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超级小混医-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明进入了间脑,将那些毒素全部汇聚到一起,阻止了他们的扩散,王明要争取时间,将这些毒素禁锢住,出来以后再来寻求方法,不然邓红不死也会变成白痴的。

    王明的脑海里一边搜索着佛教道教的修炼法则,一边在帮邓红治病。

    说到这,不得不说下佛教的等级划分,佛教等级森严,刚入门的沙弥还是得道的高僧,都有自己的等级相对应。

    佛教,就是一个修行大学。也是分成不同的年级,有小学、 ;中学、大学、研究僧。研究僧也分:学士、 ;硕士、博士、 ;博士后。小学生叫:沙弥;中学生叫:沙门;大学生叫:和尚;学士叫:罗汉;硕士叫:菩萨;博士叫:佛。

    博士后:佛祖。这种文化现象,同社会上的学校学习差不多,大学没考上,基本上在社会上就认为同文盲差不多。这是一种世俗阶级化的笑话说法。但是,这里是有道理的。菩萨,正规含义是:觉,有情。所以他的爱心满满的,大慈大悲。佛:正规含义:觉者。他不会渡众生。他会用他的手指指引人们修行,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前进。 ;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向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汉,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现在我们拟用最短篇幅。将佛教徒所敬拜的对象分类如下,约可分成佛部、菩萨部、明王部、天部、眷属部等五类。

    一、佛部

    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级和最受敬拜的对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但有的佛广受敬拜,有的佛却遭冷落。十五佛中,仅释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过做人的历史,后被神化,成了上帝一般。其它的十四佛,都无历史根据。因为佛教特别注重人修道、人开悟。人成佛的三个人的修行佛道过程,所以任何佛、菩萨如没有在这世界做过人、修过道的历史,便只能把他看成是一种想象中的崇拜对象罢了。但佛教却另编出一套神话,说某佛在无量劫前如何发心修道而成佛,但都无历史根据。不足无信。

    按佛一,梵文 ;buddha。意为知、悟。原指佛教修道人知道明白了佛教的因缘法等教理而言,本无任何神秘色彩。与释迦同时代的耆那教教祖尼提陀菩提子(nigantha ;nataputu),也被他的信徒称为buddha呢!但释迦经后代佛教徒予以神化后,佛陀释迦也变成有如上帝一般了。佛

    教觉生杂志在社论中指出,先就佛陀而言,后来。渐次神圣化、神秘化,无形中人间的、历史的佛陀,慢慢地被一幕幕的神话掩饰成非人间寓言的佛陀了。……观今日信仰佛陀者,或视诸为神明。或比诸为上帝,神佛不分……(见该利,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

    的说法。根

    十五佛的名称称是: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卢遮那佛、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宝生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开敷华王如来、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一字金轮佛顶、佛眼佛母尊、多宝如来、定光如来。如来,梵文是tathagata意为如实地到达、宣示如实之理者、如实的觉者、如实的教师。如,如实(tatha),来,到达(gata)。此如来为释迦的十个称号之一,以后,如来也被用别的佛上。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据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名经、未来星宿千佛名经等所载,在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其中且有什么南无电灯光佛、南无光游戏佛之类的,真是无奇不有。再根据贤劫经第八叹古品,当喻星宿劫时,有八万佛出现,重清净劫时,有八万四千佛出世。在佛教中既然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也就显得不希奇了。南传小乘佛教泰国,只尊释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佛教发生前的遗风,泰国的几个大寺院,只供奉释迦一佛,小乘佛教不信释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萨。

    二、菩萨部

    菩萨,又作菩提萨陲,梵文 ;bodhisattva,意为觉有情,bodhi(觉,菩提),sattva(有情,众生)。根据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劝人发菩提心,就是发菩萨心。我国已故太虚法师说:凡发菩提心学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萨。所以,菩萨原是佛教中一个极普通的称呼,既适用于僧尼,也适用于在家学佛的居士们 ;。

