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边戎-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广弼听到这里摇头道:“这件事情,你可就错了!”

“我错了?”

“嗯,今年六七月间的元部民会议你没来,但主持书记的胡茂是你的老部下,这些事情他去会宁时没跟你说么?”

杨应麒道:“没有。大嫂压着呢。我问胡茂有没有出现什么麻烦事,他说没有,我就不再问了。”

曹广弼笑道:“是了,大嫂让我们‘报忧不报喜’,如果部内一切顺利便暂时不要去烦扰你了。”

杨应麒见曹广弼这两句话来得突兀,问道:“元部民会议上捅出什么大事了么?”

曹广弼道:“在流求的元部民,带来了很重要的消息。回津门后最好看看记录大事的档案。”

元,就是第一,曹广弼说的“元部民”,就是汉部的第一代部民。汉部在会宁立村设籍,这第一代部民的名字,都登记在汉部的第一本籍贯簿上,开头几个人,即是:狄喻、折彦冲、曹广弼、杨开远、欧阳适、阿鲁蛮、萧铁奴和杨应麒。

之后汉部通过联姻、战争渐渐扩大,新加入的部民越来越多,慢慢就有了第二本、第三本籍贯簿。根据加入汉部的早晚,汉部内部有了第二代、第三代部民、第四代部民的说法,不过出于团结全部的考虑,折彦冲等人都力图淡化代与代之间的鸿沟——这是一件至今尚未完成的工作。

第一代部民共有三百六十一人,如今还活着的只有二百九十二人,但登记在“元籍”的元部民,却已经扩大到约三千人。为什么元部民会越来越多呢?

原来,由于元部民是汉部的元老部民,所以虽无明文规定,但这些人在部中的地位实际上都比较高,其他部民在心理上也承认他们的“老资格”,这便让元部民形成了一种超然的地位和尊贵的自我认知。新部民在立功(特别是战功)之后,往往便有将自己的姓名登记入元籍的诉求,汉部的首脑们因势就利,在征得老部民们同意之后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同时为了防止元部民的堕落与犯罪,慢慢形成了“入籍”和“除籍”的规矩。“入籍”和“除籍”的通路形成以后,元部民便实现了人员的流动性和选拔性,从一种籍贯上的资历,变成一种制度化的地位。由于元部民终身而不世袭,老部民犯错会被除名,而新部民又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元部民,因此这个规矩也有助于消除原部民的骄矜和新部民对老部民的抵触。

一方面,汉部内部优秀而忠诚的人都被慢慢吸纳进来;另一方面,这些人又分布在各个要害部门,成为汉部的骨干。目前元部民并不具有律法上的特权,但他们既是整个汉部的骨架,也是整个汉部的实权阶层。在这个乱世里,汉部要不断强大需要不停地吸收新血,所以常常出现后来居上的情况——比如杨朴、卢克忠等人便因为能力而被迅速提拔。但他们在汉部地位的真正确立,却仍是在他们也成为元部民之后。

在会宁汉村时,元部民每逢开春都会聚集在一起,如在死谷中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一般,朝敬天地祖宗。随着汉部的事业越做越大,这个纪念性质的聚会便渐渐成为一个带有政治功能的会议。流求开发以后,部分元部民作为骨干跟随欧阳适南下,为了配合季风北来的时间,以便在流求的元部民北上,元部民会议才从春节改为每年的六七月间。

在外地的元部民大多身居要职,元部民会议时谁该来谁不该来都有定制。如身在汴梁的周小昌例不出席,辽口鞍坡的军官两年一至,流求官吏三年一至轮流出席等等。而这些元部民聚到一起以后,除了互道各自别来之情,也向大会汇报他们在所在地的见闻,其中重要的事宜都会记录在案以备稽考。

今年的元部民会议杨应麒没有参加,他参加的最近一次元部民会议是在重和元年六月——也就是去年年中,那时候,陈正汇还在漂往流求的海船上。

第九十章 故人西来大梁城(上)

