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智囊全集-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姓饷匆惶欤阅阌惺裁春么δ兀

“再说了,你的先祖,自汉、唐以来千百年拥有这片土地及人民,从没有变动过,原因就在于世世代代能遵守天子礼法,竭尽忠诚,不敢有丝豪的违越。所以即使身为天子也不能随便加封臣子,否则你的土地肥沃,人民众多,皇上也能任意夺过来仿效内地立为郡县,到时候谁又敢说不行?驿丞可撤减,当然也可以增员,如果驿丞的员额可增减,宣慰司也同样可以,由此看来,减少驿丞员额就连宣慰司也后患无穷,你难道没有深一层分析过吗?

“你奏本上所说,立下汗马军功,要求晋升官职,也是同样道理。剿灭盗匪,安抚百姓本来就是土官份内职责,现在你多次以建功上书邀赏,那么平日所领的朝廷俸禄又是为的什么呢?再说你已被任命为参政,这已超越了常规,你还上奏邀功,这样贪得无厌,其他大臣一定会觉得难以忍受。

“再说,朝廷为宣慰土官,律法规定官位世袭,子孙万代能永远保有土地人民;而参政官是流官,官吏受朝廷任命随时调动。东西南北,全凭皇上一句话。朝廷下达一纸公文,任命你一个官职,或是福建,或是四川,你就得马上去。不履新职,抗命杀头的诏命立即就到;若是奉命履职,千百年来世袭的土地,人民就不再归自己所有。从这个角度来看,你虽已任命为参政,应该推辞都来不及,怎会再有其他的要求呢?”

安贵荣看完信后,再也不敢提撤减驿丞的事。

[评译文]

全国所有的土官,都应该把王守仁这封信抄写一遍,做为座右铭。

740、张嘉言
【原文】

张公嘉言司理广州时,边海设有总兵,参、游等官,幕下各数千防兵,每日工食三分。然参、游兵每岁涉远出讯,而总兵官所辖兵,皆借口坐镇不远行。每三年五年修船,其参、游部下兵,止给每日工食之半;即非修船,而仅不出汛也,亦减工食每日三分之一,俱贮为修船之用。独总兵官部下兵毫无所减,当修船时,另凑处于民间。积习已久,彼此视为固然。 

忽巡道申详军门,欲将总兵官所辖兵,以后稍视裁其工食,留备修船之用。军门适与总兵有隙,乃仓卒允行。各兵哄然而哗,知张公为院道耳目,直逼其堂。

张公意色安闲,命呼知事者五六人登阶述其故。众兵俱拥而前,即叱下堂,曰:“人言嚣乱,殊不便听。”众兵乃下。时天雨甚,兵衣尽湿,张公亦不顾,但令此六人者好言之。六人哓哓,称旧无减例。张公曰:“此事我亦与闻,汝等全不出汛,却难怪上人也。汝欲不减亦使得,虽然,亦非汝之利也。上司自今使汝等与参、游兵每岁更迭出汛,汝宁得不往乎?若往,则汝等且称参、游兵,工食减半矣。[边批:怵之以害。]汝所争而存者,非汝所能享,而参、游兵之来代者所得也。何不听其稍减,而汝等犹得岁岁称大将军兵乎?[边批:欣之以利。]汝等试思之!”此六人俯首不能对,唯曰:“愿爷爷转达宽恤。”张公曰:“汝等姓名为谁?”各相顾不肯言。张公骂曰:“汝等不言姓名,上司问我‘谁来禀汝’,何以对之?不妨说来,自有处也。”乃始各言姓名而记之。张公曰:“汝等传语诸人,此事自当有处,甚无哗。诸人而哗,汝之六人者各有姓名,上司皆斩汝首矣。”六人失色,唯唯而退。后议诸兵每月减银一钱,兵竟无哗者。

[议]

说得道理透彻,利害分明,不觉气平而心顺矣。凡以减省激变者,皆不善处分之过!

