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第3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的同胞们!”欧翁终于站了出来,大声的嘶吼着,“外来人带来了无尽的罪恶,他们将我们当成畜生一样虐杀,他们抢夺我们的土地,剥夺我们生存的权利,现在,是到了向他们复仇的时候了,杀光外来人,赢得自由,夺回属于我们的一切!我们有勇气保卫我们的家园,我们敢于和一切邪恶的敌人作战,而且我们还有毛利人的帮助,远道而来的朋友,将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我们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欧翁的嘶吼,让土人叛军的气势达到了顶峰,他们不是职业的战士,但是他们并不缺乏战斗的勇气。
真腊也适时的鼓动道:“英勇的毛利战士,我们为了公理和正立来到这片土地上,帮助我们的朋友,与邪恶的外来人作战!勇敢的毛利战士无所畏惧,因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公理永远存在!”
如果杜睿在这里的话,听到真腊这番天真的言语,肯定要笑出声来,公理,正义,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因为强权才是公理。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强权战胜公理的历史。五千年前,是大禹的儿子启,打破了贤者为王的公理,将舜传他父亲的王位居为己有,从此天下就归他一家所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夫子忙于游说诸侯,宣扬忠孝仁义。强人们则一个个耀武扬威,忙着称王称霸。最后,将一个应该忠于周王朝的“公理”,变成秦始皇要把抢来的天下传到他万万世子孙的公理。
农民起义夺取天下,是公理战胜强权吗?
不!
这只是改朝换代,中国历代王朝的本质完全一样。
农民起义是一场烧毁一切的烈火,是一场被压迫者以绝大多数人民的生命为代价、把少数人变成压迫者的战争。不信就看一看中国人口变迁的记录,看一看杜甫诗中人民的苦难。在历史中,人民总是先被明火执仗的强人们蹂躏,后被大小史学家们忽略。最后人们只看到英雄,看不到历史强人后面那些普通人的身影,以至于人们也忘记了自己。
人们总是说,做人人要厚道,世界也要讲究厚道,可是,摆在人们面前更多的严酷事实是,老实人吃亏,老实国家受气,所谓公理或者是不存在,或者是被霸权强奸了。
后世的美国人很坦率,几乎公开向世界宣称两个“凡是”:凡是对美国有利的就拥护;凡是对美国人不利的就反对。
美国本来是世界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京都议定书是保护世界环境的,本来符合对全世界有利的“公理”规范,美国说“对全世界有利但是对美国不利”,所以坚决地拒绝签字,当然也就拒绝承担义务,率直而又简约的美国。
只要这个世界还横行强权,所谓的公理就会打折,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在强权政治横行的状态下,为“公理”打折而愤愤不平者,多半是弱智。
当公理嫁给实力时,公理就变性了。历史上拿破仑当年路过阿尔卑斯山时,用马鞭一指说:“我比阿尔卑斯山高!”
其实,拿破仑也就是一米六十多一点,由于它的身后有百万大军,所以他的话没有被人称为疯话。假如换一个人,非被送到疯人院不可。
强权就是公理,在后世的中国这是一句非常流行的话了。特别是中国的小愤愤,对这句话是奉为真理的。强权就是公理,这句话到底开始是谁说的,针对什么说的,柏拉图的对话录这样论断:“强权即公理,公正就是强者的利益。”
强权就是公理。
这句话在后世的中国特别流行,几乎人人都知道,这和一些御用文人长期的宣传有关的,可以说也属于狼奶文化的一部分吧。
这句话用得最多是在国际关系方面,特别是与后世那个世界警察美国有关的事情上。因为,美国毫无疑问地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国、强国。
这对中国小愤愤的神经,是一种天然的伤害和心结。御用文人长期宣扬美国是世界的强权政治的代表,是霸权主义的化身,深深地大大地影响了巨多中国小愤愤的思想。
但是,这么宣传,实质起的作用是一一你看,美国作为老大到处都这样做,我们也得这样做,我们也就该强大自己,免得受美国人的欺负。等到中国强大了,美国人就不敢欺负我们了。其真实用意和作用其实是在鼓吹强权就是公理,虽不敢明说但又比较明显地暗示了这点。
看看这个世界,哪里有什么正义可言、公理可谈?
