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庸传奇-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是这么几句平淡无奇的话,却将群众煽动得热火朝天。为什么?因为抓住了人内在的愿望,那种强烈的被压抑的愿望。如果仔细去研究一切的群众运动,则会发现,运动的领导者总是激发了此一类的潜愿望,群众才可能“揭竿而起”。

因为欲望,便有了革命,有了战争,有了人与人之间无休无止的争斗,有了历史的进步。但最后,人人都成了欲望的牺牲品。

连韦小宝这样一个在人世混得溜溜转的“活宝”,也感到了厌倦,终于从心里喊出:“老子不干了!”

欲望化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的世界。

好与坏,正与邪,是与非,忠与奸,不是能够截然判断的。在多元的视角里,它们之间的界线若隐若现,有时甚至了无踪迹。

就大的方面而言,康熙是满清的皇帝,是全体汉人的死敌,但他却是一个“好皇帝”。他对韦小宝说:“明代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像他自己那样勤政爱民。假定人民的希望是安居乐业,那么,在他的统治下,人民达成了他们的希望。为什么还要无事生非,想把他赶出中原?只不过是名份之争罢了。”

韦小宝将这个意思转述给顾亭林这样有学问的人,后者也是一时语塞不知何以对答。这就注定了壮烈的反清复明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再就小的方面而言,同是反清复明,天地会、沐王府、九难各有所主,而李自成则完全是个“造反派”,吴三桂则是反复无常的“奸雄”。他们互相指责,自以为是,在旁人看来,吵吵闹闹的,内里却不免荒唐。一个败落了的王朝,居然还在为“正统”、“名份”争执不休。

在郑成功的小政权内,宛如一个缩小的皇宫,骨肉相残,权贵倾轧。在历史风云中飘摇的身影,那种跌爬的姿势,同样叫人不胜唏嘘。

书中除了像吴之荣这样明显的反角,或像陈近南、吴六奇这样明显的正角外,大多数人只是生活中的真实的“人”,无所谓好坏。在这样的环境,他可以成就好事,在那样的环境,他又可以成就坏事。例如韦小宝手下的一些爪牙,或者像郑克塽、海老公之类的人物,完全看你从什么角度去判断。

至于本书的主角韦小宝,则更是一个难以言说的人物。

有人赞韦小宝,说他聪明伶俐,办事妥当;有人骂韦小宝,说他奸诈浮滑,不明忠义。几乎可分成两派,各有道理,互不相让。

现实中是不可能有韦小宝这样一个人物的:一个小小的孩童,竟然可以在皇宫、官场、异族、秘密帮会的争斗中,履险如夷,逢凶化吉。每一个成名的人物,都被他弄得贴贴服服,言听计从。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小孩子呢?但当你读《鹿鼎记》的时候,就觉得他是站在身旁,挤眉弄眼,精灵古怪,伺机向你恶作剧的小顽童。

相对比梁羽生关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作品,金庸的描写显然要深刻得多。他有意无意地将历史的全部复杂性,也包括人性的复杂性,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并没有作出什么结论,却让人久久地沉思。

不仅如此,在这部小说中,金庸对于道德的两难有着独到的体会,并且将世间的虚伪假象昭示无遗。

韦小宝用下三滥的功夫去对付茅十八的敌人,救了茅十八。而茅十八则告诫他:“这等下三滥的行径,江湖上最给人瞧不起,比之下蒙药、烧闷香,品格还低三等。我宁可给那黑龙鞭史松杀了,也不愿让你用这等卑鄙无耻的下流手段救了性命。”

韦小宝却说:“用刀杀人是杀,用石灰杀人也是杀,又有什么上流下流了?要不是我这小鬼用下流手段救你,你这老鬼早就做了上流鬼啦。你的大腿可不是受了伤么?人家用刀子剁你大腿,我用刀子剁人家脚板,大腿跟脚板,都是下身的东西,又有什么分别?”

