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开始做吧,先学着处理标准溶剂和溶液……”

    “好。”孙汝岳这才确定杨锐是真的让他做实验,整个人都亢奋了起来。

    不过,教人做实验往往比自己做的还慢,杨锐也是想要充分利用起孙汝岳,才顺便训练他一番。

    相比普通的实验菜狗,看了半年的孙汝岳还算机灵。

    到唐集中来的时候,科研狗们已经差不多恢复了状态。

    “下午有检查评估组,都准备一下,实验服也弄干净,身上的脏了就找同学借。”唐集中进门,先公布消息。

    “是检查什么?”杨锐问。

    “什么都检查,你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申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先要经过学校的评估,这是第一组,不用紧张。”唐集中这么说着,顺手拿起一只空放的烧瓶,在水池里洗干净了。

    ……
 第297章 论文
    学校里的检查评估,向来都是从卫生开始的,就好像检查组什么的,统统都是卫生部出身的似的。

    实验室的检查也不能例外,唐集中的实验室总共占用了五间教室大小的面积,电泳实验室三间,凝胶蛋白实验室两间。

    以前还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个说法的时候,没有大项目的教授,打的都是多吃多占的主意,尤其是前1o年的时候,许多负责决定的领导,连什么事蛋白质都搞不清楚,又怎么确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既然这些指标没有作用,那就只能采用数量堆积的方式。

    唐集中也是到了普通牛的地位,才弄到了两个实验室,不过,现在有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红萝卜,他对凝胶实验室就没那么上心了,而且打起了实验室合并的主意。

    检查组来的前一天,凝胶实验室的两条科研狗也被遣送了过来,陪着孙汝岳等人打扫卫生,检查仪器。

    凝胶实验室的两人都是本科生,大三的王耀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尚未以第一作者为名表过论文。相比具有数学天赋的赵平川,王耀武更像是普通的大学生,好像有点才华,又没有到出挑的程度。

    当然,相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已经在牛级实验室帮忙快两年,而且以第二作者的身份表过论文的王耀武还是非常厉害的,毕业后若是有兴趣,也能比较容易的找到科研方面的工作,但他和汪颖这些人的区别在于科研单位的好坏不同。

    就中国目前第三世界国家的基础水平,落在普通的科研单位,基本等于荒废了一半。像是魏振学所在的煤研所,与其说是研究所,不如称之为技术科,很难弄出自己的东西。

    与王耀武一起在凝胶实验室受剥削的是个头稀疏的圆脸大四男生贺全贵,他的科研成绩比王耀武稍强有限,脑子倒是挺灵活的,来到电泳实验室没半个小时,就开始给孙汝岳和赵平川等人分派任务,属于比较有管理脑筋,对实验室也颇熟悉的男生。

    就个性来说,贺全贵是一只不错的头犬人选。不过,他也没有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表过论文,要管理汪颖和赵平川,显然是不够格的。

    倒是比他低一年级的王耀武习惯了贺全贵的指派,任劳任怨的干活。

    两个教室的实验台都收拾好了,王耀武到了杨锐所在的试验台,正要挪动东西,被孙汝岳赶紧挡住了。

    “杨锐正做的实验,别给弄乱了。”孙汝岳小声说。

    王耀武奇怪的道:“这不是要检查了?唐教授说了,这边做实验准备的试验台,都要给收拾了。”

    “杨锐不管实验准备,他做自己的实验呢,你自己看。”

    王耀武这才细看,试验台上的东西,果然不止是实验准备那几样东西。

    “唐教授让他自己做实验?”王耀武惊奇的说。虽然是同一个教授底下的实验室,但大家都忙,也没空串门了解情况。

    “你以为呢。”孙汝岳郑重道:“写了十几篇外文论文呢,全是**作者,要么就是第一作者,你没听说?”

    王耀武又看了一眼空无一人的试验台,道:“听黄助教说了,没这么详细,他也没说是外国论文,光说表的论文不少,我以为就和我们一样,做的第二作者,没想到……现在的大一生这么厉害?”