陈正汇是在重和元年七月到达流求的。欧阳适试用了他三个月后,觉得他很能干,开始让他助理流求政务,并在暂时离开的那段时间里把庶政交给了他。那时候,意气风发的陈正汇虽然在老部民口中听说过他们有个什么“第一代部民的聚会”,但对这个“聚会”的底细却还不是很清楚。

在欧阳适离开流求的那段时间里,虽然这个书生已经开始延引大宋的士人,但办的却都是对流求、对汉部都有正面影响的好事。他还算沉着,不至于初来乍到就去触动流求已有的人事任命,所以在流求的元部民们都十分配合,而陈正汇也因此感到做事十分流畅。果然不久后欧阳适回到流求,看见岛内欣欣向荣的景象倍感高兴,和陈正汇之间的互相信任日渐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陈正汇开始着手,要将一些自己信任的人安插到一些要害部门,可就在这时,他触到了汉部的花岗岩。

他去问欧阳适,欧阳适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些人,还得再看看。”从此之后,陈正汇留了心,慢慢地,他发现部内有一群人特别团结,相互间的往来沟通也多,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元部民!

元部民的存在,在汉部内部其实并非一个秘密。不过,由于类似的政治情况在中原已经消失了一千多年,如今大宋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类似的情况,所以陈正汇在来到流求的前半年里才没有特别留心!透过对元部民组织的重新审视,陈正汇再一次改变了他对汉部的看法。

“原来,我还是把汉部看轻了。”想到这里他忽然汗流浃背。原来汉部的谍报系统虽然对内不对外,但对内部却另有一套监督的路子。假如当初自己贸然投书朝廷,后果只怕不堪设想!

“这件事情,得慢慢来……”

他知道,自己若想在流求大展手脚,第一件事情,就是成为元部民,否则的话他便始终是一个副手或者临时代理人的角色!职业经理人再出色,不成为股东是无法真正掌控公司的。

他才萌生这样的念头,正准备北上参加元部民会议的欧阳适来找他了。

——————“老四今年在元部民会议上,推荐了不少新人进元籍,领头的一个叫陈正汇。”曹广弼问杨应麒:“这个名字,你听过没?”

杨应麒沉吟道:“四哥好像说过这个名字,但……”但当初欧阳适当时提到这个人的说话方式只是略略点到,一语带过,并没有将之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讲。

曹广弼又道:“最近一年里老四在南边招了不少读书人,而这陈正汇,好像是来得最早的一个。老四试用了他几个月,后来看他还老实,便在上来看你的时候把流求的庶政交付给他打理!”

杨应麒哦了一声道:“几个月就做上四哥的副手了,这样说来,这个陈正汇想必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了。”

曹广弼点头道:“确实很了不起。据流求的元部民描述,如今那里的秩序极有条理!虽然看得出治理的法子是从辽南搬过去的,但到了那里之后显然又有改善!现在流求说到政务通畅,可未必不如辽南!”

“有这样的事!”杨应麒听了这话眉毛轩动:“四哥为人,志向远大而才能略嫌疏阔,当初他料理津门,公家财政便弄得错漏百出。四哥能牢牢掌控水兵、整合各方面的势力、保持东海航路畅通我不奇怪。但流求岛内也整治得这样出色,可就大出我意料了。”

曹广弼问:“你原本以为会如何?”

杨应麒道:“我原本以为在他四哥的治下,聪明的人、贪便宜的人、有野心的人都会特别高兴,新附民众在混乱自由中也会很活跃,却没奢望他领导下的内政秩序能有多少条理!我原来的计划是:等三五年后辽东的事情渐渐稳了,再物色一个利害的内政好手过去帮忙!”

曹广弼微微一笑道:“有权力的人,并不一定要自己有那个才能方能办好事情的!津门既能来一个李阶,流求为何就不能?”说到这里,遥望南方道:“我没去过流求,甚至没去过江南!不过听你说流求和福建也就一水之隔,想必那里沾染东南风流也比这边容易。那里的老部民都说流求现在是‘小江南’了,有机会真想去看一看!”

