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极品闲人-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年,天武天皇还颁布了肉食禁止令,从每年农历的5月3日开始到10月27日之间保护幼鱼、禁止食用五畜之肉。之后的日本除了爱吃鱼肉和海产品之外渐渐养成了不吃畜、禽肉的习惯,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才有所改变。

同年10月,天武天皇准许诸王以下初位以上的皇族、大臣拥有兵备。

在原本的历史上,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之后,当即派遣使者来到日本,天武天皇也向新罗派遣遣新罗使,与新罗保持外交联系,因此与当时同新罗对立的大唐断绝外交关系。同年,天武天皇规定畿外的人也可以入京作官,首先作为兵卫负责宫城的警护。

天武天皇七年,天武天皇制定官吏的勤务评定和官位升进相关的考选法。同年,天武天皇整顿食封,凡诸王、诸臣食封,“除以西国,相易给以东”,通过移封削弱贵族在地方的势力。

天武天皇八年,巡幸吉野时,为避免发生皇位继承之争,即曾召草壁皇子、大津皇子、高市皇子、川岛皇子、忍壁皇子等皇子,对天地神祇盟誓,不分嫡庶,效忠天皇,永不悖忤,和衷共济,千载安宁。

天武天皇九年,天武天皇规定贵族享有食封“先后限三十年”。

天武天皇十年,天武天皇于广濑野设行营,亲王以下群卿参加兵备检阅。同年,天武天皇命栗田真人、伊吉博德编纂《飞鸟净御原令》,第二年8月完成,令共二十二卷,律未完成。

此外,在孝德朝、天智朝开创的律令体制,因受地方豪族抵制,长期未能实行,至天武朝始逐渐在全国推行。天武朝也并非依靠专制皇权推行律令体制,主要是由于地方豪族势力日趋衰落,加之,律令制本身并不完全否定豪族对其属民的支配权。实际上,国家只是从制度上使部民、家部变为“公民”,而且,依然是依靠地方豪族保留对其属民的一定隶属关系而实现其统治的。由于豪族的阶级分化,致使其统治区域内的实权逐渐转入中小贵族手中,有可能使中央权力介入。由于实行五十户一里制,当地贵族原有的传统利益仍可维持原状不变,这正是日本律令制本身所具有的双重特性。

天武天皇十二年,天武天皇下令位阶区别的颜色显示由原来的冠的颜色改为朝服颜色。同年,天武天皇取消食封制,见亲王以下诸臣,其食封悉“更返于公”,从而,彻底消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经济特权。同年,草壁皇子开始辅政,参与编纂律令,并令舍人稗田阿礼等整理《帝纪》、《旧辞》,“消伪定实”,编撰国史,以奠定“邦家之经纬,王化之鸿基”。同年,由朝廷任命僧正,僧都、律师,实行僧纲制度,加强了对僧尼的统一管理。日本最古老的货币“富本钱”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发行的。

天武天皇十四年,为“更改诸氏之族姓”,天武天皇制定“八色之姓”,即真人、朝臣、宿称、忌寸、道师、臣、连、稻置。通过“八色之姓”,对旧氏族加以调整。“真人”多授予原公姓氏族,“朝臣”多授予原臣姓氏族。旧“连”姓中,五十氏升为第三等“宿弥”,十一氏调为第四等“忌寸”。原属“伴造”级旧族长,亦均纳入氏姓序列。其结果使氏族进一步趋向分化,促使其与皇室之间的从属关系进一步加强。制定“八色之姓”,提高皇族地位,巩固与加强了天皇制专制统治。实行“八色之姓”制度,也是为使旧的氏族制与新的官僚制等级身分相适应的一种尝试。由此可见,可以从具有氏族制与官僚制双重性的侧面,理解日本古代律令制国家的特征。综观律令制国家发展进程,天武朝应属日本律令制国家的创业期或形成期。

