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咱们总共邀请了380多人参会,220人的座位怎么会不够用?主题演讲都够用了!”来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每次至少有一半的人是不服从命令的,别说不参加主题演讲了,全程都不参加的也有。
来报信的委员也很无奈,耸耸肩道:“除了受邀的参会者,一些来访的学者也想听这场报告会,还有记者和一些志愿者……”
既不是受邀者,又进入会场的来访者人数不少,他们大多像是黄茂这样,是某篇重要论文的参与者。当然,也有一些来访者是纯粹为了蹭签证来旅游,他们大多数时间并不出现在会场上。
志愿者则以学生居多,基本上都是前来参加大会的名角的徒弟,他们带人进来很容易,这种场合也方便认识一些角色,按照欧美的实验室规则,社交也有助于实验狗独立。
一般情况下,包括国际医学生物工程大会在内的机构,都是欢迎来访宾客和志愿者的,这有助于他们扩大影响力。
但是,主席亲自出面,都安排不好一间会议室,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主席的脸色很不好看,道:“先让志愿者将位置让出来,他们想听报告的话就站着听,另外,再弄些椅子摆在过道中间,尽量让大家坐下来。请记者们去最后一排,摄像机和照相机也请他们架在后面,另外,做报告的时间不允许打开闪光灯,你向他们重申一下。”
“我知道了。”委员接受了这个得罪人的活,跑到前面喊话去了。
一会儿,果然有一些位置给让出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这些位置再次被填满。
“还有人来?”主席无奈了。
“有的人本来看人多,决定不进来了,现在有了位置,又进来了。”
“这……好吧,让他们站着去。”主席也变不出位置来。
委员啧啧两声,道:“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听这个报告,钾通道的分子机理火起来了吗?”
“离子通道的研究一直都是热点吧。”主席感慨一句,道:“抓住热点,而且做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来,咱们以后大概会经常见到这个杨锐了。”
“如果他这次不失误的话,两百多人参加的报告会,真是要一会成名了。”委员颇为羡慕的说着。他是做了好几任的中老年学者,自身的创新能力已经很弱了,对杨锐这种有实力又年轻的研究员,有太多可羡慕的地方了。
“一会成名可不容易。”主席呵呵的笑了两声,看看四周,心想:不知有多少刁钻的问题,等在这里呢。
委员笑道:“你没有看到其他的会议厅,几乎没有人在听,人都挤到这里来了。”
“其他报告会如果确实受到影响的话,让他们暂停一下,晚上可以延长一两个小时,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几百人的国际会议,说起来似乎很有规矩,实际也是同好会的模式,时间卡的并不严。
委员同意道:“我去写一个通知,就说今天的时间混乱,让这个时间段的学者可以自由申请暂停做报告,移到晚上六点如何。”
“自由选择吗?也好,如果没有人听报告的话,做报告的学者应该会愿意换一个时间段的。”
委员再次离开会议厅,而他的位置也被人迅速占领了。受邀参会的学者才不在乎你是什么委员或者主席呢。在场的学者,甚至有一半人根本认不出谁是主席。
“我们开始吧。”在耽搁了将近一个小时以后,杨锐拿起了演讲稿,直截了当的用英语道:“感谢大家的光临,我要做的报告主题是通过诱变基因,分析钾通道的分子机理,现在,我重点阐述诱变基因的部分……”
200多个座位,实际上装了有300人的会议厅,很快安静了下来。
