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2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其他几个所长不同,做政工的张书记在所里向来是扮黑脸的,就是年纪大了,也没有多少改善。

    梅所长手插在白大褂里,亦是不满的道:“小王,你研究做的还是挺不错的,多的我不敢说,到我这个年纪,你肯定比我做的好的多,但前提是你要继续做研究,不能为了赚钱,就去这样子一个实验室,平白毁了前程……”

    “梅所长,华锐实验室是很优秀的实验室。”王晓芸为帮杨锐正名。

    梅所长摇摇头,明显不信。

    张书记端起茶杯润了润喉咙,一副准备长篇大论的姿态,道:“小王,我年轻的时候是做军医的,以后就到咱们所来了,我个人是没做过多少研究,但我管过的项目可不少,这么多项目里,你知道我见过多少年轻人?老乔老梅都是做研究出身的,你问问他们,见过这样的实验室负责人没有?”

    他现在也不顾及着杨锐了,只当他是靠着家里面来混的纨绔子弟。

    王晓芸实在担心杨锐的面子上过不去,这时候,杨锐要是把几个人大骂一通,她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到时候,几个人就是不批她的辞职,换工作的事真的会黄掉。

    王晓芸偷看杨锐一眼,赶紧道:“几位领导,你们不能光看年龄说话,杨锐是做出了成绩的,华锐实验室的多篇论文,都是杨锐领衔的……”

    “他署名第一作者?”乔所长的嫌弃的看了杨锐一眼。

    “不是……是,杨锐是第一作者,他是真的参与了研究。”王晓芸解释的慌忙。

    乔所长失笑:“参与了研究?”

    “主持研究,我们即将在《cell》上发表的文章,就是杨锐主持的项目。”王晓芸说的更紧张了。

    她不提cell还好,说了cell,在场的几个人都露出讽刺的笑容,如果说一家没听说过的研究室做出了顶级论文,大家或许会用猜测的语气讨论一番,但是一名20岁的年轻人做出了顶级论文——他以为他是谁?劳伦斯…布拉格(25岁获得诺贝尔奖)还是弗雷德里克…班廷(32岁获得诺贝尔奖)?

    “乔所长,张书记,梅所长还有邓所长……”涂宪也站了出来,他们俩口子即将给杨锐做副手了,怎能让人围攻杨锐,涂宪郑重其事的道:“我们在《cell》上发表的论文,是由杨锐立项,杨锐筹集资金,杨锐确定方向,杨锐主持研究,杨锐最后修改论文并发表的,他全程参与。”

    “也许吧,或者你们把短讯或者通讯也叫做论文……”乔所长已经有些厌烦了。

    “各位!”杨锐的脸上看不出有多少变化,长的帅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是魅力十足的。

    他的目光扫了一圈,就让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接着,只见杨锐笑着道:“各位,我给你们介绍一下我的工作可好?”

    一名科研人员向另一名同行介绍自己只有一种方式,就是介绍他的研究。

    科研人员的属性,完全来自于他的科研属性。

    乔所长呵呵的笑了两声,道:“我们恐怕没那么多时间。”

    “一会就要开会了。”李主任轻声说了一句。

    “听一下生物学科的新进展,也不耽搁多少时间,反正你们总要花时间了解。”杨锐的中音稳定,极具说服力。

    或者说,他也没准备给几个人反对的机会,杨锐说完紧跟着道:“我们做的项目是通过克隆突变基因,分析和确定钾通道的功能,如果你们有关注过最近的消息的话,也许听说过我在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上的演讲。”

    就一句话的功夫,杨锐掏出了无数的信息。“克隆”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热点,“突变基因”也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热点,“钾通道”同样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热点——杨锐能以一名科研新人的身份,向《cell》投稿并通过,依靠的是全方面的攻势。

    光是这一组项目的名字,就足够吸引《cell》的编辑与审稿人的瞩目了,当然,它也能吸引理查德的瞩目,与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诸位领导的瞩目。

