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新明朝4.8M-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别的不会,但照葫芦画瓢效仿先人总是会的,历代先皇的羽翼,无非是中官、厂卫,国朝初年还有勋戚。

    这三种势力中,重建司礼监还好,君上用家奴当秘书,文官管不到,也还可以容忍。重用勋戚也还好,本身都是公侯世家,基础不算差,慢慢引导抬举,总会收到效果的。

    但要重建东厂和锦衣卫镇抚司这种让文官极没有安全感的组织,那就会触犯文官心理底线,绝对要引起满朝上下万众一心的殊死反弹。所以钱太后即使有意愿,也不敢尝试,更别说她根本没有这种威望和人手去尝试。

    不过五城兵马司衙门分列五城,触角遍及各坊、铺,若经过强化和改造,便可以发挥出类似于当年锦衣卫的部分功能。办不了诏狱,但凭借遍布全城的人手,能起到侦查动向、打探消息、寻找把柄的作用就足够了。

    所以钱太后才对总领五城巡城御史和五城兵马司的检校右佥都御使、提督五城兵马司如此上心。不仅仅是要借此立威和挑拨文臣之间的矛盾,还有很多后续想法的,只是这点心思,连女儿都不曾告诉。

    钱太后见下面群臣议论起来没完没了,催促道:“吏书何在?廷推还不开始?”

    目前这个趋势,正中她下怀,结果肯定是她最希望看到的,所以为避免夜长梦多,迅速开始并结束才是正理。

    吏部尚书赵天官立刻领了旨,再次面向群臣,准备开始主持廷推,却又被打断了。

    “且慢!臣有事相奏!”位在最后的李佑突然高呼。

    之后他出列走到前方,趁机对许次辅递上一个饱含纠结、无奈、歉意、谢罪的眼神,叫许次辅很是惊诧莫名。

    只见李佑对慈圣皇太后叩首奏道:“臣斗胆请圣母、殿阁大学士回避廷推!”

    对李大人保持零容忍的彭阁老闻言跳出来。呵斥道:“大胆!”

    李佑对彭阁老充耳不闻,掏了半天,从袖中掏出一册书卷,封皮朝上高高举起。

    群臣抬眼细看,封皮上的字是《大明会典卷五》,有些熟知典籍的大臣瞬间已经想到了什么,惊呼出声。'(m)無彈窗閱讀'

四百六十章 祖制与变通(求月票!)

    ~日期:~10月07日~

    殿上群臣四十余人,人人都对李佑这个重返武英殿的年轻人有着深刻的印象。【'上一次李佑在朝虽然不超过半年,但在朝争中却极其炫目耀眼,好似划过朝堂之上的流星一般。有诗曰之:事了拂衣去,另刷功与名。

    这次看到李大人为了检校佥都御使而再次上殿,诸卿感慨几分但也都明白,徐阁老、彭阁老、以及与袁阁老同在一条船上的金阁老都是不待见李佑的人↓常的推选情况下,他们必定推举焦士美和申鹤龄其中之一。

    不过焦申二人突然双双退出,叫李佑成了文官推出的独苗候选人,肯定会给阁老们造成片刻纠结。

    徐、彭、金这些阁老与李佑有嫌隙,这是默认状况。如果他们打算反手更正立场扶持李佑,那必定要做出一些表达善意的举动,以免别人继续误解。

    可是赵天官已经打算宣布要开始了,这几位阁老依旧没有任何示好言行。只能说明一件事,徐、彭、金三阁老包括不在场的袁阁老将继续敌视李佑,不会给李佑任何推举。表达出的潜台词是,宁与太后妥协,不与李佑议和。

