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荀子-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且圆坏米镉诔棵褚病!

[注释]

(1)缯(z5ng 增):通“曾”、“鄫”,古国名,故地在今湖北随县一带(1978 年,随县发掘出大量曾国遗物可证)。丘:废墟。缯丘:指鄫国故城(在今湖北随县境),楚庄王时大概古鄫国已被楚国攻破而成为楚国的附庸,所以称“缯丘”。当时盖为楚国东北部的边城。封人:官名,掌管防守边疆。孙叔敖:见 5.4 注(8)。

[译文]

民间传说云:缯丘的封人拜见楚国的丞相孙叔敖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做官长久的人,士人就会嫉妒他;俸禄丰厚的人,民众就会怨恨他;地位尊贵的人,君主就会憎恶他。’现在相国具备了这三种情况却没有得罪楚国的士人民众,为什么呢?”孙叔敖说:“我三次任楚国相国而心里越来越谦卑,每次增加俸禄而施舍越来越广泛,地位越尊贵而礼节越恭敬,因此没有得罪楚国的士人民众啊。”

[原文]

32.5 子贡问于孔子曰(1):“赐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2),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得(3)。为人下者,其犹土也。”

[注释]

(1)子贡:见 30.4 注(1)。(2)抇(h*胡):掘。(3)得:《集解》作“息”,据《太平御览》卷三十七引文改。得:通“德”。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我想对人谦虚却还不知道怎样做。”孔子说:“对人谦虚么?那就要像土地一样啊。深深地挖掘它就能得到甜美的泉水,在它上面种植而五谷就茂盛地生长;草木在它上面繁殖,禽兽在它上面生息;活着就站在它上面,死了就埋在它里面;它的功劳很多却不自以为有功德。对人谦虚嘛,那就要像土地一样啊。”

[原文]

32.6 昔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并之(1),莱不用于马而齐并之(2),纣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3)。不亲贤用知,故身死国亡也。

[注释]

(1)虞:周文王时建立的诸侯国,姬姓,位于今山西平陆县北,公元前 655 年被晋国所灭。宫之奇:虞国的大夫。(2)莱:古国名,也作■、 、釐。今山东黄县东南有莱子城,即古莱国。公元前567 年为齐国所灭。子马:莱国贤臣,即《左传》的正舆子,字子马。(3)纣:见 1.14 注(3)。刳王子比干:见 8.15 注(8)。武王:见 4.12 注(12)。

[译文]

从前虞国不用宫之奇而晋国吞并了它,莱国不用子马而齐国吞并了它,商纣王将王子比干剖腹挖心而周武王夺取了他的政权。君主不亲近贤能的人、任用明智的人,所以会身死国亡啊。

[原文]

32.7 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昺于严刑(1) ;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2),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3)。《诗》曰(4):“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5),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贤哉!宜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6);接舆避世(7),箕子佯狂(8);田常为乱(9),阖闾擅强(10)。为恶得福,善者有殃。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信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不得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谓不贤乎(11)?

[注释]

(1)䲡:见 15.3 注(21)。(2)将圣:大圣。参见《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何晏《集解》及邢昺《疏》。(3)视:通“示”。(4)引诗见《诗·大雅·烝民》。(5)神:见 15.11 注(20)。(6)孔子拘匡:见 25.11 注(1)。(7)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他装疯避世,因迎孔子之车而歌,故称接舆。有人说他姓陆,名通,字接舆。(8)箕子:见 8.15 注(8)。(9)田常:即田成子,也作田恒、陈恒、陈成子,春秋时齐国的大臣。公元前 481 年,他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从此,姜姓的齐国政权完全被田氏所控制。(10)阖闾:见 11.4 注(8)。(11)本章韵脚:刑、秦、成、冥、倾,耕真通转(“秦”属真部,其余属耕部)。治、使,之部。受、愚,幽侯旁转。白、博,铎部。仪、化、过、何,歌部。治、时、之、疑,之部。明、行、纲、王、良、匡、狂、强、殃,阳部。名、生、成、贤,耕真通转(“贤”属真部,其余属耕部)。

[译文]