满头白发的热心老头儿查加夫环视四周,啧啧两声,紧接着向后仰了仰,换了个舒服的坐姿。
杨锐的语速很慢,内容也基本在论文集的框架内。
这是给大家充裕的时间理解论文的内容。杨锐实验室拼死拼活几个月做出来的成绩,多多少少也是需要一些智力和时间的。
唯一需要杨锐额外讲解的,是新增的图形和数据。
论文中不适合添加太多的元素,黄茂在撰写过程中,总共也只放了8篇图形和数据,报告会就没有这种限制了,不仅不受限制,现场其实更适合大量的图形图片来做讲解,杨锐因此也多准备了一些,就在讲台后方放映出来。
理查德和其他人一样,无比仔细的观察着它们,理解着它们,计算着它们。
这可是来自科研一线的第一手资料。
通常来说,这也是科研界判断真伪的第一步骤。持续几个月乃至几年的项目,往往会得到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数据,随便拿出一堆是再正常不过了。
仅仅给论文编造资料相对容易,像是此等报告会上,拿出大量的资料就不简单了,尤其是那些机器出的图标曲线等等,
而对其他人来说,阅读这些资料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理查德这样的同领域研究员,一下子就抓住了杨锐实验室的项目脉络。
可惜,这是一个已经完成的项目。
至少到诱变基因的环节,理查德没有发现可供利用的讯息。
理查德竖着耳朵,等着听杨锐讲到下一步。
等啊等,等啊等。
最终等到的依旧是报告前的一句话:“分子机理的部分,我们正在撰写论文当中,会在未来的一两个月,发表出来。”
周围顿时是一阵遗憾的叹息声。
但紧接着,无数双手举了起来。
“左面的先生,从你开始吧。”杨锐没有要挑选的意思,就从前排点了人。
“你怎么选定sol通道作为研究?象的?现在还没有看到你做的分子机理的论文,但我注意到摘要里,谈到sol通道的几个功能……”左边前排的是个红头发的荷兰人,也有四十岁的样子。
杨锐放下演讲稿,道:“我没有选,我是碰上的。我们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固定的测试流程,在测定突变的sol通道的时候,我们发现了10倍的电导率,无法忽视的变化,让我们为此分出了精力……”
杨锐差不多用了三分钟来阐述这个问题。报告会的问答环节并非记者招待会,问问题的人可以简单的问出来,但回答的人要回答的尽量详细,除非他不想这样做。
归根结底,这还是一次交流会,只是来参加杨锐这场交流会的人,格外的多而已。
正常情况下,此等报告会也就是十几个人参与,报告说完了,大家围坐一团交谈都很正常。
荷兰人满意了之后,立刻有意大利人问起了突变的过程控制。
杨锐深吸了一口气,稍停,再次侃侃而谈起来。
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并不难,严格来说,这些都是杨锐读书的时候读透了的东西。就生物这个专业来说,80年代的前沿科学,正好是30年后的基础教程。
清晰的思路,让杨锐的回答多少有点举重若轻的味道。
几个刁钻的问题被答案之后,众人看向杨锐的表情就变了。
问答环节是最能体现一名科研人员水平的时候,几句话下来,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敏锐清晰,深度如何,已经能够猜度一二了。
当然,杨锐目前的深度,是来自于先进三十年的深度,旁的人不明白这个,只觉得杨锐厉害无比。
理查德都不由自主的产生了畏怯,轻轻的拉了一下康纳斯,道:“计划停止。”
“什么?”康纳斯是理查德的学生,一向视恩师理查德为偶像一般,只以为是听茬了。
理查德恍然若失的道:“没有必要再?问了,杨锐准备的非常好,项目再熟练不过了,这种程度,咱们准备的问题只是浪费时间。”
“那怎么办?”
