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锐点头表示明白,然后问:“你们这是来接我?”
“废话,要不然,我能丢下党委的一摊事,专门到路边来等你打靶?”杨峰说着喊了一声:“填好没?”
“好了。”
杨峰哈哈一笑,道:“听我的,3,2,1,放。”
“轰!”
“轰!”
两门青铜炮再次炸响。
杨峰满意的道:“还是这个声音好。”
他接着向上举手,换好了弹夹的冲锋枪和突击步枪像是不要钱的鞭炮似的,肆无忌惮的向天空喷射,滚烫弹壳被不断的抛出落下,在地面弹起碰撞。
“你是自己想玩吧……”杨锐看着老爹的表情,深表无奈。
杨峰也是当过兵的人,火热的激情尚未凝固,打完了一弹夹,又装一弹夹,爽够了才停下来,问:“这比一万响的鞭炮好吧?”
“是,声音大多了。”杨锐实在的点头,又道:“就是花费有点大。”
“顺道当民兵训练了,咱们西寨子乡今年要争一下先进单位,不打几万实弹,报告都打不出去。”杨峰同志言下之意,鞭炮是要花钱的,子弹什么的,显然是有人报销的。
旁边的民兵们也是一脸的理所当然,不时的有人过来拍拍杨锐,说上几句吉祥话,顺便在他耳前扣一梭子弹。
杨锐一一感谢,西寨子乡的民兵队都是当地的年轻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党员们组成,杨峰可以随便指使,杨锐就得乖乖的叫人。
相对熟悉的魏林手握54式冲锋枪,觉得寂寞了就向天空打一阵,一会儿,还向杨锐抱歉的说:“前阵子把高射机枪的子弹打完了,上级还没有给补充,今天就没给带来,要不然就热闹了。”
杨锐真诚的说:“够热闹了。”
……。。。
第162章 被补习
外公专门筹办的如许多物资,令锐妈也觉得眼晕。她一边高兴的搬东西,一边埋怨:“拿的太多了,就几张肚皮,哪里吃的下这么多东西。”
“吃不了就慢慢吃。除了羊肉,大部分东西都耐放,腊肉挂屋檐下,存几个月也好好的。别看学习整天都坐着,费体力和脑力的很,一定要吃好。”外公看着杨锐他们装车完毕,点头说好,又问他:“考试有把握吗?用不用找人补习?”
杨锐听的一愣。
给别人补习,他做的多了,被人补习,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来。而且,还是被外公提出来。
“您还知道补习?”杨锐笑着回了一句。
“我怎么不知道。”外公慢悠悠的坐在一箱罐头上,一只手抓着篷车的骨架,笑道:“3o年代的时候,我参加省立并州中学校的入学考试,手里只有一本兴业书局的报考指南,薄的不知如何是好。我的父亲,你要叫太爷了,把我送去省城,请周济安先生为我补习一周,再去考试的时候,我是5oo多名考生中的第六名,由此方才读了中学校。否则,人生际遇尚不知如何。”
外公颇有些怀念的笑笑,道:“我现在还记得作文题,《善战者服上刑论》。”
杨锐被外公的前意识,或者说,就是传统意识,给震住了。
从恢复高考到现在,补习可以说是一个大众化的词,却不是一个大众化的行为。
在人人都有工作且忙碌的背景下,有资格给高中生补习的人,能抽出时间给人补习的太少了,多数是好学生给差学生讲课,没有大纲,也没有延续性,说是补习,实属勉强。
大城市兴许好一点,在溪县这样的地方,要找个够水平的补习老师真不容易,对西堡中学的杨锐来说,溪县也是够远的了,不可能经常跑去补习,至于南湖市和平江市就更不用说了,得把半天的时间浪费在路上,得不偿失。
大多数情况,补习往往生在补习者自己有适龄的孩子,在给孩子补习的同时,为一两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孩子顺便补习。