这或许有点强词夺理,却也触及到了关键问题。往深里想,道德原是游移不定的,而许多“美好”的幌子,也只是人类自欺欺人的把戏。

难怪到得小说结尾,荣华富贵、金钱美女俱一一得手的韦小宝会这样感叹:

“天地会众兄弟逼我行刺皇上,皇上逼我去剿灭天地会。皇上说道:‘小桂子,你一生一世,就始终这样脚踏两条船么?’他奶奶的,老子不干了!”心中一出现“老子不干了”这五个字,突然之间,感到说不出的轻松自在……   

行走在人世间,就是难、难、难!无论你做什么,怎样做,都不可能圆满,不可能完美无瑕。那么,最好就是不做,不做才能达臻圆满。

《鹿鼎记》对于历史,对于人世,充满了讽刺,也充满了洞察和怀疑,似乎是一部厌世的书。或者,换一句通俗的话,是一部看透了人生的书。所以,在《鹿鼎记》以后,金庸再也不写小说了。

还有什么可说呢?

………………………………………………





绝顶人物


就人物塑造而言,

在金庸小说中,

韦小宝是最有内涵的一个。   

韦小宝是金庸小说中,也是武侠小说中,甚至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中,最耐人寻味、最独特的人物形象之一。

先说他的出身。他是一个妓女的儿子,父亲是谁?连他母亲都糊里糊涂。反正怀上他以前,她接的客人中有满族人、汉族人、蒙族人、藏族人,还有日本人,真正是个“小杂种”,源于最卑贱也是最原始的欲望。

再说他的教育。他丝毫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本就是文盲,惟一的文化熏陶来自民间的戏曲与说书。这是一个反文化的典型。

他的遭遇与金庸其他武侠小说中的主角相似,也是不断地遇到奇人奇事,不断地历险冒险。但是,他的作风却与郭靖之流完全不同。他生性懒惰,不愿刻苦,虽有陈近南,九难这样第一流的师父,却一点武功都没学会,只学会了九难教给他的“神行百变”,一种“逃之夭夭”的功夫。他时遇惊险,化解不是凭借武功,而是靠一张嘴,一串计谋,还有一点运气。

韦小宝到底是怎样的人物?顽童?小无赖?小流氓?还是天才儿童?那么小小的年纪,却成为康熙的心腹大臣,又是天地会的香主,还在神龙教中混了个白龙使当当。在各种势力的争战中,他倒是游刃有余,八面玲珑,到处讨好。他靠的是什么?

韦小宝凭什么平步青云?他有学历文凭吗?没有。他是世家子弟吗?不是。他只不过是个老妓的私生子。他有什么才干?除了吃喝嫖赌,玩一下阴谋诡计之外,倒也不见得有什么才干,但总是遇难呈祥,恐怕这就是他的才干。有人以为这不过是韦小宝的好运。对!韦小宝运气之好,千古第一。

关于韦小宝的评论,恐怕数倪匡的看法最为深刻,他说:

韦小宝,是一面镜子。

人人在韦小宝这面镜子之前,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韦小宝好的一面,倒未必人人皆有,但是他坏的一面,却人人难免。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韦小宝的身上,找到自己。谁不曾说过谎话?……谁又不曾有过贪念?……   

按照倪匡的看法,韦小宝其实是一个率真的人,是一个英雄豪杰,活生生的汉子,不像郭靖那样假得令人摇头,属于“上上之人”。

翻开《鹿鼎记》,韦小宝际遇之奇,天下第一;运气之佳,也是天下第一。小说中韦小宝至少囊括了十个天下第一:

韦小宝出身于当时天下第一的繁华城市——扬州。

随茅十八到天下第一大国的首都北京,去会满洲第一勇士鳌拜。

和天下第一年轻有为的君主康熙大帝结交,并成密友。

被誉为天下第一个值得结交的人物陈近南收为门徒。

任天下第一反清帮会——天地会香主。

遇上神龙教,受教中第一号人物洪教主青睐。

被天下武功第一的独臂神尼收之为徒。

会天下第一奸雄吴三桂。

见天下第一美人陈圆圆。

做欧洲第一大国——俄国苏菲亚公主的情人。

这十大奇遇,恐怕一般人三辈子也不会遇上一次。

金庸倒有一次写出五个第一的描述:

