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素质教育在美国-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四个发展阶段:等到这个人能够开始反思某些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时,他已有可能进入第4区去进行“自主行为”(即独立的——有意识行为)。

当然,这个成熟过程可能是很复杂的,因人而异的,甚至是反反复复的。

如果我们研究这四种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我们会发现那是非常有意思的。

首先,来看看第4区与第3区的关系,也就是“自主行为”与“确认行为”的关系。

西方有两个很著名的管理理论,PH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认为人是天生懒惰的,必须加强管理;Y理论认为人是勤奋的,主要是加强引导。

这两个理论的错误在于把“自主行为”与“确认行为”绝对地割裂开来。

实际上“自主行为”与“确认行为”是互相排斥又相互联系的。例如,在海湾战争中,某些美国士兵的自主欲望是回家与家人团聚,但其角色期待是作为一个忠于职守的再放战士去攻击敌人。于是,才会出现一方面士兵们询问他们的统帅那些有违战士角色的问题,甚至不排除某些士兵怀疑海湾战争的正义性;但另一方面,美国士兵没有任何逃亡或反战的行为,反而是很出色地执行了海湾战争的使命。

在中国的教育领域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对应试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废掉应试教育的“内功”和“外功”;但同时又很出色地执行了应试教育的各项政策,成为这方面的“高手”。

其次,让我们来研究第3区与第2区的关系,即“确认行为”与“习惯行为”的关系。

如果说“自主行为”与“确认行为”的关系是招生相交的关系,那么“确认行为”与“习惯行为”的关系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让我们来看一个取自《日本、中国和美国三种文化的学前学校》一书的很有意思的例子。这是美国学者拿着录像机到日、中、美三国的幼儿园录下的真实镜头,然后邀请各方面的有关人员观看,并发表评论。作者再把这些镜头和评论汇集成书,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

下面是该书的作者在中国幼儿园拍下的镜头:

十分钟后,绝大部分孩子都已完成了他们的积木造型。老师们就过来检查孩子们的工作。如果有一个造型完成得很好(也就是说,与图片一模一样),这个孩子就被告知去把造型一片一片地拆下来,然后又重新构造这个造型。如果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会要求孩子去纠正名。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当孩子们按照老师的模型。图片和说明要求去结构造型时,他们是在“确认行为”的区域里活动。

然而,当一有一个造型完成得很好(也就是说,与图片一模一样),这个孩子就被告知去把造型一片一片地拆下来,然后又重新构造这个造型“。老师就是在开始引导,甚至是在推动孩子的行为从”确认行为“的区域到”习惯行为“的区域。

由于老师的这种引导和推动不断地重复和加深,”确认行为“与”习惯行为“的界限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变得越来越淡。

我在前面的”创造性能不能教“一章里,已较详细地谈到我儿子的绘画比美国孩子的显得”有模有样“,并且画完画都要问”像不像“的问题,这都表明了”确认行为“与”习惯行为“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甚至相互增强的关系。

也可以说是在动力定式或定型动力促使下产生的定向思维。

我在一开始建立这套理论时,对第三区的”直觉行为“与第3区的”确认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的。

有一天,教授让我在课堂上讨论这个纵横坐标图解时,一个担任学区副督导(相当于中国一个市辖区的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同学说,当他碰到出乎意料的让人窝火的事情时,他可能会失控而骂人,这时他就会在”直觉行为“与”确认行为“之间,即”独立——无意识行为“与”角色——有意识行为“之间作挣扎……

他的提示,对我很有启发。实际上,这就是人的要挣脱羁绊的”动物性“与人的要组成和维持社会的”社会动物性“之间的冲突。

最后,让我们来讨论第4区与第1区,也就是”自主行为“与”直觉行为“之间的非常有趣的关系。

“直觉行为”是人类行为的最初阶段,而“自主行为”是人的行为成熟的象征。更有趣的是,这两者的结合将有助于人的创造性。

我们曾讨论过,“自主行为”与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反思、独立性、独特的个性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为什么为了达到创造的成功,“自主行为”又需要与那个还带有动物行为成分的“直觉行为”结合呢?

