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天大的志向,也已经没什么能耐了,可是李治,这个以前杜睿根本就没放在心上的小孩子,居然都生出了别样的心思,而且马上还要付诸行动了。
现在这个时候,太宗卧病在床,谁都知道,眼看着就要到了大唐政局更迭的时候了,李治估计也坐不住了,打算要兵行险招。
李治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侯君集当然也是一样的心思,他们两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太宗深深的畏惧,恐怕也就只有这个时候,趁着一头猛虎病倒的时候,他们才能鼓起勇气,向曾经高高在上的神,发出挑战。
杜睿虽然也身在局中,而且还是太宗重点考察的一枚棋子,但是在这个火药桶即将被点燃的关键时刻,他给人的感觉却是云淡风轻,丝毫看不出任何动作,似乎即将发生的一切,和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一样。
李承乾倒也不是个政治白痴,身边发生这么多不同寻常的事情,虽然杜睿不说,可他自然也能看得到。
手上拿着潞国公府送来的请柬,李承乾紧皱着眉头,思量了半晌,看向了杜睿道:“潞国公从来不曾办过什么寿宴,怎的这次……”
杜睿笑道:“殿下是想要问不是整寿,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对吗?”
李承乾点了点头,他已经从杜睿的身上感觉到了什么,突然眼神当中闪过了一丝惶恐,道:“承明!潞国公该不会是……”
杜睿一摆手,止住了李承乾的话,道:“殿下!该发生的总是要发生的,躲是永远都躲不开的,既然如此,火既然要着起来,灭了它也就是了,殿下只管稳坐钓鱼台,余下的事,小弟自会料理!”
李承乾见杜睿不肯对他明说,心中更加郁闷,道:“可若是潞国公当真走错了路,为兄既然看见了,知道了,总归要劝谏一番,不管怎么说,他总归是海棠的父亲啊!”
杜睿当然也希望一切都不会发生,可是现在已经太晚了,这个时候,即便是李承乾和杜睿想要阻止此事发生,太宗也不会答应的,他绝对不会将问题留给自己的后人,这个帝国想要长治久安下去,需要的就是平静,与其后来乱的洪水滔天,倒不如趁着现在解决,一劳永逸。
杜睿知道李承乾现在心里定然会埋怨他,毕竟这件事杜睿早就有所察觉,却没有及时制止,如今事已不得不发,李承乾实在是不忍心眼看着侯君集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杜睿也是长叹一声,道:“殿下!此事还是不要违逆圣上的意思了!侯君集性骄狂,圣上在位,他或许不敢如何,可殿下恩威未立,留下此人,终非善事,圣上也是在为殿下考虑啊!”
李承乾神色有些恍惚,道:“承明!此事难道就再没有转圜的余地吗?”
杜睿轻轻的摇了摇头,道:“不是不可为,是不能为!”
听杜睿这般说,李承乾也是神色怅然,长叹了一声道:“唉!承明!此事,你便去做吧!”
……
潞国公府,天色刚刚入夜,便热闹了起来,兵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过寿,这在长安可算得上是一件大事了。
潞国公府的管家就站在大门口,迎候着前来祝寿的客人,虽然满脸堆欢的,可是只要细心的就不难看出,他的神色之间有些慌张。
侯君集此时就端坐在自己的书房之中,家人侯健就站在一旁,书房之中,灯光有些昏暗,给人的感觉分外压抑。
侯君集面色有些凝重,双眼微微泛红,面容也是憔悴不堪,哪里有半点儿寿星公的样子,抬眼看着侯健,沉声道:“该来的可都来了!”
侯健忙道:“回禀将军,都来了!”
侯君集点点头,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又问了一句:“太子可来了?”
侯健面色有些为难,迟疑了片刻才道:“太子殿下遣人过来传信,这两人偶感风寒,实在起不得身,只是送来了寿礼。”
侯君集闻言,突然咧嘴一笑,眼神当中利芒突显,道:“好!果然是老夫的好女婿,好得很!”
这是门外传来了潞国公府大管家的声音:“老爷!客人们都到齐了!”
侯君集沉声道:“好!老夫知道了!”
……
潞国公府正厅,早已是人头攒动,众人纷纷入席,就等着侯君集这个主角来了。
侯君集一到,那些曾在他麾下为将的将军们纷纷起身,拱手道:“见过将军!”