后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以人道主义的名义把人家南联盟炸了78天,造成6000平民伤亡,50多座桥梁被毁,公路、铁路、机场、电站损失殆尽,损失达2000亿美元,百万人颠沛流离。
可战后“正义”的一方公然是美国为首的北约,南联盟总统米舍洛维奇倒是被送进国际法庭,甚至都享受不到“人权国家”应有的保外就医,病死在人道主义的海牙法庭里。
后来美国更是挥舞着套着公理外衣的强权,借口铲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一次绕过联合国发动这场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根据美国马萨诸塞一家研究机构的报告透露,这场战争造成13000人死亡,其中有4000平民,美国士兵死亡人数与伊拉克人的死亡数之间的比例为1比100。战争的“正义”的一方自然还是美国,被诬陷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萨达姆倒被关押在监狱里,艮儿屁朝凉。
强权就是公理,炸弹就是正义!
就好像历史上英国人屠杀澳洲土人,整个西方人组团屠杀印第安人一样,哪有什么公理,正义可言。
在印第安人问题上,历史上有许多可耻的记载。美国人为争得土地、财富和资源,残杀、掠夺、蹂躏印第安人的行为,被一切有良知的人所唾弃,以至于美国人的一切光荣和成就都无法掩盖历史留下的耻辱。
有学者认为,早在一万多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就从白令海峡踏上了北美大陆。印第安人的生活虽然原始,但作为一个民族,他们是独立的。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的主人。几千年的劳作奋斗,印第安人创造了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明。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国人和英国人闯到美洲。开始,印第安人并没有排斥这些外来的欧洲人,印第安人不了解也不知道这些人会危及自己的生存。他们用善良、坚忍和辛勤,为后来诞生的美国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却是恩将仇报。无论是美国建国前的几个世纪,还是美国建国后的百余年,西方占领者从没有停止欺辱弱小的印第安民族,通过战争、移民、欺骗、屠杀等残忍和无耻的手段,用种族灭绝、种族隔离、强制同化的办法,无耻掠夺原本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和资源,为美国的发展奠定了血腥的原始积累。
美国人对印第安人的欺辱,令人无法容忍。印第安人本是美洲大陆的主人,但在上世纪20年代前,美国不给印第安人以公民权。美国国会颁布新法案,规定外侨只需在美国境内居住5年即可入籍,土生土长的印第安人应该具有的公民权却继续不被承认。后来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道斯法案》,其核心是解散作为法律实体的印第安人部落,把部落的土地分配给成员个人,联邦政府保有25年托管权,托管期满时,把土地交给个人并授予美国公民权。这个法案似乎是为印第安人成为美国公民创造了条件,而实际上印第安人得到的土地绝大多数在短时间内就被白人以各种卑劣手段抢走,靠土地获得公民权几乎没有可能。
美国宪法和法律使印第安人长期处于化外之民的地位,他们会有哪怕是一点点人权吗?美国人认为最能体现民主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印第安人没有;宪法和法律所宣扬和保护的公民权,印第安人也没有;所谓自由、平等、博爱,对印第安人就是被限制、被压迫、被歧视。这种制度持续了200多年,直到1924年美国国会才颁布法令,承认所有在美出生的土著印第安人为美国公民。
美国的开国领袖们从没有想过要和印第安人和睦相处,因此,美国宪法里没有民族自治区域的概念。第一任总统曾设想建一道将白人和印第安人分开的城墙。第二任总统曾考虑用购买来的一块土地交换东部印第安人的土地,把印第安人赶到西部去。第三任总统在上任后的第一次国情咨文中,就公然否认印第安人对居住地拥有土地权,接着又促使国会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印第安人迁移法案,为大规模驱赶印第安人提供了法律根据。第四任总统也向国会提出方案,认为向西部迁移近10万印第安人,美国政府只需付出不超过3万美元的代价。
