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修真小农民-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包山工
【正文】第一章回老家
本来心情有些沉闷,但一想到要回山清水秀的老家,陶潜心里就有着说不出的感慨,这个自己出生的地方,寄托着自己无限的情怀。
走过一片金黄的稻田,趟过一条浅浅的小溪,再穿过一片绿色的竹林,终于远远的看见老家门前那棵老槐树。
三步并作两步,陶潜加快了速度,向着许久未回的家乡奔去。
陶潜是个医学生,学的是中西医结合这个专业,但由于在大学学的马马虎虎,加上这个专业就业前景本来就不好,所以毕业了几个月工作还没有落实,到现在还是无业游民。
天天花着家里寄来的钱,心里确实不是滋味,加上每次公招考试都被那些关系户给挤了下来,让陶潜发现没有关系在大城市找工作确实难,加上不久前家里来了电话,说奶奶病了,心里惦记着自己这个小孙子,所以陶潜也打算回家好好休息调整一段时间。
不过回家后才知道***病已经好了,回老家去了,于是陶潜便向着从小就十分有感情的老家赶去。
家乡还是老样子,山没有变,水依旧,只是乡亲们的房子大都从土房变成了小楼,不过还是有许多人们依旧保持着那种古色古香的土屋。
村子叫火花村,坐落在一个山窝子里,是一个不大也不小的村子,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都不多不少的带着点亲戚关系。这家叫婶子,那家叫叔叔,这边叫大伯,那边叫老表,感觉都十分亲密。
陶潜爸爸有个大哥,是他的大伯,不过奶奶也住在老家的祖屋,陶潜的父亲老早就要求他奶奶搬到镇上跟他们一起住,但他的奶奶每次都借口说要守着祖屋,硬是不肯搬到镇上。父亲也不可能对老人家要求什么,只是隔三差五的往老家跑,不过幸好家里还有个大伯,虽然是分出去住着,但好歹是一家人,多少也照顾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感觉可是陶潜在梦中才能想象的,所以陶潜在城里压抑不得志的心情被这美丽的自然风光一洗涤,也变得豁达起来。
虽然远远看见了老家的祖屋,那棵标志性的老槐树,但相隔还是有些距离,也不是一两分钟能够到达的。
村子处在较低的位置,都是下坡路,走起来也不费力,周围已经是乡亲们的自留地了,种着供自家吃或者有些闲余而拿去卖的蔬菜瓜果。
经过一片山地,正好搭着个瓜棚,仔细一看,是自己最喜欢生吃的黄瓜,看看地里没人,顺手摘下一个就啃了起来。这可是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啊,没有用农药,没有施化肥,只是靠着土里的营养和雨水滋润长出来的绿色黄瓜。
一入口,便有一股清香传来,淡淡的,还有一丝丝的甜味,这可是城市里那些大棚种出来的良种黄瓜完全不能比拟的啊。
心中那沉闷压抑的感觉被这爽口的黄瓜一刺激,陶潜忍不住仰天大吼了一声,心中在大城市里积蓄已久的那股浊气,那股郁闷,终于在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青山绿水旁被吼了出来,在绿色黄瓜的无限清爽之中被洗涤干净。
在山窝子里吼,声音自然不会很快消散,那一声声回音无限的重叠起来,仿佛奏起了一曲磅礴的交响乐,这也让陶潜找回了小时候传说中和应山娃对吼的感觉,接连着又吼了几声。村子里也不时的传来家养的山犬的叫声,和这回音相和,简直是天籁之音。
待不想再吼了,陶潜才慢慢的从兴奋中平静下来,向着山村走去。
一进村子,便看见一家人门前的树上挂满了红咚咚的柿子,一颗一颗,陶潜也忍不住咽了口口水。虽然想吃,但柿子树有点高,够不着,只有下次等这家人在的时候叫他们把梯子搬出来。村里的人都十分的热情大方,只要别人觉得他东西好,他们高兴还来不及,肯定会让你尝个够。
