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极品闲人-第3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阴妃之子被杀,阴妃难道没求情吗?

她当然求了,可就是因为她在太宗皇帝心里的地位远不及长孙皇后,求情无用,不仅儿子被杀,自己也被牵连,降级为嫔。而长孙皇后掉了几滴眼泪,磕了几个头,就打动了太宗皇帝改变了主意,免了长孙安业的死罪。

太宗皇帝身为一代圣主,何等有主见、行事果断,岂会那么容易改变自己决定的事情?况且对方还不过是个外戚,对皇后态度也不好,如果不是太宗皇帝爱皇后之深,岂会被三言两语就打动,饶了长孙安业一条命?

长孙皇后的贤德,就连杜睿这个来自后世的人,都钦佩万份,只可惜天妒红颜,长孙皇后自小就患有哮喘病症,加上后宫事物过于劳累,还有就是她比较压抑自己,硬是严格要求自己当个合格的皇后,太宗皇帝那么爱她,她却不在太宗皇帝面前耍下小女人的性子。

太宗皇帝生重病时,长孙皇后内藏毒药,决心如果丈夫有什么万一,就自杀不独活。不得不说,长孙皇后是个非常痴情的女子。

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皇帝悲痛欲绝,搭高台观望昭陵,又是何等地痴情,可惜魏征老头不解风情,硬是劝谏太宗皇帝,他这才流着眼泪拆了。

太宗皇帝那么刚强的男子汉,何曾会流泪?

这世上能让太宗皇帝流泪的,只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生母窦皇后,另外一个就是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死后,太宗皇帝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活在痛苦悲哀与思念中的。太宗皇帝虽然是个比较多情又滥情的人,可他对长孙皇后,却是始终不渝的。这里面包括了爱情,亲情,友情,知己,生死之交等多种感情。

生死同穴。这是太宗皇帝对长孙皇后的承诺。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帝后之间不是只有敬没有爱的,长孙皇后和太宗皇帝之间存在着深厚的爱情,及其他诸如知己之类的感情。太宗皇帝是个盛世帝王,身边围绕众多女子是必然的,在他挑选女人绝对自由的情况下,他仍然给了长孙皇后最终极的爱。他们也是普通人,就和普通夫妻一样,太宗皇帝对其他的妃子固然也有感情,可却比不上对长孙皇后情深意重。

太宗皇帝爱长孙皇后,同样的,李承乾对武京娘也有着深深的爱,不然的话,李承乾不会为了顾及武京娘的感受,登基数载,后宫居然只有皇后一人。

更不会在武京娘做了这么多错事的情况下,李承乾依然包庇她,保护她,为她清理所有不利的东西。

汝南公主看着李承乾的同时,李承乾也在看着武京娘,抬起枯瘦的手,搭在了武京娘的手上,病魔已经完全摧毁了李承乾的健康,但是就是这么一只枯瘦的手,却给了武京娘莫大的安慰,让她感觉到了切切实实的安全感。

汝南公主看着,她突然不恨武京娘了,尽管如果不是武京娘的话,李承乾不会病入膏肓,不会被人下了剧毒,杜睿也不会遭遇危险,大唐也不会陷入混乱。

但是看着李承乾和武京娘两人这相濡以沫的情形,她怎么都恨不起来了,人们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可是看着李承乾和武京娘,想着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汝南公主这个心思细腻的女人心里,感到了莫大的安慰,皇宫之中能有这样的温情,那不是比什么都重要吗?

“欣儿!”

李承乾突然说话了,他的声音听上去,比刚才更加的虚弱,更加的疲惫,汝南公主猛然惊醒,看了过去,心顿时一沉,方才还能坐着的李承乾,此刻已经倒在了武京娘的怀中,眼神之中带着迷蒙,似乎随时都有可能睡去,而这一睡,或许就永远都醒不过来了。

汝南公主连忙上前,帮着武京娘扶着李承乾躺下,道:“皇兄!可是有什么要交代的!?”