那些立说的人说:“荀卿及不上孔子。”这不对。荀卿被迫处在乱世,身受严刑箝制;上没有贤德君主,下碰上暴虐之秦;礼制道义不能推行,教育感化不能办成;仁人遭到罢免束缚,天下黑暗昏昏沉沉;德行完美反受讥讽,诸侯大肆倾轧兼并。在这个时代啊,有智慧的人不能谋划政事,有能力的人不能参与治理,有德才的人不能得到任用。所以君主受到蒙蔽而看不见什么,贤能的人遭到拒绝而不被接纳。既然这样,所以荀卿抱着伟大的圣人的志向,却又给自己脸上加了一层装疯的神色,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愚昧。《诗》云:“不但明智又聪慧,用来保全他自身。”说的就是这种人啊。这就是他名声不显赫、门徒不众多、光辉照耀得不广的原因。现在的学者,只要能得到荀卿遗留下来的言论与残剩下来的教导,也完全可以用作为天下的法度准则。他所在的地方就得到全面的治理,他经过的地方社会就发生了变化。看看他那善良的行为,孔子也不能超过。世人不加详细考察,说他不是圣人,有什么办法呢?天下不能治理好,是因为荀卿没有遇到时机啊。他的德行像尧、禹一样,世人却很少知道这一点;他的治国方略不被采用,反被人们所怀疑。他的智力极其聪明,他遵循正道、端正德行,足以成为人们的榜样。唉呀!贤能啊!他应该成为帝王。天地不知,竟然善桀、纣,杀害贤良。比干被剖腹挖心,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接舆逃避社会,箕子假装发疯,田常犯上作乱,阖闾放肆逞强。作恶的得到幸福,行善的反遭祸殃。现在那些立说的人又不考察实际情况,竟然相信那些虚名;时代不同,名誉从哪里产生?不能执政,功业哪能建成?志向美好、德行敦厚,谁说荀卿没有德才呢?

附录

本书采摭文献要目

[说明]

为了节约篇幅,本书在引用文献时往往不详加标明。凡校改原文,只标出文献简称;而解释文义,则大多不注明出处,仅于疑难之处注明“×××说”。为了便于读者在深入研究时进行查考,现详列其作者、著作全称及其版本,并视情况酌情说明之。当然,本书撰写时所参考之文献不止于此,为节省篇幅,在此仅列其主要者。

一、本书之原文及校改原文时所据文献:

1.《集解》:指王先谦《荀子集解》,据光绪辛卯(1891 年)思贤讲舍刊本。其详情见本书《凡例》。

2.宋浙本:指 1974 年 12 月文物出版社影印之宋浙刻本《荀子》(原印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根据清儒所云,清代尚存《荀子》宋刻本四种:一为北宋熙宁元年(1068 年)所刊之吕夏卿重校本;二为南宋淳熙(1174 年~1189年)钱佃(字耕道)校本,因刊于江西漕司,故又称江西漕司本;三为南宋淳熙八年(1181 年)唐仲友刊本,因刊于台州(今浙江临海),故又称台州本;四为南宋淳熙浙刻本,文物出版社影印者是也。后三种皆为第一种之翻刻本,故该四种刻本之版式(卷次、篇次、页次,以及相应页上之行数、字数)基本一致,仅文字有所差异。以上四种版本,仅第四种现尚有原刻本可见,其余三种之原刻本已佚,虽或有重刊本传世,总不及此浙刻本之古。故文物出版社影印之本,乃今存《荀子》刻本之最古者,甚为可贵。该书后有顾广圻二跋,其道光己丑(1829 年)之跋云:“细验避讳,不特在熙宁、元丰后,且在淳熙之后多年,或板有修改致然耶?”此本若真为熙宁原版而稍有修改者,则更其古者矣。然此说恐不可靠。其嘉庆元年(1796)之跋则云:卢文弨“校定重梓,首列影钞宋大字本,即今此本”。然则此本又乃谢墉本之所自出而为《集解》正文之远源也,故更足以校正谢墉本及《集解》之误。唯今取谢墉本及其所载校语与此本相校,则卢氏所校不但疏漏甚多,甚至有与此本相左者。盖卢氏所据乃影抄之本,其固有误邪?然则此本更足珍贵矣。今取以覆校一过,于《集解》文字订正良多。至其误而不足取者,则置而不论。

3.古逸丛书本:指民国十八年上海涵芬楼影印之古逸丛书本《荀子》,见《四部丛刊·子部》。该书源自宋台州本。宋台州原刻本早佚,清黎庶昌于日本得其影摹本,因重刊为“古逸丛书”之一。自王先谦以后,皆称之为“宋台州本”,其实,此已为宋台州本之影摹本之仿刻本,乃清刻本而非宋刻本。不过,此本尚存宋台州本之旧,故为学术界所公认之善本。今取而校之,凡可据而与宋浙本同者,则仅据宋浙本而不复列此本之名,以简省篇幅;凡与宋浙本异而可据者,方注明据此本校改。故此本于注释中出现次数甚少,然其足可取资者,则远多于此。此亦读者所当详察焉。

