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楚汉争鼎-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灭魏,有强大、严谨、有序的国家体系做后盾,因此能够很好地接管魏地,使魏地迅速走上正规,可陈胜、吴广这两个暴徒在夺取了魏地之后,却只是一味地破坏、破坏、再破坏,结果就把个繁华富庶的中原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此后,楚汉相争,主战场又在魏地,前后八年混战下来,整个中原的人口大量流失,田园大量荒芜,原本人烟密集的中原,都快要变成无人区了。
所以,张说在初步整顿好治安之后,就马上组织百姓恳荒,眼看就要入冬了,如果抓紧时间开恳出大片的荒地,则播下的小麦明年夏天就能收割,收了第一茬夏粮之后,梁国的饥荒就基本上能捱过去了,百姓也不用再挖野菜充饥了。
张说边走边对彭越说道:“大王你看,这一片河滩地少说也有上千顷之广,虽说已经荒芜了好几年,不过每年夏汛之后都会被河水淹没,因此肥力足够,如果全都种上小麦,在明年夏汛到来之前,至少能收获十万石小麦!”
一千顷就是十万亩,一石为120秦斤,约等于后世的60斤。
也就是说,秦汉时代小麦的亩产只有区区60斤,无疑是很低的。
不过彭越听了却非常的满足,无比惊喜地道:“国相,你是说,只这一片河滩地,到明年夏天就能收获十万石粮食?”
张说道:“只要有足够的麦种,问题不大。”
梁国地处中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耕种面积极为广阔,如果有足够的劳力,别说上千顷,就是开垦十万顷良田都不成问题,这也是张说敢于临危受命的底气所在,因为梁地物华天宝,稍加治理就能五谷丰登!
“麦种不是问题。”彭越摆了摆手,不无兴冇奋地道,“齐王是个讲信义的人,他说了会借我们五千斛麦种,就一定会借!”对于韩信的人品,彭越还是信得过的,就是这家伙收的利息也太重了,只借五千斛,却要还两万斛,真他娘的黑。
君臣两人正说得高兴,护军校尉申屠嘉忽然匆匆上前,双手捧着一封书简递到了彭越面前,恭声道:“大王,上将军急报!”
彭越接过书简,匆匆看完顿时变了脸色。
张说道:“大王,是不是白马津那边出什么变故了?”
彭越没有说话,而是把书简递给了张说,张说看完书简,也是难以置信地道:“至少两万骑兵?!赵国什么时候组建了这么庞大的骑军?!”
“这不是赵军。”彭越摆了摆手,沉声道,“是楚军!”
“啊,楚军?!”张说蹙了蹙眉,低声道,“流窜到九原的楚军?”
彭越点了点头,喟然道:“没想到,真是没想到啊,项庄小儿的楚军余孽非但没有被九原的胡人给击灭,看样子竟然还反过来吞并了九原的胡人,这才半年时间,竟然就拉扯起了这么庞大的一支骑军!厉害,厉害哪!”
“大王,这可怎么办好?”张说道。
早在几个月前,汉王就曾谴使前来,说是一旦项庄的楚军余孽南下中原,让梁军无论如何不能放他们过去,显然,汉王早就知道项庄的楚军残部并没有被胡人吞并,也知道楚军迟早会离开九原南下江东,所以才会谴使前来。
如果汉王没有谴使前来,梁王大可以装聋作哑,任由楚军过境。
可现在,汉王已经谴使前来,梁王如果放任不管,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至少有不尊重汉王的嫌疑,现今天下,虽说各王并立,但谁都知道,汉王才是诸王之首,说到底,不管是齐王还是梁王,都还是汉王册封的呢。
彭越沉吟片刻后道:“即刻谴飞骑向齐王求援!”