不少人可能都曾经有过一个相同的经历:就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某个难题,却轻而易举地在梦中解决了!

这种现象有没有什么道理可寻呢?

最简单的道理是:人在梦中时往往不受制于常规逻辑的束缚。因此,梦幻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打破理智控制的解放思维的机会,这种机会能够让人自由自在地组合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的信息,而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五花八门的信息组合在理智的控制下是绝不可能产生的。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的无意识自由思维都可能是荒诞不经、荒唐可笑的,但不能因此否认无意识自由思维在有的时候却可能打破常规逻辑给人以创造灵感。

毫无疑问,“自主行为”在创造的过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直觉行为”却可能是创造活动中一个不可轻视的环节。

人的思维与人的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思维是行为的内在基础,行为是思维的外在表现。

如果试把人的思维活动与“人的行为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联系起来分析,能更进一步显示出我国素质教育的盲区。

一般读者都较熟悉的与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关的心理学名词,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是借助储存在记忆中的形态和姿态,或者结合从前的经历体验去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过程。

逻辑思维是指沿着常规的推理去寻求一个必然的答案的思维活动。

当然,我们还可以列出许多有关名词来,如线性思维、多维思维、聚焦思维、扩散思维、走向思维、逆向思维、机械思维、条理思维,等等。

线性思维指单一方向的思维活动。

多维思维指立体、多向的思维活动。

聚焦思维是指聚集众多因素于一点进行思维的活动。

扩散思维与多维思维大同小异。

定向思维是在动力定型驱使下的按照既定方向或程序进行思维的活动过程。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指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进行的思维活动。

机械思维指按照固定程序和步骤进行的思维活动。

条理思维与逻辑思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实际上,我们并无必要花大多精力去细辨这些定义。暂且不管这些定义有什么样的异同,只要我们把这些思维活动放到与之相关的行为区域去,就可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结果。

有意识行为独立行为一一一一x角色行为

无意识行为

从上面的图解,我们可以看到第4区集中了最多的与创造有关的思维活动。

例如,任何一个“自主行为”(即独立——有意识行为),必须要借助形象思维或者逆向思维等去打破常规阻力的障碍,以产生出一个新的主意。

接着,我们需要多维思维或扩散思维去为这个新的主意,做各种各样的假设。

然后,又要用聚焦思维吉为我们的创造性活动选择一个适当的假设。

最后,还要用逻辑思维,甚至线性思维去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让我们用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果某天,有某人能够创造出一个用水作燃料的机车发动机,那么这个人首先必须敢于逆向思维,或敢于想像“水”可以作燃料;接着这人又要用多维思维或扩散思维夫作出多种关于分解组成水分子的氧原子和氢原子的假设;然后,他或她要用聚焦思维、逻辑思维去选择一个适当的假设;最后,此君还得用逻辑思维,甚至线性思维去证明这个假设的成立与否……

另外,我还想要强调的一点是,“证实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与不少有碍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有关联,如线性思维、定向思维、机械思维,等等。

显而易见,当一个人要“证实”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角色期待或角色的行为规范,线性思维、定向思维、机械思维等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当然,逻辑思维或条理思维也对“证实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的形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举例说明:众所周知,逻辑思维的主要分析手段是推理。归纳、演绎等。当学生考虑放弃自己不同的观点或答案去追随老师时,他们的三段论如下:

大前提:老师比学生有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小前提:这个老师不同意我的观点或答案

结论:我需要放弃我的观点或答案

诚如我们所知,演绎推理是“由一般现象到具体现象”;或“由具体现象到一般现象”;或“由具体现象到具体现象”;或“由一般现象到一般现象”。

那么,“证实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的形成,就可能包括了以下三个步骤:

人们通常先以社会常识(包括各种角色期待、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等)作为逻辑推理的大前提;

再用聚焦思维和逻辑思维确认最适当的选择;