穿过这家人的坝子,又走到了一条小路上,小路旁边是陶潜大伯的园子,里面的橘子树上也挂满了绿绿的川橘,虽然还没有成熟,但陶潜还是忍不住伸手到小路边上唯一能够够着的那棵树上摘下一颗,剥去皮,撇开一瓣放到嘴里。
顿时,一股酸涩的味道直触味觉神经,陶潜忍不住被酸得眯起了眼睛,连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
“真他妈酸。”陶潜嘴里叹道,不过心里却乐滋滋的,因为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小时候他可是经常跑去摘那些没有成熟的果子,有时吃了直拉肚子,有时候还全身发冷,农村里说那叫打摆子。
再往下走便要到自己的祖屋了,那棵不知道活了多少年,要四五个人合抱才勉强能抱住的老槐树还是那样英姿飒爽的站在祖屋门前,像一个武士一样,无声的守护着自家的祖屋。虽然已是秋天,但这棵老槐树似乎完全不受气候的影响,现在还是绿油油的,没有秋来落叶飘的那种迹象。
“奶奶,我回来了。”陶潜大叫了一声。村子里都有这种老远就喊人的习惯,从小陶潜也是一到门口就喊爷爷奶奶,现在爷爷不在了,只剩下这个最疼爱自己的奶奶,陶潜喊得更加亲密了。
又喊了几声,但还是没有人回答,“难道不在家。”陶潜心里疑惑着,慢慢的来到了祖屋外的坝子里。
果然,门是锁着的,这时旁边的小楼里走出一个中年,但头上也是有着丝丝白发,不过仔细一看,这人和陶潜也有几分神似。
陶潜一看那中年出来,便叫道:“大伯。”
那人一看是陶潜,高兴的说道:“原来是二娃呀,回来看你奶奶啊。”
陶潜点点头,陶潜在家排行老二,熟悉的人都叫他二娃。
“你奶奶去旁边的青山村给人爆灯花去了,晚上要回来,你先来我这里玩吧,下午就在这吃饭。”那中年和蔼的说道,在他们眼中,陶潜一直是陶家最宠的苗子,陶潜也是争气,考上了大学本科,让陶家在村里也风光了一回。以前是陶潜的父亲考上师范,当上老师,成为村里第一个吃公家饭的人,现在是陶潜也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村里都感叹陶家祖坟埋的好,出人才。
陶潜对着他大伯说道:“我先回祖屋看看,一会儿就来。”
那中年也摇了摇头,口中说道:“哎,每次回来,都要去翻你爷爷的那些个古董玩意儿,这次肯定不会例外了。”再次摇了摇头,中年就回屋去了。
祖屋是土屋瓦房,外面看起来十分破旧,不过陶潜知道,其实祖屋蛮结实的,当初用的是当时最好的石灰墙,房梁也很结实,这房子再住个一二十年一点问题都没有。
来到祖屋那古朴的门前,望了望门上瞪着大眼睛,凶神恶煞的两个门神,陶潜轻车熟路的伸出手,往门梁上的第三格摸去,脸上微微一笑,只见他从门梁上摸下一把铜黄色的钥匙。
把钥匙放到第三格门梁是家里的老规矩了,这样可以避免把钥匙锁到屋里而进不了门。虽然这样有些不安全,但十几年了,家里都没有出现过被小偷光顾的情况。
打开那把大锁,‘哐当’一声,老门发出一声呻吟,顿时屋里也传来几声‘吱吱’的声音,陶潜知道这是老鼠在叫。
他们村从来不用老鼠药灭鼠,最多喂只猫,不过效果也不大,猫不可能抓的完那么多的老鼠。虽然老鼠多,但一点不影响乡亲们生活,老鼠再多又能吃掉多少粮食呢,村里人大方,不在乎那么点,最主要的还是大家认为老鼠也有它们的活法,甚至觉得老鼠是一个天神,不然十二生肖里也不会有老鼠了。
虽然屋子里很陈旧,但却是干干净净,很明显,老人家经常收拾打扫,把这个古老的祖屋打理的井井有条。
抬头环顾了一下,祖屋的神台之上还是供着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的像,四周贴着绘着春夏秋冬的四幅画,不过这**的像和周围的四幅画明显已经有着一些年代了,连画上的颜色都退了大半。
深吸了一口只有那些很好的香木才能发出的木香,陶潜向着靠右边的一个房间走了进去。
这是陶潜爷爷的房间,每次回家陶潜都要进这个房间坐坐,不是因为怀念爷爷,是因为这里面有个箱子,一个陶潜认为装满宝贝的箱子。
箱子就摆放在一张古旧的桌子上,不大,只有一个麻将盒子那么大,但明显做工十分考究,正上面绣有龙凤嬉戏,四周可雕刻着绚丽的花纹。
