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灵帝传说-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
很久了,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东坡心中欢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逶迤在地,就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和尚微笑而已。
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印和尚吃了一记闷亏,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
想不到苏小妹却说:“哥,你又输了。试想佛印以佛心看你似佛,而你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佛印呢?”
苏小妹渐渐长大,仍是十分顽皮。她的婚姻问题,日益成为苏氏父子考虑的问题。
苏小妹有才,人聪明,又不拘小节,顽皮甚至耍赖,长得又不是十分出众,要找到一个十分称心如意的人来做丈夫,真的比较难。
先是黄庭坚古道热肠,把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介绍给苏小妹,并乐颠颠地把王雱的得意之作拿来给苏小妹品评。
苏小妹左看右看,最后告诉黄庭坚,王雱的作品是:“新奇藻丽有余,含蓄雍容不足,难成大器。”黄庭坚还想争取,说是王雱绝顶颖慧,读书一遍,就能了然于胸。
这时,一直坐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苏洵,冷冷的对他说:“这有什么可稀奇的,谁的儿子看书,还要看两遍呢?”
黄庭坚无话可说。实际上,论家世,论相貌,论才气,王雱都足以与苏小妹比,可苏小妹就偏偏瞧不起人家。
就在大家都为苏小妹的婚姻着急的时候,苏轼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秦观。
秦观,又叫秦少游,是今天的江苏高邮人,出生在一个家道已中落的地主家庭,田园收入不足以自养。少年时期,他也曾在扬州、越州一带,与一些歌姬“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秦观在宋哲宗元丰五年和元丰八年,两度入京应试失败。
元祐五年,他第三次进京。这次多亏了苏轼,得以及第并留京五年,提任大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从此他和苏东坡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秦少游也就经常出入苏家。
青春年少的秦少游,慢慢地引起了苏小妹的注意。那天她在哥哥那里看到了秦少游的诗文,发出由衷的赞叹,是十分少见的事。
苏家父兄便心里有数,于是积极设法来促成这一段婚姻。
只要苏小妹这边没有意见,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自然是无话可说。
于是,苏门四学士之中的另一位黄庭坚,做了个现成的媒人。
由于秦少游尚无一官半职,而三苏早已是声名赫赫,婚事自然在苏家主办。
一般来说,新婚之夜,新娘子都只会在羞涩、喜悦和焦急的等待中,坐以待毙式地等着新郎官去征服。
可是,机灵古怪的苏小妹,却别出心裁,在占尽了“地利”和“人和”的情况下,居然要新郎官解开她出的三个题目,才准新郎官进洞房。
第一道诗谜是:“铜铁投烘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第一句“铜铁投入烘炉中冶炼”,就是“化”的意思。
第二句“蝼蚁爬上雪白的粉墙”,含有“沿”的意思,与“缘”相通。
第三句反过来看阴阳中只有一义,那就是“道”。
第四句天地宇宙中间的,就只有“人”了。
四句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秦少游稍稍思考,便想通了此节,不禁哑然失声。
原来,当黄庭坚告诉秦少游,苏家准备把苏小妹嫁给他为妻时,他虽然当即应允,但想到传说中的苏小妹突额凹睛,风流少年秦少游对自己未来妻子的容貌着实放心不下。
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苏小妹,由于理学盛行,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定婚之后更是不可能再见,又不好向别人打听,这一块心病着实越来越深。
那天,终于得知苏小妹要入庙进香还愿,秦少游计上心来,把自己打扮成“化缘道人”,先在庙门前等着,苏小妹的轿子一到,他就上前去求道:“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在轿子里立即拒绝:“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的搭腔,立即道:“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苏小妹就是好斗,不甘示弱,接道:“随道人口吐莲花,分文无舍。”