    “高中的时候自己做的,没法比吧?”孙汝岳呵呵一笑,道:“黄助教也没法比,他读了四年本科,留校做助教,说起来还挺厉害的,和杨锐一比,啧啧……”

    “不能比的。咱们系今年还有个叫胥岸青的大一生,你们知道吗?前段时间,也表了一篇论文,还是英文的。”贺全贵也聊起了闲话。

    这下子,汪颖都被吸引了,问:“还有个厉害的大一生?表在什么期刊上了?”

    “生理医学什么的,忘了。”

    “生物系的表论文到生理医学的杂志上?也不容易,这世道,能人辈出喽……”汪颖调侃中有点黯然神伤。他的英语不好,要表英文论文,得先写好中文的论文,再翻译成英文的论文。他本人没有翻译英文论文的能力,就要去找懂英文的帮忙,费精力又费神。

    而且,论文寄出去了,也不是立刻就能收到结果的,万一要求修改,又是一轮折腾。

    可以说,不是十拿九稳的论文,一般人都不想这么弄,对好多人来说,比写论文都辛苦。求人求的神伤的就自学英语了,学不会的,慢慢的也就从一线给淘汰了。

    汪颖也有自学英语,却是没有实验那么拿手,又没什么资源请别人翻译,看见别人表英语论文,也就只有眼馋的份了。

    “那边墙还没擦呢。”

    幻想着厚积薄的王耀武被两下给拍醒了,向贺全贵笑笑,说:“我看杨锐桌子上的东西呢,人家都自己做实验了,咱们啥时候也能有个试验台?”

    “你有试验台啊。”贺全贵笑说。

    “那不算是自己的,都不能自己做实验。”

    “给你试验台,你能研究点什么?”

    “能研究的多了,就跟着唐教授的研究走好了。”

    “你要研究的,别人说不定都研究过了,等你找到了,说不定就没意思了……”贺全贵一边说一边干活,很快将实验室给弄干净了。

    当然,也就是看着不脏罢了。现在的实验室还是水泥地板刷绿漆,水池和下水道都是简单构造的结构,硬件条件不行,要整的一尘不染实在是天方夜谭。

    汪颖也觉得腰困,一边用拳头敲着,一边找地方坐下,道:“杨锐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评估组下午就来人了。”

    王耀武小声道:“杨锐不干活也行?”

    “唐教授说行就行,对不对?”汪颖在其他实验室的人面前维护杨锐道:“以前的助教是不是也不做这些?”

    王耀武语塞,半晌说:“他毕竟也是学生。”

    “你本科毕业就是老师了,你试试看能不能指挥其他人?”汪颖呵呵一笑。

    “达者为先,唐教授一直是这个规矩。”贺全贵赶紧说,大圆脸看起来挺真诚的。

    砰砰

    实验室门被敲了两下,接着就被推开了。

    几个人赶紧站起来,却是杨锐笑着进来,道:“甭欢迎了,弄错了吧?”

    “杨锐回来了,这是王耀武和贺全贵,凝胶组的,你见过吧?”孙汝岳跳起来做介绍。

    “上次好像见了。”杨锐向两人打了个招呼,问:“评估组的还没来?”

    “估计快了,唐教授他们都在前面实验室等呢,你取了包裹?我这里有见到。”孙汝岳狗腿的接过杨锐手里的大包,用小剪刀细致的剪开封口,笑道:“您这不会是又有样刊来了吧。”

    “你怎么知道?”这次轮到杨锐惊讶了。

    孙汝岳更惊讶:“我随口说的,您是又表了论文,还是以前的?”

