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小地主-第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爹,娘,儿子回来了!”
“哎……哎……”连守信和张氏一边答应着,一边都忙伸出手来扶小七,“快起来,这地下埋汰,都是砂土啥的,硌着疼……”
小七站起来,就被张氏一把给搂进了怀里。张氏抱着小七,就开始抹眼泪,小七的眼圈也红了,连守信在一边嘴里劝着“孩子回来啦,大喜的事,跟你说得好好的,你咋还掉眼泪”,眼角却也湿润了。
这会工夫,沈六领着连蔓儿的马车也到了跟前,沈六从马上下来,上前跟连守信和张氏见礼,后边跟随伺候的丫头婆子也扶了连蔓儿母子们从马车上下来。
“别下车,还得走回去。等到门口你们再下车。”张氏就急急忙忙的,想要阻止连蔓儿他们下车。
连蔓儿心里觉得有些好笑,又有些感动。从这官道边到老宅,也并没有多远。连守信和张氏却还怕累着她,累着两个孩子。她们母子,哪里就那么娇弱了哪。连守信和张氏,是太操心,也太小心了。
虽然心里这么想,但是同时,连蔓儿也能理解连守信和张氏的心情,尤其是在自己有了小麒麟儿和胖胖之后。俗话说的“养儿方知父母恩”,是很又道理的。
“娘,我哪就那么娇弱了,几步路都走不了!”连蔓儿一边笑道,一面就上前,给连守信和张氏行礼。
连守信和张氏看着沈六和连蔓儿,眉花眼笑。
“姥爷,姥姥……”小麒麟儿跟过来,一身宝蓝色的小锦袍,有模有样地也给连守信和张氏行礼,一边奶声奶气地叫人。
“哎哟,我的宝贝儿……”连守信和张氏见了小麒麟儿,更高兴的不可如何了。等连蔓儿又亲手抱了小团子,听小团子发音不清地叫姥的时候,连守信和张氏都笑的看不见眼睛了。刚才因为看见久别的儿子,喜极而泣的泪水,全都化作了欢喜。
连守信和张氏的印象里,大户人家的孩子都养的娇贵,尤其小麒麟儿和胖胖还是沈六的儿子,往后都要承爵,小麒麟儿还将成为沈家的家主。老两口子对这两个外孙喜爱之余,还多了一些小心。
小麒麟儿三岁了,带出远门还没什么,连蔓儿这次还带了刚满周岁的小儿子来,张氏又是开心,又有点担心,就要说连蔓儿两句。
“……这大老远的,可难为我小外孙了……”
连蔓儿只是笑。
“娘,这一路坐着马车,天气又好,和在家里也没啥分别。……带着这么些人伺候哪,不能委屈了你外孙。”连蔓儿如此跟张氏说道。
张氏说连蔓儿的那几句,本来也就言不由衷,两个外孙都来了,她高兴还来不及哪,当然也不会认真说连蔓儿,娘儿俩不过闲话两句也就算了。
“小远,快来见你姑姑、姑父……”连守信又忙朝旁边招呼道。
小七见过了连守信和张氏,就将跟在老两口身后的一个小娃娃给抱进了怀里,一面让那小娃娃叫叔叔,一面将小娃娃亲的咯咯笑着直躲。
这小娃娃看上去跟小麒麟儿差不多大,穿了一身淡青色的小锦袍,粉雕玉琢的一张小脸,正是五郎和秦若娟的第一个孩子,取名叫做连纪远的。当年五郎和连蔓儿相继成亲,先是秦若娟传出喜讯,不久连蔓儿也被诊出喜脉。姑嫂两个先后产子,小纪远比小麒麟儿同岁,生日比小麒麟儿大了两个半月。
