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写在前面
  我是一直很喜欢於梨华的文笔的。她对人的衣着、面貌、表情和心理状态,男人的和女人的,都有极敏锐细致的观察。她善于塑造人物,而且善用长句短句描述极复杂的内心感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比张爱玲还要成功。  --杨振宁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北美版《围城》
  又岂在钗黛之间——郜元宝(评论家)
  於梨华先生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八十年代初才读到,那特有的温婉与惆怅,曾深印于脑海。温婉,源于中国女性的传统教养;惆怅,则因为故园他乡之间命定的颠簸徘徊。现在看完她的新作《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我不禁纳罕: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於先生笔端还没有失去她的温婉,而当初那份青春的惆怅却已经滤尽了,水落石出的是近乎透骨的冷峻。
  这部书的主线,是美国东部某大学华裔女教师方如真与另一位华裔女教师段次英从相识、交往、共事到猜疑、龃龉、冲突乃至最后的决裂。“段”因为在自己供职的学校与同事和上司闹翻而通过中介人求助于在另一所学校教书的“方”,经过“方”的鼎力襄助,要强也能干的“段”顺利为“方”所在的学校聘用,并成为“方”的直接上司。从此,“方”“段”性格差异也日渐显露出来。“方”是用华文写作而默默无闻的作家,但求平静,并不打算在自认只是副业的教职上出人头地,她和“段”共事,始终待之以诚,能帮则帮,能让则让,能忍则忍。“段”则相反,有求于人时,百般笼络,热情似火,一旦成为上司,就公事公办,颐指气使,得寸进尺,占尽上风,又野心十足,眼高于顶,视旧友为草芥,甚至在察觉“方”和校长的秘密以后,利用不成,索性以怨报德,将“方”锁定为自己接近上司而往上爬的障碍,倾轧、构陷、诽谤,无所不用其极。
  “段”对“方”这样,对身边一切人(包括自己的丈夫)也莫不如此。她善于利用别人身上的缺点和困境来利用人、摆布人,她更善于用同胞、朋友的标准迫使稍有善意者(同性或异性)就范,以中国特色的温情脉脉融融洽洽掩盖其冷酷无情的真相,别人往往敢怒不敢言。“段”在学界成功以此,失败也以此。她的下场是树敌太多,丢了饭碗,并且“名誉实在太坏了”,差不多众叛而亲离。
  娇小柔顺的方如真遇人不淑(最终要和感情不合的丈夫离异),交友不慎(段次英就是她交友上最大的失败),尽管小有成功(作品在大陆获得了读者、在西方男子身上找到了性爱寄托),然而失败、挫折、受伤更大,但她终于未失善良诚真之心,锋芒不磨,而常知逊让,有点像林黛玉。段次英表面看起来似乎也是一个可人儿,什么都不缺,但就是没有对人的诚与爱,其娇纵自私,仿佛薛宝钗、王熙凤的叠合。这部长篇名叫《在离去与道别之间》,“离去”什么?向谁“道别”?很清楚,就是温婉的黛玉型的“方”要离开强悍的宝钗熙凤型的“段”,是前者向后者作不是道别的道别(她们最后已经不愿再看到对方了)。
  但故事背景毕竟是现代美国,深层寓意实不止于钗黛之间的勾心斗角。“方”在和“段”的交往中不仅看清了“段”,也看清了围绕在自己和“段”周围的一大批浮沉于美国学界的中国男性,“方”对他们,就像对“段”一样,最后也只剩下“鄙夷厌恶”。这书不光是两个中国女性之间的一出戏,因为同时也写了不少进退有据、从容坦荡的西方女人,所以我看它的潜在叙事,乃是一个心地纯洁、略无偏袒而又善于观察的中国知识女性在美国学术界的中西文化之争中暗暗作出一种比较、一种评判、一种终极性的痛苦而无奈的抉择过程。明乎此,你就不会惊讶于作者在正面描写华裔学者圈而侧面描写美国主流学界时,何以用了那么不同的笔致与色调。
  照亮幽暗人心的灯盏
  ——蒋丽萍(作家)
  很久没有这么一口气读完一部长篇了,《在离去和道别之间》让我过了一次阅读的瘾。
  和《围城》一样,小说写的是大学里的人和事。只不过地点搬到了美国。说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可不知为什么,读的时候不时会起一阵惊怵,怕是因为作者把人的幽暗心思点得太准确,好比点穴一样的,让人浑身一震?