——————当曹广弼南望的时候,陈正汇也正面向北方出神。

几个月前欧阳适经推荐以后,他现在已经是汉部的准元部民了。汉部早期的元部民入籍手续十分快捷——基本上是几个首领觉得可以信任,在村子里说起,老部民们同意便延引进来了——那是小国寡民时代才有的事情。但汉部大了以后,便多了许多的手续和关口,杨朴加入以后经过一年才成为元部民,而如今陈正汇已经到流求一年多了,既有政绩,又得欧阳适信任,却还要经过一年的考察期。和他同时提名的准元部民也一样。不过对这样一个流程,平心而论,陈正汇觉得很公平,也很必要。

忽然之间,他和曹广弼动了同样的心思,很想北上看看津门,看看那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当然最重要的,是会会其他的几位将军,特别是那个杨应麒!

“二哥,看来,我得选个时机下去走一趟了。”

——————杨应麒的话让曹广弼有些吃惊:“你不是说最近吧?”

“嗯,最迟明年!具体的时间等我回津门把所有情况弄清楚了再说。”

曹广弼道:“如今北边诸事临头,你怎么能走开!”

杨应麒道:“北边打仗的事情虽大,我反而觉得没什么悬念。这半年我不理事,但汉部也能照常运作,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事情若是太过顺利,也是要担心的。流求的发展比我预料中快太多,马车走得太快,万一缰绳断了可是要失控的!”

第九十章 故人西来大梁城(下)

离过年还有十来天,七将军终于回来了!

杨应麒还没入城,先派人找来林翼,两人就在郊外一处小池旁一边钓鱼,一边叙话。杨应麒按下正事不提,先问林翼:“你阿大还好吗?”

林翼心中奇怪,心想七将军怎么问这个?却仍点头道:“还好。”

杨应麒道:“我是听你阿大病了好几个月,所以问起。你让人告诉你阿大:养好身体要紧,钱赚少些无所谓,等将来……将来你长大了再赚回来。”

林翼哦了一声,杨应麒这才开始询问津门和朱虚山这半年来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林翼从头叙说,杨应麒对津门的事情并非完全不知,但这时再次一一提起,问得极为仔细,尤其对鸽书上看不到的事情更是关心。

将近一年不见,林翼的眼光见识显然又有不同,对津门各个方面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管宁学舍内部的变化则更加让杨应麒喜出望外。当他听李阶评价自己“精明能干,娴熟世务,奈何根底不深,学问不纯”后,不恼反喜,说道:“咱们管宁学舍真的来高人了!这下好了,学舍方面的事情我有托付的人了!”

林翼问道:“李先生说七哥学问不纯啊,你不生气吗?”

杨应麒笑道:“我的学问本来就不纯。杨朴他们被我唬倒了,所以不敢这么认为,这个李阶……嗯,这位李阶先生却是有真学问的人!阿翼,你说我要是请他做管宁学舍的山长,大家服他不?”

“当然服!”林翼见杨应麒如此评价李阶,不但增加了对李阶学问的自信,更增加了对杨应麒的敬佩,说道:“其实大家早有此心,只是李先生他推辞了。”

杨应麒道:“好!这件事情等我见到他之后再跟他提。”抛了鱼杆,骑马入城,城内民众望见,彼此走告,夹道来迎。

杨应麒在马上四向作揖,大声道:“大伙儿!我回来了!”

一个汉部的老部民在众人推举下拿着一大包东西走近,一脸乱七八糟的表情:“七将军啊!你终于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捧上那一大包东西:“这是大家凑钱给你准备的!您一定要重振雄风啊!”

