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征战在汉末-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如今这地步,方宁倒也不急了,其实主要是方宁想急也没用。整日里该干嘛干嘛去。

    这日,照往常般,大清早的方宁便早早的起了身。点鼓聚将,却是方宁又想着要出城撕杀上一场。若不然,城外的黄巾军一会又得叫嚣着来攻城了。

    整了整衣甲,方宁慢条丝理的,提着枪正往外走去,正转过个小弯来,却不想,猛的被一个黑影撞上来。

    “哎哟”一声,却是方宁身上着了盔甲,那冒失的人,撞了上来,哪还有不疼的,这么撞了上来,方宁一个习武之人倒没什么,可那撞上来的黑影儿此时却跌倒在地上,方宁定睛看去,却不是自己手下头号军师徐庶徐元直还有何人。

    一把拉过徐庶,方宁呵呵轻笑道:“这大清早的,元直何事如此急切。”

    “大喜啊,大喜……主公大喜啊,曹操退兵了。”顾不得身上的疼痛,徐庶就这么大声叫喊着。

    “曹操退兵了……”几乎在瞬间,方宁亦是仿佛如被定格了般,满脸惊讶的连下巴都合不拢了。

    此刻,方宁的心中,充满了惊讶与不可信。曹操就这么退兵了,怎么会就这么退兵了呢?

    若再给曹操半个月时间,相信,整个齐国都将会被曹操给攻下,若齐国一被攻下,相信,连上的城阳,北海二郡必会跟着沦陷,再然后将会是乐安,东莱二郡。相信不出半年,整个青州都将会被曹操给攻下。

    可是,在这突然之间,在让人无可置疑中,曹操确突然间告诉全天下人,我退兵了?

    曹操为什么会突然间退兵?是计?还是真有其它原因?此时的方宁很纳闷,同样的方悦亦是很纳闷。

    对于曹操与郭嘉的鬼计,方悦算是真心的领教过了。

    从莱芜到股阳,再到这昌国,再到临淄,这一路来,这俩狐狸的鬼计可谓是层出不穷,即便以方悦的稳重,亦是被曹操给整怕了。

    同样是清晨,临淄城头上,方悦就这么静静地站着,身后,孙礼,令虎,典弗,典佑,以及方悦的五个儿子,方标,方贸,方平,方休,方明。

    十来个大小将佐,齐齐立于城头之上,确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曹军在慢慢的收拾营寨,尔后慢慢的往后退去。

    城墙下,甚至更有嚣张的小兵,在大声笑骂着:汝青州无人矣……

    这是赤果果的蔑视,轻视,更或者是无视。

    城楼上,令虎,典弗,典佑等众小将齐声怒吼出声。

    “将军,让我领兵出去杀他一场吧。”

    “将军……”

    “将军……末将请战……”

    城楼上,众小将个个皆脸红脖子粗,显是被气得不轻。青州岂可无男儿耶!

    “放肆……”冰冷的声音自方悦口中说出,显然,方悦亦是怒到了极点。“无需汝等多言,本将自有定论。”

    收藏,推荐,金砖,点击,女人,红酷酷……全部留下!



………【118 争论】………

    曹操就这么拍拍屁股走人了,方宁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才让曹操这个活阎王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选择了退兵,担这些暂时对方宁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现在需要的是怎么把管亥给收伏了。

    没错,就是要收伏。要不然,虽然方宁兵不多,可是再后来身边有徐庶,有典韦,更有韩浩带着上万的兵马过来,若方宁愿意,早就出兵把个管亥给赶得十万八千里,让他回海里同那个管承混日子去了,哪还有像现在这样在这里同他穷蘑菇。

    其实,方宁想要收伏管亥也不是没有理由的,试想,方宁管着一个青州,可是能用的兵实在是太少了,而青州又是方宁整个根本所在,如今管亥几乎整合了整个东莱郡,北海郡大半以及城阳郡大半的地盘儿,拉了这么多人口来,这得是多少劳动力?这些可都可能是方宁的兵员。

    若是方宁现在与管亥对拼,若方宁输了,那自然什么也不用谈了,可若是方宁赢了呢?