杨锐外公说的显然不同,他让杨锐走在靠近自己的一侧,微微侧身,给杨锐解释补习的好处,说:“你能考出全省第一的高分,说明你的基础知识已经很扎实了,但是,基础扎实不一定是全面的,找个老师来给你补习,能够帮你查遗补缺,夯实基础。另外呢,老师更有经验,接触的知识面也广,他能用比较少的时间,帮你提高。第三,是最重要的一点,老师能帮你解决偏科问题,我看了你的成绩,数理化和生物是满分,英语分也很高,语文和政治却不高,这就是可以补习的地方,人的精力有限,有老师帮助,能节省时间,提高成绩。”
杨锐不得不承认外公的说法正确,就是他自己以补习老师的眼光来分析,也不过如此了。
当然,说法正确不代表结果就是正确的,杨锐要是一个普通学生,那自然有无数要查遗补缺的地方,除了极少数的学有余力者,普通学生不可能用三年学完全部的高中知识,现在的两年制高中更不可能,否则的话,学生们的成绩也不会上上下下的起伏不定了,无非就是某次考试的知识点更熟悉,掌握的更好,则考分更高,否则则更低。
然而,杨锐是做了六七年的补习老师的人,他给无数学生查遗补缺,自己的基础知识要是不完善,根本是挺不过来的。
这么一想,杨锐就推辞道:“我自己复习的感觉挺好的,如果有补习老师参与,我怕反而节奏混乱了。”
外公很会看人,听他这么一说,就笑了:“你是担心老师的水平不够,反而影响了复习吧?我来的时候,专门打听了一下,平江师范学院有几个老师很不错,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教学二三十年,有经验,有精力,对高考也很有研究,你如果同意,我就把他们请过来。”
“平江太远了。”
“把他们请到西堡镇也行,每人一两天正好。”
杨锐脑子不够用了,问:“您说的是大学的老师,还是师范附中的老师?”
“主要是大学的老师,附中的老师也有。师范学院是专门研究教育的,高考是他们研究的重中之重,对现行的教材,考试方法,他们都很有言权。”外公着力说服杨锐。他以前没有出力,是觉得没有必要,高考的独木桥,不是在后面推一把,就能闯过去的,但是,杨锐的预考第一令他的思维生了大转弯,既然杨锐能靠自己得到预考第一,那他就一定要竭尽全力的帮忙。
杨锐却是被外公帮忙的规模给震慑了,小声道:“这样的老师,不会愿意每周往西堡镇跑吧。”
“平江二毛厂扩建,有招工名额,我要了几个,给他们分一分,跑跑路也不累。”外公的淡然,却是让正在赶车的年轻马夫无比的羡慕。
平江二毛厂的全称是平江第二毛纺织厂,也就是平江市里做毛线的工厂。在8o年代,直到9o年代,这都是红透半边天的工厂了。此时的大妈们可不跳广场舞,所有大龄女性的业余活动都是织毛衣,不如此不行,因为市场里很少有成品的毛衣卖,价格亦很贵,秋冬如果不想穿厚重土气的棉袄的话,家庭主妇织毛衣是普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劳动。
毛线,即使是化纤的毛线,现在都属于高档织物,因此,毛纺织厂比逐渐过气的纺织厂要高贵,数量也要少的多。整个河东省只有四个毛纺织厂,简称一毛二毛三毛和四毛,待遇自然是一等一的,别说是乡政府的驭手了,溪县的普通公务员,也比不上二毛厂的工人风光。
这样一个漂亮大厂,又是在平江市区,其招工名额的价值不言而喻。
平江师范学院却是个清贵的地界,教师教授的教学水平再高,也不好帮孩子解决工作,即使自家的孩子有了工作,谁家又没有一两个亲戚。
相比之下,一周跑两天西堡镇,小半年跑个二十趟,的确不算事。
可以说,外公把这个条件列出来,除去牛人级的教授和高级干部,差不多是想请谁来给杨锐补习,就能请谁了。
杨锐觉得太难拒绝了,普通学生,又怎么会拒绝这样的条件。
不过,杨锐还是尝试了一把,轻声道:“我习惯自己复习了,感觉这样效率更高。”
外公很开通,想了想,道:“你数理化是满分,先放下。语文英语和政治,还有提高空间,先找这三科的老师试试怎么样?”
“我英语还行。”
“哑巴英语要不得哦。”外公笑了笑,道:“我知道一个人,去过莫斯科,也去过伦敦,我请她过来,每周陪你用英语聊聊天怎么样?不用专门做什么准备,你们想聊什么就聊什么,提高语感,作文和阅读都能答的更好是不是?”