理查德沉默片刻,道:“等……”
“我去说一声。”康纳斯没办法,只好去找前面安排好的人。
理查德这一等,就等了两个小时。
预定的时间到了,提问的人依旧不愿意结束,组委会主席只好临时增加时间。
连续增加了两次时间,为了不影响后面的人,杨锐方才如释重负的结束了报告。
直到此刻,理查德依旧没有找到破绽。
倒是来访的记者,咔嚓咔嚓的照了多张照片,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至少有二三十名学者,结束了报告会,仍然不愿意回去,就站在门口,堵着杨锐,继续提问。
报告会变成了交流会,气氛却是好了不少,而杨锐也毫不吝啬的拿出一些论文里没有的东西。
在场诸人听的眉飞色舞,却是渐渐的开始跟不上杨锐的节奏。
“咱们明天再聊吧,到晚饭时间了。”杨锐看看表,合上了自己的笔记本。
……
第四百二十三章 一会成名(2)
“杨锐,你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吗?”一名中国记者拦住了杨锐,同时报名道:“我是《光明日报》的记者胡晓兵。”
《光明日报》是中央直管的大报,也是国内报业中,第一家提出不刊登一般性时政经济新闻,代之以科技新闻内容的报纸,其读者目标也圈定为知识分子,是高校和研究所订阅最多的报纸。
在一段时期内,《光明日报》甚至有自己的学术专版。
8o年代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于光明日报的。
这样的大报,在学术界的地位也是一流了,尽管杨锐饥肠辘辘了,看见人家胸前《光明日报》的牌子,还是露出一抹笑容,说:“是,我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胡晓兵多少有些例行公事,看了一下手里的本子,道:“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就能在主会场演讲,你有什么感想?”
如果不是主会场演讲,他也不会来采访杨锐了。
《光明日报》虽然是以宣传科学、教育为主的文化战线方面的报纸,但每天四版的位置,胡晓兵的目标怎么也得是学术委员(院士)级的人物。两院院士加一起有好几百人呢,一年365天,每天报道一个都得剩下一半人,这还不算华裔的外国院士。
“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大会”这样的国际会议,大家也就是集体占一个豆腐块,院士最多被提一下名字,当然,院士们也不一定能在主会场演讲。
就目前来说,杨锐反而是最近几天最显眼的中国学者。
胡晓兵也不知道报社会不会表关于杨锐的文章,但作为记者,他还是决定尽职尽责的做个简短采访。
杨锐觉得胡晓兵的问题毫无营养,也只能回答道:“挺好的,主会场也比较宽敞,能够来参加的人比较多。感想的话,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同行的认可吧。”
说完,杨锐又提醒了一句:“在主会场做报告只是因为人多,和主题演讲之类的不是一个概念。”
“在主会场演讲就很厉害了,主题演讲只能有一个人吧。”言下之意,人家就没指望杨锐能做主题演讲。
给本届会议做主题演讲的是法国科学院院士布罗索莱特,一篇综述就可以拿2o个影响因子的那种顶级大犇,与现在的杨锐还是两个世界的人。
杨锐哈哈一笑,也觉得自己想多了,他拍拍肚子道:“有点饿了,咱们边走边说吧。”
“我先拍两张照。”看的出来,来采访学术会议的记者也是苦逼的够呛,身边别说有摄影师跟着了,照相机还是一傻瓜的。胡晓兵也不敢多拍,比划来比划去的,最后拍了两张就给收起来了,拍完了又拿出笔和纸,问:“忘了问你,杨锐你的工作单位是北大生物系?职称是什么?”
这也是中国特色的问题了,杨锐道:“我还没有工作,我现在是北大生物系的学生。”
一瞬间,胡晓兵的眼睛亮了起来,身为记者的灵魂,仿佛也燃烧了起来:“你还是学生?你今年多大?”
“2o了。”
“2o岁?2o岁不是研究生吧?”
“不是。我今年大一。”
“大一!”胡晓兵倒吸一口凉气,浑身都爽利起来:“走走走,咱们找个地方坐下,边吃边谈,你不是饿了吗?我顺便给你做个专访怎么样?”
