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荀子-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靠时机;有德才还是没有德才,这是各人的资质了;君子博学多识而能深谋远虑却碰不到时机的多着呢!由此看来,不被社会赏识的人是很多的了!哪里只是我孔丘呢?再说白芷兰草长在深山老林之中,并非因为没有人赏识就不香了。君子学习,并不是为了显贵,而是为了在不得志的时候不至于困窘、在碰到忧患的时候意志不至于衰退,懂得祸福死生的道理而心里不迷惑。有德才还是没有德才,在于资质;是做还是不做,在于人;是得到赏识还是得不到赏识,在于时机;是死还是生,在于命运。现在有了理想的人才却碰不到理想的时机,那么即使贤能,他能有所作为吗?如果碰到了理想的时机,那还有什么困难呢?所以君子广博地学习、深入地谋划、修养心身、端正品行来等待时机。”

孔子又说:“仲由!坐下!我告诉你。从前晋公子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流亡途中的曹国,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被围困的会稽山,齐桓公小白的称霸之心产主于逃亡之处莒国。所以处境不窘迫的人想得就不远,自己没奔逃过的人志向就不广大,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叶子枯落的桑树底下就不能得意呢?”

[原文]

28.9 子贡观于鲁庙之北堂(1),出而问于孔子曰:“乡者赐观于太庙之北堂(2),吾亦未辍,还复瞻被九盖(3),皆继,彼有说邪(4)?匠过绝邪?”孔子曰:“太庙之堂亦尝有说(5),官致良工,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

[注释]

(1)鲁庙:鲁国的宗庙,是鲁国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北堂:指寝(见 27.39 注(1)),因为它在庙堂之北,故称北堂。(2)乡:通“曏”(xi3ng 响)。赐:子贡的名,此处为自称。太庙:天子的祖庙称太庙。但在春秋时,鲁国对周公(见 5.4 注(3))庙也称太庙,参见《公羊传·文公十三年》。(3)被:通“彼”。盖:通“阖”(h6 河),门。九盖:九门。古代天子的庙堂设有九门,即南面三门,东、西、北面各二门。周公之庙堂当也如此。(4)彼:《集解》作“被”,据世德堂本改。(5)尝:通“当”。

[译文]

子贡参观了鲁国宗庙的北堂,出来后问孔子说:“刚才我参观了太庙的北堂,我也没停步,回转去再观看那九扇门,都是拼接的,那有什么讲究吗?是因为木匠过失而把木料弄断的吗?”孔子说:“太庙的北堂当然是有讲究的,官府招来技艺精良的工匠,依靠木材本身的华丽来调节文采,这并不是没有好的大木头。大概是因为看重文采的缘故吧。”

子道第二十九

[题解]

本篇开始几段论及孝道,所以以“子道”为篇名。但本篇并不限于论述孝道,它也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对其他方面的问题所发表的言论。

[原文]

29.1 入孝出弟(1),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2),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注释]

(1)弟(t@替):同“悌”。(2)类:见 1.14 注(1)。

[译文]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这是人的小德。对上顺从,对下厚道,这是人的中德。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人的大德。至于那志向根据礼义来安排,说话根据法度来措辞,那么儒家之道也就完备了;即使是舜,也不能在这上面有丝毫的增益了。

[原文]

29.2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1)。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2);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彫萃而能无失其敬(3),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4):“孝子不匮。”此之谓也。

[注释]

(1)衷:通“忠”。(2)饰:见 12.3 注(13)。(3)彫萃:通“凋悴”,憔悴。(4)引诗见《诗·大

雅·既醉》。

[译文]

孝子不服从命令的原因有三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忠诚。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受到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光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奉行道义。服从命令,就行为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命令,就富有修养而端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恭敬。所以可以服从而不服从,这是不尽孝子之道;不可以服从而服从,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这服从或不服从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诚守信、正直老实地来谨慎实行它,就可以称之为大孝了。古书上说:“顺从正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劳苦憔悴时能够不丧失对父母的恭敬,遭到灾祸患难时能够不丧失对父母应尽的道义,即使不幸地因为和父母不顺而被父母憎恶时仍能不丧失对父母的爱,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诗》云:“孝子之孝无穷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29.3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1):“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2)。

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3):“乡者(4),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

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5)?”

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6),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7)。父有争子,不行无札;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注释]

(1)鲁哀公:名蒋,公元前 494~前 467 年在位。(2)孔子不对:孔子不同意鲁哀公的意思,但又不敢直斥哀公,所以不对。(3)子贡:见 30.4 注(1)。(4)乡:通“曏”(xi3ng 响)。(5)有:通“又”。(6)争(zh8ng 正):通“诤”。(7)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在古代,它与“社稷”一样,象征着政权。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说:“刚才,国君问我,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认为怎样?”