侯君集只是淡淡的一笑,道:“不必拘礼!今日是老夫的寿宴,众位只管尽情欢饮!”
为了掩人耳目,侯君集今日的寿宴也不仅仅是邀请了那些将军,还有朝中的一些大臣,一时间,正厅立刻热闹了起来,众人纷纷向侯君集举杯敬酒。
虽然现在谁都看得出来,侯君集即将失势,可如今毕竟还稳稳的坐在兵部尚书的位子上,谁敢不敬。
酒宴散去,侯君集使人将那些曾经的麾下将领们纷纷带到了书房。
书房之中,侯君集双眼猩红的看着众人,一个个都是熟悉的面孔,当年都曾在他的帐下效力,都曾受过自己的恩惠,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信得过的。
“老夫今日将你们找来,是有件事要对你们说。”侯君集的目光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扫过去,道,“有人要杀老夫,你们说,该怎么办!?”
侯君集的话音刚落,一个莽撞的将军便大声道:“谁人这么大的胆子,将军只管放心,老何这条命都是将军给的,当年要不是将军救我,老何这条命早就交代在草原上了,将军有话只管吩咐,不管是谁,要杀将军,先过了老何这一关!”
其余人也都鼓噪了起来,一个个表着忠心。
大唐军制改革虽然也经过了几年,但是毕竟还不健全,这个时候的军队经过一段时间,往往都能变成某个人的私军,今天被侯君集招来的这些人就是如此,与其说他们忠于的是大唐,不如说他们忠于的是侯君集这个曾带着他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
侯君集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好!既然如此,老夫就实言相告,圣上排挤老夫,太子要废了老夫的女儿,另立他人为正妃,你们说老夫现在还有退路吗?”
谋反?
这个词在每一个人的耳中响起,微微一阵失神之后,所有人都反映了过来,这是个天大的罪名,当然也是个天大的机会,因为一旦成功,他们可就全都是开国功臣了。
还是以那个老何为首,众人单膝跪地,拱手道:“将军但请下令!”
侯君集见状,心中顿时狂喜,强自冷静下来,道:“侯健!”
一旁的侯健拱手道:“小人在!”
侯君集道:“你且去外面看着,不要让外人靠近,老夫有事和诸位老兄弟说!”
侯健应了一声,便退出去了。
侯君集接着道:“老夫之意,他李世民如此排挤老臣,李承乾要逼死老夫的女儿,老夫如今已经不能忍了,今晚三更时分,会有人打开承天门,老夫让你们引领亲兵,随老夫一同杀将进去,夺了李家的天下,事成之后,共享富贵!”
众人也是一脸激动的神色,慨然应诺:“谨尊将领!”
这一刻,侯君集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金戈铁马,纵横沙场的年代,心中难以自抑的澎湃起来,身后抓起桌子上早就准备好的一份手书,道:“愿意跟着老夫干的,就在这上面签字画押,若是不愿意的,就委屈今晚在老夫的府上休息一日,明日老夫自然会放你们离开!”
签字画押,这等谋反重罪,一旦签字画押之后,就再无更改的可能了,即便到时候反悔出首,也脱不了罪。
众人只是稍稍犹豫了片刻,便纷纷上前,在那份手书上落下了自己的大名。
侯君集等人这边刚刚盟过誓,突然外面一阵骚动,侯君集还没等明白发生了什么,就看见杜睿一身戎装的带人闯了进来。
看着屋内众人惊讶的目光,杜睿倒是一脸坦然的笑道:“侯大人!果然好热闹啊!”
侯君集到底是沙场上的厮杀汉,最是胆大,虽然内心之中极度恐惧,然仍强自镇定道:“杜睿!这是老夫的府邸,你居然敢带人强闯进来,难道就不怕王法吗?”
“王法!?”杜睿冷笑一声,道,“侯大人连大逆之事都要做了,难道还知道什么是王法吗?”
侯君集喝道:“胡言乱语,老夫乃兵部尚书,当朝国公,你如何敢污蔑与我!”
杜睿笑道:“好!果然不愧是潞国公,死到临头还如此镇定!”
侯君集自以为杜睿拿不到证据,强自镇定道:“杜睿!你强闯老夫的府邸,明日老夫当奏明圣上,治你的罪!”
杜睿也懒得和侯君集废话了,冷笑一声,喝道:“还不把叛臣侯君集拿下!”