    他称呼都变了。

    “前些天写的,正好,请大家斧正。”杨锐撕开里面的包装,先将单行本给分了,然后又将期刊放在试验台上,随众人取阅。

    实验室内瞬间安静下来。

    几个人都看论文看的用心。

    这年月,新鲜**的外国期刊还是挺特别的,尤其著作人就在身边。

    杨锐的新论文依旧按照他自己设定的路线,走的是分子机理的路线,这种论文的难度可简可难,重点在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分子机理归根结底是一种猜想,实验证实了部分猜想就可以成论文,否定了别人的猜想也能表论文。

    这种类型的论文,最厉害的应该是dna双螺旋结构。沃特森并没有真的看到dna是双螺旋的,他只是根据实验结果猜想dna是双螺旋的,因为这种结果最符合各种实验的表现。

    经过更多人的更多论文论证,dna双螺旋结构被认可,沃特森于是得到了诺贝尔奖。

    杨锐在这种猜想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不过,要证明猜想的实验往往并不容易做,他也没有要在这个领域太深入的意思,泛泛而谈表两篇论文,保证方向正确也就罢了。

    不过,在他看来简单乃至于理所当然的猜想,在被人眼里就不一般了。

    汪颖虽然不一定看明白了,可论文还是让他觉得有点厉害,不易察觉的抬了抬眉毛,瞄了杨锐一眼。

    杨锐已经趴在试验台上,拿着他的移液器继续做起了实验。

    ……
 第298章 共做实验
    做实验很容易做的忘记时间,这就好像小时候做手工模型,眼看着还有三个步骤就完成了,眼看着还有两个步骤就完成了,自然是聚精会神,期待着完成的快感。

    杨锐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论文虽然有抄袭有重复,但实验都是要自己做的,这种东西,做的多了自然就习惯了。刚开始做实验的学生可能还会记着自己做了几遍实验,等习惯成自然了,做了几遍都要去看实验记录。

    汪颖等人看完了杨锐的论文,有的继续看剩下的论文,有人就隔空围观杨锐的实验。

    和汪颖的飞快而熟练不同,杨锐的实验动作一板一眼,追求的是准确。

    这种风格原本是不属于杨锐本人的,作为科研狗,所谓的科研之心是相当薄弱的,某些时候,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大部分人都是像汪颖的实验风格。

    而在某些实验室,管理科研狗的教授或小老板,也总要设计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减少科研狗的实验差错。

    不过,杨锐的目标模式与科研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区别,他已经开始撰写自己的论文了,更重要的是,他是知道成功节点的。

    要想重复实验,就一定要追求准确。

    尤其是那些杨锐并未曾做过的实验,尤其如此。

    重复实验并不像是说起来那么简单,一些实验固然是非常简单的,一些实验却是异常困难。

    在中学的化学实验课或者生物实验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的实验做出来了,有的学生的实验却没有做出来。

    学生时代的实验已经是最简单最容易给人成就感的了,仍然会有做不出来的情况,大学实验室里的实验做不出来就太正常了。

    事实上,就80年代的中国实验室,你只要能重复做出一个外国中端期刊中的实验,发表在中国的高端期刊上是没有丝毫问题的。

    至于外国高端期刊中的实验,比如《cell》中的实验,能重复做出来的实在不多,要是能做重复实验,就写一篇验证文章,继续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也不困难。比如日本的美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她在《自然》上的成名作发表以后,科技记者问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人重复实验成功了吗?

    结果是没人能够重复小保方的实验,接着,这篇被认为有可能竞争诺贝尔奖的论文,就被证明了造假。

    杨锐即使根据脑海中的论文做重复实验,都会遇到无数的问题。

    普通的论文很短,可实验过程却很长。一篇2000字的论文,也许是数名实验员用了数月乃至数年时间做出来,这其中的过程,往往并不会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

    很多的论文也不是在实验成功以后发表的,实验失败了也是能够发表论文的,某些论文甚至比实验成功了的论文还要重要。用数学举例的话,谁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固然将成为世纪牛人,但谁要是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能成立,那将是惊天动地的世纪伟人,说是改变整个世界的基础都不为过。

    对杨锐来说,做实验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任何一个实验都不是孤立的,正常的实验都是在其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论文中,对于其他的基础研究往往就是参考文献中的一句话,可在试验中,这或许就是要花费几天时间的必须准备。

    杨锐选定一篇论文做重复实验,就要追溯到实验前的基础实验,做实验前的基础实验,很可能就需要做实验前的基础实验的基础实验。

    作为一名曾经的科研民工,这种独立的大量实验,对杨锐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虽然没有人来分享荣誉,但他也没有人去分享成功,也没有人去分担压力……虽然每一名科研人最终都是孤独的,但是,并不是每个科研人在每时每刻都享受这种孤独。

    汪颖很能理解杨锐的感受,旁观了一会,不由道:“要不要我来帮忙?”