吴三桂叫道:“不可轻举妄动,大家退后十步。”众卫士齐声答应,退开数步。九难冷笑道:“今日倒也真巧,这小小禅房之中,聚会了一个古往今来第一反贼,一个古往今来第一大汉奸。”韦小宝道:“还有一个古往今来第一大美人,一个古往今来第一武功大高手。”九难冷峻的脸上忍不住露出一丝微笑,说道:“武功第一,如何敢当,你倒是古往今来的第一小滑头。”   

韦小宝的本事,亦即他天赋的长处,小说里写得最明白的是他的义气。所谓义气,是包括他对人敬重和仗义疏财。他不欺骗好友,系念师门,不做有亏大义的事。虽然,韦小宝得到的都是不义之财,而且早就堆成金山银山了,但须知富有的人未必一定疏财,凡财富由点滴积聚而成巨富的人,反而最斤斤计较,最吝啬。所以仗义疏财看来似乎是容易,但实在是最难得的本领。何况,疏财又是做得这样恰到好处,这不是本领是什么?昔日益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等名震天下,使众多豪杰归心,靠的就是这种本领。

韦小宝的第二种本领是知行知止,知进知退。面对康熙这样的一个英明人物,马屁不能不拍,但又不能着痕迹。能叫受者心喜,而听者不觉肉麻,这点功夫,许多人拜师也学不到。韦小宝就能做到这点,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表示什么态度,说什么话,这一点至为重要。韦小宝抄鳌拜的家,强吞其财产一半,这时他就胆敢冒着杀头的危险,面对皇帝说谎。因为他拿捏得准,康熙不会因为这些钱财上的小事查根问底,可见他有胆有识。

韦小宝的第三种本领是知人善任,知己知彼,这是身居要位的人最重要的本事。许多人自己有才干,但没有知人之明;有些人有知人之明,但见人家不投靠,便不予委任。“知人善任”四字,体现了学识和肚量,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最高本领。知人之外,还要自知,韦小宝就非常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是靠拍马屁升官的,而“老子的本事他妈的平常得紧。看来凡是有本事的人,不肯拍马屁,喜欢拍马屁,便是跟老子差不多。”所以,凭赵良栋不肯拍马,瞧不起韦小宝,反而得到他的重用。更可贵的是,他在赵良栋面前坦诚承认自己一无是处,连大字都不识一个,如此自我揭短,岂不将手下的人感动得要死,不为他卖命才怪呢。

韦小宝这个人算是把世态人心看透了,才能这样混得转。难怪有人说,《鹿鼎记》乃成才必读之书。韦小宝的“招数”实在太多,不胜学习,连金庸谈到他时,都不免为之“神色一振”。

倪匡评论道:

像韦小宝这样的人物,并不是小说中的幻想人物,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典型。古今中外的现实社会中,都有这样的人物存在。表面上看来,他大字不识,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可是实际上,处世应变才能之高,当机立断决策之明,冒险时的无畏,投机时的狠劲,都是这一类人物的本领。

每一个人的内心,在面临抉择之际,都会有打不定主意的时候。这是人性的弱点。所有的道德教育,全为了纠正这种弱点而设。但是,事到临头,是道德教育力量大,还是人性弱点的力量大,也真难说得很。韦小宝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反倒时时战胜人性弱点,真是难能可贵。反观现实世界中,多少道貌岸然之士,多少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暗地里做着什么?岂止是“有点打不定主意”,简直是立定了主意,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也有人说韦小宝怎能娶七个老婆。但是,要知道,这七个老婆既非偷,也非抢或买,而都是自己巴巴的、死心塌地跟着他的,似乎他真有“宝”似的。倪匡甚至认为,拥有韦小宝的七分之一已是许多女人的福份了。这当然只是一家之言,真不知若是将小宝换作女性,嫁了七个老公,这些男人又会作何感想?