然后,采取“证实行为”(即角色——有意识行为)。

久而久之,这就为线性思维、定向思维、机械思维等提供了温床。

当然,形象思维也可能会有一些,但那都会是在角色认同的范围之内的形象思维。

我们在前面曾提及,美国的三个学者用录像机在日、中。美三国的幼儿园录下真实镜头,然后请学前学校的教职工、孩子的家长和有关专家对录像作出评论。下面是有关人员在看完有关中国的一所学前学校——东方幼儿园的录像(包括我们在前面所引用过的镜头后),作出的评论。

原文均取自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中国和美国三种文化的学前学校)一书:

绝大多数看过我们的中国录像带的美国和日本的有关人员都强烈地反对他们所观察到的东方(幼儿园)的僵硬、严厉和军营似的过分严密的管理。这些反应都给东方(幼儿园)以否定的评价,“老师过多地指导孩子们的玩耍”;“老师过多地限制和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整个气氛被控制太多”;“孩子们独立自由地玩耍太少”;“孩子们活动的水平太被动、太克制、太驯服”。

例如,一位日本学前学校的管理人员是这样评论东方(幼儿园)的:

“孩子们看起来是如此的压抑。没有任何东西是自发的。学校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冷淡,那样的缺乏欢乐。孩子们被期望的就是变得如此的不像孩子。

所有一切都强调:坐要笔挺、要绝对肃静、站队要成直线。这让我想起旧时代的日本学校。我希望中国不要从我们这里学去这些东西!”

另一位在火努鲁鲁的美国学前学校的老师的反应也极为相似:

“过分严密的管理,使得东方(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而不是一所学前学校。我认为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如此过分地强调纪律秩序和行为规范,以致不惜以摧毁孩子们的创造性为代价。对孩子们来说,这是如此重要的感知和身心发展的年纪。这个录像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孩子被迫使按照固定的方式去搭积木,而不允许孩子们自然地、或发挥想像力地去玩积木。他们被迫使像装配工人那样按照说明书去搭积木,这是根本违背玩积木的宗旨的。另外,这所中国学校要所有的孩子在同一时间上厕所的方式,我想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共产主义的原因?或者是中国文化的因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一虽然在我们的关于东方(幼儿园)的录像带中被看到的军营似的严密管理受到绝大多数美国人和日本人的谴责,但是许多给我们提供资料的中国人却认为,严厉的管理、纪律秩序和控制是学前学校的教学法和孩子社会化的精髓所在。许多(但是,像我们应看到的,并不是所有的)给我们提供资料的人,在整盘录像带中都对纪律秩序和严厉的管理引以为豪。

我虽然没有看过关于东方幼儿园的录像带,但我完全可以理解和想像得到,东方幼儿园在演示自己的管理和教学活动给外国学者看时那种过于夸张的表演成分;以致弄巧成拙。

尽管关于东方幼儿园的录像带可能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但中国的学校、中国的教育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比如不允许左手写字,要求上课时把两手放在桌上,或背手坐直等,过于鼓励”角色行为“而抑制”独立行为“,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略对人自身的教育,过于重共性而轻个性,过于重义务而轻权利,过于重服从而轻自主,过于重外在的纪律而轻内在的能动,等等,却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个性受压抑,而使得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就不敢”为天下先“,就只会去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去做别人不做的事。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怎么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

人没有坚强的独立性,就会时时处处依赖他人。像那些还要老师叫起床催睡觉的大学生,没有坚强的独立性,怎么可能有打破常规所需要的百折不挠的承受力?!

我在前面曾说过,一个人的成熟过程是从第1区——第2区——第3区——第4区。如果我们用这个理论去分析一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太多的中国学生的行为过早地进入第3区的”确认行为“,却遗憾地在此驻足不前了……要知道:“自主行为”的第4区才是诺贝尔奖的角逐场、竞技场。

许多中国人过早地进入第3区,但在第4区边缘驻足不前:这就是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尚无成人获诺贝尔奖的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因此,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使“自主行为”的第4区——人的创造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盲区,因而也成为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来辛勤地耕耘这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只有千千万万的孩子获得完整、健康的素质教育,我们才会拥有一大批启动快、后劲儿足的科技人才,在21世纪的诺贝尔奖领奖台上,才会有来自中国的获奖者!

