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太极博弈原理-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曾怀疑过自己吗?当你坚持从你自己的认知去考量某一人、事、物的时候,假如你的认知并不充分完备,此时你也算是一位固执的人吗?而这种固执正是自己所一直蔑视的,而自己又口口声声说要天天进步,却固步自封而懵然不知。

……

这些问题,如何是如何想出来的呢?万法归宗表由此而产生。

万法归宗表基本诠释:

(收集不到)

逻辑思维中有四种运作方式:

(1)采集,也叫收集。是最基础的思维活动。

例如,我们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造一个经典句子:小蜜蜂正在勤劳地采集花蜜;当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需要寻找灵感,而把这些灵感收集起来,从而顺理成章。

(2)归结,其操作和采集是一样,为了更好区别逻辑前以及逻辑后顺序的不同,取名为“归结”,也就是把逻辑思维的结果糅合起来。

(3)类象,两个“象”有相似性,通过这种相似性,从一个象联想到另外一个象。

比如:“妹妹很可爱”,“爸爸像妈妈”,“花瓶落地,不祥预兆”……

通常我们说的感性,感觉,直觉,灵感,都是类象的结果。是为感觉思维的运作模式。

在心理咨询领域中有一个学问叫共情法,比如:

一位来访者进来时,咨询师问她: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来访者说:我最近情绪不好。

咨询师:哦,我最近情绪也不好。

来访者:是吗?

咨询师:恩,是的,我最近感冒……

如果就这样,后面就可能是:

来访者:你吃药了吗?

咨询师:吃了。

来访者:效果好些没有?

……

这样下去,就容易进入角色串位了。那么接下来的事就相当简单了。

此处用到的共情法,就是和类象是同一种动作的——本来不相似的人和事,通过“类比”达到“同象”,从而达到目的!

再如:

在医学中就有同物同治的理论,比方说吃猪肾补肾,吃猪脑补脑;

在堪舆学中有呼形喝象的原理,比如一尖角如一把利器,那么长久对着就容易出事了;

在影视界拍摄手法中有蒙太奇法,比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赶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衔接在一起;

在一些精湛的谈判中有引导法,谈判者往往巧妙地布局环境,如使整体环境趋向柔和,以让对方产生松懈的心理(由环境带动人的心理);

在物理学上有共振的原理,说得是相类似的事物有一起运动的趋势;

在易学的高层心法上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法则,描述的是不同的事物能同时显现,必定存在相似点;反之存在相似点,必能同时显现!

……

以上均是生活中“类象”的种种例子。

(收集不到)

联动能力强的人,往往是比较理性的人,强调凡事依仗一个依据,一个中间象体。

那什么是依据呢?依据就是别人或者自己沿着某一个方向或者尝试了几个方向走路,得出某一个结果。

假如一个小孩自出生开始就教1+1=3的定律,那么,当生活出现1+1=2的情况时候,他们会对结论表示非常不能接受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是,一个理性的人,当阅历不够丰富的时候,面对新问题的想法是会有偏颇,因为通过联动去获取全面的认识是需要一个历程的。

4。太极思维

在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太极思维”,是本书的重中之重。

比如我们谈道理,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这样下去,无论如何争论都是没有结果的。

正如万法归宗表上的一个扭曲的三角形。假如有人跟你说,你在里面沿着直线一直往前走,最后你会怎么样呢?你会走到原点。你可以会感觉很神奇,“我沿着直线走,为什么会回到原点呢。”,旁边的人会告诉你,其实你走的是曲线。

这么这里就存在两个分歧了。

局中人:沿着直线走

局外人:沿着曲线走。

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重大的道理,我们所想的事,其成立必定需要一个前提,前提成立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大前提成立必须有一个大大前提……因此若要去破解矛盾,必须寻找出这些前提的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太极”,与“太极”相关的系列思维则是“太极思维”。我们在太极归宗一章将会详细论述。

第五章思维总章

(收集不到)

第六章逻辑思维

(收集不到)

2。3感觉思维

………………………………………………………………………………

警察问:你为什么肯定入屋的人不是你老公?

