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变天-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色一正,跪地拜道:“吾皇万岁!”
站起接过招数一看,果然是光绪效仿汉献帝咬破指头写的血书,上面的内容自然是让康有为想办法杀荣禄,救光绪了。
沈从云看罢一声长叹道:“奈何从云远在两江,鞭长莫及啊!”
康有为也是一番感慨道:“当初壮飞兄拜访沈大人,回来告诉我您不肯出面支持皇上,康某还曾经怀疑您是太后的人,现在看来沈大人才是深谋远虑,国之栋梁也,康某惭愧。”“前事不提了,当初从云也确实在摇摆之中。还幻想着太后能支持皇上的维新,毕竟是母子啊,没曾想太后说动手就动手了。”沈从云说着一阵感慨,好像很难过的样子。
“沈大人事后起兵,正合亡羊补牢之策,犹未晚也。只要勤王之师打下北京,救出皇上,我朝兴旺之时可待。”
第三十六章 帝师
沈从云热情的接待康有为的时候,欧阳全一直在边上很有耐心的看着。当看见沈从云对康有为流露出一丝怜悯的目光时,欧阳全浑身感觉到一阵微微凉意,之所以是微微的凉意,是因为自己是站在沈从云的阵营中的。
欧阳全很难理解,沈从云并没有多少政治斗争的经验,甚至很多时候,沈从云在政治上表现的相当的幼稚,可就是这样一个政治上略显幼稚的人,就是能一帆风顺的走上了历史的浪潮之巅。成为能左右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人物。
沈从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欧阳全最大的感触就是冷静,冷静的有点冷酷。远的不说,戊戌变法演变成一场流血的变法,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当时只要沈从云站出来振臂一呼,表示对变法的支持,北京城里的慈禧太后就不敢对光绪轻举妄动,一个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的态度,李鸿章下台后各省督抚中沈从云不做第二人想。沈从云的态度无疑能左右戊戌变法的结果,可沈从云就是没有站出来坚定不移的支持光绪的变法,而是等到戊戌变法中杨锐等人的人头落地,光绪被囚瀛台后才出来“勤王”。这其中似乎非常之耐人寻味了。
往远一点说,甲午年间的那场战争,其实沈从云只要上书朝廷,完全可以提前出兵,可是沈从云非常有耐心的等着李鸿章的北洋兵打的半身不遂了,这才表示愿意出兵。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朝廷和李鸿章对沈从云的猜忌,可是究其根源,还是沈从云有意识的等待着战局的不可收拾,等待着对李鸿章取而代之的机会。
如此的深谋远虑,欧阳全甚至曾经怀疑过,沈从云是不是能未卜先知。
康有为梁启超之流的命运已经是注定的了,光绪皇帝的和慈禧的命运也已经注定了,这是欧阳全在目送着康有为离开去休息的时候,给出的结论。
“大人,适才威海方面来电,戴宗骞、牛旭柄率部投诚,北洋水师落入囊中矣。”欧阳全挤出笑容,将刚刚收到的电文递给沈从云。
沈从云拿过电报,露出一阵微笑道:“呵呵,其实我们还真的要好好的感激一下清政府的腐败,感激一下这些贪生怕死或者各怀心思的官僚,要不然我军哪能如此顺利?”
