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第4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后来匈奴内乱,张骞才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
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
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
元鼎二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身毒、奄蔡、条支、犁轩,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
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由于华夏历代王朝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
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元封六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
神爵三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汉宣帝任命卫司马郑吉为西域都护,驻守在乌垒城,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是极其残酷的。西汉的封建制度,较之匈奴的奴隶制度要先进得多。因此,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接受西汉的统治。西汉政府在那里设置常驻的官员,派去士卒屯田,并设校尉统领,保护屯田,使汉族同西域各族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到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骚乱,匈奴乘机统治西域,各族不堪敛税重苛的虐待,向东汉武帝请求三次,十八国国王以送儿子到洛阳学习当人质真诚誓言。要求内属中原,刘秀在立足未稳之时,十分不情愿地将西域都护府迁往龟兹乾城。
原本历史上的大唐初年,唐军在消灭回纥、突厥势力时,向触角伸向西域,除高昌不服统治被消灭以外,西域各国均臣服大唐政府。
不久西域统治交由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进行处理,在西域设立了完备的行政体系,将西域划归陇右道,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西域地区的主要城市,玄宗开元年间,曾设立碛西节度使,统辖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自此新疆地区成为大唐的一部分。但安史之乱后,大唐再无力控制西域,西域再次出现半独立政权。
此后西域地区一直纷乱不休,直到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奉为“成吉思汗”。不久,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次子察哈台,建立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哈台汗国。
明朝建立后,西域仍然在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明朝中叶,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直到清朝初年才被由瓦剌演变而来的漠西蒙古所灭。
漠西蒙古成为新疆重要势力,准格尔部在康雍乾三朝与清军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冲突,最终在乾隆朝彻底平定,中央王朝重新在新疆建立统治。乾隆朝相继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迎回东归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此后直至清末,一直对新疆进行着稳定的统治。但随着清朝实力的衰落与西方列强的兴起,最终丢失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五十万平方公里领土,一度全疆陷落于中亚的浩罕王国,幸亏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省。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如今的西域已经完全处在了大唐王朝的控制之下,成了大唐帝国的安西道,曾经的那些小国也早就在大唐王朝的累次打击之下灰飞湮灭。
大军在玉门关安营扎寨后,杜睿立即传令,所有高级将领一律到他的帅帐之中集合,召开战前紧急军事会议。杜睿的大帐内,站的满满当当的,随军出征的中郎将以上级别的将领全都到场。
百多人齐聚在杜睿的大帐内,但没有任何的声音发出来,谁也不敢私下议论说话,每个人都知道杜睿治军极严,铁面无私,任何人要是违反军纪犯到他手下,决不会姑息迁就,肯定会做出处罚的,就算是他的亲子也不例外,谁都不想成为那只骇猴的鸡,没有人敢迟到,也没有人敢私下议论什么。
看到属下的将领和官员悄无声息地站着,杜睿很是满意,他在听手下的亲卫说召集的人员都到齐后,也从挂在帐首的巨大地图前转过身,面对帐下的诸将,很威严的说道:“诸位,大军已经抵达玉门关,休整两日之后,便要进入安西道,想来大食人也该知道我军的动向了,接下来我大军要如何安排,本帅还想听听诸位的意见!”
大军兵出玉门关之后,整个安西道都将成为杜睿的大后方,到时候杜睿将全面接管安西道哥哥州府的民政军务,所有州府的官员必须听从他的调遣安排,接受他的调度。在他的命令未下达前,所有将领和官员都有权利和义务表述自己的意见,杜睿将集思广益,再做出定夺。作为大军的主帅,虽然他对如何进行作战早就已经有了方案,但战事进行前,还要听听诸将的想法,采纳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议,弥补自己初始方案的不足。
这也是杜睿领军,一直以来的作风,为帅者就应当博取众家之长,独断专行,难免出现纰漏。
如今杜睿的手上,可是掌握着数十万人的生死,掌握着大唐的命脉,纵然他三十年来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灭国无数,百战百胜,却也不敢大意。
杜睿把他收到的大部军情都与到召集来的将领通报了,在将敌我双方的大致情况都说了后,杜睿看着帐下身子挺的笔直的将领,用与刚才同样的声音说道:“诸位,敌我双方的军情本帅都与你们说了,接下来本帅想听听诸位的想法,此战我军要如何打,才是最好的!”