杨锐默然,外公的提议令人无法拒绝,别说现在了,就是他读研究生的时候,要有个英语倍棒的家伙陪自己聊天,英语水平都能蹭蹭的往上窜,考四六级的时候也不会那辛苦。
英语毕竟是语言学科,不对话光看书,效率肯定很低。
杨锐以前学英语的目标就是看得懂论文,除了背诵大量的生物专业英语词汇以外,他的英语水平就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了。但英语用的地方确实很多,尤其是在学术界,看论文写论文只是一个门槛,稍微提高些档次,参加国际间的交流,继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用的都是英语,而且需要快节奏的熟练英语,不擅长使用的话,高端交流也就难以为继了。
大学里的留学派为什么吃香,其与英语的关系就很大。本土派的教授再擅长做实验搞理论,稍微不留神,就要被人过去,过他的不是同僚,而是全世界。
“每周两天吗?”杨锐有点不好意思的问。比起补习老师的身份什么的,提高现实的英语水平确实是有必要的,他总不能永远都吃老本。
放在以后,要请一个高水平的老师用英语和自己一对一的聊天,一个小时少说要好几百块,这位送货上门,又是外语如此金贵的年月,着实不容易。
外公微笑点头,道:“每周两天三天都可以,根据你的时间来定。那就说定了?”
“英语说定了。”
“嗯。”外公察觉到了杨锐的抗拒,微微颔,道:“那我建议再增加一门政治,政治在高考的时候也是1oo分,它都是固定的题例,如果有个老师帮你整理,陪你一起背诵,效率肯定高,你觉得呢?”
杨锐再次沉默。他考试的时候,政治一半靠猜,一半靠抄,但脑海中的政治书籍和高考时的必然有所不同,补习似乎也是应有之义。
至于说有老师帮忙整理和一起背诵,更是令人有高大上的感觉。
虽然就总分而言,杨锐远远不需要补习,但作为一名曾经的补习老师,分数从来都是不嫌多的。最重要的是,锐学组更需要一名优秀的政治老师。
对锐学组成员来说,增加政治试卷的分数,是惠而不费的。
“政治也说定了?”外公微笑。
“好吧,补习政治的时间要少一点。”杨锐哀叹,重生高考,还是摆不脱要参加补习的命运啊。
果然补习才是高考的主旋律。
……。。。
第163章 热闹
杨锐同意补习,在其他人看来理所应当,杨锐本人却有些浮想联翩。
就目前的高考水平,他能保证数理化和生物都是满分,因为高考无难题,而变形变的再畸形的基础题,对杨锐此等钻研考试的补习老师来说,也不过是拉大分差的美味罢了。如果英语再提高一些,政治也不补强到优秀水平,即使语文没有丝毫变化,高考总分也会大幅度增加。
最起码,六十多分的政治提高到八十多分,就意味着杨锐的总分可能突破65o分。
从过去两年的高考分数来看,65o分将不止是河东省状元,而很有可能是全国状元了。
在杨锐看来,省状元固然光荣,也就仅仅是光荣罢了,全国一年诞生6o多个省状元,除了自己和同学,旁人也记不住他的名字。就8o年代的报考意向来说,高分学生十之*都会报考此时的四大名校,也就是中科大、清华、北大和人大。一个学校容纳4届学生,等于一个校园里就能瞅见大几十名省状元,而在北*京,要开一个状元party,来宾能坐满一个礼堂。
全国状元却不一样了,文理两科,每年就诞生两只,哪怕全部报考一个学校,校园里也最多集齐八只(若有校长可以达成此项,理应获得成就卡片),尽管依然不会被人记住名字,但这份荣誉,却会吸引到无数的眼球。
杨锐的问题是:我这么做,会不会太高调了?