欧阳全不露声色的接过话道:“总参克泽将军建议,我南洋水师是否快速南下,威逼福州?”沈从云连连摇头道:“不,现在还不是时候,给刘步蝉发电报,让他盯着一点日本人,只要日本舰队稍有动静,立刻汇报。”
沈从云此刻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北洋水师虽然今非昔比,不过四艘新式的巡洋舰,加上定远、镇远,力量并不算小,可惜荣禄棋差一步,把李鸿章给逼急了,北洋水师的精英归了自己,不知道李鸿章现在心里作何感想。
李鸿章现在哪有心思关注北洋水师,从紫禁城的慈宁宫出来的时候,走路都是眼前发黑的,俄国人的条件慈禧居然一口答应下来了,李鸿章觉得自己浑身的骨头都软掉了,这样的合约真的要签署了,估计死了埋到地下,都别想安生。
更离谱的是,刚才荣禄兴冲冲的过来报告,说日本方面已经谈好了,只要答应朝鲜为日本单独保护的国家,日本就出兵帮助中国“平叛”。
慈禧当时就开心的下令,让李鸿章立刻联系日、俄两国公使,敲定一下两国出兵干涉的问题。至于荣禄,直接被慈禧留下,说是要商议避祸一事。
李鸿章出了紫禁城,并没有立刻去日俄公使馆,而是先回了一趟家,杨士骧和张佩伦正在李鸿章的书房里焦急的等在着他的回来。
“恩相,太后怎么说?”
“允了!”李鸿章竭力让自己的表情平静一点,可是这话的杀伤力太大了,张佩伦听了直接一屁股就坐到椅子上,杨士骧也是面色如土的低声道:“怎么就允了?怎么能就允了?”
张佩伦突然站起来,连滚带爬的跪在李鸿章的跟前,双手抓着李鸿章的手道:“恩相,万万不可啊!此举一行,恩相将成千古罪人啊!即便是太后允了,恩相也不可独自签约啊。”
杨士骧半晌没说话,见张佩伦号丧一般的喊着,李鸿章呆若木鸡的站在那儿,不由浑身一阵发冷,颤巍巍的低声道:“恩相,事到如今,唯有一个字!”
李鸿章一声长叹道:“说!”
杨士骧咬牙切齿的恶狠狠的说道:“拖!”张佩伦一听这话,立刻就来精神,连忙站起大声道:“说的好,就这么办。眼下沈从云打的是勤王的旗号,说到底沈从云还是大清朝的官员。凭着沈从云和恩相的关系,这时候只需轻轻的拖上一拖,待沈从云……,哼哼!”
杨士骧见李鸿章脸上露出犹豫之色,赶紧加上一刀道:“恩相,太后眼瞅着要走了,沈从云已经打下长辛店和通州,您只需拖个一日半日的,总之卖国的罪名可不能背啊,再者说了,日本人可是沈从云的手下败将啊,俄国人向来都是只拿好处不办事的,他们未必能靠得住。”
李鸿章慢慢的走到桌子前,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张佩伦和杨士镶齐声喊道:“恩相!……。”李鸿章摇了摇手,示意要想一想。
“走,带上几个人,我们到德国公使馆去住几天!”李鸿章终于下了决心。张佩伦和杨士镶一起露出欣慰之色。
……
“湖南杨度!前来求见!”听见护卫这么汇报的时候,正在起草一份国内战争中如何对待俘虏政策的沈从云,不由的笔尖顿了一顿,随即轻轻一笑道:“此君终于来了。”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这是杨度给自己写的挽联,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历史上袁世凯的帝师,曾经的君主立宪的疯狂支持者,在蒋某人发动了4、12事变后不久,1929年的时候,加入了共产党。应该说,现在的杨度虽然迷信于帝王学说,但是没有甲午、没有庚子年的赔款、没有日本的留学经历,杨度未必会是君主立宪的疯狂支持者。日本在甲午后的快速崛起,很可能是刺激杨度迷信君主立宪的根源所在吧。
不管怎么样,沈从云在看到杨度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加入共产党的事情后,对杨度的评价不由拔高了几分。
诚然,沈从云是不会接受成为一个皇帝的事情的,沈从云甚至还要在有生之年,确立一个观念,中国没有皇帝的话,会更好。就沈从云个人看来,要完成改变国民观念的工作,远远不是一代两代人就能完成的,中国毕竟太大了,也太落后了。当然在沈从云有生之年,沈从云会选择相对独裁的方式来过度。
“杨度不会是来劝我当皇帝的吧?”沈从云笑了笑,慢慢的站了起来,心里闪过这个念头的时候,不由的低声道:“请他进来吧。”
一个年轻的,消瘦的男子站在沈从云的面前,昂首而立,用目光上下的打量了一番沈从云,两人一番目光对视后,微微的轻声叹息道:“杨度可能来错了!”
