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天工-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该就是开始。复耳之势。攻取复州。重建金复防线。

《辽海时报》甚至煽情地提出。到了这个时候。“复辽”或许已经不再是问题。

《华夏商报》、《朝鲜通讯》等也随即跟进。顿时营造出一种万众瞩目地氛围。

也就是在这样地情况下。李彦在议政院接见了议事会的临时议员们。

因为各协会刚刚重组成为议事会。还是临时性质的。他们的任期将有一年。通过一年的时间。一年之后。将进行首次大选。选出正式的议事会议员。一届议事会的任期将有五年。届时。议事会才会正式成立。并拥有更大的权力。

议事会地选举。将按照分区、分组织的原则进行。基本上是以人口数量确定议员名额地分配。而现在这些临时议员。差不多都是在原来的协会组织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他们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视。李彦几乎可以确信。一年后的首届选举中。他们的绝大部分人。依然还会当选。

这固然同这些临时议员地影响力、活动能力有关。也离不开他们所掌握地资源。毕竟对选举来说。知名度非常关键。

选举作为民主制度的核心。并不能解决所有地问题。即便是在李彦那个时代。有关民主与集权的争论。始终不曾当然也不会认为。民主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过他同样也确信。民主确实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实现了民选政府的国家。同样存在着贪污腐化。也说明选举并不是万能的灵药。但也不能因此就否认选举的作用。起码也有很多国家。依托这样的制度实现了政治的清明与活力。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李彦觉得。民主能不能奏效。发挥更多正面的作用。关键还在于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执行。来保证民主制度与选举制度的有序性。如果选举本身就无序的话。那么其作用也就可能而知了。

经过几年的协会运作。一种以选举、投票表决为特点的民主决策模式。已经在实践中慢慢成熟。特别是现在的这些临时议员。都曾经亲历了协会的运作过程。虽然议事会要比协会更复杂。权力也更大。他们还是能够以较快的速度适应。

李彦并没有赋予议事会太大的权力空间。正在商订中的“议事约法”确定了用十年的时间。逐步完善议政制度的时间表。而在十年之初。辽海巡抚衙门的权力无疑是很大的。随着议事制度的逐步完善。更多权力将向议事会转移。也就是说。辽海巡抚的权力会越来越小。而议事会的权力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一种平衡。而现在。在议事会还在筹备阶段时。李彦的权力无疑是最大的。他的到来。让议员们很高兴。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李彦。并且请这位辽海最高军政大员。以及辽海议事会制度的创立者训话。

出现在议员们面前的李彦。显得和蔼亲切。在一番冠冕堂皇的讲话过后。李彦就同议员们说起了这次秋季攻势。因为军事行动已经展开。很多消息就不再是军事秘密。

“这一次。辽南、辽西、东江三个方向一齐动手。四镇十余万大军。兵锋直指建奴腹地。这一次。虽不说能光复辽东全境。不过复州、广宁这样的地方。是肯定要收复几处的。”李彦笑着同大家说道。

“辽东土地广袤。其面积足有几十几百个辽南。这也就是说。我们今后要有更广袤的土地要开发。要管理。不管是商业也好。工矿业也罢。还有农业蚕桑。这些事情。都需要政务院。需要议事会承担起来……”

能够听到李彦说话的议员。都为这次秋季攻势的规模虽震惊。三路大军同时发起主动的进攻。一共动用了十几营。十余万人马的规模可能不确。要是算上辅兵恐怕也不会少。看来。这一次是真的动手战开始。经过萨尔浒、辽沈、广宁数次大战。都是以胜利而在辽南、东江接连碰壁。随着辽西镇的崛起。建奴就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战场上再也难以像往常那样。所向披靡。反而是在数次攻坚战斗中。损失惨重。必须补充大批的汉人从军。才能维持原来的军事规模。

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或许还受到建奴积威的影响。但是在辽南。经过几次防守作战。大家已经不再将建奴看成是什么无敌的军队。反而是有些轻视。

议事会的这些临时议员。平常同辽南的关系都是比较密切的。不仅知道辽南在于建奴的作战中。并不落于下风。更是接受过邀请。到讲武学院看过阅兵。包括此前很少有表现机会的重装步兵、重装骑兵。都是在校场上演练过。

与传统的铁片甲、鱼鳞甲、锁子甲相比。板甲在外形上给人的冲击力是巨大的。穿着板甲的重装步兵站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好像是无数钢板组成的钢铁城墙。看到这样的军队。无疑都会充满必胜的信心。