    佛教把全宇宙的灵界与佛界划入十界之中,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以上称为六迷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以上为四悟界。即是说,佛是最高,菩萨次之。据说菩萨(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渐次上进。从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称作十地,以上便是等觉、妙觉位、最后一个便是佛位。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萨的思想,以后也逐渐起了变化,予以神化,最后竟产生了许多非人的、想象中的天上菩萨出来了。这些在天上宇宙间菩萨,有男有女,据说能赐人幸福与快乐。但我们从宗教学的立场来看,与其称他(她)们为菩萨,毋宁说这是佛教中的一种变相多神多灵崇拜,与原始佛教的无神论,不知已相距多少个十万八千里了。

    菩萨部中较重要的菩萨有:圣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不空绢观音、马头观音、准提观音、三十三体观音、叶衣观音、大白衣观音、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药上菩萨、药王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延命菩萨、五大虚空藏菩萨、大随求菩萨。另又有廿五菩萨的说法,自观世音菩萨至无边身菩萨,共廿五尊。据说他们都是保护那些念阿弥陀佛名号的菩萨。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马鸣、龙树、世亲三人,也都被称为菩萨。以上的许多菩萨都受佛教徒敬拜。

    除以上的佛、菩萨外,佛教中尚有鬼神的明王部的神明: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马头明王、大元帅明王……等三十四尊。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门天、广目天、梵天、吉祥天、阿修罗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宝藏天女……等三十四尊另又有眷属部神将:药师十二神将、般若守护十六善神、普贤十罗刹女、十六罗……等九十八尊。以上的许多鬼神,各有专司,或为佛教的护法,或赐人福乐,或服侍于天界等不一,他(她)们有的广受佛教徒敬拜。单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萨、神、鬼等的数目,便多至两百尊左右。

    除此之外,释迦牟尼佛当年的十大弟子,也被塑像,受人敬拜。在台湾有些神佛兼拜的寺庙,还供有关公、妈祖、吕纯阳、土地公、玄天上帝、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张天师、太上老君……等与道教及民间信仰有关的神明,让人膜拜。这些塑像原与佛教无关,但为了适应一般多神多鬼信仰者的迫切需求,以及增加香火经济收入起见,有些佛教寺庙也竟乐此不疲(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三章 涅盘
    邓红现在已经安静下来了,邓红现在不再像一开始那样疯疯癫癫的,开始安静地躺下睡觉了。

    但是王明还需要一段时间,间脑这边处理的差不多了,下丘脑那边还再去一下。

    说起佛教的等级划分,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至高佛,释迦摩尼。

    释迦牟尼佛,古印度人,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亦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

    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之太子。

    佛有八相成道,指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八个阶段。“成道”是“八相”中最重要的内容,又是释迦牟尼“一代时教”的起点,亦称“八相示现”。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在过去早已成道,为了度化众生,化身“示现”八种相状,应时对机地降生人间。《佛本行集经》等详其事,介绍“八相”的内容。

    《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降兜率

    释尊成佛刹海微尘数劫,为众生故,复示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在降生之前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后以期运将至,当下作佛。逐观五事因缘1,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王及王后摩耶夫人为父母

    住胎

    于是菩萨化乘六牙白象,从摩耶夫人右胁而入住母胎。菩萨住胎,不失定慧,具足正念,清净无染。释迦在胎中为诸天说法,此即《起信论》,所开“住胎”之相。 ;释迦在胎中为诸天说法。此即《起信论》

    出生

    经十月怀胎,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启程,当行至蓝毗尼园时,见树林苍翠蓊郁、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好,当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之枝叶。佛陀即于此时。于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胁诞生。

    佛陀诞生之时,有各种殊胜妙相与瑞兆产生,大地有六种吉祥之震动,帝释、梵天以各种化身示现,守护四周;天女散花。天众以天乐庄严,又有龙王以殊胜美妙之甘露泉水沐浴佛身,佛陀诞生后,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宝莲承接佛足。于时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以此为佛陀于世间示现成佛之缘起。 ;诸天龙神以殊胜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缘起,成为后世浴佛法会之由来。