也有人说韦小宝的处世,乃人生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谓的化境,完全超越了善恶的区分,是非的桎梏,无为而无不为,什么都无所谓,也什么都有所谓。对于女人,当然是漂亮的女人,都爱,又仿佛都不爱,个个都很可爱,又个个都不可爱。人活到这个份上,你还能说他什么?说了又能奈他何?

用金庸自己的话来说,韦小宝完全是一个叛逆的角色,说谎,整人,惟一会的功夫就是挨打时就逃,谁都没有他溜得快,也算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典型了。他是反英雄的,却也相当真实而普遍。

金庸说他的目的是希望把韦小宝写得现实一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中国人性格上好的和坏的一面,有一些自省的意义。

………………………………………………





旖旎春光


七个小女子,

七种不一样的风情,

七种不一样的女性心态。   

韦小宝好色。他从小在妓院厮混,是一个“有低级趣味的人”。只要是美女,他就喜欢,而喜欢就是想要拿她来做老婆。

《鹿鼎记》全书以韦小宝为视角,字里行间对女性的描绘,不免带有传统的男性主义色彩,这恐怕是金庸对中国男性人格的一种描绘和发掘。韦小宝就是这样一个男人,他对于女性的态度就是这个样子。

韦小宝前前后后遇到不少美貌女子,其中七位还成了他的“老婆”,她们是沐剑屏、方怡、曾柔、双儿、阿珂、建宁公主和苏荃。双儿是被庄夫人作为礼物送给韦小宝的,建宁公主和曾柔算是自己爱上韦小宝的,其余几个恐怕都是被韦小宝连骗带哄弄到手的。

这七位女性性格各异,作者淡淡几笔,就将她们各自的特点勾勒出来,展现了七种美女风姿,也昭示了七种女性心态。

沐剑屏是一个小郡主,作为人质窝藏在韦小宝的房中。起先对于韦小宝极为恐惧与厌恶,但渐渐地,不知不觉地,似懂非懂地喜欢上了韦小宝。韦小宝起初在言词上戏弄她,并设下一些小圈套,如“妹妹”、“哥哥”等,让她陷进去。然后又欺骗她说她的脸上被刻了一只小乌龟,只要她叫自己十声“好哥哥”就帮她治好。这才开始有点打动小郡主。

“小郡主一来也真饿了,二来不敢得罪他,怕他手脚不清,在自己脸上留下一条乌龟尾巴,三来见他研碎珍珠,毫不可惜,不免承他的情。”甚至“噗哧一笑”显出了轻松的神情,不再对韦小宝那么充满戒心。

接下来方怡因为行刺未遂受伤,韦小宝将她救入自己房中。一见她是个大美人,便想“非拿她做老婆不可。”

方怡的心上人刘一舟被捕,她求韦小宝相救,韦小宝乘机大捞一把,提出如果救出刘一舟,方怡须以嫁给她作为报答。方怡为了自己所爱之人,便答应了。

与韦小宝的朝夕相处之中,方怡与沐剑屏都感到韦小宝虽然油嘴滑舌、轻薄浮浪,却不乏善良、义气的一面。例如到最后,他见到方怡楚楚可怜的模样,心肠忽然软了,大声道:“好啦,好啦!我救了刘一舟出来之后,你嫁给他便是,我不跟他争了。”说得方怡又是感激又是欢喜。再加上她们又知道了韦小宝不仅是皇宫中有头有脸的人,还是天地会中的香主,自然生起尊崇之心。以致后来方怡真的不爱刘一舟,而倾心于韦小宝了。

