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拣宝-第3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如果是临摹之作,那就另当别论了。毕竟,不能否认的是,一些临摹的作品惟妙惟肖,就算是专家,也不敢认定自己的判断一定百分之百准确。

    这是一个让人比较尴尬的事实,对于鉴定师来说,不怕赝品,就怕老仿的东西。因为老仿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流逝,自然把一些破绽抹去了。这种情况下,自然给后人的鉴定带来一些困难,仿佛模棱两可,不太好判断真仿。

    “老陈,你上。”

    就在这时,有人催促道:“快看看,这些款印有没有什么问题?”

    所谓术业有专攻,显然那位陈专家,就是专门研究款印这一块的。对于款印方面的知识非常渊博,甚至本身还是一位金石篆刻家。

    陈专家出马,不仅是顶俩儿,顶十个都不成问题。片刻之后,他就有了结论:“没错,款印没有什么问题。不仅有李龙眠本身的钤印,另外还有南宋内府的收藏鉴赏印章……”

    一时之间,陈专家如数家珍,把一个个印章的来历细说出来。从北宋开始,一直到民国年间,根本没有任何遗漏。这个本事,着实让王观叹为观止,羡慕得很。

    之后,又有另外的人出场,仔细研究绘画的纸页,也判断这是宋代的古纸。款印纸都对,然后就是研究其中的装裱。不过就是在装裱上好像有些问题,据专家分析,这个装裱的痕迹,好像不是宋代的技术,反而像是明代的手法。

    只是据那个专家仔细研究之后,大家才发现是虚惊一场。因为从修饰的痕迹来看,这幅作品到了明代的时候,可能是出现了一些破损,所以收藏家才请了高手重新装裱。发现了这个细节之后,大家对于作品的真仿却是有了自己的判断。

    又研究十几分钟之后,大家互相交换了意见,然后齐齐点头。

    “八成是真的。”

    八成就可以了,这是鉴定师的习惯,不管有多大的把握,都习惯留下余地。免得以后找到新的证据,推翻了自己的结论,那么也有回缓的机会。

    “既然这样,这幅画就可以留下来了。”说话之间,王观微笑示意起来。安德森先生自然没有意见,立即让人备案记录。

    鉴定了一件国家文物,周老等人也十分高兴,但是随着铺开另外一根卷轴,大家也随之收敛心情,继续仔细打量。

    乍看之下,大家发现这是一幅纯粹的书法字帖,而且还是草书。说实在话,对于草书,如果不是学过,一般人肯定是看不懂的。

    或许有人觉得,草书其实就是乱写一通,根本没有什么内涵。

    这话肯定是不对的,毕竟如果草书真的只是乱写一通,那么千百年来,为什么只有屈指可数的草书大家受到世人的推崇?

    中国的两汉时代,是草书的初创阶段。起初章草的用笔风格,是建立在隶书基础之上的,到了魏晋时代,用笔呈丰腴肥美的形态,典型代表就是王羲之的豹奴帖。

    但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在评论古今书法的时候,也曾说自己的书法,比之钟张(钟繇、张芝),应当抗行,或者超过他们。然而张芝的草书精熟,以至于池水都是黑的。假如我沉溺若此,未必输于张芝的草书。

    未必两字,这是假设的语气,说明王羲之也觉得,就草书而言,自己不如张芝……(未完待续。。)
第1031章 草书天下称独步
    ()    PS: ; ;三更了,求几张月票支持,谢谢。 ; ; ;尽在

    当然,眼下这幅草书字帖,肯定不可能是张芝的作品。不过,这幅作品的作者,却是一位与张芝同等级的草书大家。

    “怀素?”

    一瞬间,一个专家惊喜交集之余,也有几分不确定:“你们看看,这是怀素的笔法吗?”

    “怀素和尚的狂草?”