    出家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佛母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并转生至忉利天中。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自幼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文武双全,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耶输陀罗为妃,后生一子,名罗睺罗。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生、老、病、死等现象及以修道的行者,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参访世间诸修行人,然彼皆不达解脱之境,太子以胜慧示其不究竟处,后至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所派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亦在此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因不合中道,未取正觉,遂出苦行林。此时,共修的五位行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菩萨(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誓成正觉。

    降魔

    时有魔王欲行恼乱,不愿菩萨获得无上的解脱之境,于是蛰伏的魔王波旬派遣诸魔女来引诱扰乱禅定中的悉达多,但是菩萨丝毫不为所惑。魔王又派遣众恶罗刹来胁迫悉达多,投掷各种利刃兵器,但是这些刀刃到了湛然不动的菩萨金刚座前,却如花瓣般一一散落,并有地神为菩萨无量劫旷世行愿的而做证明,魔王闻以,自愧不如,悉皆退散。由此菩萨以慈悲力降伏了魔怨。

    成道

    随后菩萨以甚深的定慧力明了一切法,以上上智通达甚深十二因缘,于明相出時,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详见《过去现在因果经》)。世人尊称为“佛陀”,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0岁。

    释尊苦行、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秘密护卫侍者,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说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解脱苦难,开示悟入佛知见故,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兴佛教,救度众生。其中熟知的有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 ;这是大会式的宣讲,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救度无量数人脱离苦难,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无量的众生因佛陀的教诲而弃恶修善,忏悔罪业,发菩提心,奉法修行。由此而得胜妙乐者,究竟解脱者,毕竟了悟无上菩提者无量无边。如佛陀在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五蕴等圣妙法门,五人闻后便获果证,当即从佛出家,皈依了佛陀。此后佛陀更是游历四方,化导群伦。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国王,及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会下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等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地位低下的优波离、挑粪匠尼提等。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涅盘

    就这样说法度生49年,因缘将至。亦是为令众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实践解脱之道,佛陀于年八十垂般涅槃。

    临涅槃之际,所有的众生都悲啼号哭,声闻、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集会,佛陀以大悲心开导大众,佛性常住真实无变,及常乐我净等义。又开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都当得成大觉佛果,并广说与涅槃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

    叮咛弟子,护持净戒,常当一心,勤求出道,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云: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传说世间上只要有人开始皈依佛门,开始修炼了以后,都会在西方世界的莲花池里长出一朵莲花苞。

    如果这个人修行成功了,这朵花苞便会盛开成美丽的莲花,这样西方诸佛便知道了凡间有人修行成功了,便会派人下去接引……(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三世诸佛
    佛教就不得不提到三世诸佛,这也是王明最为关心之一的。

    邓红的身体王明还在治疗,这些看过的东西也在他的脑海里飞快的闪现着。

    提到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一般以燃灯佛代表过去诸佛,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诸佛,弥勒尊佛代表未来诸佛。

    乃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诸经论所列举之名称、数目不一,长阿含经卷一、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等列举过去七佛之名,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经等说未来弥勒佛之出世,决定毗尼经、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大宝积经卷九十等列举释迦佛等三十五佛,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观虚空藏菩萨经等列举普光佛等过去五十三佛,无量寿经卷上列举锭光佛等过去五十三佛,贤劫经卷六举出现在贤劫千佛,三千佛名经列举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五千五百佛名经举出五千五百佛之名。贤劫经卷八谓,于贤劫千佛出现之后有大名称劫,其时有千佛出现;大名称劫之后有喻星宿劫,其时有八万佛出现;喻星宿劫之后有重清净劫,其时有八万四千佛出现。