侯君集一愣,没想到杜睿居然要强来,正要反抗,却不曾想到一直护卫在他身侧的侯健居然拔出兵器,横在了侯君集的脖子上。
侯君集勉强转头一看,很是不敢置信,这下他什么都明白了,为什么杜睿会来的如此及时,为何杜睿有恃无恐:“侯健,你居然背叛了我!”
那挟制住侯君集的侯健一脸坦然,道“公爷见谅!小人早就已经投效了圣上,若是公爷忠于圣上,小人自然还是公爷的亲信之人,可是,公爷起了反意,小人也只好对不起了!”
侯君集满眼愤恨道:“好!好!好一个小人,侯健!你莫要忘了,当初要不是老夫收留了你的话,你早就饿死了!”
侯健闻言,眼睛里却露出了刻骨的恨意:“公爷当年确实救了小人,小人原本也是很感激的!可是公爷不知道的是,小人之所以成了孤儿,还都是拜公爷所赐,公爷该不会忘记当年为了筹措军粮,公爷带人杀尽了一个村子的人,还砍下首级,冒充军功,小人当时被爹娘藏在了水缸里,才逃过了一劫,小人知道自己是无法给双亲报仇的,只有圣上能帮小人!”
侯君集闻言,顿时面色凄然,慨然长叹道:“罢了!罢了!都是天意啊!”
杜睿淡淡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潞国公一生跋扈,自然自食苦果!”
侯君集闻言,突然目光阴冷的看向了杜睿,冷笑起来:“老夫事败是咎由自取,可是如今老夫的人已经带着人包围了东宫,你以为李承乾,还有武氏那贱人就有好下场吗?”
杜睿冷笑了一声,道:“侯大人看起来还是不了解在下啊!人都说,在下做事,一向算无遗算,在下虽然不敢自夸,但侯大人那点儿小手段,还是瞒不过在下的!”
正在此时,外面又进来了一队人,为首的正是苏麟,看也不看侯君集,拱手道:“兄长!那些谋逆之人,已然全数被抓,这潞国公府也全部被包围了起来!”
侯君集闻言,知道大势已去,自己最终还是败在了杜睿的手上,他知道,自己的这点安排,根本就瞒不过别人,尤其是杜睿这样的聪明人。
杜睿看着侯君集,眼神之中也不乏惋惜的神色,道:“侯大人!你英雄了一生,如今落到这步田地,不知做何感想!”
侯君集眯着双眼,凛然不惧,道:“怎的!?你这个小辈还要来羞辱老夫吗?”
杜睿一笑,道:“自然不是,侯大人也无需回答,侯大人现在要担心的是等见着圣上,该如何回话吧!来人!将一干谋逆之人尽数捉拿,压入天牢,等候圣上发落!”
……
此时晋王府内也已经乱了套,原本随喜那边传来了消息,侯君集让他今晚务必将李承乾的长子李象带出宫去,保护起来,显然就是要发动了。
李治虽然紧张,却更是欣喜不已,他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急忙让人联系长孙冲,可接连派去了几个人,都是毫无音信,最后还是长孙冲的亲卫冒死过来,通知了李治,长孙冲的右羽卫军,已然被突然出现的左屯卫军团团包围了。
大唐拱卫长安的总共有八支劲旅分别是左右屯卫军,左右羽卫军,飞虎军,太子千牛卫军,还有左右禁卫军,长孙冲所领的右羽卫军不过是其中之一,这一次秋操大比,太宗独独留下了右羽卫军护卫长安,想来也是早有用意,而秦束所领的左屯卫军其实就在长安左近,只等着旨意一到,立刻就要收网。
李治这下才知道,敢情自己上蹿下跳的折腾了半天,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家的眼皮底下,如今事发了,等待他的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李治慌了,不单单是他,就连一向自认为老谋深算的长孙无忌也是慌了手脚,原本安排的妥妥当当,就等着侯君集发难,然后一举逼宫,夺过皇位,可到头来却是这个一个结果。
“怎么办?舅舅!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李治求助的看向了长孙无忌,可长孙无忌现在能有什么办法。
“对了!父皇他们谁也没有证据,只要本王不承认,父皇也不能把我怎么样,不承认!对了!就是不承认!”
长孙无忌闻言,顿时一阵苦笑,道:“稚奴!到了现在你怎的还如此天真,这一次咱们都遭了圣上的道,这一切圣上明显早有准备,他不过是借着杜睿的手办了,罢了!罢了!长孙一脉最终还是毁在了老夫的手里了!”