李承乾勉强笑了一下,道:“欣儿!朕也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如果承明来之前,朕就不在了的话,你就将那份圣旨交给他!”

汝南公主闻言,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泣道:“皇兄!都是臣妹无能,不能治好皇兄!”

李承乾无力的摇了摇头,道:“朕知道,你已经尽力了,朕不怪你!朕还有一句话,你转告承明,朕与他少年相逢,便结为挚友,这么多年以来,朕知道,都是他在帮朕,而朕却愧对于他,如今朕之命,朝不保夕,唯有一事放心不下,就是京娘!”

武京娘闻言,突然变得冷静了起来,道:“圣上无需为臣妾烦忧,圣上若是不在了,臣妾如何还能独活,自当追随圣上而去!”

“胡说!”李承乾斥了一句,道,“京娘!你要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帮着朕,照看咱们的太子,弘儿还小,没了父皇,不能再没了母后!你要答应朕!”

李承乾说着,支撑着就要坐起来,但是他的身体实在是太虚弱了,可是眼神却一直盯着武京娘,等待着她的回答。

汝南公主见状,忙道:“皇嫂!你快快答应皇兄,难道你要他走都走得不安稳吗?”

武京娘闻言,最终还是看着李承乾,流着泪,点了点头。

李承乾笑着点了点头,又看向了汝南公主:“欣儿!承明为何还没到,朕真想临走之前再见他一面啊!涑儿!还记得当年吗?当年朕带着你第一次去承明的府上!”

一旁的安康公主早就已经泪流满面,她母妃去世的早,从有记忆开始,她就知道最疼爱她的除了父皇太宗之外,就是这个长兄了。

“记得!记得!涑儿都记得!皇兄!你不要担心,承明就要到了,他医术高明,一定能医得好你的,到时候我们还要去灞桥,去参加那个诗会!”

李承乾闻言,不禁也笑了,似乎是想起了当年的事,还有那个豫章公主的驸马唐义识。

正在此时,大殿之外突然传来了杜睿的声音:“臣杜睿奏请面圣!”

第五百六十七章 皇后(四)

半个时辰之前,玄武门,杜睿率领着杜平生,薛讷,以及李业诩的三千禁卫军正与天草四郎对持,如果要攻进去的话,对杜睿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他有太多的办法,可以达成目的,但是如果强攻的话,难免会造成不必要的死伤。

倭人虽然可恨,但是那些普通的大唐将士都是无辜的。

城墙之上,左屯卫军的将士们看见杜睿到来,心中也动摇了,他们都是听着杜睿的英雄事迹长大的,有的人还曾经跟随杜睿征战沙场,让他们与杜睿为敌,首先心中就不情愿。

“天草四郎!田迎!田大人!你败了!你那个复兴倭国的大业也彻底破灭了,何不早降,你也算是个人物,我不会为难你的!”

杜睿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天草四郎真的能投降的话,他不介意给倭人一条出路,当然天草四郎是必须要死的。

天草四郎闻言,大笑道:“本官就是田迎,叛贼杜睿!你背叛大唐,背叛圣上,居然还敢诬陷本官,你要进玄武门,首先问问大唐的将士们答应不答应!”

天草四郎知道,杜睿如果强攻的话,他根本就挡不住,玄武门是内城门,修建的并不高大,依着杜睿的能耐,只要一轮进攻,城门定将失陷,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为山田魁他们争取时间。

只是让他担心的是,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城外的禁军大营居然还没能乱起来,这里面肯定是出问题了。

天草四郎猜的不错,确实是出问题,杜睿将飞虎军留在城外,可不是让他们看热闹的,杜睿一生都不喜欢弄险,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所有的不利因素都要考虑到。

他知道,一旦他回到长安,天草四郎和武京娘肯定会有所行动,可是要动他的话,首先就要掌握一定的兵力,禁军负责拱卫长安,在天子脚下,显然就是天草四郎和武京娘最佳的拉拢对象,要说禁军之中没有被混进的老鼠,杜睿都不会相信。