4.谢墉本:指清乾隆丙午(1786 年)嘉善谢墉安雅堂所刻之《荀子》,嘉禾谢墉东墅藏版。此本乃卢文弨汇集宋吕夏卿熙宁刊本(顾广圻认为即宋浙本,见上)之影抄本、元刻纂图互注本、明虞九章王震亨合校本、明世德堂本、明锺人杰本且参以己意之校定本。故此本在清代享有盛誉,因而为王

先谦取为《集解》之底本。其实,此本所据之影宋抄本,未必完善;而传写之间,亦难免有误。唯其为《集解》之底本,故今亦取以相校,稍加取资焉。末附《荀子校勘补遗》,亦在参考之列。

5.世德堂本:指明嘉靖十二年(1533 年)顾春世德堂所刊之《六子全书》本《荀子》。该本源自元刻,多后世之正字而少古字、通假字,故与宋本相异之文字较多。明人刻书,好轻易改易古书,故此本虽被视为善本,其实不如上述诸本。

6.《删定荀子》:指方苞删定之《删定荀子》,乾隆元年(1736)刊本,此乃《荀子》之删节本。

7.《荀子增注》:指日本山世д唷⒕帽0鲎ⅰ⑼廖菪椭囟┲盾髯釉鲎ⅰ罚毡疚恼四辏1825 年)平安书林水玉堂刊本。此书之底本为世德堂本,另据两汉以上之典籍以及宋本、元本、小字元本、韩本、孙鑛评本、标注本、谢墉本校之。凡改易文字,则必据宋、元本,若宋、元本无异同者,虽他书有之,也不妄改,要期复古;凡宋本之异同必录。故此本实为校释《荀子》者所必阅。

该书所谓宋本,即狩谷望所藏之台州本,故其校记所录之宋本文字,多与古逸丛书本合;然亦稍有异者,盖古逸丛书本因影摹、重刊而致误邪?抑《增注》之校刊有误邪?然今台州原刻无以见到,故其校记所录之宋本文字足可珍贵。

8.《国语》: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9 月版。

9.《仪礼》:据中华书局 1980 年 10 月出版之影印本《十三经注疏》。

10.戴德编《大戴礼记》:据中华书局 1983 年 3 月版《大戴礼记解诂》。

11.戴圣编《礼记》:据中华书局 1980 年 10 月出版之影印本《十三经注疏》。

12.韩婴《韩诗外传》:据中华书局 1980 年 6 月版《韩诗外传集释》。

13.司马迁《史记》:据中华书局 1959 年 9 月版。

14.刘向《新序》:据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嘉靖翻宋本,四部丛刊子部。

15.班固《汉书》:据中华书局 1962 年 6 月版。

16.王肃《孔子家语》:据上海涵芬楼影印明翻宋本,四部丛刊子部。

17.萧统《文选》及李善注引文:据中华书局 1977 年 11 月所影印之胡克家嘉庆十四年(1809)重刻宋淳熙本《文选》。

18.孔颖达《尚书正义》引文:据中华书局 1980 年 10 月版《十三经注疏》。

19.孔颖达《毛诗正义》引文:据中华书局 1980 年 10 月版《十三经注疏》。

20.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引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1 月新 1 版。

21.魏徵等《群书治要》引文:据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刊本,四部丛刊子部。

22.李贤《后汉书》注引文:据中华书局 1965 年 5 月版《后汉书》。

23.徐坚等《初学记》引文:据中华书局 1962 年 1 月版。

24.李昉等《太平御览》引文:据上海涵芬楼影印中华学艺社借照日本所藏宋刊本,四部丛刊三编子部。

25.丘雍、陈彭年等《广韵》引文:据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2 年 6 月影印之张氏泽存堂本《宋本广韵》。

二、本书译注时所参考之文献要目:

1.《荀子》杨倞注:宋浙本以至《集解》(版本见上),各本均附有杨

注,但文字有所不同。

2.卢文弨、谢墉校注:即谢墉本(见上)之校注。该本校注,后人亦多附刊,然所标姓名不尽相同,如《集解》称“卢文弨曰”,《增注》称“谢墉曰”。谢墉序其书云:“不揆梼昧,间附管窥,皆正杨氏之误,抱经不我非也。其援引校雠,悉出抱经。参互考证,往复一终,遂得■事。”可见其校当出于卢文弨,其注当出于谢墉之手。然谢墉所注,除自己心得外,尚吸取了赵曦明、段玉裁、吴骞、朱奂、汪中之说。只是谢墉未细加标明,故今难以分别。

