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荀子-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旧”、“背”押韵,“耻”、“旧”属之部,其余属职部,之职两部古代通押。

[译文]

君主爱好义,那么民众就暗自整饬了。君主爱好富,那么民众就为利而死了。这两点,是治和乱的叉道。民间俗语说:“想富吗?忍着耻辱吧,道德败坏吧,与故旧一刀两断吧,与道义背道而驰吧。”君主爱好富,那么人民的行为就这样,怎么能不乱?

[原文]

27.71 汤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谒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1)?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注释]

(1)苞:通“包”。苞苴:包裹。古人赠送礼物,必加包裹,所以称馈赠的礼物为苞苴。此指贿

赂。

[译文]

商汤因为大旱而向神祷告说:“是我的政策不适当吗?是我役使民众太苦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是我的宫殿房舍太华丽了吗?是妻妾嫔妃说情请托太多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是贿赂盛行吗?是毁谤的人发迹了吗?为什么旱到这种极端的地步?”

[原文]

27.72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1),非以尊大夫而已。

[注释]

(1)差(c9 疵):区别等级。

[译文]

上天生育民众,并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立君主,却是为了民众。所以在古代,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并不只是用来尊重诸侯而已;安排各种官职,区别爵位俸禄的等级,并不只是用来尊重大夫而已。

[原文]

27.73 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1)。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

[注释]

(1)不以事诏:指不具体吩咐如何做事,而只是委派人去做。参见 21.11 注(1)。

[译文]

为君之道,在于了解人;为臣之道,在于精通政事。从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事事告诫而各种事情也就办成了。农夫对种地很精通却不能因此而去做管理农业的官吏,工人和商人也是这样。

[原文]

27.74 以贤易不肖,不待卜而后知吉。以治伐乱,不待战而后知克。

[译文]

用贤能的人去替换没有德才的人,不等占卜就知道是吉利的。用安定的国家去攻打混乱的国家,不等交战就知道能攻克。

[原文]

27.75 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1),不敢过卞。晋人欲伐卫,畏子路(2),不敢过蒲。

[注释]

(1)卞: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卞庄子:春秋时鲁国卞邑的大夫,以勇敢著名,其事可参见《论语·宪问》及《韩诗外传》卷十第十三章。(2)子路:即仲由(公元前 542~前 480 年),春秋卞邑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学生,有勇力,曾在卫国的蒲邑(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当过邑长。

[译文]

齐国人想攻打鲁国,顾忌卞庄子,不敢经过卞城。晋国人想攻打卫国,害怕子路,不敢经过蒲邑。

[原文]

27.76 不知而问尧、舜,无有而求天府(1)。曰:先王之道,则尧、舜已;六贰之博(2),则天府已。

[注释]

(1)天府:朝廷的仓库。(2)六贰:当为“六艺”之误,指六经(卢文弨说)。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译文]

不懂政治就去询问尧、舜,没有财富就去寻求宝库。我说: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就是尧、舜;六经包含的丰富内容,就是宝库。

[原文]

27.77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1)。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

[注释]

(1)幡然:通“翻然”,见 16.4 注(15)。

[译文]

君子的学习就像蛇,蝉等脱壳一样,很快有所改变。所以他走路效仿,站立效仿,坐着效仿,他摆什么脸色、讲什么话、用什么口气都效仿。不把好事留下不做,不把要问的事拖过夜。

[原文]

27.78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彻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于做事的人彻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原文]

27.79 君子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问正(1),以是非对。

[注释]

(1)三公:见 8.24 注(5)。正:通“政”。

[译文]

君子树立志向好像陷入困境一样不能变通,即使天子、三公询问政事,也根据是非来回答。

[原文]

27.80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1)。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注释]

(1)细席:当为“絪席”之误,即“茵席”,褥垫。

[译文]

君子穷困而不丧失志气,劳累而不苟且偷安,面临祸患而不背弃平时坐席上说的话。岁月不寒冷,就无从知道松柏;事情不危难,就无从知道君子没有一天不在这样。

[原文]

27.81 雨小,汉故潜(1)。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2),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3)。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注释]

(1)汉:汉水,在今陕西、湖北省境内。潜:潜水,是从汉水下游分出的流向长江的河道,有人

以为即今湖北潛江县的芦洑河。(2)著:《集解》作“箸”,据宋浙本改。(3)问:通“闻”(w8n 问),

声誉。

[译文]