所以当近藤勇刚刚出城,到了禁军大营,和武三思一起,鼓动着右屯卫军和左羽卫军的将士发动兵变之时,被杜睿留在城外的飞虎军,立刻就联合右羽卫军对其实施了镇压。

武三思身死,近藤勇在抵抗了一阵之后,也和他的部下一同战死了,混进了右屯卫军的新选组被连根拔除。

天草四郎知道外面出问题了,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山田魁和武懿宗能够控制住李承乾,拿来矫诏,只要到时候圣旨一下,他就有机会翻盘。

杜睿见天草四郎还在嘴硬,道:“你不用等你的同党了,城外的叛乱已经被我镇压了下去,现在摆在你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乖乖投降!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将士们!难道你们也要跟着这个倭人一条道走到黑吗?”

城头上的唐军将士闻言,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杜睿说天草四郎谋反,天草四郎说杜睿叛逆,他们也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只不过他们的心里还是更倾向于杜睿,更何况李业诩还同杜睿在一起,难道他们都是同党,因此看向天草四郎的眼神也有些不对了。

天草四郎见状,忙大声叫道:“都不要听他胡言乱语,本官乃是当朝的中书令!杜睿叛逆大唐,想要弑君,罪在不赦。”

杜睿闻言,冷笑一声道:“天草四郎!你还真是贼心不死,好!既然如此,我就成全你,来人啊!一刻之后,如果还不开城的话,大军便发起进攻,铲除天草四郎这个倭人!”

“遵命!”

立刻就有人负责计时。

城头上的唐军将士见状,心中更是烦乱,他们此刻是真的不知道该相信谁了,可是一旦杜睿攻城的话,凭他们这些人根本就守不住,到时候一旦天草四郎是叛逆的话,他们不但是白死了,还要担上一个反贼的罪名。

就在他们徘徊不定的时候,恒连带着人到了,一到玄武门下,便大声喊道:“奉圣上口谕,诛杀叛逆田迎了,迎宋国公入宫面圣!”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天草四郎大惊失色,恒连到了,那么也就是说武懿宗和山田魁那边也失败了,他谋划了这么长时间的一个局,居然被杜睿全数破解了,他真的失败了,倭国复兴,制霸华夏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想到此处,天草四郎不禁一阵心灰意冷,抽出宝剑就要自刎,一旁的唐军将士见了,连忙将他的宝剑击飞,他们现在可都是戴罪立功,恒连都到了,谁是谁非已经再清楚不过了,他们能对杜睿是否谋反徘徊不定,但是恒连是绝对不会谋反的,他们都相信恒连对李承乾的忠诚,既然天草四郎才是谋反之人,他们自然也就不客气了,冲上前去,就将天草四郎制服了,这个可是要用来赎罪的。

至于天草四郎的同党可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他们想要上前解救天草四郎,结果被蜂拥而至的唐军将士砍成了肉泥。

玄武门缓缓的打开,杜睿纵马就冲了进去,自然有人将天草四郎带到了杜睿的面前,杜睿冷冷的看了天草四郎一眼,身材不高,典型的倭人操蛋基因,长相也十分普通,实在是没什么出奇的地方,杜睿很快就失去了兴趣,道:“将他带下去,严加看守!”

天草四郎面色颓唐,但是一双眼睛却充满了仇恨,狠狠的瞪了杜睿一眼,那眼神似乎要将杜睿碎尸万段一样。

只可惜他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不单单是他没有机会,所有的倭人都没有这个机会了,倭人现在最需要担心的就是如何承受大唐的怒火。

天草四郎被带走了,杜睿虽然很想和天草四郎聊聊,毕竟同样都是穿越者,他们之间应该有着共同语言,杜睿也很想知道,天草四郎安插在大观园内的那一枚棋子,究竟有何妙用,只不过现在杜睿可没有这个时间,他要急着去见李承乾。