箱子上面有一个扣子,把这个古朴神秘的盒子扣的严严实实,仿佛里面有什么惊天异宝似的。
这个箱子虽然在别人眼中只是一般的东西,可在陶潜眼里却是个宝贝,不说箱子本身有些考究,里面的东西更是有着陶潜的最爱。
慢慢的把扣子打开,轻轻的掀开了已经有几年没见的宝贝,陶潜此时心里竟然有这一丝紧张,就像这里面真有什么绝世的宝贝一样。
其实里面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是一些古代的人用的物品罢了。
打开了箱子,里面杂七杂八的混乱的放着十几件东西,但最显眼的也是最大的两件就是一个绿玉做的烟杆和一个生锈的铜镜。
烟杆听说是陶潜的祖爷爷传下来的,但后来拿给识玉的人看了,这只是很一般的玉,最多卖个几十块钱。那铜镜就更不要说了,早已锈迹斑斑,照不出人影来了。
但陶潜最喜欢的就是这两样东西,每次回来都要拿着把玩好久,陶潜仿佛对这两样东西有着特殊的感情,迟迟不肯放下。
正当陶潜拿着烟杆和镜子把玩的时候,楼板的缝隙里突然掉下一个什么东西,一下子打在陶潜手上,陶潜一惊,手里的铜镜和烟杆一下子掉到了地上。
铜镜还好,摔不坏,可烟杆就不行了,本来就是翠玉做的,往地上一摔,立马摔成了几节。
看着地上躺着的几节烟杆,再看看刚才楼上被老鼠弄下来的那个黼黻(玉米去籽后剩下的部分),陶潜心里就像是被针刺了一样,疼的不得了。
弯腰捡起那几节断了的烟杆,不了这断玉还把手给划破了,不停的流着血,不过手上的痛远比不上心上的痛,爱惜多年的宝贝竟然在今天给毁了。
把烟杆拼在一起,再弯腰捡起那面生锈的铜镜,轻轻的抚摸了一下镜面,刚才划破手掌的血也沾了几滴在上面,不过陶潜毫不在意,心中叹道:还好,你经摔,不过你也是,生锈了,如果没有生锈还能照影那就好了。
就在陶潜刚一想完,刚才滴在镜子上的血竟然没入了镜子里边,陶潜看着这一幕也不惊愣了一愣,可接着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
【正文】第二章神奇的铜镜
陶潜专注的看着这个生锈的铜镜,但渐渐的,那铜镜上面的铜锈竟然慢慢的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光滑的镜面,陶潜可以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像在镜子里显现了出来。
现在的铜镜和之前简直是天壤之别,之前周身都长满厚厚的铜锈,而现在光洁如新,就像是刚做出来一样。
看着这神奇的一幕,陶潜不禁瞪大了眼睛,仔细的打量着这个异变的铜镜。只见铜镜镜面光滑,握在手里有一股凉凉的感觉。再看看背面,密布着古朴神秘的花纹,似乎还有一些陶潜不认识的文字。
正当陶潜对着镜子照着自己的像时,镜子突然白光一闪,镜面上自己的头像消失不见了。古铜色的镜面上淡淡的显示出几个字:逍遥镜。
陶潜何时见过这么诡异的一幕,镜子上竟然自己可以显示出文字。可接着镜子上接着显示了更多的文字:有缘人,你用你的鲜血让我得到重生,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主人,我会用我知道的东西,帮助你做你想要做的事。
看完这些字,陶潜自言自语的说道:“原来叫逍遥镜啊。”
可刚一说完这句话,镜子上就显示了几个字:是的,主人。
“咦!你还会回答!”陶潜看着铜镜竟然在回答自己,又好奇的问道。
“是的,主人。不过能量不多,你虽然用你的灵血让我苏醒,但我坚持不了多久,能量很快就会用完了。”镜子上又显示道。
“那我应该怎么办?”陶潜又问道。
“其实只要你不断注入你的灵血我就能一直工作,但那样一直注入鲜血对主人也不好,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注入灵力。”铜镜上继续显示着。
陶潜一听灵力,心里想道难不成是那些玄幻小说之中写的修真者修炼出来的一种能量,于是问道:“灵力是什么东西?”