为了明确地方的支配体制,天武天皇在位期间还积极推进了地方的行政组织建设。

在天武天皇患病期间,诏谕凡天下之事,不问大小,悉启奏皇后及皇太子。这是他吸取“壬申之乱”教训,担心后事的安排。

天武天皇十四年,天武天皇更改爵位之号,增加阶位等级,扩大冠位至四十八阶。为勤于政务的官人晋升和拨擢有战功的一般官兵提供条件。根据新爵位制,授予草壁皇太子净广,大津皇子净大贰及高市皇子、川岛皇子、忍壁皇子等不同爵位。其他诸王、诸臣亦先后授爵,其中,包括唐人、百济人、高丽人,凡一百四十七人。

同年,下诏诸国:“每家均建佛舍,以便礼拜供养”。宫廷聘奉僧尼,巡幸寺院,供养珍宝。天武朝将宗教纳入国家政治轨道,从而,赋予天皇统治以宗教权威,实为日本天皇神格化之滥觞。

天武天皇还擅长占星术,再加上当时阴阳之道等在律令国家的大唐和新罗也很盛行,受到这些影响,天武天皇设置了占星台和阴阳寮。建造了为祈祷皇后病愈的药师寺。

天武天皇病逝,皇后临朝称制,也就是后来的持统天皇。

纵观天武天皇统治期间的日本,他也称得上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特别是对国家的秩序改革方面,他所作出的努力,结束了日本贵族专权,皇权被严重削弱的现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日后天皇一脉的所谓万世一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些都只是原本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现在历史已经因为救援百济大败亏输,天智天皇被杜睿一剑砍了脑袋,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壬申之乱没有发生,天智天皇的长子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出生,天智天皇便在杜睿的手下送了性命,天武天皇登基也称得上是名正言顺,但是此时他要面对的确是一个比原本历史上更为糜烂的国家。

面对着隔海相望的强大帝国,倭国上上下下都是一派惊悚,无论是天武天皇还是那些贵族,他们都知道,一个侵略性极强的大唐帝国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的,报复随时都有可能会到来。

天武天皇在继位之后,也曾尝试着和大唐改变敌对的关系,但是如今三韩已灭,他纵然是想要找人说和都找不到,往大唐派了几批遣唐使,希望可以以请罪的方式,让大唐放过他们这个“蛮夷小邦”,可人还没等上岸,就被大唐的军舰逼了回来。

天武天皇知道,大唐已经断绝了一切和好的可能,等待倭国的只能是大唐疯狂的报复。

一想到这个,天武天皇就阵阵头疼,一个强盛到了极致的大唐,绝对不是他们这个小小的倭国所能对抗的。

天武天皇的皇后是当初抚养他的凡海氏家的女儿,在被带到飞鸟城,继承天皇之位之前,他不过就是伊势海边,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民,从来都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登基成为这个国家的主宰。

登基之后,他也确实曾有过力挽狂澜的伟大梦想,但是面对这个糜烂的国家,面对外部巨大的威胁,他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每天躲在里居唉声叹气。

“陛下!阿毕麻吕和村国男依两位大人到了!”

天武天皇的眼睛一亮,急忙道:“快快将他们两人宣进来!”

阿毕麻吕和村国男依两人是天武天皇继位之前,最早追随他的两个家臣,也是落魄贵族出身,两人颇通军略,很有胆识,十分得天武天皇的信任,继位之后,便将两人召入了飞鸟城,担任要职。

都不等两人行礼,天武天皇便急切的问道:“此行如何?”

阿毕麻吕和村国男依两人对视一眼,默默的摇了摇头,这让天武天皇满是期待的一颗心顿时沉了下来。

“他们还是不肯答应吗?”天武天皇的声音都带着点绝望了。

阿毕麻吕闻言,心中也是一痛,眼圈泛红道:“陛下!那些贵族都是鼠目寸光之辈,臣对他们说,陛下要施行军政统一,来抵御唐国,结果那些贵族都为一己之私,担心陛下收缴他们的权利,怎么都不肯将自家的部署交出来,还扬言……”

天武天皇皱着眉道:“他们还说什么?”