沐剑屏是一副小女儿心态,她对于韦小宝的情意,是一个少女对男孩子的自然情感。韦小宝的风趣、权势打动了她,她可能一直未弄清自己的感情到底有多深。

方怡有选择的因素。她出于爱刘一舟而选择了“嫁”韦小宝。但在日后,刘一舟和韦小宝的为人与地位又使她选择了“爱”韦小宝。

双儿是韦小宝遇到的第三个中意女子。她出现在阴森森的鬼屋,“带着一点淡淡的幽香”。“一张雪白的脸庞,眉弯嘴小,笑靥如花”,会做甘美的湖州棕子。浑身上下,是江南女子那种娟秀与楚楚动人。

她跟着韦小宝,成了他的丫头与保镖,那种对于主人的忠诚,无与伦比。她对于韦小宝说不上有什么爱情,只是“名份”规定了她应当去“爱”韦小宝,而她自己对于这种名份既无丝毫的怀疑,更无一点点的反抗。

确实,这是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小女子,但也是韦小宝最喜欢的人,或者说,是韦小宝最放心得下的人儿。

苏荃初见韦小宝时,已是洪教主的夫人。“韦小宝远远望去,见那手掌真似白玉雕成一般,心底立时涌起了一个念头:‘这女人做我老婆倒也不错。她如到丽春院去做生意,扬州的嫖客全要涌到,将丽春院大门都挤破了。’”

她对韦小宝的好感不外是小宝的拍马屁,又是祝她“寿与天齐”,又是赞她年轻美貌。她但根本谈不上会爱韦小宝,尽管她与洪教主之间也并无爱情可言。

她之所以成为韦小宝的“老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丽春院的大床上韦小宝使她怀了孕。从此,她自觉就是小宝的人了,还成了韦小宝“老婆班”的“班长”。

阿珂的情形与苏荃相似,如果没有怀孕,她大概怎么都不会跟上韦小宝的。她是陈圆圆与李自成的女儿,生得极美,韦小宝一见差点儿魂都要飞掉,一直牵肠挂肚,发誓不弄到手“做老婆”决不罢休。

但阿珂对郑克塽一往情深,无论小宝如何捉弄陷害郑克塽,她仍然死心塌地爱着郑克塽,甚至韦小宝用计迫她跟自己拜堂成亲,她仍是不予理睬,几次出手甚重,欲置小宝于死地。这样一个烈性女子,因为喝了迷药昏倒,被小宝抱上大床,胡天胡地闹了一通,结果怀上身孕,就心甘情愿地嫁给了韦小宝。

让人感叹的是后来“郑家军”被清军剿灭,郑克塽成了亡国之君,落拓在京城,阿珂听说后暗暗庆幸自己当年没有真的嫁给他。

建宁公主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公主,而是冒充太后的毛东珠与情人瘦头陀的私生女。不过弄假成真,她一直被当作真正的公主看待。真的太后与皇帝知道真相后,不愿让别人知道破坏了皇室的形象,于是,建宁公主就永远是“公主”了。

建宁公主“一张瓜子脸儿,薄薄的嘴唇,眉目灵动,颇有英气”。她倒是自动爱上韦小宝的,但爱得太过可怕,充满着虐待狂的气息。她喜欢韦小宝,是因为只有韦小宝才是真的打她,她在施虐与受虐的痛楚中体验到性的快感。

公主伏在他脚边,抱住了他两腿,将脸庞挨在他小腿之间,轻轻磨擦,娇媚柔顺,腻声道:“好桂子(即韦小宝),好哥哥,你给我打一次罢,我不打痛你便是。”韦小宝见她犹似小鸟依人一般,又听她叫得亲热,心神荡漾,便待答允。公主又道:“好哥哥,你身上出血,我见了比什么都喜欢。”   

