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极品闲人-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底灭族,消失的干干净净。

最后刘仁轨又趁势登录北海道,歼灭了虾夷人之后,将这个岛屿也纳入了大唐的版图之内。

战争总共持续进行了五个月之久,倭岛之上的烽烟才总算平静了下来,倭岛上的男丁足足给消减了三分之一还要多,除了一部分被留下来,在倭岛之上开采金、银、铜、硫等大唐急需矿产之外,余下的只等入冬之后,将全部被运往大唐,成为永无翻身之日的奴隶,在大唐从事最危险的工作,为他们的子孙赎罪。

至于倭国的那些皇族公卿,同样将全部被押解往长安,献俘于大唐帝国的太宗帝皇陛下。

终于,在到达了十月中旬,已经没有了台风威胁之后,在倭岛上征战了五个多月的将士们才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在杜睿的极力推荐之下,太宗的旨意也终于到达了倭岛,任命刘仁轨成为了倭州刺史,治理倭岛,并且开始提前为日后的移民工作作出准备。

……

在海上颠簸了数日,杜睿总算是回到了阔别大半年的大唐帝国,上岸之后,略作休整,便一路向西,过了洛阳,进了潼关之后,天际已经洋起了大雪,似乎向大唐将士们预示着,来年丰收的好兆头。

回到了国土的大唐将士们,也总算从嗜血狂战士的角色当中剥离了出来,一路上嘻嘻哈哈的,要是让旁人看见,很难相信,在倭岛的时候,他们每个人的手上至少都有几十个倭人的性命。

终于到得长安城外,杜睿强忍着赶回家中与妻儿团聚的渴望,率军先到了承天门,在哪里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几乎长安城的百姓都不顾冰天雪地,有的甚到赶到了城外,观看着这一只庞大到了极点的献俘队伍。

太宗就站立在承天门上,接受了倭国国主天武天皇的降书,当然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以天皇的身份出现了。

太宗先是历数了天武天皇的十大罪恶,接着宣布将其去国,封为子爵,杜睿在城门下听到太宗的这个决定,顿时眼睛都凸了出来,好家伙,太宗这也太小气了,大概还恼恨倭国窃据天皇之位,居然只给人家封了一个子爵,想想天武天皇,不!现在是天武子爵了,他那庞大的家族,一个子爵的俸禄,估计下半辈子只能喝粥度日了。

然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之后,早已归心似箭的杜睿,终于找了个机会向太宗辞行,飞奔着回了家中。

关于杜睿的封赏,实在已经是赏无可赏了,只能给他加了两千户封邑,说起来,杜睿的封邑在大唐,恐怕是无人能及了。

回到了家中,伊莎贝拉已经给杜睿生了一漂亮得如此瓷娃娃一般可爱的混血小帅哥,杜睿当即取名杜学武,产后显得丰盈了许多的伊莎贝拉见到杜睿的时候,哭得让杜睿这个天骨铮铮的硬汉都心疼的受不过,好不容易才把这可怜的西洋美人儿给劝慰住,家里哪一位妻子不是泪汪汪的。

宝钗也生了,生下了一对双胞胎,都是儿子,杜睿一手一个,喜欢的不得了,一个取名杜学义,一个取名杜学桢。

黛玉也给杜睿生了一个女儿,看着那粉雕玉琢的小脸,杜睿一样是欢喜无限,黛玉原本还因为宝钗生下一对双生子,而自己却生了个女儿怏怏不乐,见杜睿如此喜欢,才破涕为笑,杜睿当即取名杜兰若。

熙凤,元春,探春,麝月也给杜睿一人生了一个儿子,就等着杜睿回来取名,杜睿自然不推辞,这是当爹分内的事,一个取名杜学仁,一个取名杜学祁,一个取名杜学诚,一个取名杜学禹。

可卿生下的是个女儿,她可不想黛玉一样,生个女儿就愁眉苦脸的,杜睿看了也是喜欢的不得了,这个小丫头和她的母亲一样,天生的美人胚子,取名杜兰慧,盼着她长大之后,能像她的母亲一般蕙质兰心。

还有武媚娘,她一样生下的是个女儿,杜睿看过之后,取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名字,太平!