阿毕麻吕咬了咬牙,道:“他们说,比起唐国的报复,陛下的手段才更让人担心!”

“混蛋!”天武天皇愤怒了,一脚将旁边的小几踹了出去,大声咆哮起来,“都是一些鼠目寸光之辈,如今唐人的报复就在眼前,他们却依然只顾及着自家的利益,难道他们就要眼睁睁的看着三韩之事,在大和重演一遍吗?”

三韩一战大败,天皇直属的军事力量损失殆尽,如今天武天皇纵然是想要整军备战,可手下居然连一支像样的队伍都凑不出来了,这么窘迫的一位天皇,纵观倭国的历史,也是绝无仅有的了。

像后世那些被公卿,幕府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天皇,虽然手中没什么权利,但至少表面上还保持着尊荣,现在呢?整个倭国大概都没有几个人将他这个天皇放在眼里了。

阿毕麻吕和村国男依两人也是沉默不语,他们都只是落魄贵族出身,手上无兵无权,纵然是想要帮着天武天皇重振皇威,也没有这个实力。

“陛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天武天皇苦笑道,“你们难道不知道唐人根本就不会给我们这么多时间了吗?”

大唐和倭国虽然已经断绝了来往,但是大唐的一些情报,天武天皇还是能查探得到的,大唐之所以没有在三韩之战结束之后,立刻对倭国实施报复,不过是因为海军战船不齐,如今在大唐的登州,和原本新罗的仁川港,都在建造战船,一旦战船齐备,等待倭国的将会是灭顶之灾。

要是一般的报复,倭国还能承受,大不了被唐人发泄一番,再倾尽全国之力,配给军费损失,而后卑躬屈膝的祈求大唐的原谅也就可以了,这些都不是不能忍受的。

可是如今大唐如此大规模的建造船只,目的已经很明显了,大唐这是要大兵压境,彻底剿灭倭国,或许还会像对待三韩一样,将倭国之人诛灭殆尽。

一想到这个,天武天皇就感到不寒而栗:“你们……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阿毕麻吕苦笑道:“陛下!事到如今,也只能祈求天照大神的庇护了!皇室的财政已经枯竭,陛下纵然是有心征召军卒,也没有这个可能,各地的贵族大人们,又为了一己之私,不愿意将手上的军力交给陛下,一旦唐人来攻……”

村国男依接着道:“一旦唐人来攻,那些贵族各自为战,只有被一一歼灭一途!”

天武天皇听着,越来越气愤,怒吼道:“都是大和的蛀虫,大和要是灭亡的话,他们统统都是罪人!”

天武天皇发泄完,君臣三人又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之中,面对如此窘境,此时恐怕就是倭人信封的那位天照大御神从高天原下来,也抵挡不住唐军的怒火了。

“陛下!”村国男依突然开口了,“或许我们还能在唐人的身上再努力一次!”

天武天皇闻言,皱眉道:“唐人根本就不给我们机会,朕也曾派了几批人过去,但是连三韩的土地,唐人都没让我们登上!”

村国男依道:“臣也知道,可是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了!如今唐人正在他们的登州建造海船,随时都有可能会入侵扶桑列岛,若是我们什么都不做的话,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但目前来说,我们至少还应该再努力一下!”

天武天皇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各地的豪族根本就不听他的号令,天皇手里没有兵将,纵然是有再大的雄心壮志,也无能为力。

“我们应该怎么做?”

村国男依道:“唐人自诩天朝上国,一向视我等为蛮夷小邦,唐人要攻伐我国,也不过是为了报一时之怨,要是我们能诚心请罪,唐人的皇帝一向好大喜功,未必就当真会劳民伤财的与我们为难,但是,为了消除唐人的怒火,我们不得不倾尽国家所有的财富,再从各地甄选美女,贿赂唐人的大臣,这样或许能保住社稷!”

