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2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边建明略有尴尬,气势顿消,降低了声音,道:“据我所知,克隆是当今世界的顶尖研究,你们说储备就储备的,太有意思了。”
杨锐挑了挑眉毛,却是懒得给他解释。
许正平咳嗽一声,道:“杨锐之前表在cell上的论文,就是采用的克隆突变基因的方法,不仅克隆了基因,而且是克隆的突变基因。”
见边建明张嘴结舌的说不出话了,许正平叹口气,道:“年轻人要多学习,多看少说,积累知识,也积累人生经验,行了,你去洗烧瓶吧,实验室的会议,你暂时就不要参加了。”
苏先凯好笑的看着边建明颓然而去,心道:一口气得罪了实验室的正副主任,也真是份本事。
杨锐回过头来,又开始布置基因测序的任务。
对他来说,pcr这个诺贝尔奖级的研究是第一优先级的,基因测序不能说是pcr的前序,只能说是间接辅助,无论就学术还是商业观点来看,基因测序与pcr都没有直接关联。
但对杨锐来说,pcr实在是太重要,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拿到诺贝尔奖,但这种可能性本身,就能带来无数的资源。
杨锐不愿意浪费华锐实验室的人力,又要确保安全,就干脆将这份工作转交给离子通道实验室,反正都是基础研究,只要写得出论文来,成果就算是有了。
许正平四十多岁,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再让他重新钻研,多少有些强人所难。对这个年纪的研究员来说,一门心思的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做研究是最好的,重新学习一个全新的门类,再进入研究状态,要求着实是有些高的。
相比之下,苏先凯和范振龙比较年轻一些,两人围在杨锐身边,听他讲解自己的项目计划,一会儿就眉飞色舞起来。
“可行,我看可行。”范振龙拍着马屁,眼睛放光。
杨锐心说:当然可行了,这是人家已经做出来的经验好吧。
……
第五百七十三章 落后三年
readx;》,!
杨锐将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工作交代清楚,又将姚悦安顿妥当,就回去了华锐实验室。
对现在的他来说,华锐实验室仍然是主场。
姚悦莫名的有些失望,她初来乍到,还是觉得杨锐在身边才安心,好在实验室同仁都很友善,让姚悦的心情逐渐恢复了过来。
“杨锐去哪里了?”姚悦总是有些好奇的问。
“应该是华锐实验室吧,香港和英国公司投资的,黄茂他们都过去了,那边的实验条件更好,按道理说,离子通道这个牌子,是应该挂在华锐实验室头上的。”许正平笑呵呵的介绍了一下。
姚悦问:“为什么离子通道的牌子应该挂在华锐实验室头上?”
“因为华锐实验室做的钾离子通道的项目,黄茂也是到了华锐实验室去。哦,黄茂是以前北大的讲师,辞职可是让人吓了一跳,还好是去了外资企业。”许正平说着学校内的“秘闻”。
“辞职为什么吓人一跳?”姚悦满脑子的疑问,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问。
男士们对漂亮的女孩子总是很有耐心的,只听许正平细细的说道:“现在虽然允许下海了,但黄茂是北大送去美国呆过一年多的,好不容易送出国去的人,你说要是也下海做起了生意,学校的领导不是要坐蜡?”
姚悦似懂非懂的点头。
许正平笑笑:“没事儿,我就是说,黄茂是聪明人,本来在北大也应该很有前途,他愿意去华锐实验室,说明华锐实验室也挺有前途的,是不是?”