杨应麒听到“重振雄风”一词暗道不妙,却不敢多问,又不敢推辞,更不敢把那包东西打开来看,谢过了手下让从人拿好。杨应麒随机发表了一场激励部民的小演讲以后,在掌声中向大将军府而来。

人群也渐渐散去,正要进府,忽然一人吟道:“天下唯我不识君!”高昂清朗,声音有些熟耳。

杨应麒回头一看,大喜道:“邓大哥!你怎么来了?”原来却是在汴京结识的太学生邓肃!急忙翻身下马,执手欢迎。

两人相携进府。他们兄弟七人连同狄喻,只有折彦冲在津门有座大将军府第,其他人来到津门也都住在这里。杨应麒回来本该先去见大哥大嫂,但既然有朋友来到自要先行招待,便派人去内府告知。

杨、邓两人坐定,童子奉茶。杨应麒再次问邓肃如何会来津门,邓肃道:“上个月我忍耐不住,作诗讽喻花石纲暴政,惹怒了权贵,被朝廷赶出京城。本要回福建老家读书种田,后来想起你的邀约,便来看看。谁知到了清阳港才发现天下之势已非汴梁书生所能想见!我游荡了几天,坐船出海来到津门,一加打听,才知道我在汴梁见到的杨应麒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竟然是金国汉部的七将军!嘿嘿!这次我和明仲走眼可走大了!”

杨应麒微微一笑道:“邓大哥,不是我故意瞒你,只是我身份有些特殊,上次去汴京也是瞒着公家偷偷去,因此呆在东京不敢声张!还请大哥见谅则个。”顿了顿问道:“大哥来津门也有几天了吧?觉得这个小港如何?”

邓肃沉默半晌,问道:“有件事情,我要先问你,然后才好说话。”

杨应麒忙道:“邓大哥请说。”

邓肃又沉默了一阵,这才道:“你们汉部,到底是要干什么?”

杨应麒给邓肃问得一时无法回答,过了好一会才道:“邓大哥,我这么跟你说吧。我们兄弟几人,还有汉部最元老的部民,大多是汉家儿郎。大宋疆域北不过燕云,我等流落北国,无所依归,诚不得已。这些年来靠着自己的打拼在金国内部取得一席之地,身在胡地而不失汉统,甚不容易。我们依附女真而起,所以大金是我们的宗主之国,赖以荫庇;但大宋却是我们父母之邦,根源所在。因此我们朝大金以忠信,怀大宋以恩情。我们兄弟几人促成大宋大金海上之盟,便出此意。”

“真的只是这样么?”邓肃道:“你这番话若放在太平盛世,我信。放在今天,我却不敢轻信!”

杨应麒沉吟道:“然则邓大哥的意思是……”

邓肃道:“观汉部的建制与行径,便知你们志向不小!”

杨应麒道:“志向大小,要看时局!我等之愿,是让汉部民众丰衣足食,上下同乐。但我们绝不消极退守!当抗争则抗争,当进取则进取!一切以有利部民、无妨大义为依归!”

邓肃默然,杨应麒又问:“邓大哥,如今大宋朝廷自弃良才,不知大哥意欲何往?”

邓肃道:“不是大宋弃我,乃是朝廷受奸人所误!”

杨应麒道:“有天下者非一君,而是万民。治天下者不能唯独夫而诺,当由举国贤士共同努力!如今大宋朝廷君昏相庸,内外谄媚,虽萧曹房杜不能展其才。人生寿数能有几何?与其在中原困局虚耗岁月,不如在边地给民众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一生也不算白过。”

邓肃眼神闪了两闪道:“你这是要招揽我么?”

杨应麒道:“不敢!只是大宋贤大夫多圄于眼前,圄于大宋,不能放眼万世,放眼万国!我只是希望邓大哥你能多看看多听听,然后再做决定。”顿了顿又道:“当初在汴京时,我的本意就是请邓大哥来津门读书饮酒。便请先由小弟安排住下。这里有书有酒,有山有水,在此小住,履殷商箕子之迹,被大汉管宁遗泽,讲盛唐英雄故事,此亦君子独善之乐,不知邓大哥意下如何?”

