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华锐实验室里也有一台计算机,但没学校里的运算速度快,另一方面,学校写的论文与华锐实验室里的论文,最好还是双向隔离,各走各的途径,以后就是有人查,也能做到有据可循。
如果一包烟能解决这个问题,杨锐也懒得再想别的法子了。
小年轻显然没有见过杨锐这么大方的研究员,愣了片刻,笑了起来,道:“都说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你们生物系肥的很呀。”
他刚才看到了杨锐的单位名。
杨锐笑笑,道:“这不是急着要用论文,没办法,你给帮帮忙。”
“你真着急假着急?”
“真着急。”
“我看不像。”
“我真的着急。”杨锐加重了语气。
小年轻看了看桌面上的烟,也加重了语气,道:“我看不像,这调时间,可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
杨锐恍然大悟,拍了上衣拍裤袋,好险又拿出一包烟来,递给了小年轻。
一包没开封的中华烟,顿时让小年轻喜笑颜开。
“你等着。”他啪的关上窗口,里面接着响起椅子挪动和开门的声音。
一阵细碎的响声之后,窗口又“啪”的打开了,小年轻的脸在暗淡的光线下有些扭曲,声音再次变的平淡,说:“今天晚上有四个小时,跑的完就给你,跑不完就后天,行不行?”
跑不完的数据半点用途都没有,杨锐难道能把剩下的用手算下去?
不过,争辩这些没意思,杨锐略略的估算了一下,道:“好,晚上几点,我过来等。”
“晚上2点到早上6点,你等也白等,明早来看吧。”
“好吧。”杨锐也无心熬夜。
出了计算机中心,正是午餐时间,杨锐优哉游哉的往食堂晃荡。
食堂的饭菜,永远都好吃不起来,但他也懒得去学校外面,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往过去挪,心里怀念着外卖。
等离子表面共振的初级实验做的差不多了,现在就等数据反馈,华锐实验室里,才把云南带回来的嗜热菌分离干净,但耐热聚合酶的分离,却不知道要多长时间。
杨锐没有地方要赶着去,突然觉得无比轻松,一边无比缓慢的沿着路肩走,一边心里赞叹:这才像是大学生活呀
“麻烦,让一让。”几名学生野蛮的冲开杨锐,奔着岔路口小步快跑。
““那个……同学,前面有啥活动?”杨锐忽然有种想参加大学活动的**。他的大一生涯眼瞅着就要结束了,虽然成果斐然,但终究不怎么学生化。
杨锐知道,北大每周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名人讲堂、社会学习,又或者干脆是北大学生自己做的戏剧话剧诗朗诵,总而言之,称得上是丰富多彩。
而杨锐除了开学期间,参加过几个活动以外,其他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里。
尽管,这是他选定的生活,但偶尔变化一下轨迹,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
落在最后,又被杨锐抓住的学生急的上火,也是看杨锐人高马大长的帅,才无奈的道:“咱们边跑边说行不?”
“哦……好。”杨锐跟着跑了起来,道:“说吧。”
“你没看时间吧,快12点了。”对方跑的飞快,一门心思的要赶上前面的人。
杨锐道:“我就是想知道12点要干什么。”
“12点,所有人都放学了啊。”
“然后呢?”
“然后,当然是自习室满员了。”
“自习室?你是去自习室抢座位的?”兴奋的杨锐的步伐不由减慢了下来。
“当然,要不然呢。”对方一路狂奔,一会儿就没影子了。
杨锐哭笑不得的停了下来,想了想,还是继续往前走了,也差不多要走到了。
他一路走到了图书馆旁的南天井。
这是北大最大的自习室了,但也只有两百多个座位,完全无法和杨锐当年考研时的大教室相提并论。
自习室内,整整齐齐的摆着一排排极其敦厚的长条桌,桌下是整整齐齐的学生,桌上是整整齐齐的书籍,桌下密密麻麻,桌上亦是密密麻麻。
“杨锐,过来这边。”有人压低了音量,叫了一声。
“侯兵?你怎么在这里。”杨锐看到了同宿舍的舍友,于是走了过去。
侯兵是数学系的学生,个头高且瘦,有点不通俗务。
“我每天都在南天井自习,以前没见过你啊。”侯兵旁边正好有个空位,他让杨锐坐下来,又道:“这人估计是出去吃饭了,人家一会回来,你还得把位置让给他,你来太晚了,这会儿只能打游击了。”
“好多人。”杨锐自以为见识过考研大军的恐怖,却没有想到,80年代的北大自习室,竟然也恐怖如斯。
侯兵呵呵的笑了两声,道:“你肯定没来过自习室,这里早上六点钟就排队了。”
“排队抢座位?”