“是。”
“行了,你过去看他们做实验吧。我知道你在河东大学学习过,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但不同的实验室,有不同的要求和规矩,我不管你以前的老师怎么教的,你得按照咱们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要求来做,明白吗?”许正平开始恢复自己小老板的权威。语气由软到硬,不会太狠,也会让学生记忆犹新,这是许正平多年教书生涯培养出来的能力。
姚悦赶紧再点头,面对四十多岁的北大副教授,她心里还是有些憷的。
同样被督促的还有苏先凯和范振龙。别看两个人都有三十多岁了,又是杨锐认定的小牛,未来的前程或许比许正平还要强些,但现在对着许正平,两个人是一点心理优势都没有的。
负责洗洗涮涮的倒霉孩子边建明甚至都得不到许正平的督促,自然有以前负责值日的两名研究生,教他怎么按照要求洗刷试管烧瓶,一会儿就累的话都说不出来了。当然,他就是想说话也没用,北面的耳房阴冷孤寂,平时都是当做仓库来用的,值日的研究生离开以后,房间里就只有他一个人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且寄人篱下的感受,在边建明心中油然升起,独自默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不一阵子,实验室就被许正平操练的井井有条,接着,许正平自己也做起了实验。
做实验室副主任这样的工作,许正平已经做了有二十年了。刚进大学的时候,还是助教的许正平就给中青年的副教授做实验室副主任。后来,中青年副教授升级成中年教授,实验室升级为正规的校级实验室,许正平升级为讲师,依旧是实验室副主任。接着,中年教授升级为老年教授,实验室升级为部级实验室,许正平升级为中年副教授,独领一个实验小组,有自己的项目,依旧是实验室副主任……
做实验室副主任,许正平做的实在是熟的不能再熟,他也是好的不能再好的实验室副主任,上能按部就班的做好实验,下能知道学生,维持实验室秩序。
这样的实验室主任,通常都是资深教授才能有的,如唐集中这般的普通牛,都享用不到许正平这样的副手。
杨锐能够获得许正平的青睐,归根结底,还是一bsp; ;学者以成果说话,如是而已。
而作为辅助条?,杨锐争取经费的能力,以及他的全国状元,再加上杨锐连绵不绝的项目设计,都促使许正平最终下定决心。
争取经费是实验室的命脉,虽然在国内,拥有cell论文的学者已经不愁找不到经费了,可数量多寡也很重要,它决定了杨锐能分给许正平多少。
全国状元证明杨锐不是碰运气写出的cell,是真的有智商优势的——能做理科补习老师,而且做的不错的,智商水平肯定是高于平均线的。
杨锐连绵不绝的项目设计更是一个实验室的健康保证,虽然不健康的实验室比比皆是,但加入一间健康的实验室毕竟要舒服一些。
许正平只希望能通过杨锐做跳板,最终得到自己的独立实验室。
这其实是正常科研人的正常路,许正平作为一名普通人,科研之路走的还是颇顺的,不过,要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在北大这样的学校,却不是普普通通就能达成的愿望。
许多北大的副教授乃至教授,到了许正平这个年纪和地位,往往就是三个选择,一个选择是等自己的老板退休,自己继承老板的实验室,但这并不容易,一方面要老板和学校的支持,一方面还要获得看得过去的个人成果,这三个条件,许正平都不能完美的达成,所以他才决定跳出来。
然而,跳出来的另外两个选择也并不容易。
直接申请项目,然后获得自己的实验室是后世的副教授和教授们最多人选择的。但在8o年代,整体科研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获得独立实验室的难度一点都不比继承前任的独立实验室小,而对申请人来说,独立实验室拥有了财政独立是没错,可所有的经费争取都得自己来。这要耗费用于科研精力,而另一方面,争取经费,升级实验室,又都有赖于科研成果,以及项目申请。
最后,通常也是名校教授们独有,却最不愿意做出的选择,是前往地方院校。