边答边想,听这道人的口音,甚是悦耳动听,年龄一定不大,就不知长得如何;从他化缘的语言看,也颇多才思……
苏小妹的好奇心一起,就忍不住掀开轿帘,要看个究竟。
秦少游要的就是苏小妹露出脸孔,如何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赶紧走上一步。
苏小妹霍然觉得,这人就是秦少游,香也不愿进了,示意丫环转身就走。
秦少游追着道:“小娘子一天欢喜,为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心中烦恼,愤愤的答道:“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边说边一阵风似的,起轿回府。
而秦少游终于见到苏小妹,觉得她还不算丑,特别是气质高华,清奇逼人,好不高兴。
苏小妹回到家中,却是越想越气,于是就有了洞房之夜的第一道难题,想考一考秦少游,报那一箭之仇。
秦少游少年时期是在扬州等地的歌姬场中混过的,在风月场中脸皮早已修炼得比牛皮还厚,想通了那一诗谜,提笔就回了一首:“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诗中每句,句首的字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全诗也隐含着道歉的口气。
苏小妹看了,芳心窃喜,一喜丈夫才思敏捷,二喜他终于向我认错。
当即又传出一首诗谜,并声明全诗打四位历史人物,必须逐一注明谜底。诗谜是:“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丝缕缝线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少游学富五车,想都未想就猜出:第一句强爷胜祖是孙权;第二句凿壁偷光的是匡衡;第三句由丝缕缝线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自然就是子思{孔伋,孔子嫡孙};第四句老翁整天倚依门闾,自然是望,那就是太公望{姜子牙}。
秦少游顺利过关。这一场考试,对秦少游来讲,就好像是行军打仗,每解一题,就前进一步,这时已走到苏小妹的闺阁外面。
苏家父子和众多的宾客,都凝神静气,等着那最后一道难题。
闺房的窗户,慢慢打开一道缝,露出苏小妹的纤纤素手,递出一张纸来。仆人马上接过,递到秦少游手上,只见上面写道:“双手推开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
苏轼在旁看了,暗暗发笑,便伸出一个指头,指着“雨”字。
秦少游心领神会,立马答出:“一石击破水中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
“今夜断然不雨”表面是接月明星稀而来,但实际隐含了“云雨合欢”的意思;还有“雨”与“语”谐音,也就有今夜不和你说话的意思。
秦少游以“明朝一定成霜”作答,“霜”与“双”谐音,表示既然成双,就一定云雨。
纸条一递进去,房门打开,苏小妹含笑和羞的站在门边。
秦少游欣然入内,自然是巫山梦里,云雨合欢。
据传新婚之后不久,苏小妹再到庙里进香还愿。
寺僧与苏家兄妹原就极熟,这时故意问苏小妹:“新婚滋味如何?”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七百二十章 如水如月吕碧城
苏小妹笑而不答,索纸笔挥洒数字,然后将纸条亲自粘贴在大钟里面,对寺僧说:“欲知究竟,一看便晓。”
那和尚只好把光头伸进钟内,只见纸上写着:“如此这般。”乐得陪同来的秦少游,哈哈大笑。
秦少游曾在歌姬堆中“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自有各种调动女人积极性的手段。
而且秦少游会作词,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
词如其人,秦少游的这种气质,也深受苏小妹的喜爱。
只可惜天妒其缘,婚后只有几年,苏小妹就撒手尘寰。
当时,秦少游在外做官,政治上失意,被贬在外,听到这一消息,悲痛地写下一首《千秋岁》:“水边沙外,城廓春寒退,花影乱,鸳声碎。飘零疏酒盔,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鸥鸳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来,秦少游又以一个叫徐文英的女子为妻,但他是永远不会忘记苏小妹的……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苏小妹,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慧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玄阴神幕。
此宝是用秽发所炼,如果被它罩上或是网住,无论多少年修炼的道行,全都毁于一旦。
最厉害的是,此宝另有元神,用时无须像别的法宝一般收起,只须微一招展,便可随心所欲,遮挡敌人去路。