    除此以外,刚刚结束不久的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也是能让领导们提神的要点。

    北京天天都有国际会议开,80年代更是如此,因为其他城市更没有机会来开办。

    不过,生物体系的国际会议,一年也开不了几场,剩下的功夫,地质学的,天文学的,搞电信的,造钢铁的,玩林业的,闹环境的保护的,也都排着队等开会呢。

    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是今年以来的第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生物专业会议。

    而杨锐登场演讲,本身就证明了他负责人的身份。

    王晓芸佩服的看了杨锐一眼,不用长篇大论,开始就能抓住重点,这就像是写论文用摘要就说服了别人一样,实在难得。

    涂宪则适时的跟了一句:“杨锐是在主会议厅做的报告,得到了在场四百多名中外学者的一致好评,《光明日报》等报刊,也做了专题报道。”

    媒体也是证明杨锐主持研究的重要佐证。

    乔所长和张书记的目光,不约而同的看向梅所长。作为正职所长和书记,他们两人已然是科研官僚的存在,关心上级好恶多于科研本身。而生物制品研究所内,目前仍在一线的是梅所长,也是多个项目的实际主持人。

    此时此刻,梅所长的内心是崩溃的,而他的表情,也是崩溃的。

    “在主会议厅做报告的中国人,听说是北大的,和加州大学的理查德教授做的是相同的项目?”梅所长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仔细看了杨锐片刻,半是解释的道:“咱们所的两个名额,我让给老周了……”

    “重新认识一下,我是北大本科生杨锐,我们不是与加州大学的理查德教授做相同的项目,我们是选择了相同的方向,然后在竞争中获胜的项目,如果你们关注过,也许听说了此事,总而言之,项目一共分成三个部分,诱变基因,克隆基因,然后确定钾通道的功能,我们在第一阶段的论文,就将理查德实验室远远的甩在了后面……”杨锐的脸上带着浓浓的自信,炫耀却不使人生厌,钾通道的项目可是实打实的做了半年多,而且冲破重重阻碍,又有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做陪衬,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耀眼了。

    同样的项目,如果是唐集中做出来的,现在估计已是全国赞誉一篇了,杨锐以前的声望值不够,但这一篇论文也补的太足,只听的梅所长等人头晕目眩。

    杨锐没有真的去做一个完整的报告,而是怎么简略怎么来,但越是这样,报告就显的越难,因为每一句差不多都代表着一次实验难点。

    若是正常去做的话,这样一篇能上顶级期刊的论文,让十几人乃至二三十人的大中型生物实验室做个五年七年不稀奇,做个三年五年不吃亏,杨锐精炼出几分钟的内容,每一秒代表的都是一名研究员数日乃至数十日的思考。

    梅所长开始还能听的懂,然后就开始半懂不懂,当半懂不懂积累的多了,梅所长也开始有听天书的感觉了。

    当然,大的方向他是明白的,但报告听的不就是细节?当两三分钟的不适应期过去,梅所长忍不住问道:“你们是怎么处理引物的?”

    对他来说,这也是难得的机会,国内能达到世界级水平的论文,能发表世界级水平论文的研究员不是没有,梅所长平日里却难以接触到,那都是各个大学的高层和核心了,等他放下了面子,不再考虑王晓芸的事情的时候,梅所长再感受到的就是机会了。

    “我说不定也能循着这个热点做些什么。”对研究员来说,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了。

    杨锐随口回答,表情丝毫不变。

    乔所长等人的表情就变化多端了。他们听得懂的听杨锐说话,听不懂的看梅所长的表情,这时候才发现王晓芸所言非虚,杨锐竟然真的是个少见的天才!

    天才也是分等级的,在学校里考第一名的学生也许就被老师叫天才了,但在科研院所,读书时期不是学霸的反而是少数,他们当年或许享受过天才的待遇,开始工作以后,要想在科研领域表现出天才,成功者寥寥。

    杨锐这种一跃拥有顶尖实力的天才,那就更稀罕了。

    再由此推断华锐实验室的水平,各人的想法已然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吱嘎。

    办公室门再次被推开了。

    正越说越快的杨锐停了下来,让梅所长等人松了一口气,讲太快,后面听不懂,可就浪费机会了。

    现在,没人觉得自己有本事让杨锐再讲一遍。

    进来的是李章镇,他用大舌头普通话道:“不好意思,杨先生,车在外面等了。”

    “再等一会,我就出去。”杨锐向其他人笑笑,道:“准备去实验室看看,顺路过来的,恩,我们继续?”