A:正门有两道门,很多年了,老公都是里面的门反锁,外面的门不反锁,而且里面的门是反锁一道。而现在是内外门都反锁,我感觉进入里面的不是他!

警察:……

………………………………………………………………………………

感觉思维强的人通常会被人认为情绪化,感情化,感性化。其思维的操作方式为类象。就是抓住自然界的某一个现象,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把他们联结起来然后透过其现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与其相关连的其他因素串联起来。

一般人们认为,一个人感情化是不好的。其实感觉思维在人类的思维中占据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比如我们做菜,感觉就是菜,理觉就是火候与手艺,做出来的菜好不好就靠这两者互相配合。正如我们经常听说的武林人士,这把魔刀(感觉思维),必须要懂得驾驭(理觉思维),才能成为武林高手。

感觉思维我们通常认为是联想,直觉,感觉,第六感等。其核心在于思维点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或有这个点跳到那一个点的一个过程。而通常我们对此是没有办法用现有的“规律”或“公理”去理解去证明的,超越了一维的约束(由潜意识层去思考)。

比如:

“为什么你会想起这件事?”——“不知道,是突然想起的。”

“为什么你会怀疑她?”——“不知道,可能是出于办案多年的直觉。”

这些按照思维跳跃的程度不同,有深浅之分。浅者,为我们可以解释,则称为联想。深者,我们目前的知识能力无法解释,则称之为感觉,直觉,第六感。

有朋友说,某某人天生的感觉,直觉,第六感很好。其实(排除基因的考虑)严格来说,我们所谓的感觉,直觉,第六感等都是可以培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先了解联想与感觉的补位来源(如上面所述,感觉只是不被人们觉察的联想)。

○联想

联想,就是从一个事物想到另外一个事物。其关联性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例如,我看到了商场的果汁,我就想到了买杯子。果汁——杯子,其关系性,我们轻易就明白,看到果汁,我就想到喝,要喝需要有杯子,刚好家里没有杯,那我就想买。

从洗澡池的池水放水时经常出现的旋涡现象能联想到地球磁场磁力线的运行方向,从豆角蔓的盘旋上升能联想到天体的运行方向,从水面上木头浮,铁块沉这个自然现象联想到浮力运用在造船业,从偶然看到的事物的不连续性联想到量子,从运动、质量、引力能联想到时空弯曲,从意识的作用能联想到宇宙全息,等等,等等,都属于联想。

一位出色的侦探能从蛛丝马迹中联想到当事者的性格特征和动机及去向,一位出色的法医从受害者的伤痕和面部表情中联想到罪犯的身体特征,甚至能联想到罪犯的长相和穿戴模式,一位出色的中医根据患者的气色联想到五脏六腑的病变,一位出色的相士从一个人的面相联想到其历史功过和未来吉凶,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从一个事件中联想到股市的涨落或一个公司,一个国家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走势,一位出色服装设计师能从街头的流行色和人们脚步的急缓联想到未来服装流行的走向……

按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对比联想,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推测联想,假设联想,引申联想等等

由联系把大脑的信息勾连起来所组成的系统,则称为记忆树,记忆树和太极演化总图的形状和道理是一样的。记忆树如图:

这些联想可以作为我们寻找记忆树的干支。从记忆树中可以找到潜藏在我们大脑中无数的事物和回忆,通过树状的系统处理这些事物和回忆可以发挥到无穷无尽,又由于这些事物是本身就在我们每个人脑海中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挖掘我们自己大脑的资源,由此灵感多得很。

如果你要记住某个计划,某件事,比如说为了不忘记“科长回来经理有请”这件事,那么,我们可以设一个小的记忆树,只要联想一下那位傲慢的科长在经理面前低三下四的情景,一旦见到科长,脑子立刻发出信号:“那个科长不是来了,快叫他去见经理。”

又如,我们要记忆A、B、C、D、E几件事,首先可在A与B问联想,然后再在B与C间联想,依次联想下去,产生连锁反应,所有应记忆的事情都能回忆出来:

A→B→C→D→E

再举一个例子,某公司某人有5件事必须在一日内办好:

(1)订购电视机; 