费尽心思的取好了名字,杜睿看着这一帮闹个不停的儿女,再看看一个个满眼含春的娇妻们,不禁一阵感叹,莫不成穿越了就要当种马。

这是杜睿的长子杜学文跑了过来,一把抱住了杜睿的大腿:“爹爹!”

杜睿大笑着将长子抱了起来,他离开的时候,杜学文才刚回晃晃悠悠的走路,话都不会说,如今连爹爹都会喊了。

杜学文倒是一点儿都不认生,伸手抓抓杜睿的耳朵,大笑起来。

杜睿见了,更是笑得不行,道:“好儿子!爹爹是个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元帅,你倒好,居然抓你爹爹的耳朵,当真有些胆量,看起来日后长大也是个能统兵打仗的!”

安康公主闻言,急忙将杜学文抱了回去,道:“我才不要让学文和你一样,整日里东奔西走,连家都顾不上,学文,学文,日后自然是要学文的!”

杜睿不理安康公主,笑着对杜学文道:“好儿子!那你自己来说说,日后是要做个书生,还是做个大将军!”

已经快三岁的杜学文眼珠子转了半天,很是骄傲的昂起了头:“孩儿以后要和爹爹一样,做个大将军。”

“嗯!吾儿豪言,为父甚慰,不愧是我杜睿的儿子,哈哈哈!”

杜睿很高兴,然后一个孩儿抱起来亲一番。

接着杜睿又换了衣冠去祭祀了祖宗,礼仪显得相当的繁琐,但杜睿并没有因为而不耐烦,在杜睿的眼里,恰巧是这样的仪式的潜移默化,还有其他方面的耳渲目染,才让华夏民族尊崇的仁孝礼义信刻进了骨子里,一直延续了数千年而不改。

想想后世那些在自己的父母跟前只知道伸手要钱,然后出去花天酒地,偶尔还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本事,养不起他这样的现在优秀时尚青年。

这样的言论若要是放到大唐,就是爹娘不抽你,不骂你,街坊邻里也绝对唾弃这种人渣,官府也绝对把这种没大没小,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畜生抓进牢里,判他个流配三千里的徒刑。

当天夜里,久别重逢,杜睿干脆就与众多妻妾同坐一个大屋里,绘声绘色地给她们描绘了离开的这些日子发生的经历,快到凌晨之时,妻妾们终是支持不住了一家子也就和衣而睡,似这等轻松的时刻,杜睿却是许久没有享受过了。

第三百五十二章 贞观二十二年

清晨,洒下的第一缕阳光驱散了长安的寒意,沉寂了一个晚上的国际大都市,渐渐有了些生气,率先热闹起来的便是东西两市,商贩们早早的起床,百姓们也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宋国公府之内,门房也敞开了大门,一众下人忙碌了起来,清扫的清扫,准备饭食的也开始准备饭食,在大管家杜贵的指挥下,按部就班的忙着。

去年杜仲这位忠仆也过逝了,为此杜睿还特意向太宗告了一个月的假,返回杜陵奔丧,自打重生以来,这位忠仆便一直维护着杜睿,虽然名为主仆,但事实上在杜睿的眼中,杜仲这位老人,和他的父亲没什么两样。

在杜仲过世之后,年岁也有些大了的杜贵也卸下了身上的担子,赶来长安,做起了宋国公府的大管家,杜家的七宝斋和海贸商务,杜睿统统交给了杜平原和韦铄打理,倒也井井有条。

“老爷可曾起了!”杜贵到了杜睿的院子里,看看房内还没有动静,叫过了一名侍女问道,“今日大朝,可不能晚了!”

侍女忙道:“老爷已然起了,洗漱过,便去了汝南公主的院子!”