3.王念孙《读书杂志》:书内有《荀子杂志》八卷《补遗》一卷,载有王念孙、王引之、汪中、陈奂之校释。今所据版本为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5年 7 月所影印之王氏家刻本。

4.郝懿行《荀子补注》:据齐鲁先喆遗书本。

5.刘台拱《刘氏遗书》卷四《荀子补注》:据光绪十五年(1889)广雅书局刊本。

6.久保爱《荀子增注》:见上。

7.猪饲彦博《荀子补遗》一卷:此卷附于久保爱《荀子增注》末,见上。

8.俞樾《诸子平议》:该书卷十二至卷十五为《荀子平议》,据光绪刊本。

9.孙诒让《札迻》卷六:据光绪廿年(1894)刊本。

10.王先谦《荀子集解》:书中除引录杨倞、卢文弨、王念孙等校释外,尚附王先谦及顾广圻、郭嵩焘之校释,版本见上。

11.于鬯《香草续校书》:中华书局 1963 年 3 月第 1 版。

12.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第二十八册之《荀子斠补》与第二十九册之《荀子补释》:宁武南氏校印,1936 年铅印线装本。

13.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北京大业印刷局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月版。

14.高亨《诸子新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62 年 1 月第 2 版。

15.梁启雄《荀子简释》:古籍出版社 1956 年 11 月第 1 版。

16.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7 月第 1 版。

17.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铁路局、吉林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选注》:吉林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12 月第 1 版。本书选注凡 16 篇,并附译文。

18.天津《荀子选注》三结合注释组之《荀子选注》: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 年 4 月第 1 版,本书选注凡 16 篇。

19.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之《荀子新注》:中华书局 1979 年 2 月第1 版。

20.杨柳桥《荀子诂译》:齐鲁书社 1985 年 2 月第 1 版。

21.杨任之《白话荀子》:岳麓书社 1991 年 4 月第 1 版。(以上为校释《荀子》之专著)

22.《春秋》及《左传》、《公羊传》:据中华书局 1980 年 10 月影印本《十三经注疏》。

23.《周礼注疏》:同上。

24.《论语注疏》:同上。

25.《尔雅注疏》:同上。

26.《战国策》:据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5 年 7 月版《战国策集注汇考》。

27.《墨子》:据中华书局 1986 年 2 月版《墨子闲诂》。

28.《庄子》:据中华书局 1961 年 7 月版《庄子集释》。

29.《吕氏春秋》:据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宋邦乂等刊本,四部丛刊子部。

30.《淮南子》及高诱注:据中华书局 1989 年 5 月版《淮南鸿烈集解》。

31.刘向《说苑》:据中华书局 1987 年 7 月版《说苑校证》。

32.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 年 4 月影印王氏家刻本。

33.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 1985 年 4 月版。

3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 1983 年 6 月影印临啸阁藏版。

35.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据中华书局 1956 年 1 月版《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36.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 1965 年 11 月第 2 版。

37.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 1980 年 6 月第 1 版。

38.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 1954 年 10 月第 1 版。

39.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上海书店 1984 年 5 月影印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40.方诗铭、方小芬《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年版。

41.张觉《韩非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42.张觉《商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后记

余漂泊沪上,春秋五易矣。百无聊赖之中,念及荀卿怀才不遇,贤士穷厄,幸斯文不丧,得彪炳千秋。然其文古奥,不便流布,虽经历代学者考校注释,其疑难费解处犹多;近世有多种译作问世,其误解不当之处竟又比比皆是,窃为荀卿抱恨焉。

拙著若于《荀子》诠解有涓埃之助,首当归功于上海古籍出版社之鼎力支持。次则蒙钱振民友以及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诸君热情为我提供各种图书资料、本书责任编辑王维堤先生之认真审读,读拙著者亦当永念其德。

余才疏学浅,虽苦心经营,企为荀卿知音,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书中谬误不当之处恐尚在所难免。学术乃天下公器,区区不才,何敢自以为是?为免贻误后学,谨望海内外方家多多赐教,以便再版时修正。

张觉记于五角场铁屋

1994 年 1 月 13 日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