    杨锐从专注的实验中稍稍抽离了出来些,问:“你们没实验要做?”

    “唐教授今天都不做实验了,我们能有什么事,这不是等评估组来。”

    “评估组来的时候,大家都在做实验不是比较好?”

    “到时候再装样子好了,现在只有你有心情做实验,我就是看你忙的厉害,给你搭把手。”汪颖最初对杨锐的态度不好,是一种权威受损后的不爽,经过两个月的接触,态度却也渐渐转向佩服。

    杨锐见他说的真诚,颔首道:“正好我在做体力活,这个移液管给你用。”

    分子机理的实验,通常就是几百次几百次的重复。比较热门的分子机理实验通常是医药学方面的,比如癌症细胞的,艾滋病细胞的,或者是某药的动力学等等……

    这种实验耗费体力,又不能不做,而且必须认真的做,有什么问题都要及时发现……成功往往就是隐藏在一次微小的变化中。

    杨锐正做的心累,看汪颖确实想帮忙,连忙找了一支移液器给他,并教他使用。

    由于是进口货的缘故,杨锐一次买了半打的移液器。

    汪颖觉得好用,赞了两句,也没有过多的表示。

    如果将移液管比做鹅毛笔,移液器就像是万宝龙的钢笔,好用是好用,可要是就写一两个字,你也察觉不到多少区别。

    孙汝岳也连忙站出来给杨锐帮手。

    贺全贵和王耀武互相看看,道:“得,咱们也帮忙吧。”

    杨锐于是给他们两支移液器,四个人围着试验台干活。

    只有赵平川不爱做实验,喊了一句“我去拖地”,出门去了。

    过了半个小时,几个人慢慢琢磨出移液器的好了。

    贺全贵羡慕的道:“这是唐教授给你们配的?这待遇……我说,凝胶实验室不会真的要取消吧,给你们配的东西,我看黄助教也没有。”

    “本来就不是我们实验室的。凝胶实验室估计要合并进来,不过,凝胶那边的实验肯定还要继续,就是盘子弄大了。”汪颖年纪比较大,和助教讲师都能说到一块去,知道的信息不少。

    杨锐则解释道:“移液器是捷利康的实验室里的器械,我拿过来先用。”

    贺全贵更羡慕了:“外国人的实验室就是好,这是进口的吧?多少钱?”

    “这是比较好的,600美元一支。”

    “600美元!”贺全贵的手一抖,险些将移液器丢出去:“买这么贵的东西干什么?外国人疯了?”

    “所以说老外有钱,他们的实验室里,这种东西是随放随用的。”杨锐说的也是真话。这几支移液器虽然是他花钱买的,但老外的实验室里,移液器也早就是标配了。

    尽管中外实验室里都有科研狗可供压榨,但是,中国的科研狗的养殖办法就和土狗的养法一样,有啥吃啥,给点啥就吃点啥,别挑食,别闹腾,长的壮长的瘦就无所谓了。欧美的实验室里,科研狗就像是外国犬,有钱的实验室养名犬,不光要体格健壮好看的,许多还要求血统纯正,比如常青藤大学毕业,名门之后什么的,买的狗粮和给予的照顾也好,很容易就变的漂亮活泼了。没钱的实验室养点普通犬,虽然没有名犬的待遇,狗粮什么的总是管够的。

    在一支万宝龙钢笔要几百美元的世界里,一支好用的移液器花费几百美元,可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

    贺全贵等人只能无奈摇头。

    王耀武将移液器拿起来仔细看了一会,道:“怪不得这么多人,都想着往美国跑。”

    “到美国想进实验室可不容易。”杨锐瞥了他一眼,道:“毕业以前写两篇英语论文再走,到了美国学校估计会顺利一点。当然,能不能去主要不看这个。”

