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关的时间,程仕看的同样认真。
这一次,他的眼神是专注和好奇的,,稍微还有一些赞叹——白振宁想起了实验室最受宠的师兄递交论文时的场景,程仕就是这样的表情。
所不同的是,师兄是程仕自己教导出来的弟子,眼下的论文是野生的。
大约十几分钟后,程仕用极快的速度看了引文,道:“说说你的想法。”
“啊?哦,我的想法是,我就是觉得杨锐在分子机理方面分析的比较到位……”白振宁没想到突然考起了自己,一阵慌乱。
“我是说,你为啥推荐它们。”程仕直接打断了白振宁的话。
白振宁不明所以道:“我就是觉得这两篇论文写的很好,又是咱们学校的……”
“你根本看不懂的论文,推荐给我。”程仕微微摇头,再次打断弟子的话,道:“你的水平我不知道?这个论文深了点,你说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发表的?他让你送过来的?”
“王亚平来找我,他是学生会的主席,说想请你一定看看这两篇论文。”白振宁像是被放了气的皮球似的,乖乖的卖了王亚平。
程仕微微点头,倒是没再追问。
……
第308章 立项
白振宁忙完一天的实验,沮丧的回去了。
现在的研究生与后世的不同,一个教授往往也就带两三个学生,相当于一年平均只收一个人。这还是北大的教授,在很多水平差一点的学校,许多教授至今都没有拿到硕士生导师的资格,带研究生更是无从谈起。
而在研究生扩招以后,别说是普通教授了,很多副教授都要带十几名研究生,和80年代的本科班级学生数量差不多。
这两种不同,除了代表师资力量的不同以外,还意味着教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同的。
研究生扩招时代的教授和研究生,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而在此之前,原本是师徒式的关系。
得罪了师父,自然比得罪了老师严重。
白振宁出了实验室,直奔宿舍,去找王亚平算账去了。
坑爹的主意和坑爹的结果,总要找个渠道发泄一下。
教授程仕看着学生们收拾好实验室离开,自己坐到办公室里,打开文件,看了起来。
实验室的老大之所以被叫做老板,有一层原因就是文牍繁忙。
到了超牛的层次,很多教授都只设计实验,而不亲自做实验了,因为时间不够。他们的实验时间大部分用在了筹款和管理工作上,许多人成名了以后还会有无数的社会活动。
程仕除了要忙碌自己的实验室工作,还兼任了学校数个委员会的职责,自然是看不完的文件。
平日里,程仕是用实验结束的空当来写些东西,但今天,他却是不自觉的想到了白振宁拿给自己的文章。
北大的本科生能做到这种程度,多少有些超越程仕的想象。
“杨锐……前两天送论文来的那个学生……”程仕脑筋一转,就翻起来了写字台上的文件。
正如杨锐所预料的那样,程仕虽然在王亚平的介绍下,见了他一面,却是没有花时间去阅读他的论文。
他就算没有那么忙,也不想将一天难得的闲暇用在一片学生的论文上。
除非这片论文值得阅读。
程仕很快翻出了杨锐送来的单行本。
研究生白振宁拿来的两篇论文也在其中,后面则是杨锐之前发表的论文。
程仕或快或慢的看了下去。
大约用了三四十分钟,程仕才将杨锐的论文看了个大概。
他起身给自己泡了一杯浓茶,回坐到椅子上,品咂着喝茶,心里有些嘀咕:这个杨锐,论文写的不错,而且都是发表在外国期刊上的,就是有些不定性。
想着想着,一杯浓茶就给喝完了。
程仕又起身续水,顺便将杨锐的经费申请书给找了出来。
犹豫片刻,程仕将申请书和杨锐的论文夹在一起,放在了公文包里。
周五。
北大的项目申请委员会会议,在一片祥和中召开。
这是一场闭门会议,申请人主要是学校的年轻教师,偶尔也会有学生申请,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学校的项目申请看做是过渡。