小七听见连守信和张氏的招呼,忙抱了小纪远过来。小纪远被小七放在地上,也规规矩矩地向沈六和连蔓儿行礼。
“乖,”连蔓儿忙将小纪远抱了起来,“好像又长高了,也重了。”
听连蔓儿这样说,连守信和张氏固然喜笑颜开,小纪远也高兴地脸蛋红扑扑。
“来见见你小麒麟儿弟弟,还有胖胖弟弟。”连蔓儿抱了一会小纪远,就将他放下,跟小麒麟儿站在一起。
两个孩子竟也像大人似的相互行礼,小纪远还摸了摸被张氏抱在怀里的小团子的小胖手,很友爱地叫胖胖弟弟。
“你姐和你姐夫他们也来了。”连守信又告诉沈六和连蔓儿。
吴家兴和连枝儿手里牵着大宝,笑着迎了上来。
第七章 番外七
姊妹们已经有好些日子没有见面,这一见面自然格外的亲热。大家相互见礼,寒暄。连守信和张氏就忙着招呼到家回家。
“有话咱们到家里再说。”连守信道。
“对。”张氏也笑着点头,“等一会这日头就该晒了,这也不是说话的地方。”
大家自然没有异议,一众人等簇拥着往老宅来。除了胖胖太小,还不会走路,因此一直被张氏抱在怀里之外,大宝、小麒麟儿和小纪远三个孩子都是自己走路。
三个小家伙年纪相近,平常就极亲密。小孩子又是极贪玩伴的年纪,刚见面行礼时还都板着,现在被撒开了,那高兴亲热比大人们还甚。三个小家伙手拉手,一边笑,还一边叽叽咕咕地说着话。
都是自家人,进了老宅的大门,大家就直接去了后院,都到张氏的屋中坐了。男人们都坐在地下的椅子上,女人和孩子们则都脱鞋上炕坐了。
炕上铺着崭新的厚实的深青色炕毡,看着几个外孙上了炕,张氏还赶忙叫人在炕上又铺了锦褥。
“省得一时没看着,再把我几个宝贝儿给磕着碰着……”张氏挨个地摸了几个外孙一把,又笑的几乎看不见眼睛了。
大家各自坐定,就有小丫头流水似的端了各色的茶点上来。
“这玉米面发糕,还有这个枣糕都是咱娘亲手做的。”连枝儿笑着给连蔓儿挑了一块枣糕,说道。
正是秋收季节,新鲜的玉米磨了面做成的发糕,还有新鲜的枣子做的枣糕,都格外的香甜。这两样,都是连蔓儿喜欢吃的,张氏当然记得,知道连蔓儿要回来,就亲自下厨做了一些,准备给闺女吃。
除了张氏亲手做的几样点心,其余就是家里的苏点师傅做的精致的小点心。张氏记得闺女爱吃什么,同样也记得几个外孙都爱吃什么,她坐在那一样样地给外孙们挑拣,笑着看他们吃下去。
几年的时光,并没有在连守信和张氏的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两个人依旧头发乌黑,并不显一丝的老态。但是如果仔细看过去,还是能看见,两个人的眼角增添的细纹。正如李氏经常说的那样,孩子们一年年的长大,她们这些老辈的人怎么会不老哪。
看几个孩子都吃了些点心,连蔓儿就不让他们再吃。
“一会晌午,你们姥姥、姥爷还给你们准备了好些好吃的哪。”连蔓儿笑着告诉几个孩子。小点心好吃,作为加餐可以,但是不能影响正餐,毕竟,几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三个孩子也听话,真的不再吃点心。小男孩,和小女孩不一样,年纪虽小,依旧是淘气的。他们不耐烦在大人跟前,都跑去一边,笑着玩成了一团。只有胖胖小团子,还在姥姥、娘亲和大姨的膝上爬来爬去。