张说默默点头,彭越此举无疑是很明智的,单以威望而论,天下诸王,无人能出汉王之右,可以武力而论,却以齐王最为善战!所以,如果齐王出兵,则梁王不妨跟着出兵,如果齐王对此不闻不问,梁王也大可以置之不理。
次日,彭越派出的飞骑就长驱六百里赶到了临淄,韩信得讯,当即召集上将军曹参、国相王陵以及亚相娄敬前往齐王宫议事。
传阅完梁王送来的求救信,韩信道:“诸位,都说说吧。”
上将军曹参不假思索地道:“早在几个月前,汉王就曾谴使前来,说一旦发现项庄小儿的楚军残部大举南下,则大王无论如何也要出兵截击,汉王乃诸王之首,大王理应遵其号令行事,因此,臣以为大王应该出兵。”
亚相娄敬幽幽地道:“可问题是,梁王的求援信里也说了,项庄的楚军余孽在吞并九原胡人之后,已经变成了清一色的骑军,而我大齐的军队却多是步军,两条腿怎么也不可能跑过四条腿,又靠什么打败楚军呢?”
国相王陵道:“骑军的机动力固然强,可我们也并不是非要打败楚军不可,只要我军与梁军联手,以河水天险为屏障,将项庄小儿的楚军余孽阻在河水北岸,令其不得南下江东与项佗、项冠的楚军残部汇合即可。”
娄敬道:“河水延绵上千里,拦,只怕是拦不住吧?”
“那也未必。”曹参道,“只要沿着河水南岸多筑烽火台,一旦发现楚军有渡河或者搭建浮桥的迹象,便即烽火示警,楚军纵有数万骑军,又能如何?”
娄敬微微一笑,不再争执了,他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曹参、王陵也同样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至于最后,就看韩信怎么决断了。
韩信沉吟片刻后道:“国相留下来辅佐太冇子监国,上将军及亚相随寡人兵发白马,偕同梁王共击楚军!”说此一顿,韩信又道,“再谴使者前往邯郸,敦促贯高、赵午从身后袭击项庄的楚军残部,不得有误!”
白马津,也就是白马渡口。
半个月前,楚军大举进入驻白马津,便开始伐木造船,同时搭建浮桥。
虽然河水冬季会进入封冻期,但冰层太薄,行人在上面走尚且有坠入冰窟的危险,骑兵过河就更危险了,一旦出现大面积的冰层塌陷,后果将不堪想象。
值得庆幸的是,河水普遍不深,因此搭建浮桥难度不大,经过半个月的忙碌,浮桥已经延伸到了河水中冇央,再有十天左右,就能直抵河水南岸了!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彭越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回复,放不放行还是个未知数。
如果彭越执意不肯放行,说不得就只能跟梁军打一仗了。
毕竟,楚军不可能在白马津一直驻扎下去,虽说军粮肉食还足够支撑大半年,河水北岸也有大片大片的水草地,楚军将近十万匹战马、驮马根本没有草料匮乏之虑,但项庄还是希望能够尽快地回到江东,尽早主持大楚的政局。
ps:说几句题外话,发现有许多读者老在纠缠一个问题,战马的后勤保障!有个观点,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都认为战马是很交贵的,除了吃精粮,就只能吃特定的牧草,否则就会拉稀……我的个天哪,真要是这样,当年蒙古铁骑拿什么从漠北打到大理,又拿什么从朝鲜打到埃及?难道整个欧亚大陆都种满了牧草?或者说,蒙古大军在出征时都随军带着足够一年用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车的干草?显然不可能嘛?
事实上,蒙古矮脚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就跟现在南方养的骡子一样,野外随便吃点什么草都能解决肚子问题,甚至,母马还能反过来提供大量的马奶,而充足的马奶,也是蒙古骑兵能够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当然,蒙古马适应能力再强,在经过长途跋涉或者高强度的战斗之后,的确是要喂**粮的,就像南方养的骡子,在背负四五百斤柴禾走了几十里路之后,回来就得给它喝半斤黄酒补补,否则,它是吃不消的。!。
第196章 秦王玉玺
定陶,梁王宫。
刘寇刚从白马返回,正向彭越汇报楚军的最新动向。
听完刘寇的汇报,彭越皱眉道:“也就是说,最多再有十天,浮桥就能搭好了?”