“对呀,中央电视台还报道过好几次。”侯兵笑着说:“说明学风建设好。”
“说明基础条件差啊。”杨锐心想,偌大的学校,就两间自习室,能不抢吗?
“别的学校还不一定有自习室呢。”侯兵却觉得很满足,说着打开书,认真读了起来。
杨锐无聊的左看右看,然后就从桌面上捡了一本书,随便看了起来。
自习室的气氛极好,它比你独自学习的好处在于,你身边总有人在认真学习。
当你看到有这么多人比你认真,比你帅,比你精力充沛,正常人自然会多一些坚持和勇气。
另外,自习室还有一桩好处,就是美女随便看,且不用担心尴尬。
虽然总的比例不会太高,但总有一些美女,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但还是愿意每天花费十几个小时在自习室里的。
杨锐闲来无事,就盯着漂亮的女生打量,顿时觉得有了度假的感觉。
“杨锐?”一个人在门口大声的喊了一声,引的无数人看向这边。
杨锐有点不好意思的站了起来,却见门口的人并不认识,微微皱眉,快步走出,道:“我是杨锐,你是哪位?”
“我是咱们生物系办公室的,蔡教授找你。”来人累的满脖子的汗,显然找了杨锐一路。
“什么事?”
“北京电视台要采访你!”这位站在门口,音量习惯性的大。
而“电视台”三个字,也瞬间引起了一教室人的注意。
杨锐有点不好意
480。第480章 百鸟朝凤(2)
北京电视台的记者赵蕾好奇的打量着杨锐。( ;)
她是从舆论圣地纽约留学和实习回来的,也曾采访过多名学者,深知《cell》的分量,正因为如此,杨锐的经历才更让赵蕾惊讶。
赵蕾读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地处纽约曼哈顿的常青藤大学,兼具人财物之优势,吸引了无数优秀人才,即使如此,任何一名教授在顶级期刊发表了文章,依旧会被学校广而告之。
至于能做到此点的学生,更是值得学校大肆宣扬了。
虽然内心中希望北大能和祖国一样繁荣强盛,但现实的差距是直接而冷酷的。
1984年的北大,或许在中文和国学上有所建树,但在全世界聚焦的自然科学方面,成果寥寥。
别说是与牛气冲天的哥伦比亚大学相提并论了,就是中国人不知道的某些州立大学,比如密密西比大学,马里兰州大学,他们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绩也会更突出。
这自然让杨锐的成绩也更加突出了。
此外,作为一名电视台记者,赵蕾还有等量的吃惊,落在了杨锐出众的外型上。
经过电视台的化妆师的整理,杨锐的帅气直冲天际,比赵蕾在台里见过的多名主播还要有优势。
就是面相太年轻了一些,不过,就个人观感来说,这完全是缺点的反面。
“台里要是告诉我,采访的是这么一位英俊的小伙子,我肯定要早点来。”赵蕾说话的方式向来大胆,采访前聊天的第一句话,就把满屋子的人给吓了一跳。
站在赵蕾身后的摄影师是习惯了,但在摄影师后面,刘院长、辅导员,还有相干或者不相干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全都尴尬的要死。
当面夸人长的英俊,这种事情不是只有长辈或者同性才能做的吗?