沈六在连守信旁边的椅子上坐着,一边慢悠悠地喝茶,一边向连守信问起今年庄子上秋收的事情。这个话题,是连守信所擅长并且热衷的。
“……今年的雨水好,庄稼都大丰收……”连守信兴高采烈地说了起来。
沈六耐心地听着,时而还会插进去问些什么,连守信说的就更高兴了。
“妹夫这人,真是不错。”连枝儿就低声地说了一句。沈六做人的优点,待人接物,以及对待亲人的态度,相处的时间越久,就越加的明显。
张氏自然连连点头,看着沈六的目光亲热慈爱,并不亚于看自己的亲生儿女。
“他呀……”连蔓儿笑了笑,这个时候她总不好自夸,可想着谦虚两句,似乎也不大情愿,就只是笑了笑,对连枝儿道,“我们毕竟离得远,咱爹娘带着小纪远在这,还多亏你跟姐夫照看。”
“你姐夫那也是没的说,这几年,就跟我们亲生儿子一个样。”张氏又点头道。
“哎哟,这话说的。”连枝儿也笑,“爹娘这啥也不缺,我们也帮不上啥忙,就是一个离得近,能常来看看。”
连枝儿这样说,自然是自谦之词。这几年,连守信和张氏住在乡下的时候,吴家兴和连枝儿都做得非常好。连枝儿自不必说说,吴家兴不管多忙,也是每天必定会来。若是有事,不管大小,都鞍前马后的,料理得十分周到。
即便是如连枝儿所说的,连守信和张氏什么都不缺。但是在两个儿子都不在家的情况下,他们能够承欢膝下,这对于老两口子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
对于这一点,五郎和小七,包括连蔓儿,都很感激连枝儿和吴家兴。
“奶,我和大宝哥能带小麒麟儿去看大白鹅吗?”娘儿三个正说着话,小纪远就跑了过来,一屁股坐在张氏跟前,仰着脸向张氏说道。
大宝带着小麒麟儿也走了过来,都一脸期盼地看着大人们。尤其是小麒麟儿。
小麒麟儿并不常来乡下,在府城的时候,就听连蔓儿说过乡下许多好玩的东西,刚才跟两个小哥哥一块说话,对这些东西就更加向往了。
“这个……”张氏犹豫着没答应,看向了连蔓儿。
“去吧。”连蔓儿笑着点了点头。
三个孩子欢呼起来。
“……多让些人跟着。”张氏忙道,这样她还不放心,一边就扭头去看连守信。连守信正跟沈六说完了秋收的事情,见张氏看他,立刻会意。
再多的人照看着几个孩子,张氏还是不放心,得让这当姥爷的亲自出马。为孙子、外孙们当牛做马,连守信这个做姥爷的那是心甘情愿。
“我带孩子们去,”连守信就起身道,“……还有刚满月的小狗崽,那还有小牛犊……”
三个孩子听了,更高兴了,都忙穿鞋下地。小团子胖胖在靠在连蔓儿的怀里,愣了愣,随即就醒过神来,哥哥们出去有好玩的,不带他。小家伙立刻手脚并用,跟着三个小哥哥后头就往地下爬。
连蔓儿忙将小团子抓了回来。
看着三个小哥哥都站在了地下,笑容满面地要往外走。小团子不干了,嘴巴一撇,就哭了起来。
这小团子性格极好,平常极少哭闹。不过一旦哭闹起来,那声音的分贝也颇为惊人。
连蔓儿还没觉得怎样,连守信和张氏就都心疼的脸都抽抽了。
“正好我也想四下走走、看看。”小团子刚哭了两声,就见沈六也站起身,走到炕前来,就冲小团子伸出了手。
原来,小团子这一哭,心疼的不止是连守信和张氏,沈六这个做父亲的也坐不住了。