天武天皇闻言,沉思了一阵,觉得村国男依说得也算是有道理,让那些豪族出兵,他们不答应,可要是让他们出些美女的话,他们自然没什么可拒绝的,毕竟抵御唐人的进攻,对他们也有好处。

“好!村国男依!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做,为了皇国的未来,朕!拜托了!”

村国男依闻言,也连忙行礼,口称:“为了大和,为了天皇陛下,臣万死不辞!”

第三百四十二章 登州军港

大唐贞观十八年初,赶在上元佳节之前,杜睿一行人总算是进入了登州城,这一次太宗征伐倭岛的决心极为坚定,甚至都没经过朝议,直接通过总参谋部下达了战争的命令,杜睿总参谋部侍郎的职衔被解除,太宗任命其为平倭道大总管,总领军务,征伐倭国。

以往杜睿每次出征必定随行的苏麟,秦束等人,这一次都没能成行,太宗另外只派契必合力为平倭道副总管,薛仁贵,刘仁轨随行,战将百员,战船三千余艘,兵士十五万,其中水军五万,步军五万,马军五万,杜睿的三个徒弟,欧阳延嗣,毛亮,冯毅也随军出征。

登州原本只是一个靠近大海的城市,因为太宗大力发展海军的关系,这里也得到了急速的发展,如今已经俨然有了大都市的景象。

杜睿一行人到时,登州知府已经在城门处恭候着了,刘仁轨,薛仁贵也从三韩都护府处赶了过来,早先被杜睿派来的张言硕,杜承学也一并在场。

杜睿临近下马,对着登州知府一拱手,道:“知府大人,本帅有礼了!”

那登州知府也是个心明眼亮的人,知道杜睿如今是朝廷里一等一的大红人,哪里还敢托大,连忙躬身行礼,道:“大帅客气了!大军军营已经安排齐备,大帅的府邸也已经打扫干净,这就请大帅进城吧!”

杜睿摆了摆手,道:“大人不必如此麻烦,本帅身为三军统帅,理当与将士们住在一起,那府邸就算了,若是有事,本帅自会知会大人,这便请大人派人带我等去军营歇息便好!”

登州知府闻言,脸上顿时一阵不自然,他原本想着趁着杜睿此次将大军驻扎在登州之机,好好巴结一番,特意将自家的府邸腾了出来,给杜睿歇脚,谁料到杜睿居然丝毫不领情,让他的马屁拍到了马脚上。

不过杜睿官居极品,更是太宗的女婿,当朝重臣,他如此说,登州知府也不敢说什么,只得亲自引着杜睿等人到了军营。

登州知府这边刚走,杜睿便聚齐众将升帐议事,此次征伐倭国,杜睿心心念念的可是盼了很多年了,一想到前世众多愤青的夙愿,如今就要在他的手里实现,杜睿就忍不住一阵激动。

将倭岛地图铺开,众人纷纷围了上来,此时的倭国和后世的日本相比还要小了不少,至少琉球还没有被倭国变成冲绳,北海道也还在虾夷人的手上,倭国统治的区域只有九州,四国和中国地区,其中中国地区的北部也不为倭人所有。

三岛上的几个后世主要港口也都被杜睿给标注了出来,杜睿伸手指着地图,道:“此番征伐,本帅意欲兵分两路,刘仁轨,薛仁贵!”

“末将在!”

杜睿接着道:“你二人为一路,率军由仁川出发,直抵倭国九州岛萨摩番,而后由南向北,经略地方。本帅自为一路,由登州出发,经倭国的濑户内海,抵纪伊番,直取倭国都城藤原京。”

杜睿说完大体方略,又开始给众将介绍倭国本土的民情,军力等方面:“倭国虽说也有国主,但各地番主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我军虽只有十五万,但是只要利用好了,这些番主之间的矛盾,便不难成事,况且此时倭岛蒙昧,武备不兴,虽民风彪悍,却也不是我大唐将士的对手。”

薛仁贵在一旁问道:“大帅!不知此番出征,对那倭人如何料理!”

