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灵帝传说-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来莺儿,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照妖鉴,可以照出妖物的原形。
高峰跟来莺儿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来莺儿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来莺儿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来莺儿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元朝的王保保,又叫做扩廓帖木儿。
他是元朝末年的将领,本姓王,小字保保,沈丘{今安徽临泉西北}人。他的父亲是中原人,母亲是元朝末年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来,王保保被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
元末,王保保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元惠宗妥欢贴睦尔赐名扩廓帖木儿。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在益都被降而复反的红巾军将领王士诚、田丰谋杀。
扩廓帖木儿袭父职,拜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即领兵破益都,杀田丰、王士诚。
次年,驻兵太原,与中书平章孛罗帖木儿,为争夺地盘,不断发生冲突。
此时,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欲夺帝位,勾结丞相搠思监,以扩廓为外援。御史大夫老的沙则支持顺帝,依靠孛罗帖木儿与之相抗。
二十四年,孛罗进驻大都,皇太子逃往太原。
二十五年,扩廓讨伐孛罗,进逼大都,顺帝即杀孛罗。
扩廓随皇太子入京,进为左丞相。皇太子屡欲自立为帝,扩廓不从,请求外出带兵。封河南王,总天下兵,代皇太子出征,驻河南,与军阀李思齐等发生冲突,互相攻伐。
二十七年,顺帝削扩廓兵权,分其原统军马,另立大抚军院,由皇太子总制天下兵马,专防扩廓。次年,扩廓进据太原,杀元廷所置官吏。顺帝下诏,削扩廓官爵。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兵北伐,元惠宗诏复扩廓官职。及明兵逼大都,元惠宗北逃,扩廓入援不及,大都失守。
明将徐达、常遇春,进兵山西,扩廓出雁门乘虚攻大都。明军直捣太原,扩廓还救,被明兵夜袭兵营。扩廓率十八骑仓卒北走,收集残部屯兵甘肃,骚扰西北。
1371年春,徐达总兵出西安,捣定西,与扩廓战于沈儿峪。扩廓大败,北奔和林。
当时元惠宗已死,爱猷识里达腊嗣位,命扩廓为中书丞相。
四年,败明兵于漠北。
五年,扩廓南下攻雁门。其后,扩廓随爱猷识里达腊徙往金山{今阿尔泰山}。
七年,朱元璋命李思齐到漠北招降扩廓,扩廓不从。
八年,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
洪武初年,岭北和林战役结束后不久,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大宴众将领时,突然问大家:“天下奇男子谁也?”
众人都回答说:“常遇春是也。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也。”
太祖笑着说:“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这一著名典故,见《明史之扩廓帖木儿传》。
姚福在《清溪暇笔》中记载,在太祖夸赞王保保为天下奇男子后,“民间凡遇有微劳自矜者,则诮之曰‘尝西边拿得王保保来耶?’至今遂成谚语。”
当时,如果有人做了一点小事就很骄傲的话,可以用“尝西边拿得王保保来耶”这一谚语来讽刺。{意思是,这点事算什么,有本事到西边把王保保抓来}王保保在元末明初可谓威名显赫,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心目中,甚至超过开国第二名将常遇春。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王保保,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断玉钩,采太乙元精和万年寒晶融合淬炼,发时化成两钩金红色极强烈的光华,互相交尾飞出。
此时,王保保拿着一把长柄宝刀,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王保保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王保保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王保保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来莺儿,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来莺儿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来莺儿,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来莺儿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唐朝的李娃。
李娃原名李亚仙,是唐代天宝年间京都长安的一位烟花女子,以重情仗义而被人们誉为义姬。
她抛弃繁荣,助其所爱,更能谨守妇道,严整治家,因而被朝廷封为汧国夫人。一个出身卑贱的歌姬,竟能获此殊荣,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要解其中原由,还需先从郑元和讲起。
郑元和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常州刺史郑仁仰的独生子,天资颖慧,相貌堂堂。
他的文章诗赋,自幼就在当地堪称一绝,不但众人羡慕不已,他的父亲郑仁仰更是欣喜自得,常拈须自乐:“我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
每当同僚聚宴酒酣时,他常会指着儿子得意的道:“这是我家的千里驹呢!”