大唐虽强,然大食却也不弱,这就是当下敌我双方最真实的写照,大食在经历了中亚惨败之后,无力东进,便竭尽全力经营西方,穆阿维叶病死之后,叶齐德一世继位,这也是个强力的君主。
一方面要防备着大唐,一方面却又多线开战,同时进攻拜占庭王国和伊斯兰王国,还与东欧的蛮族不断交战。
要说大食是弱者,谁都不会相信,当初杜睿能在西域,中亚连番击败大食人,一方面是因为杜睿指挥得当,大唐将士英勇善战,一方面也是因为因缘机会。
当时的易布拉西·默罕默德急于夺取西域,将战线铺的太开,这才让杜睿抓住了各个击破,消耗大食的有生力量,然后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大范围的穿插行军,最终四面包围,歼灭了大食的主力。
可以说,如果当初易布拉西·默罕默德能够稳妥一些的话,与大唐打消耗战,纵然最终大唐取胜,怕是也无力西进了。
杜睿话音刚落,前部先锋的高履行便道:“大帅!末将觉得现在我们最大的麻烦不是大食人,而是这西域的天气,西域多大漠,其间气候多变,如今已近冬,西域天气寒冷,只怕是对行军多有不便,倒不如暂且再次休整,等到天暖,再行进兵!”
“大帅,末将有不同意见!”杜学征闻言,便站了出来反对。
原本他是没有资格参加这种会议,不过杜睿为了让自己的几个儿子长长见识,便假公济私了,将五个儿子都带在了身边。
“讲!”杜睿面无表情地说道。
杜学征见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倒也不怯场,朗声说道:“大帅,末将觉得我大军不能长时间休整,而应该速速开进西域,尽早越过葱岭,寻找大食主力,进行决战!”
杜睿道:“说说原因!”
杜学征接着道:“大帅!我大军从长安出发后,虽然行进了千里,但士气依然高涨,要是长时间休整,士气定然下降,那样整支大军的战力必定下降,因此万不能长时间休整,我大唐与大食虽为世仇,然双方民间却未曾停止过交流,安西一带多大食商人,我军大举行进,必然被大食人知晓,一旦我大军在玉门关迁延日久,士气必然下落,而大食人却可以趁着这段时间从容备战,所以我军定不能随大食人的愿,应当速速进发,兵进大食!”
杜睿闻言,也是暗暗点头,自己以前倒是小看了这个儿子。
感觉到杜睿鼓励的目光,杜学征的自信心更足,继续侃侃而谈:“如今大食国君穷兵黩武,多线开战,早已人疲马饥,战力与平时比下降了不少,此正是我大军寻歼大食主力的大好时机。我大军物资供应充分,战马草料充足,全军将士所需的粮食也完全可以得到充足的供应,相比较我大军比大食人更占优势。要是天暖春草萌芽了,我军战马有草料,大食人的战马一样会有草料,他们的牛羊也有了食物,会长膘生仔,那样大食人的物资情况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到时候我军休整好了,大食人同样会休整好,一旦他们收缩兵力,在西亚与我们打一场消耗战的话,我军的先机尽失,会非常的不利!”
杜学征说到这里,再对神情依然没什么变化的杜睿作一礼道:“大帅,此前我大唐与大食连番作战,大食人在我军的手上吃了不少苦头,没占到什么便宜,他们的士气大受打击,对我军也心怀畏惧,此番听闻大帅率军将来,更会心生惧意,综合几方面的因素,大食人现在正是士气最低落,战力最差的时候,而我军士气高涨,末将觉得,我大军应趁此大好时机,从几个方向攻入西亚腹地。”
杜学征说着,再次充满傲气地说道:“大帅,末将愿领一军,为大军前驱,直捣巴格达!”