三、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谁来射点球?

中国的足球实在不怎么样,在亚洲恐怕也只能是二流水平;但中国的足球热却实在排得上世界一流。

在美国,如果你说“Football,那是指橄榄球,足球叫”scocer“。其实,真要直译的话,Football才是足球。

不管怎么样,足球在美国总有点怪怪的。玩的人多,看的人少。平时电视里不是橄榄球,就是篮球,或者是棒球、网球什么的,几乎看不到足球。如果你因此认为美国的足球运动开展得不怎么样,那你就大大地错了!

美国的足球与中国的正好相反:在中国是足球打得不怎么样,但看的人多;在美国是看的人少,玩的人不少!

近几年,美国的男子足球都打进了世界杯,女子更是称霸世界。这与美国足球”玩的人不少“这个雄厚基础有关。

美国的少男少女才五六岁就开始”玩“足球了。这里说的”玩“不是指在马路或后院里玩野球,而是有组织地”玩“,动真格儿地请教练、搞训练、打比赛,这种”玩“法。

美国孩子玩足球,只有到了高中,才像中国那样有校队间的比赛。但班级队、年级队的比赛是没有的。

每年春、秋、夏三季,社区都按年龄组织不同的队进行比赛,年纪小些的,甚至是男女混合队。只要交40美元到60美元,谁都可以报名参加足球队。会踢也好,不会踢也好,教练教上那么三两个星期,就上阵见真章了!

教练都是义务的,绝大多数是因为儿女要踢球,顺便兼任的。至于水平嘛,也就那么回事了。儿子每年至少踢两个季度的足球,已踢了五年,我还没见过一个真正会踢足球的”教练“。倒是我这两下子,有时球滚到脚边,顺便”高球“那么一两下,还能技惊四座!

虽然,”教练“们的基本技术都不怎么样,但令我不得不佩服的是,训练起孩子来还真像模像样。特别是寓练于乐,练得孩子呼味呼味地喘,还嘻嘻哈哈地乐。再有就是知人善任,对孩子们的特长,这些业余”教练“都能了然于胸,将他们派到最适当的位置。

当然,在年纪小的阶段,各个位置是轮着打的,当轮到那些”漏脚妹“、”漏脚崽“打清道夫时,那才看得你心惊肉跳呢!如果对方的前锋又正好是”软脚蟹“,一惊一诧的,直”整“得你”惊“”喜“无常。所以才叫做”玩“足球。

美国社会把这种”玩“足球的宗旨概括为两点:

第一是玩乐;第二是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

胜负根本不当一回事,孩子打不好,教练不但不能斥责,反而要一个劲儿拍他们的肩膀连声说:“好样的!真是好样的…

这种教练我实在当不来。1995年,我忍气吞声地当了半个季度的助理”教练“,后来借口到德国参加博览会,就溜了。

我走后,本来排名第一的队,输得一塌糊涂,妻子儿子都埋怨我。

社区知道我能当教练,有几次人手不够,就打电话来动员我。我实在磨不下去,就说:“好哇,我可以当!但我的文化背景不同,我当教练就要赢球,就可能对孩子叫喊……”

这一手还真灵,不用你多说,对方肯定知难而退。

那年我虽然当的是助理教练,但我在就赢球,我走就输球。对此儿子很不理解。这有什么难理解的?别人是教孩子“玩”球,我是教孩子“赛”球,还有不赢的吗?

同样道理,美国搞“百年树人”的素质教育,而我们搞“立竿见影”的应试教育。我们那些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过关斩将“练就”的孩子,还能不在起跑线上风光一番吗!?