镜面上又显示道:“灵力是修真者修炼出来的能量,用这些能量可以做很多东西。”
就在刚一显示完,镜面突然白光一闪,陶潜的头像又呈现在上面,显然,铜镜的能量用完了。
之后陶潜又滴了几滴血液在上面,铜镜又和刚才一样白光一闪,上面显示了一下‘逍遥镜’然后陶潜问什么,它就答什么。
在经过陶潜的不断摸索之后,陶潜知道了这个铜镜来自于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是一个修真者的世界,铜镜之前的主人叫逍遥子,后来白日飞升,在飞升的时候铜镜竟然穿过空间裂缝来到了这个世界。可这个世界灵气稀薄,没有修真者,也不适合修真,据铜镜的判断,在这个世界如果修真的话最多能达到筑基后期,就算天赋再好也突破不到金丹期。所以那种能活几百岁的人这个世界是不会出现的,筑基最多能增加寿元二十年,就算本身能活一百岁,那达到筑基后期过后最多能活到一百二十岁,而不像什么金丹期,元婴期那些怪物一样动则几百上千岁。
逍遥镜号称无所不知,所以陶潜便问了它一个问题。陶潜在进到祖屋之前,看见屋前那丛玫瑰叶子几乎都掉完了,可是有一棵却还长着绿油油的叶子,他觉得这个应该是生物学家才回答的出来的问题,想看看这个铜镜知不知道。
可铜镜到那丛玫瑰旁一看,上面便显示出一句话,说道:“那棵绿叶玫瑰周围有一个类似于‘恒阳阵’的保持温度的阵法,就是这个阵法让这棵玫瑰不受秋天寒风的影响,能有保持着勃勃生机而不掉叶子。”接着镜子上又显示了一下这个阵法的样子。
陶潜上前仔细一看,绿叶玫瑰下边的石子隐隐约约围成了这个阵法,虽然不是很完整,但似乎也差的不多。
接着镜子上又显示道:“世界上有很多名山大川,风景秀丽的地方,那些地方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大都有不可思议的天然阵法的存在。如果你在整个玫瑰花丛周围布上这个阵法,隔不了几天,这些玫瑰都会长出新叶子,像是回到春天一样。”
陶潜一看,顿时觉得那么的不可思议,于是真的按照那个阵法的样子,找了几个比较大的石头,把那丛玫瑰给围了起来,后来又在铜镜的指导下布置了一个聚集灵气的阵法,铜镜说灵气有助于动植物生长。
经过不断的探索,陶潜发现铜镜并不是无所不知,它知道的都是它经历过的东西,并不像是传说的能知过去未来的阴阳宝镜一样,如果那样的话,陶潜就赚大了。
接着铜镜又告诉了陶潜一套修真功法,是它以前主人修炼的逍遥真经,虽然这个世界不能修炼成仙,但能达到筑基期却是不会生病,而且还能使用一些简单的法术,最重要的还是能不用鲜血而是使用修炼出来的灵力直接催动铜镜。这让陶潜决定好好的修炼一番。
但在铜镜给陶潜介绍阵法的时候,一个神奇而且大胆的想法便产生在陶潜的大脑里。既然这些阵法可以维持温度,聚集灵气是植物动物生长,那么可不可以布一个巨大的阵法来种植一些比较稀有或者反季节的东西呢?