杜学征说得慷慨激扬,杜睿也是深深赞许,可是对于杜学征的请求,他却不能答应,作为大军的主帅,他当然能满足杜学征的要求,但是同样作为大军,他不能拿将士们的生命开玩笑,来满足自己儿子的英雄情结。
“其志可嘉!然你没有统兵作战的经验,这样吧!本帅将你调入高将军的前部,你若是有大志,也不愁没有施展的地方!”
又商量了一番,最终杜睿还是敲定,大军两日之后进军,兵法葱岭。
第六百四十七章 叶齐德
从杜睿的帅帐出来,杜学征的神色看上去有些气闷,其实倒也难怪,杜家的男儿哪一个不是想着走出杜睿的光环,好好的证明自己。
杜学征原本自信满满的向杜睿请令,却被杜睿拒绝了,他的心里难免会有些想法,觉得杜睿不相信他。
“十八弟!”
杜学征刚一出来,杜学贤兄弟几个便追了上来,杜睿也知道,自己的儿子第一次参加这等重要的军事会议,又是第一次提出意见,却被他驳回了,怕是会灰心丧气,便叮嘱了杜学贤几个,开解一二。
杜学征见来的是自家几个兄长,也不好苦着一张脸,勉强挤出来一丝笑容,道:“兄长!”
不得不说,杜睿的家庭教育是十分成功的,在这个时代,生母的身份在家庭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妻生子和妾生子的地位明显不同。
当初杜睿就是因为出身的问题,才被杜如晦所轻视,结果杜如晦一死,他们兄妹两个立刻就被逐出了家门。
杜睿自然不愿意旧事重演,所以从一开始,对待子女,他就坚持一视同仁,甚至对待庶子还要更加重视一些,他的嫡子将来可以继承他的爵位,最不济也能萌荫入仕,庶子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了。
因此杜睿一直都教导自家的子女要兄友弟恭,亲人之间要相互有爱,在历史上兄弟相残,姐妹成仇的先例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秦二世胡亥,胡亥为保住自己的皇垃,残酷地杀害了自己众多的兄长姐妹。
秦始皇共有33位子女,除胡亥在赵高、李斯合谋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其余32人皆死于非命。长子扶苏被篡改的遗诏赐死,胡亥称帝后,怕其兄长不满而残酷杀戮他们,史书记载的有,将“六公子戮死于杜”,将十二公子杀戮于咸阳市。公子高准备逃跑,又恐家属被族,只好上书,请求为秦始皇殉葬,胡亥准其请求。
将闾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终也被逼自尽。他们三个人比其他兄弟都沉稳,胡亥找不出什么罪名陷害,就关在了宫内。等其他许多的兄弟被杀后,赵高派人逼他们自尽,将闾他们对来人说:“宫廷中的礼节,我们没有任何过错。朝廷规定的礼制,我们也没有违背,听命应对,我们更没有一点过失,为什么说我们不是国家忠臣,却要我们自裁?”来人答道:“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被定罪处死,我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三人相对而泣,最后引剑自刎。
胡亥不仅处死了他所有的哥哥,对其姐妹也不放过,史书记载:胡亥将“十公主戮死于杜”。就这样,胡亥为保住自己的皇垃,残酷地杀害了自己众多的兄长姐妹。
杜睿可不愿意自己的儿女在他之后,发生这样的惨剧,杜睿虽非生在皇家,但是如今身份也是尊贵无比,难免之后,兄弟之间因为家产,要发生些龌龊事,杜睿只好未雨绸缪,不过好在杜睿的家庭教育还是十分成功的。
杜学柯见杜学征苦着一张脸,笑道:“怎的?还在为方才的事情,心里埋怨父亲!”
杜学征面色一红,忙道:“兄长说笑了,小弟怎敢如此!”
杜学柯笑道:“这有什么,若是父亲当真做的有差,你心里埋怨也是对的,不过十八弟,我却不觉得爹爹做的有错!”
杜学征闻言,急道:“十四哥!你也觉得小弟是自不量力!?”