高峰跟苏小妹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苏小妹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苏小妹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苏小妹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很快就获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苏小妹,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苏小妹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苏小妹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苏小妹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女,正是清朝的吕碧城。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隔几天,先后亡故。
一大批人为之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国家就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如何办才好。
这时,却有人填了一阙《百字令》,题咏慈禧的画像,登在报上,把慈禧这个亡国的老妖妇痛骂了一顿,说她在主宰朝政的近半个世纪中,把大清皇朝的江山搞得一塌糊涂。
她把华夏国边疆的大量领土,国库中的大把银钱,送给帝国主义国家;她到了阴曹地府,一定怕与汉高祖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见面。
词如下:“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翠衣轻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屏蔽边疆,京垓金弊,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鹅。”
这阙《百字令》,使得清政府十分恼火,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它的作者,竟然是一个年轻女子——吕碧城。
吕碧城是安徽旌德人,生于光绪九年,即公元一八八四年。她的父亲吕凤歧,于光绪三年进士及第,家学渊源。吕碧城和她的姐妹吕惠如、吕美荪,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十二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经颇为可观。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樊山,是吕凤歧的翰林同年,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位十二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最初怎么也不相信,小小年纪的吕碧城能够写出如此令人荡气回肠的东西。
凭恃着本身的才情和父执辈的揄扬,二十岁的吕碧城在京津一带,已是小有名气的闺媛才女。
报刊上经常见到她发表的文章,各种艺文聚会也常常能看到她的芳踪。
《大公报》创刊时,她是主要撰稿人之一。
秋瑾、吴芝瑛与她一见倾心,而秋瑾创办的《华夏国女报》,发刊词就是她的手笔。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的时候,拔款筹办北洋女子公学,由傅增湘任校长,召吕碧城提任总教习。
于是,吕碧城在这当时女子的最高学府,一呆就是七八年,后来还提任学校的监督。
她把华夏国的传统美德,与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结合起来;把华夏国的传统学问与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起来,使北洋女子公学成为华夏国现代女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比如颇受袁世凯敬重的家庭教师周道如,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都在这里曾亲聆吕碧城授课。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吕碧城进入新华宫,担任大总统的公府机要秘书,这年她还只有二十八岁。她本打算大干一场,结果生活的打击,却使她从此过起了半隐居式的生活。
生活第一次对吕碧城的沉重打击,是在她父亲死的时候。
吕凤歧是在甲午战争那年去世的,他的妻子严氏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吕氏家族中有人使出卑劣的手段,唆使狂徒将严氏掳胁。
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援,一时之间各种压力纷纷来到安徽的各级政府。各种关心,纷纷地来到寡母孤儿的身上,事情自然获得圆满的解决。