【译文】

明朝人张嘉言治理广州时,海防设有总兵(官名,明朝总兵官镇守一方,简称总兵)、参将、游击等官职,各统领数千海防兵。每位士兵每日可领工作及餐费津贴三分银子。每年参、游属下都要到外地服役,而总兵属下都以镇守海防为借口,从不到外地服役。而每逢三、五年一次的修船期,参、游兵都只能领半日津贴;即使不修船、不服役也要扣减三分之一津贴,做为修船的公积金。但总兵属下却是一分钱都不扣,每次修船,就向民间筹募款项。由于行之有年,已经约定俗成,无论参、游或总兵都已习惯。

一日,巡道(官名,明朝各省按察司)禀报军门(明朝统兵官的尊称),想将总兵的士兵也比照参游所属的官兵扣减津贴,做为修船的基金。正巧军门和总兵间曾经有过摩擦,所以军门没有仔细考虑,批准了巡道的请求。总兵的辖下兵士听到消息后群情激愤,认为张嘉言是朝廷命官,于是包围张嘉言的公堂。

张嘉言意态从容,命士兵代表五、六人进公堂说明整个事件的经过。其他士兵也一涌而上,张嘉言立即大声叱责说:“人多嘴杂,反而听不清楚。”其他士兵这才退下。这时天下大雨,士兵们的衣服都已湿透,张嘉言也不管。

代表说,往日从来没有扣减津贴的旧例。

张嘉言说:“这事我也有耳闻。但你们从不服役,也难怪长官会有这样的决定。你们想不扣减津贴也行,但是依我看你们未必能得到好处,因为上面有令,你们从现在开始和参游兵一样每年轮流服役,你们敢违令吗?若是服役,那么你们也和参游兵一样,津贴减半,你们极力所争取的不扣减津贴,反而是参游兵享受到了,所以为什么不乖乖的听命扣减津贴,而代以不外出服役,安安稳稳的做总官的部属呢?你们仔细考虑一下吧。”

这六人低头答不出话来,最后只有说:“请张公代为转达长官,请长官体恤我们的处境。”

张嘉言说:“你们几个叫什么名字?”六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愿意报姓名。

张嘉言骂道:“你们不肯留下姓名,上面长官问我是谁来陈情,我要怎么回答?你们只管报上姓名,我自有主张。”六人这才留下名字。

张嘉言说:“你们回去后告诉底下那些人,这事我自有主张,要他们不要再闹事。如果闹事,你们这六人都留有名字,长官会下令砍头的。”六人听了非常惊恐,点头告退。

日后决议,每月每个总兵所辖士兵扣减津贴一钱,所有士兵竟毫无异议的接受。

[议译文]

张嘉言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利害分明,让士兵们听了心平气和而乐于接受。由此看来,历史上有关扣减薪俸而引发的动乱,都是处理不当造成的。

741、王维
【原文】

弘治时,有希进用者上章,谓山西紫碧山产有石胆,可以益寿。遣中官经年采取,不获,民咸告病。按察使王维[祥符人],令采小石子类此者一升,以示中官。中官怒,曰:“此搪塞耳,其物载诸书中,何以谓无?”公曰:“凤凰、麒麟,皆古书所载,今果有乎?”

【译文】

明孝宗弘治年间,有人为了想谋官职上章(官员,百姓上呈君王或官府的文书)称,山西的紫碧山蕴藏石胆(矿物名,亦称胆矾),古书记载,服用石胆可以延年益寿,朝廷于是派宦官监督进行采石,但一直找不到石胆。而长年的挖掘也使百姓劳苦不堪,怨声四起,纷纷向按察使王维诉苦。于是王维下令百姓采集形状类似石胆的小石子一升,呈交宦官。宦官见了,大为生气说:“这简直是敷衍搪塞,石胆在书籍中早有详细的记载,怎会找不到呢?”

王维说:“凤凰、麒麟在古书上也有记载,但是现在有谁真正见过?”

742、秦宓
【原文】

吴使张温聘蜀,百官皆集。秦宓字子敕,独后至。温顾孔明曰:“彼何人也?”曰:“学士秦宓。”温因问曰:“君学乎?”宓曰:“蜀中五尺童子皆学,何必我?”温乃问曰:“天有头乎?”曰:“有之。”曰:“在何方?”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温又问:“天有耳乎?”曰:“有。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诗》云:‘天步艰难’,非足何步?”曰:“天有姓乎?”宓曰:“有姓。”曰:“何姓。”宓曰:“姓刘。”曰:“何以知之?”宓曰:“以天子姓刘知之。”温曰:“日生于东乎?”宓曰:“虽生于东,实没于西。”时应答如响,一坐惊服。

[评]

其应如响,能占上风,故特录之。他止口给者,概无取。

【译文】

三国时吴国派遣张温(吴郡人,字惠恕)前往蜀国访门,蜀国官员都列队欢迎,只有秦宓(字子敕)在张温到达后才来。张温问孔明(诸葛亮)说:“这人是谁?”