在送亲的路上,即将当新娘的建宁公主与韦小宝初摘爱情之果,成就了一段露水姻缘,好不快活。

弄得吴应熊倒了大霉,遭到公主的阉割。足见公主到得后来,是不顾一切地爱上韦小宝的。几经周折,终于成为韦小宝的“老婆”,还为他生了个女儿。

相比之下,曾柔是韦小宝众“老婆”中着墨最少的一个人物。云淡风轻似的,出现了又消失,最终又突然出现在丽春院的大床上,加入了小宝的“老婆”行列。

曾柔以刺客的身份跟着一帮同门闯入韦小宝的营帐中,“韦小宝侧头看去,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脸蛋微圆,相貌甚甜,一双大大的眼睛漆黑光亮,嘴角也正自带着笑意。”韦小宝凭着智巧制服了刺客,却因曾柔美貌,又故意将他们放走。惹得小曾柔一片芳心暗许,临走时要了韦小宝用过的四枚骰子,要好好的留在身边。多年后两人再见,韦小宝发现这四枚骰子还珍藏在曾柔的身上。

曾柔的爱是浪漫的,一见钟情式的,属于英雄救美的模式,是感恩、崇拜心理的转化。

从这些女子与韦小宝的情爱故事来看,金庸要告诉我们的,或者说这些故事本身隐含的意义是相当丰富的。

首先,是对爱情本身的戏谑和质疑。所谓纯情,其实并不存在,在男女的情爱纠葛中,处处夹杂着物质的诱惑,计谋的运作,肉欲的支配等等。男人与女人互相构建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互相欺骗,互相引诱,然后,都各自往设好的圈套中走去,终其一生而不自知。

从这一点上说,《鹿鼎记》拆解了爱情美丽的神话,而恢复了爱情本身的世俗性与粗陋性。

其次,这些女子是某些传统观念的禁锢物,例如贞操观念,从一而终观念等等。韦小宝之类的中国男人深明这个道理,要想占有一个女人,就先在“名份”上占有她,她便再也无法跳出自己的手掌。

当然,还有女性固有的弱点在起作用。这几个女孩子,性格各异,却都喜欢听韦小宝的甜言蜜语,而小宝对女人的阿谀奉承永远是称赞她的美貌与年轻。

七个如花似玉的小女子都嫁给了韦小宝,他们在海外孤岛上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似乎让天下的男人“妒煞羡煞”。关于韦小宝夫妻生活的描写,金庸无意间也沾染了旧小说的某些习气,流露出来的男权意识,可能会使一些具有现代思想的读者不快。

撇开韦小宝的视角,我们要追问的是:这七个女孩子是否真的很幸福,很无悔?

………………………………………………





官场百态


官场与妓院,

是世界上最虚伪的地方。   

官僚体制的设定,是人类文明的表现。

它带来的是秩序是规范,但是,也带来了另一些东西,最明显的就是:虚伪与腐败。

人类智慧的创造物走向了人的反面,成为人的桎梏,这是进步的另一面。

所以,老庄的哲学崇尚静止。

在老子看来,典章、制度之类的设置,引致的是更深刻的混乱,井且激发起人性中邪恶的因素。明智的君主应当无为而治。

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说清的难题。

我们见到的既定事实是:官僚体制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繁复,已经形成了一个称为之为官场的世界。

《鹿鼎记》的场景一直游移在三个地方:官场、江湖、妓院。而其中最着力描写的是官场。官场与妓院虽然一则高贵一则低贱,却同样是极端扭曲人性的场所,有着许多本质上的一致。

例如,人的尊严之剥落在妓院与官场是一样的。

妓女与嫖客构成了一对相互依存又相互鄙视的关系。他们互相利用,实现自己的欲望,又在道德上互相鄙视。嫖客固然视妓女为下贱,但一般的妓女也很少真正瞧得起嫖客。

在官场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如受贿者与行贿者之间。受贿者接受行贿者的物质利益,却在心底瞧不起行贿者的人格;而行贿者所看重的也只不过是受贿者的权力,对于作为一个人的受贿者,则充满了敌意与厌恶。