杜贵点点头,转身走了,安排人准备车马,等着杜睿出门。

汝南公主的卧房之中,杜睿正坐在床头,和汝南公主说着话,自打开春以来,汝南公主的身子又病倒了,她原本底子就薄,生下杜兰馨之后,更是时常生病。

“睿郎无需为妾身挂心,妾身的身子自己知道,没什么大碍,再将养几日便好了!”汝南公主脸上始终都挂着淡淡的笑意,自己的身子不爽利,反而变着法的给杜睿宽心。

杜睿也知道汝南公主的病,并非哪种药石可以医治,这是自打娘胎里带出来的,除了安心修养之外,也没有旁的法子。

“你安心就好!前些时日,太子殿下还遣人送来了一株五百年的辽参,回头让宝钗给你调了,补上一补,你身子骨原本就单薄,别再亏了自己!”

汝南公主闻言,忙道:“不碍的!宝钗有了身孕,没得去劳烦她,小心动了胎气!”

汝南公主说着,神色不禁有些黯然,自打生下了杜兰馨之后,她就再没有怀孕了,看着姐妹们一个个都有了自己的子嗣,她虽然不嫉妒,却也不禁有些心焦。

汝南公主的心思,杜睿当然知道,接着又宽慰了一番,便唤上杜平生,一同除了府门,上车赶着去上朝了。

如今大唐帝国业已走进了贞观二十二年,杜睿重生到这个时代也已经十八年了,从当初的一个旁观者,只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华夏王朝带来一些改变的小青年,如今已经成了官居极品的朝中大员,杜睿确实将自己当成了这个时代的一员。

尚书令,梁国公房玄龄也故去了,这位老臣为大唐呕心沥血了一辈子,终于人力不敌天数,还是撒手人寰,病重期间,太宗曾几次过府探望,君臣两个执手相顾,几次潸然落泪。

房玄龄去世之后,太宗亲自为之扶陵,朝中文武百官尽皆带孝,辍朝三日,能有这份哀荣,房玄龄也称得上是不枉此生了。

大将军李靖也不在了,纵观华夏历史,能像李靖这般得了善终的宿将,他大概是第一人,一向知进退,明哲保身的李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几乎足不出户,即便逢年过节,杜睿过府探望,李靖也从未见过,直到过世前,这师徒两个才有机会,见上了一面。

直到此时,李靖对杜睿说过的每一句话,他依然牢记在心一一为人臣子者,只要牢记一个正字,便可无往不利,尔少年得志,难免狂疏,而今位极人臣,更当检点自身,勿使身置险地。

在被李靖请去的时候,杜睿还以为这位老将军会有事要交代,却不曾想到,李靖会说出这么一番话来,完全就是一个长辈对晚辈不放心,给予的叮咛。

故人已去,物是人非!

贞观一朝,走过了二十二年之后,如今朝中的老人已经渐渐物故,年轻一辈趁势崛起,也正是有了这种新老交替,大唐帝国才能继续以现在的势头,不断的发展下去。

就好像杜睿一样,当年的少爷,也已经变成了现在的老爷,虽然还未到而立之年,可也是儿女绕膝了,长子杜承学都已经六岁的年纪了,等再过些时日,杜睿便打算送他进太学,不过这小子确实不是个做文章的料子,反倒是对兵书战策颇感兴趣,或许这小子将来还真能像杜睿一样,成一个名动天下的大元帅。

不过杜睿这一身才气,倒也不是没有继承的人,长女杜兰馨虽然只有五岁,然却已经展现出了不错的天分,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能在自己的女儿当中,培养出个才女,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正想着,车已经到了承天门,杜睿下车走了进去,在班值房内,已经有人先到了,和以往一样,还是长孙无忌,不管后世对长孙无忌的评价怎样,说他擅权也好,跋扈也罢,至少在这满朝文武当中,说到勤勉,便是杜睿也是远远不及的。

“长孙大人!有礼了!”杜睿非但品级低于长孙无忌,更是晚辈,自然是要上前行礼的。

长孙无忌微微睁开了半眯着的眼睛,也不起身,坐着对杜睿一拱手,道:“杜大人!有礼了!”