  知识分子的毛病,无非就是名和利。到了於梨华的笔下,好像比在这里的还要争得真刀真枪,这似乎是受了一些西方习俗的影响。我喜欢的是作者那种爽利和透彻的文笔,好比那种大局在胸的主刀医师,三下两下,就直捣主要症状,连一丝犹疑都没有。这样的小说,在阅读时难免会让人提心吊胆,因为往往会突然翻牌,出来一个与前史毫无关联的结果。静心一想,又不觉得突兀了,因为作者的叙述犹如一盏行进着的灯,再幽暗的角落,它都能去照亮,让你一目了然。
  不过,还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女主角次英虽然行为乖张,时时透着尖钻和冷酷,可是,为什么我还是没有义无反顾地抛弃她呢?是不是跟作者给予她的隐隐的同情有关?作者既然将她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设置,为什么还要给予她这种难以言清的同情呢?这是不是就是悲天悯人?
  於梨华的文笔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我是一直很喜欢於梨华的文笔的。她对人的衣着、面貌、表情和心理状态,男人的和女人的,都有极敏锐细致的观察。她善于塑造人物,而且善用长句短句描述极复杂的内心感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比张爱玲还要成功。
  随便举两个例子吧。本书四十多岁的女主角有了外遇,不期而然的外遇。有摄夺魂魄的冲动,也有犯罪感。去见了情人,“她将自己被因痛苦因喜悦因爱因悔等复杂的搏斗的混乱的情愫而扯得扭曲的脸庞藏匿到他的胸膛,点了点头。”
  句子极长,迫使读者要憋一口气读到尾,像女主角一样紧张。
  另一个例子:
  “但他们的婚姻,不是建筑在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架构上,所以十五年的生活里,早已涂上了生活里柴米油盐琐事的杂色,既无光泽,更不鲜活了。”
  几十年来,於梨华以几代台湾来美国的留学生的性格、经历和心理状态为题,写了极成功的长篇和短篇小说。几十年来,她,和她的几代留学生们,累积了甜的、苦的、欢乐的、痛苦的、触及灵魂的人生经历。当然她的读者们也同时累积了多种人生经历,她们和他们会从这本小说中看到她们自己和他们自己的影子。
“比张爱玲还成功”: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驰誉世界的华裔女作家於梨华,曾被认为是“当代留学生文学”的开拓者。《在离去与道别之间》这部新作被称为“北美版《围城》”和“北美版《儒林外史》”。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说的是美国的一个大学里,两个华裔女教授段次英和方如真从最初合作到最后决裂的故事。小说里穿插的各色人等都是北美大学里的教授,犹如一幅北美华人知识圈的“士林百态图”。小说中一段段发生在美国高等学府里的男男女女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被作者展现得淋漓尽致:同事间的冲突,家庭的纠纷,爱情的纠葛,友情的考验,人性的揭示等,故事丰富耐看,情节高潮迭起。离去与道别之间只是短短一刹那,小说却在於梨华心里酝酿了许多年。与《围城》和《儒林外史》中的辛辣笔调不同,这本书的的字里行间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伤痛和感慨。《在离去与道别之间》问世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认为於梨华在塑造人物,特别是用长句短句描述人物复杂的情感方面,“比张爱玲还要成功”。台湾著名文学家、诗人痖弦赞誉它是“北美版《围城》”和“北美版《儒林外史》”。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写诗称赞:“美人名士竞风流,出入围城哪肯休;省识多情真面目,猿啼鹤怨总温柔。”
  作者简介:
  於梨华,驰誉国际的华裔女作家,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早期作品多以台湾留学生在美遭遇为背景,写出了他们身处异域的挣扎拼搏,赢得“留学生文学鼻祖”之美誉。近年作品则以中国人文地理为主,关怀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著有《谁在西双版纳》等作品。
  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在学期间文稿已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等处发表。1956年获洛杉矶加大新闻系硕士,并以英文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米高梅电影公司文艺奖第一名;1962年以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崛起文坛,并陆续推出《雪地上的星星》、《傅家的儿女们》等脍炙人口的作品;2000年於梨华第一部散文集《别西冷庄园》推出后,深获各界好评,声誉不坠,迄今近四十年。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1968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远东系教授中国文学。退休后移居旧金山湾区,仍然笔耕不缀,《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是於梨华继《一个天使的沉沦》后最新的另一部长篇小说。