邓肃听到这里才笑了笑道:“也好。”

正好内府公主来请,邓肃听杨应麒说了完颜虎的身份,心中打不定主意,不知要以何种礼节去见一个北国公主。

杨应麒见状,便对完颜虎派来的侍女道:“邓大哥才来津门,等过几天安顿下来,我再作安排。”之后又派管家领邓肃在厢房住下。

安顿好邓肃以后,杨应麒忽然想起汉部部民送给自己的那一大包东西,拿出来打开一看,不由得两眼翻白,差点气得昏过去。原来那包东西竟然都是大大小小的壮阳药物以及壮阳药方,尤其惹眼的是那堆千奇百怪的条状事物,杨应麒认了好久,才分辨出其中几样分别是虎鞭、牛鞭、鹿鞭、熊鞭、狗鞭、马鞭、驴鞭,此外认不出来的大鞭小鞭金鞭银鞭不知有几种!众鞭品类之繁多,药方疗法之奇特,令人瞠目结舌。而部民呈献礼物时那句“愿七将军早日重振雄风”,尤足以在杨应麒房中绕梁三日!

——————下一章《东南东北乱局纷》又:大家给点面子吧,上了vip以后推荐排名直线下降,唉,点击也就算了,但推荐靠那么后实在是丢脸啊。

第九十一章 东南东北乱局纷(上)

邓肃和陈正汇刚到达流求时一样,一开始对汉部都保持着一种大宋知识分子的矜持与优越感。他在津门作客,与折彦冲、杨开远等相见以朋友之礼,折彦冲既无“礼贤下士”的造作,邓肃也没有高攀权贵的心态,彼此都觉得十分自然。邓肃能吟诗,会击剑,和折彦冲杨应麒都很谈得来。

这日杨应麒与邓肃喝酒闲聊,一开始多谈***民情,少涉军政要务。后来渐渐地扯到学术上,杨应麒忽然想起李阶来,便对邓肃道:“管宁学舍今年来了个了不起的人物,北国儒生本来自诩学问不逊中原名家,但自他来到后,才知道什么叫天外有天。”

邓肃问起此人姓名师承,杨应麒将林翼的转述说了,邓肃想了一想笑道:“原来是他!”

杨应麒问道:“邓大哥认识他?”

邓肃道:“此人是元佑君子李深先生之子,十六年前策进士举礼部第一,魁冠南宫!”

杨应麒大喜道:“策进士第一,魁冠南宫,那是状元之才了!这样的人怎么会来津门!”

邓肃叹道:“他虽然考了第一,但因是元佑党人之后,而当时朝廷正大贬元佑党人,所以夺了他功名,逐出京城。此事在太学多年传扬,我们这些后生小子们无不忿忿不平!”

“原来如此!”听到这里杨应麒忍不住想感谢现在在汴梁朝堂尸位素餐的皇帝宰相们!这几年流入汉部的士子与农民,几乎全是赵宋的遗贤与弃民。要是读书人在中原有官做,农民在中原有饭吃,谁会来这边隅之地呢?忽然想起李阶和邓肃是同乡,便问道:“说来李阶先生也是福建人,邓大哥以前可曾交往过?”

邓肃道:“论起师承、年龄,他都比我高了半辈。虽然彼此也算同乡,只是缘浅,未曾会过。”

杨应麒道:“我以往一回到津门,第一时间便去朱虚山。这次因为不愿匆忙去会他,所以才把此事推了又推。难得邓大哥刚好与李阶先生有些渊源,择日不如撞日,不如现在便到管宁学舍瞧瞧,如何?”