房玄龄病故之后,原本都以为长孙无忌能接任尚书令,即便不是长孙无忌,也该是杜睿,可是让谁都没想到的是,太宗居然任命了褚遂良担任尚书令,长孙无忌依然还干着他的尚书右仆射。

说起来,杜睿和长孙无忌也分属平级,在岑文本过世之后,杜睿又坐上了尚书左仆射,兼任总参谋部部长,原先的总参谋部部长李世绩则被擢拔为中书令。

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只是当面却还能维持应有的体面,私下里再怎么争斗,至少表面还是一团和气。

两人就着茶道说了一阵,倒也算得上融洽,班值房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一直等了一刻钟的时间,才有值守太监走了进来,道:“文武百官,上朝……”

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厢,文官以褚遂良为首,武将则以杜睿为首,排班走进了太极殿,如今太宗的年岁也大了,原先一日一朝,也改成了现在的三日一朝,平日里有什么政务也大多都交给了太子李承乾料理。

“臣等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臣山呼万岁,安坐在龙椅之上的太宗虽然年纪大了,却依然精神矍铄,威严更盛往昔,平摊着双手,虚托了一下,道:“众爱卿免礼平身!”

“谢圣上!”

王德佝偻着身子,上前一步,拉着长音高声道:“圣上有旨,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褚遂良第一个走出了班列,对着太宗躬身一礼道:“臣褚遂良有事启奏!”

太宗道:“爱卿有事,尽管道来!”

褚遂良道:“启禀圣上,江淮,山东百姓移民辽东,漠北,三韩,倭州之事操办一年以来,经查报,各地官员为其功绩,多有扰民之举,现已查明,莱州知府蔡元章,强拆民居,迫使百姓三百六十户移民,另有惠州知府丁德沛,贪污移民补偿款项,攻击七十五万两白银,卷宗已至刑部,大理寺,还望圣上严惩犯事官员,以平民愤!”

太宗闻言,眉头顿时紧锁起来,道:“刑部尚书,大理寺正卿!”

“臣在!”

刑部尚书薛养言,大理寺正卿杜痒盛闻言,赶紧出班。

如今薛养言因为政绩卓著,已经被提拔成了刑部尚书,至于杜痒盛则是杜睿的一个弟子,和狄仁杰一样,专门喜欢刑狱断案之事,在外任做了一任知县,又做了两任知府,被举贤不避亲的杜睿推荐给了太宗,担任大理寺正卿的职位。

对于官员扰民,害民,太宗一向深恶痛绝,特别是贪贿这一项,更是太宗不能容忍的,如今大唐国力鼎盛,官员的薪俸也为历朝历代最高,这还是太宗接受了杜睿的建议,高薪养廉,要是这样还不能平息官员的贪欲,那就只有杀之一途了。

“褚遂良爱卿所言,是否属实!”

薛养言和杜痒盛对视了一眼,还是薛养言道:“此时卷宗以至刑部,臣也曾派人四处调查,确实无误,共查有害民,扰民,贪贿官员二十七人,其中以蔡元章,丁德沛两人最甚!”

“啪!”

太宗闻言怒极,拍案而起,厉声道:“好大的狗蛋,朕自登基以来,于百姓尚且休养生息,安抚为主,时刻不敢忘却民生艰难,那些人读圣人之书,食朝廷俸禄,却敢如此胆大妄为,实在是可忍孰不可忍,杜痒盛!你身为大理寺正卿,此事便交由大理寺料理,你来说说,此事该如何料理!”