大多数议员都相信。明军三路出击。应该是有胜无败。而这一次。应该能够从建奴手中。占领更大的地盘。

正如李彦所说的那样。辽东土地广袤。物产资源丰富。而辽南这么狭小的地方。就建了很多工厂。生产制造的商品销往五湖四海。但是辽南的发展。也差不多快要饱和了。主是资源缺乏。空间有限。

如果复辽军能够占领更多的地盘。辽南这些工厂、商社。就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辽东有很多矿产资源。可以开矿场。办工厂。意味着更多发展的机会。

而李彦也说得直白。未来复辽军占领的地方。也将由议事会和政务院管理。也就是说复辽军占领的地盘越大。议事会的权力范围也就越大。换句话说。复辽军和议事会的利益是一体的。

在议事会以及辽海地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就是原来的辽民。为辽海所收拢。虽然迎来新生。但依然向往回到故土。重建家园。

另外一种就是关内来的。包括李彦他们。也包括宽松积极的商贸政策所吸引来的商人。随着军管逐渐取消。工商业更多是引入商业资本。后者在辽南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必须要团结的对象。(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九七回 京城形势

天启四年十月。辽东三路大军大举发起攻势。这是萨尔浒之战以后。许多年都不曾有过的事情。

战事发起之处。有关的战报送到朝中。朝野一片哗然。有人为之欢呼雀跃。认为这是扬我国威的一件事情。

辽东战事糜烂至今。屡战屡败。虽然这些年在防守上做的不错。没有再继续丧师失的。但强大的大明帝国。面对区区建奴。竟然是数年无功。有人愤懑。对于此战也抱有热烈的期望。

市井之中。支持者多。都盼着这次战事能够赢的胜利。虽然这几年都是防守。但在积弱已久的辽东战场。防守成功也可以算作大捷。这样说来。辽东这些年也确实取的了不少大捷。

人们最津津乐道。包括镇守辽东的几位大人和将军。其中最显赫的无疑是以大学士、兵部尚书衔坐镇山海关。统领蓟辽、天津、登莱军务的孙承宗。

自从孙承宗出关坐镇。辽东一改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时期的颓败。数次挫败建奴。虽未能复辽。但对于连败的大明来说。已经殊为难的。

在民间。孙承宗现在的名望。差不多达到当年力挽狂澜的于谦于少保的程度。

其次就是镇守辽西的平辽总兵官。左都督王国兴。王国兴镇守辽西之后。裁汰冗兵。辽西的战局。并且打造了一支精干的强兵。几次防御作战的成功。都有他的功劳。

相对来说。坐镇辽海的李彦以及辽南、东江的将领。民间的消息就不是太多。这也是李彦刻意追求的结果。他不想太过引人注目。

即便是孙承宗、王国兴等人的名望。也仅仅是局限在民间。之所以有这样的名望。那还是华夏社着力宣传的结果。

在朝中。因为党争。对于孙承宗的攻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当年。熊廷弼第一次经略辽东的时候。也曾经将防守做的很好。但却因为建奴的几次骚扰。而遭到不断弹劾。最终去职。才有了袁应泰的殉职。以及辽沈大败。

当然。熊廷弼在应对建奴骚扰。以及的方守御的组织上。也未能做的尽善尽美。特别是对国库的消耗方面。让朝廷始终难以安心。

相比于熊廷弼。孙承宗和王国兴的组合。无疑表现的更加出色。但是。这并不能够让他们免于被攻击弹劾。

魏忠贤一直都知道朱由校的心中。能够的到他宠信的。除了客氏以及他自己。一些内官以为。还包括三个人。而这三个人如今都在辽东。

这三个人就是最早任锦衣卫千户时保护皇太子以及朱由校的骆养性。还有同朱由校志投的李彦。以及后来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

在这三个人当中。李彦与骆养性一去辽东数年。远隔重洋。虽然辽东事重。他们的消息经常随战报出现在朱由校面前。毕竟长久不见。而且他们的位置。也很难影响中枢的决策。久而久之。魏忠贤也就不怎么将二人视作威胁。至少是在当前。还不算主要的威胁。

孙承宗则不同。孙承宗是大学士。兵部尚书。位高权重。对中枢的影响毋庸置疑。而且他常驻山海关。手握重兵。回转京城。也不过是数天的时间。所以魏忠贤一直很忌讳孙承宗。攻击弹劾。未曾断过。