雨虽然小,汉水却照旧流入潜水。尽量收罗微小的就能变成巨大,不断积累隐微的就会变得显著,道德极高的人脸色态度就和润,品行完美的人名声就传得远。小人内心不真诚却到外界去追求声誉。

[原文]

27.82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1),明君不内(2) ,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注释]

(1)倍:通“背”。畔:通“叛”。(2)内(n4 纳):同“纳”。

[译文]

说话时不称道老师叫做反叛,教学时不称道老师叫做背离。背叛老师的人,英明的君主不接纳,朝廷内的士大夫在路上碰到他不和他说话。

[原文]

27.83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1)。故《春秋》善胥命(2),而《诗》非屡盟(3),其心一也。

[注释]

(1)诚:通“盛”。(2)《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对《春秋》进行阐明、解释的主要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战国秦汉时,人们引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中的话,往往也统称《春秋》。此文说“《春秋》善胥命”。实指《公羊传·桓公三年》所说的:“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胥:互相。胥命:互相约定。指诸侯相会时不举行歃(sh4 煞)血(会盟双方为了表示信誓而口含牲畜之血或以血涂口旁)的仪式来订立盟约,而只在口头上互相约定。善胥命:指赞美这种重信用而轻形式的做法。(3)《诗》:见 1.8注(5)。《诗》非屡盟:指《诗·小雅·巧言》所说的“君子屡盟,乱是用长”(诸侯屡次立誓言,祸乱因此愈增添)。

[译文]

在行动上不够的人,往往言过其实。在信用方面不够的人,往往夸夸其谈。《春秋》赞美互相之间口头约定,而《诗经》非议屡次订立盟约,他们的用心是一致的。

[原文]

27.84 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1),其心同也(2)。

[注释]

(1)《礼》:见 1.8 注(2)。相(xi1 ng 向):辅助行礼。(2)其心同:指他们都认为这些典籍的

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身教。

[译文]

善于研治《诗》的人不作解说,善于研治《易》的人不占卦,善于研治《礼》的人不辅助行礼,他们的用心是相同的。

[原文]

27.85 曾子曰(1):“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2)。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3);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

[注释]

(1)曾子:见 21.11 注(20)。(2)言为可闻,行为可见:指其言行光明磊落。(3)说:通“悦”。

[译文]

曾子说:“孝子说的话是可以让人听的,做的事是可以让人看的。说的话可以让人听,是用来使远方的人高兴;做的事可以让人看,是用来使近处的人高兴。近处的人高兴就会来亲近,远方的人高兴就会来归附。使近处的人来亲近而远方的人来归附,这是孝子遵行的原则。”

[原文]

27.86 曾子行,晏子从于郊(1),曰:“婴闻之:‘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婴贫无财,请假于君子(2),赠吾子以言:乘舆之轮(3),太山之木也,示诸檃栝(4),三月五月,为帱革敝(5),而不反其常(6)。君子之檃栝(7),不可不谨也,慎之!兰茞、稿本(8),渐于密醴(9),一佩易之。正君渐于香酒,可谗而得也。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注释]

(1)晏子:见 27.63 注(2)。据《史记·齐太公世家》,晏婴死于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 500年)。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即出生于公元前 505 年。所以此文所述当为古代传说,并非实事。(2)假:不真。假于君子:冒充君子。这是谦虚之辞,谦称自己无德,但因为无财,所以姑且冒充君子赠言而不赠财。(3)乘(sh8ng 剩)舆:天子、诸侯乘坐的马车。(4)示:通“寘”(zh@置),置。檃栝:见 23.3 注(1)。(5)为:犹“则”。帱(d4o 到):覆盖。菜:当为“革”字之误。帱革:指缠束于车毂周围的皮革。参见《周礼·考工记·轮人》。(6)反:通“返”,回复。常:平常。指木材未加工时的笔直形状。(7)檃栝:喻指正身的工具——礼制。(8)茞(ch3i 柴上声,一读 zh!纸):同“芷”,见 1.4 注(5)。稿本:香草名,一年生,根可入药。(9)渐(ji1 n尖):浸。密:通“蜜”。

[译文]

曾子要走了,晏子跟着送到郊外,说:“晏婴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用言语赠送人,百姓用财物赠送人。’我晏婴贫穷没有财物,请让我冒充君子,拿话来赠送给您:马车的轮子,原是泰山上的木头,把它放置在整形器中,经过三五个月就做成了,那么就是裹住车毂的皮革坏了,也不会恢复到它原来的形状了。君子对于正身的工具,不能不谨慎地对待啊,要慎重地对待它!兰芷、稿本等香草,如果浸在蜂蜜和甜酒中,一经佩带就要更换它。正直的君主如果泡在香酒似的甜言蜜语中,也会被谗言俘虏。君子对于所渐染的环境,不能不谨慎地对待啊。”