“最多十天!”刘寇点了点头,又道,“而且,最近几天不断有楚军的斥候骑兵趁夜悄悄渡过河水,前来刺探我军虚实,这也说明,楚军很快就要大举过河了。”
彭越皱了皱眉,转头问右下首的张说道:“国相,齐王那边没还没消息吗?”
张说摇了摇头,正要答话时,门下遏者奚意忽然高举着一封书简匆匆走了进来,一边疾走一边高声大呼道:“大王,齐王急信!”
彭越猛一伸手,大声道:“呈上来!”
按剑守在彭越身后的彭明早已大步上前,从奚意手里接过书简,又转身递给了彭越,彭越打开书简,匆匆看完顿时大喜道:“好,齐王发兵了!”
刘寇闻言一愣,愕然道:“没想到啊,齐王竟然真发兵了?”
“这有什么稀奇?”彭越哂然道,“项庄小儿有齐王想要的东西。”
“大王是说,战功?”张说说道,“击灭项庄的楚军残部,的确是大功一件。”
“战功?”彭越摇头道,“齐王连项羽的十万精锐都灭了,还会在乎这区区几万楚军残部的微末战功?”说此一顿,彭越又道,“齐王真正想要的是,项庄小儿的秦王玉玺!若是得到了秦王玉玺再献给汉王,那才是大功一件!”
事实上,彭越他又何尝不想得到秦王玉玺?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秦王玉玺真落到了他彭越的手里,他是绝不会献给汉王的,至于韩信得到玉玺后会不会献出,那就不知道了。
“秦王玉玺?”刘寇的眼睛霎时眯了起来。
张说也道:“大王是说,秦王玉玺在项庄手里?”
“没错,就在项庄手里。”对于这一点,彭越倒是非常肯定。
在关中,项庄祭拜始皇陵时,案上摆放的除了三牲,就有秦王玉玺!当时有不少关中老秦世族目睹,绝对不会有假!当初汉王刘邦之所以会对项庄的几千残兵如此上心,一路穷追猛打,何尝不也是为了秦王玉玺?
秦王玉玺,那可是始皇帝的正印啊!
大秦帝国以皇帝名义发布诏命时,盖的都是秦王玉玺!
如果没有这颗秦王玉玺,刘邦既便称帝,发布诏命时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各路诸侯和天下世族豪强也多半不会心服。
刘寇忽然说道:“大王,臣以为,当初就不该向齐王求援,只等楚军过了江,咱们再把陈郡大营、砀郡大营、颖川大营以及东郡大营的军队调集起来,一举围歼了楚军,楚军的恁多马匹还有秦王玉玺岂不就是大王您的了?”
由于军粮匮乏,彭越的十万虎狼之师,现今分别驻扎在各郡就食,在白马与楚军隔河对峙的就是东郡大营的三万精锐。
这三万精锐,也是刘寇的嫡系部曲。
彭越没好气道:“你就知道杀杀杀,调集大军容易,可大军调集起来后,吃什么?没有足够的军粮,你让将士们饿着肚子去跟楚军拼命?”彭越并不惧怕项庄,对自己的十万精锐也很有信心,但他绝不认为梁军能够饿着肚子打败楚军。
刘寇挠了挠头,不说话了,不过眸子里的凶光却仍未收敛。
彭越皱了皱眉,吩咐刘寇道:“齐王大军从济北大营开拔,到白马足有四百里,最快也要五天才能赶到,你这便回白马,加强河水南岸的巡逻力度,严防楚军斥候渗透!此外,还要发动将士沿河水南岸多筑烽火台!”