    与此同时,其他人也纷纷反应过来,眼睛又迸发出闪亮的光芒。

    关于怀素和尚,想必很多喜欢书法的人不会陌生。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sāo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位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唐代,那是继魏晋之后,中国书法的另外一个高峰期。无论是初唐四大名家,还是中唐的颜筋柳骨,都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要是提到草书,恐怕在大家的印象之中,整个唐代两三百年间,唯有两个人值得一提而已。

    这两人自然就是张旭,以及怀素和尚。张旭不必多提,却是有草圣之称,他的草书更是与李白的诗、裴将军的剑,号称天下三绝。

    至于怀素,却是一个和尚,一个不守清规戒律的和尚。他幼年出家,少年时痴迷书法,沉溺于纸笔翰墨,整天介乱写乱画,曾两次被驱离寺院。

    不过,据人考究,怀素出家,肯定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由于家贫。因为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曾做过县令、长史之类的小官,按照他的家世与门第,也算是满门书香。

    只不过。怀素和尚的家族之中,好像有出家的传统。比如说他的伯祖父惠融,就是僧人,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学习欧阳询的书法,几乎可以乱真。

    另外,出家也有出家的好处。毕竟那个时期正逢安史之乱,怀素和尚在寺院清修。可谓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管政治风云多么动荡,都与他无关,甚至能够静下心来练习书法。这才成为了一代名家。

    就是明白怀素和尚的名头,更加清楚他的草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周老等人才会那么兴奋。而且与其他书法名家的字帖相比。怀素和尚的草书更加容易鉴定。想想就知道了。尽管草书很容易写,但是写得好的却极少。就好像是太极拳一样,易学难jīng。

    尤其是怀素和尚的草书,犹如夏去多奇峰,变化莫测。

    一般人不要说学了,就是临摹也难以把握其中的jīng髓神韵。就是这个缘故,所以收藏市场上。各种书法名家的赝品十分常见,但是草书作品却非常稀少。一是懂得欣赏草书,愿意购买草书的人就不多。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模仿的困难程度了。

    也是基于这个理由,经过一番研究之后,一个专家肯定无疑:“这是怀素狂草真迹。”

    “你们看,草书作品笔法似游丝,犹如轻盈的彩绸,在回环缠绕之中,你永远找不到打结的结点。……”

    此时,专家分析起来:“这个就是怀素草书的特点,一般人以为怀素的狂,那是泼墨大写意,其实是片面的看法。其实在我看来,怀素的笔法更偏向于细腻,只是细腻内敛,常人难以察觉罢了。”

    “嗯。”

    旁边有人赞同:“作品通篇神采飞扬,笔墨活泼飞动,笔下虎虎生风,乍看好像一条激流奔涌的大河,在波澜壮阔中迭起。但是细看,却仿佛含蓄而内敛的小溪,在潺潺流动之中透出清丽秀挺之气,蜿蜒曲折,绵绵不绝。”

    在专家评点的时候,王观也是认真聆听,不过由于对草书研究不多,倒是体会不到专家形容的韵味。然而仔细观赏,确实觉得这篇草书字帖字错落有致,篇幅字体更是疏密合理,笔墨浓淡相宜,让人看起来感觉十分舒服,确实是篇好作品。

    不是王观肤浅,实际上这也是鉴定的小窍门。因为书法字帖,通篇都是字,反而更要注重赏心悦目的效果。不然的话,全部是密密麻麻的字,估计看得眼睛都花了,哪有什么欣赏的心情。

    所以说,一篇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考虑其中的布局,还人笔墨的浓淡。尤其是长篇书法大作,哪里该疏,哪里该密,落笔什么时候重,什么时候轻,都是很有讲究的事情。

    疏得太厉害不行,那就显得松松垮垮,不成样子。但是密得紧凑,又显得拥挤不堪。笔墨的浓淡也是这样,墨sè淋漓固然好,但是过犹不及,又显得乌黑一团。相反,要是笔墨十分轻淡,似有若无,看着都觉得费劲。

    就是由于有诸多的讲究,所以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家字帖,无一不是jīng品佳作,堪称是后人练习书法的范。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确信道:“不仅是怀素的作品,而且更是他中年以后,领略了书法的真谛,书法创作进入了巅峰状态的手笔。”

    “这话有什么根据?”旁边有人好奇道,毕竟也不是谁都懂得鉴定书法字帖的,看不出其中的jīng妙绝伦来也很正常。

    “当然有依据。”