父亲对郑元和寄予重望,等待着他早日金榜题名,名传天下。
郑元和确实也算争气,不到二十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常州地方的科举初试,取得了入京参加礼部会试的资格。
天宝七年中秋过后,郑仁仰为儿子准备了丰足的盘缠,送郑元和进京赴试。
临行明,郑仁仰与夫人一边一个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要好好注意身体,别着凉!”“路上小心,昼行夜止!”“考试要细心,不要慌张!”“有了好消息,赶快打发人回来报信!”
他们心中对儿子充满了信心,认为会试告捷是必然之事,特别担心的,只是儿子初次独自离家远行,路途上是否顺利。
郑元和正觉春风得意,一副少年不知愁的模样,意气风发地告别家人,踏上进京的路程。
他一路轻装快马,九月底便到达了繁荣热闹的长安城。
礼部的考试日期是十一月上旬,中间还有近两个月时间,郑元和便在长安布政里客栈中住下来。金秋十月,是长安市区和近郊最美的季节,处处丹桂飘香,秋风送爽。
郑元和安顿下来后,便日日打马出游,饱览长安市上的繁华景象和城郊一带的锦绣风光。
等到这一切领略过之后,一日闲坐客栈中无事,他觉得功课早已烂熟于心,根本用不着像别的考生那样忙着临阵磨枪,于是盘算着还有什么地方可玩。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五十章 情深义重的李娃
这时,他听到客栈院中有两个商人模样的旅客在聊天,说起他们昨日在长安的花街柳巷中的风流韵事,神情十分陶醉。
郑元和平时在家中因受家规约束,从未涉足过这些风月场所,同窗诗会偶尔叫几个歌姬助兴,郑元和还嫌她们浅薄庸俗。
如今听他们说起京都中的风花雪月,似乎津津有味,他只觉得热腾腾的血在身体内激荡,因而也决定去试上一试。
黄昏时际,郑元和漫步来到长安的红灯区平康里。这里一条街上密密地排满酒楼,每幢房前,都有几个浓妆艳抹的妖冶女人在向路人邀宠献媚。
郑元和一路逛过,那些女人见了他这样一位年轻英俊的独身男子,更是殷勤万分。
而在郑元和眼里,这些平康里的莺莺燕燕,实在也是一堆庸俗脂粉,太没有情调,太没有气质,哪里能吸引得住这位江南的贵族才子呢?
一直行到街里的鸣河曲,在一所装饰华丽的房屋里,临窗坐着一位女子。
那姑娘约莫十五六岁,穿一身淡淡的鹅黄色绸衣,一双大眼睛乌溜溜地漾满春风,手执一柄纨扇,半遮着白嫩的脸庞,并不像其他女子那样媚眼诱客,情神中还仿佛透露着娇羞。
郑元和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一双眼睛也直瞪瞪地盯住了那女子。
那女子似乎更羞怯了,两朵红晕飞上面颊,长长的睫毛垂下来遮住了眼帘。
郑元和的心随着她的细微动作变化而荡漾,手中握着的折扇不经意中‘吧嗒’一声掉落地面。
折扇落地的声音,惊动了屋里的鸨母。她敏捷地撩开门帘一看,只见一位穿戴华丽,仪表堂堂的公子哥儿,正站在门前,望着窗口发怔。
特善察颜观色的鸨母,立即猜中来人的心思,心想:(发财的机会又到了。)
连忙颠了出来,扯住郑元和的衣袖,直呼:“客官,里面请!”
鸨母并没有让他在客厅里停留,而是直接把他送到那个黄衣女子的屋里,并一边献宝似的对他说:“我们李娃姑娘,可是没开的花骨朵,今日里第一次上场接客,公子可真是有福气哟!”
