杂同病。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初起,肝脾先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两者互为相因,乃致气滞湿阻,清浊相混,此时以实为主;进而湿浊内蕴中焦,阻滞气机,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互结,亦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候;久则气血凝滞,脉道壅塞,瘀结水留更甚。肝脾日虚,病延及肾,肾火虚衰,不但无力温助脾阳,蒸化水湿,且开阖失司,气化不利,而致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或湿热内盛,湿聚热郁,热耗阴津,则肝肾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阴虚水停,故后期以虚为主。至此因肝、脾、肾三脏俱虚,运行蒸化水湿的功能更差,气滞、水停、血瘀三者错杂为患,壅结更甚,其胀日重。由于邪愈盛而正愈虚,故本虚标实,更为错综复杂,病势日益深重。

由于鼓胀病情易于反复,预后一般较差,故属于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一,因气、血、水互结,邪盛而正衰,治疗较为棘手。若病在早期,正虚不著,经适当调治,腹水可以消失,病情可趋缓解。如延至晚期,邪实正虚,则预后较差,腹水反复发生,病情不易稳定。如阴虚血热,络脉瘀损,可致鼻衄、齿衄,甚或大量呕血、便血;或肝肾阴虚,邪从热化,蒸液生痰,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见神昏谵语、痉厥等严重征象;如脾肾阳虚,湿浊内蒙,蒙蔽心窍,亦可导致神糊昏厥之变,终至邪陷正虚,气阴耗竭,由闭转脱,病情极为险恶。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徽积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鼓胀与水肿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可出现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癞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晄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气臌、水臌与血臌

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臌”,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臌”,多属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是为“血臌”,多属肝脾血瘀水停。临床上气、血、水三者常相兼为患,但各有侧重,掌握上述特点,有助于辨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二、治疗原则

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泻实不忘虚。

三、证治分类

1。气滞湿阻证

症状: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前方以疏肝理气为主,适用于胸胁闷胀疼痛较著者;后方以运脾利湿消胀为主,适用于腹胀、尿少、苔腻较著者。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川芎、白芍养血和血;苍术、厚朴、陈皮运脾化湿消胀;茯苓、猪苓利水渗湿。

胸脘痞闷,腹胀,噫气为快,气滞偏甚者,可酌加佛手、沉香、木香调畅气机;如尿少,腹胀,苔腻者,加砂仁、大腹皮、泽泻、车前子以加强淡渗利湿作用;若神倦,便溏,舌质淡者,宜酌加党参、附片、干姜、川椒以温阳益气,健脾化湿;如兼胁下刺痛,舌紫,脉涩者,可加延胡索、莪术、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

2。寒水困脾证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周身困倦,怯寒懒动,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弦迟。

证机概要: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本方有振奋脾阳、温运水湿的作用,适用于脾阳不振,寒湿内盛之肿胀。

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振奋脾阳,温化水湿;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行气健脾除湿;连皮茯苓、泽泻利水渗湿。

浮肿较甚,小便短少,可加肉桂、猪苓、车前子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如兼胸闷咳喘,可加葶苈子、苏子、半夏等泻肺行水,止咳平喘;如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砂仁等理气和络;如脘闷纳呆,神疲,便溏,下肢浮肿,可加党参、黄芪、山药、泽泻等健脾益气利水。

3。水热蕴结证

症状: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中满分消丸有清热化湿、行气利水作用,适用于湿热蕴结,脾气阻滞所致胀满;茵陈蒿汤清泄湿热,通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

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清化湿热;苍术、厚朴、砂仁行气健脾化湿;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分利二便。

热势较重,常加连翘、龙胆草、半边莲清热解毒;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蟋蟀粉(另吞服)通利小便;如腹部胀急殊甚,大便干结,可用舟车丸行气逐水,但其作用峻烈,不可过用。

4。瘀结水留证

症状: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徽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调营饮加减。本方活血化瘀,行气利水,适用于瘀血阻滞,水湿内停之肿胀。

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化瘀散结;大腹皮行气消胀;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化瘀利水。

胁下徽积肿大明显,可选加穿山甲、廑虫、牡蛎,或配合鳖甲煎丸内服,以化瘀消徽;如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黯黑,潮热赢瘦,经闭不行,中成药可服大黄廑虫丸以活血破瘀,通经消痞;如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宜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荣丸等补养气血;如大便色黑,可加三七、茜草、侧柏叶等化瘀止血;如病势恶化,大量吐血、下血,或出现神志昏迷等危象,当辨阴阳之衰脱而急救之。

5。阳虚水盛证

症状: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咣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边有齿痕,质紫,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代表方: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前方由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组成,有温阳健脾、化气利水作用,适用于脾阳虚弱,水湿内停者;济生肾气丸即金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衰,水气不化者。

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芦巴温补脾肾;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利水消胀。