地方院校缺钱缺人缺设备缺传统,唯独有一样不缺,地方政策和编制大大的有。
如河东大学这样的学校,日后就是普通的重点加211,以全社会的眼光来看,211自然亦是不错的,全国总共就1oo所,而中国有3o多个省,约莫安分之一都只有一所211大学,除了少数几个教育强省以外,211大学就是绝对的好大学了。
然而,若是以科研为展目标的话,211又算得上什么,985也就是将将够看,即使如此,这样的好学校,一年少说要毕业几十万的学生,钱都花到了学生身上,又有多少钱搞科研。这还是国内的情况,放在全世界范围内,埃及最好的开罗大学平时都没什么人知道,一所河东大学又哪里能入得许正平这样的北大副教授的眼。
不是到万不得已,或者对方给的个人条件极好,否则,名校的教授们是轻易不愿意离开北京。在教育科研方面,中国是没有什么北上广的,只有北京而已。
不过,前往地方院校是一定能拿到独立实验室的,稍微努力一下,建一所省级实验室都能做到,但河东省的省级实验室和北京市的同级实验室,又怎么可能是一个概念,给的经费和支持都是不同的。
然而,世事总是不能让人如愿,越是普通人越是如此。
许正平在读书期间,毫无疑问的是学霸,而且是大学霸,这样才能考上北大,留校于北大,继而按部就班的成为北大副教授。
可惜科研从来都是学霸集中营,稍微弱一点的学霸,进入这块地方,都要被挤成渣都不剩的。许正平这样的大学霸,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极难得的,但在科研集中营,他依旧只是一只普通的大学霸,兢兢业业是他最好的注脚,也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
离子通道实验室,就在许正平提供的稳定浮力之上,缓缓前进。
而在华锐实验室,一群被杨锐认定为小牛的中青年们,却是轻松自如的做着简单的工作。
pcr可谓是最简单的诺贝尔奖成果,原始版的pcr的确会遇到不少麻烦,比如没有耐高温的聚合酶,就必须派专人一次次的添加新的聚合酶,恒温水浴锅也需要三个,分别是94度的高温变性温度,58度的低温复性温度,以及72度的适温延伸温度,恒温的时间还需要秒表计时。
但在有了耐高温聚合酶以后,先省去了一次次添加新的聚合酶的过程,杨锐一个人就能完成主要工作。
而小牛们只要做边角料的测序检查制备等活计就可以了。
然而,杨锐遇到的问题,却与美国人遇到的问题截然不同。
第一步,8o年代的中国没有现成的试剂可买的,从基础的到高级的,全得李文强他们一步步的做出来。
比如最基础的寡核苷酸,就不能指望国内的研究所能提供了,他们生产的无论数量还是浓度,都不能满足杨锐的需要。
而在美国,早就有这样的专门实验室,提供专门的寡核苷酸了。
事实上,pcr的原明人穆里斯,就在这样的一间实验室里做主任。
杨锐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得从做寡核苷酸做起。
就此点来说,杨锐至少落后他默认的竞争对手三年时间。
……
第五百七十四章 DNA合成仪
readx;》,!
寡核苷酸就是寡聚核苷酸,它是两个词组成的,一个是寡聚,一个是核苷酸。
这个词看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就是起名字的中国学者文青病范了,起了一个看起来就麻烦的名字(我本来想查一下是哪位大侠起了诸如核苷酸鸟嘌呤胞嘧啶这样的蛋疼名字,查了半个小时都没查到,转念一想,我也是鸟蛋疼了才干这种事……)
核苷酸本身是一种基础分子,对生物体的意义和一氧化二氢差不多。而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组成物上。核苷酸连在一起,就是核糖核苷酸,也就是rna;再脱一下氧,叫脱氧核糖核苷酸,就是dna。
而寡聚核苷酸,就是一群核苷酸聚集在一起,聚的还不多,总数在二十以下,所以谓之寡聚,变成了闲的没什么卵用的寡聚核苷酸。
当然了,寡聚核苷酸本身没啥卵用,但它是许多生物学实验的原材料,以至于大家拼命的想要生产,因为用量实在是太大了。
历史上,因为pcr得诺贝尔奖的穆里斯,在私人公司的寡聚核苷酸实验室里做主任,其工作就是不停的合成生产寡聚核苷酸,然后为公司的其他部门做实验提供原材料。