邓肃道:“甚好。”

这日清晨下了一场好雪,杨应麒和邓肃骑马踏碎乱银,在朱虚山山门下马,杨应麒详悉朱虚山各处馆舍位置,知道李阶住在立雪楼,也不用侍从跟随,自引邓肃步行来寻。一路上邓肃暗暗品度津门的山川河流、建筑布局,或点头,或摇头。

杨应麒见他点头多,摇头少,笑道:“看来咱们这朱虚山布局还算可以,再多些文气便好。”邓肃笑而不答。

望见立雪楼时,但闻琴声如思,随风而来。两人立足听了一会,杨应麒小声笑道:“李先生想家了。”

邓肃不语。

又听一会,杨应麒赞道:“李先生胸中大有丘壑。”

邓肃亦不语。

再听一节,杨应麒暗暗皱眉,心道:“怎么琴声中有闪烁之意?他心里藏着什么事情么?”

看邓肃时,见他仍不语。

琴声转调,忽而变得激昂,激昂中又暗藏离骚,杨应麒心道:“今年年成不错,复州上下一片太平,怎么他心中却有此调?似有不常之志!”从此开始留心。

邓肃却忽然咳嗽一声,铮的一声,琴弦断了。许久,立雪楼内才有人道:“什么人在外面偷听?”

杨应麒看了邓肃一眼,朗声道:“明州杨廷应麒,南剑邓肃志宏,前来访朱虚先生。”

门内哦了一声:“原来是七将军来了,有失远迎!”门呀的一声,一个人走出来,杨应麒细细看他,见他双眉有飞扬之态,鼻梁隐突曲之节,至人中而归和顺,藏于几缕稀疏短须中,心道:“大宋人物,与辽南的‘土产’果然大大不同!”

三人礼见毕,李阶引入书房,煮酒待客。杨应麒环视了他这间书房,见书籍多,地方小,说道:“管宁学舍的学吏不识大体,太待薄先生了。”

李阶却笑道:“这楼名字起得好,我甚喜欢!至于屋子的大小精粗,却未曾在意。”

浊酒温了,三人把酒赏雪,杨应麒讲些商务算学、航海天文、辽东地理,李阶随口应答,畅如流水,又道:“书楼于商务、天文的资料甚多,但辽东地理的图案卷轴却大都只是存名,我无从着手,甚是可惜。”

杨应麒道:“辽东地理图涉及军务,不敢轻易放在书楼。先生要看时,可让林翼拿存目到我府上去取。”

李阶道:“方便么?”

杨应麒笑道:“不但辽东地理图,就是汉部的政务秘策,先生也可来闻问。”

李阶道:“七将军何以如此厚待?”

杨应麒道:“不是厚待,而是应该。我汉部光明正大,一些事情只是不欲外人知晓,却不必瞒部内君子。”

李阶哦了一声,眼神似有变化。杨应麒又问道:“先生远在福建,怎么知道津门的?”

李阶沉吟半晌,不愿撒谎,终于道:“是从朋友处辗转得知。”

杨应麒这时已经对大流求起了戒心,他心窍九转,灵机一动,试探地问道:“福建近海,先生可是从东海听来的消息?”

李阶眉头颤了颤,还未回答,杨应麒又追问了一句:“先生认得陈正汇么?”

李阶手中酒杯一晃,邓肃笑道:“李先生衣衫太淡薄了,北国天气冷,不似福建,可要小心防寒才好。”

其实复州一带地近海边,开发之后不似会宁苦寒,甚宜人居。立雪楼又有取暖用的壁炉,屋内并不太冷,但杨应麒也不说破,跟着邓肃的话头劝道:“先生为管宁学舍师生众望所归,当保重身体才好。”

李阶略一沉吟,知道以杨应麒的才智,若未曾注意到自己便罢,既然已经留心,那就再瞒不过了,干脆自己揭破,说道:“谢七将军关心了。不过刚才李阶失态,并非因为寒冷,而是着实吃了一惊。七将军既然猜到,那我也不隐瞒了。不错,我认得正汇!以师承论,我是他的师兄;以亲缘论,他是我的表弟!”

杨应麒大感意外,没想到他居然自己道破来历!