    此时,那个专家笑道:“据史料记载,怀素和尚年轻的时候,练习书法很勤奋,曾种植上万株芭蕉树,把叶子都剪下来,用来练习书法。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怀素少年的时候,却没有师承,却为他的书法创新埋下了伏笔。”

    “毕竟众所周知,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时代,唐朝书法氛围崇尚法度。王羲之书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时人更是趋之若鹜。然而,怀素却是一个叛逆者,并不在意当代的艺术cháo流,更多的是自己探索。”

    说话之间,专家感叹道:“安史之乱之后,大诗人李白南游洞庭潇湘。这一年,李白五十九岁,怀素正值弱冠之年,他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这是怀素第一次遇到李白,也是唯一一次与其交往。”

    “两个人xìng情相近,李白斗酒诗百篇,怀素醉酒字更狂。作为长者,李白爱惜人才,更提拔后学,对怀素创新给予了肯定,甚至写诗赞扬。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一首草书歌行,道尽的李白对怀素的偏爱与推崇。

    王逸少就是王羲之,张伯英则是张芝,张颠自然是张旭。李白说王张两人浪得虚名,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成就已成为了过去。又说张旭老死不算数,重在推崇少年怀素英名。

    当然,不师古三字,旨在表明怀素的创新jīng神。

    “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比较夸张,而且他xìng情豪爽,觉得一个人好,那肯定把对方使劲地捧高,也不怕对方掉下来摔死。”

    适时,专家笑道:“幸好怀素也没有辜负李白的期望,年轻的时候肯定当不得草书独步天下的称赞。但是到了中年,经过十几年的游学,他的书法也进入略无凝滞的境界了。”

    “当然,所谓的不师古,也只说对了一半。年轻时候的怀素,的确是不师古,但是过了而立之年,他的书法就开始处于彷徨的阶段,笔法停滞不前,遇到瓶颈了。”

    “发现自己的书法没有提高之后,他就开始四处游学。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谒见当代的名家,观赏前人墨宝,然后豁然开朗。”

    “然而怀素真正获得笔法jīng髓,却是拜见他的表叔邬彤之后,才逐渐领悟到魏晋的笔法。邬彤是张旭的学生,也是颜真卿的同窗。邬彤把怀素留在家中,他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如寒冬枯树等缺点,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

    说话之间,专家感慨万端:“如果说,怀素青少年时期的书法,凭借的是艺术直觉。那他三十岁以后的艺术探索,则是在艺术传统中求索。而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笔法传承,笔法则是魏晋书法的核心机密。”

    “掌握了这个核心机密,怀素终于书法大成,在拜访颜真卿的时候,颜真卿也不吝啬,把十二笔意倾囊相授,并且询问怀素对于草书的感悟。”

    说到这里,专家又是一叹:“怀素和尚表示自己师法自然,曾经长时间观察夏云的姿态,发现云朵随着风势,转化而变化莫测,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龙翻腾,或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或如大鹏展翅,平原走马,不胜枚举,美妙无穷。”

    “这个就是夏云多奇峰的境界,也是怀素草书大成的表现。”

    说话之间,专家示意道:“你们看这幅作品,书法变幻无常,是不是就好像夏云一般,不仅奇峰突起,书法的线条也十分多样化。细腻飘逸的游丝,状若天女散花的笔致,把隶书与章草的规范,娴熟而技巧地纳入了囊中。”

    在这个专家的分析之中,大家也颇为认可他的判断。毕竟,人家来就是专门研究书法的大专家,发言自然格外有权威xìng。再说了,其他人的眼睛也没瞎,经过细致的研究之后,发现绢纸果然是唐代的东西。

    一番印证之后,众人也可以肯定,这又是一件不亚于李公麟九歌图卷的稀世珍宝……
第1032章 写生珍禽
    ps: ; ;月底求票支持

    “记下来,这件也要……”

    这个时候,周老示意起来,一脸心满意足。

    “没问题。”

