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第3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项政策,全国各地就汇集了许多改良意见,但凡有见地的,内阁都会予以接纳,并给予嘉奖。
真算来,这也是朝廷发现人才的一个机会,而百姓为能参与到国家大政中来,也倍感兴奋,对朝廷也更加拥护。
历朝历代以来,百姓都被冠以无知小民的称呼,朝廷在施政的时候,很少会估计到他们的感受,可是现在朝廷居然愿意接受他们的意见,并且重视他们的想法,这让他们岂能不兴奋。
总体而言,财政预算这项政策的推出,全国上下支持的声音占了八成以上,也只有那些思想守旧,顽固不化的老官僚才会大肆抨击,反对到底。
对于这样的人,杜睿再一次展示出了他的铁腕手段,但凡是反对的,一律罢免。
杜睿之所以要等到明年再去实施这项政策,主要还是因为一项新政策的出台,未必能够在短时间内,被人们所接受,就算是面对着天下的官员,杜睿也要给他们一个适应的阶段,至少让他们自己知道,想要让自己的部门正常运转,一年下来,究竟需要多少钱。
财政预算政策颁布天下的当天,杜睿的府上就迎来了几位客人,说是客人,其实说起来,对宋国公府哪一个都是熟门熟路的。
高智周,张言硕,李献宝,杜痒盛,杜睿门下的四大弟子。
张言硕一进门就开始跟读入诉苦,他位列工部尚书,可以说杜睿的这项财政预算的出台,首先针对的就是他,这两天,他翻阅了以往的卷宗,顿时一个头两个大,要是按照新出台的政策,来制定财政预算的话,别说杜睿给了他一年的准备时间,就算是再给一年,他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恩师!弟子自然知道财政预算于国于民皆有极大的好处,可是恩师也该为弟子思量一番,这天下的工程建设,哪一样不是繁琐至极的,短时间内,弟子实在是理不出个头绪来,还望恩师赐教!”
张言硕原本只是热心百工,后来还是在杜睿的影响下,才对政治产生了兴趣,要是让他研制火器,那自然是行家里手,可是如今要让他摆弄算盘珠,他确实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
杜睿听着张言硕抱怨,心中也是一阵暗笑,道:“你身为工部尚书,难道还要事必躬亲不成,手下那么多人,你不擅长,总归是有擅长的。”
张言硕苦着一张脸,道:“可是恩师,这天下的工程何其多,弟子也是不知道该如何着手统计啊!这两日,弟子整日里泡在工部衙门,单单是那些卷宗,就让弟子苦不堪言了!”
杜睿闻言,笑骂道:“怎的!?你这般说,是觉得为师就清闲了不成!”
张言硕闻言一愣,连忙解释道:“弟子不敢!弟子不敢!恩师掌管天下事,自然是要比弟子劳累的!”
杜睿故意寒着一张脸,道:“既然知道为师劳累,你等做弟子的,难道就不能替为师分忧,财政预算政策,方才出台,你等尚且不懂其中真谛,便来为师府上诉苦,难道你们要为师自打耳光,再将你们从现在的位子上撤下来!”
张言硕等人见杜睿恼了,纷纷起身,连称不敢。
杜睿消了消火气,接着道:“为师知道,财政预算甚是繁杂,这才给了你们一年的时间加以熟悉,为师将你们提拔到眼下的位置,一是因为你们的才学可堪早就,其二就是盼着你们能为为师分忧!可明白了!”
张言硕也是对自己方才的言行有些后悔,忙道:“恩师放心,弟子一定不让恩师失望!”
杜睿点了点头,接着道:“你们四个如今都身居高位,当常思为国效力,报答君恩,切不可懈怠,为师知道你们的难处,可是财政预算,事在必行,历朝历代都在将要开源节流,充盈库府,这财政预算就是在节流,虽说是在花钱,可是这个钱也要看是怎么花出去的,花的值得,那就叫节流,若是不值得,那就叫浪费,从今以后,不单单户部是咱大唐的钱袋子,你们其他各个部也都是一样,你们少花,花的好,同样是在为大唐节流,这是为师对你们的期望,希望你们不要让为师失望!”