杨锐其实也在打量着赵蕾,这还是他第一次接受电视媒体的采访。
赵蕾身材娇小,面容精致,不笑的时候有点冷艳,浅笑中带点妩媚,她的脖子上系了一条丝巾,合身的职业装勾勒出美好身材,可以说是杨锐最近两年见过的最时尚的女人。
杨锐恍然间有种时光流逝的感觉,自然而然的笑道:“美女采访,我肯定是要配合的。”
房间内的气氛整个都不对了。'起舞电子书'
刘院长辅导员气急败坏的盯着杨锐,同时心有余悸的看看摄像机,还好,拍摄的红灯没有亮起。
赵蕾也讶然一笑,旋即说了句“谢谢”,道:“你不像是高考状元。”
摄像机依旧关着,在用胶卷的时代,开机之前的准备必不可少。聊天自然是采访前的必备工作。
杨锐“哦”的一声,笑道:“高考状元应该是什么样的?”
“从我采访的经历来说,更沉默寡言一些……”赵蕾尽可能的让双方的对话轻松起来。
摄像机后的刘院长却很着急,大声道:“杨锐,你就沉默寡言一点好了。”
他是生怕采访的效果不好。
赵蕾哭笑不得,她也希望采访的效果好一些,但刘院长的话,显然只能起反效果。
好在杨锐并没有受到影响,他向刘院长笑笑,道:“人家是在说一般的高考状元,我不是一般的高考状元,没关系。”
赵蕾抓住这句话,忙问:“你觉得自己不一般?从哪里体现出来?”
杨锐笑了,道:“高考状元本来就不一样好不好,一个省才有一两个。”
赵蕾哑然片刻,转瞬连消带打的道:“咱们中国人都比较谦逊,自认不一般的采访对象,你是我遇到的第一个。”
“那是他们没有处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所以,就算自己不一般,也不敢说出来。”
赵蕾品咂了一遍杨锐的话,又觉得有味道,又觉得说不出来的别扭。
然而,赵蕾的兴奋度却是大大提高了,她开始变的更认真,更积极的道:“你所谓的没有处在良好的竞争环境是什么意思?”
“充分的竞争,首先一条,要让你知道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不光是人际关系,还应该是各方面的比较排名。”杨锐注意到摄像机没开,放心大胆的道:“我们说大学是个象牙塔,这里的环境之所以比社会环境好,就是因为这里的竞争关系很清晰,不是没有竞争,而是竞争所需的条件,结果,都是清清楚楚的。”
“你觉得自己在这种环境下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都是独立无二的,我相对于其他人肯定也是特别的。另外,我处于竞争关系的上层,所以,我不需要沉默寡言。”杨锐用手比划了一下自己的位置,又道:“当然,这是仅止于科研环境来说的。”
赵蕾很想让采访更深入一些,立即道:“就社会环境来说呢?”
“那就需要参与更多竞争了,比如说,沉默寡言也是一种竞争优势。”杨锐向紧张的刘院长笑了一下。他说这么多,部分原因是私下里的聊天,部分原因是受赵蕾的刺激。
不得不说,美女的话术还是相当得力的,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赵蕾忽然有点后悔自己刚才没有让录像,她亡羊补牢的示意摄影师开机,在红灯亮起后,道:“杨锐同学,咱们继续聊天。”
“好。”杨锐稍微整理了一下衣服。
搞研究的用不着特别在意形象,因为公众对研究人员其实是非常宽容的,头发乱糟糟如爱因斯坦那样的,甚至连“不修边幅”的修饰词都没有,多数称他是太过于忙碌,以至于无心打理头发,以色列人请他做总统的时候,也根本没有考虑这一茬。
当然,帅气总是有加成的,赵蕾也首先顺着杨锐舒服的方向说道:“杨锐同学,短短的两年时间,完成了从复读生到北大学生,再到学者的转变,你是怎么做到的?”
杨锐认真思考了一番,道:“总结一下,大概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如果不是正在做节目,赵蕾就要摔话筒了,这算是什么回答!
刚才那只词锋犀利的杨锐去哪里了?