就话题性来说,学生在国际会议的主会场演讲,可比院士做主题演讲更有轰动性。
胡晓兵像是做贼似的,夹持着杨锐,一溜烟的往餐厅去了。
……
第二天。
杨锐稍晚一些来到会场,他的报告会结束,也就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工作了。如果太忙的话,他甚至可以不来参加会议,就像是许多外国教授那样,在外面悠悠转转的等着闭幕式即可。
不过,杨锐倒是挺愿意来听听其他学者的报告。现在的国内,获得信息实在是不容易,最有名的消息是不会错过,比如诺贝尔奖什么,颁没多久,各种马后炮的研究就会出笼,获奖者的历年研究也会被各级研究机构拿出来反复体会,好像这样就能孵出一只诺贝尔奖的胞兄弟来似的。
反而是普通的消息交流不畅。3o年后至少有网络联络,读国外的期刊容易,出国也容易。
8o年代就可怜了,“伊妹儿”还是教科书上的内容,通信倒是可以,但那是高端学者的专利,因为你先得认识一位国外的学者吧。
这也是国际会议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没有留过学的中国学者,真的是拼了命的想要融入世界。
不融入世界是不行的,科学这种东西是全球统一的,中国自我大清开始,就落后于世界,不去了解国外的进度,闭门造车根本谈不上前途。
哪怕是做重复试验,也得做点有重复价值的东西吧。
杨锐脑海中的论文虽多,但现场交流毕竟不同于干巴巴的论文。
而且,自从昨天以后,杨锐多少混了个脸熟,很是得到了一些老外的关注,来来去去的都有歪果仁打招呼,也是挺特别的体验。
这还得感谢杨锐长了一张辨识度高的帅脸,而且高大健壮,与日常所见的瘦小的中式研究员截然不同。
要不是这样,一些欧美系的老外,还真分辨不出中国人和中国人,日本人和日本人,中国人和日本人韩国人……
收了十几张名片,杨锐心情大好,别看这些给名片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学者,架不住人家呆的地方好啊,以后杨锐再想了解些业内讯息,至少有一个寄信或者打电话的地方了。若是有幸出国的话,找这些递名片的教授也是很方便的。
再过几年,国内学者甚至就通过这样的普通关系,申请到了去国外做访问学者的机会。
学者们其实是很好说话的人,又身在一个小圈子里,除非正处于竞争状态,否则都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
要是3o年以后,访问学者什么的几乎就是找到一个接收单位,自己再表几篇sci论文就可以去了,国家每年都有相应的专项资金,学校也很愿意老师们出去刷一年楸格。
申请者若是有一个博士学位什么的,出去做访问学者更是手到擒来。
同时,国内的大学其实也很欢迎国外来的访问学者,出钱出力帮签证,忙的不亦乐乎。在国内高校和研究院,这种交换机制在未来几十年都算得上健康。
绕了一个早上,杨锐听了四场报告会,提了六七个问题,和二三十人聊天,自觉过的充实无比。
除此以外,午餐也是异常的丰富,一半中餐一半西餐的自助餐,在如今的北京城里难得一见。仅仅为了这一顿饭,许多国人都要削尖了脑袋钻进来。
“杨锐,过来坐。”边上的一桌人向杨锐招手,正是唐集中教授和王永教授,以及其他几名眼熟的北大学者。
前些天,杨锐担心国医外贸有可能错了邀请函的时候,唐集中还提出带他进来,现在看来,剩下的名额是送给别人了。
杨锐一边认人,一边端着盘子,笑着走过去,问候道:“王教授,唐教授,你们过来了,昨天没见你们呀。”
“昨天和几个老朋友聊天去了。”唐集中笑的像是刚财了似的,看着杨锐就高兴。
杨锐表的钾通道相关的论文,后缀可都是唐集中实验室,虽然没有实际上的利益,但对唐集中这样的知名教授来说,这种名气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王永的性格更和蔼一些,他又喜欢杨锐,等杨锐坐下了,就笑道:“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咱们学校的张业教授,等你们明年的时候,估计要上他的神经生物学。这位是酶工程实验室的傅老师,今天下午就有他的报告会。”
“我一定要去学习。”杨锐的姿态摆的很低,在座的都是他的老师,怎么都要低头的。
张业教授与王永差不多年纪,大约是经常给学生授课的原因,颇有些威严的样子,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酶工程实验室的傅老师大约是只做科研不授课的科研人员,比杨锐两轮的样子,颇为好奇的打量着杨锐,且道:“我的论文不能和你的比啊,你昨天做的诱变基因的报告我听了,非常有开创性。就像是报纸上说的,年轻俊彦,大会称雄哦。”
杨锐立刻谦虚的说“我就是运气好,正好做出了诱变基因”,接着,杨锐又小声问:“有报纸报道?”