第五百六十八章 还来得及见一面(一)

听到殿外传来的杜睿的声音,原本已经十分虚弱,随时都要昏迷的李承乾突然挣扎着要坐起来,但是已经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身体如何还能支撑得住,挣扎了一阵,还是瘫倒在了床上。

这时杜睿已经走了进来,依然是盔明甲亮,丝毫都不想刚刚平定了一场叛乱的样子,见着李承乾,杜睿的眼眶也是一阵酸涩,千年征伐大食归来的时候,李承乾的身体还十分康健,两人还曾在太极殿内饮宴欢庆,可是这才过了多久,李承乾居然变成了这个样子。

一想到,两人少年之时的情形,杜睿的心中也是百感交集,紧走两步上前,拜服于地,道:“臣杜睿来迟,让圣上受惊了!”

李承乾看着杜睿,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这些天他一直都在担心,担心他支撑不住,等不到杜睿回来,要是那样的话,大唐会怎样,他也不知道,虽然那个时候他已经不在了,但是身为大唐帝国的君主,他如何能放心得下。

还好,还好!

杜睿总算是回来了,他还来得及见杜睿一面,将大事当面向杜睿交托一番,这是为公,为私,李承乾也十分渴望能在驾崩之前,和杜睿见一面,两人相交多年,引为挚友,李承乾曾以为他能和杜睿做一辈子的朋友。

但是他们的友情最终还是没能战胜帝王之位对一个人的影响,当李承乾意识到,他首先是大唐皇帝,然后才是李承乾的时候,对杜睿也生出了几分猜忌,随着这份猜忌不断的被放大,他们之间的友情被无情的击碎了。

这让李承乾感到悲伤,作为一个皇帝,他是个孤家寡人,他强迫自己不能相信任何人,包括他最好的朋友。

如今他就要走了,去另一个世界,除了大唐江山社稷之外,如果还有什么羁绊着他的话,那就只剩下和杜睿的兄弟之情了。

“承明!”李承乾朝杜睿伸出了手,笑着,这一次不是勉强的笑着,而是发自内心的,“起来!快起来!”

杜睿看着李承乾的样子,再也忍不住,人到中年的他,不禁眼泪纵横,膝行几步,到了李承乾的榻前,一把攥住了李承乾的手,泣道:“圣上!臣来迟了!”

杜睿只是看一眼,就知道,李承乾所中的毒,尽管汝南公主已经尽力压制住了,但是毒素已经进入了他的心脉,这个时候,纵然是大罗神仙,也没有办法了。

杜睿的心里对李承乾有怨恨吗?

当然是有的!

杜睿不是草木之人,他也会生气,他也会怨恨,他一心一意想要为李家皇室,打造一个盛世王朝,却屡遭猜忌,在贞观朝,在永徽朝,他几上几下,始终都得不到真真正正的信任,他岂能没有怨恨。

但是如果说他恨李承乾吗?

杜睿的心告诉他,他并不恨李承乾,他恨得只是大唐皇帝,他如果处在李承乾那个位置的话,恐怕也会作出同样的事情,一张皇位,天下多少人梦想着能够坐上去,李承乾坐上了,却突然发现有人对他的皇位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而且这个人的能力远远在他之上,他岂能不担心,岂能不猜忌。

杜睿也想到了两人初识的情形,那个时候,杜睿完全是出于一众同情心,才选择对李承乾予以帮助的。

杜睿来自后世,熟知历史,对李承乾在历史上的遭遇,颇为同情,李承乾原本是个天之骄子,他幼年之时便被册封为恒山王,不久降为中山郡王。

武德九年,太宗玄武门之变后即位,十月便立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一直到贞观十七年被废,贞观十九年死于黔州。

三岁封王,八岁太子,二十五岁废,二十七岁卒,历史上的李承乾,一生当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做全天下最尊贵的储君。