杜睿闻言,不禁一皱眉,这件事他也思索了很长时间了,按他的本意,那个肮脏的民族就应当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的好,可在辽东,三韩的两番痛杀,已经让他成了那些老夫子口诛笔伐的杀人狂魔,今番要是再杀的话,恐怕那些孔家门徒又要搅扰不休了。

薛仁贵也看出了杜睿的犹豫,忙道:“大帅不必挂心,想两国征战,互有死伤,也是常事,既然那倭人彪悍,定然是不会轻易投降的,末将便替大帅料理了!”

薛仁贵这话分明就是在说,剿杀倭人,要是让朝中那些掉书袋的老夫子们知道,责任他一人承担就是。

杜睿闻言,摇头道:“本帅为三军主帅,所有军令皆由我而发,此番征讨倭国,旨在报其在三韩助百济,拒天兵之仇,众将听令!”

众人闻言,纷纷起身站好拱手闻令:“末将在!”

杜睿的面色也陡然变得冷峻,道:“倭人不奉王化,轻慢我大唐,又襄助百济,抗拒天兵,罪在不赦,此番征战,杀无赦!”

“末将尊令!”

一声爆呵在杜睿的中军大帐内响起,这也就意味着,倭岛之上很快就会刮起一阵腥风血雨,等到风雨停歇之后,倭人这个种族还能不能继续存在这个世界上,可就是个大问题了。

战船已然齐备,但一场国战,尤其还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次跨海远征,却还需要做很多准备。

杜睿倒也不着急,只是让冯毅几人日夜操练水师,等着开春之时,才大举进兵,这时节,还是隆冬天气,海上风浪极大,杜睿可不想像元世祖忽必烈那样,被几阵所谓的神风,给折腾的壮志未酬身先死。

杜睿每日操练士卒,日子过的倒也算清闲,可是忽一日,那位登州知府却给杜睿找事来了,原来是一个倭国的使臣,突然到了登州,也不知使了什么手段,居然走通了登州知府的门路,找到杜睿的军营来了。

杜睿原本不想见,但是突然又改了主意,要是能从这个倭国使臣的口中套出点儿倭国内部情报来,也算不错。

村国男依在登州知府的带领下,战战兢兢的走进了杜睿的中军大帐,一路上走来,看着那些如狼似虎的大唐军卒,他就不免阵阵胆寒。

村国男依很清楚要是打起来的话,倭国取胜的机会微乎其微,更何况如今各个豪族藩主各自为政,谁也不听从天武天皇的号令,这么一盘散沙,如何抵挡外敌。

进了中军大帐,见着杜睿,村国男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面前的唐军主帅,在他看来充其量也就二十来岁的年纪,虽然在来之前,也曾想登州知府了解了一番杜睿的事情,但是如今见着面,他还是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村国男依在打量着杜睿的同时,杜睿也在看着对方,突然冷笑一声道:“你既然来见本帅,为何还不见礼!”

村国男依被吓了一跳,慌忙拜倒在地:“小国使臣,村国男依见过天朝大将军!”

杜睿也不说话,而是看向了一旁的登州知府,冷哼一声道:“这位知府大人,你倒是好手段啊!”

登州知府被杜睿看的心中一凛,杜睿的名声可是天下传扬,特别是在辽东,三韩杀出来的凶名,他更是耳熟能详,他也是孔家门徒,对杜睿残暴的手段,也多有诟病,此时听杜睿见责,也是大为惶恐。

“这个……大帅所言,下官……下官不甚明了!”

“好一个不甚明了!”杜睿说着,拍案而起,厉声道,“圣上早有明言,倭人不敬天子,助纣为虐,用不为交,而今大人居然将这倭国使臣都带到了本帅的营帐之内,是何道理!?”