而这个回答,也预示着杨锐今天回答问题的方式。
大众媒体原本就不关心学术问题,偶尔有关心的时候,多数也是装的。
所以,就杨锐看来,在大众媒体做采访,认认真真的回答问题,一点意思都没有,他也不可能因为北京台的电视节目就获得赞助。
重点在于接受了北京台的采访,或者说,重点在于能够登上电视节目,内容其实是不重要的。
杨锐以轻松玩乐的心态接受采访,赵蕾就比较郁闷了。
如果是在美国,这样的采访说不定还会比较受欢迎,但在国内,这样的采访成绩很难称得上合格。
一点艺术性,一点新闻性都没有。
然而,赵蕾也不能决定杨锐的回答,不断尝试失败以后,只好看着时间够了喊“停”。
“谢谢你接受采访,不过,我不能保证采访就会播出。”赵蕾有点郁闷,决定让杨锐也郁闷一些。
国人总以为接受了媒体采访,就一定会得到媒体报道,然而,媒体每天遇到的突发事件也太多了,采访作为素材,天生就比报道时间多,又怎么可能偏偏报道。
国内不理解的人,对这一点往往是牢骚满腹。
然而,杨锐却太知道媒体的德性了,毫不意外的点点头,笑道:“不客气,应该是谢谢你才对。”
“没播出的话,你不会生气吧?”赵蕾有点挑事的追问一句。
杨锐摇摇头,道:“现在不播出,以后总要播出的。”
“为什么这么说?”
“写了一篇《cell》,也许不值得电视台报道,写的多了,自然就不会局限于学术界了。你这篇报道,以后会值钱的。”杨锐反过来安慰赵蕾。
在他看来,采访自己这样的学生的记者,本身肯定也是处于低潮状态的。
赵蕾体会到了杨锐的语义,简直愤怒爆棚:本宫事业不顺,也轮不到你来指手画脚,我摔!
赵蕾轻轻的打开门,与杨锐握手,面带和煦,道:“期待你有新的成就,再有采访你的机会。
“一定。”杨锐送了两步,将人交给了刘院长等人招待,自己站在光线充沛的走廊里,又给校报记者摆pose。
赵蕾人还没走,看的又好气又好笑,心说:人家科学院的院士,也没有你这么摆谱啊。
“麻烦让一让。”一名教师模样的男人从楼下挤了上来。
刘院长指挥着密密麻麻的工作人员,以及看热闹的工作人员让开位置,趁隙问道:“许教授,有事?”
挤上来的正是副教授许正平:“哦,我刚从门房过来,有杨锐的信,顺便给他拿了过来。”
他才不是顺便,而是专门守着拿来的。
信封是赵蕾熟悉的国际包裹的模样,稍微仔细看一下,还能隐约瞅见上面的英文花体字。
赵蕾立即顿住了脚步,想了一下,又拉着摄影师返回。
站在台阶上方的人纷纷避让,令楼梯上一片混乱。赵蕾不管这些,赶着摄影师拍摄许正平递交包裹给杨锐的场景。
红色的摄影灯亮起,自觉有可能挡住镜头的刘院长左右张望两秒钟,“噗通”一声,毅然决然的跪在了地上。
……
正文 第481章 百鸟朝凤3
在摄像机镜头前,杨锐“撕拉”一声扯开了牛皮纸包的国际邮件。
这东西第一次撕的时候很有感觉,撕了三四次以后,就不觉得特殊了。
赵蕾却觉得很有意思,轻轻招手,示意摄影师给了一个特写,她也轻轻的读出邮包上的英文:“这是来自美国最著名的学术杂志《细胞》的邮件,杨锐同学前阵子写的论文,就发表在这份杂志上。”
摄影师向赵蕾翘了一下拇指,示意拍摄完成。
刘院长长舒了一口气,在地上打了个滚儿,准备爬起来。
赵蕾轻笑着用手挡了一下,指了指摄像机。
代表拍摄的红灯依旧亮着。
刘院长用手撑着老腰,不明所以的看着赵蕾。
“稍等。”赵蕾做了个嘴型,然后招招手,让摄影师更前面一点来,去拍摄邮包里的东西。
刘院长只好用手撑着地,身子尽可能的往后仰,一时间只觉得腰酸背疼。
不过,为了电视台宣传,这种事情也顾不上了。
还是杨锐看到了,向前走动了两步,才将之给释放了出来。
许正平既不再乎摄像机,也不在乎刘院长,努力的帮杨锐取出包裹里的东西,同时问道:“你又寄了论文过去?”