    方宁赢了,那也将是个惨胜,为什么?因为管亥的人比方宁多,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与管亥这一场火拼下来,估计方宁也剩不了几个兵了,再还有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管亥带的都是青州的成年劳动力,这可都是人口,都是兵员,若是方宁与之拼光了,就算方宁最后胜出了,可方宁也是输了,因为方宁拼光了家底,整个青州或许将会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内都将无法恢复人气。

    若这么久没回复人气,估计,方宁也别谈其它了,只等着被周遭诸侯们给灭了吧。所以,不管是哪个方面,方宁都需要选择与管亥和谈,与之和平共处,当然,若是能收伏他那是最完美的。

    此刻的方宁就在想着这么件破事而伤透了脑筋。

    据县,太守府内,方宁,徐庶,孔融,邴原等人皆在坐,此刻却正在商议着管亥的事情,对于是否收伏管亥,府内,先便是孔融这位孔圣人的二十世孔持着完全反对的意见,在儒学里,对于叛逆,特别是像管亥这种曾经参加过黄巾起义这种有前科的人,孔融是一万个不待见,更别说收伏他,与之平起平坐了,那完全是对他孔融的一种污辱。

    可是,你不收伏人家,或者与之平起平坐,那你有什么办法把城外那几十万的难民给弄走不?你要是有本事,明儿个早上,你就代方宁和典韦上城楼上跟管亥单挑去。

    对于孔融这种死硬派的儒家子弟,在这个观点上,即便连邴原亦是持着反对孔融的意见。奈何人家是正经的儒家子弟,属山东大儒,天下闻名,你还真不能太过得罪于他。

    此刻的方宁,真的很痛恨自己,为什么当时就没有想清楚,怎么会想到要与孔融这么个儒家派传人的死脑筋在这里开这种会议呢。直接自己拍板下来搞定了不就没事儿了嘛。

    厅内一时间只听得徐庶与孔融二人各自引经据点,以此反驳着对方的观点,一个是少小成名,并且是正经的儒家传人,而另一个虽然年轻,也没什么名气,可是却是荆襄庞德公手下高徒,天资过人,二人一番辩论开来,引经据典,摘章取义,你来我往间,好不激烈,方宁真的很怀疑,这是在开会商讨管亥的事情嘛?怎么感觉倒像是在开场儒家与其它学派观点的辩论会一样。

    厅内的气氛倒是相当的热烈,正在方宁头疼后悔不已的时候,好在这时,门外传来一声长长的探报声打断了厅内二人的争辩。方宁急让流星马传上来探报。

    却是乐安于禁得来的战报,在有着韩猛与王修的帮衬下,于禁倒是与袁绍家的猛将文丑打得有声有色,前日,双方却突然接到徐州陶谦的调解信,而袁绍家见得曹操已经退兵,就凭青州内那点小乱,估计也奈何不了方宁,何况此时幽州的公孙瓒在李漫的挑唆下,也已经整军备马,蠢蠢欲动,袁绍无法,只得顺着陶谦给的台阶,下了台去。

    袁绍退兵了,如今,曹操更是赶在了袁绍之前退的兵,难道都是因为陶谦的那一封调解信?

    看着手上的这封战报,方宁满脸的狐疑。

    就陶谦那无能老儿,啥时候有这么大的威慑力了,一封信,连退曹操与袁绍两路诸侯。此内必有文章,几乎在瞬间,方宁就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就凭陶谦那老儿,就算他的脸长得脸盆那么大,估计这面子也不够人家曹操看的,就更不用说袁绍那个自大狂了。