偏于脾阳虚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者,可加黄芪、山药、苡仁、扁豆益气健脾;偏于肾阳虚衰,面色苍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酌加肉桂、仙茅、仙灵脾等,以温补肾阳。

6。阴虚水停证

症状:腹大胀满,形体消瘦,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躁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前方重在滋养肾阴,用于肾阴亏虚,腰酸,低热,口干等症;后方养阴柔肝,用于阴虚肝郁,胁肋隐痛,内热烦躁,舌红苔少之症。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滋养肾阴;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淡渗利湿。

津伤口干明显,可酌加石斛、玄参、芦根等养阴生津;如青筋显露,唇舌紫暗,小便短少,可加丹参、益母草、泽兰、马鞭草等化瘀利水;如腹胀甚,加枳壳、大腹皮以行气消胀;兼有潮热,烦躁,酌加地骨皮、白薇、栀子以清虚热;齿鼻衄血,加鲜茅根、藕节、仙鹤草之类以凉血止血;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宜加龟板、鳖甲、牡蛎等滋阴潜阳;湿热留恋不清,溲赤涩少,酌加知母、黄柏、六一散、金钱草等清热利湿。

附变证

鼓胀病后期,肝、脾、肾受损,水湿瘀热互结,正虚邪盛,危机四伏。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大量出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候。

1。大出血

骤然大量呕血,血色鲜红,大便下血,暗红或油黑。多属瘀热互结,热追血溢,治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仙鹤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黄炭等;若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阳气衰微,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细微欲绝,治宜回阳固脱,益气摄血,方用大剂独参汤加山萸肉,并可与“血证”节互参。

2。昏迷

痰热内扰,蒙蔽心窍,症见神识昏迷,烦躁不安,甚则怒目狂叫,四肢抽搐颤动,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当清热豁痰,开窍息风,方用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亦可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若痰浊壅盛,蒙蔽心窍,症见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情淡漠,舌苔厚腻,治当化痰泄浊开窍,方用苏合香丸合菖蒲郁金汤。煎剂中酌选石菖蒲、郁金、远志、茯神、天竺黄、陈胆星、竹沥半夏等豁痰开窍。热甚加黄芩、黄连、龙胆草、山栀;动风抽搐加石决明、钩藤;腑实便闭加大黄、芒硝;津伤,舌质干红,加麦冬、石斛、生地。病情继续恶化,昏迷加深,汗出肤冷,气促,撮空理线,两手抖动,脉细微弱者,为气阴耗竭,正气衰败,急予生脉散、参附龙牡汤以敛阴回阳固脱。

【预后转归】

本病初期,虽腹胀大,正气渐虚,但经合理治疗,尚可带病延年;若病至晚期,腹大如瓮,青筋暴露,脐心突起,大便如鸭溏,四肢消瘦,邪实正虚,则预后较差,腹水反复发生,病情不易稳定。若饮食不节,或服药不当,或劳倦过度,或正虚感邪,皆可致病情恶化。

【预防调护】

平时应饮食有节,低盐饮食,禁生冷、油腻、辛辣、油炸、粗糙、坚硬类食物。忌饮酒,少吸烟,避免与血吸虫、疫水、肝毒性物质接触。

如感受外邪,应及时治疗。加强护理,防止正虚邪袭。注意饮食营养,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注意休息,病重者以卧床休息为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治疗信心。

【临证备要】

1。逐水法的应用及注意事项:鼓胀患者病程较短,正气尚未过度消耗,而腹胀殊甚,腹水不退,尿少便秘,脉实有力者,可遵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泻之于内”的原则,酌情使用逐水之法,以缓其苦急,主要适用于水热蕴结和水湿困脾证。常用逐水方药如牵牛子粉(每次吞服1。5~3g,每天1~2次)、舟车丸(每服3~6g,每日1次,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控涎丹(3~5g,清晨空腹顿服)、十枣汤(可改为药末,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装胶囊,每服1。5~3g,用大枣煎汤调服,每日1次,清晨空腹服)。以上攻逐药物,一般以2~3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停3~5天后再用。临床使用注意事项:①中病即止: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以免损伤脾胃,引发变证。②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药后反应:一旦发现严重呕吐、腹痛、腹泻者,应立即停药并做处理。③明确禁忌证:鼓胀日久,正虚体弱,或发热,黄疸日渐加深,或有消化道溃疡,曾并发消化道出血,或见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

2。祛邪与扶正药物的配合:本病患者治疗每用祛邪消胀诸法。若邪实而正虚,在使用行气、活血、利水、攻逐时,需配合扶正药物,如党参、黄芪等。临证应根据病情采用攻补兼施之法,注重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