鸨母掀开李娃房间的门帘,把郑元和推给她。
里边的李娃姑娘,见来了客人,心里一阵发慌。待她定神一看,客人恰是窗外那位翩翩公子,又略添了几分欣喜和安慰。今天是她头一遭接客,当然期盼一个可意的人。
进了屋的郑元和,见黄衣姑娘款款地从窗边的炕上走下来,略显迟疑地朝他嫣然一笑,且请他坐了。再打量那姑娘,见她身段小巧玲珑,年龄显得不大,而那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却分明显示出一种优雅的韵致,与别的烟花女子截然不同,使得他心倾神迷。
两人娓娓叙谈,原来那女子本为高门闺秀,本名李亚仙,因父亲仕途失挫,家道中落,一年前才被迫沦落风尘。
那个收买她的鸨母见她资质绝佳,便视为上品,一心想把她培养成一棵摇钱树,因此买下她后,为她改名李娃,经过一年的悉心调教,今天才让她开始接客。
李娃幼承庭训,教养甚佳,精通诗书,与郑元和相谈得十分投机。
郑元和由怜生爱,由爱生恋,当晚就留宿在李娃房中。因为李娃的资质,鸨母要价是相当高的。郑元和一贯贵公子作风,又是为着心爱的姑娘,自然也就不惜一掷千金。
有了心神俱醉的第一夜,郑元和就再也放不下李娃。他索性抛出重金,长期住在了鸣河曲中。
鸨母见有利可图,也就乐得成全他们。
郑元和称李娃为李亚仙,仍把她视作是娴雅贞洁的世家小姐,立誓此生决不相负。
李亚仙更是感激涕零,保证此身只属郑郎,海枯石烂,贞情如一。
弹琴调筝,品茗奕棋,谈诗论文,赏月观花,这一对小情人沉醉于多姿多彩的甜蜜生活之中。
郑元和早已把礼部会试的事忘到九霄云外,日日醉倒在温柔乡里。
时光飞逝,春去秋来,转眼又到第二年的秋天。郑元和所带的丰厚盘缠,经过这一年的挥洒,已经一文不剩。只认银钱不认人的鸨母,开始对他冷眼相待。
碍于一年相交的情面,鸨母没有直接赶走郑元和,而是趁他外出之际,派人把李亚仙强行架上马车,转到另一家远处的青楼去了。
待郑元和回来,已是人去楼空。鸨母对他冷言相讽,绝口不露李亚仙的去向。
郑元和明白自己身无分文,已经没有资格再做青楼娇客;李仙亚毕竟不是自己名正言顺的妻子,也就无法与鸨母论理。
沉落于贫寒孤寂中的郑元和,开始想到家乡和父母,想到自己前来京城的初衷。如今不但功名无成,而且败落到这般地步,他根本无法回家向父母交待。
不管怎么说,总得先找一个落脚和吃饭的地方才行。
于是,他只好厚着脸皮,去找长安城中的亲戚朋友。
大家虽然还客客气气地对他,不过谁都知道他那段荒唐的历史,心中对他十分鄙夷,因而也就没有谁愿意收留他长住。
他失意,愤怒,诅咒,发狂似的在长安街市上流浪,上顿不接下顿。
最后,还算凭着他的一点才识和仪表,谋到一份“凶肆歌者”的差事,勉强解决了温饱之需。
所谓凶肆歌者,就是殡仪馆里的司仪人员,包办撰写祭文、表礼司仪、悲唱挽歌、执绋送葬等一整套丧事。
因古人忌讳死人,所以这种职业被视为下贱之职,一般正经的读书人是不愿意去做的。
郑元和堂堂一个官家弟子,现在竟来做这种事,实在也是迫不得已。
对这一套工作,郑元和倒是颇能胜任。他文章感人,仪态从容,歌声清越,还常常一边唱挽歌,一边想到自己悲凉的遭遇,痛切之情愈加逼真,因此时常能获得丧家额外的赏金。
生活问题虽然暂时不用发愁,但是徒有满腹经纶,无以发挥,前途茫然,不知将来会走到怎么地步?他真怕自己的一生,就在做凶肆歌者中浑浑噩噩地过去了!
