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做禽兽不开门……
不管是什么品种的闭门羹,吃到的时候,总会觉得嘴唇火辣,肠胃火辣,某些时候,还会觉得菊花火辣。
杨锐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吃得惯闭门羹,可他在几年时间里,品尝了种类繁多的闭门羹,终归还是没有习惯。
某些时候,一个实验正做到紧要关头,又兴奋又紧张的拿着材料去其他实验室,又兴奋又紧张的等着人家用完仪器再借,若是再吃了闭门羹,那种难受劲儿,真有些耻辱的感觉。
可你没办法,学校不够牛,学院不够牛,导师不够牛,自己不够牛,就是这么回事。
有时候杨锐也想:“等我以后做了大牛,我也买一层楼的仪器,我想用哪个用哪个,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
可惜,实验仪器比房子还贵,想做大牛的研究生也多如牛毛,杨锐终究是没有实现那幻想。
反而到了8o年代,让杨锐看到了自建实验室的希望。
一方面,他有自建实验室的需求,另一方面,现在的普通仪器也比较便宜。当然,以国内的经济条件来说,仪器还是不便宜的,但总归是能买得起的。
最重要的是,现在表文章,成为大牛的要求也变低了,要在国内有名有姓,不用购买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就可以写出高端论文,这种机会,也就是8o年代早期的几年了。
在十年浩劫中继续坚持做研究的研究员其实很少了,跟得上国外研究进度的就更少了,大家都在追赶和学习国外的最新研究,简单的说,就是全中国的研究员都在抄外国的研究。
会英语的,就抄的比较高端,不会英语的,那就抄二茬子。
你不抄是不行的,国内6o年代的科研水平本来就弱,再放外国领先了十几年,先不把国外的最新研究抄出来,做研究都是重复研究,根本没有意义。
当然,也有些人不在乎,就愿意去做重复研究,谓之“自力更生,填补国内空白”,这种也有成就大牛的,算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
相比之下,做理论研究的自然要比做实验研究的幸福一些。
比如数学家要了解国外的最新进度,只要买期刊读就行了,读得懂就算跟上了研究进度,可搞实验物理或生物学的,就必须重复做实验,少做几个实验是可以的,可要是一个实验都不做光读期刊,终究是不得精髓。
对于已经有了经济来源的杨锐来说,做符合中国水平的实验是不贵的,可对普通的研究员来说,就不一定了。
中年大叔眼巴巴的望着杨锐,见他半天不说话,又可怜兮兮的道:“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周六下午搬走,周一晚上,就是早上以前,我保证给你们送回来。”
听他说的可怜,杨锐也有些心软,道:“你先自我介绍一下吧。”
他没先答应,实验仪器借出去毕竟不方便,何况分析天平这种东西,搬来搬去的极其容易损坏,也就是这么个情商低的人,才不管熟人生人的提要求。
中年大叔这才醒悟过来,讪笑:“你看我这个人,我是8o7所的,搞有机化学的,姓魏名振学。”
“那你要做什么实验?”
魏振学犹豫一下,道:“煤的溶剂萃取。”
似乎觉得杨锐听不懂,魏振学又解释道:“就是研究用溶剂对煤的萃取性能,考察用什么添加剂和辅助手段,能够改变煤的萃取,一般有声波,电磁辐射和化学处理……”
“煤的溶解性。”杨锐用一句话给概括了。
“对……就是这个。”
“我还以为8o7所是搞化学的,看来是煤炭科学研究所了?”一般的化学研究员可不会去碰煤炭。
“南湖煤科所。”魏振学对单位的好感缺缺,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道:“我的名字你也知道了,工作单位你也知道了,这下可以把分析天平借给我了吧?”
“你这个人……”杨锐笑着点了点他,然后带着笑容拒绝道:“不行!”
“为什么不行?”
“我知道名字和工作单位的人多了,为什么要借给你?”杨锐反问。他其实是看不上煤化学,国内希望搞煤炭能源的心情是能够理解的,但就3o年后的经验来看,煤炭实在缺乏大力展的价值,尤其是京城雾霭以后,煤炭再次进入长时间的低迷,何时重启很难说。
在8o年代研究煤化学,虽然不能说是浪费时间,但也不值得大力投资。
本来就不善言辞的魏振学傻眼了,说:“你问我好几个问题,不就是为了确定能不能借给我吗?我都告诉你了,你哪里又不满意?”