    安德森先生也干脆点头,反正不是他的东西,他肯定也不心疼。再换句话说,就算这是他的东西,但是用来交换犹太教的圣物,他也是心甘情愿。

    说白了,这是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就算安德森再怎么中国通,也不可能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相反,他从小接受犹太文化的熏陶,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在他看来,再多的古画字卷,估计也比不上犹太教圣物上的一个文字。

    对此,大家心知肚明,安德森先生爽快,王观等人也是心安理得。所谓的价值,说到底还是大家心里的一杆称,只要自己觉得值得了,那就真的值得了。

    “再看看还有什么宝贝。”

    与此同时,周老等人在发现两件稀世珍宝之后,也颇有几分得陇而望蜀。不过,可能是好运气用完了,在接下来的鉴定之中,却是没有再发现同等级的珍宝了。

    王观觉得惋惜,不过周老等人却是很沉得住气。这就是阅历,大风大浪过来了,他们更加明白珍宝可遇而不可求的道理。

    “而且,这些东西,尽管不能称为珍宝,但是称为珍品一点也不为过。”周老宽慰道:“再说了,现在只是看了一个保险柜而已,另外还有几个没看呢。”

    说话之间,周老等人看向了安德森先生,这已经不是暗示了,而是直接催促起来。

    “别的不多说,我可是知道写生珍禽图,肯定藏在这里。”周老直言不讳道:“今天我们过来。有很大程度上是冲着那画来的。”

    “写生珍禽图?”

    听到这话,王观也感到有几分意外:“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吗?”

    黄筌,那是五代时期西蜀宫廷画家,先后供职前蜀、后蜀,最后入北宋画院。擅长花鸟,以工笔画闻名于世。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法。

    黄筌最擅长用勾勒法作画,以细淡的墨线勾画出所画花鸟的轮廓,然后填以颜色,给人以富丽工巧的感觉。同时,他爱好名画异草、珍禽鸟兽,寓有富贵吉祥的含义。归宋供职于宫廷之后,他的画风就成为北宋初翰林图画院优劣取舍的标准。被称为院体,影响力极大。

    如果真是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价值肯定非同一般,不过……

    “不过。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不是在故宫吗?”

    与此同时,王观皱眉道:“作品我也见过,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二十四只,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笔法工细,色调柔丽协调。可见写生的功力十分深厚。”

    “不是,不是黄筌的写生珍禽图。”

    这时,周老微笑摇头道:“而是宋徽宗赵佶的写生珍禽图。”

    “咦?”

    刹时,王观一怔,随之反应过来:“零二年嘉德春拍,以两千三百万高价被人拍走的写生珍禽图?好像当时这个价格,似乎创造中国书画拍卖史的最高记录。以至于引起了轰动,沸沸扬扬……”

    “十一二年前的事情,你居然还记得,难得啊。”周老笑道,也默认了王观的话。

    “研究历年拍卖品的时候看到的。”

    说话之间,王观若有所思:“图画被拍走之后,就没有了消息,难道是被海外藏家带走,远渡重洋流落到这里?”

    “差不多。”周老轻轻点头:“东西被拍下来之后,我们立即联系那人,可惜那人只不过是代理人罢了。而且坚决不透露背后买家的信息,不过经过多年来的关注,我们最终还是确定东西就在这里。安德森先生,我说得对吗?”

    “周先生,这件事情,你不应该问我。”

    适时,安德森先生微笑摇头道:“如果保险柜中有的话,那么肯定有,如果没有,我也没有办法啊。”

    一边说着,安德森先生也随之把其他保险柜打开了,里面的东西却是一览无余。另外的几个保险柜,东西就比较杂多了。不仅有字画卷轴,也有金银铜玉、牙角木雕之类的物件。

    “大家留意一下,看看有没有写生珍禽图。”

    在周老的招呼下,众人连忙走了过去,逐一拿起卷轴字画察看起来。王观的运气不错,拿起一根较长的卷轴,打开一看居然是名家作品,然而却不是写生珍禽图。

    “在这里。”

