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天工-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彦所不知道的是,客氏确实曾诋毁过李彦,但却惹得朱由校很不高兴,反而是魏进忠提了他两句,让朱由校龙颜大悦。

魏进忠现在的地位还不稳固,当然是朱由校喜欢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当然,魏进忠也没有在朱由校面前说李彦的好话,只是为了讨好朱由校,让朱由校品尝他做的菜,才不得不打出李彦的名头,不然朱由校未必对那些菜肴感兴趣。

历史上的朱由校虽然对客氏、魏忠贤异常宠信,但他对自己身边的人,譬如弟弟朱由检、皇后张嫣,也是一力维护。

现在的朱由校,每天玩国战棋、玩拼图不亦乐乎,魏忠贤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一些小把戏,却被朱由校视为“无趣”。

如果李彦知道,就会分析出朱由校是玩“游戏”上瘾了,想想后世那些沉湎在电脑游戏中的青少年,现在的朱由校就是那种状态。

“都水司,典川泽、陂池、桥道、舟车、织造、券契、量衡之事,臣虽浅薄,于造车一道却有些心得,愿为皇上、为大明造舟车,修道桥。”

李彦话音刚落,朱由校就开心地笑道:“朕想起来了,那个脚踏车如何了?”

李彦眼睛的余光看到孙承宗脸色有些不豫,便微微笑道:“臣给天厨滋味馆弄了两辆送吃食,甚是好用,要比牛车快捷。想我大明畜力宝贵,马匹不足,若是城内多用脚踏三轮车,倒是能节省一些畜力,用作耕田,或用于前方。”

“好,三娃你做得好,朕……朕很高兴,”朱由校笑呵呵地看了孙承宗一眼,才没说出那脚踏车中还有他的股份。

“何谓脚踏式三轮车?”孙承宗听李彦这么说,脸色稍霁,不禁奇道。

“这是一个奇人发明的人力车,”李彦看了眉飞色舞的朱由校一眼,做出骑车的动作给孙承宗解释:“人用双脚蹬踏曲柄,带动车轮,便可前行,很是轻便,可以运载一两百斤的货物,用在城里,很是方便。”

“速度如何?”

孙承宗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朱由校已经大声应道:“若是空车骑行的话,可快了,和普通的马跑起来差不多。”

“竟然和马一样快!”孙承宗吃了一惊,眼中闪光,逼视李彦:“这可是真的?”

李彦笑了笑,向孙承宗使了个眼色,后者马上醒觉,这样问岂不是在质疑皇上的话?

好在朱由校并不在意,而是笑呵呵地说道:“当然是真的了,朕亲自……亲眼看到三娃骑过,三娃对吧?”

“正是如此!”李彦只好点了点头,如果地形有利,路况良好,脚踏车在一段时间里的最快速度,确实能够和普通马匹正常奔跑的速度差不多,但人的耐力显然不如马匹,脚踏车能保持最快速度的时间其实极短。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二五回 食品问题

孙承宗在事后才知道脚踏车的具体情况,微微有些失望,他本以为脚踏车有马匹的速度,那大明就可以组建一支机动力接近骑兵的脚踏车军队,原来却是奢望。

甚至于脚踏车对路况的要求也很好,并不见得比手推车方便,便是用作后勤运输,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有限。

李彦对脚踏车的用途也很怀疑,毕竟以现在的工艺和技术水准,要想让脚踏车运转顺畅,成本可不低。

不过,他也确实做了几辆,都是试验品,虽然成本高,但性能还说得过去,就放在天厨滋味馆,让他们作送货用。

“少爷,北京城有几家做的薯片越来越好了,您看,是不是再给天厨增加两种新品?”带着孙承宗看过脚踏车,打理天厨滋味馆的李睿连忙贴了上了,笑呵呵地说道。

李彦看着李睿点了点头:“不过,看来做生意确实锻炼人,你这般样子,像极了李小为那家伙。”

“哪能呢!”李睿尴尬地笑了笑:“小的可比不了小为,将那个趣玩馆整得轰轰烈烈,天厨现在的对手可是越来越多了,咱们再弄不出新品,小的担

“别总是小的小的了,”李彦看了看店面,毕竟是做零食的,店里的人并不多,只是过一会便有人来店里,买上一包薯片或者爆米花。“以后。你们自称就用我好了,我可不希望你们一直小地。”