社区组织的这种足球活动是谁都可以参加的,交了钱就可以“玩。

美国的业余俱乐部足球赛也搞得很活跃,这就不是谁都可以参加的了。这种队叫”SelectTearn“,也就是”选拔队“,顾名思义,就是由教练选拔队员组成的队。这些队一年四季都有比赛,大雪纷飞的冬天,就打室内足球。

矿矿在1995年夏季,乘着放假到选拔队去打了一个季度。由于这种赛事太频繁,平时没敢让他参加。

第二年,我们就从大学城——牛津市,搬到了西金库市。儿子可能是由于刚打过选拔队,状态特别好,到了西金库市社区组织的一般球队,很是具美了一番!矿矿是队里进球最多的队员,根据教练的统计共进了八个,但他自己统计进了九个,比进球数第二多的小朋友还多一倍。

这个队得了社区的冠军,又与其他社区的冠军队进行第二阶段的比赛。

结果,从初秋一直打到初冬,最后的冠亚军决赛是在大雪纷飞中进行的。

各社区冠军队之间进行的第二阶段比赛,实行”突然死亡“和点球决胜负的比赛规则。也就是说,如果比赛出现平局,就要进行加时赛,先进球的一方获胜。倘若加时赛双方都没有进球,则要以点球决定胜负。由双方各选五名队员射点球,一直到分出胜负。

由于进入第二阶段后可能要射点球,教练在每次训练中就加了射点球的练习。

几乎每次训练,我都带吉吉去,一边看,一边溜溜狗,散散心。

平时比赛,射点球机会极少,偶尔有点球,也是一晃而过,印象不是太深。现在人人都来射点球,我才发现,这支社区冠军队竟然没有几个真正掌握射球的基本技术的。什么内侧、外侧、正脚背,什么支撑脚与球距离一个拳头,脚尖与球齐平,等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冲上去就是一脚,管他什么脚尖、脚弓的!

不注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倾向,居然也反映在足球场上。

当然,这样胡乱踢一脚,有时也有”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功效。因为就是当年的李富肢再现也难以从踢球队员的跑动方向和姿势以及脚法等去判断球的走向去势。

但是,大概是出于人的天性,大部分孩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脚的内侧去触球,因此,大部分球都飞向守员门的右边。

于是,我就乘儿子到附近来捡球时,”面授机宜':给他:用正脚背或外侧对准守门员左边的门柱内侧约一码处踢球,十有八九会进!因为大多数人都把球踢向守门员的右边,你踢左边,出乎意料;同时,守门员一般不习惯扑左边。至于,瞄准门柱内侧约一码处踢球,是预留了保险系数的优选法……

结果,在点球练习中,矿矿的进球率大大高于其他孩子。

进球率第二高的是一位用左脚踢球的孩子,因为他用左脚,射出的球,往往与矿矿的策略不谋而合。

我很想建议教练,让守门员多往右边站一步,或者干脆放弃左边,准能挡住至少两三个球。五个能守住两三个,取胜的机率极高!

但想想,我又没去跟教练说。这个孙腹赛马的谋略,也不知“老外”能不能悟出其中的奥妙?万一失策呢?再说,不是不“赛”球而是“玩”球吗?那就“玩”好啦!至于如何守门?何须来自孙滨故国的“花人”忧天。

但我们一家三口都认为,万一决赛时要射点球。矿矿一定有份。

最后一场冠亚军决赛时,已经挨到了初冬。

场地上的雪已积了约三英寸厚,一踩就没到脚骨眼,天上还在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裁判要求每个运动员都要戴上护耳的帽子和手套才能打球,不然摔一跤,爬起来,耳朵冻掉了,都不知道去哪里捡回来。

真难为这些十来岁的孩子们,自己跌跌撞撞的,还用“小公鸡”般稚嫩的嗓音呼唤着同伴冲锋。

老天开眼,不一会儿,天上的雪花停了。

但场地滑,球又湿又重,这球简直没法踢。

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们,仍想打传切配合,我那儿子竟然还想耍花样盘带过人,球还没动,人就倒了。

这个倒下,那个爬起,有时好几个人跃作一堆……

我看这架式不对,绕到助理教练身边,建议他:不要传切配合,不要盘带。得了球,不管他红黄白绿青蓝紫,只管朝对方场地猛踢!先不要想进球,只要球不在己方场地,而在对方的场地,就意味着至少不失败,风险在对方……