“是有一些。”杨锐示意何成将分析天平抱走,同时拦住追着分析天平跑的魏振学,慢悠悠的道:“煤科所是有钱的单位,就算你的分析天平坏了,我不相信你们所里只有一个分析天平用,干什么要借我的?”
魏振学声音变小了:“其他的分析天平都被占用了。”
“原来如此。”其实不用他说,杨锐猜也能猜得出来一些。这个魏振学的情商这么低,和那些一辈子只读毛选的人也差不了太多,在研究所里弄糟了人员也是很自然的事。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大学似乎就是一座白色象牙塔,研究所像是绿色避风港,安宁的如同美少女的徐徐脚步……或许对学生和大师来说,大学的确可以称作象牙塔,至少也是一口白牙吧,可对于还在追逐名利的普通教职工来说,大学更是一座象的尸体,不争夺一番,是不能安心趴在上面吃吃喝喝,禽兽一番的。
魏振学的分析天平坏了,没人有义务借给他,研究工作都很繁重,随时灵感来了,随时使用实验室是最美妙的体验,借给别人不是不行,但像是魏振学这么性格古怪的人,委实不算是一名好“室友”。
杨锐也不是很喜欢魏振学这种性格的人,所谓写着核心期刊的文章,拿着爱因斯坦的乔,是很难打交道的一类人。
如果要在接下来很长时间里,毫无原因的与这个中年大叔分享分析天平,肯定不是一个美好的回忆。
杨锐刚刚软下来的心肠又硬了起来,道:“分析天平不适合经常搬运,借给你不是个好主意,你就是找校长也是一样的。”
“你怎么知道你们校长是怎么想的。”魏振学也是一根筋,干脆跟上了他们。
曹宝明一撸胳膊,问:“怎么办?”
“让他跟着吧,一会就走了。”杨锐等人搬着东西先上三轮车,然后坐班车回溪县,又从溪县回西堡镇。
这么远的路,没想到魏振学都没走掉。
到了学校,杨锐也不好赶人,就让他进了实验室。
略显昏暗的大瓦房原本是用来做库房的,魏振学在外面看到,就表达了自己的鄙视之情,毫不掩饰的道:“这么好的分析天平交给你们,太可惜了。”
“什么叫交给我们,是我们买的。”何成个头矮,声音却高,反驳的声音仿佛能把瓦片掀下来。
魏振学缩起了脖子,随着杨锐,快步走进其中,口中还道:“买的也是一样……呀……”
“房间里外的感觉不一样吧。”杨锐站在实验台前,笑着说了一声。
魏振学茫然点头。
房内有四盏白炽灯,将里面照的通亮。
实验台上灰下白,表面是水磨石面的,看起来平整闪亮,还有同样材质的水槽,以及少见的自来水管,不禁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整个实验室都是按照杨锐的要求布置的,随着分析天平放置在专门的仪器台上,西堡中学实验室也变的高档起来。
魏振学多少有些惊讶,实诚的道:“弄的挺好。”
“人靠衣装马靠鞍,房间好坏是装修出来的,行了,你要找校长就去宿舍区,我们要开始准备实验了。”杨锐一句话要把他打出去。
魏振学突然开窍,道:“我帮你准备。”
说着,他主动来到仪器台,帮忙调试分析天平。
杨锐乐得有人帮忙,整顿一个实验室是非常麻烦的,尤其是最开始阶段,学生们什么都不会用,全要他自己来做。
魏振学不光能帮着工作,还能教其他学生怎么做,立刻减轻了杨锐的压力。
而且,他令人吃惊的坚持了两天时间。
“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吗?”杨锐对魏振学的毅力表示钦佩,可依然是不假颜色,自顾自的开始了自己的实验。
他要重新修订辅酶q1o的测定方法,更准确的说,是修订辅酶q1o的吸收系数。
直到3o年后,辅酶q1o的含量都经常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来测定,而该方法的基础,就是辅酶q1o的吸收系数。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辅酶q1o会吸收多少光。
众所周知,以颜色论,黑色吸光最强,白色吸光最弱,可一种物质的吸光程度怎么样,往往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测算。