    现在这个情势就此发展下去,没人会觉得李佑能笑到最后,别看李佑似乎成了文官铨选出来的独苗,好像非他莫属,其实没这么简单。

    但内阁中,反李佑的是人多势众一方,几乎就是三分内阁有其二。所以看惯内阁风头行事的人必定也跟随者去推举另外剩余的两个待选之人,免得公开与太多阁老唱反调。

    更别说太后这个高居宝座的人,也是对李佑记仇的人。所以综合起来分析,情势发展到目前这个地步,李佑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入选,这一局只怕要被准备更充分的慈圣太后赢去了。

    不过李大人不愧是李大人,已然不死心的跳出来搅局,倒是让众人感到即在预料之内又在情理之中,或者产生了“本该如此”的念头№多人恍惚间又记起了一两年前那些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的朝议…

    在众人的目光中,李佑在丹陛下高举《大明会典卷五》书册。宝相庄严,仿佛虔诚信徒手捧圣物。

    大明会典由先皇钦定。全书浩繁卷帙,多达两百多卷,历经几次修订。主要内容是朝廷各衙门各种事务的典章制度,办事条例和程序。【'可以说是整个朝廷运转的基本法。

    只有个别博闻强记的可以通读全书,一般官员可能也就熟悉自己职掌那部分,但要与卷目对上号仍需费一番脑子。更多则是凭借经验和传统办公,需要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

    想象下就知道,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没人上班时会天天抱着各种规章制度背诵罢。若猛然去问某人,某制度第几条第几款是什么内容,九成九是茫然的。

    所以看到李佑从袖中翻出一本《大明会典卷五》,大部分人心中都闪过一丝疑惑,会典卷五里有什么内容可以为李佑撑腰?包括钱太后。

    李大人自然不会让大家疑惑太久※音铿锵有力,响亮的对慈圣皇太后奏道:“会典卷五内有廷推之则!无论何种廷推,参与朝臣只不过大九卿。及部、院、通、大诸司的三品以上堂上官。亦或有掌印科道,有时也有五品以上部院官。但遍览全书,从未见有宰辅、君上可以参与廷推之例!”

    国朝大九卿,指的是六部尚书、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九个人♀乃是外朝文官最核心的大佬。

    部、院、通、大的三品以上堂上官,指的是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中三品以上的坐堂官员。其实主要就是六部的侍郎和左副都御使♀是外朝文官中仅次于核心大九卿的大员。

    所谓堂上官,就是正经在本衙门办公的坐堂官员,不是那种外派加虚衔的尚书侍郎之类。

    掌印科道,则指的是六科十三道中资深的掌印御史、掌印给事中。

    李佑的意思就是,根据大明会典,本次廷推最多只应该由上述这些官员参加,是外朝官员的事情。太后和辅政内阁大学士都该靠边站去,在宫廷静等结果就好,不要随便直接插手外朝的事务,不然就是违反了祖宗法度!

    当然,内阁与太后绝对不是没有权力的,只不过内外朝分工不同♀朝廷推结果必须要上奏太后,并下发内阁形成正式诏旨,这才算完成全部程序。

    但其余程序都是以后的事情了,李佑自觉马上就要被淘汰,哪里还顾得上思考以后?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先把眼前现场这关闯过去再说了。

    听到李佑捅破窗户纸,满殿顿时泛起恍然大悟后的嗡嗡议论之声,众臣互相七嘴八舌起来,也没人在乎礼仪不礼仪了。

    李佑所说的这些,别人不是不知道。只不过这十年来,朝廷一直遵循着眼前这种廷推慕,并习以为乘。

    十年不算短,时间久了,大家便渐渐淡忘了老规章,如今经李佑提醒,顿时都有所记忆了,除了入朝不到十年的新人。

    看热闹的人啧啧称奇,这李佑是怎么想到这里的?居然寻章摘句老雕虫去了,从几十年前修订的两百多卷会典里将相关条款搬了出来。

    刚才跳出来指斥李佑“大胆”彭阁老被会典堵住了嘴,愤怒的险些失态。若都要严格按着大明会典,那么连内阁这个执政机构都没有!还好没有失去理智,说出“会典不足以采信”之类大逆不道的话。