“你不知道?”傅老师颇为惊讶。
“早上起来就来会场了,没来得及看报纸什么的。”杨锐摸摸脑袋。他昨天虽然接受了胡晓兵的采访,但进行的本来就不非常正式,杨锐也不觉得对方能让文章一天之内就表出来。
像是《光明日报》这种级别的媒体,一个豆腐块都要斟酌再三,记者写了文章,结果未被表的情况还是相当多的。
再加上从来没有看报纸的习惯,杨锐也根本没有找《光明日报》看看的想法。
“小金,你去买几份报纸,有报道杨锐的。”王永突然向后面喊了一声。
隔壁桌子坐着几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乖乖的吃饭中,听到王永的命令,一名学生一跃而起,狂奔而出。
过了阵子,五份报纸摆在了杨锐面前。
除了《光明日报》给了两个豆腐块以外,《中国教育报》和《北京晚报》都给了两个豆腐块的版面。
杨锐看的有些呆。
当年在西堡镇的时候,赵丹年拼死拼活的,才在《中国教育报》上弄了一个豆腐块,那时候,记者到西堡中学采访的时候,是市县镇三级领导陪同的。
没想到,他这次连采访都没做,就被《中国教育报》给报道了。
“年轻俊彦,称雄国际大会。”傅老师分别指着两份报纸的标题,道:“我没说错吧。”
称雄国际大会是《光明日报》在三版的标题——完整的标题是《中国学生称雄国际大会》,字体黑粗,吸睛作用很强。
“光明日报的记者是采访我了,这剩下的几份,是怎么回事?”杨锐万分疑惑。
“记者间又会交流消息嘛,编辑间也会交流,不用管这些,你倒是应该想想,回去怎么向校领导汇报,别浪费了机会。”唐集中向杨锐眨眨眼,笑道:“在北京就是这点好,一举成名天下知!”
买报纸过来的学生小金,和其他三名学生坐在后面,羡慕的都吃不下饭了。他们都是北大的高年级生,按说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要说名气什么的,却是一点也无。
看着即将或者已经声名鹊起的学弟杨锐,四名北大高年级生却是不约而同的有种世事不公的感触。
……
第四百二十四章 一会成名(3)
“还算不上成名,只是有几家报纸的报道而已,张教授和傅老师我不熟,唐教授和王教授,你们上过的报纸可多了,我记得还上过电视。”杨锐抓紧时间谦虚。
“我们和你不一样,你看看报纸的位置,还有文章的?容,你这个是社会版了,引起的轰动性和话题性,可是我们这些老家伙比不上的。”唐集中接着念叨起来:“年龄是个宝啊,我第一次上中央媒体的报纸的时候已经40多岁了,那时候都被人叫做年轻俊彦。”
王永哈哈的笑了起来,也道:“现在的环境好多了,我们那个时候,写出文章来,首先要经过几道关卡的比较,哪里像是现在这样,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我沾了北大的光,如果不是北大一年级生这样的噱头,估计其他媒体也不会刊载。”杨锐继续谦虚,做一名安静的学者,或者说,以学生的身份被看做是学者,还是很有难度的。
唐集中笑了起来,道:“正好趁机申请项目,别浪费了名望啊。”
“这算什么名望。”杨锐微笑。
王永拍拍杨锐,道:“听老唐的没错,他最懂这个。”
唐集中一点都不在意,淡定的道:“这个就叫借势了,刚才不是说了吗,首先应该向校领导汇报工作嘛,比如咱们系的主任蔡教授,就挺看好你的,理查德的实验室的经费被降低,就是蔡教授要求的,你闲下来,就给他打个电话好了。另外,趁着大家都记得,你就以钾通道方面的研究,申请一个项目,你以前申请过校级项目,现在申请一个省部级的,也不算高。”
“那我就还是以唐教授实验室的名义申请了。”杨锐也觉得不错,他名下没有官方实验室,但作为唐集中实验室里的一个小组,权限还是很自由的。
挂上唐集中实验室的名头,对唐集中评选国家级实验室也有好处。反过来讲,唐集中实验室如果变成了首批的国家级实验室,下面的小组地位也会提升,杨锐以后独立出去做一个单独的实验室,也更容易通过,因此,这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好事。
