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医内科学-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Ⅲ度,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辨证:素有痰湿,外感风热。

治法:当以宣肺清热平喘为先。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6g,炒杏仁9g,生石膏30g(先煎),甘草6g,金银花30g,蚤休30g,黄芩12g,炒地龙10g,苇茎30g,荆芥10g。6剂,水煎服。

11月10日二诊:服药6剂,气喘减轻,咳痰有所减少,恶寒、头痛、口渴愈,双肺听诊哮鸣音明显减轻,舌脉同前。

上方去荆芥,加葶苈子20g,紫菀10g。6剂,水煎服。

11月17日三诊:服药6剂,病情稳定,诸症减轻,能平卧,仍活动后胸闷气喘,咯吐少量白痰,基本恢复到平时状况,舌红,苔薄白,脉沉,双肺哮鸣音消失,左肺底有少许细湿哕音。此时标证已解,治法以健脾祛痰、补肺平喘治其本。

处方:补肺汤加减。党参30g,黄芪30g,葶苈子15g,五味子6g,紫菀10g,桑白皮15g,茯苓15g,甘草6g。6剂,水煎服。

编者按:肺心病患者往往因感受外邪而病情突然加重。由于年老体虚,有时外感症状并不明显,只是咳、痰、喘、肿等症状突然加重。这时病人虽然无发热、咽痛、流涕等症,在治疗上仍应以祛邪为主,以宣肺、清热、祛痰、平喘为基本治法。切忌见病人咳喘不能平卧、动则喘重就投以补肺纳气、利水平喘之剂,而犯实实之戒。

(高洪春编著。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次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古代文献精选】

《寿世保元·痰喘》:“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胁扇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渴,声嗄不鸣,痰涎壅塞。”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肺胀本为肺经气分之病,故宜以收敛为主,宜诃子青黛丸、清化丸。即夹痰夹血者,亦不离乎气,不得专议血、专议痰也。”

《丹溪心法·咳嗽》:“有嗽而肺胀,壅遏不得眠者,难治。”

第六节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肺痈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中指出:“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认为其发病原因是“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未成脓时,治以泻肺去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已成脓者,治以排脓解毒,用桔梗汤,并提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的预后判断和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肺痈候》说:“肺痈者,由风寒伤于肺,其气结聚所成也……其气虚者,寒乘虚伤肺,寒搏于血,蕴结成痈;热又加之,积热不散,血败为脓。”强调正虚是发病的重要内因。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热排脓、活血消痈,成为后世治疗本病之要方。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力主“清热涤痰”为原则。清·喻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认为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而致,认识到他脏及肺的发病机制,治疗上主张以“清肺热,救肺气”为要着。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根据病机演变及证候表现,提出初起在表者宜“解散风邪”,已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等治疗原则,对后世分期论治影响较大。近代,大多按肺痈的病机演变分期论治,着重加强清热解毒消痈之力,提高了临床疗效。

根据肺痈的临床表现,西医学所称肺脓肿与之相似。其他如化脓性肺炎、肺坏疸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感染而表现肺痈证候者,亦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肺痈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感受外邪,内犯于肺,或因痰热素盛,蒸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

一、病因

1。感受风热

多为风热上受,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因风寒袭肺,未得及时表散,内蕴不解,郁而化热。清·张璐《张氏医通·肺痈》说:“盖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肺中,蕴发为热。”肺脏受邪热熏灼,肺气失于清肃,血热壅聚所致。

2。痰热素盛

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炙博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或肺脏宿有痰热,以及他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干于肺,形成肺痈。《张氏医通·肺痈》说:“或夹湿热痰涎垢腻,蒸淫肺窍,皆能致此。”

3。内外合邪

如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曾指出:“此证系肺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尤其是劳累过度,正气虚弱,则卫外不固,外邪容易侵袭,导致原有内伏之痰热郁蒸,成为致病的重要内因。如明·龚廷贤《寿世保元·肺痈》说:“盖因调理失宜,劳伤血气,风寒得以乘之。寒生热,风亦生热,壅积不散,遂成肺痈。”

二、病机

肺痈病机主要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由于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郁结,蕴酿成脓,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

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正如《灵枢·痈疸》所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明确指出“瘀热”的病理概念。

本病病位在肺。由于邪热郁肺,邪阻肺络,肺损络伤而发病。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初期(表证期)因风热(寒)之邪侵袭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成痈期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的证候;溃脓期,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咳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恢复期,脓疡溃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病灶趋向愈合。溃后如脓毒不净,邪恋正虚,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咳吐黏浊痰,经旬日左右,咳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身热遂降,症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咳吐脓血臭痰,低烧,消瘦,则转成慢性。