助理教练是个很有头脑的犹太人,他想了想,就去跟正教练说。

教练转过身来望望我,突然一掌拍在我背上:“你怎么不早说,现在晚了。我要一喊,对方就知道我们的秘密啦。只能等休息时再说了…”

中间休息时,教练给孩子们面授机宜。

这一策略,果然奏效。大多数时间,球都在对方场地打转。

果然如我所料:险象环生,“丑”态百出,就是进不了球。

最后,不得不采取点球决胜负的办法。

一要射点球,本已快要散架的孩子们又雀跃起来,纷纷在教练面前乱嚷嚷…。

只见矿矿背着手,站在人群的外面,没有与其他孩子瞎起哄,显得有点与世无争的样子。

我心里“定”得很,有我教的射点球的绝招,第一批五个射手,肯定有儿子,而且还可能排在一、三、五这些举足轻重的位置。

天寒地冻的,人直打颤。也不知是冷?还是紧张?或者兼而有之?我赶紧上厕所解个小按,轻松轻松,以恢复正常的风度。

哪知道,“轻松”回来,发现妻子的脸色有些不对头。往场上一看,矿矿井不在首选的五个射手之内。

我的心“腾”地一下要冒出火来!凭什么不让矿矿射点球呢?论进球,他进最多,进第二多的,还不到他的一半!论脚法,只有他懂什么内侧、外侧、正脚背的!论射点球的练习,他的进球率最高…

妻子轻轻握握我的手,她知道我在想什么。

妻子自言自语地说中文:“矿矿进了那么多球,也该让那些辛辛苦苦打了几个月的孩子进进球啦……”

我一看,场上的五个人,有三个进过球,没进球的两个球员是教练和助理教练的儿子。

教练的儿子就是前面提及那个用左脚踢球的孩子,脚法不错,只是大多数时间打后卫“清道夫”的位置,因此,攻城拔寨的机会不多。但射点球的把握很大,值得上。至于助理教练的儿子,都是打前卫的位置,跑上跑下,前突后堵,责任心很强,功劳不小,但脚法太臭,用脚尖捅得球乱飞。上他,犹太人可能有私心!

我又一想,既然是“玩”球,胜负心就不要太重!教练都不急,你有啥好急的呀?!再说,你儿子已经过了八九个球,也够啦!

这样一想就释然了。

但一想,又不对了。如果说让没进过球的孩子也过过进球瘾,就五个都应该是没进过球的孩子呀!怎么有三个进过球的孩子也在场上?其实,教练心里还是想赢球!但想赢球,派矿矿上,不是更有把握吗?

这样一想,又想不通了。

我望望场边的儿子,不知他在想些什么?

场上已开始罚点球。

每射一个,场内、场外有人欢呼,有人叹惜;忽而石破天惊,忽而鸦雀无声

最后是三比二,矿矿的队赢了!

我淳良的儿子和欢天喜地的孩子们一起滚在雪地上……

妻子说:“待会儿,别问儿子为什么教练没让他罚点球!听到吗?”

我没想好问还是不问,就没吭声。

每次比赛完,教练们都有一番话要讲,更何况这次!我没去听,人都冻僵了,先去暖车。让妻子去听,顺便把儿子丢得一地的水壶、外衣、足球、手套等拉回来。

等儿子上车,看他那欲言又止的表情,极复杂。

我在考虑,要不要问他1

妻子一头钻进车来:“我说呢,你儿子没要求射点球,教练也就没安排他上……”

“是吗?”

儿子点点头:“嗯。'

我看着前面的车子,轮下雪水四溅……

不用问,我就知道儿子为什么没有自告奋勇,主动请缨:

第一是认为自己进球最多,点球射得最好,不用自己去瞎起哄,教练也会点自己的将。

第二是我没有要求罚点球,是你教练要我踢的,万一失”脚“,可不能怪我。

“爸爸知道你为什么没有主动要求射点球。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做。现在我们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应不应该这样处世?二是教练应不应该这样处理?还好,今天赢了,如输了呢?谁的责任?”

车里,大家都没说什么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