这种建立在纯粹利益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正是妓院与官场的最大特产。

为官之道,首先必须学会说谎,学会毫不脸红地拍马屁,还有欺上瞒下等等的一套。

韦小宝之所以在康熙跟前混得这么好,与他高超的说谎拍马本领密不可分。而且他的马屁拍得极为巧妙,丝毫不露痕迹。

有一次,他莫名其妙地成了杀刺客的英雄。当康熙问他用什么招杀刺客的,他说:“一时之间,我心慌意乱,眼看对付不了,忽然间想起你跟我比武之时,使过记一极妙的招数,将我摔得从头顶飞了过去,好像你说过的是武当派的武功仙鹤梳翎。”

还说什么:“师父教的招数,练起来倒头头是道,一跟人真的拚命,哪知道全不管用;反是你的那些招数,突然之间打从心底里冒了上来。皇上,那时候他手掌边缘已打上我背心,我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又怎能去细想用什么招数!”

说得康熙龙心大悦。因为,自从“康熙练了武功之后,只与韦小宝假打,总不及真的跟敌人性命相拚那么过瘾。此刻听到韦小宝手刃敌人,所用招数全是从自己这里学去的,自是兴高采烈。心想若是自己出手,定比韦小宝更精彩十倍。”

在官场上混,须得花许多时间揣摩上司的内心想法,才能千方百计顺着上司的意思去做,或者替上司将自己不便表达的意见说出来。

小说中有一段写到康熙意欲撤藩,召来大臣们垂询,没想到大臣们要么受了吴三桂的好处,要么误会了康熙的意图,滔滔不绝地论证撤藩的不利之处,惹得康熙很不高兴。这时,兵部尚书明珠出来说了一番话,实在是高明之极。

“圣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也比臣子们高上百倍,奴才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原来奴才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奴才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预料中。奴才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奴才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奴才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圣上明鉴:奴才这不是歌功颂德,的的确确是实情。自从兵部得知三藩有不稳的讯息,奴才日夜担心,思索如何应付,万一要用兵,又如何调兵遣将,方有必胜之道,总是要让主子不操半点心才是。可是想来想去,实在主子太圣明,而奴才们太脓包,我们苦思焦虑而得的方策,万万及不上皇上随随便便的出个主意。圣天子是天上紫薇星下凡,自然不是奴才这种凡夫俗子能及得上的。因此奴才心想,只要皇上吩咐下来,就必定是好的。就算奴才们一时不明白,只要用心干去,到后来终于恍然大悟的。”   

这篇讲辞当真可列为封建官场上为官之道的经典之作。其中的逻辑在官场上广为运用,总是灵验万分,屡试不爽,无往而不利,至少这样说话不会为自己带来麻烦。所以,聪明如韦小宝一听,都佩服之至,觉得满朝文武,做官的本事谁也及不上明珠。

扬州布政司慕大颜又是一种类型的乖觉之人,是典型的官场文人。他一听钦差大人不喜欢和尚,便即引经据典,说了一个诋毁和尚的故事,迎合韦小宝。又以《四相簪花宴》的故事,奉承韦小宝是“有勇有谋的英雄好汉”。他揣摩到朝廷可能要对吴三桂不利,又从韦小宝的表情看出他讨厌吴三桂,便说:“韦大人是皇上亲手提拔的大臣,乃是圣上心腹之寄,朝廷柱石,国家栋梁。平西王目前虽然官爵高,终究是不能跟韦大人比的。”并考据出韦氏祖上是唐朝的忠武王韦臬,曾大破吐番兵四十八万,威震西隆等等。这个人将学问当作了拍马的武器,很容易讨得上司的欢心。

这种拍马方法叫作“贴金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生安白造,硬往上司脸上贴金。神龙教中的胖头陀晋献千年前的石碑也属于此类拍马,愣是编造了一篇千年前的碑文,说那时上天已料到会有洪教主降世,造福于人间,并且寿与天齐,为洪教主的“威仪”寻找历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