2。验痰法

肺痈病人咳吐的脓血浊痰腥臭,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如明·李梃《医学入门·痈疸总论》说:“肺痈……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则沉。”明·王绍隆《医灯续焰·肺痈脉证》谓:“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

3。验口昧

肺痈病人吃生黄豆或饮生豆汁不觉其腥。《寿世保元·肺痈》曾说:“用黄豆予病人口嚼,不觉豆之气味,是肺痈也。”《张氏医通·肺痈》也说:“肺痈初起,疑似未真,以生大豆绞浆饮之,不觉腥味,便是真候。”

4。特异征

可见舌下生细粒。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肺痈肺疸》曾载:“舌下生一粒如细豆者……且此一粒,患未成脓,定然色淡,患愈亦消,患笃其色紫黑。”迁延之慢性患者,还可见指甲紫而带弯,指端形如鼓槌。

二、病证鉴别

1。肺痈与痰热蕴肺证

肺系其他疾患表现痰热蕴肺,热伤血络证候时,亦可见发热、咳嗽、胸痛、咳痰带血等症状,但一般痰热蕴肺证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病情较轻;肺痈则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情较重。在病理表现上有血热与血瘀的区别,临床特征亦有不同,前者咳吐黄稠脓痰,量多,夹有血色;肺痈则咳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若痰热蕴肺迁延失治,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也可发展形成肺痈。

2。肺痈与风温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咳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l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咳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根据其临床表现,辨证总属实热之证。初起及成痈阶段,为热毒瘀结在肺,邪盛证实。溃脓期,大量腥臭脓痰排出后,因痰热久蕴,肺之气阴耗伤,表现虚实夹杂之候。

恢复期,则以阴伤气耗为主,兼有余毒不净。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具体处理可根据病程,分阶段施治。初期风热侵犯肺卫,宜清肺散邪;成痈期热壅血瘀,宜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血败肉腐,宜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宜养阴益气;若久病邪恋正虚者,则应扶正祛邪。

三、证治分类

1。初期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咳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本方疏散风热,轻宣肺气,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痰黏。

常用药: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疏风清热解毒;桔梗、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利肺化痰。

表证重者加薄荷、豆豉疏表清热;热势较甚者,加鱼腥草、黄芩清肺泄热;咳甚痰多者,加杏仁、桑皮、冬瓜子、枇杷叶肃肺化痰;胸痛加郁金、桃仁活血通络。

2。成痈期

症状: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前方重在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后方则以降火解毒,清肺消痈为长。

常用药: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化痰行瘀散结;黄芩、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芦根清肺解毒消痈。

肺热壅盛,壮热,心烦,口渴,汗多,尿赤,脉洪数有力,苔黄腻,配石膏、知母、黄连、山栀清火泄热;热壅络瘀,胸痛,加乳香、没药、郁金、赤芍以通瘀和络;痰热郁肺,咳痰黄稠,配桑白皮、瓜萎、射干、海蛤壳以清化痰热;痰浊阻肺,咳而喘满,咳痰脓浊量多,不得平卧,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泄浊;热毒瘀结,咳脓浊痰,有腥臭味,可合用犀黄丸,以解毒化瘀。

3。溃脓期

症状: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有时咳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数实。

证机概要: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本方清肺化痰,排脓泄壅,用于咳嗽气急,胸部闷痛,痰吐脓浊腥臭者。

常用药:桔梗、苡仁、冬瓜子排脓散结化痰;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银花、黄芩、芦根以清肺热。

络伤血溢,咳血,加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另服三七、白及粉以凉血止血;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加石膏、知母、天花粉清热化痰;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气虚不能托脓,气短,自汗,脓出不爽,加生黄芪益气托毒排脓。

若形证俱实,咳吐腥臭脓痰,胸部满胀,喘不能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可予桔梗白散峻驱其脓。因本方药性猛烈,峻下逐脓的作用甚强,一般不轻易用,体弱者禁用。如下不止,饮冷开水一杯。

4。恢复期

症状: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咳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有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咳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证机概要: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

治法:清养补肺。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前者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肺痈恢复期调治之良方。后者益气养阴,排脓解毒,用于正虚邪恋者较宜。

常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滋阴润肺;党参、太子参、黄芪益气生肌;当归养血和营;贝母、冬瓜仁清肺化痰。

阴虚发热,低热不退,加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以清虚热;脾虚,食纳不佳,便溏,配白术、山药、茯苓以培土生金;肺络损伤,咳吐血痰,加白及、白蔹、合欢皮、阿胶以敛补疮口;若邪恋正虚,咳吐腥臭脓浊痰,当扶正祛邪,治以益气养阴,排脓解毒,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桔梗等。