“喏!”刘寇揖了一揖,领命去了。
##########
河水北岸,白马津。
紧挨着白马津有一大片茂密的森林,如今这片森林已经被楚军封冇锁了。
在密林深处,已经搭起上百座炉窑,公输车带着上千降卒正夜以继日地烧制大瓮,在每座炉窑旁边,都已经码满了层层叠叠的大瓮,少说也有上万口之多!楚军烧这些大瓮,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渡河。
虽然田横正带着五千右军在白马津大张旗鼓造船架设浮桥,但项庄并没有把所有的筹码都押在浮桥上,万一彭越不肯放行,那么这批大瓮就会派上用场了,借助这批大瓮,楚军也同样可以渡河。
当然,缚着大瓮渡河,人马难免要挨冻。
而且,借瓮渡河,来回运输大瓮也是麻烦,终究不如浮桥方便。
不过,有道是狡兔三窟,凡事多留一手还是很有必要的,事先谋划好,总要比事到临头再去想辙要强。
堪堪巡视到一半,林子外面忽然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项庄回头看时,只见蒙殛已经飞马冲进了窑场。
“上将军,斥候骑兵截杀了两骑信使,发现了这个!”蒙殛翻身下马,先向项庄拱了拱手,又从怀里摸出了几枝木简。
项庄接过木简,只见上面写满了小篆,而且没有标点符号。
秦代时的文字,正处在由小篆向隶书过渡的阶段,虽然隶变已经萌芽,但官方文字仍然是小篆,再加上没有标点符号,项庄作这一个穿越者,看起来非常的吃力,所以他接过那几枝木简后顺手就递给了左手边的百里贤。
百里贤在地上摆开木简,来来回回排列了十几遍,抬头说道:“上将军,这应该是三发一至的密信,虽然缺失了其中的部份内容,但在下仍旧能够猜出大概的意思,这应该是齐王韩信发给赵王的密信,要求赵军配合齐军、梁军袭扰我军!”
“嗯?!”项庄、尉缭闻言顿时微微色变,配合齐军、梁军袭扰楚军?
这岂不是说,不但彭越不想放行,甚至连齐王韩信也要来插上一脚?!
当下项庄也没有心思继续巡视窑场了,便带着尉缭、百里贤匆匆回到大帐,又让晋襄把地图在羊毛毯上摊了开来。
项庄拍拍地图,说道:“从博阳到白马,只有不到四百里!”
在造船架设浮桥这段时间,楚军也派出大量细作混入了邯郸、邺城,甚至还悄悄渡河混进了濮阳等梁国大城,很是刺探到了不少消息,譬如说梁军因为军粮匮乏,被迫分兵驻扎各郡就食,譬如韩信削减了二十万军队,只保留了十万精锐,就驻扎在博阳。
据说,十万齐军精锐驻扎在博阳,是为了震慑盘踞在薛郡的英布大军。
还有传言说,英布已经跟刘邦翻脸,不但抢占了名义上划归齐国的薛郡,还发兵攻占了东海、泗水两郡,甚至还收编了两个郡的数万汉军,也不知道传言是真是假,如果属实,则对于大楚国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尉缭皱眉道:“不到四百里,急行军四天就能赶到。”
百里贤说道:“也就是说,要想抢在韩信大军到来之前渡河,是绝对不可能了。”
“可恨!”项庄恨声道,“这个韩信,还真是刘邦的忠实走狗啊,刘邦老儿都已经灰溜溜地滚回关中了,韩信居然还这么上赶着替他卖命?”说此一顿,项庄又道,“军师,要不我先带一万精骑借瓮渡河,也给韩信来个半道伏击?”
“不,这绝对不行。”尉缭赶紧制止道,“上将军,韩信乃当世有名的大兵家,此人在临阵指挥上,可谓亘古无人能及,先不说能不能伏击成功,既便侥幸伏击成功,一万骑兵在兵力上也还是太单薄了,要想击溃韩信大军,只怕远远不够。”
项庄默然,骑兵最大的优点就是超强的机动力,如果打阵地战,轻骑兵还真奈何不了韩信的步兵集团,除非楚军拥有足够的重骑兵!如果楚军拥有足够的重骑兵,则不管韩信在指挥上有多厉害,楚军也能像碾碎蚂蚁一样把齐军给碾碎。
然而,楚军只有区区两百余骑重甲铁骑,数量实在太少!