小团子的哭声戛然而止,眨了眨水汪汪的大眼睛,立刻就往沈六身上扑。沈六接住了小儿子,又拿出帕子来,给小儿子擦了擦脸,目光中一片温柔。
小团子这一闹,最后男人们都出去了。沈六抱了小团子,连守信抱了小麒麟儿,小七抱了小纪远,吴家兴抱了大宝,被一众随从簇拥着往外头去了。
“……在家里,他也会哄孩子?”等这些人都走了,张氏就压低声音问连蔓儿。
连枝儿也看着连蔓儿,跟张氏一样期待着她的答案。
“为什么不哄,那也是他儿子不是!”连蔓儿就笑着道。
“真是让人……”想不到的,张氏感慨道。
“我这辈子啊,家财万贯啥的,那我都不放在心上。”娘儿几个又说了一会的话,张氏就对两个闺女道,“让我心里最舒坦的,就是你们俩这婆家都找对了。往后有那么一天,我也能放心地闭上眼睛了。”
“五郎的媳妇也娶得不错……”感慨完了闺女们的婚事,张氏就又道。
张氏和秦若娟婆媳两个相处得很好。
当初,五郎被放了外任,那个时候,小纪远还没满周岁。在是否带家眷上任,带谁去的问题上,一家人没费什么劲儿,就达成了一致。
五郎是长子,那时候小七还小,不可能娶亲。官场上,像这种情况,一般就要将秦若娟留下来,侍奉公婆。
连守信和张氏老两口子心疼五郎,想让他身边有亲近的人照看。但是老两口子却并没有给儿子安排屋里人的想法,他们想让秦若娟陪着五郎去,这样他们才能放心。
这不仅是疼五郎,也是疼秦若娟。
可是同时,老两口还舍不得没抱热乎的乖孙。不过,老两口子并没有说。秦若娟也没说一定要跟五郎一起走。
是老两口子主动开口,让秦若娟和五郎一起去任上。也是秦若娟主动开口,将小纪远留给了老两口子。
因为这件事,连守信和张氏心里很感动。他们都是做父母的人,当然知道秦若娟有多么的不舍小纪远。秦若娟能主动这么做,他们都觉得秦若娟贤惠、识大体。而秦若娟,也很感激公公婆婆,因为公公婆婆没有拿捏她,让她和五郎夫妻俩不必两地分离,也没想过给五郎塞女人。
能够相互为对方着想,能够各自退一步,彼此怀着感激,而不是怨气,这是连家有如今这样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八章 番外八
如今,虽然五郎夫妻俩不在身边,小七也常出门,但是有小纪远在,连守信和张氏的生活总是充实的。老两口子将小纪远养育得很好,而且身板也因此更硬实了。另一头,五郎和秦若娟在任上这几年,又添了一个小闺女。
“……说是长的跟你小时候可像了……”张氏笑着对连蔓儿道。
连枝儿和连蔓儿两个就都笑。这就是俗话说的,外甥不出舅家门,侄女像姑的。这样的现象,也是符合遗传科学的。
“我哥和嫂子给我写信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真想过去看看,就是离得太远了。”连蔓儿就笑道。
“再等些日子,等他们回来了,咱大家伙就都能看见了。”连枝儿也笑道,“五郎在信里还说,等再外任,要是地方好,还想带咱爹娘一起去哪。还说到时候也让我们跟着去,让你姐夫帮着他。说大宝也该到念书启蒙的时候了。”
“哥信里是这么说过。”连蔓儿点头,“娘,你跟我爹咋想的?姐,你和姐夫商量了没,到时候去不去?”