李治绝望了,他感到了深深的恐惧,李泰,李佑的例子就摆在眼前,现在即便是挣扎,也挣扎不了了。
“殿下!不好了,王府外突然来了一队近卫军,说是长安近几日不太平,奉了皇命来保护殿下!”
李治闻言,顿时跌坐在地,喃喃自语道:“完了!”
第三百六十二章 消弭于无形
一场仓促之间发动的政变,被杜睿瞬间消弭于无形之中,以侯君集为首的造反集团,被尽数捉拿归案,太子妃侯海棠,在闻听此事之后,也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对于发生的这一切,杜睿也是不胜唏嘘,想想以前,再看看现在,风云变幻,物是人非,一代名将用这种激烈的手段,结束了自己,也结束了一个家族。
无论在哪个朝代,谋反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可以说侯君集的命运,在他决定走这一步的时候,就已经被注定了,他是个英雄,也必定将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
这是前世《新唐书》当中对侯君集的一段评价,杜睿以前的读史的时候,每次翻看唐史都会为两个人感到惋惜,一个是反复无常,最后死于非命的王君廓,还有一个就是自己毁了自己的侯君集。
对于侯君集,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相对比的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很早就成为太宗的幕府,多次随军出征,历任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此后渐受恩遇,参预谋议。在大唐从太原起兵到统一全国过程中,屡建奇勋,威望很高,并形成了以当时秦王府谋士和勇将为核心的实力雄厚的政治集团,对太子李建成构成严重威胁。
李建成为保住太子地位及皇位继承权,与齐王李元吉结交,共同反对太宗。在此危急时刻,侯君集曾多次向太宗献计献策,逐渐成为了太宗一派的骨干。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太宗率侯君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发动玄武门政变,伏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初七,唐高祖李渊立太宗为皇太子。
由于侯君集是玄武门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立有大功,所以太宗在继位之后,对其进行了重赏。先是任命侯君集为左卫将军。紧接着又封侯君集为潞国公,再赐封侯君集食邑一千户,贞观四年,侯君集又任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可以说侯君集在初期对太宗可谓忠心耿耿,并且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颇有建树,而他之所以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可以说都是他自己招来了的。
假使他的心胸能够开阔一些,假使他能少一些胡思乱想,或许他的人生就会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其实太宗对侯君集谋反之事早有察觉,起初,太宗让李靖教授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对太宗说:“靖且反,兵之隐微,不以示臣。”
太宗又问李靖,李靖说:“方中原无事,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求尽臣术,此君集欲反耳。”
在平定薛延陀之后,因为太宗对杜睿恩遇超过了侯君集,侯君集就曾有过怨言,当时江夏王李道宗就曾对太宗说:“侯君集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
太宗问道:“何以知之?”
李道宗回答:“见其恃有微功,深怀矜伐,耻在杜睿小辈之下。虽为尚书,未满其志,非毁时贤,常有不平之语。”
太宗说:“不可亿度,浪生猜贰,其功勋才用,无所不堪,朕岂惜重位?第未到耳。”
这一次太宗虽然也察觉到了侯君集的异状,但太宗是个念旧情的人,不以为意,对待侯君集还是一如既往。
此后,因为魏征过世,太宗命杜睿画功臣图于凌烟阁,侯君集名列其中,位于第十七名,在杜睿之下,这更让侯君集大为不满,时常抱怨太宗。
多年以来积压下来的私怨,再加上自己女儿海棠的位子被人威胁,侯君集终于忍不住爆发了,而且一脚就踏进了这条不归路。
在原本的历史上,侯君集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帮着李承乾谋反,走上了这条路,结果还没等发动,就被太宗快刀斩乱麻的扑灭了。
太宗召见侯君集曾说:“朕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验耳。”
侯君集起初不认罪,太宗便召见侯君集同党详细陈述始末原委,又拿出侯君集与李承乾来往的书信启给他看,侯君集理屈词穷,只得服罪。
侯君集依律当满门抄斩,但侯君集在战争年代战功卓著,一直是太宗的心腹大臣,所以太宗不想杀侯君集,便对文武百官求请道:“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置之于法。朕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