    只是到底是为什么曹操在占近优势之时就退兵呢,袁绍那倒是好说,因为李漫已经传来消息说已经成功挑起公孙瓒的野心,估计,就算袁绍不出兵,也定要与袁绍战得一场了。

    曹操呢?曹操又是为什么?只是很无奈的,方宁手上没有足够的情报,也只有慢慢的让人去打探了,如今当勿之极却是需要方宁去解决眼前管亥的问题。

    待得战报在厅内传了一遍后,徐庶满意的点了点头,却是更加肯定了自己的信心,说服管亥,是势在必得的。

    因为曹操退兵走了,因为袁绍也退兵走了,走了这两头狼后。整个青州又将活了过来,方宁又可以腾出手来,收拾管亥。

    管亥明知道自己再呆在据县,再围着北海已经没有意义了,可是管亥却没有撤退,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也不想死,因为他知道,自己如果退出了这北海,估计,队伍就会马上就散去,会慢慢的被方宁给蚕食掉,所以他不能撤,即便打不下据县,可他仍然需要努力。

    等等……突然间,徐庶的脑子里,似乎有一道灵光,徐庶瞬间便捕捉到,或许管亥不撤出北海,并不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或者,他亦是想着被招安。

    即便以徐庶的大胆,亦是有些难以置信自己怎么会突然之间有这种想法,可是越想徐庶却越觉得有这种可能,或许,可能,那管亥赖在据县城外不走,就是因为这么个原因。

    求收藏,求金砖,求推荐啦啦……咋没有呢?



………【119 五利三弊】………

    这一个想法的突然冒出来,却更加重了徐庶的信心,只见得徐庶站起身来,待引得在场众人的眼光后,徐庶方才满含着自信的朗声道:“庶有五利三弊之说,愿为主公试言之。”

    “诸位皆知自黄巾之乱后,青、兖二州便为黄巾重祸区,赖主公勇武,平定青州经年,可是我青州虽无大乱,可亦是小祸不断,到如今,更是被那管亥以黄巾之名,轻而易举便征招得百八十万人口,可见我青州被黄巾涂毒之深。今城外聚集黄巾八十万,若主公举兵灭之,试问主公能杀得几人?至时黄巾余孽四处逃窜,祸害相里,谁能治得?此为一弊也。”

    “管亥宿居青州多年,西连泰山藏霸,又有汝南刘辟,龚都之辈以为响应,北有黑山张燕,南尚有徐州诸水寇与那管承相连,管承乃管亥之堂兄,如此,我青州正处于其间,若杀管亥,可谓牵一而动全身矣。此为二弊也。”

    “管亥乃黄巾宿将,武艺高强,我青州如今诸大将皆在外以为防守,青州内实以空虚无力,试问,在此除了典将军外,谁能一举以擒得管亥乎?若为其所脱,在青州以管亥在黄巾军中之名望,谁又能顶得住其人的骚扰?黄巾军之蚁附之战,我青州又如何以应之?此三不利也”

    “反之,若收管亥,立可得三十万精兵,此为一利也。”

    “以管亥在青州黄巾军中民望,主公至时恩威并施,以管亥为大将,青州黄巾不费一兵一卒一粮一钱立可定也,此二利也。”

    “管亥勇武不下孙小将军,若得其人,必为一方大将也,此为三利。”

    “四利于我青州安定,若收管亥,立可得百万人口,主公若大施以仁政,我青州定可大有所作为耶。”

    “若青州管亥作乱,局势必将糜烂不堪,如此必为周遭诸侯所乘,若收管亥,必可慑周遭诸侯之心。我青州百姓亦可少受战乱之苦,此为五利也。”

    “好……好好好……果不愧为庞德公高足,好一个五利三弊之说。”正自厅内诸人正在思考着徐庶的五利三弊之说,却闻得厅后传来一声高喝,却见得一龙钟老人自厅后转了出来,背着一双手,此刻却满脸含笑地看着厅内侃侃而谈的徐庶,却不是那在后院读书以自娱的郑玄郑康成又是何人,厅内诸人连忙起身喊一声“郑公。”

    然只见得此刻的郑玄对着诸人轻摆了摆手,却是满脸微笑地对徐庶道:“徐贤侄大才,所乘五利三弊句句中肯,然老夫唯只认为一条乃是对的。”