    据吉藏之观无量寿经义疏载,大乘认为以空间而言,有十方佛之存在;以时间而言,有三世佛之普现。然小乘则不主张十方之说,而仅论及三世佛,且谓一世仅有一佛。

    三世出现之诸佛。法华经方便品曰:‘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观无量寿经曰:‘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又称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出现的诸佛。其名称、数目。诸经论所列,并不一致,如《长阿含经》卷一、《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等列过去七佛名;《弥勒大成佛经》及《弥勒下生经》等说未来弥勒佛之出世;《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谓,未来弥勒佛、师子应佛、承柔顺佛等诸佛出现;《决定毗尼经》、《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及《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等,出释迦佛等三十五佛名;《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及《观虚空藏菩萨经》等,列普光佛等过去五十三佛;《无量寿经》卷上,列举锭光佛等过去五十三佛。

    此外,《贤劫经》卷六说现在贤劫千佛;《三千佛名经》列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五千五百佛名经》出五千五百佛名;《贤劫经》卷八载,贤劫千佛出现后有大名称劫,其时亦出现千佛。大名称劫后有喻星宿劫,八万佛出现,喻星宿劫后有重清净劫,其时亦出现八万四千佛。

    不过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对过去佛的理解上有所区别,汉传佛教认为过去佛就是指燃灯佛。而藏传佛教认为如来佛前尚有几位过去佛。如来佛的前任过去佛为迦叶佛(和佛的弟子大迦叶非一人)。

    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

    燃灯佛是释迦牟尼的老师。释迦牟尼成佛就是由他授记的。据《瑞应本起经》记载。释尊为菩萨时,名叫儒童。有一次,他看见有人卖青莲花,就买了5枝献给燃灯佛。又有一次,他跟燃灯佛外出弘法时路遇泥泞,他脱下衣服铺在地上。请师父从上面走过。通过这两件事,燃灯佛慧眼识才,就对儒童授记说:“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此外,在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

    关于过去佛,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迦叶佛是过去佛。这位迦叶佛并不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而是过去七佛中的第六佛。《长阿含经》卷1称,他在“此贤劫”(现在之劫)时出世,也是释尊前世之师,也曾预言释尊将来必定成佛。

    过去佛常与释迦佛、弥勒佛组成一组“竖三世佛”的供奉形式,一般也供奉于大雄宝殿中。他居释迦佛之左。其形象特征是:跏趺端坐,神态庄严,两手以拇指相触,作说法印,有时骑一头狮子,一般不单独供奉。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有情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西方三圣,就是我们经常所看到的,佛像里面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叫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表无量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观音菩萨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势至菩萨是代表喜舍。

    西方三圣 ;又称 ;阿弥陀三尊,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胁观世音菩萨,右胁大势至菩萨组成(此处的左和右是按照阿弥陀佛的左手边和右手边)净土宗崇拜对象。

    西方极乐世界教化众生的导师也,梵语“阿弥陀”,中文称“无量”,因为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

    ,所以号阿弥陀,按《无量寿经》之记载:在过去久远劫以前世自在王佛时代的世界中,有一个国王听闻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后,内心充满愉悦喜乐,发起趋向无上菩提正觉的真实向道之心。放弃国土捐舍王位,出家作沙门,名为“法藏”。恭敬前往世自在王佛处所,请求佛陀开示说法,当时世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广泛地说出二百一十亿诸佛世界,及其世界中天、人之善恶行为,国土之粗劣恶浊或善妙殊胜,并应法藏比丘之愿,将所有国土的情况全部显现给他看。

    当时法藏比丘,听闻佛所说的庄严清净国土,并且承佛的大威神力而都亲眼目睹之后,起发了无上殊胜的愿力。此时法藏比丘心地清净寂然安定,心意无所执著。以长达五劫的时间,思惟修习选择摄取了庄严佛国利益众生的清净行愿,如是思惟修习之后,亲往世自在王佛处所,禀白佛陀:‘唯愿世尊不舍慈悲倾听思察,如是我所发的誓愿,今日应当完全地表露说明发下了四十八大愿。