    “继续继续。”梅所长抢在乔所长之前说话了,他已经不关心王晓芸是走是留了,他现在对钾通道的研究更有兴趣。虽然被杨锐喝了头羹汤,还吃掉了鱼身肉,但这毕竟是世界顶级的生物前沿研究,顺着它走,就意味着站在了生物世界的前线,放眼看去,满是机会。

    李章镇笑笑出去了。

    须臾,李章镇回来了,这一次,身边站了一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向众人友好的笑。

    乔所长等人心下疑惑,但杨锐还在讲话,也就没人打断他来打招呼。

    又过了一会,办公室门再次“嘎吱”一声被推开了。

    乔所长拍拍额头,皱眉看去。

    这次进来的去是一名中国人,五六十岁的年纪,有点眼熟,安静的站在了李章镇的另一边。

    ……
正文 第463章 等发表
    梅所长听着杨锐节奏紧凑的语调,越听越是心惊,越听越是兴奋。⊙四⊙五⊙中⊙文

    乔所长、张书记和邓所长属于听不大懂的,他们看着杨锐身边站着的人,越琢磨越是心惊,越琢磨越是兴奋。

    梅所长的惊讶和兴奋,半数来自于杨锐的讲述,半数来自于提问。

    除了一对一的学术讨论,其他的所有场合,包括学术会议,都不会给他无限的发问权的。

    而一对一的学术讨论,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跨单位发生了。因为科研资金的竞争越来越惨烈,跨单位的学术讨论很容易制造对手,而非伙伴。

    如果是中科院这种庞大机构还好,它们下属有无数个科研院和科研所,内部讨论机制尚算流畅。生物制品研究所这样的小所就比较惨了,属于姥姥不疼股舅舅不爱的角色,梅所长不知道多久没找到高水平的学者互相交流了。

    乔所长、张书记和邓所长的惊讶和兴奋,半数来自于杨锐的自信,半数来自于杨锐身边的人。

    江湖传说“不打不相识”。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杨锐可没有打起来,至不济有些小矛盾罢了。

    乔所长不放王晓芸走,原本是因为分配来的大学生少,培养出来的青年学者更少。就像是杨锐希望雇佣熟悉的涂宪和王晓芸一样,生物制品研究所内也希望用熟悉的王晓芸来干活。

    哪怕是做实验狗,也是训练了好几年的实验狗,怎么舍得轻易送走。

    现如今,再看杨锐和杨锐身边的人,乔所长更希望结识他们。

    华锐实验室明显不是一个幌子,不仅不是幌子,还可能是非常强悍的实验室。

    在中国,能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实验室,那就是妥妥的一流实验室,若是经常性的发表顶级论文,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顶级的实验室。

    像是当年的人造胰岛素实验组,就是一年数篇的发表顶级论文在顶级期刊,造成了世界级的轰动,由此受益者不知凡几。

    而杨锐身边的香港人,外国人,还有一名老年干部的组成,让乔所长觉得极不寻常。

    “这几位是?”乔所长待杨锐说完了,终于问出了自己最想问的这句话。

    “华锐实验室的经理李章镇,捷利康中国区的经理杜克,还有文化部的周厅长。”杨锐一个个的介绍。

    每介绍一个,乔所长的眼神就亮一些。

    介绍到周厅长的时候,乔所长更是笑容满面了。

    周厅长是景存诚介绍给杨锐的,他虽然不是从德令农场回来的,却是几位老朋友的老朋友,帮杨锐站个位,也属于举手之劳。

    尽管他与生物制品研究所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也证明了华锐实验室是有背景的。

    再看看来自香港的同胞,来自英国的白种人,乔所长已然没有要卡着王晓芸的意思了。

    他笑呵呵的道:“咱们两个所,以后应该多交流。”

    “有机会的。”杨锐向王晓芸使了一个眼色。

    王晓芸连忙道:“乔所长,能不能先把我的手续办了?”