    去美国留学难,想在美国搞科研就更难了。

    贺全贵道:“我们班也有人弄留学申请,我不准备去了,我就想着能留校就好了。”

    “留校就是贺助教了。”孙汝岳笑着说。

    “好像也挺好听的,对了,老汪,你是个什么打算,你要是留校的话,直接就是汪讲师了吧。”本科毕业到学校是助教,两年左右升讲师。研究生多读三年,到学校直接是讲师,五年以后可以评副教授,博士的待遇最好,到校一年以后就直评副教授。就80年代的博士稀缺程度,评教授也是很轻松的。

    汪颖却是头也不抬的道:“我不想留校,准备去研究院?”

    “为啥去研究院?”

    “研究院的条件好,不用代课。”汪颖说的言简意赅。

    “从长远来看,我觉得学校会越来越好。”贺全贵的话让杨锐另眼相看,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至少说明这厮是有眼光的。

    在1984年,这样的判断也是需要点勇气的。

    至少就现状来说,还是研究院的更好。

    几个人说话归说话,动作却是不见减慢。

    不多长时间,实验就做了大半,杨锐写实验记录的频率快了一倍都不止。

    “人来了。”赵平川从外面飞奔回来,用压低的嗓音打断了几个人的动作。

    说话间,一行七八人就从外面的走廊,乱哄哄的走进了实验室。

    “这就是我们的电泳实验室。”唐教授进门就做介绍,脸上的笑容却是从热烈到尴尬。

    地板上,邮政包裹的碎片散落在桌腿周围,试验台上也散落着多个单行本和期刊本子。

    一名评估组的老师弯腰捡起了包裹碎片,又有一名评估组的老师拿起了桌上的期刊,并将之归拢了起来。

    唐教授的脸皮也微微泛红。
 第299章 像模像样
    “碎纸片就这样丢在地上?还不赶快来收拾赶紧。”陪同唐教授而来的讲师朱家辉抢在评估组的教授说话前,先喊了一声,然后拼命的使眼色。

    孙汝岳连忙跑上来,单膝跪地的捡纸片。

    评估组的教授这手才轻声道:“不用忙活了,我们看看就走。”

    然后,他在一个笔记本上,装模作样的划了什么。”

    杨锐撇撇嘴,心想:还真是装模作样,一丁点小权利都不放过。

    唐集中的实验室申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里有点小纸片,还是邮政包裹的纸片,又能有多大的影响。

    不过,这些评估组的要说有影响,你也难以辩驳。现在的评选都是不那么透明的,此次来的还是学校内的评估组,他们的任务是评估唐集中的实验室是否有资格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换言之,没有进过学校的认可,你的实验室再强,也没有资格参与评选。

    杨锐暗暗摇头,放下移液器,准备收拾散落在几个试验台上的期刊。

    其实,试验台上有期刊,在实验室里再正常不过了,但以中国特色的检查,任何不整洁的部分,哪怕是工作必须的,似乎也可以被看做是瑕疵,比如军队和军训时的豆腐块被子,可谓是无理的典范。

    却是一样难以争辩。

    “做实验的同学继续做实验吧。”评估的教授将桌上的期刊给收了起来,没有细看,就此来到了杨锐跟前。

    几名学生都围着一个试验台,他也只能过来看。

    “你们做的是什么实验?”一名评估教授过来了,其他人也跟了过来。

    “钠和钾通道中的电压门控的分子机理。”杨锐说。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杨锐也不指望短期内做出来,反正是基础性的学术问题,只要做出成绩,能在这个大问题上取得一定的地位,学术界的地位对他来说也就够用了。

    像此等题目,普通的phd碰都不敢碰,也就是杨锐只看方向不在意完整的难度。

    几个评估老师中,就有生物系的教授,听到这个大题目,吓了一跳,说:“这是生物物理的选题了,老唐,你的研究方向变了?”