百里贤也道:“上将军,我军兵少而马多,委实不宜分兵。”
百里贤的担心也是不无道理,楚军原本就只有两万余骑,却要看顾将近十万驮马,外加四千多降卒,这四千多降卒虽然降了大楚,可军心并不稳固,一旦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只怕立刻就会溃逃,甚至是哗变!
所以,一旦项庄带着上万精骑过了河,剩下的一万骑兵就未必照应得过来了,搞不好贯高、赵午也会生出别样心思,不管怎么说,赵国现今也有十万大军,如果楚军主力都驻在北岸,赵军未必就敢轻举妄动,可如果分了兵,那就难说了。
项庄闷声道:“那怎么办?等韩信大军一到,再想过河就难了。”
百里贤剑眉轻蹙,摇着羽扇只是沉吟不语,显然,一时之间他也没什么好办法。
尉缭捋了捋颔下漆黑如墨的长髯,忽然说道:“上将军,韩信之所以发兵,未必就是为了替刘邦卖命,如果老朽没有猜错的话,韩信此来应该是为了一样东西!”
“一样东西?”项庄顿时瞳孔微缩,沉声道,“军师是说,秦王玉玺?!”
##########
ps:晚上还有一更。
第197章 献玺
尉缭点了点头,又道:“上将军,其实有句话老朽很早就想跟您说了,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不过今天,老朽却是非说不可了。”
项庄默然,他隐隐已经猜到尉缭想说什么了。
果不其然,尉缭径直说道:“上将军,把秦王玉玺送给韩信吧。”
百里贤闻言顿时脸色微变,把秦王玉玺送给韩信?!百里贤本能地想要反对,不过话到嘴边又被他硬生生地咽回了肚子里。
仔细想想,尉缭的话似乎不无道理。
项庄还是沉默,心里却难免有些不舍。
尉缭叹息一声,耐心地劝道:“上将军,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呀!”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尉缭已经把话说得很直白了,在没有足够的实力前,占有秦王玉玺只会给项庄带来灾祸。
项庄默默点头,尉缭的话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历史上,三国名将孙坚不就是因为私藏玉玺,结果遭到刘表伏击、兵败身死?袁术不就是因为得到了玉玺,才萌生了称帝的念头,最终惨遭群雄围攻?
那么,真的把秦王玉玺献给韩信?项庄还真有些舍不得,这可是至宝啊!
不过,把秦王玉玺送给韩信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无疑是一招妙棋!
韩信得到了秦王玉玺,则他跟刘邦之间的关系立刻就会变得非常微妙,刘邦虽然是名义上的诸王之首,可汉国无论是国力还是兵力,都无法跟齐国相提并论,一旦韩信拥有了秦王玉玺,他就再不可能奉汉王诏令了。
没错,韩信是个讲信义的人,对刘邦也的确是感恩戴德。
可是,人性是非常之复杂的,韩信的内心世界究竟如何,谁也猜不准、摸不透,但仔细分析,还是有迹可寻的。
在没有发迹之前,韩信可以忍受之辱,在击灭齐国后,又果断上表给刘表请封假齐王,这说明韩信不但是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也是个有野心的人,同时又有点小骄傲,可能还有一点点缺心眼,不太懂得权谋机变之术。
后来,楚汉争雄、相持不下时,武涉游说韩信叛汉自立,却遭到了韩信拒绝,范阳辩士蒯彻也劝韩信自立,韩信同样不为所动,还说出了当年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这一番感人肺腑的话,由此可见,韩信又是个重情重义之人。
像韩信这样一个复杂的人,他又是齐国的国王,军队比刘邦多,人口比刘邦多,国力比刘邦强,打仗更是天下无敌,一旦他得到秦王玉玺,再献给刘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个可以从当初他灭齐之后上表请封假齐王反推得出结论。
当初灭齐之后,韩信首先想的不是把齐国交给汉王刘邦,而是上表请封假齐王,那么现在,韩信在得到秦王玉玺之后,首先想到的也绝对不是把玉玺献给刘邦,而是将玉玺据为己有,因为秦王玉玺能给韩信带来更高的荣耀——帝位!