    乔所长咳嗽一声道:“小王还是这么着急啊,咱们所留不住人呐。“

    “乔所长,我们也是急着开始项目了。”杨锐顺势解释了一句。

    “哎,这样子如何?小王的关系还留在我们所,派到华锐实验室工作。你们实验室是外企,也不能存档案不是?”乔所长迅速想了一个好主意。

    王晓芸心里一动,如果能把组织关系留下来,对她自然更好,也就相当于兼职了。

    这一次,不用杨锐说,理解意图的李章镇断然否决道:“华锐实验室的母公司有要求,实验室核心部门的雇员必须签署多项协议,留在贵所是不行的。”

    “这样子,那我们做一个合作项目怎么样?”乔所长完全可以决定所内的项目,虽然不免要花些钱,感觉上却是值得的。

    李章镇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看向杨锐。

    乔所长以为有戏,又道:“我们这边由梅所长牵头怎么样?项目的话,咱们双方商议着来,杨同志你看如何?”

    杨锐打了个哈哈,拖长音道:“做项目啊……”

    “对,我们生物制品研究所也是有光辉历史的。”乔所长说笑的道。

    张书记看着杨锐等人,突然咳嗽了一声,道:“当然,等你们之前的论文发表了,我们再合作,时间上也来得及。”

    他是做官僚的,不懂得技术,但懂得判断技术的标准。比如说,在大学校报上发表论文的是一个水平,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又是一个水平,能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则是较高的水平,而在《cell》上发表论文的团队,自然是高的不能再高了。

    然而,发表和即将发表是两回事。

    听了几个人的对话,张书记也说不上相信不相信,他不懂专业,在乎的就是结果。

    就他的经验来说,结果没有出来以前,发生任何改变都不奇怪。

    比如说,万一有一篇更好的文章要刊登呢?万一有哪个牛人突然邮寄了论文过去呢?万一编辑突然死了呢……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得防着年轻小伙子骗人。

    张书记望了杨锐一眼,心想:我得帮所里把着关。

    杨锐却是愣了片刻,继而心中冷笑:这家伙还是担心他的论文不能发表啊。

    不过,现在论文尚未发表,他都不想与对方合作,等论文发表了,这些家伙又哪里来的自信,肯定他愿意合作?

    钾通道的论文花费了几十万美元,大半年的时间,那是杨锐卡住了方向,解决了多个难题,就像是一脚油门踩到底的跑车,在高速公路狂飙一样。

    如果是正常的面向顶级期刊的项目,几百万美元,几年的时间都不多,就像是漏油的破皮卡跑山路一样,以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实力,最大几率是中途抛锚。

    “等论文发表了,我们再谈。”杨锐笑着点点头,像是同意了张书记的要求。

    李章镇会意过来,再道:“要是方便的话,现在给王女士办手续可以吗?”

    梅所长不满的瞥了张书记一眼,道:“我陪小王过去吧。”

    比起两位不在一线的领导,他自然更在乎杨锐和王晓芸的想法。

    乔所长迟疑了一下,也没驳梅所长的面子。

    王晓芸捏了一下拳头,心情有些复杂。毕竟是毕业以后就分配到的单位,也忙忙碌碌的工作了好几年。

    其他人鱼贯而出,杨锐走在后面,悄声对李章镇道:“你陪着王晓芸去办手续,准备些红包什么的。”

    “我一般都是送烟的,大陆同胞好像不太愿意收我送的红包。”李章镇笑的有点像是吃了辣椒的老狐狸,嘴角都是歪的。

    ……
第464章 聚拢
    “有没有杨锐的信?”刘院长端着茶杯进房以前,先到隔壁办公室溜达兼询问。

    这已经变成他的例行工作了。

    正在门口倒水的科长直起腰来,亦是例行认真道:“我早上来的时候问过了,没有国外的信。”

    “恩,来了第一时间通知我。”刘院长目无表情的从门口过去,回自己办公室看报去了。

    科长看着他的背影消失,才端着茶回座位上,使劲的吸溜了一口。

    “咱们刘院长,这几天都来问杨锐的信,也不烦。他们俩有亲戚?”坐他右边的女老师是去年毕业的新人,一边忙着擦桌子,一边忙着八卦。

    科长呵呵笑了两声,道:“亲戚才不会天天来问呢。”

    “那是为啥?”