杜睿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张言硕等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一个个连声应下。
这时高智周突然问了一句:“恩师!既然是开源节流,那么财政预算是在节流,那又该如何开源!?”
高智周是户部尚书,他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口袋里能有多少钱,纵观历朝历代的户部尚书,大概大唐的户部尚书是最为轻松的。
历朝历代以来,坐上户部尚书这个位子的官员,与其说是钱袋子,倒不如说是钱耙子,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应该如何花钱,而是如何捞钱,才能满足皇帝的胃口。
现在大唐的国库充盈,就算是什么都不做,也能维持朝廷正常十年运转了,可是谁会嫌钱多,只有口袋里的钱多了,高智周的腰板才能硬起来,才能在内阁和师兄弟们争吵。
杜睿闻言一笑,从书案上拿起了一份资料,递给了高智周,道:“你今天回去之后,将这份资料好好看看,至于你所关心的该如何开源,等到明日内阁会议的时候,为师会提出来,让阁员们一通讨论!”
高智周没想到杜睿早有准备,满是欣喜的接了过去,刚一看标题,就楞住了一一征收奢侈品税的规定!
奢侈品!?
高智周只觉得自己脑子有些不够用了,不是因为他的才学不够,而是因为他自家的恩师思维实在是过于天马行空了,让他接招都有些应接不暇。
高智周迫不及待的就翻看了起来,时而眉头禁皱,时而面带愤然,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拍案叫好,让张言硕等师兄弟一个个都是摸不着头脑。
“恩师!这项政策要是实施了的话,恩师当年所说的免征农业税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
免征农业税!
从高智周的嘴里蹦出这么几个字来,简直就是石破天惊,自古以来,华夏都是民以食为天,士农工商,农民在社会当中的地位颇高,他们要负责为国家输送血液,营养。
如果免征农业税的话,对天下的百姓自然是天大的好事,可是国家该怎么办?最简单的来说,吃什么啊!?
第五百八十八章 田赋
所谓的农业税,说白了也就是田赋,是华夏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课征的土地税,被列为国家正供,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来源。
春秋战国时期,鲁宣公十五年出现的“初税亩”是华夏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征田赋之始。以后或称租,或称税,名目累变,或收实物,或收银钱,时有不同,然历来为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
田赋起源于夏、商、周之“贡、助、彻”三法,而战国时代鲁国的“初税亩”和秦简公“初租禾”的实行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田赋制度。
“田”是指按田地征收的田租,“赋”是由军赋代金转变成的人头税,叫口赋。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赋役制度,形成田有租、人有赋、力有役的局面。
《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既说明当时的田赋叫田租,也反映秦王朝赋税负担的沉重。历史上对田亩征收的土地税,名称不尽相同,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称田租,后来官田称租,私田称税。
宋有“官田之赋”和“私田之赋”,这是不分官田、私田,统称田赋之始。元至明初,叫税粮。明推行“一条鞭法”以后,叫回赋。
田赋是历朝历代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田赋制度的改革,如唐初的“租庸调”和唐中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地了合一”,对后代有重大影响。