随着马车抵达家中的时候,杨锐有了想法:不管高调与否,有分不拿,总归是不对的。
杨锐现在还记得自己上一次参加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为了获得一分所付出的辛苦。
如今,能够轻轻松松的赚分,就为了低调而放弃?在杨锐眼里,那不是低调,根本就是错误。
反正,现在长的这么帅,想低调也低调不起来。
杨锐摸摸自己的下巴,对此倒是颇为自得。
锐妈最终还是没有摆酒。乡镇里做流水席确实比城市里容易,但也不像是后世那样,掏钱给酒店再收礼那般简单。流水席通常都是亲戚朋友们帮忙做的,来客往往也会带一些食物或酒水过来,这比单独的包钱更受欢迎。从这方面来说,8o年代的中国和美国社区的风俗却是很相像。不过,依旧是略显繁复了。
既然杨锐坚持,锐妈也就省下了摆酒的麻烦,转而准备了瓜子花生和苹果桔子。大家围坐在杨家的小院里,一边嗑瓜子吃水果,一边聊天说笑,整体气氛就像是元旦晚会一样。
杨锐自然是当然的主角,外公、大舅和表哥也很受欢迎。
西寨子乡是个小地方,邻里亲朋之间关系密切,有人到外边去办事的,免不了要借到这些关系。杨锐的外公颇有些及时雨的风范,不管是认识的不认识的,熟悉的不熟悉的,能帮忙的总会帮忙,这也是他能以区区处级干部退休,却交友满天下的原因之一。
有人分散火力,杨锐乐得轻松,颇有闲心的开始思量如何让外公的礼物挥作用。
给补习老师留几个罐头和麦乳精什么的是必须的,自己吃几个似乎也不错……杨锐这么想着,就溜到了后院,开始在一堆罐头里翻找。
国内目前的罐头工业是颇为达的,罐头的质量亦很不错,纵向比较的话,比3o年后的罐头做的都要好。可以说,除了外包装以外,8o年代的罐头无论是选料还是加工,都完胜2o1o年的罐头。例如常见的午餐肉,8o年代多用精肉制作,淀粉含量严格按照规范来,食品添加剂用的种类也不多。再过十多年,情况就会反过来,大量的淀粉和食品添加剂调配出了肉的味道,但肉的含量却一降再降。
所以,让杨锐在罐头和麦乳精之间选择,他是一定会选择罐头。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吃哪种罐头了。
“啪”
刚刚准备将一只鱼罐头抽出来配热馒头的时候,杨锐伸向鱼罐头的魔爪被打开了。
“看你出去这么长时间,我一猜就知道你来偷吃的了。外面那么多人,你一个人吃罐头,好意思吗?”锐妈背着手,语气严厉。
杨锐眨眨眼,又嗅嗅鼻子,道:“热馒头吧?真香。”
“哪里有馒头?别胡思乱想了,赶紧回去招呼客人。”锐妈紧了紧外套,脚步向后退。
杨锐呵呵的笑了两声,拉住她的胳膊,道:“您要是带了两个馒头,咱们就分着吃。我保准不揭您。”
见被看穿了,锐妈一笑,道:“我是给你拿的,儿子,别饿着了,吃饱了好好学习。”
她果然从背后拿出了两个馒头。
杨锐叹口气,道:“您这样不行,两个馒头的目标多大啊,太容易被人现了。”
“要不然呢?”
“要是我,就先拿到罐头再说,您看中哪个了?”
锐妈咳嗽一声,道:“鱼罐头买的多,先吃鱼罐头。”
“英雄所见略同。”杨锐说着抽出被观察了许久的豆豉鱼罐头,问:“带勺子了吗?”
锐妈从兜里掏出一勺子,道:“豆豉和鱼夹在热馒头里最好吃了,知道为啥要带馒头了吧?