    与此同时,陈专家的惊喜交集的召唤起来,小心翼翼把图画搁放在桌面上之后,这才招呼大家过来观赏。

    众所周知,宋徽宗赵佶做皇帝不行,但是在书画上的造诣,却是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反正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在皇帝之中他的书画自称第一,恐怕也没人敢站出来反驳。哪怕是南唐后主李煜,最多是在诗词上更胜一筹而已,字画却要甘拜下风。

    说起来,赵佶能书善画。在书法上,他自创瘦金体。在绘画上,无论山水、人物,无不精能,尤其擅长花鸟。不过由于国破家亡,他的许多作品都毁于战火之中。根据后人考证,他的存世作品不多,大概有二十多件。

    二十多件之中,还有一些是当时宫廷画师捉刀代笔之作,属于赵佶亲力而为的作品屈指可数,而写生珍禽图就是凤毛麟角的亲笔画之一。只要清楚这一点,就该明白这幅写生珍禽图有多么珍贵了。

    十多年前的两千多万,放到现在出价两亿,估计也有人舍得掏钱。想想就知道了,连明清宫廷御笔,现在都有人追着抢着要,更何况赵佶的艺术修养很高,他的作品本身就充满了观赏价值。才两亿而已,或许在某些人眼中,这是贱卖了。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这个时候,没人去想这幅画到底值多少钱,而是仔细观赏起来,只见图画是水墨纸本手卷,属于宋徽宗写生花鸟画的典范。

    细看就可以知道,画卷共分十二段,每段接缝处有宋徽宗的双螭印,共十一方。其中包括他的政和、宣和及双螭玺,分钤于每段的合缝处,纸边尚存小半方残印。这些是小细节,也给图画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另外就是图画的本身了,十二段花鸟,不着一色,仅以水墨描绘了不同的栖禽,笔墨浓淡变化,极富层次和质感,显现出宋代中国画严谨的写实的画风与典雅的审美趣味。

    图中鸟之羽毛,用淡墨轻擦出形,又以较浓墨覆染,再以浓墨点染重点的头尾、羽梢等部位,层叠描绘,反映鸟羽松软的质感、丰富的厚度以及斑斓的色彩。

    总而言之,这些花鸟,无论是形态,还是神态,都精妙绝伦,让人过目难忘。

    “没错,就是这幅画。”

    适时,一个专家微叹道:“当年我鉴赏过,可惜与之失之交臂。十二年了,现在重新再遇上,可不能错过了。”

    “说得很对。”旁边众人深以为然。

    听到这话,王观就意识到该是自己出马了,立即说道:“好,把它记下来。”

    “不急。”

    适时,周老却比较谨慎:“先看看,看完了再说。”

    “嗯,确实要好好看看……”其他人也不反对,之所以这样小心谨慎,却是由于关于这一幅画,在行业之中却是存在了一些争议。

    实际上,古画鲜少不存在争议的。主要是每个鉴定师,都有自己鉴定东西的标准。如果发现一些细节与自己的认知有异,自然觉得东西可能不对。

    这幅写生珍禽图也是这样,有人觉得图中禽鸟造型准确、神态各异、生动传神,却也有人认为图画笔墨平平居多,败笔不少,精彩之处未见。到底是形神具备,还是用笔迟滞粗糙,各有各的看法,由于审美情趣的迥异,真的没办法统一。

    不过,从印章来看,除了宋徽宗本身的印章以外,另外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年间,他才尽兴发挥,不但盖上了皇帝印玺二十一方,又制作了十二个句子分别题于画心之中。

    据人考证研究,觉得乾隆皇帝这些印章和句子倒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考虑到乾隆皇帝鉴定东西的本事也不太靠谱,所以也有人觉得,这画可能是元明时期的仿作。

    然而,东西在流传的过程之中,无论是民国的大收藏家张葱玉,还是近现代鉴赏大师启功先生,以及许多顶级古书画鉴定专家,也曾确定这画为宋徽宗真迹。也就是说,觉得这画卷是真迹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只有少部分人存疑罢了。

    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大家觉得这应该是真迹。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在零二年春拍上拍出两千三百万的高价。可是那少部分人也不服气,他们觉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其中的真真假假,还真是不太好说得清楚。