登州知府闻言,也不敢再撑着了,其实他此前也是几经犹豫,但最终还是抵不过村国男依的金元外交,走错了路,此时听杜睿如此言语,分明就是要追究他的责任,赶紧认罪。

“下官知罪!下官知罪!”登州知府的胆量原本就不大,更何况此时面对的还是杜睿这个杀人魔王,哪里还敢隐瞒,当即就将自己收取村国男依贿赂之事给交代了出来。

杜睿冷哼道:“登州知府知法犯法,来人!送交有司查办!”

登州知府当即就被人给带了出去,村国男依看着,更是两股战战,生怕杜睿一怒之下,将他也押出去,平白的在这里丢了性命。

谁知杜睿发落了登州知府后,却不动声色,看着村国男依道:“你家国主派你前来,所为何事?”

村国男依强自冷静了一下,道:“这个……敝国天……国主!国主派下官前来,乃是为了大唐与大和两国重修盟好之事,我家国主自知获罪与天朝上国,悔不自胜,特遣下官前来,奉上进驻百倍,美女五百名,尽显与贵国,只盼贵国能予以宽宥,我家国主愿意终生侍奉天朝上国,永不背弃!还望将军开恩!”

杜睿闻言,不禁大笑起来,笑过之后,道:“难为你家国主的一片孝心,礼物,本帅代我大唐帝国皇帝陛下收下了,但是想要此事就此了结,你家国主也太天真了吧!你倭国不奉天命,擅自兴兵与我大唐为敌,杀我军士无数,想要以区区金珠宝贝赎罪,当真可笑!”

三韩对倭国一战,大唐的损失其实微乎其微,但是在杜睿的眼中,就算是倭国所有人的脑袋都栓在一起,也抵不过大唐百姓一人的姓名。

村国男依见杜睿如此言语,膝行着超前爬了几步,悲戚道:“大将军!冒犯天朝的乃是天智天皇,如今天智天皇已然被大将军诛杀,首恶已惩,我家天武……国主是真心要与大唐盟好的!”

杜睿闻言,冷哼道:“单单是你家国主自称天皇,便已然罪不容诛了!如今还敢在本帅面前饶舌!本帅便实话告诉你,本帅在这登州,便是要操练士卒,只等开春,便要对你倭国大举征伐,本帅今日不杀你,回去告诉你家那个狗屁天皇,让他引颈待戮。”

杜睿言罢一挥手,立刻有军卒上前,押着还在哀求不已的村国男依便出了大帐。

村国男依刚出去,契苾何力便道:“大帅!这等机密事,如何能对那倭人说,大帅如见连进兵时间都和那倭人说了,等来日出兵之时,倭人定然已经有了防备!”

杜睿笑道:“契苾何力将军无需担心,便是有了防备又如何,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倭人就算是将那扶桑列岛都弄的铁桶一般,也是无用。”

契苾何力听杜睿如此说,也就不再言语了,他知道杜睿心中自有主张。

……

村国男依被杜睿赶出了大营,如今金银财宝尽失,却还没能办成天武天皇交给大事,更是求告无门,不禁心灰意冷。

他知道大唐征伐倭国的决心是不会变了,一想到国破家亡,自神武天皇始,几十代的经营,就要毁于一旦,心中更是悲愤难平。

“天照大神啊!来救救您的子孙吧!”村国男依突然跪倒在营门口,大声呼喊了起来。

那些负责监视他的唐军将士见了,纷纷嗤之以鼻,大唐讲究的是男儿膝下有黄金,除了天地君亲师谁都不能跪,还有就是男儿流血不流泪,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这般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

要是让村国男依知道自家有感而发,居然被人嘲笑的话,当真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了。

哭了一阵,见事情再难挽回,村国男依也只好带着随缘,朝着港口而去。

如今大唐即将对倭国开战,早就已经传扬开来,有百姓看见村国男依等人一幅倭人的装扮,顿时围了上来,先是对着他们一番痛骂,紧接着大概是觉得痛骂不过瘾,有人发了一声喊,众百姓上去就打。

倭人经过大唐邸报的宣传,如今在大唐国境之内,早就已经臭了大街,说是过街老鼠,都不为过。

幸好有巡街的兵丁在此经过,驱散了人群,才好歹将一行人救了出来,村国男依有随员保护,倒是伤的不重,但是其他人可就不行了,一个个被打的鼻青脸肿,有几个伤势重的,已经进气多,出气少了。

村国男依大为恼恨,道:“我等奉皇命出使,难道这就是天朝上国的待客之道!”