孔明答:“蜀国的学士秦宓。”

张温便对秦宓说:“你读过书吗?”

秦宓说:“在蜀国连五尺的孩童都念过书,何况是我。”

张温接着说:“天有头吗?”

秦宓说:“有。”

张温说:“天的头在哪个方向。”

秦宓说:“在西方。《诗经》上说:‘天朝西方眷顾’。”

张温说:“天有耳朵吗?”

秦宓说:“有。天虽高,但即使再低深的地底,所发出的声音天也听得见。《诗经》上说,‘水泽深处的鹤鸣声传达到天上。’”

张温问:“天有脚吗?”

秦宓说:“有。《诗经》说,‘天步艰难’,若没有脚,怎么走路?”

张温又问:“天有姓氏吗?”

秦宓说:“有。”

张温问:“姓什么?”

秦宓说:“姓刘。”

张温说:“怎么知道姓刘?”

秦宓说:“因为天子姓刘,所以知道天姓刘。”

张温说:“太阳是不是由东方升起?”

秦宓说:“太阳虽由东方升起,却由西方落下。”

秦宓对答如流,在场百官无不佩服。

[评译文]

因秦宓的对答如流,句句占尽上风,所以特别予以选录。其他仅只善于巧辩的,就不多选录了。

善言卷二十
【原文】

唯口有枢,智则善转。孟不云乎:言近指远。组以精神,出之密微。不烦寸铁,谈笑解围。集“善言”。

【译文】

嘴巴中有转轴,要靠智慧转动。浅近的词句,往往有深远的含意。用心运用,注意变化,就能在谈笑间化解危机。

743、孔子
【原文】

陈侯起凌阳之台,未终,而坐法死者数人。又执三监吏,群臣莫敢谏者。孔子适陈,见陈侯,与登台而观之,孔子前贺曰:“美哉,台乎!贤哉,主也!自古圣人之为台,焉有不戮一人而能致功若此者?”陈侯默然,使人赦所执吏。

【译文】

春秋时陈惠公征调犯人兴建凌阳台,还没有完工,就杀了好几个人。一天,陈惠公又下令收押三名监吏(监管人犯的官吏),大臣们都不敢进谏劝阻。

正巧孔子来到陈国,和陈惠公一起登台眺望。孔子一边眺望一边向陈惠公祝贺,说:“凌阳台真是雄伟壮丽啊!大王果真是位贤君。自古以来,即使圣人修建楼台,也从没有不杀一人就能建成的先例。”

陈惠公听了羞愧得哑口无言,于是命人释放那三名监吏。

744、说秦王
【原文】'手 机 电 子 书 w w w 。 5 1 7 z 。 c o m'

秦王与中期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曰:“悍人耳,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秦王因不罪。

【译文】

秦王与中期(即中旗,战国秦辩士)发生争论,秦王辩不过中期,非常生气。中期却神态从容的离去。

有人怕中期因此得罪秦王,故意在秦王面前说:“中期真是蛮横不讲理,幸好他有大王这样贤明的君王,如果遇到桀、纣,恐怕早就砍头了。”

秦王听了,就打消责罚中期的念头。

745、晏子
【原文】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置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时景公烦于刑,有鬻踊者。[踊,刖者所用。]公问晏子曰:“子之居近市,知孰贵贱?”对曰:“踊贵履贱。”公悟,为之省刑。

[述评]

晏子之谏,多讽而少直,殆滑稽之祖也。其他使荆、使吴、使楚事,亦皆以游戏胜之。觉他人讲道理者,方而难入。

晏子将使荆,荆王与左右谋,欲以辱之。王与晏子立语,有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对曰:“坐盗。”王曰:“齐人故盗乎?”晏子曰:“江南有橘,取而树之江北,乃为枳。所以然者,其地使然。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荆地固若是乎?”王曰:“圣人非所与戏也,只取辱焉。”

晏子使吴,王谓行人曰:“吾闻婴也,辩于辞,娴于礼。”命傧者:“客见则称天子。”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慨然者三,曰:“臣受命敝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不佞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乌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以诸侯之礼。

晏子使楚,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傧者更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帷,挥汗成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使楚耳。”