    确实,在大明会典中,内阁只是翰林院的一个分支机构,相当于翰林院驻皇宫分院的角色,这就是内阁在国朝法理中的真实地位。所谓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有宰相之权,无宰相之位。

    其实即使不参与廷推,内阁依然可以对结果施加影响,因为最后结果必须上奏并形成诏书才能生效。而且即便圣主御批了,他们内阁仍可以近乎无赖的执奏不从,阻止正式诏书的形成,这就是辅政大学士的特权。

    只是遥控和事后补救终究不如在现场控制局面得心应手,廷推廷议都代表着朝臣的人心公论,内阁事后否掉结果,在名声上不是很好听。传扬出去,就是逆人心而动,一个不好就要被口诛笔伐。

    化身法律卫士的李大人哪里顾得上别人如何想的,瞥了几眼立在身边不远处的彭阁老,又掂量一下轻重缓急,忍痛放弃了挑逗彭阁老的想法,重点还是要放在太后身上。

    只见他举着会典卷五对着丹陛继续上前一步,神色愈发的肃穆,颇为义正词严的奏道:“此乃先皇钦定法度,未尝闻说本朝有修订之举。所以关于本次廷推,臣请依祖宗之制!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与沸沸扬扬的殿中不同,珠帘之后,却是寂静无声的。

    钱太后微微呆住了,本来已经一切尽在掌握,按着她的设想一步步发展。可是怎么也没想到,李佑突然搬出了会典压制廷推,他的花样为何总是无穷无尽!

    大明会典最后一次修订由先皇钦定,相当于常说的“祖宗法度”。若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合用的,可以加以变通,只能做不能说,更是不能公然否定祖宗钦定会典。

    现在,有人拿着会典来质问,又该如何回答是好?

    换成别的时候,钱太后也不用如此发愁,下不为例也好,从谏改正也好,都无所谓的。但这次很关键,真是退不了。

    说起景和朝的议事和廷推制度,在法理上也是个很模糊的事儿,由习惯形成的。本来君臣面议、朝议、廷议区别是泾渭分明的,廷推归根结底是廷议的一种。

    廷议、廷推慕简单说就是外朝做出公论抉择后,送与内廷批准。在这个概念里,部、院、寺、大是外朝,天子与辅政内阁是内廷。不过实际上,在内阁势大时,常常能够控制外朝廷议。

    自从先皇龙御归天,慈圣皇太后秉政后,一是为了出面镇服人心,二是为了强调秉政合法性,三是为了显示勤政,所以她不敢按照国朝传统上君臣相隔的慕治国。

    故而慈圣皇太后养成了在武英殿视朝和象征性亲笔披红的习惯,但她性格又不喜轻易表态,只等群臣议论结束后做一锤定音。

    结果十年来渐渐演变为朝议与廷议廷推相混合、内廷率领外朝大员御前议事的制度,大部分国策都是如此制定,成为景和朝的常态。

    其实在国朝惯是因人成事,这种有利于朝政的变通比比皆是,倒也不足为奇。又例如内阁大学士一职,从法理上,国朝不设宰相,内阁大学士是天子身边的秘书,不参与外朝庶务,属于翰林院的分支,位在尚书之后。

    但事实上,内阁大学士已经演化成秉持机要的半个宰相角色,在现实中也常被中外当做宰相来看待。

    却说李佑抛出了会典这个隐藏武器,半晌不见珠帘后答话,渐渐的便感到,再没有新动静,就要后续乏力了。

    现在只是将对方打了个猝不及防而已,只要钱太后回味过来,对他的问话避而不答,不去谈论会典如何。只强行下令照例廷推,别人有碍于太后权势从了,他又能怎么阻止?本朝可是人治大于法治,法治很难扭得过人治。

    “祖宗法度”四个字,连他自己都着重借用的是“祖宗”,而不是“法度”∧里有点惴惴,不知道“祖宗”能顶到什么时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無彈窗閱讀'

四百六十一章 悲愤的李佑(求月票!)