因为学校的资源有限,可供分配的资金不多,所以,直接向学校申请的项目多数是小项目,可以说是年轻人的试水之作。
如果对项目自信的话,即使是年轻教师,也会尝试申请省级或部门级的项目,也就是从北京市或者农业部、机械部等单位找钱,当然,更厉害的是国家级项目,所谓的大项目,通常都少不了中央直接给钱的。
至于学校本身,它对外宣布的科研资金的多少,其实是将学校教授自己申请的金额给包含了进去。就学校本身得到的拨款,却是不够大家用的。
而且,为了支持一些重点项目,学校往往会在教授得到某个级别的资金支持以后,补足剩下的部分,相比年轻教师门申请的学校项目,这部分的资金用量更大。
因此,虽然涉及的资金总量不小,项目申请委员会给予单个项目的资金却不多,申请通过或者不通过,对委员会的教授们来说,都不是很要紧的事。
“从第一项开始吧。”委员会的主席是准院士安林海,他看了看手表,卡着时间宣布开会。
“这是物理系的申请。”右侧的书记员打开文件夹,拿笔在第一个名字上划了一道,说:“申请人李明堂,物理系助教,申请重做两项实验用于教学,申请经费500元,实验分别是……”
申请书写的简单,读起来更简单,30秒念完,主席问:“同意申请的举手。”
围着会议桌的教授们稀稀拉拉的举手,书记员数了数,说:“同意人数过半,主席。”
“给200块经费就行了。”主席将申请经费砍了大半。
教授们无人反对,书记员就此记录了下来。
“第二个。”主席紧接着催促。
书记员连忙道:“这是地质系的申请……”
程仕半眯着眼睛,或举手或喝茶,像是休息状态似的。
到了会议末尾,书记员才说出“杨锐”的名字,道:“这是生物系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今年大一,申请做分子机理相关实验,申请经费……3000元,实验是钠钾离子的活性蛋白验证……”
他并没有将杨锐的简历全部念出来,因为简历已经发给了每名教授,如果想看,都能找出来看。
不过,认真去看的教授并不多。
尽管有人收过杨锐送的单行本,认真去读的也没几个,现在记得的更少。
“同意的举手吧。”主席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说。
程仕环视四周的同时,将手举了起来。
杨锐的论文比大多数的年轻教师写的还要好,自然是值得获取经费。
其他教授大多犹豫了一下,才有人举手起来。
书记官数了一遍,意外的道:“同意人数超过一半。”
“那就通过,经费的话……”主席犹豫了起来。
程仕咳嗽一声,道:“主席,请求发言。”
“哦,老程?你说。”主席也是学校的教授,和程仕较为熟悉。
程仕点点头,将面前的茶杯一推,道:“我昨天仔细读了杨锐的论文,觉得其中两篇颇为精彩,推荐大家读一读……”
大部分教授都是不读相关论文的,能在简历上看一眼名字的,就属于认真派了。
不过,有程仕的推荐,大家多少会给点面子的读一读。
程仕则将自己手里的两篇论文,推给了主席。
后者大致的翻看了一遍,问:“老程,你的意见呢?”
“我觉得杨锐还是大一学生,在学校还有4年时间,咱们应该多支持他。他的论文水平,我觉得是有资格申请部门级的项目,但以学生的身份,咱们学校给予一个比较高的评价,对他可能也有帮助。”程仕并不认识杨锐,却是猜到了杨锐的想法。
按照国内目前的要求,任何项目都必须是有单位的,教师或教授可以用学校的名义申请立项,学生却只能首先向学校申请立项,因为学生的身份只在学校才有用。
而其他部门评价学校的项目的时候,往往也会参考学校的评价。
主席沉吟片刻,点头道:“那就给他2000块。”
虽然还是砍掉了1000块,但这已经是学校里发出的高经费了。
……
第309章 新实验
会议结束,教授们三三俩俩的散去,主席稍微收拾了一下,经过程仕身边,笑道:“老程,刚才那个是你学生?你怎么收了一个生物系的学生?也要跨界了?”