沈从云闻声不由哈哈大笑道:“何以见得?”
杨度微微的抽动了一下嘴角,冷笑道:“沈大人目光之中有戏讥之意,可见沈大人不是杨度要找的人。”
沈从云不可置否的笑了笑,微微点头道:“杨先生要是有空闲的话,不妨在我新军之中四处走走,四处看看。”
沈从云的提议没有得到杨度的响应,杨度微微的笑了笑,昂首转身道:“道不同,不相为谋!”沈从云听了一愣,没想到还有人对自己这么说。
杨度就这样走了,头也不回的回湖南了。这是沈从云穿越之后,距离皇帝的位置最近的一次,不过沈从云放弃了。历史固然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还是要让时间来验证的,毕竟时间会将很多东西翻出来,即便是有心人想毁灭一些事情,也很难做的手脚干净,这一点沈从云坚信不疑。
杨度走后,沈从云才知道,杨度是和康有为一起来的,却单独求见,此人秉性可见一般。联想到历史上杨度曾受托编写《中国通史》一事,可见其才也。可惜,一时不能为己所用,沈从云不由的感觉到微微的遗憾。
穿越而来沈从云,不需要任何思考就能给出答案,民主政体确实要优于君主制度。不过现在的中国,沈从云没有时间来考虑到底是要民主还是要帝制。沈从云当务之急要考虑的是,面对四万万嗷嗷待哺的百姓,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如何用铁和血的手段,为中国谋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
几乎是在长辛店和通州被攻克的同时,卡尔蒙多率领的一个“越南警备师”在南洋水师的两艘巡洋舰的掩护下,速射炮对山海关象征性的轰了几轮后,小火轮拉着舢板开始登陆,前头部队的一个营小心翼翼的靠近山海关的时候,发现里面一个鸟人都没有了,早跑了个干净。胜利来的如此之快,让这个法国人站在山海关的城头上感慨道:“这哪里是在打仗嘛,简直是在乘船旅行!”
袁世凯很快就发现自己在走背运,火车吭哧吭哧的跑到塘沽之后,很快的发现塘沽沾边的机车,全部都没了气阀,也不知道是哪个缺德的家伙干的事。这还不算,想补充一点煤,找了半天都没找到。偏偏这时候得知,后面的南洋新军正在坐着火车往这边追,袁世凯在塘沽屁股都没坐热,只好继续往前跑,为数不多的三列机车,在停车加水的时候,气阀居然又让给卸了。这无疑是无孔不入的军统局干的好事,无奈的袁世凯只能率领部下,徒步朝山海关进发。这时候卡尔蒙多已经从山东乘船往山海关来了,等卡尔蒙多在山海关的城头上喝咖啡的时候,袁世凯还在途中吭哧吭哧的赶路。
两条腿自然是跑不过火车轮子的,尽管袁世凯下令破坏了相当的路段,不过有军统局这个马前卒的照应,被破坏的铁路在军统局和工兵部队的密切配合下,很快得到了修复。赵有廉对北洋新军的这一手也早有防备,派出一支快速部队紧紧的追了上去,这样以来袁世凯想大力破坏铁路都没了时间,只能是慌忙的夺路而逃。
身后乒乒乓乓的枪声越发的密集了,被杨新军的撤退已经演变成了溃逃。看着乱糟糟的队形,冯国璋知道这不是啥好事,赶紧带着几个人找到在路边临时休息的袁世凯。
“大人,这样跑可不是办法,咱们得有计划的撤退,你看看队伍都乱成啥样子了?”