“那是少爷恩典,小的……属下一定好好做事,”李睿连忙说道,看到李彦的目光。也只好改口。

李彦点了点头:“这就对了。以后天厨馆就由你来打理,这个店的股份,我会和夏兄商量,拿出三成来,一成转给你。再有有两成作为干股,平常的干股分红,在年终奖励给大家,凡是技术好、有特殊贡献、为天厨工作五年以上地,以后可以将干股地一部分永久性授给他们。”

“干股?”李睿愣了愣,如今天厨已经依托彦熙楼。开了七家分店,凭借先行者和广告托起来的名气,在短时间里即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吃,销售情况都很不错,即便是一成的股份,那也是价值不菲。

“对,给你的股份是天厨总店地,至于分店的店长、技师,则可以授以分店的股份。”李彦笑了笑,虽然郑书的账房班子对下面的产业监管很严格,不过李彦并不准备在这些地方耗费太多的精力,要调动下面人地积极性,授以股份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李睿就被突然而至的好消息给震得发蒙,天厨有七家分店,而且将来也肯定会继续扩展,只要天厨做得越来越好,他所得到的利益便会越来越多。

“少爷,小的……属下……天厨能有今天。都是少爷的功劳……”李睿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那你以后好好干就是了。”李彦微笑着拍了拍李睿的手臂,后者连忙点头。

“现在做薯片的已经越来越多了是吧?”李彦让店里的大厨给自己拿来一碟薯片。拈起一片放进口中,脆脆地、香香的,就是少了点辣椒粉,或者番茄酱。

=奇=薯片的制作本来就没办法绝对保密,经验丰富的面点师甚至能从薯片的外观推测出烹制的方法,但小作坊想要做出天厨标准化管理下生产出来的薯片水准,却也是不能。

=书=不过,正如李睿所说的那样,也确实有几个手艺好的,做出来的薯片别有味道,生意很不错。

=网=“薯片扩展开来,这对咱们是好事,至少,吃薯片地人是越来越多了,”这件事让李彦也有些为难,他记得薯片吃多了似乎不太健康,虽然此薯片非彼薯片,这个是油炸番薯片,后世常说地薯片是马铃薯薯片,但都是油炸的,应该都有同样地问题。

好在这个时代吃零食的人还不会那么多,薯片的价格也是不菲,据天厨馆的调查,很多人家是买了薯片当小菜或者点心吃的,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油条也没啥事,吃点薯片也应该没有问题天厨平日的利润并不低,但眼下还不能给李彦提供银钱,所得利润多用来开设分店,进行扩张。

“这样的效率慢了些,”李彦觉得这种扩张方式并不太好,夏熙的彦熙楼能开到七家,那是因为有夏家作为支持,分店可以派出家族的人经营。

李彦说得上的亲人也就只有二丫,这些店开得多了,管理都成问题。

“加盟,以后除了最顶级的那些城市,其他的府县,可以开出条件,提供品牌、技术和管理,收取加盟费和管理费,让别人来经营,”李彦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后世遍地都是的加盟模式,其中做得最成功的,是同样买薯片的肯德基、麦当劳。

“加盟条件要高,管理费要高,”李彦看了一下天厨馆的店面,感觉特色不是很鲜明,若是要发展加盟的话,肯定要弄个标准的模式出来,这却是要花费很多心思了。

而要在严苛的条件,还有高昂的管理费面前,还有人愿意加盟,提高天厨馆的影响力和赚钱能力,也是当务之急。

这当然难不到李彦,他让李睿未雨绸缪,先建立一个天厨总店的食品实验室,或者叫天厨试验厨房,有些东西他只能提供目标和方向,具体的工艺技术,还得试验厨房自己来摸索。

不过,有些食品有了方向摸索起来也很快,譬如李彦很快整出一个烘烤系列,只要搞一个烤箱,面包、饼干、脱水鸡蛋糕等食品,很容易便能做出来。

后世几百块钱可以买一只家用的电烤箱,这些东西都能在自己家中做出来,并不算太复杂,至于烘烤炉,窑厂也有类似用来烤泥坯的,将类似的结构改造成为适合烘制食品的烘烤炉便是。