【预后转归】

本病如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的发展不致成痈,成痈期能使痈肿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①顺证:脓血稀而渐少,腥臭味转淡,身体不热,脉象缓滑。②逆证:脓血如败卤,腥臭异常,胸痛,身热不退,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体弱和饮酒成癖者患之,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化。

【预防调护】

凡属肺虚或易感外邪者,当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节。禁烟酒及辛辣食物。

一旦发病当及早治疗。护理应做到安静卧床,每天观察记录体温以及咳痰的色、质、量、味。在溃脓后可根据病位,取适当卧位,以利痈脓排出。如大量咳血,应警惕血块阻塞气道。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厚昧。多吃水果,如橘子、梨、枇杷等。每天可用薏米煨粥食,并予鲜芦根煎汤代茶。

【临证备要】

1。脓液能否排出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在痈脓溃破时,蓄结之脓毒尚盛,邪气仍实,决不能忽视脓毒的清除。桔梗为排脓的主药,且用量宜大。脓毒去则正自易复,不可早予补敛,以免留邪,延长病程,即使见有虚象,亦当分清主次,酌情兼顾。恢复期虽属邪衰正虚,阴气内伤,应以清养补肺为主,扶正以托邪,但仍需防其余毒不净,适当佐以排脓之品。若溃后脓痰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或腥臭脓血迁延日久不尽,时轻时重,此为邪恋正虚,脓毒未净,虚实错杂,提示邪毒复燃或转为慢性,更须重视解毒排脓之法。

2。防止发生大咯血。本病在成痈溃脓时,若病灶部位有较大的肺络损伤,可以发生大量咳血,应警惕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当按照“血证”治疗,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慎温补,宜通腑。本病不可滥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损伤肺气;还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肺气肃降,使邪热易解。

4。痈脓流入胸腔者预后较差。痈脓破溃流入胸腔,可形成脓胸的恶候,表现为持续高热,咳嗽困难,气促胸痛,面色咣白,脉细而数,其预后较差。当予大剂清热解毒排脓,正虚者酌配扶正药。必要时可做胸腔穿刺引流。

此外,如迁延转为慢性,病程在3个月以上,经内科治疗,肺部脓腔仍然存在,有手术指征者,可转外科处理。

【医案举隅】

左某,女,21岁。

间歇性寒热,咳嗽已一月。开始突发寒热,无汗,鼻塞,咳嗽,痰吐黏白,此后寒热断续不清,人暮为甚,至晨热平,延至两旬左右,左胸剧痛如刺,咳嗽及呼吸动作时加剧,语言不利,舌苔薄白,质偏红,脉象细滑。

辨证施治:风寒袭肺,郁而化热,蒸液成痰,热壅血瘀,势趋成痈之候。治拟清热解毒,散结消痈,仿苇茎汤合桔梗汤意。

处方:桃仁9g,生薏米15g,冬瓜子15g,芦根30g,鱼腥草18g,合欢皮12g,桔梗6g,甘草3g,银花12g,连翘9g,天花粉9g,知母6g。

治疗结果:上药日服一帖,三天后热平,吐出脓血痰十多口,咳嗽渐止,胸痛缓解……继续服药巩固,住院共15天出院。

按:肺脓肿一症,多由风寒咳嗽之后郁热而发,治应排脓为主。无论已成未成皆应涤荡痰垢,勿使壅塞,则余证易愈。用《千金》苇茎汤、桔梗汤加减以排解脓毒,涤痰清热。

(周仲瑛著。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凡治肺痈病,以清肺热,救肺气,俾其肺叶不致焦腐,其金乃生。故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而清热必须涤其壅塞,分杀其势于大肠,令浊秽脓血日渐下移为妙。”

《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肺痈,肺热极而成病也。其症痰中腥臭,或带脓也。皆缘土虚金弱,不能生水,阴火烁金之败证,故补脾亦是要着……无论已成未成,总当清热涤痰,使无留壅,自然易愈。凡患肺痈,手掌皮粗,气急脉数,颧红鼻扇,不能饮食者,皆不治。”

《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初用疏瘀散邪泻热,可冀其不成脓也。继用通络托脓,是不得散而托之,使速溃也。再用排脓泄热解毒,是既溃而用清泄,使毒热速化而外出也。终用清养补肺,是清化余热,而使其生肌收口也。”

第七节肺痨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轻者,不一定诸症悉具,重者则每多兼见。本病的名称历代变迁不一,归纳而言,大致有两大类:一类以其具有传染性而定名,如尸注、虫疰、传尸、鬼疰等;一类以其症状特点而定名,如痨瘵、骨蒸、劳嗽、肺痿疾、伏连、急痨等。