(2)打字;  

(3)订一套西服; 

(4)与交易对手田中会晤; 

(5)购买邮票。  

试将这5件事按顺序记忆:

(1)电视机和打字机——由电视机上装有按键想到打字动作;  

(2)打字机和西服——想象自己打字时穿一身新式西服; 

(3)西服与田中——想象田中穿一身肥大的西服在跳舞; 

(4)田中和邮票——想象田中的像被贴在一张邮票上。  

关于第一件购买电视机的事,如果把公司大门想象为电视画面,那么每当出人大门时,这5件事就立刻俘现在眼前。

又如:

用联想法记忆历史事件,汉代的农民起义较大规模的有三次:

一是公元17年绿林起义,发生在西汉;

二是公元18年赤眉起义,发生在西汉;

三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

这三次起义的时间可以用对比法来记,最令人头痛的是起义名称的先后顺序容易搞混。为此,可采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这三次起义的名称都有颜色,即绿、红、黄,可与枫叶联系起来记。枫叶春夏时绿,秋天变红,冬天变黄。

那么这样记忆相对与死记硬背要快速。

现在市场绝大部分关于记忆的书籍,均不能离开此原理——右脑记忆(感觉记忆:视觉,触觉,味觉等等)。

○感觉的补位

(注意,这一章的感觉,是指感觉认识,和太极归宗里面提及的感觉是不同的概念)

假若关联性是我们可以理解的,我们称为联想;反之,如果关联性以我们现有能力不能理解的,那么我们称为感觉。

“我感觉他不喜欢我。”;

“我感觉他不是一个信得过的人。”;

“我感觉他是一个很有气质的人。”;

……

这种对事物的感觉判断分析,是一个复杂的精细的而且非常迅速的过程。你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得出一个人的大概特性,而且有一定的准确度。而此又是我们细细分析,琢磨所不能比拟的。通常我们称这种思维为,直觉,第六感,感觉等等。

那么这种感觉,直觉,第六感是怎么得来的呢?

不妨从人类出生开始说起,一个小孩刚出生,当你的手流血了,给小孩子看到了,小孩子是不知道这是刀伤的,也不会感觉到疼的(疼不疼,可以看看小孩子的表情)。当小孩子逐渐长大了,有一天你的手再次流血了,这时候小孩子必定会紧张起来,可能会慰问你,关心你。当小孩子再长大了,看了一些恐怖片,看着暴力的镜头,从后背里面开始发凉,好几天都心惊胆跳,甚至噩梦连连。——这是为什么?因为小孩子有类似,关联性的阅历!

这是大家的共同的经历。

我们的感觉是透过自己的感悟,经验而获取。而这些感悟,经历通过叠加,弥补,从而构成一种类象能力。

也就是当你看到一种事物,这时候你的大脑就通过获取与这种事物相关信息,从而实现了感悟,经验,情绪等的再现。

好比如:

我们吃过菠萝,吃的时候会流口水。当你下班路过有人在卖菠萝的时候,你就会自然地有流口水的冲动。那是因为你看到了菠萝,你的潜意识会把与之相关联的感悟,经验,情绪等重现出来,以致于你流口水。成语“画梅止渴”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电视镜头上,看到主角自杀了,我们会感觉很沮丧,会感觉到很疼。我们有这种感觉,并非是因为自己自杀了,而是我们看到了别人自杀,而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或相关联的情景,如流血会痛,由痛会关联很多的经历感觉,自杀这一幕正好调动了这些感觉。

所以对于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孩子来说,他们对于自杀,受伤等等经历是一无所知的,遇上这些事,也会无动于衷。

于是,就有人对此得出一个总结,“必须经历过,你才能有感觉,你才能知道。”。

这句话其实说中了很多人的心声。好比如,当你没有经历过磨难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困难的苦楚。但是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因为本文也说了:感觉的产生是通过经验,感悟的综合交织叠加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真正去经历!