而与穆里斯同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迈克尔史密斯,也是因为明了寡聚核苷酸定点诱变技术。
不过,迈克尔史密斯比穆里斯惨多了,他是79年做出的寡聚核苷酸定点诱变技术,而在那个年代,穆里斯使用的寡聚核苷酸生产方法,还没有明出来呢。
所以,迈克尔史密斯不得不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生产寡聚核苷酸。
这倒是科研人的常态,绝大多数的时间用来做了枯燥的重复劳动。
然而,在技术展没有达到以前,枯燥的重复劳动又必不可少,有些可贵的成果也是在重复劳动中现的。
从79年到83年,短短的四年间,生物技术展的度快的足够让人诺贝尔奖得主茫然,事实上,如果按照生?技术的展度来修改教科书的话,一年改两次肯定是不够的。
生物技术也由此进入了类似摩尔定律的时代。
对于身在其中的学者们来说,这是痛并快乐的时代,他们拼命的学习,拼命的做项目,亲身加入到了大时代的变化浪潮中,他们的成就,或许是前人百年都无法完成的。
而对正在学习中的大学生们来说,这个时代就只剩下痛了。别的学科的大学生还在抱怨,我们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到了社会上就没有用了——生物学科的大学生等到找工作的时候,回头看一下过去四年的课本,会现里面的东西已经被修改的面目全非……
当然,大部分教材是来不及修改的,以至于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落后了多少。
事实上,就比例而言,中国的学者落后的更多,尤其是前沿技术,在中国的大部分研究者都看不懂英文的年代,大家想跟着美国爸爸的节奏实在太难,你看不懂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文章,难道自己重新做一遍?
就是重新做,也是赶不上的。
美国人自从七十年代开始允许商业性私人生物公司以来,生物科学的应用技术一日千里,五年时间就能重新定义一次专业名词,追的人如果学的慢一点都要被落下,更不用说自己做了。
而当杨锐说出dna合成仪的时候,不止来自地方大学的李文强等人不知道,几年前才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来的黄茂也没什么概念。
“实验室方法做核苷酸不行吗?咱们现在人手也不少了,调配两个人出来,应该是没问题的。”黄茂也就是听说过dna合成仪,具体怎么样,他根本不清楚。
杨锐摇头,道:“dna合成仪我已经买了,美国一家叫生物研究的公司早两年就开始尝试生产这种仪器了,咱们现在已经落后了对手,dna合成仪到了以后,咱们要工作是改造这台仪器,提高它的生产能力,然后再进行生产。当然,原来的实验室法也继续做下来,用来做这段时间的实验原料。”
现在的dna合成仪远没有到后世的水平,别说自动化生产核苷酸了,能正常工作都不容易,修修改改必不可少,如同早期电脑一样,用户自己编程序外挂件之类的都不算事,也别指望对方公司的工程师有维修能力,所谓第一代,就是除了开者,其他人都弄不大明白的东西。
然而,就是这样的科研仪器也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如果不是中美正在蜜月期,杨锐给钱也买不到仪器。
黄茂没见过东西,关注点也不同,先是诧异的问:“对手是谁?你刚才说,咱们现在已经落后了对手,咱们的对手是谁?”
杨锐不做正面回答,只道:“搞科研的,除了自己人都是对手,无论如何,先提高我们自身的供应能力,人手以后还有别的用途。”
黄茂还是觉得贵,小心翼翼的问:“那台dna合成仪要多钱?”
杨锐呲呲牙,道:“加运费,28万美元。”
“嘶——”
实验室里几个人齐齐的倒吸一口凉气。
“没办法,就是这个价格,东西来了,可能还要花几万块钱的改造费用,所以说,大家这段时间要打起精神来,别让这笔钱白花了,到明年,人家出新的dna合成仪了,老的还没耍弄明白,那可就真浪费了。”
“那也太贵了,它能比咱们自己做快多少?”