    四百六十一章

    悲愤的李佑

    此刻,次辅许大人心情复杂的望着李佑。请牢记这次李佑捧着祖宗法度的条文,打着厘清制度的旗号,要将内阁大学士扫出廷推现场,这让他这个建极殿大学士情何以堪。shuhaige。

    难怪李佑奏事之前,给了他一个那么纠结而销魂的眼神,敢情李佑要展开无差别攻击,而他身为内阁一份子,躺着也要中箭啊。

    不过许次辅不是心胸狭窄的人,他很理解李佑的苦衷。如今内阁成了阻碍李佑入选的两大障碍之一,今次不将内阁扫出去,廷推这关就过不去。

    如果李佑真能进位检校佥都御使,对他而言也不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极大的好事,必将成为党羽中的中坚了。

    假设李佑得逞,许次辅对内阁在人事铨政话语权方面的损失考量一番,发现未必是坏事。

    这次是六个大学士一起受损,相对于其他同僚,他并没有多损失什么。而与此同时,由于外朝吏部尚书赵良仁是盟友,对铨政的掌控相反还得到了加强。

    李佑的同乡,赵天官虽然万年的面无表情,但却暗暗对李佑喝彩。这小同乡要是真有这个本事,一举掀翻掉目前现行的廷推制度,对他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随便想象就可以知道,当廷推中没了宰辅大学士,没了君上临朝监视,那在参与人员中,谁是引导风向的老大?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吏部尚书!

    即便李佑今日不成事,但只要敢站出来抛出这个话题,引起朝臣议论纷纷,那也是相当大的收获了。有了开端,还怕没有后续?

    话说李大人当初是抱着研究廷推程序的态度借来了会典卷五,谁知道居然发现景和朝廷推与会典上不太一致,登时大喜过望。

    按照事先想法,今天只要风头不妙,无论如何也要将会典当做“祖宗法度”搬出来的,至少可以充当缓兵之计。实际上他也正是如此做的,至于再下面,就全靠临机应变了。

    李佑暂时没有精力去考虑,自己可能会引发的这些后续变局,他正在绞尽脑汁的考虑下一步怎么走。

    目前只有他势单力孤的在丹陛前声嘶力竭高喊祖宗之法,而别人议论的议论,装哑巴的装哑巴,看热闹的看热闹,没有应招的,没有捧哏的。请牢记大约是觉得这个话题太严重,一个不好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所以不敢轻易开口应声罢。

    可怜李大人虽然举起了无人争锋的旗帜,但到目前为止,实际杀伤力却十分欠缺。

    连续两次奏请,均不能在钱太后这里打开突破口,李佑万般无奈。

    他只好转过身躯,满脸郑重神色,朝着首辅徐岳行礼道:“我大明自有制度,内廷外朝,各有职事,互为制衡,可保君上杜绝偏听偏信,焉有内廷延伸出外道理?如此便成一言堂,非长久之道也!”

    又劝道:“阁老位列首揆,人臣之极,自当以身践则,并劝君上迷途知返,不然有失职之虞!叫后世何以看待?”

    虽然被李佑主动找上门,还暗含有激将计,徐首辅仍不答话,也不中计。他冷漠的看了李佑一眼,心里的评价只有一个词,冠冕堂皇!

    了这许多,不就是为了检校佥都御使官职么?若内阁退出廷议,那么外朝岂不赵天官成了首领?赵许二人若内外联手,肯定不是好事。

    徐首辅不愿与李佑纠缠,甚至不想与李佑说话。见李佑还要继续与他啰嗦,心里厌烦得很。便闪过李佑,上前对慈圣皇太后奏请道:“请圣母再下谕廷推,不必受外物纷扰。”

    虽然首辅大人的实际人望在内阁只能排到四五名,但毕竟也是二十几年宦海的人物了,处理问题的能力怎么也是有的。

    很简单,一个字也不提会典,无视李佑的举动,搁置一切争议,先照旧例举行廷推即可。那李佑只是个等待结果的被廷推对象,又不是正式参与廷推的朝臣,有没有他无关紧要,他的态度其实也无关紧要。

    慈圣皇太后的身份只需独断,自然不会与李佑争辩什么对错,但又不方便无视会典直接下旨。终于等到了有人奏请,连忙顺势下谕道:“准奏!”