天厨实验室不断尝试食品的配方,李彦则以工部主事的身份,从窑厂弄来些工匠,配合机器厂试制烘烤炉。

事实上,窑厂工匠弄出来的烘烤炉并不是机器,而是建筑,后来这件事还是怀柔铁厂接过去,为天厨建起了几座不同大小的烘烤炉。

这些烘烤炉的效果也确实不错,但在具体的操作,以及火候的把握方面,则需要天厨的人自己来探索了。

但有了烘烤炉,李彦所说的这些简单面点便能做出来,再通过改进调整,做出最佳的口味,以及更多花样。

与西方的面点大多使用烘烤相比,中国传统的面点更多使用蒸的办法,李彦也喜欢中式的面点,花样繁多,百吃不厌。

烘烤食品有一个缺点,就是比较干,但同样也是优点,因为干而容易保存,譬如一只馒头时间长了,即便没有变坏,也会又干又硬,面包则本来就是干的,虽然也会变硬,但保质的时间通常也会更长一些。

饼干、面包、鸡蛋糕这样的食品,出现在这个时代,市场应该没有问题,至少不会比薯片、爆米花差,李彦更关心的是成本,特别是饼干和面包的成本。

烘烤食品既然便于长时间保存,特别是干面包和饼干,放个十几天应该没有问题,很适合作为军中的干粮。

试想一下,如果是一支小规模的军队,要深入辽东作战,后勤粮道随时可能被建奴骑兵切断,如果生火做饭,又容易暴露行迹,但只要带上一定数量的面包或者饼干,就能坚持十几天。

十几天的时间,足够做出很多事情了。

当然,光吃面包饼干肯定不行,不管是捕猎还是挖野菜,都可能要动火,李彦不禁想到另外一种绝佳的军中食品,那就是罐头。

罐头的做法,也就是将弄熟的食物装进密封的器皿,最好高温杀毒,便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其关键无疑就是密封的器

后世的罐头通常是玻璃容器,铁皮封口,或者纯铁罐的,这两者在此时都无法做到,太奢侈。

不说大明还没有能力造玻璃,就算是铁罐或者用陶罐、铁皮封口,耗费的人工也是难以想象。

除非,能发明一种封口机,可以将薄铁皮快速封但也还是不行,李彦又想到薄铁皮本身也不容易制造。

虽然问题很多,李彦还是让李睿和天厨试验厨房,对密封的罐头食品进行试验,先积累一些必要的数据,器皿制造上的问题,可以慢慢解决。

工部都水司主事定制为七人,皆为正六品,其上还有从五品员外郎一人,正五品郎中五人。

工部都水司具体管川泽、陂池、桥道、舟车、织造、券契、量衡等,除了这些官员,还有一些吏员,吏员大多是监生历事,有的就一直做了下来,有的则是官员自己找的人。

对于李彦这个监生,甚至是军户出身的人,突然一跃而成为都水司主事,上到郎中,下到普通的吏员,都有些侧目,也各怀心思。

有的想要攀附或者接近,为自己讨个出身;有的则嫉妒愤恨,想要给李彦好看;当然也有的知道李彦的一些情况,譬如华夏社的总编撰,弹子锁的发明者,华夏工场的幕后东家等,这其中有不屑一顾者,也有真心仰慕者。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二六回 新官上任

李彦手上拿着包有才搜集的几位都水司官员的资料,经过京里的历练,包有才也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市井混混,现在的他,越来越像汪文言,在哪里都能吃得开。

华夏社的采风科在采写新闻的同时,也渐渐开始搜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料,有时候确实能带来不少方便。

都水司职务最高的是郎中,正五品,一共有五人,除一位总理司务的郎中白守采,其余四位都是驻扎地方,分管河道,如管北河的徐大聘驻山东张秋,管南河的李之藻驻南直隶高邮等。

都水司诸多事务,重点便在于水利,包括治水、漕运、海塘及农田灌溉等,所以才设几位郎中,专司治河,手中的权力也是极大。

即便是朝廷这些年的财政状况愈显窘迫,水利失修也是常事,但在南北漕运河道的投入上,却是分毫不敢减少,这毕竟关系到北方的粮食及很多物资的供应。

运河漕运,这是维持明帝国的一条生命线。

此外还有员外郎刘麟长,协助郎中白守采管理司务,为从五品官职,然后就是正六品的都水司主事,一共有七人,分理水利、道路、舟车、织造、铁券、祭器、量衡等。

这些事务,权重各有不同,铁券、量衡通常没有什么权力;织造、祭器也只是名义上的管理,织造有织造局,和祭器一样,其权力主要还在宫里的内监,工部也就只能做做统计分析而已。

因此可见。都水司的事务中,以水利、道路、舟车为最重,水利由郎中驻扎分司,具体管辖,郎中员外郎统筹。分管的主事反而成了助手,也是没有什么具体权力,七个主事中,其实还是以分管道路、舟车地二人最有实权,其中又以舟车为最。