从富庶丰饶的地方赶走印第安人,占领原本是印第安人的土地,是美国统治者的一贯企图。他们通过立法和契约使其可耻的行为合法化,在行动过程中如遇到印第安人的反抗,就动用军队进行围剿。
对此,一个法国人,就是那位对美国的民主大加赞赏的托克维尔,在他的经典之作《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只要看一看南部各州的立法机构采取的暴虐措施,看一看那些州的统治者的行径和法院的判例,就不难确信:把印第安人完全撵走,曾是这些州所要一致达到的最终目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印第安民族切罗基人的经历。18世纪末,世世代代在美洲大陆生存的切罗基人被迫让出世代相传的狩猎地,迁移到佐治亚州西北部的山地,并于1791年与美国政府签订条约,保证永远拥有那些山地。
在那里,切罗基人建造了整洁房屋,用本部落的文字印刷书籍,甚至还采用了一部宪法。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土地权利。1828年,他们的居住地发现金矿,招致文明白人又一次野蛮侵占。
美国政府无耻否定曾签订的条约,动用正规军和数千民兵强制切罗基人再次迁移。一路上军人和民兵不断施暴,无数切罗基人死于饥饿、严寒、疾病和虐待,被印第安人和史学家称作眼泪之路。
对这段丑恶历史,美国作家埃默森有这样的谴责:自从大地开创以来,从未听说过在和平时期以及在一个民族对待自己的同盟者和受监护人时,竟然如此背信弃义,对于乞求怜悯如此置若罔闻。
美国人屠杀土著人残忍无比,在引诱印第安老幼妇孺过河时突然开枪杀戮,砍下死去印第安人的头做饰物送人,开国总统华盛顿的军队在屠杀印第安人后,竟扒下人皮做靴子,并从臀部上扒起,因为可以做并腿而长的靴子。被杀害的印第安人的尸体都要遭到如此践踏,印第安人还有什么人权可言吗?
所谓的公理何在?
美国人的屠杀和压迫,几乎灭绝了印第安民族。美国独立时,除了东部沿海地区被殖民者占领外,其他大片土地都是印第安人繁衍生息的地方。
长达数百年的驱赶、屠杀、肢解、歧视、同化,使印第安人彻底失去了整个民族在一个区域里集中、稳定生活的机会,他们的传统被割裂,文化被消解,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无法参与美国社会政治生活。
以至于70%的印第安人已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印第安民族的风俗和传统被博物馆化和旅游化,空洞地挂在墙上、摆做样子,被人讲解、研究和观赏。
和后世的美国人相比,大唐所做的一切已经可以被称为厚道了,尽管依然是强权战胜公理的老套路。
不过现在无论是欧翁,还是真腊,他们都狂热的想要用他们所坚持的公理去挑战大唐的强权,结果如何?
或许只有他们所信奉的神明能够为他们解答了!
“出发!向北进军!”
第六百零五章
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土人的大军在欧翁的带领下,朝着新奥城开了过来,这场战争,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土人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家园而战,他们是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者,而唐军却是邪恶的一方。
杜睿会有这样的感伤,但是唐军将士却不会有任何负担,他们只知道一点,他们是在了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国家赋予了他们守护这片土地的重任,无论多么艰难,他们必须完成,他们是军人,军人的义务就是去守护他们需要守护的东西。
“报……”
一骑哨探纵马飞驰而来,在狄仁杰的面前止住,拱手禀报道:“刺史大人!土人叛军距离我大军已经不足三十里了!”
狄仁杰闻言,并没有惊慌失措,只是淡然的点了点头,道:“继续查探!”
哨探领命,再次飞驰而去。