  於梨华对中国文学的掌握,已达到出神入华的境地。她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充满了一种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真实感与生命力。
  精彩书评:
  我是一直很喜欢於梨华的文笔的。她对人的衣著、面貌、表情和心锐细致的观察。她善于塑造人物,而且善用长句短句描述极复杂的内心感情。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
  一从天际起雷霆,秋叶纷飞散八溟;
  谱出青河回梦曲,莫轻唱与世人听。
  螺丛壳作利名场,蛮触相争亦可伤;
  淘尽浪花多少事,无言唯有吓贞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余英时教授
序(杨振宁)
  我是一直很喜欢於梨华的文笔的。她对人的衣着、面貌、表情和心理状态,男人的和女人的,都有极敏锐细致的观察。她善于塑造人物,而且善用长句短句描述极复杂的内心感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比张爱玲还要成功。
  随便举两个例子吧。本书四十多岁的女主角有了外遇,不期而然的外遇。有摄夺魂魄的冲动,也有犯罪感。去见了情人,“她将自己被因痛苦因喜悦因爱因悔等复杂的搏斗的混乱的情愫而扯得扭曲的脸庞藏匿到他的胸膛,点了点头。”
  句子极长,迫使读者要憋一口气读到尾,像女主角一样紧张。
  另一个例子:
  “但他们的婚姻,不是建筑在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架构上,所以十五年的生活里,早已涂上了生活里柴米油盐琐事的杂色,既无光泽,更不鲜活了。”
  几十年来,於梨华以几代台湾来美国的留学生的性格、经历和心理状态为题,写了极成功的长篇和短篇小说。几十年来,她,和她的几代留学生们,累积了甜的、苦的、欢乐的、痛苦的、触及灵魂的人生经历。当然她的读者们也同时累积了多种人生经历,她们和他们会从这本小说中看到她们自己和他们自己的影子。
  二○○二年八月五日
题《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四首(余英时)
  一
  一从天际起雷霆,秋叶纷飞散八溟;
  谱出青河回梦曲,莫轻唱与世人听。
  二
  螺蛳壳作利名场,蛮触相争亦可伤;
  淘尽浪花多少事,无言唯有赫贞江。
  三
  美人名士竞风流,出入围城那肯休;
  省识多情真面目,猿啼鹤怨总温柔。
  四
  纷纷朝圣忆当年,胡汉交融别有天;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曾写江南肠断句,任人记取作奇传。
  二○○二年九月六日  
於梨华小说中的校园经验(痖弦)(1)
  於梨华是留学生文学的领头雁,远在六十年代,她便以《也是秋天》、《雪地上的星星》、《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等长、短篇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年的留学热现象,为负笈海外的年轻学子们的校园写作,设色定音,架桥铺路,预示一个新文学世代的来临。自从有了这只带路的雁子,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纷纷出现,展开一个众声喧哗的蓬勃局面。
  如果从五四新文学的历史去回溯,我们也可以为留学生写作找到更远的源头。比如早年创造社作家郁达夫、张资平东渡日本求学时,以当地为背景写的作品,就可以算作那个年代的留学生文学。不过以今日的眼光审视,他们的作品都太个人性,堂庑不大,关怀面也有限,最大的缺点是未能把域外生活的经验,作整体的社会观察。没有更高的艺术概括,就见不到一个成功作品应有的思想深度。
  不同于创造社旅日作家们的自我中心、忧郁多感的浪漫倾向,於梨华与她同时期的留学生文学,展现的是另一个层面,一个明朗、开放的世界。郁达夫、张资平小说中的人物,每每走不出蜗居斗室,一味在异国的孤灯下作自我的精神折磨;或因经不起繁重的课业压力,患了知识厌食症,或因心理失调,堕落为歇斯底里的色情狂(郁达夫“私小说”式的作品便有不少这样的描写)。台湾留学生文学中并非没有这样苍白的角色,但更多的群像是属于积极进取、敢于面对挑战一型,为了完成学位,获得工作机会,进一步融入西方社会,他们放下身段,卷起袖子打天下,把逆境变为顺境,使痛苦成为甘甜,终于在陌生的土地上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当然,任何宏伟的主题都要以个别象征一般,於梨华所要表现的,是永远的人性,她最擅长的也是描写人性。人性的崇高与卑下,强韧与脆弱。而这些,都来自不同的个别。六七十年代留学生所呈现的生活图像,是多样的、复杂的,素材很多,但为了避免流于程式化、单一化,於梨华的笔力,并不放在常见的留学生活琐细的描写上,诸如经济的困难、学业的挫折,以及对家人的思念等,她着墨最多的,乃是海外游子在精神失根状态下,那如影随形的文化乡愁,这种感觉,具体又抽象,它藏在每一位留学人士的心灵深处,平时不特别感觉它的存在,一旦与异国的文化产生碰撞,便会发出火花来。不管身在何处,海外华人的思维模式都宿命地受到这种潜在因素的影响。而这样的感觉,才是於梨华真正要探索的主题,像犹太裔作家把他们的宗教作为主题那样,於梨华作品的中心主题,则是文化的归属。