【译文】

有人得罪齐景公,景公非常生气,命人把他绑在大殿,准备处以分尸的极刑,并且说如果有人胆敢劝阻,一律格杀勿论。晏子(即晏婴)左手抓着人犯的头,右手拿着刀,抬头问景公:“古时圣王明君肢解人犯时,不知先从人犯的哪个部位下刀?”景公立刻站起身说:“放了他吧,这是寡人的错。”

景公时,刑律条文繁多。有一天景公出游见有卖踊(被砍去一脚的罪犯所穿的鞋)的。景公就问晏子:“贤卿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可知道踊贵还是普通鞋子贵?”晏子答:“踊贵。”

景公突然有所领悟,于是下令废除刖刑(砍去罪犯一脚的刑法)。

[述评译文]

晏子劝谏君王多半以讽喻代替直言,他可算是滑稽(战国九流十家之一)一派的开山祖师了。日后晏子也曾出使楚,吴及楚等国,都在谈笑间占上风,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有时正正经经的和对方讲道理,反而很难让对方接受。

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与大臣们想借机羞辱晏子。一天,楚王与晏子正站着闲聊,看见差官押着一个犯人从面前经过,楚王问手下:“那是什么人呀?”手下答:“那是齐国人。”楚王说:“他犯了什么罪?”手下说:“窃盗罪。”楚王于是对晏子说:“难道齐国人都喜欢偷别人东西吗?”晏子说:“有人在江南种了一棵橘树,可是把它移植到江北就变成了枳树,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环境的影响。齐人在齐国不偷东西,来到楚国却变成小偷,难道楚国是小偷之国吗?”楚王说:“唉,戏弄圣人,只会自取其辱。”

晏子出使吴国时,吴王对手下说:“寡人听说晏婴善于言辞,熟悉礼制,等晏婴晋见寡人时,命接待人员以天子尊称寡人。”第二天宴子进宫见吴王,命人通报,通报人说:“天子有令,命晏婴晋见。”晏子长叹三声,说:“我受齐王之命出使吴国,不知怎么搞的怎会来到周天子的宫廷,请问到底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吴王呢?”吴王立刻说:“夫差有请。”于是以合于诸侯身份的礼仪接待晏子。

晏子出使楚国。他身材矮小,楚人专门在大门旁开了一个小门要晏子小门进去。晏子说:“如果出使狗国当然走狗洞,今天出使楚国,不该走狗洞。”于是宫人只好开大门请晏子进入。楚王见了晏子后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齐国仅是都城临淄就有三百闾(每闾是二十五家)。连结衣袖可以搭成一座大营帐,滴下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样,怎会没有人呢?”楚王说:“那么为什么会派你为充当使臣呢?”晏子答:“齐王任命使臣有一个原则,凡是他国有贤明的君王,就派能干的大臣前往,对方君王懦弱昏庸,就派愚昧无能的臣子为使者,我晏婴是齐国大臣中最无用的,所以派来楚国了。”

746、晏子 敬新磨
【原文】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公曰:“诺。”晏子举戈临之曰:“汝为我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圉人,闻于四邻诸侯,而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译文】

有圉人(官名,掌养马之事0杀了景公心爱的马,景公非常生气,拿起戈想亲手杀了圉人。晏子说:“王如果现在就杀他,会教他死得不明不白,请王准许我列举他的罪状,好让他死得瞑目。”

景公答应,于是晏子举起戈指着圉人说:“你身为君王的养马官,不好好养马却私自将马匹杀了,罪该死;你使君王为了一匹马而杀养马官,其罪又该死;你使君王因为死了马,而怒杀养马官的事传到其他诸侯耳中,让天下诸侯耻笑君王,其罪更该死。”

景公立即说:“贤卿放了他吧,不要使孤王蒙上不仁的罪名。”

后唐庄宗在中牟(地名,春秋晋地)狩猎,将附近百姓的田地践踏得面目全非。中牟县县令挡在庄宗马前陈情谏阻,庄宗非常生气,命左右将县令带走处斩。有个叫敬新磨的伶人(乐工,即现今以演戏为业者)立刻带着其他伶人追赶被押走的县令,然后把他带到庄公马前说:“你身为县令,难道没有听说天子喜欢狩猎吗?为什么要纵容百姓辛勤耕种,按时缴纳每年的赋税?为什么不让百姓忍饥受饿,荒芜田地,好让天子尽情追逐野兽呢?你真是罪该万死,请皇上立刻下令行刑。”