    不过,在研究片刻之后,一个专家率先说道:“我觉得肯定是真迹,且不提纸质还有印章,单单就画风而言,与宋徽宗另一幅真迹四禽图一模一样。尤其是禽鸟的翎毛的眼睛,更是十分传神……”(未完待续。。)
第1033章 待定
    ps: ; ;起码还能两更,求张票。

    “宋徽宗的花鸟画,最细致的就是翎毛和眼睛了。”

    此时,一个专家侃侃而谈:“据说他在画翎毛的时候,习惯用双勾谨细,使得毛羽洒然,形体生动而自然。尤其是描绘禽鸟眼睛的时候,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活动。”

    “这幅写生珍禽图中的鸟儿就是这样,充满了形神兼备的高妙写生,已从朴实真诚之趣,变而为精微灵动,也就是形似以物趣胜,神似以天趣胜……”

    在评点之中,王观等人也纷纷点头。画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直观的感受,自然比较偏向东西是真迹的立场。毕竟所谓的存疑,有时候却是有些人的投机。

    这不奇怪,无论古今,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有投机者的存在。鉴定师这个行业也是这样,在给东西挑毛病的时候,未必就是觉得东西有问题,或许是为了标新立异,又或者是赌一把。毕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以前觉得是真迹的东西,现在也可能断定为仿作了。

    基于这个理由,一些人自然投机取巧,想要赌运气。如果碰巧让他说对了,那么这件事情就是他的荣誉、骄傲,肯定时常挂在嘴边。也就是这个原因,才使得行业之中充斥了各种不同的声音,牛鬼蛇神一大堆,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时常发生。

    所以说,外人觉得古玩收藏的水很深,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毕竟只有乱了,他们才能够浑水摸鱼,大捞好处。

    不过周老等人却很有操守,有一说一,东西对就对,不对就不对。自然不会有什么私心。经过细致的鉴定之后,一致认为东西就是真迹。

    “肯定没问题,就它了。”一个专家笑叹道:“有了这三件宝贝,真是不虚此行。”

    “你要求太低了,好东西还在后头呢。”

    与此同时,旁边的专家呶嘴示意道:“看见没有,玉玺!”

    玉玺,当然不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而是清代皇帝的印玺。

    毕竟清代的皇帝除了二十四宝以外。还刻了许许多多印玺。比如说乾隆皇帝,一生刻印无数,据说在万枚以上。这些玉玺在清末的时候,大多数被掠夺流失海外。近些年来,世界各大拍卖场上,没少看见这些皇帝玉玺,而是价格被炒得很高。

    有人说,这是掠夺一次不够,看见中国人有钱了。所以变着法子进行二次掠夺。这话尽管有几分偏颇,但是未尝没有道理。

    不过,现在的情况好点,有人打开秘库保险柜大门。让大家随便挑东西。这样的情况可不多见,周老等人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眼睛肯定是有多大就睁得多大,不放过任何一件珍贵的宝贝。

    玉玺。自然是宝贝,尤其是皇帝的玉玺,更是难得的宝贝。现代的人可能缺乏代入感。实际上在古代的时候,印玺相当于身份证,犹如一个人的权势地位象征。

    在一些古代文献资料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在攻破某座城池之时,直接把城中官员杀掉,然后再用官印号令军民,而且军民也十分服从。

    再有就是某某官员在赴任途中,或是病死,或是被大盗砍杀,然后有人冒名顶替去做官,有官印为证,却根本没有什么人怀疑。

    对于这样的事例,估计现代人当成是传奇故事。实际上,这却是真人真事。要知道古代的交通非常落后,尽管没有老子小国寡民,乡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夸张,但是有些人真的一生没有走出百里范围之内。

    这也就是所谓的乡土情结,故土难离。主要是一离开,很多时候就再也没有机会返回乡村之中了。客死他乡,葬送在别的地方,这样的情形也不少见。

    交通的落后,自然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没有相机电话网络的时代,符印自然就成为了检验一个人身份的信物。那么有了官印,自然可以冒名顶替。也就是说,官印是权力的象征,大家认印不认人,印比人重要。

    就是明白这点,周老等人自然更加清楚玉玺的价值。不仅是经济价值,更包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