    “请郑公指教。”轻躬了躬身,徐庶满脸诚肯道。

    却见得郑玄一脸正色道:“老夫以为,让我青州少受那战乱之苦,当以为最。”

    “老师大德,宁定不敢相忘,马上就安排人出城与管亥谈判。”见得郑玄亦是颇有些支持的意味,方宁立马出来打蛇随棍上的接过了话头。也懒得再去听孔融那什么子曰子曰的磨迹。

    “大人不可……”一旁的孔融见得这事就被方宁这么糊弄过去,顿时大急,连忙想出来阻止,却见得郑玄对着孔融轻笑道:“文举却是多虑了,想老夫身为青州人,号一方大儒,却并未为我青州百姓做过一件事情。如今,却正是该我回报之时。老夫如今当亲往城外一行,以劝管亥归降,文举定不用担心。”

    “不可,宁怎可让老师冒险。”方宁大急,好好的你跑了出来帮了我一把就好了,我已经很感谢你了,可是你如今又说要当那说客去说服管亥,我的个妈呀,就郑玄你这书生嘴,碰上那莽夫,那真是秀才遇到兵,那是有理也说不清啊。

    再说郑玄乃是方宁的老师,方宁又哪敢放心让郑玄去见那管亥,谁知道管亥一会起疯来,会怎么样呢。说不定,直接就把个郑玄给剁了,让你竖的进去,横着出来呢。

    却见得郑玄轻摆了摆手,阻止了厅内诸人的劝告,轻声笑道:“吾意已定,汝等无需多言。”

    “不可,说什么宁亦不会让老师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的。”不管是为了做面子,还是为了其它什么原因,反正,打死方宁亦是不敢让郑玄出去见管亥的。

    然而,郑玄却是理也不理方宁的话,就这么甩甩手,径往门外走去。

    “老师……”

    “郑公……”

    身后,方宁,孔融,邴原等人顿时大急。可是谁也不敢上去去拉一把这位固执的老人。

    “郑公留步,庶有话要说。”却听得一旁的徐庶朗声道:“管亥乃莽夫之辈,蛮不知理,郑公若如此去,事必不能成,还请郑公多留一日,待庶稍做一番布置,至时再让郑公前往,如此亦可少却我等之忧心。”

    已经跨步走出门外的郑玄,闻得徐庶之言,身子终是顿了顿,回过身来,却见得此刻的方宁一脸担忧,双眼更是早已通红,厅内其它诸人,个个亦是满脸的忧色,郑玄终不是一位不知变通的人,当下深深地看了方宁一眼,轻叹了一声,也不去理其它人,只朝着徐庶点了点头,也不说话,只转过身子沿着厅外走廊往偏殿去了。

    “管亥莽夫,元直可有何安排可保老师无忧。”见得郑玄就这么走入偏殿,方宁急急向徐庶问计道。

    一旁的徐庶轻笑道“无他,唯赵相会强秦之计也。”

    “赵相会强秦?此却是何解?”也懒得再去充那文化人,咋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方宁只管问徐庶去就是了。

    见得厅内一众人等以看白痴的眼光看着方宁,徐庶亦不得不为方宁汗颜了一把,偷偷地擦了把冷汗,徐庶轻咳了声,清了清嗓子才轻声道:“所谓赵相会强秦,指赵王会见强秦,却又不赶入咸阳,遂有赵国大相蔺相如定计,二方相会于渑池。渑池乃处于赵,秦之中界,双方各陈兵于后,如此可保二方主帅不失。此就是所谓的折中之法。”

    “呃,渑池之会,好像历史上不是这么个说法的啊?”方宁偷偷地问了问自己。但不管怎么样,反正现在徐庶这么说,定是有他的道理,方宁也懒得去管他,只放手让徐庶去安排便是。

    打劫收藏,打劫金砖了!!!有金砖地统统给我留下!