清代田赋包括地丁、升科、租课三个项目。地丁,是指地赋与丁赋。源于清朝雍正二年以丁粮摊入地粮内合一征收,故称为地丁。升科,是指凡新购买土地或留置旗产地亩或开垦荒地及官、旗、黑地,初报完粮者。升科项内有旗产升科、官荒升科、旗地升科、旗租升科、黑地升科及官产升科之分。租课,是指官田或公有地租给农民耕种,由官府征收地租。地丁、升科、租课各项合称为粮额。
辛亥革命后,又将漕粮、户课和各种官田租课统称四赋。到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才将按土地所征的各种税收统称四赋。田赋虽然以土地为课税对象,但地主所缴纳的是从农民身上榨取得来的地租,属于农民剩余劳动或必要劳动产品的转化形式,农民是田赋的实际负担者。
可以说田赋是一种最主要的对农民的剥削压榨手段,而且是毫无限制的掠夺,在历史上,唐代宗大历元年,以国用急需为理由,没有等秋粮成熟,就向民间田亩征收附加税,按青苗地每亩税钱十五钱,又征地头钱每亩二十钱,通称青苗钱,这是田赋预征的开始,如此横征暴敛,使农民不堪重负,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而清朝在田赋正额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加征,主要是耗羡、平余和漕粮附加三项。耗羡,又叫火耗。清初,田赋多以银两缴纳,各州县收入田赋银后,要把所收纳的零碎银两,熔化成规定重量的银锭,才能人库。由于在熔铸时,重量有所亏耗,因此,各地征收准适当多征一些,以补亏耗之数。但地方官吏往往借此苛索,成为剥削人民财富的一种手段。
平余,雍正时,四川的不法官员在征收赋税时,暗将戥头加重,以增收银两。乾隆三年,为整饬暗中加重之弊,准四川在火耗之外,每百两提解六钱,称平余。以后各省仿行,成为田赋的加征。
漕粮,是指向京城运送漕粮的各种加征浮收。漕粮是清代田赋的一部分,以实物缴纳。清后期政府为支付不断增加的对外赔款,以“分赔”、“摊赔”。“代赔”等名目将沉重的赔款负担分散给地方。地方无款可筹,只好以附加税的形式。
此外封建王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也会时不时的降下隆恩,对赋役的减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灾免,一类为恩免。
灾免是指凡遇灾,地方官吏应立即逐级上报,赋役依灾情予以减免。恩免是指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寿辰等重大庆典的情况下,赋役予以减免。
元代赋役减免,主要是免差税,分为恩免和灾免。“时因庆遇,或行幸所过,恒赐差税,如大兴、开平、兴和、畿内诸县,赋税屡免。”“或有灾荒,诏书迭下,除其赋税以优民力。”
明代,赋役减免分恩蠲、灾蠲二类。恩蠲多发生在皇帝即位、重大庆典的情况下。有关灾蠲、贩济,明太祖规定:凡四方水旱辄免税。丰年无灾害,亦优免地瘠民贫者。凡灾年,尽蠲二税,且贷以米,甚者赐米布若钞;又设预备仓,令老人运钞易米以储粟。有时还将粮食和国库银钱用以贩济灾民;对受灾地方并无仓储者,则从他县调米赈济。对因灾被迫卖子女者,官府予以收赎;命令富人蠲免佃户田租,大户贷给贫民粮食,免除杂役,到丰年偿还;皇庄、湖泊弛禁,允许民采取食物;饥民返还原籍,给予口粮;京、通仓米平价出卖;预支给官俸米粮以平价;建立官舍让流民居住,给粮米来收养弃婴儿;建立养济院来收养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老人。
清代,赋役减免,也分灾免、恩免二类。灾免凡遇灾,地方官吏应立即逐级上报。清朝规定受灾六分至十分为成灾,五分以下为不成灾。确认灾害的办法是先由灾户报简明呈单,列灾户姓名、所在村庄、受灾田亩数及具体位置、灾户大小口数,交地方政府与粮册查对,并将呈单作为勘灾底册,查灾人员拿着底册一亩一亩核实,划定受灾程度并将灾户划分为极贫、次贫等级。清朝规定饥民以16岁以上为大口,16岁以下为小口,年龄小不会走路的不准入册。等到全部勘查完毕,州县官核造总册,注明应否蠲缓上报。
恩免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寿辰、沿例渴陵、巡狩等重大活动,不分无灾有灾,都按定制给予赋役宽免。