陶潜这个想法一提出来,铜镜立刻回答道:“只要有阵法,里面的东西都会受到影响的。”
这个回答更加坚定了陶潜的想法,于是他慢慢的开始计划起来。
。。。。。。。。。。。。。。。。。。。。。。。。。。。。。。。。。。。。。。。。。。。
奶奶回来的时候天已经要黑了,对面山顶上依稀可以看见半轮红日还在山顶上挂着,不过似乎慢慢的要躲到山的后面去了。
当太阳完全没入山后面的时候,那山上的云却慢慢的变得火红起来,美丽的晚霞出现在了天际,不过在农村这个现象可不称作晚霞,大家习惯性的叫着‘火烧云’,因为那确实像是云被火点燃了一样。
奶奶一回来,就抱着这个心爱的小儿孙,虽然陶潜已经是个大人了,可在***眼里,他永远是那个顽皮的孩子,永远是那个最可爱,最疼爱的小孙子。
晚上是在大伯家吃的饭,大伯弄了一桌子的菜,大家都吃的非常开心,不过陶潜心里一直在想着自己的那个计划。
—://。。
【正文】第三章打核桃
第二天,陶潜起了个大早,每次回老家他睡觉都不会赖床的,因为在这样的话就呼吸不到早上那么纯净的新鲜空气了。
都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昨晚有着那么美丽的晚霞,今天当然就是一个大晴天。小鸟在树上歌唱,太阳已经照亮了东边的天空。
农村里大多数人都是鸡鸣就起床,因为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在早上做的,如果等到中午,烈日当空,就太热了,做事情就不是那么好受了。
陶潜起来的时候奶奶早已起床,这时正在院子里喂那几只老母鸡呢。
“咯咯咯,咯咯咯!”奶奶在那里吆喝着,那几只老母鸡就像是条件反射似地往这边就飞奔过来,那后奶奶就洒下一把包谷,那些老母鸡争先恐后的抢着吃,等第一把吃完,奶奶便等那些老母鸡吃一些地上的小石子,那样有助于消化,然后再洒下第二把。直到喂到了每天的量,奶奶才停止了喂养。
那些老母鸡看着老人家不再撒下食物,也知趣的各行其是去了,没有在那里久留。
陶潜走到那丛玫瑰前看了一下,今天才是弄好阵法的第二天,没有什么特别的效果,那棵没有掉叶子的玫瑰依旧傲然,掉完叶子的还是老样子。不过陶潜没有心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既然铜镜都这么神奇,相信阵法也不会是假的。
走到院子里的一棵橘子旁,陶潜按照铜镜说的修真功法修炼了一下,虽然没有像里面说的一样产生一股股气流在体内流动,不过修炼过后确实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乖孙子,回来吃早饭了。”祖屋门口传来***叫喊声,陶潜赶紧走出院子,回到祖屋。
堂屋正中央的那张八仙桌上放着一个碗,碗里放着几个鸡蛋,陶潜坐了下来,这时奶奶从厨房端出两碗豆儿稀饭。放了一碗在陶潜面前说道:“城里可吃不了这么好的米熬的稀饭,来,多吃几碗。”
四季豆一根根的埋在稀饭里面,稀饭都带着些农村土四季豆那种绛紫色,稀饭飘着淡淡的清香,陶潜深深的吸了口气,使劲往嘴里刨了一大口。
可刚一入口,陶潜便嗷嗷的叫了起来,不断的哈着气,太烫了,陶潜吹都没吹过就刨了一大口,不烫着才怪。
看着这一幕,奶奶也不禁笑道:“慢慢吃,还多着呢。”
陶潜嘿嘿一笑,不过还是吃的飞快。
这种豆儿稀饭在城里根本没卖的,城里只有什么绿豆粥,红豆粥这些,米也不是那么的好,吃着家乡的米,家乡的菜,心情自然是无比的舒畅,也不自觉的多吃了几碗。
奶奶在一旁看着这个许久不见的乖孙子,手里剥着那几只老母鸡下的土鸡蛋,这是他专门为陶潜留的,这种鸡蛋城里买不着,那些城里所谓的绿色鸡蛋其实不外乎是说说而已,哪里比得上这吃粮食虫子长成的母鸡生的鸡蛋好。
连着给陶潜剥了三个,直到陶潜说够了够了,奶奶才停止了没再剥,问道:“吃饱没?潜儿,没吃饱我再给你做别的。”
陶潜赶忙答道:“饱了,奶奶,你也快吃,别光顾着我呀。”
奶奶笑呵呵的说道:“人老了,吃不了那么多,只要你们年轻人吃得饱就行了。”
陶潜看着这个疼爱自己的老人,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高兴,说道:“奶奶,今天我们干什么呀?”