但大臣们都认为:“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请诛之以明大法。”
太宗只好对侯君集说:“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说罢,潸然泪下。侯君集也磕头表示服罪。
侯君集因谋反被杀,并没收了他所有的家产。临刑前,侯君集从容不迫,对监斩官说:“君集岂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尝为将,破灭二国,颇有微功。为言于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
太宗闻之,特意开恩,留下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将他们迁到岭南。
历史上的侯君集有三个儿子,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侯君集却只有一个女儿,如今犯了这等十恶不赦的重罪,侯家基本上也就算是破落了。
纵观侯君集一生,起步平庸,但在争战年代,始终效命于太宗,所以能够平步青云,后来率军远征,克敌制胜,确实有功于国,然而他又弃前功而构后罪,贪赃任性,直至图谋造反。
侯君集也确有宰相之才,魏征就曾向太宗推荐过侯君集,让他任仆射,并说:“国家安不忘危,不可无大将,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
但太宗认为君集喜欢自我夸耀,所以没有重用。
侯君集一直作为太宗的忠实追随者而备受器重。他和秦叔宝、尉迟恭不同,不是以骁勇而充当太宗的打手,他又和李靖,李世绩不同,他从头到尾都是秦府的人。同时,他的祖辈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的成员,这也是他受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玄武门之变中,侯君集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促使太宗的最终决策,并且是太宗进入玄武门随行九人之一。史称“建成、元吉之诛,君集之策居多”。这从事后的封赏也可看出,侯君集食邑千户,仅次于尉迟、房、杜、长孙几人,而在诸将之上。
太宗即位后,侯君集一直握有很大的兵权。贞观四年,又以兵部尚书参与朝政而入相。他虽然出身行伍,但是被重用后,开始认真读书,后来他还担任吏部尚书主持典选,工作比较出色,得到朝野的好评。
在原本的历史上,侯君集在贞观时期参与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是贞观九年由李靖总指挥的灭吐谷浑之战。他在此次战争中担任一支方面军的指挥官,积石道行军总管。战争初期,由于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实施坚壁清野的防御政策,致使数道唐军因补给不济而退保鄯州。
这时,鄯州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提出:“柏海近河源,古未有至者。伏允西走,未知其在,方马癯粮乏,难远入,不如按军鄯州,须马壮更图之。”
侯君集却以为不妥,他认为:“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山谷,克之实难。”
主张趁敌人未注意以精兵追击。这个提议得到主帅李靖的支持。果然,李道宗很快追上了伏允,大败之。后来李靖兵分二路,侯君集和李道宗负责南线战场,李靖、李大亮等北上,李靖部将薛万彻等追伏允至图伦碛深处,成功结束了战争。
这次战争充分显示了侯君集清醒的战场意识以及较出色的指挥才能。虽然侯君集后来担任过防御吐蕃的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等总指挥职务,但是最终另他成为李靖以后军队第一号人物的战争是贞观十四年灭高昌之战。
不过现在的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侯君集如同历史上一样,参与了第一次征讨吐谷浑的战争,但是征讨高昌的却变成了杜睿。不过剿灭薛延陀的一场大战,却成为了他人生的另一个亮点。
如果没有今天这件事情发生的话,或许侯君集的人生就完全不一样了,但是现在,一切的一切,说什么都太晚了。
太宗在听过了杜睿的总结报告之后,许久没有言语,最终只是疲惫的摆了摆手,道:“好了!这件事就交给太子处理吧!还有稚奴,他既然还没有犯错,就不要让他错下去了,那些相关的人,便让他们都安度晚年好了!你下去吧!朕想一个人待会儿!”
杜睿也没有过多的劝说,他知道太宗这一天的时间,太累了,累极了,关键就是他的心,不单单是累,还有痛。
多年相伴的老友谋反,自己的嫡亲儿子也要谋反,这对于一个几乎走到了人生尽头的老人来说,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圣上!还望善保龙体!”
太宗无力的点了点头,道:“好了!朕知道了!”
杜睿起身就要退下,刚到门口却又被叫住了。
“杜睿!稚奴……”
杜睿知道太宗是什么意思,太宗如今还在位,自然能保住稚奴的一条性命,但是他不在了呢?李承乾能不能饶过这个犯错的弟弟?
“圣上只管放心,晋王殿下只是受了小人的蛊惑,才生出了旁的心思,晋王总归还是好的!臣便是舍弃了这一生的功名利禄也会保住晋王殿下的性命!”