“知道,趁热吃。”杨锐拍拍肚子。即使他赚到了不少钱,在西堡中学也买不到多少东西,曾经不屑一顾的豆豉鱼罐头,也就变成了难得的美味。
杨锐和老妈两个人,风卷残云的吃掉了两个馒头,又将剩下一点的罐头放好,才慢悠悠的离开后屋。这时候,小院里的客人都换了一茬,又得从开头的话题聊起。
热闹的还有西堡中学。
随着杨锐预考第一的消息传出,66续续有更多的学校派人前来参观。
薛达城自己的考察还没弄明白呢,就变成了西堡中学的编外接待人员。初来乍到的参观人员两眼一抹黑,看见薛达城,就像是老乡看见了解放军,两眼泪汪汪的。
薛达城也没办法,认识的人多,行走江湖的时候自然方便,可相应的,别人来江湖行走,你也得给予方便。
河东省内有点名气的学校,薛达城都会特意去认识一两个人,到了现在,即使来的是不认识的人,见到薛达城如此的受欢迎,又有用,也会特意的问一句:“你认识南圃中学的老黄吗?高个儿,挺了个小肚子,爱喝酒,不认识?哦,那南圃中学的老王认识吗?娶了个南*京姑娘,人长的帅气……也不认识?那李继东认识吗?我们校长,以前老去平江一中开会什么的……”
8o年代的拉关系大抵如此,一个不认识就换一个,同事不行换同学,同学不行换老乡,在人员流动如此之少的年代里,用三分钟描述自己身边的人,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中间人,但你要是用十分钟来描绘自己的人脉网络,总能找到一个对方认识的人。
薛达城很快就有相知满天下的感觉了。好在他本人也适应这种环境,在西堡中学的食堂里喝了两天酒,到哪里都称兄道弟了。
各学校来的代表也都是差不多的德性,会喝酒的就抓着人往死里灌,不会喝酒的一边大舌头一边喊“不要”,半会不会的就在醒与醉的边缘流浪……
赵丹年做了十几年的校长,还没有遇到过这么热闹的场景。不过,作为一名立志成为无产阶级的老头儿,喝酒又有什么可怕的。
一来二去的,赵丹年也混在了人群当中,白天陪着代表们在教室里转一转,下午搂着代表们的脖子喊“哥俩好”。教学研究什么的,自然是要喝好吃好以后才能进行。
不如此,又怎么对得住大家的百里奔波。
醉了两三天的时间,众人觉得休息的差不多了,才有人好奇的提出:“那个考了6oo多分的杨锐,怎么没见到?”
最近几天忙着当小工的于凤突然想笑,杨锐临走时是那般的匆忙,又是各种布置和准备,恐怕根本没有想到,人家来参观学习的人,到了现在才想起他吧。
“这家伙也不是全知全能的。”于凤默念一句,心情突然觉得轻松不少。
最近几天,她可是被杨锐压迫的够呛。能够承受巨大的挫折可不代表她喜欢这样的挫折,要是不释放一点压力,于凤很快也要受不了了。
吕芝闲来无事,正在以监视于凤的名义游来晃去,听到于凤的话,不自觉的鄙视,道:“也不知道是谁死气白咧的要留下来,现在又抱怨人家本事不够?”
“我哪里有抱怨杨锐本事不够了?你听懂没听懂……”
“我听懂了,你闲杨锐本事不够,想自立门户,还准备把他的锐学秘卷都偷出去卖了……”吕芝看于凤的表情越坏,心里越开心,说的也更来劲了。
于凤最担心的就是杨锐的不信任,吕芝的信口开河,正中她的穴位,她心里清楚,两人若是争辩此事,杨锐一定相信莽撞的吕芝,而非精明的自己。
“我没有想过自立门户,更不会去偷锐学秘卷,你最好不要乱说。”于凤接着话锋一转,问:“你在西堡中学呆的时间可够长的了,离校这么久,你请假了吗?”
吕芝一阵慌乱:“你管我请假没请假。”
“我是院学生会女生部的部长,管考勤是分内事。”于凤威胁了一句,像是骄傲的孔雀似的,准备离开。
“你好,你们说的锐学秘卷,是不是这个锐学秘卷?”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略有些佝偻的男人,扰乱了空气中飘散的敌意。
他的手里拿着一张半旧不新的锐学秘卷,空白处有黑色和红色两种笔迹,似是批阅过。
于凤认出他是平江三中的老师,在一群人中并不起眼,可他手里的锐学秘卷,却令于凤有失控的感觉。
……。。。
第164章 狐狸精
“刘老师,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其他老师呢?”于凤思考的同时,随意用话拖着对方。
刘老师缩着肩膀,有点不敢看明艳的于凤似的,笑笑道:“他们在教室里听课呢,我觉得人多,就出来了。”
“哦,您私自脱团了,这可不好呀。”于凤说着眨眼一笑,道:“放心吧,我不会告诉别人的。”
刘建树一时语塞,想了想才说:“我不是擅自脱团,你说出去也没关系。”
即使是不善社交的吕芝,看到刘建树的表现,也觉得他实在土气,用属于杨锐的词汇来形容,应该是逊爆了!