杜学柯道:“我可没这么说,只不过咱们兄弟几个是第一次随父亲出征,如今营中宿将那么多,如何轮得到我们兄弟出头,爹爹自然知道你方才的提议是对的,只是,却不得不压制一二。”
杜学征有些不明白,道:“这又是为何!?”
他是个纯良的性子,最大的爱好就是修习武艺,钻研兵法,对旁的事,一概不挂心,又哪里猜得透杜睿的心思。
杜学柯解释道:“爹爹若是准了你的请求,其他的将军会怎么想?他们会觉得爹爹是有意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为我们兄弟谋取战功,是假公济私,你可愿意爹爹被他们当成那样的人!?”
杜学征闻言,愣了一下,随即摇摇头,道:“小弟自然不愿!”
杜学柯一笑,道:“这就对了!”
接着拍了拍杜学征的肩膀,道:“你我兄弟若是当真有本领,便不愁没有立功的机会,现下还是听爹爹的,等日后自有我们兄弟建功立业的机会!”
杜学征虽然心中的疑虑被解开,却还是有些不甘心,他一生所想便是能像杜睿那样,做一个纵横天下的大将军,这一次被杜睿点名,跟随大军出征,不知道兴奋的几夜没说好,可是到头来却依然只能在杜睿的羽翼保护之下,一身才学武艺得不到施展的空间,他岂能甘心。
“十死哥所说的,弟弟都明白,只是……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弟弟心中所想,便是像先秦之时的蒙氏一族,王氏一族一般,一门都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为国效命疆场,开疆拓土,却不知道要等到那一天了!”
将门是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打造的,杜睿自然无愧于大唐名将之称,现在就要看杜学征他们这一辈的了,能不能继承杜睿的衣钵,成为大唐干城,铸就将门之名,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就像方才杜学征所提到的蒙氏一族般,祖孙三代人,辅佐大秦,横扫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便是在千百年后,依然被人追忆,敬仰。
蒙氏将门的奠基人蒙骜,秦昭王时自齐入秦,开始了蒙氏一族在秦国的辉煌历史,昭王三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等地,取三十七城,又攻占赵重镇晋阳,合置太原郡。秦王政三年,领兵攻韩,取十三城。后蒙骜率军东向攻魏,屡败魏兵,后被魏公子信陵君率联军击败。五年,秦闻魏公子死,使蒙骜攻魏,取二十城,置东郡,使秦国土与齐相接,对韩、魏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因屡立战功,官至上卿。
后秦军两路攻赵,一路由蒙骜统帅,北出太行,攻打赵国的龙、孤、庆都等地,试图切断邯郸周围地区与北方代、雁门的联系,防止李牧南下救援邯郸。
另一路则由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蛟率领,预期从上党的屯留东出太行,直逼赵国都城邯郸。
之所以让成蛟统帅大军攻打邯郸,是因为他曾经在赵国担任人质多年,对于邯郸周围的状况相对熟悉。
不过,秦国似乎错信这位年仅十八岁的王弟,他率领的大军在屯留长期逗留,止步不前。这就造成蒙骜的北路大军变成了孤军深入,赵国可以充分腾出手来歼灭北路的秦军,于是庞暖亲率大军北上打击蒙骜。
蒙骜军队结寨于曲逆西南的都山,庞暖认为,都山之北惟尧山最高,登尧山可望都山,宜往据之。于是使扈辄率兵2万先行,军至尧山,先有秦兵4万在尧山驻扎,被扈辄冲上杀散,赵军确立了尧山的据点。
蒙骜令张唐带兵2万前来争山,庞暖大军亦到,两军在山下屡战。扈辄在山上举红旗为号,张唐往东,红旗东指,张唐往西,红旗西指,赵军潮水般向红旗指处围裹。
庞暖激励将士:有擒得张唐者,封以百里之地。
赵军个个奋勇争先,张唐奋力冲杀,却不能透出重围。这样的险境还是张唐第一次遇到,此后对他造成了长期的心理障碍,他对于赵国的畏惧一直到甘罗劝说后才有所削弱。
危急之时蒙骜领军杀到,救出张唐,同回都山大营。这时成蛟一路仍然没有动静,蒙骜见形势不利,只得撤退。庞暖派兵埋伏于太行山密林深处,乱箭射杀蒙骜,一代名将,殒命沙场。
蒙骜虽然战死,然蒙氏一族却并未衰落,蒙骜之子梦武同样是秦国一位了不得的战将。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蒙武带兵攻击楚国,击破楚军俘虏楚王负刍,占领了从陈到平舆的广大地区,短暂灭楚。秦始皇到郢、陈一带视察。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起兵反秦,宣布楚国复国。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蒙武再次击败楚军,昌平君被杀,项燕自杀,楚国彻底灭亡。
蒙武一生虽未曾以主将的身份与六国大战,然其作为王翦的副手,参与了秦国多次大规模的战役,也称得起是功勋卓著。
蒙武之子蒙恬,更是了不得,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成长于武将之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立志冲锋陷阵,报效国家。
他天资聪颖,熟读兵书,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
秦始皇外出时,蒙恬的弟弟蒙毅陪同与始皇共乘一车,在朝时又侍从始皇的左右。蒙恬兄弟二人,一个负责对外军事,一个谋划国内政事,有忠信为国的美名。秦国的其他将相都不能与他兄弟二人争宠。
蒙氏家族世代为将,战功显赫,到了蒙恬这一代更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秦国以一国之力,横扫中原六国,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
在中原混战的同时,中国的北方一直活跃着一个善于骑射凶悍无比的民族一一匈奴,他们利用中原战乱之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他们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整个帝国最后的心腹之患。