    “没变,这是给学生们熟悉课程的实验。”唐集中迅速给了一个理由,他虽然给杨锐的实验签过字,却没有仔细看过。

    “让学生自己做?”

    “是。”

    评估的教授点点头,说:“这位同学,做实验不能好高骛远,得从基础的步骤来,一点一点的练习。钠钾通道是个不错的目标,但现在做,还是早了点,你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和国家都不要求你们现在就做出成果……”

    贺全贵瞄了杨锐一眼,代他说“是”。

    “你是这个实验的主持人?”评估教授问他。

    这个问题,贺全贵不能代替,用眼神看杨锐。

    “这个实验是我做的。”杨锐抬起头,将移液器轻轻放下。

    “恩,倒是长的一表人才,我考考你吧,就说说钠钾通道。”

    “因为前两年,国外发现钙离子阻滞剂用于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有较好的疗效,现在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通道就变成了心血管药物的前沿……”杨锐抬头看了看前面的几名教授,继续道:“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的确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因为同一个细胞上往往就有多条的钾离子通道……”

    评估的教授听的点头,问:“既然知道有这么多的问题存在,你还坚持研究钠钾通道?题目太大了吧。”

    “我并不是准备解决这个领域内的所有问题,我们目前只针对钾离子通道的蛋白调控……”杨锐一句话就将内容从钠钾离子通道拉回到了蛋白质上,然后巴拉巴拉的说了一串。

    唐集中的研究重点就在蛋白质,无论是以前的凝胶蛋白还是现在的电泳实验室,内容都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是无论大小的,牛肉里的大分子蛋白质是蛋白质,细胞里的小分子蛋白质也是蛋白质,而就绝对值来说,蛋白质都很小,属于微观世界的物体。

    当然,钾离子通道中的蛋白调控绝对是高逼格产品,已经不仅是杨锐所谓的心血管医药前沿了,这东西属于整个生物学的前沿……

    教授们集体缄默了。前沿的意思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就会引起讨论,讨论就会分出立场,立场就会有对错。

    如果是人文领域,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还可以幽默一番。自然科学就很难幽默的起来了。

    这么多人在场,说错的话弄不好就会被记录下来。

    如果是以前的东西,教授们可以大而化之的谈一谈,但杨锐瞬间将问题给集中在了一个细胞的多条通道中的一条通道中的膜,这么狭窄而前沿的问题,想要随性的谈一谈就很难了。

    科学家的朋友一般都很少,因为大家很难愉快的做朋友啊。

    教授们不说话,杨锐却是继续道:“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选择性钾通道阻滞剂对心律失常将有非常实用的应用前景,也可以说是诱人的前景。因为钠通道阻滞剂作为1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心肌梗塞后的心律失常的时候,容易导致猝死,所以,研究抗室颤作用的钾通道阻滞剂是当务之急,也是最容易吸引投资的一个方向……”

    杨锐刚刚发表了一篇综述,查阅了不知道多少的论文,有大把的话可以说。

    综述就是对某一个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资料数据以及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提炼的论文,杨锐的综述发表在《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作为入门级的sci文章,能够铅印的综述至少要求对目前的前沿技术有深入的阐述。

    可以说,杨锐目前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是世界级的。

    来做评估的教授,并不全都是生物系的,即使是生物系的,也没有研究这个领域的,听杨锐说的开始部分,还能有自己的思考,听到后半部分,脑力就不够用了。

    再聪明的人,没有相关的知识,照样听不懂后续的研究。

    这就像是一个高冷的笑话,不知道前置的梗,又怎么笑的出来。

    俯视这间实验室,每个人都是严肃的。

    确实是笑不出来啊。

    杨锐说了好几分钟才停下来,空气中都开始散发凝重了。

    良久,开始问话的教授才道:“看起来,你对钠钾通道是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您谬赞了,就是些粗浅的东西。”杨锐这时候谦虚了一句。

    教授们顿时松了一口气,全都和蔼的笑了出来,说:“年轻人不能妄自菲薄,说的很好了,不能说是粗浅了,很精细了,不错不错。”

    “谢谢教授,我就担心你们看不上,唐教授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