于凤却像是完全没有察觉似的,陪着对方降低笑点,娇笑道:“私自出来,不就是擅自脱团,你也说了,其他人都在听课呢。不过,西堡中学除了教室,也没什么地方可去了。”
刘建树终于听懂了于凤的调侃,却不敢看于凤,而是看看左边,看看右边,口中道:“西堡中学其实也有些特殊之处……你看我手里的锐学秘卷,和西堡中学用的有相同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觉得西堡中学的内容更丰富……你们刚才说的锐学秘卷,是不是这个锐学秘卷?西堡中学难道就是源头?”
于凤暗自不爽:我说了这么多,你就还盯着卷子?
她不知道杨锐对锐学秘卷是个什么样的态度,但是,既然杨锐没有公布相关信息,她就不会让信息从自己口中泄漏出来,甚至不愿意让刘建树就此追问下去。
所以,心里积累着各种不乐意,于凤的脸上笑容更甚,道:“一个卷子而已,你管它的源头在哪里呢,好用就用,不好用就不用。就像人家说的,鸡蛋好吃,你也用不着认识下蛋的母鸡呀。”
刘建树琢磨了一下,自言自语的点头,道:“说的好,鸡蛋好吃,用不着认识下蛋的母鸡……”
“就是说啊。”于凤以为做通了刘建树的工作,有点开心的笑了出来。
然而,刘建树紧接着就摇头了,说:“我这不是一个鸡蛋的问题,我想要多个好鸡蛋,不是得找到下蛋的母鸡,才能找到多个好鸡蛋吗?”
似乎觉得自己说的很有哲理,刘建树不仅笑了,而且期待的看向于凤。
吕芝先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她完全看懂了眼前生的一切,无非就是于凤想用个人魅力,令刘建树不再抓着锐学秘卷的事不放。结果,兜兜转转一大圈,人家还是回到了锐学秘卷这里来,而且以之作为资本,向于凤炫耀。
对她来说,这样的场景,简直比电影还让她开心。
于凤很想苦笑,却不想令吕芝更加开心,于是强忍着不爽,笑颜如花的面对刘建树,道:“你这么说也有道理,但你怎么判断,你拿到的就是一个好鸡蛋呢?”
“凭我多年的经验,锐学秘卷绝对是高水准的试卷。实话实说,我看过不少北*京和上*海的学校做的内部试卷,都比不上锐学秘卷,尤其是全面性方面,绝对落后。西堡中学这次不是有一个班全班都通过预考了吗?分数还挺高的,我觉得有锐学秘卷的功劳。”刘建树被于凤的回应给刺激到了,一下子兴奋的说了一串。
不过,他的眼光却是有些的。来自后世补习教程的锐学秘卷,是站在几代人的肩膀上,做出来的应试材料。鸿睿班用的锐学秘卷的内容更广泛,别说过一些学校的内部试卷了,过中央命题组的水平都不在话下。
就某种程度而言,杨锐比中央命题组更清楚他们想要什么样的高考试卷。
于凤却不得不艰难的配合刘建树,勉强道:“你懂得真多。”
对一名“女神”来说,这样的回答差不多已经是词穷了,包含了“你废话真多”和“你说的是什么”,以及“好无聊”啊等等丰富的含义。
但是,这样的回答也拉低了女神的格调,不是无话可说的情况下,女神级的女生是不会这样说的。
然而,刘建树却被刺激的简直要鼻尖喷火。
他是个生活苦闷的中年男人,年轻的时候家庭成分差,受了不少闲气,也曾反抗过,却是被打服了。改革开放以后,他因为高中毕业的学历而走了好运,从而能够进入三中教学,最近两年,他又读了短期班,拿了一个不太硬的大专学历,方才有些吐气扬眉,参与到了三中的集体活动中来。
数十年的人生尽管跌宕起伏,刘建树的感情生活却是平淡无奇。哪曾见过撒娇卖萌,善解人意的女生。
虽然年纪一大把了,刘建树反而激活了自己的青春幻想。他也有一点点的自知之明,并不指望于凤能喜欢上自己,可在脑海中,刘建树却无法阻止自己对于凤产生好感。
“其实也没什么。”刘建树习惯性的谦虚,说:“工作的时间长了,业务也就熟练了。其实,许多人只是不用心,咱们不说干一行爱一行,总要提高自己,不断的了解行业,你说对不对?”
刘建树的表情淡然,眼神中的热烈,分明在喊:“快称赞我吧,快称赞我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