此前。阉党不断攻击孙承宗“暮气”。就和当年有人攻击熊廷弼固守一样。认为孙承宗不思进取。不能复辽。

与熊廷弼当年面对的情况不同。当初朝野间的争论。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政策上的纷争。有些公允之言。发展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成为“为争而争”。全然成了党争的战场。

只不过。在辽沈、广宁大败之后。这样的论调并没有市场。加上孙承宗命硬。几次关键时刻。又凭借守城取的几次大捷。这才留在辽东经略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两三年。

这一次孙承宗抓住机会。商定三路出击。此前并没有上报朝廷。待到发兵以后。才有看到这份战报。魏忠贤觉的机会来了。

在魏忠贤的授意下。已经羽翼丰满的阉党改弦更张。开始攻击孙承宗轻动刀兵。而且不经过圣裁。擅自用兵。

与民间对辽东用兵充满希望不同。虽然说过去两年多间。辽东的防守都做的不错。不过此前的辽沈、广宁大败。在朝臣的心中还有阴影。这也是此前阉党攻击孙承宗保守。而不能起到效果的原因。大家都觉的。眼下的情况能够守住。已经很不错了。要是冒进的话。很可能会向当初想要收复抚顺的袁应泰。以及扬言用六万兵复辽的王化贞一样。闹出笑话来。

不曾想形势陡然间出现了变化。一直力陈稳固防守的孙承宗。突然动用三路大军。全力出击。俨然成了冒进一派。

不放过任何党争机会的阉党。反倒是拿起了之前反对他们的论调。开始攻击孙承宗冒进轻敌。

此时。阉党正死死盯住熊廷弼封疆一案。攻击东林党收受贿赂。包庇熊廷弼。并且抓了汪文言;现在又攻击孙承宗。试图一举解决东林党这个反对派。

有明一代。党争贻害无穷。而且越到晚期。党争越是混乱。到了阉党时期。不仅毫无原则。而且开始动用政治迫害。

如果说之前东林党与浙党。与三党之间的斗争。虽然则。但是其手段无非就是言官的弹劾、问责。然后被攻击者辞去官职。或者是被剥夺了官职。譬如李三才。方从哲等人都是如此。

到了阉党时期。东林党还是老一套。不断的上疏弹劾魏忠贤。当然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是阉党就不同了。魏忠贤提督东厂。掌握锦衣卫。他要看谁不顺眼。随便找个理由。就将人投进了镇抚司大牢。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在历史上。魏忠贤曾经用诏狱迫害致死很多东林党人。其中包括汪文言。也包括“六

所谓六君子。包括了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人。其中杨涟已经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光斗是左佥都御史。为都察院都御史的副职。都是三品高官。也被残酷的在诏狱中折磨致死。纵观历史。殊为罕见。

至于后来的七君子。更包括了名动天下。士林之望。位列九卿之一的左都御史高攀龙。

天启四年十月。双方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而手握大权的魏忠贤也越来越不能容忍同他作对的东林党。

作为华夏社的主笔。石柱国如今已是名动天下。朝廷也曾有意招他为官。不过石柱国一直都表现的很低调。也拒绝出仕。

石柱国对自己如今的位置。华夏社已经形成一整套的运作模式。旗下包括了出版、舆情两个主要的科。

华夏社依靠先进的印刷技术。以及逐步完善的发行网络。已经成为大明首屈一指的出版巨头。毫不夸张的说。要是石柱国愿意。随便说一句话。都能传遍大江南北。

对于华夏社的未来。李彦曾经同石柱国描述过。那就是无冕之王。

这样的说法曾经让石柱国很吃惊。经过李彦的解释。他很快明白了这个头衔所代表的意义。

在李彦的构想中。都察院依然是衙门。御史也是官员。官员衙门之间。关系都是相当复杂的。大明到了今天。贪腐遍的。御史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而在未来。所谓风闻言事的职能。将会为报刊舆论所取代。

同都察院以及科道官不同。报刊具有民间的性质。来自于民间。而又在民间流传。报刊要到民间采风。要是那个官员**了。报刊可以将情况登出来。百姓的呼声可以通过报刊抒发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也让上面的官员看到。就可以起到言官的作用。

报刊在民间流传。百姓都能看到上面的消息。朝廷的政策可以广而告之。因而是最佳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工