然而这种所谓的隆恩,却因为规定不明确,或者行使不利,非但不能起到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反而会予以加重,到头来画虎不成反类犬。
杜睿在贞观变法之时,也曾提出过改革税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当时施行的租庸调税法改革,结合唐代中期的两税法,以及明代的一条鞭法,形成了新的税制。
但是无论如何改革,依然改不了的是,征服始终都是寄生在天下百姓贫弱肌体上吸血鬼的现状。
以天下农民的力量供养一个庞大的国家,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合道理的,杜睿一直以来搭理发展国内的经济,为的就是能够有朝一日,将农民从被盘剥的社会地位之中,解救出来。
后世的新中国实现了农业税免征,那是因为国家富强了,不再需要以农业税来供养国家,现在大唐也到了这个时候。
虽然说处在当下的大唐,在生产力,社会财富上还无法与后世相比,但是现在的大唐不可以称之为不富,庞大的商业贸易,海外贸易,让大唐的岁入每年递增,而且其中的组成部分,已经由田赋,变成了商业税。
将田赋从主导地位,变成了次要地位,而如今杜睿所提出来的征收奢侈品税的制度,毫无疑问,将再次提高国家的岁入,这样一来,田赋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历朝历代的士人都在高喊,国不与民争利,可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国家不要与士大夫争利,要与士大夫共天下,升斗小民的死活,何曾被他们看在眼里。
现在杜睿所提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国不与民争利,放弃农业税,无疑会惠及天下的农民,让他们能够完全的享有自己劳动所创造出来的财富。
高智周一直以来都是杜睿的忠实信徒,难怪他在看了杜睿给他的那份资料之后,会如此的兴奋,发出这样的感叹。
张言硕等人此时看杜睿的眼神都变得热切了起来,他们都是出身与小户之家,自然知道田赋对一个农户来说,是多么沉重的负担,辛苦一年,大半的产出都要用来缴纳赋税,剩下的也只能保证温饱而已,可是这已经省得上是盛世了。
如果当真能够取消田赋的话,那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杜睿指着高智周手中的那份资料,道:“你好好看看,研究一下,明日为师希望你能理出一个章程来,在内阁一通讨论!”
高智周闻言,难掩心中的激动,他知道杜睿是准备将这份惠及万民的大功劳交给他来完成,激动道:“恩师放心,弟子一定不负恩师重托!”
高智周说着,将那份杜睿写的资料举过头顶,虽然几张纸轻飘飘的,但是此刻在他手中却是重若千斤。
第五百八十九章 奢侈品消费税
朔望日,按照此前的规定,大朝只有每月的月初和月末才会举行,平日里的朝务都是在尚书台商议,形成决议之后,再行颁布天下。
此前通过的财政预算法案,也是内阁成立以来,向全天下颁布的第一项新法,这让一众阁员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
他们都是务实的人,最不好的就是空谈,入朝为官,也是一心想着要为天下人多办些好事,财政预算虽然让他们的工作变得更加繁琐,但是这些都是大唐时代精英的人物,只要稍一思索,就不难看出其中的好处。
杜睿到尚书台的时候,正巧碰上高智周,只见他一双眼睛里带着血丝,脸上满是倦色,可是分明带着喜色,显然是昨日拿着杜睿给他的那些资料,研究了一整夜的时间,如今已经有所得。
“弟子拜见恩师!”高智周见了杜睿,连忙躬身行大礼,可腰刚刚弯下去,身形就忍不住一阵摇晃,险些摔倒。
杜睿连忙伸手,将高智周扶助,笑道:“国事要紧,可身体却也不能疏忽了!”
高智周忙道:“弟子谢恩师挂怀,可恩师昨日这份章程,将弟子的心都给勾去了,如何还能睡得下!”
杜睿笑道:“那现在如何!?”
高智周喜道:“总算是不负恩师重托,弟子有所得,还请恩师指正!”
杜睿点点头,道:“且入内与众阁员一同商议!”
不多时,阁员便全到齐了,杜睿先道:“昨日个州送上来的奏折,各部官员可都看过了,晚些送到宫中,本官与圣上详议!”
众阁员应诺。
杜睿接着看向了高智周,道:“但有议案,可提出来一通商议!”
高智周闻言,知道该自己出场了,连忙起身,道:“恩师!弟子有议!”
杜睿点点头,道:“讲!”