杜痒盛躬身道:“启禀圣上,蔡元章等人所犯罪责,根据《大唐律》,官员贪贿百两以上,即判斩刑,经查实丁德沛等十三人贪贿之罪证据确凿,当判处斩刑,其后人三代之内,不许科考。蔡元章等十四人,虽有扰民之举,却罪不至死,可判革职,永不叙用。”

太宗闻言,眉头又是一皱,显然对杜痒盛的判罚并不满意:“蔡元章等人强拆民居,强逼百姓迁移,难道还不能判罚斩刑吗?”

杜痒盛依旧面色淡然,道:“启禀圣上,蔡元章等人虽有扰民之举,然移民乃国之大计,其也算是奉命行事,只是不能体察下情,手段激烈了些,却也罪不至死!”

太宗道:“蔡元章强拆民居,致使百姓生怨,扰民,害民,一律判处斩刑!”

太宗一言而决,直接顶了蔡元章的死罪。

可杜痒盛却一点儿也不推让,强辩道:“圣上此举不符合大唐律法,臣不能领旨!”

《大唐律》经过杜睿的反复修缮,如今已经完善了许多,新法颁布之时,太宗曾有过明言,今后无论是谁,均需以《大唐律》为准,任何人未经圣命,不得擅改。

太宗见杜痒盛居然敢抗旨,心中顿时有些火大,如今大唐强盛,太宗的威势也是越来越重,文武百官轻易不敢违逆太宗的意思,便是杜睿平日里要劝谏太宗,也要绕着弯子,先把太宗给哄高兴了,然后才能说。

杜睿看着杜痒盛这个学生,心中不禁一阵苦笑,这个学生还真是个臭脾气,在他的眼里,这天底下就没有比《大唐律》更为尊贵的东西了,不过杜睿在苦笑之余,却又感到了欣慰,《大唐律》乃是一国的律法,即便是太宗也不能擅自更改,这可是根本原则问题,杜痒盛能坚持原则,显然他坐在现在这个高位上,是非常合适的。

“杜痒盛!你敢抗旨不成!”

杜痒盛见太宗面色不善,却丝毫不惧,道:“臣依法办事,官员犯法,《大唐律》自有定断,如今圣上因一时之怒,擅改《大唐律》,罔顾国法,臣不敢奉命,否则《大唐律》将形同虚设!”

“你……”太宗见杜痒盛话里话外,分明就是在说,他这个皇帝罔顾国法,是乱国之举,更是怒不可遏,“好大的胆子,杜痒盛,难道你以为朕就没有治你的法子!”

杜睿的这么多学生当中,冯毅最为稳重,而杜痒盛则是个一等一的牛脾气,只认死理,一旦认准了一件事,便是九头牛都拽不回去。

“圣上为君!自然有惩治微臣的法子,然大唐国法不能乱,圣上若是当先敢于司法,乃是乱国之举!”杜痒盛张嘴就是石破天惊,一番话说得人人侧目。

人们看的不是杜痒盛,而是杜睿,果然是杜睿教出来的学生,出手就是不凡。

“好!好得很!”太宗面色铁青,盛怒道。

杜睿也是心下一沉,正想要求情,他可不能坐视自家的学生被太宗一怒之下给砍了脑袋,可还没等杜睿说话,龙椅上的太宗皇帝突然又笑了,在场众臣见状,都是一头雾水,谁也猜不透这个喜怒无常的老爷子又要干什么。

“好得很!杜痒盛!说得好,律法乃治天下之本,便是朕这个皇帝也不能擅改,杜痒盛,你能坚持原则,好得很!便依着你的意思处理此事。”

谁也没想到太宗居然说出这么一番话来,阶下的杜睿和杜痒盛也都楞住了,旁的人不知道,此时杜痒盛的后背都已经湿了,他虽然脾气倔强,坚持原则,可毕竟能坐到这个位子上,也不是个傻大胆,要是太宗一怒之下,当真见他给砍了脑袋,他也是没辙,好在太宗是个明君,总归有惊无险。

太宗面色全然不像方才的严厉,看着杜痒盛道:“以前朕有魏征,可称之为诤臣,如今你可继承魏征的衣钵了!”