这一战,狄仁杰并没有缩在新奥城中,新奥城虽然经过了冯毅数年的经营,可是和大唐本土那些坚城相比,还是大大不如,当然如果土人叛军没有攻城武器的话,笼城战,也是不错的选择,只可惜叛军得了高人的指点,此前进攻几个汉人坞堡的时候,都带上了云梯,冲车之类的攻城武器,想要凭借着新奥城那低矮的城墙,防御住土人叛军的十几万人,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如果进行笼城战的话,唐军骑兵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虽然如今在大唐本土,杜睿已经发明了火器,将大唐的战争模式基本拉进了热兵器作战时代,但是骑兵依然是大唐的绝对利器。
唐军编制当中的轻骑兵,在大唐建立,以及随后的历次征战过程中,其重要性和威力已经得到过无数次的验证。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时,唐军就以高涨的士气和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打垮了装备笨重的隋王朝军队,也摧毁了重装甲骑兵赖以存在的世族门阀制度和部曲私兵制。
战争中,轻骑兵和重骑兵的较量,表现在机动性和装甲防护力的较量,最终导致了轻骑兵的重新兴起成为主力军种。
唐军中,骑兵数量极多,总的步骑比例约为3:1,纵观华夏的历朝历代,堪称冠绝。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得到突厥2000匹马的帮助,在陇右监牧,这是唐军最早的骑兵基础。
自此后,养马日盛,又注意吸取前朝教训,讲究养马方法,还常常向北方游牧民族买良种马以杂交,马匹更是健壮。其数量,更较汉代为多,自贞观朝以来,太宗推行马政,再加上杜睿累次出征,带来了无数的良种马,最多的时候,唐军拥有战马七十万余匹。凡征战用马,皆挑选好马,务必精壮。由于养马,用马均出色,唐军战马比之突厥西域的马毫不逊色,不似汉时,养马虽多而质量不是很好。
唐军骑兵的装备也十分精良,骑兵短兵,全部用刀,长兵流行用马槊,远战用弓弩。唐军骑兵战术,最为擅长的,当推轻骑兵的奇袭和急袭。为此,每逢征战,常常集中轻骑兵主力进行远程奔袭。
杜睿的岳父太宗皇帝和恩师李靖,均是使用骑兵进行奇袭的高手,如太宗皇帝率骑兵进围薛仁杲,李靖以三千骑夜袭定襄等。此种出奇制胜的战法,在历史上一直沿用至后唐及五代,甚至步兵也用此法。
此外,唐代骑兵战术,还特别注重步骑配合,各用其长,发挥其综合战斗力,如,安史之乱,郭子仪收复长安与洛阳的两次作战,均以步兵当其前,而用回纥骑兵袭其侧后,因而成功。
唐军运用轻骑兵作战取胜的战例很多,不算杜睿当初远击七千里,平定高昌一战,单单是杜睿之前,就曾有过无数的经典战例可循。
高祖李渊出兵太原,欲入关中,隋将宋老生引精兵据守霍邑阻之。李渊不得进,有进退维谷之势,时太宗皇帝坚决请战,于是决意进攻。高祖李渊和世子李建城布阵与城东,太宗皇帝率部队阵与城南。宋老生中激将计,攻高祖,于是高祖引兵稍退,宋老生追击,而太宗皇帝自率精骑为前锋引兵从南面冲击宋老生部侧后,将其击溃,最终斩杀宋老生。
还有平薛仁杲之战,时太宗皇帝拒薛仁杲大将宗罗喉于浅水原,坚壁不出,但命精骑抄敌粮道。太宗皇帝度时机来到,命属将庞玉列阵与浅水原上,诱敌来攻,宗罗喉果然全力进攻,太宗皇帝率大军,以骑兵为先锋,冲击敌军侧后,大败之,于是乘胜进击,包围后方之薛仁杲,并将其逼降。
再有就是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之战,武德四年,太宗皇帝领兵包围洛阳之王世充,先攻击其外围据点,王世充每次出城支援,太宗皇帝就以骑兵为前锋,冲其阵,每战皆捷。王世充困顿,只能退回城中,不复出战,于是太重皇帝完成对洛阳之全面包围。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深恐唐军坐大,于是引兵西向,欲解洛阳之围。太宗皇帝迅速占据虎牢关,将窦建德堵在关外,坚壁不出,同时派骑兵骚扰其侧后,并且时常袭击其运粮部队。窦建德为之疲弊,每日布阵,但求速战。太宗皇帝趁其列阵良久,士卒疲惫,于是以精锐骑兵为前锋,直击其阵,大军继之。唐军猝然而至,窦建德未防备,大为被动。太宗皇帝所部骑兵,数次击穿敌阵,来往好几次,又在窦建德阵后立起唐军大旗,于是敌大溃,太宗皇帝率骑兵紧紧追击,窦建德被唐骑将军白世让和杨武威擒获。于是,唐军再围洛阳,王世充出降。
此战,太宗皇帝平定二雄,骑兵之功,大哉!