当然,要成就这样的好事,就得不停的有新的成就,同样挂在唐集中实验室下面的小组里面,就以杨锐的成果最突出,这也让他的地位隐性提高。
唐集中细细的给杨锐讲了申请的要素,其他三人也顺口帮衬介绍两句。
80年代申请项目不像后世那么费事,要盖几十个章子出来,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项目的随意性大,关系也相当重要,没人带进门,说不定更难。
其实,因为总经费少的缘故,就是有人带进门,申请万元以上的项目也很难。
若非报纸的报道,杨锐这样的学生,就是写出了jmc论文,也得论资排辈的等机会。
放在二三十年以后,网络上可以天天冒出来红人,但那其实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说,局限于网络受众,局限于较低的年龄层,局限于娱乐本身……
80年代的报纸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光明日报》这样的国家级大报,它本身就具有权威性,放在军队里面,获得这样的正面报道,直接就给立功授奖了,换言之,80年代的报纸,自身携带政治属性。
而生活在这个年代,也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即使是研究员,获得了声望,拥有了政治影响力,亦是好处多多,高声望选手多拿经费,更易获奖,于是更加容易竞争项目,大项目更多经费,更易获奖,很快就能滚起雪球来。
几个人说着话,一餐饭吃的也慢,旁边的学生干吃不说话,却是很快吃自助餐吃到撑。
学生们都眼巴巴的瞅着旁边,希望他们快点聊完结束,自己也好走动走动,消消食。
然而,唐集中等人说完了申请项目的事,依旧是谈性甚浓,
傅老师更是开了新话题:“杨锐,你这么好的论文,怎么没有发表在期刊上?想起来还是有点可惜的。”
将优秀论文拿到国际会议上做报告,是有利有弊的事。好处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了,当年的pcr论文,也是发表在冷泉实验室召开的顶级会议上。
但是,国际会议的论文良莠不齐,说起来就不像是发表在某某期刊那样好听了。
杨锐总不能说我以后的论文只会更好,遂道:“我是觉得机会难得,正好钾通道的论文做出了成果。另外,分子机理的部分,我是寄出去了,应该能发表出来。”
“寄给哪个期刊社了?”唐集中关心的问。
杨锐突然有些腼腆,道:“要是能发表再说吧,不能发表的话,徒惹人笑。”
“那就不是寄给jmc了?”
“我想试试别的期刊。”如果是钾通道的全套论文,发表起来相对简单,现在只是分子分析的部分,就有些几率性了。当然,s这种期刊都是有几率性的,就是几率大小的区别,毕竟是针对全体自然科学的杂志,竞争对手不止是生物学。
傅老师赞道:“不愧是年轻人,有冲劲有闯劲。”
“要能发表了才算是有闯劲,否则就是妄自尊大了。”杨锐继续谦虚路线,把身后的学长们看的嫉火中烧,谁不想谦虚啊……
唐集中等人倒觉得正常,也不逼问,很快将话题继续了下去。
一餐饭吃到了下午,傅老师开始准备报告会,众人才摸着肚皮出了餐厅。
杨锐拿了他要演讲的论文,自己坐到小报告厅里看,算是增加一份人气。
正看的进入状态,一人“咚”的坐在了旁边。
“咦,海处长?”杨锐眯着眼睛看了一下,认出了国医外贸的海处长。
“杨锐同学,好久不见啊。”海处长像是特务接头似的,戴着鸭舌帽,头低低的。
“不是去年才见过吗?”杨锐转瞬笑了起来,道:“还没感谢国医外贸的邀请呢,多谢海处长把我这么一个机会。”
“你也给了国医外贸机会,你昨天的表现是真抢眼,光明日报都给报道了。这个邀请函给你,是应该的。”
“还是要多谢。您也看光明日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