  文学高于生活,但毕竟来自生活,生活又是细节的集成,这便是为什么有人说,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这话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来解释最为恰当,皇皇名著从头到尾只不过是一连串细节的集成,不过曹雪芹可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的,大师手笔,一点一滴都有暗示,都有隐喻。在现代文坛,於梨华是擅长细节描绘的,这是她长期涵泳于传统小说所得到的启发。她笔下的留学生生活呈现多种面貌,也充满了趣味,但那些材料都是经过高度选择与策划的。每部作品几乎都围绕在校园与社会、故国与异邦的对应关系上,要不就是表现知识分子在时间空间错置下的转折变化,而文化的思归情绪,又每每成为她小说人物的内在郁结。
  一般说来,於梨华不喜欢写困坐愁城,走不出自我阴影的挫败者,而喜欢写敢爱敢恨,把自己全生命投入现实激流的闯荡小子。这样的创作取向,无形中提高了她小说的社会意义,使於梨华成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华人与世界互动开始的历史阶段,表现最优异的作家之一。她那一系列留学背景的作品,每一部都为年轻一代华人勇于参与国际社会的奋斗,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
  近年,留学生文学这名称,除了文学史研究者提及,一般情形下不常听到了。这并非意味此一写作风潮趋于沉寂,而是它的影响已经造成,其精神早注入世界华人文学的生命体,勿须特别强调了。八十年代以后,於梨华的文学触角伸展得更广更远,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也更加多样,笔力沉雄老辣,创作气势不减当年。她中期作品即以思想性见称,近期的《一个天使的沉沦》、《屏风后的女人》诸作,咏史的倾向更为明显。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是於梨华新完成的一个长篇,主要内容写美国大学一群华人教授的生活。如果拿它与她早年留学生题材的作品连起来看,这部小说可以看作她写校园经验的总结,这还不仅是因为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大学城,而是从一些人的成长变化中,她发现了一个值得省思的问题:今日讲台上的教授,不就是当年的学生?但使她困惑的是,为什么那些青青子衿,意气风发的校园精英,一旦拿到了博士学位,担任了教席,在学术上有了成就后,很多人就开始退坡,走向腐化?她发现,所谓知识分子、学者,好像比一般人还经不起考验,守不住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中,於梨华便塑造出一群这样的人物,写出他们行为的偏失。她旅居海外数十年,在西方校园里生活,长期接触她笔下的那些人物,与他们有相同的时代感情背景,最能了解他们,他们的限制,以及他们的悲哀。於梨华从这样的基点上作出的诠释,自然比一般的此类作品要精辟得多。
於梨华小说中的校园经验(痖弦)(2)
  成功的路是崎岖的,从苦学生到大教授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鲤鱼跳龙门跳得遍体鳞伤,鱼龙变化之间付出的代价何其惨痛!而当吃苦受累的小媳妇一旦熬成婆,人性的弱点也随之浮现。固然有更多的华人教授,一本初衷维持早年理想专心治学,在学术上大放异彩,令西方学界刮目相看,但不可讳言的,仍有一些人在尝到成功滋味后渐渐变质,在校园的生态竞争下,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不惜放弃原则,浮沉于人事上明争暗斗的漩涡,弄得面目全非。
  当年鲁迅写《阿Q正传》试图藉小说形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国民性问题。他毫不留情地把中国人灵魂深处的阴暗部分,血淋淋地揭露出来,以“引起疗效的注意”。於梨华写《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也是出于同样的心情吧,不过她塑造的人物段次英,并不像阿Q那样可笑可怜又可恨。阿Q的形象是卡通漫画式的,而段次英则像一只多疑的刺猬,总以为全世界都与她作对,把每根刺都朝向她的假设敌。又像是《红楼梦》里工于奇谋的王熙凤,机关总有算尽的一天,最后不是她看破红尘,而是被红尘看破了。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於梨华的处理方式是惋惜大于贬抑。段次英失去教职照说是全书的一个高潮,但於梨华仅以“尾声”方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之所以这么安排,大概是为知识分子留一份尊严吧!