“华甫,你有啥想法就直说。”袁世凯脸色有点难看,坐在路边喘着粗气。昨日在塘沽屁股都没坐热,后面的枪声就追上来了,一路的急行军使得袁世凯也没了往日沉稳的气度。
“大人,国璋愿率一协人马断后,请大人火速整队队伍,保持完整的队形前进。”这时候段祺瑞也皱着眉头上来了,听见冯国璋如是说,大声响应道:“祺瑞愿率一营炮队协同断后,总不能让人追着屁股打吧?多少要南洋新军见识一下北洋新军的威风。”
“也只能这样了!”袁世凯长叹一声。
赵有廉派出的快速追击部队,是该师一团。为了能尽快追上袁世凯,赵有廉将能抽调出来的牲口,都配给了第一团。
一团团长齐成功,上海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生。由于上海武备学堂成立较完,大部分学员毕业都在新军中充当连、排一级的军官,营一级的都非常之少,齐成功能坐在团长这个位置上,完全是因为他出众的能力所致。
齐成功是湖南湘潭人,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所在,齐成功的祖辈曾中过进士,书香门第的出身让少年的齐成功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咸丰年间老一辈的湖南英杰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是少年时期齐成功崇拜的偶像。立志要做一名儒将的齐成功,从小就非常喜欢读兵书。13岁的时候齐成功就中了秀才,16岁中了举人,甲午年间齐成功赴京赶考,少年得志的齐成功踌躇满志,结果名落孙山。
在北京的过程中,齐成功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目睹了北洋军在战场上的溃不成军,更见识到了沈从云南洋新军强大的战斗力。并且为沈从云提出的中国需要维新的口号所鼓舞,原本家里让他留在京城读书等待下一次会试,齐成功偷偷的跑到上海,原本是想见一下心目中的英雄沈从云。没曾想连大门都不曾靠近,就让护卫给轰走了。
心有不甘的齐成功,开始了在两江三省的游历,在嘉定他见识到了中美联合集团的轻工业基地,在马鞍山见识到了现代化的炼钢厂,见识到了一所所的新式学校,里面所学的内容,是那么的新奇。
在两江其间,适逢上海武备学堂招生,齐成功听说沈从云是名誉校长,一头就扎了进来,以第一届学员状元的身份成为了武备学堂的第一期学员。
在学堂里,齐成功由于学业出众,时常提出一些新的战术观点,并大量撰文发表在新军的《战场报》内,两年的学习生涯中,齐成功的出色很快就进入了沈从云的目光之中。毕业之后立刻被调如总参,在总参工作了半年后,齐成功借一次面见的沈从云的机会,提出要下部队。沈从云对这样的年轻才俊一向非常的欣赏,立刻亲笔下达了一封委任状,让齐成功到当时的第三师担任一名副营长。
在副营长的位置干了两个月后,正赶上新军进行整编,由于在军中的多次比武中,齐成功表现出色,加上是沈从云看上的人才,整编时余震直接把他提拔到了团长的位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沈从云看上的人,日后自然是要飞黄腾达的,提拔他也是给沈从云长面子不是。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官场上的一种恶习!当然,齐成功的火箭式的提拔,沈从云也脱不开干系。
第三十七章 反伏击
兵法云:“穷寇莫追!”这是齐成功在赵有廉布置追击任务时表示的质疑,按照齐成功的意思,追击部队只要不即不离的缀着北洋军,让北洋军要跑不敢安心跑,要打又没胆量留下来拼命,凭借着强大的威慑力逼迫着被杨新军慢慢的往山海关下去,然后配合山海关的登陆部队,一举歼灭北洋军。