[原文]

27.87 人之于文学也(1),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谓学问也。和之璧(4),井里之厥也(5),玉人琢之,为天下宝(6) 。子赣、季路(7),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注释]

(1)文学:古代的文献经典,如《诗》、《书》、《礼》、《春秋》之类。这里用作动词,指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典籍。(2)引诗见《诗·卫风·淇奥》。(3)古代加工骨器叫“切”,加工象牙叫“磋”,加工玉器叫“琢”,加工石器叫“磨”。(4)和:指春秋时楚国人卞和。相传他发现一块玉石,经人雕琢成玉器后成为珍宝,人称和氏之璧。璧:见 27.10 注(2)。(5)井里:乡里。古代同里共用一口水井,所以乡里又称井里。厥:用来固定门闩的楔(xi5 歇)形石块,用木制的则写作“橛”,或称为“杙”。它的作用与“门捆”(或写作“困”,或称“闑”)类似。井里之厥:《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作“井里之困”,与此略同。《韩非子·和氏》则说“和氏得玉璞楚山中”,与此文的说法不同。(6)下:《集解》作“子”,据《文选》卷二十五《答卢谌诗·序》“天下之宝”注引文改。(7)子赣:即子贡,见30.4 注(1)。

[译文]

人对于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典籍,就像玉对于琢磨一样。《诗》云:“就像治骨磨象牙,就像雕玉磨石器。”就是说的做学问啊。卞和的玉璧,原是乡里固定门闩的楔形石块,加工玉器的工匠雕琢了它,就成了天下的珍宝。子贡、子路,原是浅陋的人,受到了文献典籍的影响,遵从礼义,就成了天下屈指可数的名人。

[原文]

27.88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译文]

学习请教不满足,爱好文人不厌倦,这就是宝库。

[原文]

27.89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1)。道远,日益矣。

[注释]

(1)言:《集解》作“立”,据《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改。

[译文]

君子疑惑的就不说,还没有请教过的就不说。道路长远,知识一天天增加。

[原文]

27.90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1),君子不与。

[注释]

(1)亲:爱,这里用作名词,指爱好。

[译文]

知道得很多而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学习得很广而没有个主攻方向、喜欢学得很多而没有个确定目标的人,君子不和他结交。

[原文]

27.91 少不讽诵(1),壮不论议,虽可,未成也。

[注释]

(1)《集解》无“诵”,据《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补。

[译文]

少年时不读书,壮年时不发表议论,即使资质还可以,也不能有所成就。

[原文]

27.92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1)。

[注释]

(1)亟:通“急”。

[译文]

君子专心一意教授,学生专心一意学习,就能迅速取得成就。

[原文]

27.93 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益而厚受之,窃也。

[译文]

君子入朝做官,就能增加君主的荣誉而减少民众的忧患。没有才能而呆在官位上,就是行骗;对君主民众毫无裨益而优厚地享受俸禄,就是盗窃。

[原文]

27.94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译文]

学习的人不一定都去做官,而做官的人一定要去学习。

[原文]

27.95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孔子曰:“《诗》云(1):‘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事亲。”孔子曰:“《诗》云(2):‘孝子不匮,永锡尔类(3)。’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妻子。”孔子曰:“《诗》云(4):‘刑于寡妻(5),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云(6):‘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耕。”孔子曰:“《诗》云(7):‘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圹(8),皋如也(9),嵮如也(10),鬲如也(11),此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注释]