舟车主事管修造漕船、运粮车、战车等,可以想见,这类涉及到工程,以及修造的项目,每年经手的银钱都是个不小的数目,是典型的肥差。

与水利比较起来。舟车修造不仅常年维持,还不用担心洪水决堤等天灾造成地后果要承担责任,差不多是都水司最为人眼热的项目。

李彦这个主事乃是钦点管舟车的,他起初也没认识到舟车方面有这么多的油水。

“看来,咱怕是抢了别人的饭碗。”李彦笑呵呵地说道,如果是别的事情,他还不会管多少,不过修船造车,还是要问一问的,车船实在是太重要了。

随着事业的重心渐渐往京城集中。李彦早先已经将郑书调了过来,要理清都水司的事情,他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彦这边,李小为、李睿、李茂、徐洪、刘铁锁、孙彪差不多都已经独当一面,而要说到核心。依然还是郑书、包有才和石柱子。

这不仅是因为三人与李三娃地关系非比寻常,也同三人的特点有关,郑书的冷酷,包有才的灵活,石柱子的谋略,以及他们分别为李彦打理产业,搜集信息和运营华夏社。这些都是核心中的核心。

“说说看,你们都有些什么想法?”李彦微笑看着三个同伴和属下,一年多以前,他们怕是谁也想不到会有今日,能够参与朝廷重要事务的管理。

“属下是没有什么想法,只负责提供信息,”包有才笑呵呵地说道,在李彦的要求下,他们都是不在自称“小的”。但在议事的时候。还是坚持称“属下”,李彦也只好由得他们去了。

李彦伸手点了点包有才:“这可不行。作为情报部门地负责人,准确客观固然是第一要求,起码的分析判断还是要有的。”

“情报部门?”包有才一对小眼骤然亮起。

李彦点了点头:“或者叫信息部门,如今咱们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你地采风科就相当于耳目,这方面的事情可就都指着你了。”

“属下明白了,”包有才兴奋地呵呵笑道:“那属下可就说了,属下觉得,舟车这两方面的事情,看起来都差不多,虽然说是工部管,钱和料都在工部手里过,但在事实上,都是下面的人在做,分得很散,不好管理。”

“譬如造车,辽东用的车,大多是自己召集各镇军匠做的,都水司也只是分派任务钱料,似乎也参与具体的制造。”

“漕船地修造也是差不多,”石柱子继续补充道:“江北漕运由设在淮安的清江厂负责,清江厂又下属京卫、中都、北直隶、卫河四总厂,每总厂又下属很多分厂,但清江厂属漕运总督管理,工部还是只管钱、工、料的批核。”

“江南的湖广、江西、浙江和南直隶,漕船的修造分散在各卫所进行,有时团造,不设专官,也是由漕运总督督管,都水司只是审核确认应该修理或建造所需的物料,由各卫所批单领用而已。”

“也就是说,都水司的权力其实不小,掌着银钱和物料的审批,想要贪钱是极为容易,但要干预具体的制造,却很麻烦?”李彦也已经理清都水司主事地职权,但这并不是他想要地,他想要直接管理生产,以造出更好的舟车,推动舟车制造业地发展,而不是钱料的审批权。

“工部还管着清江、卫河等船厂的坐住工匠,”郑书缓缓说道。

“那又怎么样,难道我能不顾漕运总督的反对,将工匠从清江厂抽调出来?”李彦无奈地反问了一句。

清江厂由漕运总督管,具体又由淮安同知管京卫、卫河二厂,扬州同知管中都、直隶二厂,工部似乎只能管生产计划,而这个计划,通常是漕运那边提交,都水司审批。

“该死的审批!”李彦恶狠狠地骂了一句,他也知道很多人为了这个审批权而眼红,这偏偏不是他所需要的。

“李大人,你的令名,本官与诸位同僚已是如雷贯耳,”李彦报到的首日,都水司郎中白守采笑呵呵地将他引荐给其他官员。

李彦客气地一一见礼,口中也不忘谦虚:“末学后进,以后还要请诸位大人多多指教。”

“能与李大人共事,也是吾等的荣幸,”众官员大多礼貌地回应,他们确实知道李彦的名字,京城的官员,不看《华夏商报》的几乎没有,也不可能不知道华夏社。

除了《华夏商报》,《华夏文学》倡导的自然文风,以及涉及面广泛的策论,也是大多数京官必然要看的。

故而,虽然李彦以监生出任都水司主事有些不合常理,不过以李彦的文名,以李彦的恩宠,也完全可以。

只有一位瘦瘦的主事冷哼一声:“岂敢,李大人可是以军户恩荫国子监监生,此等恩宠,举朝罕见;历任锦衣卫百户、军器局大使、营缮所所副,这等资历,吾等望尘莫及;如今又是工部都水司主事,管舟车,兼理军器局,责任重大,岂是吾辈能望项背的?”