当然最为经典的就是杜睿亲身参与的征东突厥之战,太宗即位,天下初定,于是励精图治,练士卒,任贤能,选甲兵,甚至亲领将士练兵于显德殿,诸大臣柬而不能止。数年之间,国家强盛。会突厥连年灾变,先是大雪,后是大旱,牲畜死亡极多,再加上颉利可汗为政不明,多有叛离,太宗又离间颉利和突利叔侄,东突厥渐渐衰弱。太宗认为条件成熟,于是决意征伐东突厥。
太宗皇帝听从杜睿的建议,以五路军进攻突厥,李靖为行军大总管。李靖领兵以3000骑兵突袭定襄,破之。颉利一日数惊,于是假意请内附,实际是观望,欲逃回漠北。太宗命唐俭会见颉利,颉利见之大喜,不为防备。于是,李靖力排众议,突袭颉利,以苏定方,杜睿率200先行,会夜雾,去牙帐七里,颉利才发觉。大军来到,颉利溃逃,唐军斩首万余级,俘获男女十余万,牲畜数十万。颉利逃至碛口,不料李靖早已领兵等候,尽俘其众,颉利率数骑脱身逃走。
此战,以李靖功最大。此一战,大唐威名,震动天下,于是四夷纷纷归服,中央王朝赫赫威名,莫过于唐。
还有就是同样杜睿亲身参与了的征伐吐谷浑,太宗皇帝命太子李承乾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制五路大军,杜睿以白身相从。此战之起因,乃是吐谷浑屡次寇扰大唐边境,而当地各西羌部落也纷纷叛唐而归吐谷浑。诸军沿黄河两岸西进,至鄯州,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不战而退,李承乾采纳杜睿的一件,命李道宗帅骑兵急追,慕容伏允于库山据险而守。大军来到,李道宗潜以骑兵越山袭击其后,慕容伏允军大溃而走,唐军紧紧追击,慕容伏允父子离散,君臣相失。慕容伏允西逃,诸将以春草未生,唐马瘦弱,不宜进击,唯独杜睿坚持要追击,于是,分军为两道,南北并进,施行钳形夹击,先后战于曼头山,赤水源,进击吐谷浑都城。慕容伏允弃城而逃,尽烧野草,退至大非川,以阻唐军,杜睿仍命唐军仍然紧追不舍。慕容伏允穷困之极,无路可逃,被左右所杀。此战,唐军追击极远,杜睿所帅苏麟,秦束二部尤甚,过星宿海,穿柴达木盆地,全程数千里,堪与汉代霍去病扫荡祁连山脉相比。
唐军骑兵精锐,天下闻名,最为擅长的战术主要有这么几种:侧翼突击、埋伏、正面突击。
这里的侧翼未必就是敌阵的侧面,也可能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迂回到敌人的阵后。作战只是,主帅通常会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再率领轻骑兵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直接迂回过去,前后夹击敌人。这样的攻击,往往是致命的一击,会让敌人就此崩溃了。
正面突击,是以轻骑兵为前锋,大军为后继,直接对敌阵实施冲击,把敌人的阵势冲乱、冲散,从而最终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埋伏战术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敌人突然之间就陷入包围和突击中,混乱和恐惧是可想而知的。
虽然名为轻骑兵,但是唐军轻骑的装备也堪称武装到了牙齿的地步,骑士身披铁甲,马匹也有具装,马匹的具装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
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明光铠是一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非常华丽,而且重量更加轻,防御力大大的提升。据《唐六典》记载,唐十三铠,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军马主要有四种: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马、西域的哈萨克马、焉耆马、和威尔勒马。尤其是后两种,因其高大健壮、长颈高扬、步辐伸展流畅,对缰绳反映灵敏,是唐军正规骑兵使用最多的马种。
要说到唐军轻骑当中的王者,当属当下禁军和安西军的前身玄甲军,强将手下无弱兵,汉光武帝扫平天下,幽州突骑功不可没。太宗皇帝纵横驰骋,就不能不提到他手下那只玄甲军了。对于这只玄甲军,史书中的记载并不详细,只能通过各种史料的只言片语,来拼凑这支精锐骑兵的形象。
《资治通鉴》对于玄甲军的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余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余人,世充遁归。”