“哪里,有机化学我都没弄透呢,这是唐集中的学生,我正好看到他的论文,不过,还是要道声谢。”程仕夹着公文包,与主席并肩而行。
主席哑然失笑,指着程仕摇头:“老程啊老程,你这个爱才之心啊,枉我送了2000块的经费出来。”
“我看了他的论文,要做钠钾通道的实验,仪器够的情况下,2000块也勉强的很,还得唐集中补上去,这么年轻的大一学生,也不知道唐集中肯不肯给钱。他正申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呢,想也知道经费紧张……”程仕是按照现在的研究员的实验方式来估算经费的,而按照现今的实验方式,省钱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浪费时间,弄不好就是白费功夫,很考究实验人员的手法。
主席无奈的指着他,道:“你这个啰嗦的老程。唐集中的学生,他自己都不着急,你着急个什么劲,你自己也说了,唐集中申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呢,你老程怎么办?”
“过两年申请也一样,又不是急着申请就能申请到的,咱们学校,今年估计也评不下来几个,再说了,前面还有康主席你们呢。”
康主席一晒:“我们的实验室都成型了,不一定符合人家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
“你没看?那文件里面,要求实验室有这个有那个,全是硬框框,有些东西,我本来就用不着,也得按照他的要求去买,把经费用在这种地方,有意思吗?”
程仕呵呵一笑:“都不容易。”
“可不是嘛,行了,不说了,我回实验室看看,你也认真些,别光盯着别人的学生看,自己的实验室好好弄,明年要是能申请一个国家实验室,也方便不是?”
程仕失笑:“你不积极参加,还叫我参加……”
康主席也笑了:“算了算了,谁爱拿谁去拿,老唐人也不错,水平也够。”
“看吧。”程仕不怎么看好的出了门。
……
随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启动,更多有关经费和科研的故事开始渗入大学校园。
对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来说,科研经费给人的感觉是很奇妙的。
首先是经费的数额,大大超过了普通人的收入,其次是经费的支出与管理并不透明。
事实上,自科研经费出现之日起,学术**也就开始了。
当然,现在的研究员还不敢像是后世的专家教授那样,得到经费就立刻拿回家一半,但就现在的工资水平来说,哪怕是1%的经费也很不少了。
比如杨锐得到的2000元经费,即使拿出其中的1%,也就是20元,也比普通学生的月消费高了。
这个数字,出现在唐集中实验室的时候,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各种羡慕嫉妒。
“我从来没见过学生申请的项目,给2000块的。”这一次,一向冷静的赵平川同学也不冷静了。
汪颖则是红果果的嫉妒,眼睛盯着杨锐手里的20张大团结,也是他第一期得到的10%的经费,颇为不平的道:“我都申请三次了,只批下来一次,给了120块的经费,2000块的经费是不是比黄助教的都多了?”
“嘘……”贺全贵手搭在了嘴唇上,道:“别让黄助教听到了,他这次的申请被否了。”
“也被否了?”汪颖这下子觉得有点高兴了。
贺全贵笑了一下,收起来道:“他这次心狠,申请2500,直接被砍掉了,一毛钱都没给。”
汪颖不在乎的笑了:“10个250了吧,就他那点东西,还申请2500,一个250还差不多。”
“黄助教做的实验不行?”孙汝岳小声问。
“实验行不行是一回事,论文行不行是另一回事。”汪颖颇有感触的说道。
“他兴许是想申请多一点,然后批下来少一点也行,估计是申请太多了。”贺全贵又想起来问道:”杨锐,你申请了多少?”
“12个二百五。”
几人一愣,贺全贵翘起了大拇指:“厉害!”
汪颖则是忍不住高喊着请客了,似乎不如此不能平息心中的不平。
“请客可以,晚餐吧,六点出发。”杨锐说着将200块的先期经费交给孙汝岳,道:“你来做个账,这笔钱的开支都要列出来。”
“请吃饭列成什么?办公支出?”孙汝岳兴奋的就差吐舌头了。
杨锐撇撇嘴:“请吃饭我自己出钱,200块钱够干什么。”
“吹大气。”贺全贵和他熟了,不客气的道:“200块吃炒肝,能把咱几个撑死。”
“都请客了还吃什么炒肝啊。”王耀武想了一下,说:“起码得是卤煮。”
“卤……卤你吧,卤煮和炒肝有多大区别?”