“我和你爹啊,”张氏就叹了一口气,“我们正考虑哪,到时候再说吧。”
显然,连守信和张氏是愿意跟随儿子一起过日子的,但是他们又舍不得离开故土。
“我们也没商量出个一定来,”连枝儿也道,“大宝他爷奶倒是挺乐意我们去的,说是跟着五郎,我们也长长见识啥的,也为大宝将来着想。”
“先慢慢商量着,到时候再决定也不晚。”连蔓儿就道,五郎这么早就将事情提出来,也是为了让大家伙能有个心理准备,有足够的时间商量决定。“心里乐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管怎么样,都是好事。”
“那倒是。”张氏和连枝儿都点头。
娘儿三个又说了一会话,连蔓儿起身更衣,才又回到张氏屋里坐下。
“你吴家大叔、婶子、你采云姐,你三伯娘一家……都来了,要不要现在见见?”张氏就问连蔓儿道。一众亲眷早就都来了,因为人多,再加上沈家和连蔓儿的县主身份,有许多的规矩,因此这些人都在前头等着传唤。
“娘,姐,你们看着安排,赶紧请进来吧。”连蔓儿忙道。
张氏和连枝儿答应一声,忙打发了人出去,一会的工夫,就听见院子里脚步声响,小丫头打起帘子,迎了众人进来。
先进来的是连守礼和赵氏,两人身后还跟了一对小夫妻,正是连叶儿和连坛,连叶儿的怀里还抱着个胖乎乎的小娃娃。
一家五口进了门来,都上前给连蔓儿行礼。连蔓儿忙站起身,一边让人将连守礼和赵氏扶起来,一面还礼。
连守礼和赵氏的鬓边已经有些发白,连守礼的腰背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溜了,不过老两口子的脸色都不错。
将这老两口子让着坐下,连蔓儿又笑着受了连叶儿和连坛的礼,连叶儿还把怀里的小胖娃放到锦垫上,按着他的头给连蔓儿磕了一个头。
一个还不到两岁的小胖娃,趴在垫子上,说是磕头,就像个团子打了个滚一样的,看的众人直笑。
“小留住儿看着又胖乎了……”连蔓儿笑着让连叶儿和连坛起来,又将小胖娃抱在怀里,捏了捏他的小胖手。这胖娃并不认生,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好奇地打量连蔓儿。
“是啊,都快胖成一个球了。我爹娘每天还怕他吃不饱。”连叶儿就笑道。
“现在就这么个宝贝孙子,你爹娘哪能不上心。别说吃点啥东西,就是要天上的月亮,你爹娘都能架梯子上天给他摘去。”张氏在一边也笑道。
连守礼和赵氏都眉花眼笑的,根本就没有反驳,一屋子的人都跟着笑了。大家落座,叙起了家常。连蔓儿一边说话,一边忍不住又仔细打量这一家五口。
五口人,都穿着崭新的棉绫衣裳。连守礼和赵氏或许是早年艰辛的生活,又或者天生的体质,这些年家里的条件虽然一天比一天好,两个人还是那么瘦,一点都不见发福。倒是连叶儿和连坛,一个在生了孩子之后,就珠圆玉润起来,另一个虽然个头不高,却虎背熊腰的,非常健壮。
连坛也是连蔓儿的熟人。当年庙里的小和尚小坛子,最后还俗,上门给连叶儿做了招赘的女婿。说起这桩姻缘,也是出人意料,其中颇有些曲折,当年曾经轰动一时。却是有人坏心,没办成坏事,最终却让连守礼这一家老实人成就了好事。
连坛因为没父没母,也就没有俗家姓氏,干脆就姓了连。小留住儿,是连坛和连叶儿两人生的儿子。这孩子生下来就胖乎,比一般的孩子结实,除了一双眼睛像极了连叶儿,那虎头虎脑的样子,都和连坛如同一个模子里头刻出来的一样。
小留住儿,自然姓连,是连守礼一家的宝贝疙瘩,真是要星星不给月亮。老两口子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什么东西都舍得给这个大孙子置办。不仅如此,自打有了这个孩子,连守礼干活的劲头更足了,即便有连坛跟他学徒,他本可以轻松些,他自己却不肯。有人问起,他总是笑着说,要给孙子攒娶媳妇的钱。