将杜痒盛比作魏征。

太宗这句话顿时让那些言官心中打翻了五味瓶,他们负责监察百官,进谏奏报,可谁也没得到过太宗这么高的评价,魏征是谁?那可是贞观一朝,鼎鼎有名的倔驴子,他们都继承不了魏征的衣钵,现在居然被杜痒盛这么一个后辈给抢了去,这让他们如何不嫉妒。

……

散了朝,杜睿刚一出太极殿,便叫住了杜痒盛,两师徒面面相对,半晌无言。

“恩师可是要让学生改改脾气?”杜痒盛率先打破了沉默。

杜睿闻言,笑道:“到没有这个打算,痒盛!你坚持原则,维护大唐律法,不惧皇权,为师心中甚慰。”

杜痒盛闻言,不禁有些激动,他们这些杜睿门下的弟子,最为渴望的不是身居显位,光耀门楣,他们最为渴望的就是得到杜睿的肯定,杜痒盛当年在杜睿门下就学之时,杜睿便对他要求极为严格,按照他在外任职之时的功绩,早就有机会调回长安,可却被杜睿一直压着,这让杜痒盛也曾有过怨言,可是后来,他能身居大理寺正卿,却又偏偏是得了杜睿的举荐。

“恩师的教诲,学生始终牢记于心!”

杜睿笑着摆了摆手,道:“你做得虽然没错,但是方式却错了,圣上身为一国之君,我等臣子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维护圣上的威严,而今你在朝上抗辩,虽是为了维护大唐司法公正,可是却也有失臣子之道,为师不愿你做魏大人那般诤臣,为师只愿你能作一良臣!你好自为之!”

杜睿说完,转身便朝着太子东宫的方向走了过去,杜痒盛在原地愣了半天,才想明白了杜睿的意思,对着杜睿的背影长施一礼。

“恩师教诲,学生不敢一刻忘记!”

杜睿走着高声道:“勤于政事,好自为之!”

第三百五十三章 良友

早朝上发生的一切,让杜睿非常欣慰,这么多年以来,他立志改良大唐,使这个华夏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得以长久存在下去,通过今日早朝上发生的事情,看得出,已然初见成效。

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虽然都奉行儒教,然却都是依法治国,律法为一国之根本,只有律法完善,且能让天下人遵守,长治久安自然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而自古以来,律法都有一个天生的敌人,那就是皇权,皇权至高无上,可以任意践踏律法,这样事,时有发生,多不胜数。

而如今太宗能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率先表明皇权不能凌驾于律法之上,算是给大唐的后世君主开了一个好头,只要能贯彻下去的话,法家历代所追求的梦想,就不难实现了。

如果当真能照此发展下去,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在大唐便能实现君主立宪,实现封建王朝朝着资本主义王朝的转变。

在太子东宫之中,帮着李承乾处理了半日政务,杜睿便告辞出宫,如今李承乾已经年近而立了,太宗因为身体状况不佳的缘故,将越来越多的政事的都交给了李承乾来处理。

李承乾也随着年岁渐长,变得愈发稳重,处理起政事来也愈见圆滑,只是自家事时常让他烦心。

自打武京娘被立为侧妃之后,李承乾与太子妃海棠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激化,特别是在武京娘接连给李承乾产下了两子,李宏和李宪之后,更是爆发的难以收拾。

现如今太子妃时常不在东宫,对此太宗也是微微有些不满,他不满的不是海棠善妒,而是对李承乾有些不满,一家不净何以治天下。

杜睿也是反复劝说了数次,可旁的事李承乾对杜睿言听计从,偏偏这件事根本就听不进去,杜睿也是无可奈何,还在太宗只是微微有些不满,倒也不至于为难武京娘,反倒是对武京娘生下的一对孙儿,格外喜爱。

出了承天门,看着天色有些阴霾,杜睿上了车。

杜平生道:“老爷!可是要回府!”