“要不涮羊肉?”孙汝岳说着都要流口水了。
“东来顺?东来顺好。”杨锐深受鼓舞,颔首道:“听说北京人请客都去东来顺,咱们也去东来顺。”
贺全贵有点不忍心,说:“哪能人人请客都去东来顺,那多贵啊,一盘肉就要两块钱,咱哥们敞开了肚皮吃,一人能吃四盘不带打嗝的。”
杨锐数了数人头,道:“总共6个人,24盘肉,50块钱回家,够了。”
说完,他又摆摆手,道:“就这么定了,咱们6点出发,另外,孙汝岳,你以后跟我混,一会多给你一盘肉。”
“得嘞!”孙汝岳高兴的叫了一声,引得众人欢笑一片。
晚间,6个人在东来顺毫不客气的消费了30盘肉,平均每人五盘。
现在的肉盘比后世的其实大的多,只是人的肚子也变大了。
而以北京的物价标准,凡是中国人进得去的饭店,价格总能让普通人负担得起。
当然,不能用后世的价格标准来判断。
毕竟,这仍然是一顿饭吃掉一个月工资的吃饭时代。
翌日。
唐集中也知道了杨锐拿到了2000元经费的事,难掩惊讶。
事实上,2000年的本科生独立申请项目,能给两三千元的经费都算多的了。
1984年的2000元,差不多能装备出一个中学的化学实验室了,是普通人三年的工资,即使现在的科研成本并不是按比例降低的,2000元也尽够使用。
唐集中啧啧两声,赞道:“这样就好,这样你做实验也宽裕,你尽量不要买仪器,用咱们实验室的,或者去别的实验室借,仪器太贵了,两千块可不够用。”
“明白。”
“耗材也尽量不要自己买,你看哪个实验室要买同类的耗材了,一起买,方便也便宜。”
“明白。”
“捷利康的实验室允许你随便用吗?有些实验合并起来比较省。”唐集中传授着各种省钱的法子,这也是国内研究员最需要研究的问题。
杨锐听的点头,顺便道:“两个实验室是严格分开的,尤其是捷利康的实验,按合同规定,也是不能拿到学校来做的。”
他好不容易建立一个私人实验室,自然是想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实验,相比之下,他反而不愿意沾大学实验室的光,免得权属不清。
唐集中却是出于好心,大方的眨眨眼,道:“你拿到学校实验室来做,大家不说,也没人管。”
“那不行,合同就是合同,我肯定不会把外面的实验拿回大学实验室的,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捷利康的实验室出钱出人,用不着浪费大学的钱。”杨锐说的义正言辞。
唐集中碰了个软钉子,也不着恼,笑了笑去做自己的事了。
杨锐回到试验台,指挥着孙汝岳继续实验,他准备抢在放假以前,多弄两个成果出来,这样到了下学期,就好申请新的项目了。
……
第310章 在家做饭
“好了,通风也差不多了,你准备什么时候搬家?”杨锐站在景语兰的房子里,像是猎犬似的嗅来嗅去。
后世人谈之色变的甲醛,主要是木工进场造成的,80年代的装修没有那么讲究,杨锐让人铺上的瓷砖,已经是一等一的高档了,倒是此时人们经常采用的自制家具的方案被杨锐否决,让入住房间的时间大大缩短。
当然,其他家庭并不像是杨锐这么讲究,很多人家是稍稍装修一番,闻着浓烈的装修气味就安心的睡着了。
景语兰本身不着急,也就随着杨锐折腾,此时眼神温柔的笑道:“你说什么时候搬就什么时候搬,我又不住,这里留给你的。”
“咱们不是说好,你还要来给我补习?眼看着期末考试了,咱们得抓紧些。”杨锐说着,又开始在房间里巡视,道:“我住一个房间,另一个房间做书房,客厅空出来,把电器弄上,对了,要买什么书,你给我列个书单。”