历史上李承乾的一生是最幸运的,也是最悲剧的。

幸运的是,他出生于开国盛世,他出生前一年,他的父亲和爷爷成功起兵进入长安,李渊自封唐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出生后三个月,他爷爷登基称帝,李承乾没有经历乱世,是幸运之一。其次他有一个英明神武的父亲一一太宗皇帝。再次,他有一个贤良淑德的慈母一一长孙皇后,更重要的是,他的父皇母后感情很好。

无疑,可以生于这样一个家庭环境和历史时代,是任何一个人都愿意祈求的。

可是,为什么这么优质的土壤却没有孕育出参天大树,反而让李承乾被废,最终英年早逝呢?

历史上太宗皇帝曾有一句最有名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同样可以解释李承乾的命运,福兮祸所伏,杜睿始终都认为,历史上李承乾的悲剧很大的病源在他的父亲一一太宗皇帝。

为什么这么讲呢?

首先,是历史遗留问题,太宗皇帝的帝位得来玄武门之变,射兄杀弟。太宗皇帝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他的哥哥李建成是太子,嫡子长子的太子,还有个弟弟李元吉,他们三人是一母同胞。

也就是说,太宗皇帝杀了自己的拥有合法储君地位的亲哥哥,才当了皇帝。这件事是太宗一生第二大的阴影和伤痛,正因为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太宗皇帝的儿子们对于太子并没有应有的敬畏,反而认为太子之位可以争而得,可以经营而得。

所以才有魏王李泰和蜀王李恪处心积虑的给李承乾设套儿下绊儿,要让太宗皇帝废了他,改立自己。

而李泰和李恪是两个什么人呢?

李泰是太子的同母弟,文才出众。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文武全才,就连太宗皇帝自己都曾经评价过李恪英果类己。有这样两个人整天虎视眈眈的看着自己,任何人的精神也将收到极大的压力和刺激。

而太宗皇帝并没有吸取他父亲李渊的教训,避免儿子们自相残杀,太宗纵容了诸王的行为。有几个例子,太宗如果外出,让太子监国,让李泰随侍左右,太宗晚年立了李治之后,还对李恪作出了“英果类我”的评价。

上,态度暧昧;下,强敌环伺。

可以说,这种环境无论是太宗皇帝哪个儿子,在贞观初年做了太子,最终都免不了精神异常,走上被废弃的道路。

另外,对李承乾而言,最大的失误是结党。太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和皇帝一样,天下人都是他的党,再结私人小团体必然引起在位皇帝的猜疑。

太子如果要结党,第一要拉拢的人就是当朝皇帝,太子地位的废立决定权在帝王手里,所以,只要在皇帝面前表现出“孝”和“忠”来,皇帝认可了,那自然皇帝宠信的朝臣就认可了,那将来顺利继位又有何虑呢?

李泰结党很自然,他是“非太子”,是“太子”位的顺位继承人。历史上的李承乾自甘降到李泰的地位,也结私党,结果贞观后期,两派互相激烈争斗。对太宗皇帝而言,他们俩就都是敌人了。

因为都有势力团体可以威胁自己的皇帝帝位,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走老爹李渊的路,这还是从好的角度出发考虑。所以,太宗废了李承乾之后,谁都没立。立了不结党的李治,因为李治对他来说是最安全的,他不会允许任何人威胁自己的地位。

所以,承乾被废,是主客观两方面的悲剧!

杜睿前世读《新唐书》,对李承乾的遭遇,只能用实堪可怜来评价。他原本是不会走到那一步的,他是长孙皇后所生,是绝对的嫡长子,生下来即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从史书中对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年方八岁,就很机敏聪惠。解决、处理一些平凡小事,很识大体。”稍长几岁,太宗出巡,都放心的让他监国,代理国政。