在李彦的构想中。报刊同民间的舆论。可以构成一种强府起到监督作用。对百姓起到教化作用。

相对于入朝做个低品级的小官。石柱国对李彦的构想更感兴趣。事实上。在京城。在清流当中。石柱国的帝国。也早就超越了一般的御史。与邹圆标、冯从吾等人平起平坐。风头一时无两。

当然。石柱国虽然不愿意出去做官。但是这些年在华夏社名闻天下。又通过科举或者各种途径出去做官的。也并不在少数。

此外。还有一些读书人成为华夏社的特约撰稿人。其中也有人通过这个载体成名。而后为官。

受到华夏社影响的还包括那些经常阅读华夏社印刷物的读书人。官员、士绅。事实上这些群体。不读华夏社出版物的基本没有。而看的最多的就是《华夏时报》、《华夏文学》等等。

这些读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华夏社一些思想理念的影响。

在不知不觉间。一个可以成为华夏系的官绅和读书人的群体。已经隐隐成形。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九八回 简单方式

李彦与石柱国之间,从起初的主人与家仆,到了今天,可谓亦师亦友,李彦前往辽东的数年中,石柱国开始走向前台,并且成为民间清流野望,人望相当之高。

不过石柱国每年都会前往辽南一次,同李彦促膝长谈,他始终将李彦看成导师,以及华夏社真正的主导者。

平时,两人也保持着频繁的通信,石柱国有写日记的习惯,而这些日记,每过上一段时间,都会整理到一起,发往辽南。

李彦戏称石柱国这是思想汇报,石柱国也并不以为意,而是很诚恳地请求李彦给予指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思想交流。

石柱国在京城从事的事业,华夏社的出版,以及华夏书院的教育学术,都是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并且能够安身立命的所在。

石柱国做事很专注,也正是这种专注,才使得华夏社成为大明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出版社,也使得华夏书院短短数年间,成为与东林书院、关中书院等平起平坐的著名书院,|Qī…shū…ωǎng|甚至在民间的影响力上,华夏书院要远远超过这些书院。

石柱国始终恪守着李彦曾经说过的,新闻要客观,但是报纸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他尽量不参与到政治中,在历次政治风潮中,华夏社都是采用不同立场的稿件,让他们进行争辩。虽然有地时候会同时得罪不同的势力,但是华夏社高举不偏不倚地大旗。久而久之,倒是没有人能够指责什么。

不过随着朝中党争的加剧,华夏社要想置身事外,已经很不容易,至少魏忠贤控制的东厂。就曾试图胁迫华夏社修改他们的新闻立场,为此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为了自保,也出于本身地政治立场,华夏社开始逐渐向东林党靠拢,这也是石柱国与李彦商量之后的决定。

在李彦看来,东林党固然有着行政能力低下。政治斗争缺乏智慧等明显的缺陷,不过与之对立的阉党,却是一股极其强大的破坏力量。

虽然东林党或许不能算是最佳的选择,但是阉党绝对是李彦不能妥协地对象。

就好像李彦无法通过汪文言。说服东林党成为组织严密地政党一样。李彦甚至也不能通过石柱国。使得华夏派系地官员士绅。成为一个现代政党。在政治上面。李彦同样走得很小心。也很陌生。

对于李彦来说。即便是在辽南。在复辽军中。虽然他通过各种手段与组织。将这个体系中地人。都放置在一张大网之中。但政党这样地东西。也始终无法破土而出。更别说京城这样地地方。

当然。与东林党相比。华夏社通过一些活动。以及组织。还有《华夏商报》、《华夏文学》这样地载体。保持着经常地交流与接触。联系甚至要更加紧密些。在关键时候。这种联系。或许能够让这个派系发挥出一些未曾料到地作

华夏社与东林地合流。使得反阉党派在朝野间地舆论中占据了绝对地优势。唯一地劣势就是阉党不是以前地浙党。他们更残暴。也更不讲规矩。

天启四年十月。阉党在朝中发起对孙承宗地连番弹劾。不过从山海关、天津送回来地战报。很快让阉党地图谋宣告失败。因为明军在三处战场上。都是进展顺利。并且取得了初战地胜利。这对阉党来说。绝对是个坏消息。

明军地失利。不仅让阉党对孙承宗地弹劾成为一个笑话。《华夏商报》已经毫不客气地将他们前后地不同表现写在报纸上。在很多人眼中。阉党俨然就是出尔反尔。上蹿下跳地无耻败类。