“《cell》?没有。”
“看样子挺厚的,难道是cell送给你的新一期的期刊?”
“是个复印件,我看看……”杨锐辨认着全大写字母组成的名字。
许正平却比他更快的读了出来,声量提高,道:“是《cell》的新月汇总,这么快有新月汇总送过来?”
“新月汇总是什么?”杨锐不明所以,他以前也没发表过这么高端的论文。
许正平没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振奋的道:“你知道的,cell这样的期刊,都是提前一两个月排版,决定下一期,再下一期刊登哪些论文,除非有受到重视的论文插队,否则,接下来几期的版面其实是基本确定的。”
“这个我知道,但与新月汇总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如果cell确定了自己下两期甚至下三期的排版,那接下来几个月里,各篇论文在cell的引用数不是也就知道了?”许正平停了一下,道:“新月汇总就是计算这些引用数的,对于在cell发表文章的论文作者,他们默认寄送两年的新月汇总,当然,要你当月有被引用数才行。”
“你的意思是说,我的论文有可能被引用了?”杨锐的眼神亮了亮,却是一个转身,背对着摄像机,道:“时间太短了吧,发表出去才多久。《cell》上的论文都是写了一年两年的吧。”
许正平面对镜头安之若素,道:“虽然很多论文要写好几年时间,但在发表之前,都不知道要改多少次,每一次修改,自然也要增加新的引用和参考文献了,否则,两年以前的论文还用两年以前的知识,新闻都要变旧闻了。”
杨锐认可的点头,他的论文在发表以前也小修了一次,这是除了直接发表以外最幸福的审稿人意见,即使如此,一次小修依旧闹的鸡飞狗跳,蔡教授甚至借此批给了他60万元,给的还是现金。
以己度人,那些需要大修的,需要解释说明的作者,重做实验的恐怕都有,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增加一两篇引用文章算得了什么。
相反,那些引用的参考文献少的论文,或者是引用的参考文献陈旧的论文,往往在审稿人处评价较低。最惨的是不好好看文献,或者好好看文献了,终究没有看到某个角落里的文献,然后闷头做实验的作者,有些时候,他们辛苦做出的某个中段结论已经有人做过了,换言之,他们原本可以引用别人的论文,省下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偏偏是出力不讨好,重新做了一遍,还要被看做是傻瓜和白痴,这样的论文,运气好了被要求修改,并增加参考文献,运气不好就是直接被拒。
刘院长听着两人的对答,却是比杨锐激动的多,他顾不上自己的老腰,也顾不上摄影机在旁边,跺脚道:“还商量啥呀,看里面究竟写的是啥。”
“哦。”杨锐翻开纯粹打印出来的新月汇总,按照字母排序,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论文。
论文的右侧,分别是两个数字,“3”和“11”。
“3是当期引用为3,11是未来三期的引用为11,后面还有几个空白,应该是几个数据库的总引用数,比如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之类的,现在应该还没有统计出来。”许正平半是解释半是念叨,语气颇有些古怪。
再看刘院长,已经不顾形象的张着嘴喘气了。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变化。
赵蕾轻声道:“请问,引用数为3和1,是多还是少呢?”
“一篇论文,发表了还不到一个月,在cell上的当期引用数就有3篇,未来三期的引用数有11篇,你说是多还是少呢?”许正平反问。
赵蕾有着极佳的形象和气质,采访男性对象的时候,甚至用不着祭出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即可无往而不利,此时被许正平给粗暴反问,却是有些愣神。
好在她有应付突发状况的经验,转瞬调整好心情,再次露出笑容,指了一下摄像机,道:“你能给我们观众介绍一下吗?”