《内经》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即有较具体的记载,认为本病是属于“虚劳”范围的慢性虚损性疾病,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肩髓内消。”《灵枢·玉版》云:“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均生动地描述了肺痨的主症及其慢性消耗表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叙述了本病及其合并症,指出:“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汉·华佗《中藏经·传尸论》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认为:“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赢……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风雨而来,或问病吊丧而得……中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唐·王焘《外台秘要·传尸方》则进一步说明了本病的危害:“传尸之疾……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不解疗者,乃至灭门。”到唐宋晚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明确病位主要在肺。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诸虫飞尸鬼注》提出本病是由“肺虫”引起,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元·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两大治疗原则。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因肺外结核引起的劳损,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肺痨的致病因素,不外乎内外两端。外因系指痨虫传染,内因系指正气虚弱,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痨虫蚀肺,耗损肺阴,进而演变发展,可致阴虚火旺,或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一、病因

(一)外因——感染痨虫

与病人直接接触,致痨虫侵人人体为害。酒食、问病、看护或与患者朝夕相处,都是导致感染的条件。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痨瘵》有“瘵虫食人骨髓”之论。明·朱柿《普济方·劳瘵门》更指出:“兄弟子孙,骨肉亲属,绵绵相传,以至灭族。”从互相感染的情况推断,本病有致病的特殊因子,在病原学说上,提出痨虫感染是形成本病的病因。

(二)内因——正气虚弱

1。禀赋不足

由于先天素质不强,小儿发育未充,“痨虫”入侵致病。如唐·王焘《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图》指出:“婴孺之流,传注更苦。”明·皇甫中《明医指掌·虚损劳瘵证》说:“小儿之劳,得子母胎。”

2。酒色劳倦

酒色过度,耗损精血,正虚受感。正如明·王纶《明医杂著·痨瘵》所云:“男子二十前后,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指出青壮之年,摄生不当者,最易感染发病。或劳倦太过,忧思伤脾,脾虚肺弱,痨虫入侵。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说:“有思虑过度,心气不舒,郁热熏蒸胸中,因生内热,而成痨瘵者。”

3。病后失调

大病或久病后失于调治(如麻疹、哮喘等病);外感咳嗽,经久不愈;胎产之后,失于调养(如产后劳)等,正虚受感。

4。营养不良

生活贫困,营养不充,体虚不能抗邪而致感受痨虫。正如明·汪绮石《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说:“或贫贱而窘迫难堪,此皆能乱人情志,伤人气血。”

痨虫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可以互为因果。痨虫是发病的原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正虚而感染痨虫,“两虚相得”为发病的关键。

二、病机

肺痨病机主要为痨虫蚀肺。痨虫侵袭肺脏,腐蚀肺叶,而致肺失清肃,从而发生咳嗽、咳痰、胸痛,如损伤肺中络脉,则发生咯血等症。痨虫致病最易伤阴动热,故见潮热、盗汗等症。同时应注意,正虚是发病的基础。

病理性质主要以阴虚火旺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喜润而恶燥,痨虫犯肺,侵蚀肺叶,肺体受病,阴分先伤,故见阴虚肺燥之候。

本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肺,久则可传脾肾,影响整体。由于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若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他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传尸痨》曾说:“虽分五脏见症,然皆统归于肺。”均明确突出病位主要在肺,因而在临床表现上,多见干咳、咽燥、痰中带血以及喉疮声嘶等肺系症状。故瘵疾中以肺痨为最常见。

由于脏腑之间有互相滋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到他脏和整体,故有“其邪辗转,乘于五脏”之说,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可涉及心肝。

肺肾相生,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可致肺肾两虚,在肺阴亏损的基础上,伴见骨蒸、潮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胸胁掣痛等症。如肺虚心火乘之,肾虚水不济火,心火偏亢,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等症。

脾为肺之母。《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虚子盗母气,则脾亦虚;脾虚不能输化水谷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亦虚,终致肺脾同病,土不生金,肺阴虚与脾气虚两候同时出现,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

肺痨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助肺纳气;或因脾病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损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不能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息、心慌、唇紫、浮肿、肢冷等重症。

由于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变发展阶段不同,病理也随之演变转化。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有与肺痨病人长期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3。初期病人仅感疲劳乏力,食欲不振,干咳,形体逐渐消瘦。

二、病证鉴别

1。肺痨与虚劳

《内经》、《金匮要略》均将肺痨(痨瘵)归属于“虚劳”、“虚损”的范围。两者虽同属虚证,但各有不同特点。肺痨具有传染性,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患,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虚劳病缘于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

2。肺痨与肺痿

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正如清·江涵暾《笔花医镜·虚劳论治》所说:“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劳一也。”唐·王焘《外台秘要·传尸方》曾指出:“传尸之疾……气急咳者,名日肺痿。”提示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在临床表现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变脏器主要在肺,久则损及脾肾两脏。

2。辨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