邓肃看看杨应麒,再看看李阶,陈正汇在大宋做的事情他听说过,却不知陈正汇和汉部有什么牵连,一时不知如何插口。

李阶目视杨应麒,要看他如何反应,杨应麒却没有过激的神色,只是颔首道:“汉部在会宁时,我常恐胡风过盛,以至于胡化而不自知。如今却好了,津门有李阶先生,流求有陈正汇先生,论学为政,均沾中原正气!甚好,甚好!”

李阶问道:“七将军怎么知道我与正汇有联系?”

“猜的。”杨应麒看了邓肃一眼,说道:“志宏兄还不知道陈先生也在汉部做事吧?”呵呵一笑,把陈正汇也在汉部一事简略一提,跟着道:“这一年想来是我星芒黯淡,竟然将许多本该细心留意的事情都忽略了!当初从四哥那里听说陈先生在流求助理政务一事之后,我竟然也未上心,真是可叹可笑!”

邓肃笑而不语。

三人又谈论了些不紧要的人情事态,至傍晚方才告辞。李阶送到门口,邓肃忽道:“这朱虚山我甚是喜欢。却不知还有没有空闲的房子容我在此小住读书。”

杨应麒脸露欢容,道:“志宏兄若不嫌弃,我马上安排。”

邓肃没多少行装,说搬就搬,第二日便在杨应麒的安排下入住管宁学舍。邓肃搬走以后,杨应麒静下心来,喃喃道:“大宋敏锐一点的士人,已经开始向我们反渗透了啊!如果说流求的陈正汇是碰巧入局,那李阶先生来津门就绝非偶然!至于邓肃大哥,他的来到应该不是刻意安排的,不过见过李阶以后,事情仿佛就有了变化……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变化,我到底该如何应对才是?”

杨应麒在纸上写下“陈正汇”、“李阶”、“邓肃”、“福建”等字样,心中忽而烦恼起来:“好像还有一个环节我忽略了……到底是什么事情呢?陈正汇……流求……福建……李阶……福建……流求……啊!林家!”

第九十一章 东南东北乱局纷(下)

推荐:十七的《商业大宋》,时代背景相似而架构完全相反的作品。《边戎》的航海、商业版,本周网站精品推荐中。

——————这个春节,林翎没有回泉州。

数年前,林氏宗族本来对一个十八岁不到的年轻人接掌家族大权不无腹诽,但如今林翎在家族中的地位却已经稳如泰山!因为自从林翎北上津门以后,林家的生意竟然在短短两年中便翻了几翻。不但南洋的商路维持得很好,更在津门和流求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虽然林家来得比欧阳家、黄家都晚,但这个家族却后来居上,不仅在北珠、茶马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更掌控着津门到流求航线的主导权!

如今,这个年轻人已经成为东海商圈中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就连刘介、赵履民这些汉部的老伙伴都十分钦佩林翎的能耐:当谁也见不到杨应麒的时候,林翎能见到;从来不愿和商人们来往的二将军曹广弼家中,也曾出现林翎的身影;面对那个商人们一见就吓得脚软的血手将军萧铁奴,林翎竟敢从容开他的玩笑!

如今,林家在津门和流求的产业已经占据他们整个家族财富的一半以上,这并不是由于他们在泉州的财富萎缩了,而是因为他们在汉部辖地的生意增长得实在太快了!所以这一年林翎留在津门过年,不但商人们不以为异,就连林氏家族也觉得十分正常,认为这是生意上的需要。

杨应麒到达林府的时候,林翎正督促家族的计师清算帐目,听说七将军来访十分奇怪,两人内堂相见,林翎摒退了下人,问道:“出什么大事了么?”

杨应麒道:“不出什么大事就不能来了?”

林翎笑道:“这是什么话!不过我正忙着呢,想来你这会子也不闲。”

“还好。”杨应麒道:“你的身体将养得怎么样了?”

“没什么事情了……”林翎见杨应麒沉吟着,奇道:“你说话办事从来直接,今天怎么有些吞吞吐吐?”

“这次我来……”杨应麒道:“是要问你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

杨应麒道:“陈正汇的来历,你知道不?”

林翎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