因为前面分析过,韩信骨子里也是个有野心的人。
当然,韩信也很重情义,因此只要刘邦不做出太过份的事,韩信绝对不会主动跟刘邦交恶,在刘邦有生之年,韩信也不太可能登基称帝,但在刘邦死后,在韩信心理、道德上的这道枷锁卸下之后,他多半就要称帝!
正因为韩信重情义,在项庄献上秦王玉玺后,他就再不会为难楚军。
因为古人极重名分,像秦王玉玺这样的宝物,其份量绝然不比一个国家来得轻,韩信从项庄手里得了这样的天大好处,如果还要继续为难楚军,别说他自己过不了心理关,就是整个天下的世族豪强也要唾骂他了。
更重要的是,项庄献出玉玺之后,齐楚之间的关系将极大缓和,三五年后,既便刘邦再起大军讨伐大楚,韩信也多半不会再来凑这个热闹了。
咬了咬牙,项庄回头吩咐晋襄道:“去把武涉先生找来。”
当天晚上,武涉就乘坐一条小船趁着夜色的掩护悄然渡过了河水,武涉随身还带着个小包袱,里面装的就是天下各路英雄梦寐以求的秦王玉玺!当然,武涉并不是一个人,还有呼延正德随行“保护”,秦王玉玺天下至宝,项庄不能不慎重。
至于为何只派呼延正德,而不派别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呼延正德是匈奴人,对秦王玉玺的价值还缺乏足够的认知,不容易受诱惑,如果派别人去,既便是桓楚、季布这样的楚军宿将,面对至宝,也难保不起异心。
##########
三天之后,韩信的五万大军便到了东阿县,至于曹参所率的两万前锋大军,更是早就过了东阿,距离白马已经不足百里了。
进至东阿,齐军并没有进城,而是在城外扎下了大营。
虽说这次出征,齐王是应梁王之邀,但梁国可没有向齐军提供军粮的义务。
说起来,梁国各郡、各县现在都难,除了少数豪族富绅,绝大部份平民百姓都只能依靠剥树皮、挖野菜来充饥。
看到梁国百姓这么艰难,韩信没来由地想起了早年自己落魄时的情景,当下动了恻隐之心,吩咐娄敬道:“亚相,你这便修书一封,谴快马送回临淄,除了原定借给梁国的五千斛麦种,再额外追加五千斛,尽快解来东郡。”
“喏!”娄敬恭应道,“臣这便回去修书……”
话音方落,亲军校尉程黑忽然大步进帐,供手作揖道:“大王,辕门外有个自称盱眙武涉的家伙,想要见您。”
“武涉?他不是项庄帐下辩士么?”娄敬当下也不急着走了。
当初楚军山穷水尽,武涉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彭越、吕泽在敖仓一通混战,结果给了项庄机会,连下洛阳、函谷、咸阳,险些动摇了刘邦的关中根基,从此天下扬名,现在武涉的大名,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又是这个家伙。”韩信摇了摇头,道,“请他进来。”
“喏!”程黑揖了一揖,领命去了,稍顷,便领着两人进了大帐。
前面那人一袭青衣,韩信隐隐还有些印象,显然就是武涉,跟在武涉身后的那人却让韩信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好一条昂藏汉子,身高近丈,大冬天的却只穿了袭兽皮袍,两条胳膊裸露在外,肌肉俨然,竟然比寻常汉子的大腿还粗!