………【120 羞愧】………

    且说,方宁放手让徐庶去安排,当下徐庶便令人持了使节,带了书信,出城去见那管亥,只说让管亥退兵三十里,以中间十五里为地界双方见面,双方不得带一兵一卒会面。

    然而,只到第二日天明时分,城外管亥处亦是没有个回信,该围城的仍然围城,该怎么样的仍然怎么样,只是今天却并没有再行攻城。

    城头上,郑玄,方宁,徐庶,典韦,孔融,邴原等人相继站于城头处,见得城外管亥大营并无一丝一毫的退兵和谈的意思,方宁不由的大为苦恼

    却见得这时,只见得城外黄巾大营内走出一昂藏大汉来,只见那大汉一路奔至城门外,却是放开了嗓子朝城楼上大声叫喊道:“某家大帅说了,城外有我八十万黄巾儿郎,若城内有胆儿不怕死的,就出城与我家大帅一谈吧。”

    正自城楼上诸人恼怒于那管亥无礼之时,却听得立于前头处的郑玄同样悭然回声道“回去与你家大帅说了,老夫就来。”

    “老师……不可。”轻轻一把拉住郑玄的衣袖,方宁急声道,“那管亥乃莽夫之辈,如今又不退兵,其不守信用,老师怎可再去,此岂不是羊入虎口耶。”

    “怀德勿需多虑,老夫行将就木,如今能为我青州百姓做一事,即便死亦何妨。”郑玄的话回答的很坚决,亦很肯定。

    可是方宁却急得差点是直掉眼泪,你说这都什么事儿啊!就管亥那样,一点诚意都没有,你还出城去,这不送死嘛。人家都说得很清楚了,城外八十万黄巾呢,一人吐一口唾沫也要淹死个把人啊。你说方宁能放心他去嘛。

    “咄!!大丈夫处世,何故学那妇人之态。”却见得此刻的郑玄须皆张,满脸威严地怒视着方宁。

    “大人一片孝心可嘉,然说的亦是实情,郑公三思啊。”一旁的孔融轻声道,显然孔融对于郑玄一个大儒出城去与那帮泥腿子们谈判,显然是感觉很不对味。

    “无妨,老夫心意以决,汝等无需再劝。”挥挥手,郑玄便要往城楼下走去。

    然而方宁如何肯就这般让郑玄走,急闪身把个郑玄拦住道:“老师且稍等,老师若真要去,且让宁领着大军于后,亦不怕那莽夫有何不利于老师之举。”

    “大人此言甚善,还望老师念在大人一片孝心的份上,稍待片刻。”终于是一直未成说过半句话的邴原,此刻亦终是站了出来,替方宁说了句话。(提示下,免得又被麻烦,知道邴原为啥会站出来帮方宁说话吗?请参考刘备的鳄鱼泪,若不知道刘备的鳄鱼泪是啥,请自己去站墙角抱柱子画叉叉去)

    然而,或者这天亦是不从人愿吧,正在郑玄思虑着是否要答应邴原的话,却听得城外那黄巾汉子复又喊道:“我家大帅说了,汝等只可让谈判的人一人出城来见我大帅,若有其它人同出来,谈判将马上取消。”

    “老师莫要去了,那管亥是无心与我谈判耶。”方宁急切地道。

    “无妨,那管亥亦说了,只需我一人出城便可,汝等安心再守好城池便是。”对于郑玄的坚定,却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

    只是方宁能肯嘛?显然,是不会答应的。这位如师亦如父般的老人,这十年间,方宁几乎每年都要去陪着这位可敬的老人,即便州里有再多的事情,方宁亦会在他身边呆上小半个月之久,以进孝道。这是一种孺慕之情,如今若就这么让郑玄过去,或者这一去就将是天人永别,方宁又如何能就这么放心让他前去。