就在此时,秦始皇派出蒙恬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率领的军队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在黄河上游,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汉代贾谊就曾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
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
此后蒙恬统率重兵坐镇上郡,为加强河套地区的防线,在河套黄河以北,筑亭障,修城堡,作为黄河防线前哨阵地。经过这次战斗,给北方带来了十几年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河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蒙氏一族,三代为将,无论是在平灭六国的战争中,还是此后守护北疆,都为秦帝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当时与蒙氏一族并称于秦帝国军界的还有王氏一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翦。
王翦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不过,王翦的前辈中却没有出现过一位足以担当大将之才的武将来。王翦自然也是和那些兵家儿一般早识得刀枪的。
在他的幼年,伴随他成长的就是孙武子、司马的兵书和许多的他父亲、叔叔给他制作的木头的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王翦自己最喜爱的兵器是一柄开山大刀。那刀虽然也是木制的,但是分量很大,足有当今的十多斤。一个成人抡起来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分量了,在一个不满八岁的幼儿来看,那就是天文数字了。
王翦和别的小孩子,当然也是秦国一些有名的武将的儿子玩耍,他一般只需要把大刀在空中舞圆了,那气势就足以把那些孩童给吓趴下了。于是,很快王翦就又开始去练习骑射。骑马、射箭再合成的一种功夫。王翦的力量很大,他在九岁的时候就可以拉开五十石的弓了。自然五十石在那些成名的将军面前不值一提,就是很多校尉也是可以拉开五十石的弓的,但在十岁以下的孩童中,王翦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了。王翦射箭很准,但是在和伙伴们进行摘下箭矢的苇箭比试中,王翦往往只瞄准了对手,引而不发,凭自己的气象就战胜了对手。
王翦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发生在秦王政十一年,当时,王翦率军攻打赵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的九座城邑。
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从郡上发兵,下井陉,与杨端和军两军呼应。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的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王翦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东阳,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
秦王政二十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失败后。秦王政利用这个机会,派王翦领军攻燕国。
燕王喜和代王嘉联合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始皇欲灭楚,轻信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
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
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
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
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于是派李信及蒙武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蒙武攻寝丘,大破楚军。
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
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
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
秦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
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在灭楚后第二年,王翦军继续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为会稽郡。
王翦之子王贲,与其父都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秦王政二十二年,秦派大将王贲率兵攻魏,引黄河及大沟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毁,魏王投降,尽取魏地。魏亡,秦在大梁置浚仪县。
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率兵攻燕国辽东地,俘虏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