她不说自己懂不懂,也省得再起口舌争执。
许正平瞥了一眼镜头,沉吟片刻,道:“引用是指一篇论文里涉及到的知识,是由某篇参考文献原创的,作者在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中列出他参考的文献,1个引用,就是说有一篇论文,用到了杨锐的这篇论文里的知识,或者说,一个引用就证明杨锐帮助一名学者解决了一个难题。”
“这么说,3个引用,就说明杨锐帮助3名学者解决了难题?”赵蕾开始摆出了采访的架势。
“当然不止3个人了。”许正平道:“这三个引用,是专指cell的引用,而且专指下一期的引用。就是说,有三名即将在《cell》发表论文的作者,用到了杨锐的论文,而且是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接下来三期,引用数还会扩大到11甚至更多,哎……总而言之,这种情况很少见,证明杨锐的论文潜力非凡……”
“说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杨锐的总引用数会得到大幅度的攀升。”刘院长挺胸吸腹,有种大户人家管家的感觉。
“能给我们做个形象的比较吗?一般的大学生的论文引用数能有多少?”
“一般的大学生?”许正平哈的笑了出来,旁边的刘院长也不禁莞尔。
赵蕾其实是懂行的,她读哥伦比亚大学,虽然就写了一篇毕业论文,总归是发表了出去,对各个方面也都有所了解。
杨锐的表现早就脱离了一般大学生的范围,事实上,国内的研究生也没有几个能在sci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cell就更像是天方夜谭了,若非如此,又何必拿着摄像机来报道。
赵蕾也是一时着急,说了傻话,却被许正平和刘院长给笑的脸红。
她做了个深呼吸,好容易冷静下来,又继续采访道:“就我所知,普通的论文,引用数往往只有个位数,是这样吗?”
电视观众哪知道引用多少是什么水平,总得让他们有一个比较的参照物。
“普通的论文能有三四个引用就不错了,我说的是对普通的研究人员,不是普通学生,学生论文没有引用也属于正常。”许正平站在杨锐面前,帮他把危险和风头都挡了。
要是别的年轻人,这会儿说不定要不高兴,杨锐却不想出风头,默默的站在后面,一点都不焦急。
赵蕾点点头,道:“这么说来,杨锐的3个引用……”
“是3个cell引用。”
“对,3个cell引用,是超过了普通研究人员的水平?”
“不能相提并论,我说普通研究人员的论文有三四个引用,说的是他们的论文在长达数年、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引用。按照这样的标准,杨锐当前的引用数就应该是11个,而且在快速增长,你想想看,一个月就有这样的数据,数年、十数年以后是怎么样的?”许正平这么说着,也是这么想的。
赵蕾又问了几个问题,再采访杨锐,见他没心思说话了,也就停下了摄像。
现在的摄像带不便宜,能省一点是一点了。
杨锐本人其实也处于震惊当中。
赵蕾是以普通人的角度来问话,自然问的又虚又简单,但杨锐自己知道一个月就有这么多引用代表着什么。
这妥妥是要火的节奏啊!
cell的影响因子常年在30以上,也就是说,发表在这里的论文,过去两年的平均被引用数是30以上。
虽然肯定自己的论文在平均值以上,但开始一个月,光是cell的引用数就达到11个,彻底出乎杨锐的意料。
要知道,一篇论文发表以后的引用高峰往往在3个月乃至半年以后,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说大多数引用它的论文还没有写完呢。
这也是杨锐提前两年做出了钾通道的论文的好处。提前两年,就意味着自己要解决更多的问题,一些原本正在进行中的同类项目的引用,因此要落给杨锐的论文,而那些项目团队可能因此要面临解散或大变了。
“波澜壮阔呀。”许正平站在后边,手捧着纯英文的《新月汇总》,似感叹似评价。
……
第482章 百鸟朝凤(4)
“为什么用波澜壮阔来形容?你指的是什么?”赵蕾碰了几次钉子,其实有点不想再做这个采访了,但是,不断涌现的材料,又让她忍不住继续跟踪下去。
许正平摊开《新月汇总》道:“杨锐的论文是这一期被引用最多的论文,看之前几期的论文的总数,估计也是排名靠前的,这不是波澜壮阔?”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