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例子:

我的朋友A和朋友B都是很害怕老鼠的。有一天她们两个在宿舍里一起打扫卫生,突然老鼠从床头上冒出来,这时候,A尖叫起来,整个人都僵了;而B显得很平静,但是很快就倒地了,给吓晕了。

同样是老鼠,两位女生同样是害怕,但是害怕的程度,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后来我经过对她们经历的询问,发现了很多核心的问题。A,B在童年的时候心里对“恐惧”的表现是差不多,A一直维持这种状态,但是B,因为有一次在街头上遇上两伙人互殴,当时场面比较血腥,那次她晕了过去。自此以后,她每次遇上一些惊怕的事件,都会有短暂性的休克。我们可以一副图来进行描绘:称为害怕的成分。刚开始大家的害怕的成分都是一样的,害怕的表现一样,但是B自从那件事情之后,其害怕的成分就增加了。同样遇到老鼠,其害怕的表现就不一样了。(可跳读太极归宗原理一章信息的成分一文)

如果你要自己的儿女孝顺,你可以怎么办呢?不一定要等到自己儿女成为父母后有了自己的孩子真正体验到做父母的辛酸,他们才会孝顺,你们可以让他们做成功一件事情,所做的这件事情让他感受到里面的辛酸,从这种感受里面,此时你可以引导他补位,比如说,你告诉他“父母也是这么辛酸地把你拉大的。”这时候他能够积累这些感受,继而能真正地感恩!所以我们会发现为什么大部分穷苦出身的孩子都能体谅别人,感激父母,为什么当我们真正学会自己赚钱,我们才觉得父母不容易,继而心怀感恩。

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

(最根本的是感觉的补位,因此假如自己当了父母后,没法体验感受到父母的辛酸,也不一定会孝顺,读者要抓准笔者的最原始的意思,以及举例的片面性作用。)

而我们现在很多的感恩教育怎么做的呢?在字面上,在口头上喊着要感激他人——这作用根本不大。我们经常会谈到,现在的年轻人太轻浮,太狂蟒,太不会感恩,而笔者那一代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感恩教育”。根源就在于年代的优越没有让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感恩体验”!

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嘴里跟你说“谢谢”的时候,如果你有必要要跟他深入相处的话,那么你最好不要停留在这语言上,特别是当“谢谢”已经成为习惯之后。

总而言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觉,情感,都是由无数的“感觉碎片”所组合而成的。如果是自己亲身经历,那感觉是100%,如果通过其他碎片组合,有些人感受力强,感觉思维比较强的,那么就能组合成接近100%。也就是说,认识或感觉,不必一定需要自己经历才能获取!

在这里读者最好MASK(马克)一下,这里可以很直接联系后面内容的地方很多。因为感觉是很抽象的,读者看到太极归宗以及万象演化一章就容易知道,比如爱的感觉可以演化为爱狗的感觉,爱猫的感觉。假如你只养过猫,那么虽然你并没有养过狗,但是你也能通过养猫而大概能感受到养狗的感受。

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一样的,比如有为读者问:“一个人做事情总是犹豫不决,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理解不到,那你不妨以其他事情去类比,比如“一个人在路口徘徊那是什么回事呢”按此去类比,去想。这个经验一般读者都有,如果没有的话,也可以容易获得。这么类比,有读者得到一个答案,就是“不明确目标”,那么你就把“不明确目标”去表达成为最初问题的答案——不知道做事情的结果,目标是什么。并不是说这个答案是完美的,在此只是提供一个思考方法,读者可以按此方法去完善。(阅读提示,尤其注意同时联系化文为象一文。)

☆衍例之梦的成分

感觉有补位,同样梦也是有补位的,笔者将之诠释为梦的成分。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中的梦是十分奇妙的。其实梦,也是由生活中的“感觉碎片”所组合而成的。本书将引入其他维度的学问去解说,读者们如果对文化,宗教有所了解,应该会更能深入对梦的来源的认识。

任何一种梦,以现有的心理学体系的方法均不能脱离与做梦者直接交流而获取梦的解释,除非使用类象原理,通过与外界事物进行类象,从而推知梦的含义。

有位朋友问,孩子午睡作梦,梦见妈妈坐牢去了,心里很害怕。晚上又梦见妈妈给别人家带小孩子了,而把自己给冷落了,两个梦境都梦见妈离开自已身边,请问现价段小孩子处于什么样的心理?