其他伶人也在旁边唱和,于是庄宗大笑着下令赦免县令。

747、郑涉
【原文】

刘玄佐镇汴,尝以谗怒,欲杀军将翟行恭,无敢辨者。处士郑涉能谐隐,见玄佐曰:“闻翟行恭刑,愿付尸一观。”玄佐怪之,对曰:“尝闻枉死人面有异,一生未识,故借看耳。”玄佐悟,乃免。

【译文】

唐朝人刘玄佐(本名洽,赐名玄佐,谥壮武)镇守汴州时,听信谗言想杀将军翟行恭,左右无人敢上前劝谏。处士(没有任官职的读书人)郑涉为人诙谐,善用隐语,见了刘玄佐,对他说:“听说翟行恭得罪了大人,大人借机要杀他抵罪,希望大人能答应我一个小小的请求:翟行恭行刑后,能让在下看看他的尸体。”

刘玄佐觉得奇怪,郑涉说:“我曾听人说受冤而死的人,脸上表情和普通死人不同,我平生从未见过,所以想见识见识。”

刘玄佐立即明白郑涉话中的意思,于是赦免了翟行恭。

748、李忠臣
【原文】

辛京杲以私杖杀部曲,有司奏,京杲罪当死,上将从之。李忠臣曰:“京杲当死久矣!”上问其故,忠臣曰:“京杲诸父兄弟俱战死,独京杲至今日尚存,故臣以为久当死。”上恻然,乃左迁京杲。

【译文】

唐朝人辛京杲(屡有战功,曾封为晋昌郡王)动用私刑,以棍棒打死家奴,官吏上奏朝廷,依法辛京杲应论死罪,肃宗也同意按律论罪。李忠臣(本姓董名秦,因屡建战功,肃宗另赐姓名)说:“其实辛京杲早该死了!”肃宗问为什么,李忠臣说:“辛京杲的父兄都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只有辛京杲一个人活到现在,所以臣才认为他早就该死了。”肃宗也为辛家的忠贞和凄惨感觉难过,于是以降职代死罪。

749、东方朔
【原文】

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之曰:“汝痴耳。帝今已长,岂复赖汝乳哺活耶?”帝凄然,即敕免罪。

【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在宫外犯法,武帝想按律论罪以明法纪,奶妈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件事不是用言辞就可以打动皇上的,你如果真的想免罪,只有在你向皇上辞别时,频频回头看皇上,但记住千万不要开口求皇上,或许能侥幸的使皇上回心转意。”

奶妈在向武帝辞别时,东方朔也在一旁,就对奶妈说:“你不要痴心妄想了,现在皇上已长大了,你还以为皇上仍靠你的奶水养活吗?”武帝听了,不由想起奶妈哺育之恩,感到很悲伤,立即下命赦免奶妈的罪。

750、简雍
【原文】

先主时天旱,禁私酿,吏于人家索得酿具,欲论罚。简雍与先主游,见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何以知之?”对曰:“彼有其具。”先主大笑而止。

【译文】

刘备曾下令禁止百姓酿私酒,凡是在百姓家中搜出酿酒的器具都按律问罪。

一天简雍(一作耿雍,字宪和)与刘备一同出游,见路上有一对男女,简雍对刘备说:“他们正想苟合,为什么不命人把他们抓起来?”刘备说:“你怎么知道他们正想这事哪?”简雍说:“因为他们身上都带着苟合的器官。”刘备听了大笑,于是下令废除此一刑罚。

751、魏征
【原文】

文德皇后即葬。太宗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魏征同升。征熟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征曰:“此昭陵耶?”帝曰:“然。”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帝泣,为之毁观。

【译文】

文德皇后(唐朝长孙皇后的谥号)死后葬在昭陵,唐太宗非常思念她,于是命人在苑中搭建一座楼台,好常常登楼眺望。

一天太宗邀魏征一同登楼。太宗问魏征:“贤卿看见了吗?”魏征回答说:“臣年纪大了,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太宗指着昭陵说:“昭陵这么近都看不见。”魏征说:“原来皇上是说昭陵,老臣以为皇上眺望献陵(唐高祖陵墓),若是昭陵,那老臣早看见了。”太宗惭愧不已,于是命人拆去楼台。