与吕碧城自幼就订了亲的汪姓乡绅,却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然能呼风唤雨,将来过了门,成了汪家媳妇,倘若稍不如意就惊动官府,那可怎么得了。
“小庙里供不起大菩萨”,汪家提出了退婚的要求。
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事情就定了下来。
如果是在今天,男女从小订亲,后来成长的环境不同,知识程度与生活经验有了极大的差异,双方协议退婚,不失为明智之举。
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孩子给婆家退了婚,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是被逼上绝路的事情,吕碧城一度自怨自艾。幸亏,强烈的自尊心使她挺过来,也使她决定终身不嫁。
似乎不打算结婚的女性,尽管在工作上豪气干云,但工作完成后,特别是一个人独处居室时,总会有着浓重的落寞与萧索之感。
为着寻求心灵的归属,十有八九都必然会皈依宗教,吕碧城也不例外。
在北京工作期间,她经常与一代高僧谛闲和尚谈禅。
谛闲和尚对她说:“欠债当还,还了便没事了;但既知还债的辛苦,切记不可再借。”
这里所说的债,当指尘世间的一切孽债。佛说,人生八苦,除了“生、老、病、死”外,还有就是“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蕴盛苦,求不得苦”。
所谓“怨憎会苦”,说的是不愿聚会的,却偏聚在一起。
吕碧城与袁世凯的关系,便使吕碧城隐在深深的怨憎会苦中。
吕碧城进入新华宫,提任袁世凯大总统的公府机要秘书;后来袁世凯积极准备复辟帝制,筹安会的一批人,充当袁世凯帝制复辟的吹鼓手。
吕碧城难谐俗流,看不惯一般趋炎附势之徒的卑鄙行径,飘然离京南下,奉母隐居上海,闭门读书,不问世事。
可是,袁世凯失败之后,她却仍难逃舆论,遭到国人的斥骂。
于是,那避世的思想更浓地包围了她,更使她觉得人生如梦。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七百二十一章 绣圣沈雪君
于是,吕碧城飘然出国,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后转往欧洲,漫游欧州大陆的名胜古迹,最后定居在瑞士的日内瓦湖畔。
她致力于“戒杀护生运动”,长年茹素吃斋,心中充满了禅意。
北伐成功以后,吕碧城欣然归国。
此时,她已年近半百,表面上虽然穿着西式衫裙,淡淡的化了妆,但已是心如止水,更耽于禅悦,动辄口诵“南无阿弥陀佛”,自号圣因法师。
她来到北京,反复吟诵着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把所有的感慨倾注在那一阕《汨罗怨》中。
“翠拱屏峰,红逦宫墙,犹见旧时天府。伤心麦秀,过眼沧桑,消得客车延伫。认斜阳,门巷乌衣,匆匆几番来去?输与寒鸦,占取垂杨终古。
闲话南朝往事,谁钟清游,采香残步,汉宫传蜡,秦镜荧星,一例秾华无据?但江城零乱歌弦,哀人黄陵风雨。还怕说,花落新亭,鹧鸪啼古。”
回国后,吕碧城依然寄情山水。游苏州邓尉时,正值梅花盛开,一片雪海,香闻十里。
吕碧城留连忘返,希望死后能埋在这个地方,“青山埋骨他年愿,好共梅花万祀把馨”。
但是,国内似乎难有她容身的地方,华夏国当时很难有一处清静的地方供她静养,到处是革命运动,到处是军阀混战,到处是外国列强侵略的枪炮声……她再次前往欧洲。
第二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硝烟比华夏国更浓。
吕碧城深夜听到邻家的钢琴声,都好似杀伐之声。她从欧洲东归,来到香港,真个是“生也坎坷,殁也凄凉”,寂寞地死在客邸中。
她早年不知什么事情,与家里人闹翻,曾对家里人说过“不到黄泉毋相见”的话;她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她的尸体究究竟埋在什么地方,也无人知道。
佛经故事中说,如来佛所在的灵山前有一条弱水。有人问佛:“弱水三千,如何明一瓢而渡?”佛说:“本来无弱水,何必有沉浮。”
吕碧城有《琼楼》一诗,写道:“琼楼秋思入高寒,看尽苍冥意已阑;棋罢忘言谁胜负,梦余无迹认悲欢。金轮转劫知难尽,碧海量愁未觉宽;欲拟骚词赋天问,万灵凄侧绕吟坛。”
摘叶飞花,都成意境;有意无意,都是人生。吕碧城的一生,如镜中花,如水中月……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吕碧城,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慧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二龙剑,二龙缠绕,投掷攻击,百发百中。
高峰跟吕碧城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吕碧城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吕碧城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吕碧城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很快就获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吕碧城,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吕碧城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吕碧城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吕碧城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女,正是清朝的沈雪君。