这些话明着像是在吹捧李彦,语气却是冷嘲热讽,影射李彦军户的出身,以国子监出任都水司主事不合常理;而所谓的资历,也都是非主流的小官,一下子就出任位高权重,向来只有进士才能担任的都水司主事,无论从出身还是资历来说,都是不够格的。

“金大人?”李彦微微一笑,知道此人便是原本实际兼管水利和舟车的都水司主事金元嘉,也是李彦此次任命的最直接受害者,他对李彦有意见,也是正常。

李彦更从包有才那里知道,这个金元嘉在都水司主事的位置上,上下其手,可是赚了不少家财。

仅仅是这个原因,李彦便不准备在这个位置上做出退让,他上辈子最痛恨的就是贪官。

至于其他人,事不关己,自然没必要出头做恶人,更没必要得罪李彦这个皇帝面前的大红人。

简单的客套以后,白守采便请众人分坐两旁,微微眯起双眼,锐利的目光扫过在座诸人,轻咳一声道:“李大人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已知道,发明弹子锁,解弥天危机于无形;组织华夏社,发天下士林清越之音;创办大生纺织,使我大明织造愈显繁荣。”

李彦有些意外地看了白守采一眼,据他所知,金元嘉应该与白守采靠得很近,而在七位主事中,金元嘉的位置是最重要的,这自然也是白守采保举的缘故,没想到他会为自己说话。

白守采所说的这些,也正是部分朝臣支持李彦出任都水司主事,朝野间反对的声音也很微弱的主要原因,李彦不禁有恩宠,还有文名,有实绩,除了出身和资历不够,要论其他,担任主事确属足够。

而李彦的文名、实绩,又让攻击他出身与资历的人变得肤浅,如此一来,加上吏部尚书周嘉谟,工部尚书王佐的鼎力支持,天启皇帝的旨意,李彦出任都水司主事,可谓顺理成章。

“由此可见,以李大人的文名才识,署理舟车,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白守采对李彦微微点头:“圣上有旨,李大人署理都水司舟车事宜,咱们今日就议一议,诸位的分工应该如何调整。”

看着白守采笑眯眯的模样,李彦隐隐意识到此人怕是不太好对付。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二七回 建车船厂

在李彦看来。理想的工部应该是一个技术和产业的管理部门。但他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晚明的工部。更像是一个财政部门。他们征收货物税、匠役银。审核各种修建、制造计划、预算及拨款等。而对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贡献。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手工业上。即便是奉行“以农为本”的国策。作为主管部门。工部也乏善可陈。水利失修。面对天灾无能无力。即便是前番关于京畿屯田的争论。也是一些言官和的方官在较劲。

看着眼前这些工部都水司的官员。李彦是绝对没有好感的。耳中只听到白守采对都水司职责侃侃而谈:“舟船的修造。事关漕运。职责重大。向来由清江浦分司管理。皇上既命李大人管舟车。便由李大人署理清江浦。不知李大人意下如何?”

“清江浦分司负责所有漕船修造计划的审核。以及清江浦钞关的竹木抽分、渔课。事关紧要。也确实需要李大人这样的能员。方能管好啊!”白守采呵呵笑道。

说话间。白守采已经与金元嘉交换了一个眼神。清江浦分司确实如白守采所说。位高权重。所以通常是由一名郎中驻扎署理。

他们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李彦派到清江浦去。那么他所谓分管舟车一事。自然有名无实。届时在京城的事务。还的由金元嘉来“兼管”。

在他们看来。清江浦分司确属肥差。但和他们无关。这样处理。李彦一定很乐意。他们也没有损失。

“分司还要管河道畅通。及黄河水闸吧。”李彦笑眯眯的看了白守采一眼。要不是先前和郑书他们仔细研究过都水司的具体情况。还真会被白守采给蒙了。

虽然白守采已经一再暗示清江浦是“肥差”。奈何李彦对此根本没有兴趣。他知道。就算自己掌管了清江浦分司。要做出改变。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短时间里也休想取的成绩。

当然。只要是他职权范围之内的。他也会按照轻重缓急。做出安排。

“区区这点小事。想必李大人也能管好的。”白守采笑着说道。

李彦微微摇头。多一点权力没有关系。但他知道白守采没按好心。更何况他也不想常年驻扎在清江浦。他现在想的。是辽东。

“下官能力有限。皇上既有重托。下官唯有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李彦摇头说道。

“那么李大人的意思是……”白守采不为人觉察的皱了皱眉头。很快脸上又堆满了笑容:“李大人若是常驻清江浦。多做一点事情也没有什么嘛。若是不驻清江浦。本官倒是担心你与徐郎中之间。难免会有冲突啊!”