    法藏比丘建立此四十八大愿之后,专一志向投注心意于庄严胜妙国土。其精进修行所感召的佛国世界,开阔广大无有障碍,超然殊胜独特美妙,其所建立的国土久远恒长,无有衰恼无有变异。于不可思议百千亿那由他年岁久远劫来,积极培植菩萨无量的福德胜行。从不生起贪欲之心、嗔恨之心、恼害众生的心。不起贪欲想、嗔恨想、恼害想,不著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忍辱的力量坚固成就,从不计较抱怨一切劳苦。少欲知足,毫无染著嗔恨愚痴之念,心念住于三昧定意、恒常处于无为寂静,一切智慧通达无碍。没有虚伪谄媚邪曲之心,和颜悦色,柔软爱语,时时主动流露关怀问候的慈爱心意。勇猛精进于自己所立下的志向誓愿,从来没有懈怠疲倦。专意追求清净纯白的善法,惠赐利益一切众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上地庄严自我之身心,具足种种福德善行,令一切的众生,功德利益皆得成就。

    安住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不假造作不起妄念,观察世间一切诸法如幻如八十四章化,远离所有粗恶低俗、自害害人彼此相害的言行。修习一切柔软爱语、自利利他人我兼利的善行。放弃国土舍离王位,摒除财色的**,亲身实践六波罗蜜,亦教他人行六度万行。无穷尽的时劫以来,积功累德。随著其所转生的地方,一任他的意愿和所求,无量的珍宝库藏,自然显发应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觉真实解脱之道。或者示生为长者居士、富豪家族、权贵种姓。或者示生为刹利国君转轮圣王。或示生为六欲天天主、乃至大梵天王。常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供养恭敬诸佛世尊,如是的功德多得无法称叹记数。口中之气芬芳洁净,有如青莲花香。身上的毛孔,散发出栴檀香味,其所散的香气普遍熏染无量世界。容貌颜色端正无缺,身相完好殊胜美妙。手中常常自然生出无尽的宝藏、衣服饮食、珍妙华香、彩画宝盖、仪杖旗帜等装饰物品。如是等事超过一切世间诸天人民的功业福德,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下丘脑结界
    法藏比丘今已成佛,现在西方。

    距离此娑婆世界十万亿国土的地方,这个佛国世界的名字称为“安乐”,自从法藏比丘成佛以来,已经过了十劫的时间。

    又根据《悲华经》说:‘往昔过恒河沙数不可数千万亿劫的时间以前,有一个世界称为“删提岚”,劫名“善持”。其中有一个转轮王名叫“无诤念”,于宝藏如来处,发菩提心,期愿摄取庄严的净土。佛即为他授记,从此向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的世界,在那个世界过一恒河沙数不可数百千万亿劫的时间,进入第二个恒河沙数不可数百千万亿劫的时间内,此时的世界,已转名为“安乐”,你到那个时候当可成佛,号为“无量寿如来”。’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依据《悲华经》所记载的誓愿,大略与《无量寿经》所发的愿相似。

    《一向出生菩萨经》又说:‘阿弥陀佛,在无量不可数时劫的时间以前,为转轮王的太子,名字为“不思议胜功德”,年十六岁时,从宝功德星宿劫王如来之处,听闻到法本陀罗尼。在七万年中,精进勤奋修行学习,未曾睡眠,也不稍微卧倒休息。后来得遇九十亿百千那由他诸佛,于诸佛所说的法语,皆能听闻受持修行学习,厌离在家剃发出世,作出家沙门。作出家沙门以后,更于九万年中,修习此陀罗尼,又为一切众生分别义理显扬开示。一生之中,努力精进教化众生,令八十亿那由他众生,发菩提心。积功累德,至不退转之地。’

    《法华经》也说:‘过去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位王子,皆以童子年纪出家而作沙弥。彼大通智胜佛既已成佛,说完《法华经》之后,即进入寂静的屋室,经八万四千劫。当时十六位王子菩萨,各个高升法座,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大众,广泛说明分别疏通《妙法莲华经》的义理,一一皆度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等众生。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