小留住儿,就如同天赐的一剂仙药,治愈了连守礼和赵氏。这些年,连守礼也成了十里八村颇有声望的人物,竟像当年的连老爷子一样,也能给人做来人说事情了。
而连叶儿和小坛子,也算得上青梅竹马。连叶儿泼辣却讲道理,小坛子憨厚。一家子的老实人,邻里之间的风评极好,说是就没听见他们一家有高声说话的时候,更别说吵架拌嘴了。
一会的工夫,小丫头就掀起帘子,迎了吴玉贵和吴王氏进来,吴王氏的怀里还抱着个一岁左右小女孩,这是吴家兴和连枝儿的闺女,因为是樱花开的时候落生的,小名叫做小樱子。接着,张采云一家也来了,小拴住也被带来,给连蔓儿磕头,张采云依旧靓丽,只是腰身略有些粗壮,原来是又怀了身孕。
紧接着,二郎、罗小燕夫妇俩带着孩子,连继祖和蒋氏带着大妞妞也都来见礼,又有六郎夫妇、罗小鹰夫妇、连芽儿夫妇等一一过来拜见。
晌午,前后院摆了八九桌的宴席,光是小毛头们一张桌子就坐不下,连守信和张氏就笑的几乎没合拢嘴。
“老爷子要还活着,看到这些,那该多好。”看着儿孙绕膝,一大家子和睦热闹,连守信低声跟张氏感慨了一句。
张氏点了点头,并没说什么。老两口子谁都没提周氏。周氏自然还活着,不过人彻底的“傻”了。
连蔓儿坐在不远处,正逗着小儿子玩,她听见了连守信的感叹,不由得笑了笑。时过境迁,很多事情和情绪也就淡了。连老爷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他为了一家子劳碌、筹划。他很偏心,而一家子的发展也和他的初衷大相径庭。但是不管怎样,他始终是一个克己,而且努力为了一家人的老人。
连守信现在想起连老爷子来,不仅毫无怨言,还十分的怀念。
而周氏,虽然她还活着,但被念叨起的时候反而不如连老爷子多。一个自私了一辈子的人,她的心里从来没有别人,自然也是被人最快遗忘的人。
晌午大家散了,连蔓儿和沈六歇了午觉起来,小七就陪着沈六到前头去了,连枝儿、连叶儿和张采云这几个跟连蔓儿最要好的姐妹则过来陪着连蔓儿唠嗑。
“……这么老些人,各个都高高兴兴的,就是她,脸上的笑最假。”张采云道。
“她应该也没啥恶意,”连枝儿就道,“换了别人是她,也真心高兴不起来。”
“那倒是。”连叶儿点头,“不过,她跟别人比是比不了,要是跟她自己比,现在这样,也就差不多了……这还是四叔、四婶、蔓儿姐帮着她哪。”
“继祖媳妇啊,是有点糟心……,可也没办法……”张氏就道。
“我爹娘说了,她就是因为没儿子,要是有个儿子就好了。”连叶儿又道。
“也就是大家伙聚一块了,她看着她谁也比不上,心里有点不大自在。平常的时候,她还都挺好的。”张氏又说了一句。
大家伙说的是蒋氏。
二郎和罗小燕这几年又生了一儿一女,六郎由连守信做主,娶了连家一个管事的闺女,生了一个小闺女。连芽儿成亲则比较晚,因为周氏“离不了”她。大家要给连芽儿说亲,周氏因为“傻”了,啥也不懂,一直不答应。连芽儿出嫁的年纪,在这个年代算是老姑娘了,这还是连守信和张氏看不下去了,费了很大的劲儿,才将连芽儿从周氏身边带开,给她找了个人口简单的小户人家,如今日子过得也还算不错。
连守义和何氏两口子,还是奸懒馋滑,不过给罗小燕管着,倒是不出去闯祸了。
罗小燕的兄弟罗小鹰也早娶了连家庄户的闺女,张氏贴了不少钱财给那闺女,如今那闺女当家,罗家的日子过得也有模有样。
“大家伙都过好了。”张氏笑着道,“蔓儿,我给烧锅屯送信儿了,明天你姥姥姥爷一家都来。”
“家玉那边我们也给捎信儿了,也是明天来。”连枝儿也告诉连蔓儿道。
“好。”连蔓儿笑着点头,“咱大家伙聚齐了,好好乐一乐。”
“嗯呐。”张氏笑,“你爹已经把戏班子、杂耍班子都给定好了,说还想请扭秧歌的,蔓儿,你嫌闹腾不,不嫌闹腾,那就让他们扭?”