  读完《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使人想到钱钟书的《围城》,同样也是写一群学校老师的故事,不过据钱钟书自己说,书中那些男女恋爱的攻防,婚姻关系的分合,并不是他真正要表现的主旨,而“忧世伤生”,才是他真正的思想底蕴。与钱钟书一样,於梨华也只是藉几对教授夫妇的校园生活,为她小说的轴线展开故事,编织情节,呈现主题。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恩怨,并非她表现的重心,这部书的深层意涵,在于以人性的观点探讨知识与道德、学格与人格的关系,以及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诠释士林百态,知识分子的伪善、矛盾及软弱。早年的留学生文学是“向西方取经”,《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故事内容是“在西方讲经”,前者的主角是学生,后者的主角是教授,学而优则为人师,是提升、是正果的修成,但在取经与讲经之间前后两种角色的道德差异,何以如此之悬殊?
  於梨华于六十年代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赴美深造,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新闻硕士,八十年代曾长期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远东系执教,长久以来,大学经验一直是她喜欢表现的题材,不过她认为那些校园生活的零缣碎片,不通过删繁就简的提炼过程,是不能产生美学效果的。《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中,处处显出她在这方面的匠心。由于书中人物清一色是大学教授,为了避免过于单调,她的对话设计是变化多端的:机锋的,嘲弄的,幽默的,学术专业的,欧化语风的,都被她拿来灵活运用。由于构句、修辞上的考究,书面语与口语的巧妙融合,使整个作品的语言产生一种特有的声调和韵律,令人愉悦。
  评论家颜雄谈现代小说,认为五四以来写知识分子写得最好的,要推叶绍钧、张天翼和钱钟书。现在恐怕要加上后起的於梨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把她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部书的成功,说明把她与上述三位作家并列,并非虚誉。事实上在与她同年龄的小说家中,她是少数维持旺盛写作状况的一位。作家最怕气衰,老化,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可以感觉到,她的感性、语言、文章体式,不但没有老化,而且一直在不停地增进;每一部新作的完成,都是一次更新,一次焕发,就像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始终与时俱进,奔流不息。
  当年《围城》出版,好评如涌,赞美钱钟书是一位才学兼胜的讽刺奇才,并把它与吴敬梓并论,说《围城》是现代版的《儒林外史》。我读毕於梨华的《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不禁也有同样的联想:如果我们把这部书称做北美版的《儒林外史》,谁曰不宜?
  於梨华小说中的校园经验
  ———从留学生文学到北美版《儒林外史》
在交往之前
  她原打算在百老汇一百街的合家欢请如真吃饭的。但那家江浙餐馆生意兴隆,周末总是座无虚席,中国人又不讲究在公共场所放低声音说话,每次来吃饭后,总要喝好几杯白开水润喉,将息用得过量的嗓门。这次会晤,不同寻常,可不能去这么嘈杂的地方。何况这么多年不见,她要显炫一下自己烹饪的身手。她段次英当年是台大的高材生,而且姿色出众,这是大家,尤其是如真所熟知的。但现在要让她晓得,她的高材,并不限于读书这一方面。                        
在交往之前(1)
  一
  她原打算在百老汇一百街的合家欢请如真吃饭的。但那家江浙餐馆生意兴隆,周末总是座无虚席,中国人又不讲究在公共场所放低声音说话,每次来吃饭后,总要喝好几杯白开水润喉,将息用得过量的嗓门。这次会晤,不同寻常,可不能去这么嘈杂的地方。何况这么多年不见,她要显炫一下自己烹饪的身手。她段次英当年是台大的高材生,而且姿色出众,这是大家,尤其是如真所熟知的。但现在要让她晓得,她的高材,并不限于读书这一方面。
  所以她一早起来,冲了杯即溶咖啡,烤了片面包吃了,即刻开车去一百二十五街那家洪氏东方菜市场采购,付账的时候,那个能言善道的老板娘朝她菜篮子瞄了一眼,说:“唷,段教授,今天家里宴客呀?买了鱼虾排骨?”