    看戏的人暗叹一声,这次也就这样了。一年多不见,李大人虽然风采依旧,永不服输,但本次真没希望了。太后加首辅同时压下来,这种分量很难再辩驳回去。

    其实李大人已经尽力了,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计谋都是无用的。不过他成功掀起了廷议制度的话题,后续肯定不会断绝的,今后少不了为此明争暗斗。

    李佑脸色灰败的退回殿门,与其他两个待选人并列,等候最后的判决。

    赵天官第三次开始主持廷推,这次没有意外发生打断他,很顺利的开始了。

    天官大人又想起,本次廷推按照谕示还有个廷辩环节,他暗道以李佑的伶牙俐齿,说不定还有什么奇兵。遂停了群臣画题,先令仅剩的三人上前分别御前陈述。

    这个环节是太后特意为属意人选设计的,为的就是增加两人表现机会,弥补一些没有经过文官铨选渠道的不足。

    李大人神情萧瑟,心死如灰,有气无力的挥挥手,让另两人先去。安国公女婿、光禄寺少卿黄鉴与诚国公族人、武昌府同知曾淳便分别上前,掏出陈情疏自述。

    有些为人厚道的朝臣暗暗感慨,一开始没有太认真看待此事,只觉得勋戚根本不可能入选,太后的提名只当是陪衬而已。事先没人想到,居然还真要让半路杀出的两个陪衬入选。

    太后她以有心算无心,李佑真是可惜了。以公心论,剩余的三人中,李佑的治政能力应该是最强的,又是经历铨选正途杀到这里的。只不过在人世间,正确不代表获胜。

    赵天官叹口气,对李佑道:“该着你了。”

    注定要失败的李大人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的又来到丹陛前方。在众人同情目光里沉默片刻,才开口道:“臣才浅德薄,愿就此让贤,退出选官。”

    什么?退出?一语惊起满殿人,这李佑竟然也自请辞去候选人身份?

    脑子慢的还在奇怪,脑子快的人已经迅速想到,一旦李佑也退出,那么本次廷推待选五人中,三个经过文官铨选的正道候选人岂不全部退出了?

    而且似乎全都是因为外界压力而被迫退出的!若是在推选中,因支持不足而落选,至少也算是做到表面公平了,大家还能装糊涂,可是现在全都是被迫退出!

    通过正途铨叙的候选文官还没到推举时,就一个个被逼退让!在还没有开始画题选举时,就因为来自于皇家和勋戚的不公正因素而全军覆没!

    一场套着公平外皮的推举,选的还是文臣中的清流官职,最后只剩下了勋戚为候选人,这代表了什么政治意义?

    金殿里,在四十多个文官朝臣的众目睽睽之下发生了这种事,耳光多么响亮!此时所有大臣全部不约而同的感到了羞惭和愤怒!

    这后果谁可以站出来负责?徐首辅和彭阁老已经面无血色了。

    因为震惊而产生的鸦雀无声环境中,李佑慨然陛辞,神容悲愤而言:“铨政乃国之重器,廷推之法,重在汇集公论,选用贤良!今日廷推,吏部铨叙备选三人,皆数罢去!而圣母提名两人,赫然硕果仅存,臣年轻识浅,不知是为正道乎?

    若合乎天理正道,那官职全由圣母一人做主即可,还要公论评议作何?还要这廷推作甚?或许此乃国事倾颓衰败之象也,我欲为此痛哭!不知诸君位列庙堂,朝政若此,不能羞愧乎?”