“起码五倍,调试一下,自己改一下,提高到十倍没问题。这个产量也是必须的,最少要提高到6个人做全天的量。”杨锐其实也不愿意花这么多钱,华锐公司是他的离岸公司的离岸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这28万美元可都是他自己的钱。这笔钱要是拿去友谊商店,能把一层楼买空了,如果拿去北京市里买房子,能买一百套四合院儿。放在3o年后,起码是十多亿人民币,顶两亿美元,得升值1ooo倍。
不过,pcr是诺贝尔奖级的研究,别说杨锐还有钱,就是让他把钱都花光了,换一个诺贝尔奖,杨锐也甘之若饴。
黄茂听着杨锐说的数量,看看左右,无奈道:“6人全天的产量,我们全上阵都不够……要不,咱们再招几个人,专门做寡聚核苷酸不就行了?仪器暂时不要用了。”
他还是心疼钱。黄茂现在是华锐实验室的副主任,见杨锐一口气将流动资金花去大半,也是无奈。
杨锐摇头:“做一个专门的寡聚核苷酸的实验室不是不行,但太费工,6人全天产量,非得招8个人以上。再加上两三名助手,就得准备十个人。这是做原料的,正经做实验的也不能少吧。这么多人就得配专职的管理人员,再加上会计出纳什么的,公司规模一下子翻倍,问题太多,不如买台仪器。另外,设备的产能还可以扩大,纯度也比较好控制,这些都是优势。”
仪器的纯度好控制,并不代表着仪器生产出来的寡聚核苷酸更纯,而是更平均。对重要实验来说,平均或许是一个更重要的概念,因为更容易预料实验的进展,原料药的纯度也可以不被看做是一个变量。
学过方程式的人都知道,二元一次方程好解,三元一次方程也不难,四元一次就麻烦了,有五个变量的五元一次方程,若是找不到特殊关系的话,可就难玩了。
对高要求的实验室来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变量,水平越差的研究员,变量指数越高。
杨锐招募来的小牛,现在还没有体现出惊天动地的能力,但他们既然能展出惊天动地的水平,现在起码就有不错的基本功,再去招募水准层次不齐的研究员,然后重新训练,甚至培养基础研究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太多太多,华锐实验室虽然有钱,却缺乏北大这样的品牌,想再招点高水平的并不容易,杨锐也不愿意自己开出的高薪,养几头蜗牛。
黄茂问:“咱们现在做的项目,用得着这样子吗?”
他其实是想问划得来吗?
杨锐心说:这是诺贝尔奖,28万美元,也就是刚开始投入。
算了一下自己的存款,一年多的分红加上捷利康海外工厂的额外收益,七扣八扣以后,杨锐手里还有4oo万美元以上,这让杨锐稍有些底气的道:“大项目做成什么样先不说,这个dna合成仪送过来,咱们至少能以此为基础写几篇论文吧,不算亏。”
“几篇论文三十万美元,也挺贵了。”黄茂叹口气,道:“还好老外有钱,得,咱们就先花着吧。”
杨锐被他说的直翻眼皮,心里也是有些凉。这还是刚开始呢,等于是项目的前奏,百分之八的资金就出去了,也确实是有些危险的。
科研有点像是做生意,又比做生意难,两者都很在乎资金链,但生意做到一半,资金链紧张了,可以抵押,可以贷款。科研想弄点抵押品就难了,美国倒是有专门做生物公司的风险投资公司,但人家要的是股份,开价也高,不能说是趁火打劫,可就价钱来说,与趁火打劫也差不多了。另一方面,科研的时效性强,做生意的谈借款谈股份,谈一两个月的都属正常,做科研的延迟一两个月,却很难说结果了,因此而血本无归的都有可能。
如果能等等,杨锐还是想再等等的,这样能多积攒一个季度的分红,起码就要多小一百万美元,可惜时间不等人,杨锐只好指望最近一半年,辅酶q1o的销售能给力点。
……
第578章 改进
用于生产寡聚核苷酸的dna合成仪几天内就从天津港送了过来。
杨锐也是确定了这些基础设备到货,才开始正式进行pcr的项目。
与幸福的穆里斯不一样,杨锐第一不是白人,第二不是美国人,第三不属于发达国家的知名研究机构成员,第四没有欧美知名学院的教育背景,第五没有大公司或机构背景,第六年纪过轻。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锐要拿诺贝尔奖,首先就要有成果过硬。
pcr的成果自然是非常强的,但对诺贝尔奖来说,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其次,杨锐还得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科研上的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并不是对成果进行多方验证。多方验证,自然有其他学者去给你做这些事,重复试验所以能发表论文,就是因为重复实验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