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有了诤谏之臣四个,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了诤谏之臣三个,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了诤谏之臣两个,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原文]

29.4 子路问于孔子曰(1):“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2) ,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3),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页无孝之名也(4)?意者所友非仁人邪(5)!”

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6),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注释]

(1)子路:见 27.75 注(2)。(2)胼胝(pi2nzh9 骈之):手脚上的老茧。(3)衣(y@义):给……穿衣。与:同“欤”。缪:通“穋”(l)陆)、“稑”,后种先熟的谷类。或通“醪”(l2o 劳),汁滓混合的酒。这里用作使动词,表示“给……吃饭”或“给……喝酒”。衣与缪与:与“耕耘树艺”“以养其亲”相应,指供给衣食。(4)《集解》“何”下有“以”字,据《韩诗外传》卷九第四章删。

(5)《集解》无“意者所友非仁人邪”,据《韩诗外传》卷九第四章补。(6)章:通“彰”。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这里有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

孔子说:“想来大概是他举止不恭敬吧!是他说话不谦虚吧!是他脸色不温顺吧!古代的人有句话说:‘给我穿啊给我吃啊,若不恭敬就不靠你。’现在这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如果没有举止不恭敬、说话不谦虚、脸色不温顺这三种行为,那为什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想来大概是他所交的朋友不是个仁德之人吧!”

孔子又说:“仲由,记住吧!我告诉你。即使有了全国闻名的大力士的力气,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的身体,这不是没有力气,而是客观情势不许可。回到家中品德不修养,是自己的罪过;在外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罪过。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诚厚道,出外就和贤能的人交朋友,怎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

[原文]

29.5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1),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

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2)。”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

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

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注释]

(1)练:白色的熟绢,古人用作为丧服,此指服练的小祥之祭(杨倞说)。古代父母死后一周年进行祭祀,称为小祥。举行小祥这种祭礼的主人头上要戴练,所以把小祥的祭礼称为练。参见《周礼·春官·大祝》“付练祥”贾公彦疏。据古代礼制,举行小祥之祭时,主人住在涂刷过白土的简陋房屋中,只睡席而不能睡床,要到父母死后二十七个月(一说二十五个月)除去丧服后才能睡床。参见《礼记·间传》。(2)徒:犹“独”,偏偏。一说犹“乃”,却。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我不知道。”

子路出来后,对子贡说:“我以为先生没有什么不知道,先生却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贡说:“你问了什么呢?”子路说:“我问:‘鲁国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先生说:‘我不知道。’”子贡说:“我将给你去问问这件事。”

子贡问孔子说:“披戴白色熟绢为父母进行周年祭祀时睡床,合乎礼吗?”孔子说:“不合礼。”

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你说先生有不知道的事吗?先生却偏偏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你问得不对啊。根据礼制,住在这个城邑,就不非议管辖这城邑的大夫。”

[原文]

29.6 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1),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2),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3),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由!”

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4)。孔子曰:“志之!吾语女。奋于

言者华(5),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6),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注释]

(1)裾裾(j&居):衣服的前襟叫“裾”,“裾裾”与下文“犹若”相对,形容穿着整齐的样子。(2)岷山:古代所说的岷山包括现在的岷山山脉(在今四川松潘县北)与巴山山脉(在今长江三峡西北),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岷江、嘉陵江的发源地。古人则认为是长江的发源地。(3)放:通“方”,即后世之“傍”字,互相依附、并在一起的意思。(4)若:相当于“然”。犹若:见 18.7 注(6)。(5)奋:与 22.8 所说的“奋矜”义同。华:通“哗”,浮夸。(6)色:脸色。这里作状语。而:犹“其”。

[译文]

子路穿戴整齐后去见孔子,孔子说:“仲由,这样衣冠楚楚的,为什么呢?从前长江发源于岷山,它开始流出来的时候,源头小得只可以浮起酒杯,等到它流到长江的渡口时,如果不把船并在一起,不避开大风,就不能横渡过去了,这不是因为下游水大的缘故么?现在你衣服已经穿得很庄重,脸上又神气十足,那么天下将有谁肯规劝你呢?仲由!”

子路小步快走而出,换了衣服再进去,不外乎穿得很宽松的样子。孔子说:“记住!我告诉你。在说话方面趾高气扬的人夸夸其谈,在行动方面趾高气扬的人自我炫耀。从脸色上就能知道他有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会做的就说会做,不会的就说不会,这是行动的最高准则。说话合乎这要领就是明智,行动合乎这准则就是仁德。既明智又有仁德,哪里还有不足之处了呢?”