“我家里有些英文原著,我改天拿过来好了。”景语兰听着杨锐的安排,莫名的羞涩。
杨锐点头又摇头,道:“你先拿几本书做课本可以,以后还是要买的,你给我列个书单吧,我让人在外面买了送过来,原版书估计要一阵子才能送到。”
他的华锐公司在香港,买点英文书是很简单的。而且,香港经理的港澳同胞身份,也很是方便。
景语兰想了想,如其所愿的写了一个书单,递给杨锐。
满满的英文书名,杨锐也没有细看就收了起来,然后积极的和景语兰讨论房内摆设。
家居怎么放,家电怎么放,再买哪些东西……
景语兰开始还有些扭捏,但很快,就在杨锐对场景的描述中兴奋起来,说话越来越多,想法也越来越具体。
杨锐暗自一笑,每个女人都是室内设计师,只是许多人现在还没有被启蒙罢了。
别看只是几十平米的房间,聊起家居设计,一个白天根本不够用,仅仅是一个房间,就可以讨论八种方案,四种安排,两室一厅外加厨房和卫生间,尽可以无限发挥。
杨锐尽情的享受着浪费时间的快感。
直到日头偏西,景语兰才忽然意识到时间,不好意思的道:“都到了这个时间了……”
“正好去吃饭,附近有饭店吗?”杨锐打断她的话。
景语兰犹豫了一下,道:“饭店太贵了,要不然,我们买些东西,在家里做吧。”
“在家里做?好啊好啊。”杨锐头点的像是啄食的鸡仔似的。
景语兰小脸微红,也没有多说什么。
两人在附近的菜市场采购了鱼和肉,还有一布袋的蔬菜,骑着自行车回来。
景语兰做了西红柿炒鸡蛋、爆炒牛肉和鱼香肉丝。当然,那条鱼仍然留在了厨房里,它和取名鱼香肉丝的菜没有直接关系。
接下来几天,杨锐晚上都没有回宿舍,而是夜宿景语兰的房子,虽然景语兰下班以后,辅导了他英语就会离开,杨锐还是觉得生活变的多彩起来。
至于学校里的查寝,杨锐既有实验室的身份,又有王亚平这个盟友,自然是夷然无惧。
周末。
杨锐再次前往人行分理处取钱,准备投资给史贵做出版社。
银行主任热情的接待了他,还有小陈同志,颠颠的端茶倒水送果盘瓜子,比伺候老丈人还殷勤。
杨锐坐在主任办公室里将手续完成了,主任照例做邮票掮客,顺便推销国债。
做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位主任阁下竟在邮票圈子里有了名声,很多时候票友干脆将邮票存在银行里寄售,而主任自然是等着杨锐到了转售,再把他看不上的,或退还给票友,或出售给他人,等于充当了中介。这也就是80年代了,银行分理处的主任还具有相当的可信度,人面亦广,几乎是无声无息的开展了新业务。
杨锐也照例只买邮票,不要国债。
不用和其他的投资项目比较,仅仅是邮票的回报率,就比国债高了不知多少倍。在1984年,同样的钱放在邮票市场里,或者放在国债市场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其实,不止杨锐知道,全国人民都知道。除了杨百万之流做国债投机的选手,普通人就没有主动购买国债的。
而国家的做法也是强制推广,许多地方甚至给吃财政饭的职工直接按比例发放国债,因为不到期不能取回钱来,急用钱的人不得不到黑市上以七折乃至五折的价格出售国债,和曾经的宝钞差不多。
这也让国债的价值进一步降低。
可以说,杨锐如果想买国债,都不用走远,找个银行附近的小巷子,看到神神秘秘的年轻人,就可以走过去问一句:“有国债吗?”