太宗闻言,欣慰的点点头,道:“承明啊!稚奴就拜托你了!还有……”
杜睿没等太宗说完,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说的:“李象,臣会留在宋国公府,让他成为臣的弟子,从今往后,他便不再是皇室的人,臣会悉心教导于他,让他日后成为一个学者,永远远离那些龌龊事!这件事太子殿下也应允了,臣未请示圣上,还请圣上不要怪罪!”
太宗看着杜睿,有一句话就在嘴边,却始终说不出来,最后只说了一句:“你下去吧!”
……
天牢之中,太宗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拖着病体来了,当两个韶华渐逝的男人再度碰面时,一个要生,一个要死,回忆起他们出生入死,终于长大成人的青葱岁月,这两个地位早已判若云泥的男人,会感到一丝悔意吗?
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
《新唐书》上这一评价显然含有贬义的成分,作者刘昫不知为何对侯君集如此怀有敌意。因为这一评价和侯君集一生的功业明显不符。也许刘昫仍然是出于成王败寇的惯性思维模式吧。就像青春期的项羽学书不成去学剑,学剑不成去学万人敌一样,在刘昫眼中的侯君集也是学“弓矢”不成,但出于“好矜夸”的习性,却常常“以武勇自称”,自称武勇就是一种“矫饰”,一种没有得到公认的虚假能力。
可是,恰恰是这种自称的武勇,使侯君集得以侧身太宗的幕府,随其四处征伐,成为太宗最为得力的左膀右臂,官做到了左虞侯,车骑将军的位置,封全椒县子。
按照刘昫的评价,大言欺世,缺乏实际才能的侯君集怎么可能建立如此的功业,甚至在他的鼎盛时期,还会有更加炫人耳目的业绩呢?由此可见,写史者的偏见严重威胁着青史的自我期许。
看着一脸颓然的侯君集,太宗的心里突然有了一丝不忍,毕竟是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了,太宗如何忍心看着侯君集落到了今天这步田地。
侯君集也知道是太宗到了,也不见礼,也不忏悔,只是背过身子,看着墙壁,掩耳盗铃一样的逃避着,或许此刻他的心里充满了羞愧。
“君集!朕来看看你,难道你都不愿意再看朕一眼吗?”太宗在王德和马宣良的搀扶之下,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
太宗确实病的很严重,再连遭打击,他的身子已经垮了,今天还能支撑着过来看看侯君集,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
过了半晌,侯君集才道:“罪臣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无言面对圣上!”
说着,侯君集的声音突然变成了抽泣,这个虽然人格上有严重的缺陷,但是却铁骨铮铮的汉子,最终还是没能忍住,流下了英雄泪。〖TXT小说下载:。。〗
太宗也是长叹一声道:“君集!朕也没想到你居然会走到了今天这么一步,如今当年的老兄弟们大多都已经物故,杜如晦,房玄龄,李靖,魏征,张公瑾,都没有了。君集!如果能赦免你的话,朕不会吝惜法外开恩,但是……你不要怨恨朕!”
侯君集自打决定要走这一步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他明知道自己的希望不大,但是为了唯一的女儿,他不能不走,只是听着太宗的这番话,他的心里还是忍不住阵阵酸楚。
“圣上无需为罪臣开脱,罪臣死有余辜,只是辜负了圣上的隆恩!”
太宗摇摇头道:“不!你没有辜负朕,你辜负的是咱们这些人一手打下来的大唐江山!君集!朕不想逼着你认罪,你是个英雄,英雄就应该有英雄离开的路,朕也不会让人审问你,让你平白的受那些小吏折辱,朕能为你做的,恐怕也就只有这么多了!”
侯君集听着,再也忍不住,转身跪倒在了太宗的面前,悲切的大声道:“圣上!臣有罪,臣有罪啊!”
太宗想要过去搀扶,但是身子却不听使唤,只能让马宣良过去,将侯君集搀扶了起来,道:“不说了,今天不说这些了,王德!让人取酒过来,朕要为朕的好兄弟送行!”
王德闻言,面色发苦道:“圣上!太医和驸马都叮嘱过,请您禁酒的!”
太宗大声道:“让你去取,你就去取,哪来这么多废话,朕今日就是要与我的君集兄弟再痛饮一番!”
王德没办法只得去了,临走之时,还不忘对着马宣良连连使眼色,生怕侯君集这个将死之人,突然暴起,做下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来。
酒被取了过来,太宗亲自给两个酒杯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