3。鼓胀“阳虚易治,阴虚难调”:水为阴邪,得阳则化,故阳虚患者使用温阳利水药物,腹水较易消退。若是阴虚型鼓胀,温阳易伤阴,滋阴又助湿,治疗颇为棘手。临证可选用甘寒淡渗之品,如沙参、麦冬、楮实子、干地黄、芦根、茅根、猪苓、茯苓、泽泻、车前草等,以达到滋阴生津而不黏腻助湿的效果。此外,在滋阴药中少佐温化之品(如小量桂枝或附子),既有助于通阳化气,又可防止滋腻太过。

【医案举隅】

季某,男,48岁。

腹鼓胀已月余,曾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史,肝功能长期异常。3年来,间断应用中西药物治疗,效不显著。来诊时面色晦暗,胁痛脘痞,纳差便溏,尿少,双下肢轻度浮肿,精神委顿,苔白腻,脉弦细。B超检查:肝脏回声弥漫性增粗、增强,血管网络欠清,肝脾肿大,腹水。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益气化瘀,佐以利水。药用:庵蔺子20g,生黄芪30g,当归10g,制附片6g,干姜2g,茯苓15g,生白术30g,淫羊藿10g,丹参15g。另用益母草100g,泽兰叶30g,煎汤代水煎药。连服10剂。小便量增多,腹胀已松,足肿消退,纳眠均安,继原方去益母草、泽兰叶,加炙鳖甲30g,怀山药20g,配合复肝丸(每服3g,每日2次)。守方3个月后,自觉无不适,肝功能复查正常,即停服汤药,嘱服复肝丸以善其后。随访3年,一切正常。

按:肝硬化一旦出现腹水,则提示病入晚期,乃脏气大虚之后果,其病位虽在肝,而治疗应重脾肾,朱师总以扶正消积为大法。此证脾肾阳虚为显,朱师用桂、附、干姜、淫羊藿温煦脾肾之阳;重用黄芪补肝脾之气;并以大剂量益母草、泽兰、庵蔺子化瘀行水,腹水消退迅速。腹水消退后,服复肝丸善后,疗效稳定,且较巩固。盖温补肾阳,有补火生土之意,故温肾即所以补脾,但必须注重温补药之用量,尤其是姜、附之用量,必须慎用,故温补药疗效全在审时度势,灵活运用也。

'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经验和用药特色。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8):469'

【古代文献精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丹溪心法·鼓胀》:“鼓胀又名单臌……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胀着,宜抵当丸下死血。”

《张氏医通·腹满》:“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蓄血成臌,腹上青筋见,或手足有红缕赤痕。”

第五节眩晕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仆倒等症状。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做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日:“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至金元时期,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言:“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而《丹溪心法·头眩》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明清时期对于眩晕发病又有了新的认识。《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载:“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首提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医学正传·眩运》言:“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指出眩晕的治疗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此外《医学正传·眩运》还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可见于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低血糖症、高血压病、低血压症、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等。

【病因病机】

眩晕的病因主要有外邪、情志、饮食、体质、年龄、作息、外伤等方面。正如《类证治裁·眩晕》所言:“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其病性有虚实两端,属虚者居多,如阴虚易肝风内动,血虚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可导致眩晕。属实者多由于痰浊壅遏,化火上蒙,或瘀血凝滞,经脉痹阻而形成眩晕。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

2。年高体弱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若年高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或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或房劳过度,阴精亏虚,均可导致髓海空虚,发为眩晕。如肾阴素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亦可发为眩晕。

3。久病劳倦

若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或失血之后,耗伤气血,或忧思劳倦,均可导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故而发为眩晕。

4。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故发为眩晕;或饮食衰少,气血不足,致脑失所养,发为眩晕。

5。外感六淫

寒则收引,热则弛张,颠顶之上惟风可到,湿性黏滞,燥性干涩,均致经脉运行失度,挛急异常,而致脑失所养,发为眩晕。

此外,跌仆坠损,头脑外伤,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故眩晕时作。

二、病机

眩晕之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精不足,髓海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失宁。本病的病位在于脑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亦可发为眩晕。

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各种病因彼此影响,病机相互兼夹或转化。如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而生眩晕,而脾虚又可聚湿生痰,二者相互影响,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气血亏虚兼有痰湿中阻的证候。如痰湿中阻,郁久化热,形成痰火为患,甚至火盛伤阴,形成阴亏于下、痰火上蒙的复杂局面。再如肾精不足,本属阴虚,若阴损及阳,或精不化气,可以转为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之证。此外,风阳每夹有痰火,肾虚可以导致肝旺,久病人络形成瘀血,故临床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候。若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眩晕常作者往往有中风暴厥的可能。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心悸心慌、面色苍白等。

二、病证鉴别

1。眩晕与中风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喁僻不遂为特征。眩晕之甚者晕倒与中风昏仆相似,但晕倒者记忆空白,瞬间即清,且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2。眩晕与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记忆空白,意识并不丧失。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相关脏腑

眩晕病在脑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A选AA书A网x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