到后来,人性中好玩乐的天性就暴露出来,但害怕父亲责怪,就隐藏自己的行迹。朝庭之上,说的都是忠孝之类的言辞。下朝后与一群年纪相仿的同龄人嬉戏娱乐。有老成持重的左右亲近之人加以劝谏,他则高坐引咎自责,非常善于机辩。提意见的人都回答不及。所以人人都以为他比较贤良。但之后每每老毛病重犯。一些宫内重臣常常规劝。太宗皇帝必定厚加赏赐金银。想磨砺太子内心。李承乾可能觉得这些人象嗡嗡叫的苍蝇,非常讨厌。总之被吵烦了。干脆叫人暗地加害他们。此时他同母生的弟弟李泰名声不错。皇帝很喜爱。而李承乾有足疾,走不动路,害怕被废,与李泰关系很差。

在困境之中,李承乾想到的不是改变自己,改变他在太宗皇帝心中的印象,而是选择了一个普通年轻人那样极端的方式,去对抗。

李承乾让奴婢上百人学习音乐,学习胡人的发式,剪彩绸做跳舞的衣裳。敲锣打鼓日夜不休。招集一些逃亡奴婢盗取牲畜,杀牛宰羊,召集身边人一起烹食。又学习突厥语言,喜爱他们的服饰。建立蒙古包,分建部落。使诸部牧羊,抽佩刀割肉来吃。自己装作死去的可汗,让众人哭泣,让马奔跑环护。突然又站起来说:“如果我有天下,将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难到不是快乐的事吗?”

左右亲随那些老成之辈以为他中邪,然后又听他说:“我做天子,当由着性子,有劝谏我的,我就杀他五百人,天下不就安定了吗?”

李承乾大概对那些错劝谏为名以诂名吊誉的老成之辈厌恶透顶。但他缺乏理智的天真的语言和行为马上又被人争相报给了皇帝,于是太子下场可想而知。

因为被一起“谋反”的人告密。太宗皇帝大怒,采取措施,将他流放边远之地。废为庶人,迁居黔州。

贞观十九年,李承乾于忧愤中去世,太宗皇帝也为他的悲惨身世而落泪,忧伤,好几天不上朝,以国公的身份安葬了他。

可见做明君难,做明君的太子尤难。

杜睿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对这个身份极度高贵,但最后却悲剧结场的曾经储君,印象十分深刻,于是杜睿查阅了关于他的一切史料与评论,细细阅觅后,于从前的同情惋惜之外,多了一丝悲愤。

李承乾出生时大唐王朝已经建立,以嫡长子的身份,他一出生就是秦王世子,被祖父李渊赐名“承乾”,也许里面有承袭大唐乾坤的意思,到了他父亲太宗皇帝继位,八岁的他毫无异议的被封为皇太子,唐书记载承乾自幼聪慧伶俐,一直很得父母喜爱看好,及冠后却逐渐变得好玩不务正业然后逐渐失宠,后来准备谋反结果泄露,最后被流放,于两年后死于流放地,享年二十七岁。

不了解内情的也许会以和史书上一样的以一句“承乾悖逆”概括整个事件,但是凡事都内外结合,史家们把责任全推给李承乾是行不通的,史书的如此评价只不过是看他失败,然后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罢了,他父亲弑兄逼父,登上皇位,然而又有几个人敢说他的不是,史书只不过是胜利者书写的产物而已,假如他成功了,当然,有一个如此强大的父亲,他想胜太难了,所以只能说假如他成功了,李承乾自然也可以像他的父亲一样,尽其在史书在美化自己,要知道他父亲首创了皇帝可以参阅史书。

他出生便是承字辈、嫡长子,地位超然,封为太子后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母亲后位稳定,父亲也对他一直不错,就在他谋反泄露的前一年还在劝他,就在他被流放前还专门去看他,再立太子时还反复考虑他的安危。

同样,而对李佑的谋反,太宗皇帝直接赐一杯毒酒了事,一系列的事表明了父亲对他的看重,这也难怪,封建环境下,一般父母都会比较看重长子与幼子。

其实杜睿觉得去解释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堕落不是太难的,从八岁被封为太子后,李纲、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等一些文人儒士就走进了他的生活,学习就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所有,开始可能还好,时间长了难免会生厌,加上他还只是个孩子,人的童年和少年都会有好玩的天性,他渐渐的开始好玩,他严格的父亲就开始训斥、不满与失落。