    “老师,求你莫要去了,宁再想其它办法,一定还有其它办法的。”此刻的方宁就这么跪倒在那冰冷的石板上,乞求着这位倔强的老人。

    “怀德……”老人的声音亦有些颤抖,然而,老人的固执与理智却永远站在了胜利的一面。

    最近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状况,回想起这一生,忙忙碌碌,一辈子都都钻在了书本里面,直到现在,蓦然回间,他确看到了自己人生的一片空白,他没有为父母做过一件事,为自己的妻儿子女们做过一件事,更没有为这生他养他的青州做过一件事。他只关注着他的书,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毛诗集》他的《三礼注》。

    直到这一刻,郑玄才翻然醒悟,他或者该为这生他养他的一方土地做一点什么。

    看着老人那略带着有点蹒跚的脚步,一步步地往城楼上走去。了解郑玄那固执性格的方宁,再清楚不过郑玄此刻的心情。

    然而,此刻的方宁却觉得一种无言的羞愧涌上于心头,生我男儿又有何用,如今却要一耄耄老人与我为说客,岂不羞愧矣。

    望着城楼外那连绵十几里的大营,城楼上,方宁的双眼,有如火焰般,狠狠的煅烧着,此刻的方宁,双手紧握成拳,显然,他已经愤怒至极,冷冷地注视着前方,仿佛是来自于深沉的地底深渊处的声音般,此刻的方宁用他那已经沙哑的声音,望城外怒吼出声:“管亥,你若敢伤我老师半分,我方宁立誓,就算天涯海角,我亦要杀汝。”

    回过身来,却见得方宁寒声道:“典韦,去引大军前来,若管亥有半分异动,汝只管带兵出城冲杀,吾定要取那管亥人头。”

    “诺……”感受到方宁的怒火,一旁的典韦亦是不敢多言,领了将令,回身便下得城楼,自引大军续集于此。

    厚重的城门,被几个士卒合力给推了开来,此时的郑玄,走起路来,很慢,甚至于还有一点点蹒跚的感觉,可是,他却努力的直起腰杆,努力的让自己抬头挺胸,使自己看上去更为自信,更为威严。

    双眼就这么坚定而又有力的直视着前方。一步步,没有半分迟疑的往城外黄巾大营内走去……悲痛欲绝啊,竟然少传了几百个字,没钱了55555,我的米粮,我的牛奶面包,我的票子啊



………【121 管亥的归降】………

    城楼上,正自一众人等担惊受怕之时,却突然之间让方宁等人见着一幕完全可以用惊讶甚至于不可思议来形容的话面。

    城外,老人正一步步坚定的走向黄巾大营,然而,本来以为会有刀斧手加身,会有黄巾贼寇团团把个郑玄给围住的画面,却并没有出现,反而,却恰恰相反,此刻的郑玄,就有如一位圣人一般,一路走来,凡挡在他面前的黄巾贼一个个无不惊恐的侧身躲了开来,却又急急的跑倒在路边上。

    一个人如此,两个如此……十个二十人……一百个人亦是如此。就这么仿佛躲器一样,以郑玄为中心,在郑玄四周,不知何时,却跪倒了一片的人,而远处一些不知前面生了何事的人,见得前面的人都跪倒于一地,亦跟着跪倒在地。

    “大贤圣师万岁……”(提示:这里说的万岁可不是后来皇帝专用的那个万岁,而是一种表示极度敬佩的意思,表示皇帝的万岁是在以后的时代里才有的。)

    这是一位值得任何一个青州人,甚至是全天下人,乃至于后世里的人,都需要用仰视的目光来看待的一个人。他,郑玄,眼前的这位老人,他是值得属于我们用尽所有的力量来敬仰的。

    看着眼前一个个朴实的有如农民的黄巾兵,即便以郑玄这位坚强的老人,此刻,双眼里亦是含满了泪水,这是一种悲痛的泪水,以他一代大贤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感受着这个世界的悲伤。这泪水,将是属于这一个时代的悲痛,更或者只属于他郑玄一个人的悲哀的。

    “大贤圣师,请上马……”不知何时,在郑玄面前,不知从何处却是牵了一匹有些瘦弱的马儿来,看着这匹有些瘦弱的马儿,以及边上恭敬的站着的那个人,郑玄淡淡地摇了摇头,撑着那瘦弱的身子,却就这么一步一步往中营内走去。