哪怕人家现在手里没有,用不了两个小时,他就能拿到七折八折的国债,而且数量不限。现如今的中国人,谁的手里没有两张不能买油不能买米的国债啊。
在小一些的城市,城隍庙和邮局附近,都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一个人就可以是一个黑市,换国债换外汇换电视票……
事实上,如果买五折国债,回报率还是可观的,毕竟,过不了两年,国家就会开放国债市场,允许国债自由交易,大大增加了国债的流动性,使得国债至少恢复了本身的价值,五折购买,就等于两三年后得到翻倍的收益。
而若是购买七折国债,相较其他投资,就没有什么优势了,或者说,有赚也不多。
全价购买国债,在现在人看来是有些傻帽的,银行主任也知道此点,所以,杨锐屡次不买,他也只能空自遗憾——你不能指望有钱人都是傻瓜,这种几率还是比较低的。
看着杨锐将几万块钱的邮票扫了个七七八八,银行主任还是颇为高兴的,一边将剩下的收起来,一边没话找话的赞道:“杨先生的眼光是越来越好了,普通的邮票有点看不上了?”
“您这里的邮票也越来越好了呀。”杨锐是由衷的叹了声,他都没想到,就自己这么一个大客户,甚至没有对外宣传和任何营销工作,银行主任竟然每周都能拿出几万块钱的珍惜邮品。
要知道,现在的整版整票也就过千罢了,全套军邮这种未来会达到数百万元的邮票,现在也才卖六七千元,在80年代也属于珍品,即使如此,这小小的银行主任,却也给他凑了两套外加两张单独的蓝军邮,可以说,杨锐在邮票上的投资,光是军邮的涨幅,就差不多能赚回来了。
他如今总共买了价值30万左右的邮票,就80年代的涨幅,一年翻倍都是少的。
这让清华分理处渐渐的变成了杨锐常来的一个固定据点,收集邮票本身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事,90年代以前的中国,多多少少都有接触过,不过,能从中赚到钱的,多数还是资金充沛的大客户。
像是杨锐这样,可以说是既玩到了,又赚到了,他不仅不用像是普通人那样到城隍庙淘宝,甚至可以坐等别人送票上门。
当然,对票友来说,能有杨锐或者银行主任这样一个固定的变现渠道也是很好的。邮票毕竟不是现金,人们总有要用钱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一个只看品相和邮票本身,压价不厉害的固定收购者,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银行主任无心插柳间成了票友中的重要人物,也是颇为得意的笑道:“我是做一行爱一行,邮票这个东西,我以前有玩过,玩的不深,现在接触的多了,我也认真学习啊,尤其是如何判断真假,区分品相,那是必修课。”
“假的没看到,品相区分的确实不错。”杨锐毫不吝啬于赞扬。他给银行主任留了一些集邮册,后者就将收来的邮票按照珍稀程度和品相给区分了开来,大大方便了价格确定,节省了购买时间,这也是吸引杨锐的服务要素之一。
小陈此时抓住了机会,凑趣的上来,笑道:“我们主任每天都有学习呢,别人送来的邮票,每张都有仔细看,生怕给您送来了假货。”
“这厉害的人,不管是做什么,都厉害。”杨锐好话随便丢,让银行主任也乐呵了起来。
说了几句,杨锐又约定了下次取款的时间和金额,就准备离开。
银行主任和小陈再次殷勤的送出来,引的柜台后的郝玉连连扁嘴。
“杨先生有空就来转转,没事喝杯茶也好,当然,也欢迎您来买国债,贷现款……”银行主任打趣似的说。
杨锐眉毛一挑,说:“你们贷款也有问题?”
“问题是没有,就是不好做。现在的银行业务,什么都不好做,上面还有任务压下来,今年也是,这不是年末了,还有几十万的任务没完成。”现在的银行系统和后世的银行系统不一样,因为储蓄多,资金多的缘故,对取钱都不设限制,也没有拉存款的意识,各种专家也总是拿外国的例子出来,阐述储蓄高企的危害。相较而言,贷款的计划性质很强,国企不多的地方,派出贷款就可能有麻烦。
杨锐却是来了兴趣,问:“几十万,多少万?”
“35万。”银行主任目光闪烁,又道:“杨先生有单位合适接收贷款吗?”
现在的银行还是很高冷的,别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