奶奶答道:“今天你大伯家要打核桃,你去帮帮忙,你大伯也几十岁的人了,没有你灵活,你大伯家两个哥哥又不在家。”
打核桃,陶潜在小时候可是经常干这事啊,那时候还小,跟只猴子一样,跟着大人就爬到树子上边,大人怕小孩儿出事,把他们赶下来。
“对了,你张大伯家的大山回来了,要不你去把他叫来你们俩一起打,免得你大伯还要上树去。”奶奶又说道。
“你说大炮回来了啊?***怎么没通知我呢?我现在就去叫他。”说着陶潜就向着祖屋下的小路跑去。
张大山,因为长得十分的壮硕,所以村里的人都叫他炮才,而耍得好的几个死党都叫他大炮。陶潜便是从小和大炮一起玩到大的死党,只是后来到城里读书过后一起玩的时候少了,不过每次回来可都是会联系一下,感情特别好。
来到一幢三层高的小楼前面,陶潜大声叫道:“大炮,快出来。”
刚一叫完,二楼的窗口那便伸出来一个剃着平头的圆脑袋,这人正是张大山,一看到是陶潜,高兴的说道:“二娃,什么时候回来的?你不是在成都找工作吗?”
陶潜是个爽快人,说道:“找不到啊,回来看看能不能做些其他的,咦,你不是也在广州打工吗?什么时候回来的啊?”
张大山把头缩了回去,没几秒便下了楼,只见张大山要比陶潜高上不止一个头,陶潜都一米七五了,这张大山保不准快一米九了,身子更是壮的像头牛。
张大山笑嘻嘻的说道:“回来快一个月了,本来去镇上找过你,陶二伯说你还在成都没回来。”
“你打工打的好好的,跑回来干什么啊?现在退耕还林,家里屁事没有,张大伯身体还那么硬朗,用不着你回来帮忙才是,老实交代,回来干什么?”
张大山听完陶潜的发问,脸上不经意的露出一点粉潮的颜色,有些害羞的说道:“我伯伯(农村对自己父亲的称呼)叫我回来娶媳妇。生完孙子再出去。”
这农村一向把传宗接代看的很重,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习俗在哪里也是有的。
陶潜带着一丝悻悻的语气问道:“那我应该快有嫂子了吧?”