在朝中,东林党还有那些华夏派的官员,就是华夏社的保护伞,魏忠贤并不能为所欲为,而在皇帝朱由校的眼中,辽东的胜利就是最大的好消息,他已经公开声明,光复全辽的那一天,他要为孙承宗、李彦、王国兴等人授爵,三个人都有可能被封侯,可见朱由校是多么的高兴。

辽东的消息,还在一个接一个的传来,这种将小胜夸大为捷报,将对峙说成是优势的手段,李彦并不陌生,而他也没有选择,他需要转移朝廷在辽南的目光,也需要缓解朝中的压力。

但是,京城的形势并不像他所期望的那样逐渐好转,反而是越来越险恶。

天启四年十月底,锦衣卫再次将汪文言给抓了起来,起罪名就是接受熊廷弼的贿赂,试图包庇这个十恶不赦的罪人。

李彦接到京城来的消息,伫立窗前,久久不语,然后让人将郑书、包有才、茅元仪等人都叫了过来。

“京城有变化了,我必须要回去一次,”李彦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关的消息,郑书他们刚才也都看过了。

“大人现在的身份,似乎不适合离开辽南,何况,前方战事正急……”茅元仪让李彦的话给吓了一跳,连忙站起来反对。

“大人若是回去,又要如何应对京城的局面?”郑书还是一如既往地冷静,一针见血地问到最为关键的问题。

李彦皱了皱眉头:“我还没有想好,之所以叫你们过来,也是想讨论讨论这个问

“一直以来,我们辽南都是尽量避免卷入朝廷的斗争当中,但是,现在朝中的斗争势如水火,之前就是对孙大人的连番攻击,对辽东战局的影响暂且不提,我们辽海之所以能有今天,华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此次华夏社也被卷了进去,我们不可以继续袖手旁观,此其一。”

李彦的目光恳切地看着茅元仪,郑书和包有才都不用多说,他们两人还有石柱子都是跟李彦起家的最早的几个人,李彦放不下石柱子,以及在京城的基业,这是肯定的。

茅元仪和华夏社没有这样的渊源,不过他是孙承宗的学生,与李彦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此刻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个儿的立场:“大人所说不错,何况阉党所为,乃祸国殃民之举,此正人君子所不能容也。”

茅元仪在辽海这么些年,倒还是脱不了书生的本色,李彦笑了笑,道:“阉党和东林之间,若是普通的权力斗争,那倒也罢了,但是两者之间,现在的力量对比很不协调,东林针对阉党,无非还是以往的尚书弹劾,而阉党呢?阉党已经开始肆无忌惮地动用锦衣卫,用诏狱抓人,所为书生见到兵,有理说不清,枪杆子上出权力,古往今来,正人君子同小人之见的争斗,吃这样的亏已经很多很多次了。”

茅元仪和郑书听了,脸色都有些凝重,正如李彦所说的那样,书生见到兵,大兵也不管你什么大道理,用的就是拳头,现在阉党也是这样,你上疏弹劾,我就将你抓起来,弄到诏狱里,还怕弄不死你?

本来,锦衣卫都指挥使是骆养性的父亲骆思恭,魏忠贤提督东厂之后,就拥有了对锦衣卫的管辖权,因为骆养性属于李彦这个派系,而且也曾和魏忠贤发生过冲突,所以就找了个借口,将骆思恭打发到神机营去了,换了田尔耕为指挥使。

田尔耕就是魏忠贤手下的一条狗,魏忠贤说干啥,他就干啥,使得阉党掌握锦衣卫之后,愈发变得横行无忌。

“大人说得是,这就好像街头的喇唬,说到底还是要看谁的拳头大,阉党有锦衣卫,东林什么都没有,皇帝那儿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他能知道的,都是司礼监那边选择过的,而司礼监,不过是阉党手中的工具罢了,所以现在这件事,是要让皇上知道真相,还得手上有武力,”包有才笑着说道,这家伙竟然拿当初出声的喇唬说事。

李彦点了点头:“京城附近,我们能调动的亲信也只有津滦的厂卫营,京营当中,兵战俱乐部一些人或可成为助力,还有就是骆思恭大人的神机营,”李彦想了想:“黄大人掌着戎政,不知道京营这一块,能够控制多少。”