白守采就差直接说。徐大聘品级比你高。你要是呆在京城不去。徐大聘是不会将权力转移出来的。

白守采小心的看着李彦。等着回答。他现在已经有些后悔。应该私下里给李彦说说清楚。或许这个愣头青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不过他也是没有办法。因为李彦一直都在到处跑。根本找不到人。这次任命又下的如此突然。丝毫不给他运作的时间。

“下官只管车船。”李彦丝毫不理白守采惺惺作态。微笑说道:“航道、水闸、渔课诸事。与此无关。下官是不会管的。至于漕船修造以及竹木抽分。也非本官独力能为。可仍由徐大人兼理。”

“那你怎么办?”白守采愣了愣。几乎是脱口而出:这不是将金元宝往外送么?

“下官只管车船。”李彦再次重申:“下官以为当下对车船的修造管理办法。并非合理。将会为此上一个条陈。厘清具体的管理办法。”

李彦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完全打乱了白守采和金元嘉的计划。如今看来。李彦是铁定要霸着京城这块了。

“实在不行。就挑动他和徐大聘相斗。等他们两败俱伤。就将徐大聘弄回来。或者直接弄下去。让你去清江浦分司好了。”白守采万般无奈。私下里只好这样安慰金元嘉。

徐大聘也不是好相与的。不过他还是认为两人若是斗起来。失败的一定会是徐大聘。毕竟李彦的后台太大了。这也是他们不敢和李彦直接冲突的原因。

“这个蠢货!”金元嘉小眼中闪动着阴狠的目光:“那就让他们斗吧。”

李彦并没有去管白守采和金元嘉的小算盘。在都水司的会议中。他在众人面前捍卫了自己的权力范围。是为了在这个范围里。做出一些重要的改变。而不是争权夺利。

他也给署理清江浦分司的郎中徐大聘去了一封信。信中言明他受皇帝旨意。管舟车。本应在徐大聘的领导下。打理好漕船修造。以及竹木料等。但因为诸事繁多。故而难以赴任。还的让徐大聘亲力亲为。只能表示万分歉意。

话虽说的客气。却无疑再次重申了自己的态度。漕船修造和竹木抽分。这是李彦的职权。至于在某某的领导下。不过是场面话。

当然。这样的措辞。让人看了会很舒服。而且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徐大聘的职权也并未受到损害。对方应该能够接受。

本来。白守采也于当天给徐大聘发了一封挑拨的信。而且比李彦的信发的还要早。不过李彦的信走的虽然也是驿道。但因为是和《华夏商报》一起。走的更快。先一步到了徐大聘手中。从而让白守采的挑拨信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李彦暂时不想去动清江浦和漕船体系。他向朝廷提出建立大型车辆厂及造船厂的方案。与此同时。他还否决了一份由辽东经略袁应泰提出的造车计划。认为花费太高。如果是华夏机器厂来做的话。差不多只需要一半左右。

李彦认为。如今大明造船造车。除了清江浦船厂。大多数是分散进行。或者平时分散。用时集中。譬如造车。不管是效率、成本还是品质、管理。都难如人意。

李彦因此建议朝廷仿织造局。建立大型的造车厂、造船厂。不仅可以提高车船建造的水平。还能够保障朝廷对车船的需求。

针对国库空虚。可能拿不出钱来筹建工场的情况。李彦又提出官督商办的方式。可由商人集资、建厂和经营。并提出一系列的具体做法。

如果说建厂的方案还能被接受。那么官督商办无疑让朝廷上下为之惊讶不已。他们很难想象关系到国家命脉的车船。能够交给私人来修造。

质疑主要有三点。一是商人是不是有那样的实力。组建大规模的车船厂;二是商人的信誉问题。所谓无商不奸。他们会不会偷工减料;最后一点则是大规模的工厂。会不会带来不安全的问题?

因为此事事关重大。又是朱由校亲自下了旨意。所以工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