“都请来吧,那样更热闹。我家小麒麟儿和胖胖还没见过咱乡下扭秧歌哪。”连蔓儿就笑道。
“你爹当时也是这么说的,那我这就让人去赶紧定下来!”张氏笑道。
“嗯。”连蔓儿点头。
“这下可热闹了!”连枝儿、连叶儿和张采云都笑了起来。
这个时候就听得院子里脚步声,随后就有小丫头进来禀报,说是沈六来了。连枝儿、连叶儿和张采云就都相互交换了个眼色,笑着起身,各自找借口离开了。
张氏会意,也不深留,只叮嘱几个人晚上来吃饭。沈六从门外进来,张氏略说了两句话,也走了。姑爷一年到头的忙,难得跟闺女一起回来,一大家子相聚固然重要,可也要多留些空给闺女和姑爷在一起。
晚间,念园的管事的来请,不过沈六还是跟连蔓儿一起留在了连家老宅。夫妻俩带着两个儿子,就住连蔓儿原来的房间。夫妻俩住里屋,奶娘带着两个孩子住外间。
这是连蔓儿要求的,每次回到老宅,她都是这么住。沈六也很体谅连蔓儿的心思。这屋子,一切装饰摆设一如旧日,平时都是空置。五郎和小七都另外有院子,这屋子,就是连守信和张氏留给闺女们归省的时候住的。
住在这里,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的少女时光。而有沈六在旁边,和她一起回顾这样的时光,分享一些小时候的趣事,就如同沈六带她在沈府内,分享他的那些时光和趣事一样,感觉是那么的奇妙。
“两个孩子今天都快玩疯了!”连蔓儿靠着沈六坐着,轻笑一声说道,“爹娘今天也特别高兴。”
沈六没说话,只低下头轻轻地吻了吻连蔓儿的头顶。两个人都能感觉到彼此此刻宁静喜悦的心情。
“爹娘看着还挺硬实,可还是有点上年纪了。”停了一会,连蔓儿又道。单看连守信和张氏,这种感觉还不明显,但看过了连守礼和赵氏,又看过了连守仁和何氏之后,想到连守信和张氏也比他们小不了多少岁,连蔓儿才更清醒地意识到,老两口子的年岁。
“那……以后我们多来看看二老。”沈六似乎是想了想,低声说道。
连蔓儿嗯了一声,就没再说什么。
“别胡思乱想。”沈六想了想,又道,“二老看着,都是会长寿的人。他们现在,不是一年比一年过得更好,更高兴了?真要是让他们返老还童,怕他们还不愿意哪。”
连蔓儿听了沈六的话,不由得轻声笑了起来。她知道,沈六这是在安慰她。其实,沈六说得很对。
流金岁月,似水流年。时光,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留。而岁月,也从不会亏待那些努力生活的人们。
努力生活的岁月,结出累累硕果,比如儿孙绕膝,比如富足的生活。对于老一辈,这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对于他们,连蔓儿抬起头,看了沈六一眼,他们前面有更长的路要走……
“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沈六摸了摸鼻子,接道,随即见连蔓儿嘴角含笑,一双眼睛却若有期待,想了想,就又道,“若得妻儿常相守,便是人生好时节。”
这分明是讨好娇妻了,连蔓儿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声来。沈六在外头顶天立地,在妻儿面前,却能软的下身段来。
“六爷,你的凌云志哪?”连蔓儿笑着问沈六。
沈六微笑不语。
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美好的岁月属于懂得珍惜、懂得欣赏,而又足够努力的人!
(全文完)
注:本书由evag校对提供,感谢!
【由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