科研上的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是要阶段性的发表论文。
历史上,穆里斯和他的公司,就pcr一共发表了大约三篇论文,他们是美国大公司,一个大的阶段发表一篇论文,就能证明自己的工作了。
对于杨锐来说,可就没有这么好办了。
他好歹还算是有一篇cell级的论文,这在中国很难得,但在国际上,这也就是敲门砖的基础,效果也就是比一个没来历的phd(博士)好一点。
在此基础上,杨锐准备以两位数为目标,发表论文。
他的参考对象,就是中国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组。这支研究组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在多家顶级期刊发表了超过20篇论文,以非常清晰的研究链证明了成果归属,同时也循序渐进的催热了这个课题。
60年代的中国科研组,虽然是国家级的,但要证明自己,面临的问题也实在不少。杨锐如今有北大给自己的身份背书,又有cell级的论文,难度系数,大约与当年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组相差仿佛。
不过,要形成清晰的科研链,倒不一定是什么都要写出来,也不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发表论文。
比如耐热聚合酶,杨锐就准备放在最后才发表。
原因很简单,有耐热聚合酶,能够大幅度的缩减实验时间。
pcr本质上就是一个dna倍增技术。
它能够快速的将dna翻倍再翻倍再翻倍……理论上,想翻倍多少次,就能翻倍多少次。
这就好像那个著名的旗手与国王的故事。
在象棋的第一格放2粒麦子,第二个放4粒麦子,第三格放8粒,第四格放16粒,如此倍增下去,第三十格有多少粒?
——第三十格将会有十亿零七千三百七十四万一千八百二十四粒麦子。
pcr也因为这种超级倍增术,而在无数的领域大显身手。
比如犯罪现场的dna残留,在pcr时代以前,试剂残留太少是无法检测的,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拥有了pcr的警局,就可以无视残留数了。理论上,只要有一个完整的dna残留,就可以倍增到可以检测的状态。
之所以说,九十年代才有警局拥有pcr,就是因为耐热聚合酶的原因。
pcr的原料是聚合酶,普通聚合酶也可以用,但每翻倍一次,不耐热的聚合酶就会在九十多度的水浴锅里失活,第二次翻倍的时候,还得再添加一次聚合酶。
聚合酶不便宜不说,这个过程还需要专业人士来做,复杂且容易出错。
而在研究过程中,连续添加三十次的聚合酶,同样不是容易的事。
当然,开发耐热聚合酶同样不容易。
所以,历史上的穆里斯等人,首先致力于解决翻倍问题,并没有优先考虑耐热聚合酶的问题。
毕竟,只有翻倍问题解决了,证明这种方法可行,才有简化方法的必要。
否则,光是有耐热聚合酶,没有使用它的技术,一样没什么卵用。
然而,杨锐与穆里斯等人不同。
他是已经确定无疑的知道,pcr是一项好技术。
所以,他是首先将能够提升效率的研究做出来,等到要阶段性释放论文的时候,别人就算是受到了启发,也一样赶不上他的速度。
事实上,杨锐还有点希望有人能追在自己的屁股后面。
如果是一名中国人,单纯的做出了一项聪明、简单、影响世界的成果,他得到的评价,估计有一半是“****运”。
但如果一名中国人,在你追我赶的科研竞争中,以聪明、简单的方式,做出了影响世界的成果,他得到的评价就一定大不一样了。
当然,这样做,是一定有风险的。但杨锐思来想去,还是决定阶段性的发表论文。
理由很简单,单纯的pcr论文,并不一定会将杨锐送上诺贝尔奖的神坛。
而若是没有诺贝尔奖,pcr项目的价值就大大缩减了,它虽然仍可能价值30亿美元,可对杨锐来说,诺贝尔奖的价值又何止30亿美元。
本着这种思路,dna合成仪送到的第四天,杨锐就开始草拟第一篇论文——《dna合成仪的改进思路》。
仍然属于前序性论文,甚至只能说是前序的前序,但所谓的科研链,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的链起来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