一般来说,有权威机构或人士测定了吸光度,其他人照着用就行了,每次都测是要累死人的。
国内8o年代所用的各省市的药品标准里,关于辅酶q1o的吸收系数,都是照抄自5o年代的外国书,杨锐清楚的知道,这部分的内容是过时了。
他在后世找资料的时候,遇到8o年代的文献,看到有关辅酶q1o的含量的说明的时候,都会自觉的打一个问号,如果要用该数据,必须得重新做一遍实验来自己测定。
所以杨锐清楚的知道,国内目前用的q1o的吸收系数偏低。
而之所以选择该实验作为突破口,是因为吸收系数是一个确定的值,是自然界的直接反馈,它不会因为权威或者官僚而生变化。
杨锐测出它,它就是正确的,据此写一篇论文,这是谁都无法反驳的。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这种既不太难,又有一点点重要性的文章,实在是太适合不过了。
何成等人都乖乖的帮忙,只有魏振学,一边教学生们用仪器,一边看杨锐熟练的操作,颇有些乐不思蜀的样子。
第64章 借设备
魏振学也懂外语,可他那个年代学的是俄语,老师的水平一般,他也学的一般,别说是用俄语写论文了,用俄语造句都挺费事的。
“现在孩子的外语水平都这么高了?”魏振学盯着杨锐滑动的笔尖,脑袋乱糟糟的。
和同时代的研究者相似,魏振学向来是个很高傲的人,对谁都不服气,看谁都看不起,来到杨锐的实验室,其实也拿乔着一股子劲,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观察着这里,给杨锐做实验助手,给学生们教课,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散心。
至于杨锐写的论文如何,魏振学既不懂生物学,也不关心,一个高中生写的文章,又怎么能称作论文,只不过是和现在流行的制造永动机差不多的水平罢了。
然而,整整一张纸的英文字母把魏振学给打败了。
会英语没什么了不起的,能流畅使用英语可是了不得的事。
8o年代的中国人掀起疯狂的学英语热潮可不是理想的触动,而是真真正正的现实动力。
年轻人懂英语就有机会出国留学,若是能说会写,进入外交部、外贸部等令人羡慕的单位都不难,有进出口业务的国企、银行、学校等单位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几乎是敞开了大门的接收,分配住房给安家费等等后世外企做的出的事,8o年代的国企也不差。若是急着赚钱,无论是去京城做野导游,还是去深圳闯蛇口,日收百元都不稀奇。
成年人懂英语自然会受到领导重视,省级以下的单位,找遍大院也不一定能有一个会英语的,和同事相比,会不会英语可谓是天壤之别,不光晋升的时候会被优先考虑,万一需要调工作,也会比别人顺畅不少。
而在学术机构,英语更能挥“神奇”的特质,只要能看懂英文期刊,就有一个广阔的世界向你敞开了大门。
8o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可没有学术打假或者抄袭惩处之类的东西。你翻译几篇英语论文,糅合起来,前面加点字,后面加点字,署上自己的名字,根本没人现——懂英语的其他人也忙着抄呢,不懂英语的想现也现不了。
更难得的是,此时的国人对于抄袭的容忍程度极高,没人在乎本国人的知识产权,也不会有人在乎外国人的署名权。
假如是比较谨慎的人,不愿意搞抄袭的那一套,那就直说是翻译论文表,一样能够在期刊上露脸,待遇和本人写的论文一般无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有一些期刊是专门收录翻译论文,以向国内研究界介绍各领域的最新展。
可以说,在8o年代懂英语,就像是获得了一种异能似的,稍加利用,即可获得令常人难以企及的好处。
魏振学对杨锐既羡慕,又惊诧,乖乖的等着他写完想写的东西,才问:“你这篇论文,是要到国外去?”
“我倒是想,不过太慢了,我想多写几篇以后再试试看。”杨锐将写了一半的文章摊开,从头到尾的检查谬误。
魏振学“咦”的一声,笑了:“别人还说我爱吹牛,没想到今天就遇到一个更能吹的,你说的像是你投稿了,就能上外国期刊一样?”