    李佑近乎放肆的控诉声音回荡在大殿中,那待选之人叫黄鉴的有些急眼了,对李佑斥责道:“你这是危言耸听,居心叵测!”

    李佑斜睨他道:“本官欲往祖陵哭陵,也是这几句话,你管得到吗?”

    谁听到这句也会被噎的无语。

    哭祖陵的话都出来了…不远处的许次辅暗暗苦笑。李佑确实能将身上每一点优势都发挥到极限。如今天下,有几个敢随便说去祖陵哭陵的?

    李佑起身要离去,忽然又盯住徐首辅,厉声呵斥道:“堂堂大明,国家用你为首辅,原来都要当泥塑木偶而已!眼见君上倒行逆施,却助纣为虐,与君上合伙紊乱朝纲,而不敢有片言进谏!这等首辅,要之何用?汝还有脸面立于庙堂之上否!”

    经李佑如此斥责,旁人忽然发现,今天徐首辅、彭阁老与钱太后居然真像是一伙的。

    当李佑搬出会典时,彭阁老跳出来训斥李佑大胆,李佑劝钱太后依照祖宗法度时,徐首辅却出面奏请钱太后不要搭理李佑干扰,继续廷推。

    是助纣为虐,一手造成今日重大政治事故,一些也不为过。

    其实都知道,这两位不见得真与慈圣皇太后一条心,但责任总要有除了自己之外的人来承担,虽然不见得有什么实际用处。

    还有阴谋论者暗暗分析,这一定是李佑的阴谋!李佑的心机谋算太可怕了,从头到尾将全部人都戏耍在手掌之上!

四百六十二章 迈不动的脚步

    四百六十二章

    迈不动的脚步

    “助纣为虐”、“紊乱朝纲”等词像尖锐的针头一样刺进耳中,首辅徐阁老愤然变色!shuhaige。

    在内阁几位大学士中,徐首辅算是性子比较冷淡话少的。(氵昆

    氵昆点点)当大明的首辅,免不了被骂,但很少见他发怒,今天却被李佑激出三昧真火了!因为李佑不但骂他,还给他扣上了绝对不可承受的帽子!

    李佑毒辣地方在于,故意制造出让朝臣集体脸上无光的政治丑闻,然后很无辜的将责任扔到了太后与首辅、彭阁老身上。

    群臣对太后没什么好说的,她不与大臣一条心太正常了,但是身为百官之首的首辅怎能…

    国朝体制,内阁发展至今,不同于历朝历代任何衙署机构。内阁大学士具有双重色彩,既是文官领袖,又充当天子近臣,既被外朝百官视为宰相,又被天子看做内廷办事大臣。

    所以内阁大学士是个夹在天子和外朝之间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内阁工作要注重调和。过分谄媚天子不行,只怕要被外朝骂为“万岁阁老”、“纸糊阁老”;在天子面前过分强硬也不行,虽然外朝会对你一片叫好,但实际上干不了几天就得告老还乡。

    总而言之,外朝官员既将大学士捧为领袖,又对阁老的态度倾向保持了高度敏感性。内阁首辅大学士堪称为本朝最有技术含量的官职,也是对一名官员综合素质的极大考验。

    最强的首辅,如严嵩张居正者,都是既能掌控外朝,又能糊弄住天子的,而且可以力压舆论、不为所动。不过这样的首辅,善终善名的还真不多。

    自从万历朝首辅申时行辞职后,首辅的黄金时代就过去了,强势首辅渐渐绝迹于官场。本朝前首辅张若愚勉强算一个强首辅,但现今的徐首辅肯定差得远,哪里扛得住巨大的舆论压力?

    所以徐首辅心知肚明,如果被李佑将“勾结太后祸乱朝纲”的帽子扣实了,再搭上“正途铨选文官全部被迫退让”的大丑闻,他这首辅就等于是坐在了火山口上,而且还是即将喷发的活火山!眼下殿内的气氛已经很不对头了。

    偏偏他本意根本没有半点勾结太后的想法,却生生被李佑搬弄出一个假象给被人看到,这才是最憋屈的地方!