平时俩人什么话都说,不分彼此,不过张大山比陶潜要大上两岁,所以在心底陶潜也是把张大山当成大哥一样的。
张大山挠了挠脑袋,说道:“还没呢,女方说要过了年才嫁过来。”
“那也快了,要不了几个月。”
农村现在娶妻生娃,基本还是按照以前那种说媒的方式,由媒人说,相亲,下聘礼,然后定下日子结婚。
这是个十分系统的习惯,只有在淳朴的农村还保持着,这次张大山要取的传说是邻村的大美女,陶潜知道后又开了一下张大山玩笑。
“大炮,今天没事吧?没事就跟我去帮我大伯打核桃。”陶潜说道,他倒不管张大山同不同意,就算张大山有事他也会把他给拖着去的。
“没事,有事也等打完核桃才去,我家那几棵核桃树前天才刚打完了,总共得了五千颗,留了一千在家里,四千都拿去卖了。”张大山一边说着一边跟着陶潜走到了陶潜大伯的院子里。
陶潜大伯也有好几棵核桃树,今年由于气候比较好,这核桃也结的非常不错,陶潜吩咐道:“我去搬梯子,你去找两根杆子。”
张大山说道:“还是你去找杆子吧,你大伯家那个梯子是我爸帮着做的,很长很重,你怕是拿着有些吃力。”
陶潜也不和张大山争,知道这娃有力气,于是跑到祖屋后面拿了两根老长的精竹竹竿,这种竹子长但不粗,所以不是很重,而且十分坚韧,不容易折断,用来打掉树上的东西再合适不过了。
待陶潜拿过来,张大炮已经把梯子放到了一棵树底下了。核桃树树干下边都没有枝丫可以攀爬,只有用梯子才能先爬到有枝丫的地方。
陶潜和张大山把梯子固定好了,一个在下面扶着,另一个飞快的爬上去了,待第二个人爬的时候,陶潜的大伯又来把梯子扶着。
在树上,俩人就像是两只猴子,各自找了两个比较顺手的位置,然后陶潜的大伯便把那长长的竹竿给递了上去。
待一切的稳固了,陶潜叫道:“大伯,你们到上面的空地上去,免得核桃掉下来砸着你们。”
虽然核桃不大一个,但这么高掉下来砸到人也会给砸出一个大疱来。
核桃已经成熟了,有的已经往下掉了,一颗颗,有的还包着那层绿色的皮,但大都已经爆开,像是要蹦出来似的。
陶潜和大山在树上看准了核桃多的地方一阵猛砸,核桃哗哗哗的往下点,简直是下了一场核桃雨,地上随处可见那绿皮裂开的核桃,有的甚至完全脱离了绿皮。
就这样陶潜他们疯狂的在上面打着,核桃雨不停的下着,不过他们可不敢打他们头顶上的核桃,怕砸着自己。
不过十几分钟之后核桃雨就慢慢的小了下来,因为大部分已经掉到了地上,现在陶潜他们只得寻找着有有核桃的地方打。
大约半个多小时,一棵树上的核桃基本上打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些看不到的,陶潜两人也微微有些喘气,在树上可不是轻松活,又要顾及着不掉下去,不要被掉下的核桃砸,还要挥动着长长的竹竿,确实还是一个体力活。
不过这时候陶潜的大伯,大娘,陶潜的奶奶都在树下忙活着了,他们正在把刚打下来的核桃捡起来装到袋子里边。
待大伯他们捡完,陶潜他们又爬到另外一棵树上继续打。直到要到中午的时候那几棵核桃树上的核桃才被清理干净,陶潜他们下来,清理了一身的灰,本来打算回来耍两三天的陶潜可没有带衣服,洗完澡之后去张大山那里找了件张大山以前的衣服穿上,虽然有些土里土气的,不过从小在农村呆过的陶潜可没在意这些。
中午随便吃了些东西,下午便休息,不过陶潜大伯他们可就有得忙了,他们得把那些还在绿壳里面的核桃给剥出来,粗略的数了一下,大伯家的核桃至少有八千多颗,这可是个很不错的收成啊,就打每颗卖两角钱,都要卖上一千六百多块钱。虽然对于那些大城市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小数目,不过对于农村的人来说,这可是能开支至少半年的费用了。
“二娃,这么久没回来,下午太阳小些了我们去掰爬海(螃蟹)好不?”张大山提议道。
陶潜一听,高兴的答道:“好啊,就你主意多,我正在想下午干什么呢!”
—://。。
【正文】第四章掰爬海(螃蟹)
爬海,螃蟹在村里的俗称,因螃蟹能慢慢的在海中爬行,大家认为其能爬过大海,所以取名为爬海,还有种说法是法海的谐音,传说法海被白蛇打败,最后躲到螃蟹中,所以大家称螃蟹为法海,后来就谐音为爬海。
以前在小的时候,放学回家,路过小河沟时,一群人都会顺手掰开沟里的鹅卵石,运气好的话,里面能抓到小孩拳头那么大的螃蟹,不过一般的路过只是抓来玩玩。
而有的时候,三两个人组织起一起去掰螃蟹,那样回来便可以做一顿螃蟹大餐,虽然与海里那种巨大的海蟹没法比,但山蟹有山蟹的味道,滑嫩,爽口,清香。
当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