华夏国最后一个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曾经被绣圣沈雪君的丈夫余兆熊,大事丑诋,骂得狗血淋头。余兆熊说,张謇对他的妻子沈雪君,是“生前软禁,死后霸葬”。
张謇也抛开士大夫的庄严身段,把许多不堪的文字及话语,一齐加到余兆熊这位举人出身的读书人身上。
双方如火如荼地对骂不已,大报小报也一齐上阵,成为清末民初东南一带最大的笑语。
沈雪君闺名云芝,世居苏州宏坊。她家三世习儒游幕,算是小知识分子或者小官吏家庭。她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三男夭折,只剩两女。
她父亲沈椿,长年在浙江盐运使署游幕,她母亲就带着她姐妹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活。
母亲会刺绣,便将刺绣的绝活,一点一滴地传给女儿。
沈雪君冰雪聪明,学绣读书,两皆热中。十三岁的时候,她的绣品已十分精绝,慢慢地成为当地人抢购的商品。
光绪十五年的时候,沈雪君已出落得明眸皓齿,蜂腰纤足,娇小玲珑的个子韵昧无穷。
住在距沈家不远的百花巷里的余兆熊,对沈雪君倾慕不已,央托与沈家颇有葭莩之谊的画苑名家刘临川,到沈家说媒。
结果沈雪君的母亲,却嫌弃余兆熊,说他一个小小的秀才,休想把沈雪君娶走,她家的女儿至少也要嫁个举人。
余兆熊本是浙江绍兴人,七八岁时父母双亡,由一位世伯将他收养,带到苏州。他听了沈雪君母亲的活后,埋头苦读,两年后考中举人。
刘临川重到沈家说媒,沈母无话可说。光绪十九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日,余兆熊与沈雪君成了亲,在沈家隔壁租屋住下。
余兆熊每天半日读书,半日陪着爱妻研究刺绣。当时沈雪君的绣艺虽然高超,细腻精致,但构图立意仍未脱“金玉满堂”、“福禄长贵”的庸俗模式。
余兆熊和沈雪君夫妻合作,早晚研究,从构图、色调、意境、成法各方面加以改进。
当时在上海有一家刺绣世家“露香园”,主人姓顾,创始于明朝,子孙多半擅长丹青,与刺绣相得益彰。
入清后,露香园中所绣的花鸟条幅,几乎被王公贵胄们视为拱壁,殊难求得,顾绣名声大噪。
现在余兆熊的知识,加上沈雪君的技艺,完成的绣品更是璀灿夺目,出神入化。
看过的人都说:“针端夺化,指下生春,已经凌驾露香园之上了。”
光绪二十八年,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光绪二十六年,由于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冒着褥暑出奔山西,再由山西渡过黄河,到了陕西长安。
慈禧太后住了一年多,直到第二年冬天,才回到北京。一连串不顺心的事情,使得一班臣子们准备在慈禧做七十大寿时,大大地铺张一番,讨老佛爷的欢心。
于是从朝廷到地方,无不挖空心思,搜集珍品奇玩。
有心人便找到沈雪君。于是,由余兆熊设计,沈雪君精心绣制,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绣成山水、花鸟、佛像、法画各四幅,联缀成四个屏障,送到北京。
慈禧七十岁寿诞那天,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之后,回到后宫兴致勃勃地观鉴王公大臣及各省各地送进宫来的祝寿礼物,真是琳琅满目,漪欤盛哉!
慈禧由太监李莲英搀扶着,一路看过来,忽然发现了墙角落里的几幅寿屏,真个是工致妍雅,细腻绝伦,构图新颖,赏心悦目。
她不禁伸手抚摸,啧啧称奇,对李莲英说:“查一查这是哪个奴才送的,叫他招那刺绣的人一同来见我。”
李莲英屁颠屁颠地跑出去传旨。
那送屏的官员喜不自胜,星夜准备一辆豪华马车往杭州赶,把沈雪君夫妇连同沈雪君的姐姐沈立,一并接入北京。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七百二十二章 末代状元张謇
慈禧太后设宴招待他们。
对余兆熊来说,他一个举人,这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破格荣耀。
宴后,慈禧又单独召见了沈雪君。
咫尺天威,这位玲珑剔透的苏州姑娘,倒还能够中规中矩,跪拜如仪。
慈禧始终笑眯眯地望着她,心中想到五十年前,自己也是生长在杏花春雨的江南,眼前这一位江南女子,使她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生活。
慈禧难得见到一位江南女子,沈雪君带给她无限遐思。
慈禧招手叫沈雪君走上前去,拉着她的小手,不停地摩挲,从头到脚的上下打量着。
许久,她突然回过头来,环顾那一群公主福晋们道:“你们看哪!人家多俊哪!水葱儿似的,难怪有这般的好手艺。啊呀!这么一点儿小脚,怎么站得稳呢?怪可怜的,你们倒是赶快搬过凳儿来吧!”