[原文]

29.7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1)。”

颜渊入(2)。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注释]

(1)士君子,见 4.5 注(1)。(2)颜渊:见 27.116 注(3)。

[译文]

子路进来。孔子说:“仲由!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子路回答说:“明智的人能使别人了解自己,仁德的人能使别人爱护自己。”孔子说:“你可以称为士人了。”

子贡进来。孔子说:“端木赐!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子贡回答说:“明智的人能了解别人,仁德的人能爱护别人。”孔子说:“你可以称为士君子了。”

颜渊进来。孔子说:“颜回!明智的人是怎样的?仁德的人是怎样的?”颜渊回答说:“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能自尊自爱。”孔子说:“你可以称为贤明君子了。”

[原文]

29.8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虑吗?”孔子说:“君子,在他还没有得到职位时,就会为自己的抱负而感到高兴;已经得到了职位之后,又会为自己的政绩而感到高兴。因此有一辈子的快乐,而没有一天的忧虑。小人嘛,当他还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就担忧得不到;已经得到了职位之后,又怕失去它。因此有一辈子的忧虑,而没有一天的快乐。”

法行第三十

[题解]

作者认为本篇所称述的言行都是值得效法的行为准则,故以“法行”命篇。

[原文]

30.1 公输不能加于绳(1),圣人莫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

[注释]

(1)公输:即公输般,春秋时鲁国人,又称鲁班,是著名的巧匠。加:超越,这里指不遵循。

[译文]

公输班不能超越墨线,圣人不能超越礼制。礼制这种东西,众人遵循它却不懂其所以然,圣人遵循它而且能理解其所以然。

[原文]

30.2 曾子曰(1):“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2),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3)?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4)?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诗》曰(5):“涓涓源水,不雝不塞(6)。毂已破碎(7),乃大其辐(8)。事已败矣,乃重大息(9)。’其云益乎(10)?”

[注释]

(1)曾子:指孔子的学生曾参。(2)无:通“毋”,不要的意思。(3)反:《集解》作“远”,据《韩诗外传》卷二改。(4)远:《集解》作“反”,据《韩诗外传》卷二改。(5)以下诗句不见于今本《诗经》,是逸诗。(6)雝:通“壅”。(7)毂(g(鼓):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8)辐(f*福):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一条条直木。(9)大(t4i 太)息:即叹息之意。(10)云:有(王先谦说)。

[译文]

曾子说:“不要疏远家人而亲近外人,不要自己不好而埋怨别人,不要刑罚降临才呼喊上天。疏远家人而亲近外人,不是违背情理了吗?自己不好而埋怨别人,不是舍近求远了吗?刑罚已经临头才呼喊上天,不是悔之已晚了吗?《诗》云:‘涓涓细流源头水,不加堵截就不绝。车毂已经全破碎,这才加大那车辐。事情已经失败了,这才深深长叹息。’这样做有益吗?”

[原文]

30.3 曾子病(1),曾元持足(2)。曾子曰:“元,志之!吾语汝。夫鱼鳖鼋鼍犹以渊为浅而堀穴其中(3);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4);及其得也,必以饵。故君子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注释]

(1)古代病情轻的叫“疾”,病情重的叫“病”。(2)曾元:曾子的儿子。(3)鼋(yu2n 元):大鳖。鼍(tu¥沱):鳄鱼的一种,俗称“猪婆龙”。堀:通“窟”。穴:《集解》无此字,据《大戴礼记·曾子疾病》补。(4)增:通“橧”,聚木。

[译文]

曾子病得很厉害,曾元抱着他的脚。曾子说:“元,记住!我告诉你。那鱼鳖鼋鼍以为渊池还太浅而在那里面打洞才安身;鹰鸢以为山岭还太低而在那上面筑巢才栖息;它们被人捕获,一定是为钓饵所诱。所以君子如能不因为财利而伤害道义,那么耻辱也就无从到来了。”

[原文]

30.4 子贡问于孔子曰(1):“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2),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適并见(3),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4):‘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注释]

(1)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以善辞令著称。(2)珉(m0n 民):似玉的美石。(3)瑕:玉上的斑点、毛病。適:通“瓋”(zh8 这),也作“谪”,与“瑕”同义。(4)引诗见《诗·秦风·小戎》。

[译文]

子贡问孔子:“君子珍视宝玉而轻视珉石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宝玉少而珉石多吗?”孔子说:“欸!赐啊!这是什么话啊!君子怎么会因为多了就轻视它、少了就珍视它呢?这宝玉,君子用来比拟品德:它温柔滋润而有光泽,好比仁;它坚硬而有纹理,好比智;它刚强而不屈,好比义;它有棱角而不割伤人,好比行;它即使折断也不弯曲,好比勇;它的斑点缺陷都暴露在外,好比诚实;敲它,声音清越远扬,戛然而止,好比言辞之美。所以,即使珉石带着彩色花纹,也比不上宝玉那样洁白明亮。《诗》云:‘我真想念君子,温和得就像宝玉。’说的就是这道理。”

[原文]

30.5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1);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2)。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注释]

(1)长(zh3ng 掌):此“长”字与“敬”同义。(2)无识:没有见识,指不知天命。参见 4.6。

[译文]

曾子说:“一起交游却不被人喜爱,那肯定是自己缺乏仁爱;与人交往而不受到尊敬,那必然是自己没有敬重别人;接近财物而得不到信任,那一定是自己没有信用。这三者的原因都在自己身上,怎么能怪怨别人?怪怨别人就会陷入困厄,怪怨上天就是没有见识。过失在于自己却反而去责备别人,岂不是太不切合实际了么?”