(1)引诗见《诗·商颂·那》。(2)引诗见《诗·大雅·既醉》。(3)锡:通“赐”。(4)引诗见《诗·大雅·思齐》。(5)刑:通“型”,用作动词,示范的意思。寡妻:寡德之妻,这是谦称自己的嫡妻。(6)引诗见《诗·大雅·既醉》。(7)引诗见《诗·豳风·七月》。(8)圹(ku4ng 矿):墓穴,此文指坟,宜作“圹垄”(参见 19、16)。(9)皋:通“高”。如:犹“然”。(10)嵮:同“巅”,山顶。(11)鬲(l@厉):鼎一类的器物。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我对学习感到厌倦了,希望休息一下去侍奉君主。”孔子说:“《诗》云:‘早晚温和又恭敬,做事认真又谨慎。’侍奉君主不容易,侍奉君主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休息一下去侍奉父母。”孔子说:“《诗》云:‘孝子之孝无穷尽,永远赐你同类人。’侍奉父母不容易,侍奉父母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到妻子儿女那里休息一下。”孔子说:“《诗》云:‘先给妻子作榜样,然后影响到兄弟,以此治理家和邦。’和妻子儿女在一起不容易,在妻子儿女那里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到朋友那里休息一下。”孔子说:“《诗》云:‘朋友之间相辅助,相助都用那礼节。’和朋友在一起不容易,在朋友那里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希望休息下来去种田。”孔子说:“《诗》云:‘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搓绳要搓好,急忙登屋修屋顶,又要开始播种了。’种田不容易,种田怎么可以休息呢?”子贡说:“这样的话,那么我就没有休息的地方啦?”孔子说:“远望那个坟墓,高高的样子,山顶般的样子,鼎鬲似的样子,看到这个你就知道可以休息的地方了。”子贡说:“死亡嘛,可

就大啦!君子休息了,小人也休息了。”

[原文]

27.96《国风》之好色也(1),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2)。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小雅》不以于污上(3),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

[注释]

(1)《国风》:《诗经》的一部分,共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其中有很多恋歌,所以

说它“好色”。(2)愆(qi1 n 千):超过。止:界限,指礼制的规定。(3)《小雅》:《诗经》的一

部分,其中有不少批评朝政、抒发怨愤的歌谣,可能出于下层官吏之手,以:用。

[译文]

《国风》爱好女色,解说它的古书说:“满足情欲而又不越轨。它的真诚不渝可以和金属石头的坚固不变相比,它的音乐可以纳入到宗庙中去。”《小雅》的作者不被腐朽的君主所用,自己引退而处于卑下的官位上,他们痛恨当时的政治,因而怀念过去,《小雅》的言辞富有文采,音乐具有哀怨的情调。

[原文]

27.97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译文]

国家将要兴盛的时候,一定尊敬老师而看重师傅;尊敬老师而看重师傅,那么法度就能保持。国家将要衰微的时候,一定鄙视老师而看轻师傅;鄙视老师而看轻师傅,那么人就会有放肆之心;人有了放肆之心,那么法度就会破坏。

[原文]

27.98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1);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2),冠而听治,其教至也。

[注释]

(1)士:通“仕”。(2)冠(gu4n 贯):指举行冠礼。冠礼是古代标志男子成年所举行的一种结

发戴冠的礼仪,一般人都在二十岁时举行,天子、诸侯的儿子受到的教育好而早成,所以在十九岁时

就举行冠礼。

[译文]

古代平民百姓到五十岁才能做官;而天子与诸侯的儿子十九岁就举行冠礼,举行冠礼后就治理政事,这是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极好的缘故啊。

[原文]

27.99 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1);其人也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

[注释]

(1)其人:见 9.24 注(44),此指理想的教育对象。

[译文]

对于君子倾心爱慕的,就是那理想的学生;对这种理想的学生不施教,是不吉利的。对于并非君子的人也倾心爱慕的,就不是那理想的学生;对这种并非理想的学生去施教,就是把粮食送给小偷、把兵器借给强盗。

[原文]

27.100 不自嗛其行者(1),言滥过。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

则饘粥不足(2),衣则竖褐不完(3),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安取此?

[注释]

(1)嗛(qi4n 歉):通“歉”,不足,这里用作意动词,表示“以……为不足”。

(2) 饘(zh1 n 沾)粥:古代的粥,稠的叫“饘”,稀的叫“粥”。(3)竖褐(h8 贺):竖直剪裁而制作粗糙的粗布衣。

[译文]

不自我意识到自己德行不足的人,说话往往浮夸过分。古代的贤人,卑贱得做个平民,贫穷得做个百姓;吃嘛连稀饭也不够,穿嘛连粗布衣也不完整;但是如果不按照礼制来提拔他,他就不入朝做官;如果不按照道义给他东西,他就不接受;哪会采取这种夸夸其谈的做法?