朋友A:分离焦虑,可能是曾经与你是否有过一段分离的经历。

朋友B:心智成熟过快,与实际年龄产生差距。

……

当时笔者正听着曾经悼念地震灾难的一首音乐,通过万象演化一章的知识,回答如下:

如果是这几天开始作这梦的,不用担心。这小孩的感觉力比较强。他的梦只是反映了他感受了前几天地震中人间分离的情愫而已。

毫无疑问有人会说,笔者这种想法非常无厘头。但是笔者是有根有据的。

当然无论以上怎么回答,都是验证不到谁是准确的,所以纠缠这个问题并没有必要。

不过我们想想,假如你看了某一本书就明白了如何跟人解梦,笔者坚信梦亦不会让人感到扑簌迷离。

因此首要之事就是需要明白梦的来源/成分,本例仅为抛砖引玉。

○梦的成分

如下图:

梦的成分来源于三种:

(1)现实空间

比方说,一个人遇上了工作压力,晚上可能会做与压力相关的梦,如:

反映感受:被人追逐;

释放感受:吊颈自杀;

扭曲感受:变成皇帝;

……

很多杂志上都有记载,睡觉时有东西压着心脏,可能会做一些奇怪的梦。比如你可能会做了一个关于万里长征的梦,见到有位老同志气喘吁吁的样子。

梦境空间里面的素材有可能来自于人在现实空间中,所储存的人的感受,人的所见,人的所闻的某一个时空片段。通过各种类似于电影的拍摄方式演绎了梦的世界。

要解释梦境空间这方面的内容相当容易。

(2)文化场

文化场理论:

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即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爱因斯坦把第四度空间定位为“时间和空间合二为一的世界”。更是间接说明了,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积累的大量知识。

例如东南亚的某一些地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一些朝拜的仪式,在这些仪式中,朝拜者会表现出某一些古代鸟兽的动作。

在心理学部分文献中记录了很多催眠案例,可以把一个现代的中国人进行催眠引导出一个古代人的思想出来(某一些玄学家则称为前世今生)。

而国外一些专家会通过一个和杀人案件毫不相关的人物去催眠,从而得出这个案件的细节。也就是说,人的潜意识记录了这一切的信息发展历程,而无论是否有参与其中。当然不是普通的人的潜意识可以比较容易地窥探出这类信息,而并非简单的催眠可以做到,而且做到了也相当难掌控情况。

日本有一个比较出名的自杀森林位于富士山下。生活中的很多情况是,某一处地方撞车了,会接二连三地撞车,某一处地方有溺水身亡了,会接二连三地发生,正如这个自杀森林,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人会自然而然在里面自杀。从潜意识的深层角度考虑,在某一个空间里面形成了一个磁场,或者说文化场,这种文化场好比如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具有频率类似的人和物靠近一起就会发生类似的事件了!

比如说,笔者有个大学的师兄经常做了一个古代的梦,梦见到了一处地方,可是在他现实中并没去过的,但是上网一查居然那一个地方和做梦的一模一样。那么这种情况就有可能是他的基因(潜意识)已经存贮了这个地方的信息,或者通俗来说就是他的灵魂记载了上一辈子的地方。

又比方说,在汶川大地震中有不少人做了一些奇怪的梦:

受访人:董某某,男,48岁,映秀镇人,震前在阿坝州金川县打工。做梦时间:2008年5月10日夜。梦的内容:梦见家里的房子全垮了。地震后实景:家中房子和村上的房子全倒了,父母双亡。

事后解析:该梦把现实和预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一看即明表现的内容,告知人们即将发生的灾难和状况。可以认为这个梦境空间包含了这个生活中的一些将要发生的信息(文化场)。

总得来说,文化场在梦境空间的参与的素材是十分复杂的,而且十分隐蔽,所以分析起来十分不容易。

另外笔者再补充一下关于场的理论。

场,有我们熟知的在物理学中的电磁场,强力场,弱力场,引力场等等,但是如果我们不局限于物理这个角度,那么场就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话题了。