那队兵丁的首领闻言,冷笑道:“我家圣上早有皇命,倭国之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早就断绝了来往,你等擅自闯入我大唐国境,都是大帅恩典,不将你们送交有司查办,已然是天大的恩德,你等晓事的,当速速离去,否则便将尔等统统捉拿法办!”

村国男依有苦无处申,只能咬牙启齿的带着随缘,急急忙忙的赶到了港口,乘船返回倭岛复命去了。

……

藤原京,也就是倭国都城飞鸟,大和三山环绕之间,位于后世的橿原市醍醐町,其中心是藤原宫,那里有天皇居住和处理国政的大极殿、里居以及各役所,根据阴阳师的建议,藤原京选址是很有讲究的。即东青龙香具山、西白虎亩傍山、北玄武耳成山、南朱雀吉野山,处于四神守护之中,占地东西约千米,南北约九百米。共有十二条大路,东西以朱雀大路为中心分为左右两京。

朱雀大路是飞鸟城内最为宽广的道路,达十九米,西侧有侧沟用以排水。路尽头就是朱雀门,由此往南便是知名的罗生门。大路之间有小路相通,大路和小路一起围成町,是分割宅地的基本单位。因为盆地容易积水,所以藤原京条坊制的道路都有侧沟以便排水。

后世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在此范围之外尚有藤原宫时代的道路遗迹,所以京城的范围应该非常之大,即所谓的“大藤原京说”。

飞鸟城的周围由高达五米,且有瓦的堀立柱塀所包围,塀两侧分别有宽五米的外濠和宽三米的内濠,修筑高大的堀立柱塀是继承了飞鸟宫的传统,每面塀都有三座大门,这样一来藤原宫四周共有十二座门。

南面中央的就是正通朝集殿院的“朱雀门”,其他门的名称则取自负责宫廷守护的氏族,如“猪使门”、“海犬养门”等。

中央建筑大极殿是一座盖有瓦并涂成红色的建筑物,是此时倭国最大的建筑。大极殿前,就是举行仪式时,贵族、役人们聚集的朝堂院,共有十二栋役所,按役人的官位高低整齐排列。

大极殿后面就是被称为里居的天皇居所,是用桧木建的堀立柱建筑,“大极殿”、“朝堂院”与“里居”,三者轴心位于南北一条直线上。

藤原京的“藤原”与平安时代的“藤原”是两回事,后者是十世纪至十一世纪前半叶的掌权氏族,距离藤原京建成已有两百多年。在这两百年间,都城多次搬迁,曾先后以平城京、恭仁京、难波宫、紫香乐宫、长冈京、平安京为都。

藤原京自建成之日开始,都城的范围不断增大,这是受到大唐长安城的影响,因为巨大繁华的长安城是此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它的宏伟令那些曾到过长安的倭人深为震惊,并乐于模仿。

最早用瓦的建筑物是公元588年开始建造的飞鸟寺,最早用瓦的宫殿则是藤原宫。在建造藤原京的宫殿时,曾经打算用瓦,但未能实现。宫殿不同于寺院,占地面积要大得多,需要大量的瓦,而且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盖好,以此时倭国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的确很难。

只有开发制瓦技术,组织大规模生产才能做出大量的瓦来。据后世推算,藤原宫所用的瓦超过了200万块。

宫殿是利用人工运河来修筑的,用运河运输材料省时省力,在宫殿建好后就用挖出来的泥土和废弃材料将运河填平,这的确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通过后世考古发掘,在运河中发现了木简,上面记载的时间是皇极天皇时代,这证明藤原宫在皇极天皇时代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