“你说上不了,就上不了吧。”杨锐不想和这个情商低的争执。
魏振学却不像普通人那样息事宁人,追着杨锐道:“不行,你得说清楚了,你要是不说,我就拿你的文章给别人看。”
不知什么时候,他手里攥起了杨锐适才丢掉的两张纸。
杨锐莞尔:“你还是小学生吧,看就看呗。”
“我先看过了。你的引文里说,人家国外的文献出错了?这你要是能证明,在国外期刊上,多合适?”魏振学舞动着手里的稿子,再次优越感十足的道:“你年纪小,还不懂国外期刊有多重要……算了,我给你说这些做什么,反正你也没这个水平。”
“有没有水平咱们不讨论,你知道在国外期刊表文章的流程吗?”
“你知道?”魏振学反问。
“知道一点,像是生物类的,你得随同稿件寄一封投稿信,里面需要向编辑说明有关作者和论文的背景信息,比如说我,就是中国一所乡镇中学的高中生,你说这样的论文,能有多大几率送审?”
“你还真知道?”魏振学真的惊到了,这年月没有网络,八卦传的快,专业消息却是很闭塞的。
杨锐不给这家伙解释,摆摆手道:“这篇论文也不像你说的,证明了人家的错误,只是更精确了,就像是把圆周率从3。14推到了3。141一样……”
“圆周率从3。14到3。141是多大的事,就你小子,好意思这么比喻吗?”魏振学的嘲讽属性再次作,把杨锐给气笑了。
对这种卖逗中年,正确的做法是把他看作是幼儿园学历,让其独自卖逗,过一阵子就好了。
果然,没过多长时间,魏振学又凑了上来:“没见你查专业资料啊,里面有些数据还编的像模像样的?”
杨锐心说:这是我脑海里记下的数据。
放下手里装样子的英文字典,杨锐干脆道:“你要是真想知道我这篇文章怎么样,我有个主意。”
“啥主意?”卖逗中年警觉的看向杨锐。
“我要借用一台紫外分光光度计,你能帮我找来吗?”杨锐语气轻松。他也不是全指望魏振学,从西堡肉联厂开一张介绍信,再准备百来块钱,在河东省内找一台紫外分光光度计总是能做到的。不过,这又要给大舅等人解释一圈,麻烦总是少不了的。
魏振学做有机化学的,平时也没少接触这个,笑道:“这个好办,你把要测的样品准备好,我写一封信寄到煤科院,用他们的就行了。不过,实验费还得给,最多我让人家给你算便宜点。”
“我是想自己测,不是寄样品的这种。”
“那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了。”
魏振学等了半天,见他还不解释,只能问:“有什么区别?”
杨锐心里念叨了一句“情商负数”,摇头道:“这个论文总共就是两部分要点,第一是推断5o年代的外国文献有疏漏并证明,第二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重新测定q1o的吸光度。如果我把样品寄给对方,这篇论文就有一半是对方完成的了。”
“他们只是按你的要求测了一遍,怎么就叫有一半完成了?”魏振学的情商像是跳崖了似的,越落越快。
杨锐叹气:“我如果是正规机构里的研究员,当然没关系。可我就是一个高中生,如果有其他研究员帮我完成了其中各一部分工作,肯定会有人怀疑论文不是我写的。不注意细节的话,会让人说闲话的。”
“也对,说闲话的最烦了。”魏振学感同身受的理解了杨锐,撮着牙花子想了半天,道:“要不就去平江,我有个师兄在河东大学,他们肯定是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
听到这个答案,杨锐真想一个跟头摔死自己,无奈道:“你岳父不是在煤科院?煤科院不是有紫外分光光度计?你刚还让我寄送呢。”
“寄送是寄送,亲自用是亲自用,人家有纪律。”
“河东大学就没纪律了?”
“当然有……我这也不是,怕人说闲话吗?”魏振学挠头,一副思维混乱的架势。
杨锐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心想,只能出大招了:“你帮我说服你岳父,给我借用三天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我答应你,只要你给我训练3个实验助手出来,我就把这台分析天平借给你,用到你有钱自己买天平为止,怎么样?”