高智周先不说话,而是学着杜睿那一日的样子,将一大沓资料分发给在坐的三省执宰和各部尚书。
这也是杜睿一直以来要求的,但凡有事,一切以事实说话,这样才最有说服力,避免扯皮,浪费大家的时间,高智周身为杜睿的弟子,自然也习惯了他这种务实作风,余下的阁员也不以为意,接过资料就仔细看起来。
杜睿详细看了一番,也是阵阵欣慰,他知道高智周昨夜是下了功夫的,资料上的各种数据,罗列的清清楚楚,让人一目了然,杜睿一向最为反对的就是说起话来,满嘴都是“或许”、“大概”、“估计”、“差不多”这类的话,一点儿说服力都没有。
高智周等众人看完,才侃侃而谈道:“各位大人想必也看到了,诸位手上的这些资料,是本官从各部得来的数据,本官粗略统计了一下,去年一年流入大唐的商品总价值超过三亿三千万贯,这其中还不能包括朝廷的采购行为,其中这些货物的来源,除了一部分七千五百万贯的商品是来自欧罗巴、大食的商人之外,余下的都是大唐商人从海外、北疆、天竺、安南贩卖而来,然其中只有九千八百万贯的货物是马、牛、羊、驼、镔铁、药材、皮货等等我大唐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余下的价值最好的珍珠宝石,其次是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玳瑁等物品,这些东西实用价值不大,只能作为观赏,可是这些东西的总价值却达到了一亿三千两百万贯,而这些东西流入市场,其利润是要翻倍的,也就是说,单单去年一年的时间,我大唐百姓花费在奢侈品上的金钱,达到了将近两亿五千万贯,大唐的金银等硬通货大量外流,换来的却大都是这些奢侈品,对此各位大人不知有何感想?”
高智周以确凿的数据说话,让在坐的众多阁员无话可说,杜睿听着也是连连点头,不得不感叹高智周心细,居然能将这些数据都统计出来。
这些钱不是一下子花出去的,要是单以一个人的购买力,谁也不会在意,但是现在高智周将这个数据一统计出来,得出的结果却让人心惊不已。
去年大唐的岁入才七亿三千万贯,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要来源于对海外的金银掠夺,农税只占到百分之二十,而商贾光在奢侈品上赚走的钱就超过两亿贯。这还是高智周粗略统计的数据,而且谁都知道,即便大唐在贞观年间就设置了市舶司和边境商埠,可是利益的诱惑是巨大的,每年还是有大量的商品是通过走私的方式进入大唐,那么若是将这些走私的商品也计算进出来,这个数据会增加多少,让在座的阁员不禁暗暗心惊。
大唐在贞观年间,随着杜睿出海远行,带动了海外贸易,太宗皇帝便在泉州,广州,登州,莱州设立了四哥市舶司,用以管理海外贸易,也就是后世海关的雏形。
可是单单四个市舶司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杜睿在永徽年间奏请高宗李承乾,有另开了十几个港口,进行海外贸易,可是还是有人会铤而走险。
李璟恒闻言,沉声问道:“按高大人的意思,可是要边境商埠和市舶司限制这些商品流入大唐?”
高智周摇摇头答道:“李大人误会了,市场有所须,强行限制作用不大。就像大唐立国之初,高祖,太宗皇帝限制盐铁交易一样,当真限制住了吗?当年还不是一样有不少的盐铁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突厥境内,限制根本限制不了,只会给少部分人更大的谋利机会,实际效果不会很大。”
杜睿也不想让众人多废思量,开口就道:“你有什么想法,便只管说出来吧!”
高智周道:“弟子遵命!诸位大人,其实这个想法是下官恩师想出来的,下官不过是做个马前卒,代恩师说出来罢了!”
杜睿笑道:“哪来这许多话,让你说就说!”
高智周忙道:“恩师吩咐,弟子遵从就是!”