    远处,一铁塔般的汉子,正静坐在一株青樟树底下,却就这么两眼看着远处那正慢慢走来的身影,没错,他就是管亥。一手拉扯起整个青州黄巾的管亥。

    在这之前,管亥一直都在考虑着城内都会是谁出来与自己谈判,是孔融,是邴原,或者是方宁他自己,不管是谁出来,管亥都会先给他一个下马威的。

    因为管亥他需要筹码。

    管亥要投降,想被招安,所以他需要筹码,而且是大大的筹码。

    或者会有人觉得管亥很可笑,你都拉起几十万的兵马了,自己去占一个地盘儿,天下间谁还有你的兵马多,你就将会是天下第一大诸侯。

    相信这事管亥也想过,可是直到现在他都没有这么去做过,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那块料,他只是一个很纯粹的武夫。上阵杀敌才是他的本色,以前在黄巾军中是,现在他单干了也还是,每战必冲锋于阵前的。

    如今,在青州,管亥拉起了几十万的人马,口吃马嚼的,这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粮食?这一点,管亥不知道,因为他并不会算,但是他知道肯定不少,他常得到管粮食的兄弟上来禀报他说没粮食。可是,没粮食他也没有办法。

    如今天下大势已经逐渐明朗起来,尽管管亥是个没什么头脑的人,可是并不代表其它人没有眼光,比如黑山的张燕,在比如泰山的藏霸。在前断时间收到藏霸的来信说正打算投靠于吕布。因为有个曹操在兖州,他在泰山那也不好混。

    管亥知道自己的头脑,并不适合于去做一方雄主,所以,他会选择一方雄主以投靠。青州,无疑,是他最理想的选择。因为他本身亦是青州人,若是投靠了青州牧,他亦算是个本土大将,至时亦不会太过于吃别人的亏。

    乘着曹操攻青州之时,管亥亦乘机起兵,本来管亥的意思,夺了东莱郡,再打个北海郡也就差不多了,只是事情展到后来,袁绍又突然插入进来,几乎也有些由不得管亥了,甚至那个时候,管亥一度认为自己会与曹操,袁绍三人平分了整个青州的,只是,到后来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曹操突然在占据绝对的优势中,中途退兵了。紧接着袁绍亦退兵了,管亥也就失去了再拼一把的信心,也准备着去和谈。

    看着那个远处正一步步走来的身影,管亥亦是不由得大叹了口气,这该死的方怀德,派谁来不好,偏要找这老头来,管亥只有哀声大叹晦气。

    郑玄是谁,相信每一位青州百姓都知道,因为他就是一位贴近于农民的文学家。

    郑家本来也算是青州大族,只是到了郑玄祖辈,父辈二代人皆没有出仕,都窝在家里种田,至郑玄出生后,郑家已经是个完完全全的农家子弟了。

    所以说郑玄绝对是一位最贴近于农民的文学家。虽然他已经是大儒,虽然他已经名满天下,可是在整个青州百姓眼里,郑玄所处的阶级仍然是与他们一样的农民。

    可是,同样原,他亦是位大贤,人们敬重他,敬重他的学识,他的才华,他所注的书立的说。

    即使是这些号称黄巾贼的人,说到底他们也还是一些农民,是青州人,他们同样的敬重于郑玄这位一生以注书立说教育后代的大贤。所以才有刚才那一幕,见得郑玄而起身下拜之说。

    轻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尘,管亥就这么大踏步的向郑玄走去。

    “大贤圣师。”此刻,在管亥脸上,那原本冲满着狰狞恐怖的胡茬子脸,此刻却满是恭敬,一个昂藏八尺的大汉,此刻,却就这么恭敬的躬身站立在郑玄的面前。

    管亥,他也是青州人,他从小就在青州长大,所以,对于郑玄,他与任何一个青州人一样,同样的敬重,同样的爱戴。

    “某今为我青州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