可惜,当时齐成功提意见的时候,赵有廉根本就听不进去,甚至对齐成功这个毛头小子当上主力团的团长隐隐有不满的意思。原本赵有廉是希望能提拔一个旧部,部队用起来也顺手,自然对齐成功多少有点看不上。
这一次的追击,让第一团作为唯一的尖刀突前,多少有点为难齐成功的意思在里面,要不然面对还有相当实力的北洋军,正常的军事部署应该是至少两个团的兵力左右并进,相互呼应才是。
上诉无效的齐成功,只能坚决的执行师长的命令。考虑到可能面临的反击,齐成功苦于兵力单薄,只好派出两个连轻装前进交替突出,主力则跟随起后,以免遭遇北洋军的反噬。
齐成功唯一觉得运气的是,这个团连一级的军官,基本都来自上海武备学堂的各期学员,几个营长也是老新军中提拔起来的,战斗经验军事素质过硬。几个营长得知齐成功是沈从云看上的人,上下之间的关系也自然的顺当起来,部队指挥起来非常的顺手。
冯国璋的阻击,并不是简单的就地防御,一个协的兵力只要用好了,冯国璋寄望的是一场难得的迎头痛击和胜利。
“冯远山的一营人慢慢的退下来了!”天渐渐的快黑了,站在大路边几百米外的伏击阵地上,冯国璋低沉的对身边的段祺瑞说。段祺瑞放下望远镜道:“可惜了,这一带地势还是差了点,待会追兵进入伏击阵地,负责包抄后路的任务最关键,由我亲自带一标人上去。”
冯国璋笑着摇头道:“芝泉,别争了,你是炮兵,一会关键还是要看你的。待会由我带着一标人上去,保证堵住南洋的后续部队,你一定给我吃掉前面的先头部队就成。”
乒乒乓乓的枪声渐渐的近了,第一营营长李十八亲自带着两个连追了上来,李十八是当年沈从云越南抗法时龙州团练出身的,可惜大字不识一个,虽然战功不少,十几年也只勉强混到营长的位置上。
猎户出身的李十八,在意识到地形的不好时,第一反应就是下令停止前进,可惜这个命令还是晚了一点。咚!咚!咚!咚!的四发炮弹落在新军的士兵中间时,李十八不由一阵懊悔,因为齐成功在下命令时一再强调,要警惕北洋新军的反击,结果李十八还是被一路顺利的局面弄的大意了。
山顶上的段祺瑞其实对这个射击效果一点都不满意,原因是新军遭遇炮击时,迅速的作出了准确的反应,部队立刻自觉的呈散开队形,训练有素的士兵熟练的各自寻找可以掩护的地方。
“有伏击,大家不要慌,就地组织反击,信号兵发信号弹。”李十八下达作战命令后,黄昏的天空上嗖的出现一发蓝色信号弹的轨迹。这时候段祺瑞仅剩的四门行营炮,将所携带的炮弹,毫无保留的全部砸了出来。
隐隐的通过望远镜注意到后路上已经出现大量的北洋新军的身影时,李十八明白这次被人包了饺子了,好在团主力的位置不过在十里之外,只要坚持几分钟,看见蓝色信号弹的团主力就能上来。
撤退很明显是不现实的了,李十八立刻下令在方圆两三百米的平地范围内摆开阵势。六人一组的马克沁火力小组,飞快的取下背后的小铁锹,发疯似的的在地面上挖土,冒着北洋新军的炮火在努力的开挖,五分钟的时间后,两个简易的机枪阵地被挖了出来,两挺马克沁一左一右架了起来。连属的两门60毫米迫击炮也快速的作出了反应,飞快的铲平了地面后,迫击炮也完成了发射前的准备。
段祺瑞精准的炮击,和密集的步枪射击,一营的两个连带来了五十几个人的伤亡,李十八心疼之余也没时间去后悔了,亲自扑到一挺机枪附近,吩咐传令兵道:“告诉大家,坚持十分钟胜利就是我们的。”
所有士兵都趴在几分钟内临时挖出来的浅浅的壕沟内,端着枪小心的注视着各自的前方。
高处的段祺瑞看见这一幕,首先是感觉到一股凉意从后脊梁往外涌,南洋新军的强大也许这一刻段祺瑞才算是真正的见识到了。段祺瑞不由的扪心自问,如果是北洋新军遭遇到这样突然的打击,士兵能够顶着炮火和密集的射击挖掩体么?估计早乱成了一团了吧?一向脑袋长在头顶上的段祺瑞,此刻也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精锐也!”