    “你不知道?”科长卖了个关子。

    女老师好奇心狂升,桌子都不擦了,直起腰来,眼睛闪着光问:“为啥?我真不知道。”

    “杨锐的论文是寄给《cell》的,明白?”科长微笑了两声,就揭开了谜底。

    女老师却是一脸困惑,拼了好几秒,才似懂非懂问:“寄给细胞了?啥意思”

    “《细胞》和《自然》,还有《科学》齐名呀。”

    “哦,你说它们啊。”女老师的声音小了。

    科长一下子没了聊天的兴趣,最近分配来的几个人,说是这个那个大学的毕业生,实际上是什么都不懂,办公室的工作不会做,学生工作也不会做,现在连《cell》都不知道。虽然说,各个大学也不要求本科生做科研,但你至少也应该知道一点吧。

    不过,人家不知道你也没办法,只能以后慢慢了解了。

    女老师自己却按捺不住,明知道漏了怯,一会儿却是抬起头来,又问道:“你说刘院长和杨锐没关系,那杨锐的论文寄给细胞了,他紧张什么?”

    “《细胞》是咱们生物学方面最厉害的期刊,排名第一?这下子明白了?”科长没有了聊天的兴趣,就当是普及知识的说了起来。对方分配到了他的办公室里了,迟早都是他的麻烦。

    女老师微微点头,道:“就是说,论文在《细胞》上发表了,对刘院长好?”

    “不是一般的好。”

    “怪不得……”女老师这么说着,又去擦桌子了,一会儿,整个办公室的桌子都擦干净了,她又回来问:“有多好?”

    “《细胞》是全世界最好的期刊,一个月就那么几十篇,一个国家都轮不到一篇,你说有多好。”

    “我是说对刘院长,刘院长不是管党建的吗?”

    “学风建设不也是党建?本科生能做出这样的论文,对全院上下都有好处。”科长见她态度还好,语气也放缓了,道:“就咱们生物系来说,发表在细胞上的论文就是最好的,其他学校我不清楚,就北大来说,最近几年……其实都不说最近几年,往前十几年,就没有学生发表论文到这种期刊的例子,这要是成了,咱们北大生物系可是真的要风光了。”

    “那不应该是院长最……那个啥?”

    “哪个啥。”科长笑了,道:“蔡院长都学部委员了,不稀罕。行了,你这几天注意一下信函,有杨锐的,第一时间取回来,别拆开了。”

    “不拆开怎么知道里面是啥?”

    “拆也轮不到咱们拆,要让杨锐拆,知道刘院长为什么每天都来问?要是直接拆开看,问我们不就完了。”

    女教师缓缓点头,笑着道:“你们还挺有心的,要是拆开了,人家肯定不高兴。”

    “对啊,这也是蔡院长的要求。要是别的学生,说拆就拆了。”科长突然觉得对方也挺顺眼了,目光都温和了许多。

    ……

    教室。

    杨锐像是正常学生似的上课,像是正常学生似的安静,像是正常学生似的走神,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脑海中始终翻腾着无数的论文。

    阅读期刊是做研究的重要一步,对实验室的负责人来说,也是仅次于管理的主要工作,确定科研方向,确定实验方式等等,首先需要阅读文献。

    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学和大学教育,是系统性的教授了前人的知识体系,但之后的细致研究,就不是统一教学能够涵盖的了。

    从某种程度来说,科研领域的教学,又渐渐的回归到了师徒传承的模式,尤其是顶级实验室,往往都有着较为清晰的传承线,比如著名的哥本哈根实验室,其所进行的研究可谓是一脉相承。

    实验室里很多说不出来的东西,其实就存在实验室负责人的脑袋里,就像是杨锐的脑袋里,现在就考虑着pcr的路线:第一步,完成嗜热菌的分解;第二部,找到耐高温的聚合酶;第三部,设计dna复制时的引物……