  “有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来。”
  老板娘眨了下她眼线描得很黑的眼睛,说:“喔!是男的还是女的呀?”
  段次英知道这里是东方人的情报中心,但凡有点不寻常的讯息,一个小时内,亚伦大学附近的中国人圈子里就无人不晓了。所以她故意卖关子说:“不管是男是女,反正是老同学,都应该好好招待。你说是不是,老板娘?”说了,打开皮包,低头数钱付了账,故意看了下手表,说:“啊哟,这么晚了,真糟糕,下次再同你聊。再见喽。”
  进了公寓,先把大小包放在厨房的红色小圆桌上,才回到客厅坐下点烟,深吸几口,神经松散了点。环视一周,觉得还整洁,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清理。买这个公寓时,黄立言极力反对。他在东城七十六街有一个很像样的公寓,是克莱大学优待租给他的,她蛮可搬进去与他合住,却坚持不肯。她固然是他太太,但她仍是个独立的、自己也有地位的人,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天地”。他一向由着她惯了,当然拗不过她,临到头还是挖出自己的积蓄来,为它付一半订金。照说她教书的学校信义大学,在昆士区,她不该住到曼哈顿来的,但她天生是个只能住在东京、巴黎、柏林、伦敦、波士顿、曼哈顿等著名的大城市才觉得过瘾的人物。三年前,她一接到信义的聘书,第一件事即找了一个曼哈顿房地产经纪人,积极地寻找价格不太离谱的公寓。
  事有凑巧,河边大道一百号一栋上下四层楼的公寓楼,一号的那家刚要出卖,还没向房地产人正式登记,那个经纪人连忙带着段次英来看。她第一眼即中了意。大楼本身无特出之处,两房一厅的格式也是循河边大道一排几十年的建筑物一样,质料厚实的砖房,四平八稳,给人一种安全感。前任房主想必是个色感十分强烈的人,他把老式的厨房全部拿掉,窗子扩大,所有碗柜及台面一概用红黑两色,十分醒目,而且显得比原先宽敞。厨房边上的小间扁扁的一条,称不上厅,只能叫吃饭间,靠窗放了张纯黑的长方形饭桌,沿墙一排像书架似的碗柜,红黑两色,可以空着,可以放漂亮的瓷器,也可以放精致的小摆设。次英一进厨房,就知道自己被擒住了。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依她的心意,两房一厅当然嫌小,孩子来住时必然不够,但她一向也不是顾三烦四的人,又急着想在纽约打出一个新天地来。黄立言对这个公寓有许多反面意见,如一个半洗手间太少,客厅光线太暗,地区不是太安静,离她学校又太远等等。但禁不住她必要时运用自如的柔功,总算把他说服了。并且乖乖地拿出钱来,虽然在买下时,买主还是段次英。
  抽完烟,她到厨房先把咖啡壶插上,再处理买回来的东西。咖啡壶是黄立言送她的生日礼物,塞捺马·威廉斯出的,一插上电,就先把咖啡豆磨成粉,再把它倒进咖啡壶。没一下,整个厨房就充溢着浓郁的榛子香。次英喝了口之后,微微阖上眼,点了点头。黄立言纵有万般不是,但他是懂得她的。这只咖啡壶,她知道,价格一定在三百左右。但煮出来的咖啡,就是与众不同。
  心情一好,手里的工作顺畅得多,洗的洗,切的切,将牛尾汤炖上,虾剥好,排骨用酒和一大匙酱油、糖腌起来。香菇虾米洗干净后浸在温水里,再把柜台上及水槽里的杂物一股脑丢到塑胶袋,扎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