这段文字虽然很短,但玄甲军的战斗力和作用可见一斑。太宗皇帝几乎每战都身先士卒,他自己一身玄甲,率领着骑兵如同黑云一般压向敌阵,声势迫人,加上玄甲军本身的精锐,几乎是无坚不摧的。
古时作战,常选精锐的战士作为先锋突击,称为选锋。玄甲军也可以认为是选锋的一种。玄甲军不同于东汉的幽州突骑,并不由单一地区或者单一部族的兵员组成,玄甲军是从太宗皇帝当时所统帅骑兵中选拔出来的精锐,组成应该非常复杂,而且玄甲军担负的作战任务很重,每战必当先锋,伤亡也不在少数,估计应该是不断选拔补充,保持一定的兵员定额。
关于玄甲军的由来,还要追溯道高祖李渊在太原一带负责防守突厥之时,他仿效机动灵活的突厥骑兵,组建了一些规模不算太大的精锐轻骑兵部队。
高祖李渊起兵之初,太宗皇帝身边已经形成一支由丘行恭,段志玄等人领导的精锐骑兵部队。到了击败薛举,吞并陇右骑兵以后,唐的骑兵部队大大加强,而玄甲军也大大加强,加上秦琼,尉迟敬德等名将的加入,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无敌的玄甲军劲旅诞生了。
太宗皇帝登基后,拆分玄甲军。一部分成为皇宫近卫部队“百骑”,长期驻扎在皇宫附近只在内部实行轮换而不离开京城。玄甲军的主要部分,交给了李靖,组成了安西军,在唐对突厥的灭国性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今狄仁杰手上的这支两万人的轻骑兵队伍,虽然比不上玄甲军那么精锐,但是用来对付土人叛军的话,也足够了。
要是将这支只要的军事力量用于守城的话,那可就太浪费了,憋在城中的轻骑兵,一旦失去了他们激动灵活的特点,威力无疑会大打折扣。
所以尽管有些冒险,狄仁杰还是将手上能够拼凑起来的全部力量全都拉到了城外,准备和土人叛军面对面的决一死战。
杜学武此刻也是一身戎装,骑在马上,立于狄仁杰的身侧,道:“师兄!还是小弟正面对敌,师兄率领奇兵,如今这桩祸端,归根结蒂,毕竟是小弟惹出来的!”
欧翁率部叛乱虽然不是杜学武的责任,可要不是他急功近利,要搞民意普选,让那些土人头领保住了权利的话,也不会欧翁一举事,就应者云集,短短时间内,将澳洲道的大好形势,全都毁于一旦。
杜学武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是心里却是十分内疚,不单单是觉得对不起狄仁杰,更是愧对杜睿的信任,所以才这么急着将功赎罪。
狄仁杰淡淡的一笑,道:“仲辅!这件事就不要再争执了,为兄身为澳洲道观察使,北澳州刺史,这危险的活计自然该留给自己!况且为兄不熟悉战事,率兵突袭,最重要的就是临机决断,把握好时机,这一点为兄比不上你!”
狄仁杰虽然在历史上也称得上是允文允武,可战阵之事,却非他所长,杜学武就不一样了,他虽然从小学文,可毕竟是杜睿的儿子,自小也在杜睿的教导下,修习过武艺,更是研读兵书战策,纵然不像他的长兄杜学文那么擅长,但是在这澳洲道,还真的难以找出,比他更强的了。
杜学武争辩道:“师兄正是因为如此,小弟才要和你换换,师兄不通武艺,万一战阵之间有个什么差池的话,小弟心中难安!”
狄仁杰道:“仲辅!这件事就不要再争执了,只要你把握住机会,突袭土人叛军,你打的越好,为兄就越是安全,你记住,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澳洲的叛乱能不能平定,可就看你的了!”
杜学武闻言,心中不由得一阵感动,此前他的种种改革,狄仁杰都是不遗余力的支持,纵然澳洲道烽烟四起,狄仁杰也不曾有过半句怨言,此刻又将这等大事托付给他,杜学武心中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见狄仁杰主意已定,杜学武也不再争了,对着狄仁杰一拱手,道:“师兄放心,小弟记下了!”
杜学武说完,便招呼着掌军校尉,率领五千轻骑兵,按照他们之前议定的计划,分兵而出,转眼间就消失了。
这时,安顿了部族战士的格洛组长走了过来,狄仁杰见状,连忙下马迎接:“岳父大人!”
格洛组长上前一把托住了狄仁杰,止住了他行礼,对狄仁杰这个女婿,他还是十分满意的,年纪不大,就已经成了这片大陆的实际统治者,当然他是分不清什么君君臣臣那些乱七八糟事情的。
“我们是一家人,你要是以后不再对我这么客气就好了!”格洛组长笑道,“十三个部族的战士都已经准备好了,我们随时都准备为了守护家园战斗。”
对格洛组长来说,投降了大唐之后的日子并不难过,相反的,在接受了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之后,他甚至觉得以前的那种生活方式才是错误的,他已经迷上了唐人那些新奇的物品,对他来说,现在北澳州就是他的家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