如果有3名实验助手的话,杨锐就准备再买一台分析天平了,到时候,实验室也可以再扩大一点。期间借一台给魏振学,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实验。
魏振学的情商虽低,智商是不受影响的,何况,他想借分析天平久矣。
他迅给出答案:“我周末回去就找他说。”
“就明天吧,我和你一起去。”杨锐才不相信这萌物的说服能力呢。
第二天,杨锐一切准备停当,就与魏振学杀奔平江。
到了地方,魏振学两袖清风的就要去煤科院找岳父,又被杨锐拦了下来。
他先在国营商店凭票买了两瓶剑南春,外带一条牡丹烟,这才让魏振学带路,道:“去家里。”
“送礼就送礼,大院里谁家不知道谁家。”魏振学鄙视了杨锐一番,快到的时候,又幸灾乐祸的道:“我刚才忘了说,你其实不用买那么贵的酒,煤科院里送礼,两瓶方瓶西凤就够了,不过,你现在也来不及退了。”
“我也没准备退。”杨锐有气无力的,只觉得魏振学浑身都是负能量。
后者犹自不觉,又笑眯眯的道:“烟也不用送一条,随身带两盒,到了家里,一盒拆开了散给在场人,一盒留在桌子上。”
杨锐颇感诧异:“知道的不少啊,我以为你不会送礼呢。”
魏振学一滞,缓缓摇头:“老丈人教的。”
杨锐大笑,用老丈人教的法子应付老丈人,这个不叫请君入瓮,应该叫阿逗表演赛。
……
第65章 逗病
魏振学的老丈人夏元亨是个棉乎乎的老头儿,脸颊上的肉又白又软,似乎很好说话的样子,脑袋跟着女婿说话的节奏,轻轻的点着。
杨锐现这招对魏振学非常有用,每当棉乎乎老头儿的蠢女婿说话开始拐弯,时刻准备加向负情商冲刺的时候,老头儿点头的频率就会改变,魏振学就会精神一振,说回正题。
简直像驯狗似的。
杨锐看的那叫一个感慨,巴甫洛夫也不过如此吧。
两翁婿说了几分钟的闲话,魏振学抽空将杨锐想要借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的要求说了出来,又将杨锐写了一半的论文交给他,然后有点紧张的看着老丈人。
杨锐则是示以微笑。
论文是用英语翻译成中文的,但读起来依然很顺,夏元亨摸着三下巴,快看了两遍,才问:“你用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吗?”
“见过。您可以派个人教我一下,觉得我的操作可以了,再让我用。”杨锐还真需要一个人来教。他读研究生的时候,紫外分光光度计还没有电脑屏幕大,重量和西瓜差不多的,属于很普通的实验仪器。现在的紫外分光光度计与大冰柜差不多体积和重量,传输数据用的还是走纸记录仪,可以说,除了理论以外,杨锐是真的不会用此等古董。
魏振学担心老丈人不同意,抢着道:“我教也行。”
“不用你教,实验室有实验室的规矩,你教算是什么。”夏元亨出乎女婿预料的决断道:“赶明儿,我给院里打个招呼,你们去实验室抽空儿学着用,到周六应该能学会。我让人给你们登记,从下午开始用,可以用到周一中午,两天时间够吗?”