在清代,专制加强,臣子见皇帝,都要把那马蹄袖放下,跪着趴在地上,像那犬马,口称“奴才”。如果皇帝准许臣子站着,就是很大的恩宠了。
现在慈禧要沈雪君坐下来,这“锦墩赐坐,闲话家常”,是握邀恩宠的异数。
第二天,慈禧更赐给沈雪君“福”、“寿”大字,更是“慈眷恩荣”的特别,沈雪君夫妇沐受无上荣宠,分别名沈寿、余福。
过了几天,朝廷在京城成立绣工科,钦派余兆熊为总办,沈雪君为总教习。并颁双龙宝星四等勋章,给他们夫妇二人,沈雪君赢得“绣圣”的名头。
后来,夫妇二人关系紧张,大家都说丈夫沾了太太的光。
余兆熊十分气愤,还在报上辩解:“余无妻,虽智弗显;妻无余,虽美弗彰。”
沈雪君的刺绣,不仅声盖国内,也声闻国外。
宣统二年,意大利王后诞辰,沈雪君刺了一幅与真人一般尺寸的意大利王后绣像,使得有世界四大美女之一称号的意大利王后,活生生地凸现在绢帛上,呼之欲出,叹为观止。
绣品如期运到意大利,意大利王后一见,大为惊奇,认为是世界第一流的美术作品。
意大利国王,亲笔致函满清皇朝,盛赞华夏国艺术的精湛伟大与永垂不朽,同时以王室徽章,意大利王后平日所戴的金刚钻手表,送给沈雪君,又以意币二十万为酬。
这事国内外报纸竞相登载,许多国家的人,都知道华夏国出了女性大艺术家。
沈雪君夫妇在事业上获得空前的成功,生活上却不尽如人意。
她身体娇弱,从小又好洁成性,尽管闺中夫妇谈画论绣,都兴致勃勃,笑语声喧,可是一到了燕婉之求,男方虽怜爱有加,女方却总是兴趣不足,甚至昏昏欲绝,余兆熊大为扫兴。
婚后十年,沈雪君未生下一儿半女。后来好不容易怀了孕,却在那次为赶制给慈禧祝寿的礼品时,疲劳过度而流产,并落下了终身不能生育的毛病。
到了北京后,余兆熊一口气纳了两个如夫人。
沈雪君看在眼里,默不作声。她本来就有洁癖,逐渐疏远了丈夫。
宣统二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沈雪君担任绣品审查委员,第一次见到了末代状元张謇。这时,沈雪君三十七岁,张謇五十八岁。
张謇在家里排行老四,字季直,号啬翁。祖上靠卖担担糖起家,后来开了一间糖坊。张謇甲午恩科中了状元,恰好母亲去世,要回家守孝三年。
满清末年国事如麻,他懒得再去出仕为官,索性在家乡南通,领导地方人士办起实业来。
十多年过去了,他办的纱厂、航运、学堂以及农、牧、渔业,都已有声有色,本人也有了南通土皇帝的称号。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做了民国总统,张謇以嵩山四友之一的身份,担任了一个时期的农商总长,但念念不忘他在南通办的实业,于是辞职南归。
这时,沈雪君夫妇由于清王朝垮台,绣工科取消,便移居天津。
张謇绕道天津,殷勤邀请沈雪君到南通,主持刺绣学校。至于余兆熊,则任贫民工场的场长,兼营上海福寿绣织公司业务。
沈雪君夫妇,还有沈丘,以及沈雪君的堂兄沈幼衡,先后到了南通,成了张謇的职员。
沈雪君的职称,是南通刺绣传习所所长,以“有斐馆”作为下榻的地方。
张謇在生活上对沈雪君照顾得十分豪奢周到,她也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以赢弱的体质承担繁重的工作,数月后便病倒了。
张謇爱沈雪君的才华,更关心她的身体,除了遍请中西名医为她治病外,更将自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