752、吴瑾
【原文】

石亨矜功[夺门功],恃宠。一日上登翔凤楼,见亨新第极伟丽,顾问恭顺侯吴瑾、抚宁伯朱永曰:“此何人居?”永谢不知,瑾曰:“此必王府。”上笑曰:“非也。”瑾顿首曰:“非王府,谁敢僭妄如此?”上不应,始疑亨。

【译文】

明朝武将石亨(英宗时屡建战功,封武清侯)自恃战功彪炳,深受英宗骄宠,生活豪奢。一日英宗偕同恭顺侯吴瑾(大顺初年曹钦谋反,与曹钦力战而死,赠梁国公)、抚宁伯朱永(字景昌,因战功封侯)登翔凤楼眺望风景。

英宗见石亨新建的府邸华丽壮伟,就回头问两人说:“贤卿可知那是谁的宅邸?”

朱永说:“臣不知。”

吴瑾说:“这一定是王府。如果不是王府,是谁如此胆大,敢以王者自居?”

英宗虽没说什么,但心中已开始怀疑石亨的忠诚了。

753、杨晟
【原文】

炀帝幸榆林,长孙晟从。晟以牙中草秽,欲令突厥可汗染干亲自芟艾,以明威重,乃故指帐前草谓曰:“此根大香。”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芸除御路,以表至敬。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染干乃悟,曰:“是奴罪过。”遂拔所佩刀,亲自芟草,诸部贵人争效之,自榆林东达蓟,长三千里,广百步,皆开御道。

【译文】

隋炀帝带着长孙杨晟来到榆林。杨晟见营帐外杂草丛生,想要前来迎驾的突厥首领染干亲自割草、整理道路营地,以宣扬天子声威,于是杨晟故意指着帐前的野草对突厥首领说:“这草很香,你闻闻看。”突厥首领果真低头闻草,奇怪说:“没有什么你说的香味啊!”杨晟说:“古时天子所临幸的地方,周围道路,诸侯都亲自洒扫表示尊敬,现在帐前杂草丛生未加清理,一定是因草香所以才没被割除。”染干明白杨晟的语意,说道:“奴才罪过。”说完拔出佩刀亲自割草,染干的部下也争相助割,于是自榆林至蓟,开辟了一条宽百步长三千里的御道。

754、贾诩
【原文】

贾诩事操。时临淄侯植才名方盛,操尝欲废丕立植。一日屏左右问诩,诩默不对,操曰:“与卿言,不答,何也?”对曰:“属有所思。”操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操大笑,丕位遂定。

[评议]

卫瓘“此座可惜”一语,不下于诩,晋武悟而不从,以致于败。

【译文】

三国时贾诩(魏人,因说服张绣投效曹操,封都亭侯)为曹操属臣,这时临淄侯曹植才名极盛,曹操有意废太子曹丕而改立曹植。

一天,曹操命左右退下,与贾诩商议改立太子的事,贾诩久不出声,曹操说:“我跟贤卿说话,贤卿怎么不作声呢?”

贾诩说:“臣正在想一件事。”

曹操又问:“贤卿想什么呢?”

贾诩说:“我在想袁本初(即袁绍)和刘景升(刘表)两家父子的事。”

曹操听了哈哈大笑,从此曹丕太子的地位乃告确立。

[冯评译文]

晋朝时卫瓘也有同样的故事,而且卫瓘的机智与含蓄不下于贾诩,可惜晋武帝领悟后却不采纳,以致最后失败。

755、解缙
【原文】

解缙应制题“虎顾从彪图”,曰:“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文皇见诗有感,即命夏原吉迎太子于南京。

文皇与解缙同游。文皇登桥,问缙:“当作何语?”缙曰:“此谓‘一步高一步’。”及下桥,又问之,缙曰:“此谓‘后面更高似前面’。”

【译文】

明朝时解缙(字大绅,太祖时上万言书批评时政而受成祖重视,封御史,成祖崩后因得罪汉王朱高煦,下诏狱死)受成祖诏命为“虎顾众彪图”题诗,诗句是:“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头。”成祖看了诗句,不由百感交集,立即命人到南京迎太子回宫。

有一次成祖与解缙一同出游,成祖正过桥,一登上桥阶,就问解缙这情景该怎么形容。解缙说:“这叫一步高过一步。”等到下桥时,成祖又问同样的问题,解缙说:“这叫后面更高似前面。”

756、史丹
【原文】

汉元帝不喜太子。时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同学,相长大。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