“够了。”魏振学都不等杨锐回答,先答应了,而且用得意洋洋的眼神看杨锐,似乎在说:看咱的面子,你的烟酒都白浪费了。
杨锐不忍揭破,客套一番告辞离开,他特意在楼梯的拐角处停留须臾,就听到身后传来塑料袋的嘶拉声。
棉乎乎的老爷子在确定礼物呢。
剑南春虽然没有茅台五粮液的名头响亮,但在8o年代仍是难得一见的好酒。实际上,因为要凭票供应的原因,此时的名烟名酒比后世还稀罕。毕竟,3o年后的打工者薪水再少,一个月领到的钱总能换到一瓶乃至数瓶的茅台,只是舍得舍不得的问题。
8o年代却非如此,没门路的人要找一张名酒票,多出钱还得认识人才行,这里所说的门路,可比找一个小学校长落户要难的多,手头有空闲名酒票的人,多半也是不在乎钱的人。
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大城市的黑市也不一定就有货源,有货源一样是卖给熟悉的人。
杨锐的酒票是从大舅那里拿的,肉联厂自己生产罐头,还有各种其他肉制品,可以据此兑换到许多轻工产品,国企之舒畅也正在于此。
煤科院这种事业单位就比较可怜了,他们在研究所一系列里面算是富裕的,但论实惠,仍然比不上企业里的一线职工。
就杨锐送出的两瓶剑南春外加一条牡丹烟,在省城都能用来办理调工作的大事了,若是换到南湖地区,这两件装备已经可以用来做找工作的简历了。
这可比彩色写真集亮眼的多。
杨锐要不是下了“血本”,棉乎乎的夏元亨又怎么可能轻易松口。
至于魏振学的得意,杨锐决定让他继续得意下去。
这可怜的中年逗,也难得遇到这么开心的事吧。
……
平江煤科院。
这是一座掩映在花丛、灌木和绿柏中的研究院。普普通通的红砖大门后面,是一条百多米长的双车道平坦水泥路,两边的草坪、花坛、灌木和乔木依次成阶梯状铺开,视野宽广,亲近自然,满眼的五彩缤纷,鼻腔里亦充斥着芬芳。
路的尽头是一个小广场,至少是转圈4oo米的规模,中心点缀着一个网球场大小的圆形花坛,里面载着月季、牡丹等花树,且颇有些年头了。
三层高的苏式拐角长楼是煤科院里唯一的楼房,分割整齐的窗户后面,是大小相等的4o多间办公室,两个拐角就是纵向近百间,总计接近三百间的规模,以至于这一栋楼的占地面积就赶得上后世的小规模小区。
站在广场上,能够看到乔木的另一边点缀着一些四合院似的平房,门前还挂着牌子,只是远远的看不清上面写着什么字。
魏振学主动介绍道:“好几个检测办公室都在西面,锅炉房、耐火材料实验室之类不方便进主楼的,也都在那里。再往前,就是铁丝网那里有篮球架子,还有几个羽毛球的场地什么的。”
“好大。”粗粗一算,这就是上百亩的架势了。
魏振学笑:“这还大?球场前面的小树林……嗯,这里看不到,反正,西面的树林,以前都是烧窑,还有一个煤科院自己的砖瓦厂,大炼钢铁那会,我们自己摆了两个高炉,还给别的单位供应耐火砖,当时满地堆的都是砖胚子,被我们小孩子给害祸成两截的砖,一样有人抢着要……”
这么简单就自曝黑历史了,来到小时候成长的地方,情商是不增反降啊。
杨锐用生物学家的眼光看着魏振学,随口道:“绿化的挺好的。”
“有点太好了。我还在煤科院的时候,晚上经常听到老鼠的声音,后来找老乡要了两条狗放到树林里面,结果你猜怎么了?逮出三只兔子!”魏振学咂吧着嘴,赞叹道:“当时老吃粗粮,肚子里一点油水都没有,没想到兔子那么肥……”
杨锐突然觉得没法接话了,不是没说的了,是想问的问题太多了,又都没有询问的意义。
比如,你又自曝黑历史了啊,你原来是从煤科院里下到南湖煤科所的呀,那次是因为什么?还能因为什么,肯定是因为逗呀。
比如,现老鼠了,为什么不养两只猫,而是要了两只狗?还能因为什么,肯定是因为逗呀。
比如,两只狗为什么逮出了三只兔子?是一只狗嘴里叼了两只兔子?还一只狗是嘴里叼了一只,脚下霸气的踏了一只?难道狗也被你传染了逗病?
不对,是我被传染了逗病啊!那狗当然是先抓了一只兔子,然后再抓了另一只啊。
不过,那狗为啥不自己躲在小树林里偷偷的把兔子吃了?老乡送的狗,总不能像是被训练过的猎犬一样,不吃猎物吧。或者,是两只狗分赃不均?
不对啊,狗有什么分赃不均的,一定是吃饱了才出来的。唉,两只傻狗还是被传染了逗病吧,我要是狗,我就把吃剩下的三只兔子藏在树洞里,自己出去装可爱,藏兔子的树洞一定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