[原文]

30.6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1),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2)。是以杂也。”

[注释]

(1)夫子:指孔子。(2)檃栝(ku^扩):矫正竹木的工具。

[译文]

南郭惠子问子贡说:“孔夫子的门下,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君子端正自己的身心来等待求学的人,想来的不拒绝,想走的不阻止。况且良医的门前多病人,整形器的旁边多弯木,所以夫子的门下鱼龙混杂啊。”

[原文]

30.7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1):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

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

[注释]

(1)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推己及人之心:有了君主不能侍奉,有了臣子却要指使他们,这不符合恕道;有了父母不能报答养育之恩,有了子女却要求他们孝顺,这不符合恕道;有了哥哥不能敬重,有了弟弟却要求他们听话,这不符合恕道。读书人明白了这三种推已及人之心,身心就可以端正了。”

[原文]

30.8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考虑,是不可以不考虑的。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就没有才能;老了不教人,死后就没有人怀念;富有时不施舍,贫穷了就没有人周济。因此君子小时候考虑到长大以后的事,就会学习;老了考虑到死后的景况,就会从事教育;富有时考虑到贫穷的处境,就会施舍。”

哀公第三十一

[题解]

本篇取第一句中的两个字作为篇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篇中主要记载了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最后也收录了颜渊与鲁定公的对话,从中可了解到儒家的思想学说。

[原文]

31.1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与之治国(1),敢问何如取之邪?”

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

哀公曰:“然则夫章甫、絇屦、绅而摚苏撸2),此贤乎?”

孔子对曰:“不必然。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3),志不在于食荤(4);斩衰、菅屦、杖而啜粥者(5),志不在于酒肉(6)。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虽有,不亦鲜乎?”

哀公曰:“善!”

[注释]

(1)鲁哀公:见 29.3 注(1)。论:见 11.12 注(4)。(2)章甫:见 20.7 注(5)。絇(q*渠):鞋头上带孔的用来穿结鞋带的两侧鞋梁,用鞋带束缚后可以防止走路时脱落,和今天的运动鞋鞋梁相似。屦(j)句):用麻、葛等制成的鞋。绅:见 20.7 注(5)。古代有身分的人才束绅。摚╦@n 晋):插。笏:见 27.7 注(3)。(3)端衣:或称“端”,见 20.7 注(5)。玄裳:祭祀时穿的黑色裙状礼服。絻:见22.16 注(7)。路:指大路,见 19.6 注(18)。(4)荤:荤菜,见 10.10 注(5)。志不在于食荤:古代祭祀者戒食荤味辛辣之菜,就像后世佛家戒食荤辛一样,所以穿端衣、玄裳,戴冕而乘路这种行祭祀之礼的人志不在于食荤。(5)衰:见 19.10 注(9)。斩衰:古代最重的一种丧服,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边不缝边,裁割而成,所以叫斩衰。儿子和未嫁的女儿为父母,妻妾为丈夫,都服斩衰。菅(ji1 n尖):见 19.14 注(11)。杖:见 19.18 注(3)。啜(chu^绰)粥:吃粥。这也是古代的丧礼之一,见19.18。(6)志不在于酒肉:按古代礼制,守丧的人不能喝酒吃肉,所以这么说。参见 27.38 注(3)。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想选择我国的人才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冒昧地问一下怎样去选取他们呢?”

孔子回答说:“生在当今的世上,牢记着古代的原则;处在当今的习俗中,穿着古代式样的服装;做到这样而为非作歹的人,不是很少的吗?”

哀公说:“这样的话,那么那些戴着商代式样的礼帽、穿着缚有鞋带的鞋子、束着宽大的腰带并在腰带上插着朝板的人,他们都贤能吗?”

孔子回答说:“不一定贤能。那些穿着祭祀礼服、黑色礼袍、戴着礼帽而乘坐祭天大车的人,他们的心思不在于吃荤;披麻带孝、穿着茅草编成的鞋、撑着孝棍而吃薄粥的人,他们的心思不在于喝酒吃肉。生在当今的世上,牢记着古代的原则;处在当今的习俗中,穿着古代式样的服装;做到这样而为非作歹的人,即使有,不也很少吗?”

哀公说:“好!”

[原文]

31.2 孔子曰:“人有五仪(1):有庸人,有士,有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