[原文]

27.101 子夏贫(1),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2),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3)。”

[注释]

(1)子夏:见 6.18 注(4)。(2)柳下惠:见 25.11 注(2)。(3)蚤:通“爪”,同“抓”。

[译文]

子夏贫穷,衣服破烂得就像悬挂着的鹌鹑。有人说:“您为什么不去做官?”子夏说:“诸侯傲视我的,我不做他的臣子;大夫傲视我的,我不再见他。柳下惠和看守后门的人同样穿破烂的衣服而不被怀疑,这已不是一天的传闻了。争权夺利就像抓住了指甲而丢了自己的手掌。”

[原文]

27.102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1)。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2),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诗》曰(3):“无将大车,维尘冥冥。”言无与小人处也。

[注释]

(1)有:通“佑”,帮助。一说通“友”,友爱,亲爱。(2)著:《集解》作“箸”,据世德堂

本改。(3)引诗见《诗·小雅·无将大车》。

[译文]

统治人民的君主不可以不慎重地选取臣子,平民百姓不可以不慎重地选择朋友。朋友,是用来互相帮助的。如果奉行的原则不同,用什么来互相帮助呢?把柴草均匀地铺平而点上火,火总是向干燥的柴草上烧去;在平整的土地上灌水,水总是向潮湿的低洼地流去。那同类事物的互相依随就像这样的显著,根据朋友来观察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选取朋友、和别人友好,不可以不慎重,这是成就德行的基础啊。《诗》云:“别扶牛车向前进,尘土茫茫会脏身。”这是说不要和小人相处啊。

[原文]

27.103 蓝苴路作(1),似知而非。便弱易夺(2),似仁而非。悍戆好斗(3),似勇而非。

[注释]

(1)蓝苴(z&租)路作:“蓝”当作“滥”,“苴”当作“狙”,“路”当作“略”,“作”当

作“诈”(刘师培说)。一说:此四字当作“监、狙、诒、诈”(豬饲彦博说)。大约为狙伺欺诈意。

(2)偄(ru3n 软):同软。世德堂本作“懦”,义同。(3)戆(zhu4ng 壮):刚直而愚蠢。

[译文]

对人狙伺欺诈,好像明智而并不是明智。软弱而容易被人强行改变主张,好像仁慈而并不是仁慈。凶狠鲁莽而喜欢争斗,好像勇敢而并不是勇敢。

[原文]

27.104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1),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2)。故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注释]

(1)辟:通“譬”。(2)至:极。

[译文]

仁爱、道义、礼制、善行对于人来说,打个比方,就像是钱财粮食和家庭的关系一样:较多地拥有它的就富裕,较少地拥有它的就贫穷,丝毫没有的就困窘。所以大事不会干,小事又不做,这是抛弃国家丢弃自己的道路啊。

[原文]

27.105 凡物有乘而来(1)。乘其出者,是其反者也(2)。

[注释]

(1)乘:因,凭借,依靠。(2)反:通“返”,与上文“来”同义。此章旨意,即 1.5 所说的“物

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译文]

所有的事物都是有所凭借才来临的。凭借自己出现的事,这就是那返回到自己的事。

[原文]

27.106 流言,灭之;货色,远之。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1)。

[注释]

(1)蚤:通“早”。

[译文]

流言蜚语,消灭它;钱财女色,远离它。祸患所赖以产生的根源,都发生于那些细微的地方。所以君子及早地消灭祸患的苗头。

[原文]

27.107 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1)。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2)。

[注释]

(1)区(qi&丘):通“丘”,空。盖:表疑问的发语词,此指疑问。区盖:空疑,即阙疑,指

对疑惑不解者不妄加论断,也就是下文所说的“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2)言:《集解》作“立”,

据《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改。

[译文]

说话真实的人,存在于阙疑之中。疑惑的不说,没有请教过的不说。

[原文]

27.108 知者明于事,达于数,不可以不诚事也。故曰:“君子难说(1),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注释]

(1)说(yu8 悦):通“悦”。这几句是孔子的话,见《论语·子路》。

[译文]

明智的人对事情十分清楚,对事理十分精通,我们不可以不忠诚地去侍

奉明智的人啊。所以说:“对于君子,是难以使他高兴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使他高兴,他是不会高兴的。”

[原文]

27.109 语曰:“流丸止于瓯、臾(1),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学之所以恶儒者也。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注释]

(1)瓯:盆、盂之类的陶器。臾:通“■”(y*臾),瓶。瓯臾:喻指地上的凹坑。

[译文]

俗话说:“滚动的圆球滚到凹坑就停止了,流言蜚语碰到明智的人就止息了。”这就是那些私家之言与邪恶的学说憎恶儒者的原因。是对是错疑惑不决,就用久远的事情来衡量它,用新近的事情来检验它,用公正的观点来考察它,流言蜚语便会因此而止息,邪恶的言论便会因此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