郑仁仰在常州左等右盼,巴望着儿子的好消息传来。先前还风闻儿子在长安舞花弄月的消息,但他心想青春少年做点荒唐事,无须大惊小怪。
后来新科发榜了,他从前看到后,从后看到前,不但没有儿子的名字,竟然没了一点点儿子的音讯。于是,他以入京觐见皇上为由,来到长安,寻找宝贝儿子。
经过几天的奔波,四下的探访,最后竟然在一个送葬的行列中找到了郑元和,只见他正手执丧幡,长放悲歌。见到此情此景,素重脸面的郑刺史气得全身发抖,几乎不敢相信亲眼所见。
待他回过神来,不由分说地命左右把郑元和从队伍中拖出来,挟持到郊外的曲江杏园墙,扬起皮鞭,对儿子一顿没头没脑的抽打,边打边怒骂:“老夫望子成龙,想不到你的志行如此卑贱!我还未死,你就大唱起挽歌来,真是玷辱了郑家的门风,愧对列祖列宗!”
发泄之后,郑刺史带着随从转身离去。
临走时,他丢下一句话:“从今以后,我没有你这个儿子,你也没有我这个老子了!”
郑元和被打得遍体鳞伤,加之又羞又悲,只剩下悠悠一线气息。
后来被好心的过路人找来医生,勉强救活,但伤处一直未愈,又值盛夏,全身肉烂生蛆,臭不可闻,无人愿管,成了一个路边的乞丐。
秋叶落尽,又是冬初。郑元和仍然是一袭破烂的单衣,瑟缩在东城门角,饥寒交迫,竭尽最后一点气力,发出乞讨的哀号。
李亚仙被鸨母软禁了一段时间,行动得不到丝毫自由。
过了些时候,鸨母渐渐放松监视。她便设法四处打听郑郎的消息,却一直了无音讯,让她几乎都绝望了。这天乘车路过东城门,忽闻一阵哀乞声。
她不由自主地心中一沉,命车夫放慢车速,仔细辨听,那声音好熟悉!
于是她轻轻掀开车幔,寻声望去。那个蜷缩在墙角的乞丐,竟然正是她梦寐以求的郑郎!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五十一章 瀛洲台中的徐达
李娃不禁泪如泉涌,毫不顾路人惊疑的注视,冲到郑元和身旁,脱下身上的披风,裹在郑郎身上,也不嫌弃他身上的污秽和腥臭,把虚弱的郑郎抱在怀中,呜呜咽咽地大哭起来。
其后,李亚仙把郑元和带回青楼,用自己这两年攒下来的全部积蓄为自己赎了身,又变卖了仅有的一点首饰,在城外买了一处勉强可以容身的小屋。
一对情人就这样冷冷清清地安顿下来了。李亚仙悉心体贴地先调治好郑元和的疾病,然后鼓励他重新树立信心,努力上进。郑元和经过这一番挫折,立志痛改前非。
于是,由李亚仙织布维持生计,郑元和关在小屋中埋头苦读。
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天宝十年,郑元和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及第,接着又应试直言极谏科,名列第一,朝廷授职为成都府参军。
郑郎荣获功名,李亚仙先是喜不胜收,继而又暗想:(自己出身青楼,历尽风尘,情郎官高位显之后,想必会另择名门淑女婚配,弃旧欢如敝履。)
到这里,她已不敢往下再想,索性先发制人,垂泪对郑元和道:“妾身卑贱,不足以事君子,请从此去,君当自爱!”
郑元和闻言伤心,含着泪劝慰道:“我有今天,全由芳卿所赐。我贫贱时,卿不弃我;今我富贵,卿为何忍心离我而去?倘若不能同往成都,我当自刎而死,以报卿之大恩大德!”