韩信再回头看程黑,程黑身高九尺,腰粗十围,在齐国也算是万里挑一的壮汉了,可跟眼前这大汉相比,还是略有不如。
程黑显然也意识到眼前这汉子不是个易与之辈,尽管他和武涉的兵器在进帐之前就被搜缴了,不过为防万一,程黑还是按剑护在了韩信面前。
武涉没有理会程黑这点小算计,按照使者礼仪向韩信大礼参拜道:“大楚上将军帐下幕僚武涉,参见齐王。”
韩信回礼道:“武涉先生,别来无恙乎?”
“托大王的福。”武涉微微一笑,顺势起身。
当下韩信又把娄敬介绍到了武涉,武涉也向韩信、娄敬介绍了呼延正德,听说呼延正德是来自匈奴的胡人,韩信不禁暗暗纳罕,心忖项庄这家伙还真有能耐,竟然连匈奴人都能招揽到麾下,这一点,可是比他的堂兄项羽强多了。
分宾主落座,韩信道:“先生此来,不知有何贵干?”
武涉也不多说废话,回头向呼延正德一伸手,呼延正德便将背上背的包袱解下,交给了武涉,武涉又将包袱放在案上,然后解开了包袱皮,在黑色麻布包袱皮下,竟然又是个白色麻布包袱,解开白色麻布包袱,里面竟然又是个黄绫包袱!
韩信、娄敬微微有些纳罕,这是什么宝贝,要裹三层包袱皮?
疑惑之间,武涉已经解开了黄绫包袱,霎那间,一颗美奂美仑的玉玺便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韩信跟娄敬的眼皮底下,娄敬学识渊博,一看之下顿时像被马蜂蜇了一下,猛可里弹身而起,颤声道:“这这这,这是……秦王玉玺?”
“什么?!”韩信一听之下也是脸色大变,“秦王玉玺?!”
武涉心中一声叹息,反正他是怎么也想不通,好端端的,上将军又为什么要把秦王玉玺送给韩信?想当初,先王可是费了不少心思才从刘邦手里把这颗玉玺给夺了过来,现在,却要白白送给韩信,凭什么?!
再说了,秦王玉玺归了韩信,岂不意味着韩信就是天命所归的皇帝?
那么将来,上将军即楚王位后,岂不是要向韩信称臣?这又怎么行?
不过,上将军令谕如此,武涉也是无可奈何,当下强打精神双手捧起秦王玉玺,又高举过顶面向韩信道:“奉大楚上将军令,向齐王献上秦王玉玺!”
韩信几乎是有些急切地上前来,双手接过了玉玺。
不等韩信把秦王玉玺放到案上,娄敬早已经凑了上来,仔细观摩了玉玺正面所刻的八个虫鸟小篆,娄敬向韩信地点了点头,韩信白皙的脸上顿时涌起了一抹潮红,韩信不能不激动,秦王玉玺,这可是天下诸侯梦寐以求的秦王玉玺!
##################
ps:感谢碧血剑1五万币厚赐,碧盟威武!!!
第198章 韩信的野望
武涉已经走了,献上秦王玉玺并表明来意之后,他就很识趣地告辞了。
至于那颗玉玺,自然是留了下来,这会都还摆放在韩信跟前的矮几上,在油灯灯光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莹光,目迷五色。
韩信也已经从初得玉玺的激动中冷静了下来。
韩信冷静下来之后,一个难题便立刻凸现了出来,这颗玉玺该怎么处理?是把玉玺献给汉王呢,还是据为己有?
按说汉王是诸王之首,理应把玉玺献给他。
可是,韩信不能欺骗自己,他的心底正有一股异样的情绪在涌动,更有一个强烈的声音正在脑海里不断地在怒吼咆哮:男子汉大丈夫,生于世立于斯,就该席卷天下,就该傲视群雄,就该成为始皇帝那样的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