“京营废弛已久,恐怕也不堪使用,”茅元仪摇了摇头:“要是平常,大人可以和一位总兵以回京述职为名,带上一两个营,如今辽东战事正酣,此举恐怕就不合时宜。”

李彦微微叹了口气:“这个我知道,在辽东战事结束之前,我是不会动用辽东一兵一卒的。”

“那大人就不宜此时进京,”茅元仪说道:“大人此时进京,手中没有力量,也没有理由,根本于事无补。”

“即便手上有兵,大人又欲如何应对阉党?”郑书还是提出刚才的问题:“大人总不能让京营和锦衣卫打起来

李彦目光一闪,在郑书以及茅元仪的心中,或许此事最终还是要通过圣意来裁决,而对李彦来说,他甚至想过和阉党一样粗暴,用武力来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只是,这样做的话,牵连甚广,就连李彦也捉摸不定,有谁,以及哪支军队值得信赖。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九九回 大军鏖战

在秋季攻势中,明军的目的包括重新占领广宁以及辽河以西地区;占领复州城、得利赢城,沿沙河建立新的复州防线;而动作最大的东江镇,却没有扩展防线的计划,虽然他们摆出了一副对凤凰城志在必得的样子。

除了占领失地,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目标,就是希望在其中一路,可以诱出建奴大军,然后来一次局部的战役决战,以杀伤建奴的有生力量。

秋季攻势发动以后,凭借充分的准备,以及工业化装备起来的精锐大军,辽西、辽南两路大军,都是进展顺利,辽南军将两千建奴围在复州城中,并挫败了城内建奴突围的努力;辽西军先后攻取义州卫、广宁城,于十月中旬,前锋进抵三岔河口。

辽沈之战以后,建奴的统治中心已经转移到辽沈一带,努尔哈赤先后以辽阳、沈阳为都,并曾在辽阳附近建新城,最后还是将都城定在了沈阳。

面对明军三路大军发起的进攻,建奴毫不意外地开始进行全面的动员,在这两年多时间的拉锯作战中,建奴先后在辽南、东江碰得头破血流,待到转过头来,辽西又变得强悍无比,这使得建奴损兵折将,并且丧失了往常赖以生存的物资补充。

广宁之战及此前几次大战,建奴充分品尝到了以战养战的甜头,每一次,不管是轻骑劫掠。还是大军攻城,建奴地损失都是微乎其微。而且通过战争获得的物资以及人口,不仅能弥补损失,而且还有扩充。

建奴原本只是个游牧民族,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需要地很多物品。譬如粮食,盐、铁等等,都要通过和汉民的交换获得,而现在,通过战争,他们就可以在只付出微小代价的情况下。获得所需要的这些物资。

游牧民族是天生的战士,这在过去地历史上已经无数次得到证明,自汉以来,中原的农业文明,始终都不曾解决这个难题,几乎每个朝代,都是在游牧民族不断的攻击之中走向衰亡。

两汉更替。一直到三国时期,游牧民族的威胁都还不算致命,依靠汉武帝时期打下来的基础,汉中后期虽然需要通过和亲才能维持边疆的相对安宁。不过游牧民族也没有实力动摇中原国家地统治根本。

只是到了魏晋的时候,中原国力因为连年的军阀混战。到了空前衰弱的时候,又错误地引狼入室。结果造成五胡乱华,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汉民族的政权始终处在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并且数次因此灭国。

五胡乱华一百多年的时间,直到隋代一统天下,重新建立汉文化地中央政权,随后的唐朝盛极一时,但唐朝灭亡以后,再次陷入列国纷争的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沙陀人以及契丹,再次影响了北方地动乱。

两汉、隋唐。以及南北朝和五代这段时期。当汉文化政权一统中原地时候。基本上都能够保持对游牧民族地优势。但也始终未能解决这个不安定因素。即便是汉武帝击破匈奴彪炳史册。但是不久之后。汉宣帝就要派出王昭君去和亲。可见游牧民族地威胁始终都在。但这种威胁并不能动摇王朝统治地根本。

而在强盛王朝地末期。往往由于自身地原因。陷入衰败与分裂。结果给了游牧民族机会。南北朝时候地突厥。五代时候地契丹。都是这样崛起地。

契丹在五代时候崛起。占有了幽燕之地。成为此后中原地汉文化政权宋王朝地大敌。

与汉唐时候不同。宋辽对峙地历史当中。宋朝从来不曾从根本上改变对辽地劣势。游牧民族地政权。第一次能够和一统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