    就理论来说,杨锐其实已经完成了整个pcr的开发计划,但这部分内容,在他的论文发表以前,没有人会全部了解,包括华锐实验室内的诸位助手,也永远只能了解片段。

    这个时候的杨锐,就像是一名导演,而在电影公映以前,只有他才有可能知道他将得到什么。

    是的,有可能的意思是说,他有可能也不知道得到什么。

    这是适合大部分研究者或者导演的状态。

    阅读文献是最能减弱不确定的方式,即使杨锐对生物领域的了解更先进也不例外。

    “杨锐,下课了。”白玲推了推杨锐,好笑的道:“你一整节课都神游户外了,老师都看了你好几次。”

    “没出丑吧?”杨锐笑着抹了抹嘴,免得有什么尴尬的场景出现。

    白玲看见了笑道:“还好,没流口水。”

    “我没睡着。”

    “知道,你眼睛睁的大大的,就是没焦距。”白玲突然探究的道:“你说你是怎么学习的,上课的时候也不听课,也不像其他学生那样自学。”

    “天赋异禀。”杨锐用说笑的语气道。

    白玲却相当买账:“总有些人比别人聪明,是吧?”

    杨锐摊开手:“我有时候也挺讨厌聪明人的。”

    “还有体育好的学生,受老师欢迎的学生……”白玲的表情生动,意有所指。

    这时候,班长笑呵呵的过来了,道:“体育好的学生本来就受欢迎,杨锐,今天下午有篮球比赛,你要来呀。”

    “行,没问题。”杨锐答应的非常痛快。打篮球是杨锐和同学们交流的好办法,一起流汗一起努力本来就是拉近关系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杨锐的篮球水平一般。

    当然,杨锐的比起普通学生是有优势的,因为他身体健壮,个头又高,但就技巧而言,杨锐远远够不上高手的称号。

    这样的杨锐,反而更容易在球场上得到认同。

    同学一起打篮球,是玩的高兴,可不是来找虐的。

    不过,杨锐经常泡在实验室,也就错过了不少的篮球赛,属于运动少年中的边缘人,只有班级比赛的时候,一定被叫。

    生物科学专业就这么几十号人,篮球打的好的其实也没几只。

    白玲却是比杨锐还要兴奋,手捏拳头,大声道:“我去给你加油。”

    “我怎么就没有女同学给加油来着。”班长装模作样的叹口气,说了句“一定要来”,又笑眯眯的去通知其他人去了。

    “几点钟呀。”白玲大声问。

    “下午三点半,打完刚好聚餐。”

    “没问题。”白玲兴致昂扬,又问杨锐,道:“我帮你带白茶来?”

    “不用,太麻烦了。”杨锐不好意思的道。

    “客气什么。”白玲微笑着甩甩手,抱着课本出了教室。

    此时要是放一首舒缓的曲子,就是标准的校园青春剧的节奏了。

    下午两点。

    标准校园剧的运动部分开场。

    距离三角地不远的五四篮球场人山人海。

    班级和年级间的比赛本就容易吸引学生,北大学生除了学习,也向来喜欢参加各种运动,像是兵乓球赛了,火烧赵家楼了,篮球赛之类的,总能聚集起大量的学生。

    白玲拉着全宿舍的女生,一起来给杨锐加油助威。

    等到杨锐穿着一身精干的运动装上阵的时候,不止她们,大半的女生都拍起手来。

    不是那么激烈,但还是很热烈的欢迎,即使到了半场,依旧是热烈声不减。

    唯一让白玲有些奇怪的是,越来越多的成年人,聚集了过来,许多还是本系的老师。

    五四篮球场尽管距离食堂很近,许多老师也在学校食堂吃饭,但聚集在周围的却不止是年轻教师,反而是中老年居多。

    一会儿,白玲更是看到刘院长出现在篮球架下方。

    “杨锐的篮球打的这么好?”白玲颇为奇怪的看看周围,学校比赛常有老师来看,可聚集这么多人就少见了。

    “同学,比赛还有多久结束?”一名女老师从后面挤过来问。

    白玲道:“刚过半场。”

    “哦,多谢啊。”

    “你是来看哪个队的?”白玲好奇的问。

    “等生物科学专业的同学打完。”女老师指了一下,胳膊底下夹着大大的包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