两人的对答引来大家一片轻笑,内阁之中的气氛倒是轻松了不少。
高智周接着说道:“各位大人,本官提及这些,并不是要朝廷限制这些商品流入,各位也不必过于紧张,流入的商品赚走了大唐几亿贯,但咱们大唐输出的商品赚回来的更多,总体上咱们大唐对外的贸易处于顺差状态,并不需要作太大的调控,只要继续鼓励工商即可,今天本官拿来这些数据,主要是想说明大唐的富有阶层生活是何等的奢侈,奢侈品之所以叫奢侈品,是因为它并非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须品。能购买这些奢侈品的,也只有部分富贵之家,包括在坐的各位大人在内,当然了,也包括本官,本官虽然不是巨富,但是却也小有家资,内人喜好珊瑚,本官也是要时常满足她一下的。”
高智周这话又引来大家一阵轻笑,杜睿也是忍俊不禁,高智周惧内,他可是知道的,谁让高智周娶得是杜睿的族中侄女,有杜睿撑腰,高智周就算是个男子汉大丈夫,那腰板也不禁要矮上几分。
高智周等众人笑过子后,正色道:“下官的恩师宋国公曾在贞观五年有过一首诗文,不知道诸位大人还记不记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贫富的差距,绝对不仅是让下官恩师一个人产生惆怅难述之感,相信全天下贫寒者会有这种感受。”
杜睿闻言,也不禁想到了贞观五年,长安遭受梅雨季节之时的情形,那个时候突厥颉利可汗刚刚攻破了绥州,数万百姓流离失所,再加上阴雨连绵,导致泾河水患,外地的粮食运不进长安,长安城内的粮价非常,百姓民不聊生,甚至大唐帝都都出现了卖儿卖女的情况,元春四姐妹,也正是那一次进了杜睿的府上。
众臣闻言,也是心有戚戚焉,如今大唐国运鼎盛,百姓们虽然也称得上是生活安乐,但不过也就是能保证温饱,小有余资罢了。
贫富不均,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而均富贵,等贵贱则是华夏有史以来,每逢社会动荡都会产生的一种经济、政治主张。
春秋时代就有人提出这一分配观念。《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古之盛君”的行为准则时说:“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
《论语·季氏》:“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有人认为这是孔子的“均贫富”思想,有人认为这是孔子要求在被剥削阶级中,贫富分配要彼此相近。
在这以后,许多进步思想家提出过反对贫富不均的言论,但在实践中无从贯彻。
华夏自古以来,就屡屡有政治思想家和理财家提出的有关均衡社会财富分配的政策思想。
齐国的管仲认为“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问题都是出在贫富不均上,并试图通过价格政策的调节加以矫正。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主张国家应通过政策法令去平衡财富的占有。认为“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
秦汉以后,土地兼并问题日趋严重,贫富严重不均,促使阶级矛盾尖锐化。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稳固政权,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曾经提出各种解决贫富不均的措施。
如汉代董仲舒的限田法,西晋的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历代农民运动领袖也往往以均贫富作为革命口号。如东汉末年的张角、张鲁痛斥贫富不均之弊。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对贫苦农民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则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的朴素平均要求。
均贫富思想,既涉及对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分配,又包括对消费资料的分配,内容比较丰富。所提出的均贫富措施,在隋、唐以前,多侧重于改革土地分配方面。
隋、唐以后,则着重于对均平赋役的研究,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并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同时也难以摆脱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影响。
在华夏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起义农民提出的各种要求,反映出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上阶级斗争的具体内容,也反映出不同阶段起义农民的经济思想。
在唐宋时期,起义农民的经济思想是以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唐末起义农民就提出过“均平”的要求。
等贵贱是针对封建等级差别提出来的,均贫富是针对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所形成的财富分配不均提出来的。
“等贵贱、均贫富”思想否定了那种维护封建制度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观。两宋时期,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的垦田,使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代人佣耕的“客户”;同时,皇族、官僚、僧尼和道士都享有免役的特权,使农民遭受沉重的田租和赋役剥削,社会的贫富悬殊与贵贱差别成了强烈的对照。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就产生了起义农民“等贵贱、均贫富”的思想。
北宋末南宋初,钟相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内部互称“爷儿”,体现不分贵贱的平等关系。对官吏、豪富之家,则坚决镇压,并通过“劫财”剥夺富室财物以实现“均贫富”的主张。虽然起义军还没有明确提出均平土地的要求,但实际上已经有过分占田主土地的行动。
贫富差距的问题无论在任何年代都会逐渐的成为影响人们社会行为的深层次因素,成为公众高度不满的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首先,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社会心理稳定。社会心理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而贫富差距问题是影响社会心理稳定的一个根源性问题。
在任何时代,贫富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都不是社会成员能力的差异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而更多的是由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各种非法致富行为等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所造成的。由于华夏传统文化的原因,很多人可以接受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不易接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对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接受和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在心理上所感受到的“贫富差距”比事实上的“贫富差距”要大的多,为此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公平感,滋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引发社会心理失衡。
并且,相当多的人对于“富人”具有敌视态度,对于“富人”的评价和印象非常不好。
贫富差距问题不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