杜睿道:“不!去泸州伯府!”

泸州伯便是马周,自贞观二十一年以来,便缠绵病榻之上,自请卸了中书令的职司,杜睿与马周是至交好友,对马周,杜睿也是深深的惋惜,原本在太宗的计划当中杜睿和马周这两个少壮派,可都是将来的托孤之臣,谁想到天不假年,马周正值壮年居然病倒了。

马周在历史上,虽然生命不显,但是在唐初的政坛上,确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世代贫寒的农民家庭,胸藏济世之才,却一直很不得志,来到了长安准备大展才略,可囊中差涩,住在客店里,经常被店主冷落讥笑,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得到了一代雄主太宗皇帝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也有了用武之地,为贞观一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唐初,虽然也开启了科考制度,但是因承袭魏晋遗风,没有身份背景很难得到机会,但是马周这么一个出身寒门的大才子却在唐初的朝堂之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马周自小就十分好学,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通读了很多的史书,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在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了。然而他生性豪放,也有些怪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

高祖武德初年,马周终于出仕,当上了邻郡的一名低级文职人员,可他认为这对他是大材小用,做的很不开心,整日里以饮酒为乐,不务正事。这一点很象三国时期的名士庞统,可庞统得到了诸葛亮的推荐,马周的狂放不羁却受到当时博州刺史达奚恕的责骂,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马周一怒之下挂冠离职,周游山东一带。后来,他来到了国都长安,他知道太宗是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明主,如果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可是马周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新丰小城的时候,因为身上的钱不多,住在一家低档的旅店里,还经常拖欠店钱。店主对马周冷眼相待,经常出言不逊,马周也不介意,有一次,马周让店主拿来一斗八升的酒来,独自豪饮,一个人也不要菜佐酒,一次喝下了如此多的酒,把店里的人都惊呆了,店主也看出了他不象一般的人,也不再难为他了。

不久,他来到了长安,面对举目无亲的他乡异地,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他通过一些途径投靠了当时的一位官职也不太高的中郎将常何,在常何的门下做了一个门客,好在常何为人比较正直,对马周也很照顾,马周就这样在长安安下身来。

苦心人,天不负,命运之神终于垂青了这位胸怀大志的青年人。贞观五年,太宗要求在朝官吏每人都要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是个武将出身的,不会舞文弄墨,见皇帝要他写文章,不禁着急起来。

马周得知了这个消息,便本着报恩的想法,主动提出替常何写这篇文章,常何很高兴,便让马周代自己写。过几天,常何把马周缮写的这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呈给了太宗观看,太宗看过后大吃一惊,他知道常何不善长文才,怎么也能写出这么透彻的文章来。他有些不相信这是常何写出来的,便问常何这倒底是不是他写的,常何为人诚实,没有冒功,便老老实实的对太宗说:“臣没有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马周代臣写的。”

太宗一听常何门下居然有这么一个奇才,很高兴,便产生了立刻想见见这位人才的想法。他想到做到,命人到常何府中将马周叫来,可没想到马周架子还很大,被派去的侍从一个人回来了。

太宗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再次派人去请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这位性格高傲的马周请到了皇宫。马周感觉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便高兴的来到了宫中,太宗见到了这位穿着普通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时,就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便和颜悦色的和马周谈起了当时政治局势以及为政之道。马周侃侃而谈,从古至今的为政得失谈的非常细致,让太宗大为惊叹,直叹相见恨晚。立刻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虽然官职很小,可是,以马周的真才实学及太宗对他的赏识,升迁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果然没过一年,马周就当上了权利很大的监察御史,太宗对他也十分信重,为了表扬发现马周的常何,太宗还赐给常何三百匹锦帛。

马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十分感激太宗的信任,觉得自己得到的不仅是高官厚禄,更得到了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尽其所学为大唐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马周不单单是一位能臣,还是一位诤臣,他曾对太宗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