五分钟后,75毫米行营炮的火力开始转移,直接朝一团主力上前的方向进行射击,配合冯国璋的一标抄后路的部队阻击增援的同时,山坡上埋伏的一标北洋新军,也开始了冲锋。段祺瑞和冯国璋的战术,就是要前后夹击,一鼓作气的吃掉这股突前的追兵,让南洋新军的追击不敢太过于肆无忌惮。
“咚咚!”首先发起阻击的,是连属迫击炮,两发试射后诸元很快校正完毕,这时候被杨新军的前锋已经突进到三百米以内了。
“开火!”马克沁喷射出毒蛇一般的火龙,壕沟内的新军士兵也纷纷射击,配合迫击炮进行第一道火力阻击。
看着新军临时构筑的阵地前,还有十几个因为冒着炮火挖战壕被击中的士兵身体没来得及收拾,负责包抄后路的冯国璋,隐隐的感觉到了一丝的不安的同时,预设的阻击增援的阵地上,已经能阴阴的看见对面几百米外新军的主力跟进的身影。
“来的好快啊!”
从发现前方发射的蓝色信号弹开始,齐成功的脑门就翁的一声,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出现了,正如当年在军校里听沈从云上课,把北洋新军作为作为主要假想敌的时候说的那样,北洋新军果然有几个人才。
一营拖后的三连,立刻快速的突进增援,遭到迎面一阵密集的步枪射击的阻击后,倒下了十几个兄弟,连长孙立立刻选择了停止进攻,后退五百米,等待主力的增援。
前方枪声的密集度,让齐成功不由的冒了一身的冷汗,至少一个协的兵力,也就是相当新军两个多步兵团的兵力在前方正在伏击突前的两个连。
“立刻给旅长发消息,让后续部队快速跟上。二营立刻在左翼展开,三营在右翼展开,所有集中所有迫击炮和马克沁,集中火力给我在正面打开一个缺口。好了,都下去准备吧,十分钟后开始攻击,一定要把被围住的两个连救出来。”
战争中有太多意想不到的因素,这是冯国璋和段祺瑞这两个北洋精英没有料到的。根据侦查当先追击的只有一个团的新军,也就是一千来号人,以两倍的兵力进行阻击,还是一次小规模的伏击战,作战目标只是吃掉三百不到的南洋新军突前部队,从常理上而言是足够的了。可是,南洋新军的表现,一次一次的让两人惊诧了。
遭遇突袭时的临危不乱,冒着密集的炮火和射击,付出了几十人的代价后,构筑起的简易环形工事,两挺马克沁和两门迫击炮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当段祺瑞亲自指挥的一标人马和冯国璋分出的一营人前后夹击都杀到了阵地跟前时候,下雨一般的手榴弹当头一棒,炸翻了几十号北洋新军后,李十八端着明晃晃的刺刀站起高呼:“新军!上刺刀!”
这是一个能够让每个新军士兵都热血沸腾的口令,从越南潮湿的空气中的呐喊,到辽东黑土地上奋勇向前的盖平城下,“新军!上刺刀!”这个口号,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虎贲师”的士兵的骨髓中间。
新军!上刺刀!