先有场后有其具体形象—一实体结构。这里所说的先有场,不只是指大自然对于我们人类,而是指人类改造大自然的问题。这个观点与观代科学研究有些不同,现代科学是先研究实体物质的实体结构,研究到最后发现它的周围有个场,如引力场、电磁场、强力场、弱力场。在研究生命体、特异功能和气功中,发现有个“生命场”,这都是先从实体结构形式推出来后,才发现有—个“场”。

实际上,大家想—想,有个杯子放在这里,是先有杯子还是先有场?当然是先有场。因为在制造这个杯子之前,要先产生构思,通过构思产生设计,设计它的工艺和结构,有了工艺再进行加工生产。就产生出这个杯子的实体结构形式。从人类来讲,就是要先有个概念,即有个场,才能产生出实体的杯子,大自然中间也是如此。

就大自然中生物体来讲。这里有个花盆,花盆中有一株植物,观察它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将其放在—高频强电磁场下进行照像,这称“吉利安摄像”,是苏联科学家吉利安发明的。他发现物质可以在高频电磁场下显示出原来看不到的许多东西。在对高频电磁场照射下的植物测试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天,科学家们在拍摄的底片上看到了一片叶子,但在客观实际中,植物上并没有长这片叶子。科学家们以为摄相机出毛病了,经检查后没有毛病,接连几天,都在拍摄的都在拍摄的的底片中发现这片叶子。不久,就发现在植物与底片的相同的位置长出一个小芽,以后逐渐长大,当小芽长到与底片上样大小时。就停止生长了。过很长时间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萎缩了。萎缩到哪里,叶子的影象就消失在哪里,直到整片叶子脱落之后,这个叶子的影象就消失了。这说明这片叶子在场中生长,当长到和这个场一样时,叶子就停止生长。

在某些特异功能解说中谈到,假若这里有个杯子,如果不要这个杯子,就想象这里没有杯子,只要你有足够的场强,当时组成这个杯子的粒子就可以解体,变成最基本的粒子散到空间,于是这里的杯子就没有了。相反,这里没有杯子,而你想象有一个杯子,只要你有强烈的意念:“这里有个杯子。”并有足够强的场,当时空间基本粒子多的是,它临时组合也能形成一个杯子,于是,这里就有了个杯子,这样就无所谓穿墙不穿墙了,还用得着从门缝里穿过吗?有的人做特异功能时,概念很活泼,他能产生这种概念。相反,如果他不产生这种概念,结果只能是一个杯子,这里有了,那里没了,而不能产生上述那种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杯子从这里跑到那里,而是在这里解体了,在那里又重新组合了,这个过程往往看不见。如果这些情况成立,那许多特异功能中“移物”的问题就解决了。将他运用到实际中,我们想要产生什么东西,只要有足够强的“形象场”“意念场”就可以了。

另外,人生病时,往往核酸排列有问题,正常的核酸排列一般是左旋,也有少量的右旋排列,好似一个弹簧。核酸旋转向上排列着,核酸排列在这个“弹簧”上形成一个基础,排列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场的干扰,或者因为消毒,病菌的干扰,破坏了核酸排列的场,使核酸产生了扭曲变形,而在气功学说中,气功师为你发功时,表面上看是舒经活血,排泄病气。实际上,很重要的是气功师的场比较强,你受到感应,相应的核酸按顺序排列整齐了,病就好了,就健康了。所以见效特别快。气功治病快就快在这里—一是通过场的感应进行治病的。而同时气功师的场比大肠杆菌的场强,他的场就把大肠杆菌的核酸排列打乱,因此大肠杆菌就溶化解体了。

(3)未知空间

如果对宗教起源有一定了解,或者对深层催眠术,又或者对超越心理学有一定的涉猎,可能就会对我们的生活空间中存在另外一些空间这种观点能取得共识。

比方说,一位朋友出外旅行,梦见自己被很多蛇,妖怪追赶,来到一片奇幻的森林。那么这个梦的故事有可能是来自未知空间的事物(如鬼魂)进入了这位朋友的梦境空间中所演绎出来的。

出生于农村的笔者,早年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