于是让一直想夺嫡的李泰有了机会,流言蜚语也就越来越多,接着他脚跛了、一直支持他继承皇位的母亲又病逝了,而李承乾却在与父亲太宗皇帝对抗,长久不得改善的父子关系使他开始为自己将来做打算,于是产生了宫变的想法。

换位思考,加入父亲总是对你很严、对你喜爱的一切爱好给予磨灭,你自然而然生恨,从而选择与父亲对抗,所以李承乾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前世杜睿在了解了李承乾之后,便想过,假设如果大唐由李承乾继承大统下去,那人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如果李承乾登基为帝的话,自然也就没有李隆基什么事儿了,没有了李隆基,自然也就没有了安史之乱,大唐之所以衰败,根由都是在于一切在安史之乱,一个强盛的王朝戛然而止,大唐迅速滑向衰落。

如果没有李隆基,大唐会有安史之乱吗?

如果大唐由李承乾继承下去,会不会更加强盛?

之所以李承乾没有继承帝位,之所以之后的大唐政权持续动荡,短短盛世之后就走向衰落,杜睿认为太宗皇帝要担负很大的责任。这些,都和这一位天可汗有关。

这一位天可汗逼父弑兄,为他的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榜样。

玄武门前,太宗皇帝拿起了屠刀,挥向了李建成、李元吉,他们的直系亲属,也一一被诛灭。李渊丧子丧孙,大恸之下不得不让位。虽然太宗皇帝雄才伟略,比他的兄弟更具才能。但是,他为后世树立的影响就是:太子是什么?太子就是用来推翻的。

从太宗皇帝登基开始一直到安史之乱,大唐的藩王造反、兄弟阋墙、女子夺权可谓层出不穷,政权动荡不安。

太宗皇帝刚即位不久,其他分封到全国各地的李渊的其他儿子们就纷纷扯旗造反。花了四五年时间安定下去了,结果又开始了夺嫡之争。这场夺嫡之争又把其他幸存的藩王、从龙功臣们牵连进去,可谓好大手笔,人头滚滚啊。

到太宗皇帝去世时,李姓藩王幸免于难的仅十剩四五。李治之前,有李承乾、李泰、李恪、李佑、李元景、李元昌之乱,李治之后就被武后篡位,武皇死后,皇权好不容易归于李显,李显这个窝囊废却被老婆女儿谋杀了。

李旦继位,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平衡中战战兢兢做个懦弱皇帝,好不容易传位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十几年后就开始了安史之乱。

这些战乱,太宗皇帝难辞其咎。

封建王朝的储君,一向是立嫡立长为先。乱世立贤,治世立嫡长。这种传统是经历了历史验证以后,被确认为最有利有效的原则而流传下来的。但是太宗皇帝的行为让他的儿子们觉得,太子,就是用来弑杀的。

这就是李承乾悲剧命运的开始。

从史书短短的记载来看,李承乾聪明、能干、贪玩、调皮,不愿受约束,但这无碍于他有潜质成为一代明君。贞观九年李渊驾崩的时候,守丧的太宗皇帝让十八岁的承乾代他处理政务。发现这孩子干得不错后,以后又多次让他监国,也受到大臣们的一致肯定。这说明李承乾是有能力和才情处理政事的,至少比李治果敢。

毕竟,他生在蒸蒸日上国运雄强的唐初治世,他的父亲是正直刚的明君,母亲是明理温婉的贤后,父母感情自始至终牢固稳定,他自己是名份上无可争议的“嫡长子”,从小就被重点培养。当时朝中也是绝对的正臣当道,没有哪位大臣出来跟他做对。父母派到他身边的臣子也都清正忠直,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