意味着有敌无我,意味着一往无前!意味着为至高无上的荣誉牺牲而无怨无悔。
区区两百出头的新军士兵,瞬间似乎演变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向着数倍与己的敌人席卷而来。
第三十八章 落日余晖下的北京
这是一场规模并不大的战斗,双方投入的兵力总数,加起来不到四千人。可是,这一场战斗,却永远的载入了新军的经典战史中,并且是各级军校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范例。这一次战斗,让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名,成为了新军激励后来者的楷模。
一营营长李十八,在被刺刀扎进肚子的时候,靠在一块石头边,艰难的一手捂住往外流的肠子,一边在继续指挥。义务兵秦毅,为了救护一名战士,当炮弹落下的时候,用身子趴在了战士的身上,自己被弹片深深的扎到了腰间。弹药手钱敢,在北洋新军冲到机枪阵地前几米外的时候,毅然的抱着一捆手榴弹,拉着了导火索冲向敌人,用粉身碎骨的方式,保住了机枪的持续的射击。战士赵国刚,对手的刺刀扎进肚子里的时候,死死的抓住对手的枪杆,为身边的同伴创造了用刺刀为自己报仇的机会。
被困的两个连的士兵,在北洋新军的第一次冲锋后,就只剩下五十几个人,但是倒下的敌人几乎是他们的一倍。半个小时的激战后,北洋军无奈退下,随着外围齐成功组织的增援战斗的打响,冯国璋和段祺瑞苦心谋划的这次伏击宣告失败。
这次战斗产生的最重要的后果是,北洋军的残存的战斗意志,彻底的被打垮了。一直到袁世凯逃到山海关下,看见新军军旗在城头上空飘舞的时候,选择了投降的瞬间,北洋军就再也没有组织起一次像样的阻击了。几乎是南洋新军只要吹响冲锋号,士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突击的时候,北洋新军瞬间就落荒而走。
齐成功布置完外围的反击部署后,并没有留在指挥部里等待消息,而是默默的走到了一线阵地上,抄起一把步枪,应和着被包围的新军士兵高呼的“新军!上刺刀”的口号,在短时间的炮火准备后,冲在了最前面。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三个有意识挡在他面前的三个战士永远的倒下了,其中包括17岁的警卫员。
冯国璋苦心构筑的阻击阵地,不过在一次冲锋之后就土崩瓦解,两个营的战士,成散开队形,像两把尖刀一样,前后十五分钟就撕开了防线的口子,冯国璋在段祺瑞及时的接应下撤离了战场,狼狈奔走间北洋军残存的几门75毫米行营炮,成了第一团的战利品。
相关战报送到沈从云的桌面上是,沈从云在上面批示:“赵有廉对属下的生命不负责,不足以在这个位置上继续呆下去了。齐成功带兵有方,临危不乱。新军接二连三的出现不同程度的轻敌问题,望引起各部足够的重视!”
这样一句简单的批示后面,蕴藏的意思在新军之中造成的结果是震动的。第二天赵有廉就被军统局请去喝茶,然后直接进了单间住了半个月才出来,下放到第一团当团长。齐成功在冲锋的过程中,大腿上中了一枪,连夜被送回济南的后方医院治疗。
接下来余震亲自给沈从云打了一封电报称:“职部用人不当,请求处分。”沈从云回电道:“处分不解决任何问题,亲自到第一师去坐镇吧。”余震立刻交出了前敌总指挥的权利,到第一师去蹲点,刘永福接替余震代理总指挥一职。
这一次战斗,似乎从另一个侧面再次的确立了沈从云一手缔造的南洋新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作为新军的创始人,沈从云则是在连续的几天内,显得多少有点焦虑不安。随着北伐战斗的打响和深入,新军之中的派系问题,逐渐的显示出了一个轮廓。
纵观中国历史,党争最严重的时候,往往是一个朝代从繁荣走到衰败的前兆。很明显沈从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平衡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沈从云才发现,如果杨度在身边,肯定会告诉沈从云该怎么用帝王的那一套来解决这个问题。
齐成功住进济南医院的第二天早晨,看见了一脸怒色的沈从云出现在自己的面前。齐成功努力的支撑着拐杖站起来,给沈从云行了个军礼。
“你好本事啊!身为一团的指挥官,亲自带头冲锋。你这么喜欢拼刺刀,直接去当大头兵好了,还要去读什么军校,做什么军官?”沈从云的怒骂,说的齐成功低着脑袋不说话。
沈从云哼哼两声,最后低声道:“好好养伤,然后给我收拾行李滚蛋!……。”
齐成功顿时大急,丢开拐杖抓住沈从云的手道:“校长,您可不能不要我了。”
沈从云被打断说话后,又气又好笑的怒道:“我是让你道德国去读书,不是让你离开军队。”大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