    眼见首辅怒火熊熊,喷之欲出,李佑从高度投入的表演状态中醒悟过来,暗叫一声坏了,有些过于用力!

    他突然发现自己有点用词不当,在上辈子那时候,助纣为虐这个词没什么特殊含义。但如今所处的时代还是君主制,对着首辅大骂助纣为虐,那谁又是纣?

    虽然在大明近二百年来,骂君主特别是骂不强势的君主谈不上生死大事,但总是个很耸人听闻的。李佑本心并无此意,他只是入戏太深,一时间找不出别的词儿,满腔悲愤之下就顺嘴说到助纣为虐。

    这个狠词在他这个当事人口中出来,又搭配上悲愤激昂的神情和哭祖陵之类的说辞,看在满殿大臣眼里,便将当前事态烘托的更加严重!

    慈圣皇太后对群臣有疑虑,那么相反,群臣对连月来动作频频的太后又何尝有没有疑虑?

    这种互不信任的对立情绪弥漫了几个月,一直引而不发的。这种局面下,任何一件矛盾都有可能变成导火索,因为对立情绪膨胀成巨大的政治风暴,更别说今天这样放在任何时期都足以骇人听闻的丑闻。

    不得不说,李佑为了谋夺五城提督而制造出的廷推事故,再加上他在殿中慷慨悲愤的无意煽动,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这也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毕竟他这次进京才几日功夫,对京师气氛只听别人说了几次,没有直观的感受,预见性缺失也属正常。

    闲话不提,却说李佑既然已经请辞,那么他就该走人,就像前面的焦士美、申鹤龄一样出殿而去。因为请辞后,不再是廷推候选人,他便没有资格进殿了。

    但李大人只是以退为进,又不是真退,其实不想走人。按照计划攻击完首辅,李佑站在原地,偷偷扫了几眼殿内,发现大多数人神情严肃,要么低头沉思,要么悄声议论,已经不再注意他了。

    好像很平静…但李佑却敏锐的感觉到,这并非无事,这是真正爆发前的压抑。

    按正常情况,应该有人站出来说几句,无论是敌是友,他都可以顺势接话赖在殿中不走。

    但在此刻,从前排大佬到科道言官,从他的靠山到他的仇家,四十多个大臣中,没有一个站出来带头发言的。

    并非朝议菜鸟的李佑晓得,只有遇到了极其复杂和要紧的关头,才会出现如此场面,大家都需要时间在心里进行大量盘算。特别是,他亲手将首辅和彭阁老推到了火山口上。

    似乎玩大了,超出了控制…李佑无奈想道,为了一个五品官搞出如此大动静,好像很不负责任啊。

    既然已经请辞过,总不能一直立在丹陛前不动,李大人只好一步一步向外挪动,快到了殿门时,仍然没有人站出来发言。

    好像导火索已经完成任务,可以退场了,什么检校佥都御使人选,已经不重要了。

    在沉闷气氛中,李佑欲哭无泪,再走下去,就要到门外了。一旦出了殿门,那就是天人相隔。

    他真的不想出去,这次在太后阴谋之下,他暂且成了文官铨选出来的的独苗,已经制造出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又何尝不是绝好机会?

    万一要重新从头开始推选程序,又挑出几个候选人,个个都是文官正途。那他就失去了独苗的地位,到时候有什么变故为未可知。

    所以李大人最期待的是,现在有人挽留他,然后继续廷推。可惜有些人希望他真的就此走人,另外还有一些人为了是否留住他,正处于极大的纠结中…

    群臣最末尾班位是科道官,李佑瞥见个面相年轻的,走到他面前,拱手为礼道:“这位兄台请了。前番焦申二大人被迫离去,你不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