听到这一席话,李亚仙彻底放心了:她的郑郎,决不是一个负心人。
不久择一吉日起程,郑元和携李亚仙赴成都就任。
就在郑元和从长安赴成都的同时,朝廷恰好调遣其父郑仁仰为成都府尹,也由常州溯江西上。父子两人,重逢在成都。
郑仁仰见到曾被自己毒打抛弃的儿子,只觉惭愧无颜。
郑元和虽然也懂得父亲的斥打事出有理,但对他那般无视父子之情而心有余恨。
这时,幸而李亚仙出面劝解郑元和,才使郑氏父子以礼相识,恢复了父子关系。
之后,郑元和向父亲禀明了李亚仙的身份和情深义重之举。
郑仁仰大为感动,于是请下媒妁,备下大礼,为两人举办了隆重的婚礼,让李亚仙成为郑元和正式的妻子。
成都府尹与成都府参军,白天分衙办事,晚上同归一宅,公务合作无间,家事也是融睦和乐。
而李亚仙作为儿媳妇,一面殷勤侍奉公婆,一面悉心地相夫教子,谨守妇道,端庄贤淑,博得蜀中官民的交口称赞。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攻陷长安。
唐玄宗大驾西行,避难来到成都。郑氏父子护卫得宜,深得唐玄宗赞赏。后来唐肃宗收复长安,唐玄宗以太上皇名义回銮返京,郑氏父子均得到加官进爵的赏赐。
李亚仙则以其妇德可风,也被封为汧国夫人。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李娃,只是个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花狐貂,形如白鼠,放起空中,现身似白象,胁生飞翅,食人。
高峰跟李娃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李娃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
便搂着李娃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李娃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明朝的徐达。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的郭子兴部,隶朱元璋。
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
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
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
十六年,徐达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十七年,徐达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
十八年,徐达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
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七千余人。
二十一年,徐达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后升中书右丞。
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徐达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消灭一千五百人,士气大振。
二十四年,徐达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
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
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二十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
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二十五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得汴梁{今河南开封}。
继而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五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
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
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
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
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
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
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今山西沁阳}等地。
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
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十八骑遁,俘降四万人,克太原,占山西。
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
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定西},俘元王公及手下将领八万六千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今定西市安定城区内有烽火点将台原址一座}。
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
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五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一说数万}。
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
还军北平,戍守边防。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五十二章 花开堪折直须折
关于徐达之死,一说他并不善终。民间流传,徐达功高震主,朱元璋惧之。
徐达患有背疽,忌吃河鹅,朱元璋偏赐蒸鹅全宴予徐{华夏国民间传说鹅为“发物”)。明朝规定,赐宴必须即时食、全食。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流着眼泪把鹅肉吃完,不久毒发而亡。
这则传闻的可信度相当低,影响却相当广泛。依据文献纪录,该传闻出自明朝学者徐祯卿所著的笔记小说《翦胜野闻》,后为清朝赵翼名作《廿二史札记》所误用,遂广为流传。
近代学者片面相信野史,而不加以考证即采用,包括著名明史家吴晗。
这条野史记载之所以不可信,主因有几点:徐达虽然功劳极大,并与李善长同样为朱元璋亲家,但他一生安分守己,从不结党,亦不逾矩。他的子孙也未见因是皇亲国戚,而有骄傲蛮横、违法乱纪的行为。
在正史上,更没有朱元璋猜忌徐达的纪录和动机。
第二,朱元璋从未使用过暗杀手法屠戮功臣。即使要暗杀,亦可派御医下手,不必使用这种人尽皆知的低劣的手段。
第三,徐达过世时,明朝仍与北方蒙古人对抗中,正需要武将来协助。而且,当时明太祖尚未展开屠杀武将的行动。相反,为着对抗胡惟庸残留的势力,朱元璋尚须笼络武将,没有必要在此时诛杀最忠心的徐达。况且,蒸鹅造成背疽毒发毫无科学依据。
考量到《翦胜野闻》书中,多为荒诞不经的内容,尤其是徐达的子孙有明一代累世封公,赐死说更不可信。
所以,徐达应该是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病死。
徐达是明朝的优秀将领,虽然是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
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而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他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叱咤风云的名将。
而他的赫赫战功及传奇经历,也告诉了所有的人:我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徐达,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法宝,叫做金莲神座,看上去是一朵大约丈许的千叶莲花,拥着一个形如蒲团的宝座。祭出时,四外莲瓣尖上齐放毫光,往上飞射,上面更有一圈佛光,祥辉潋滟,花雨缤纷,飞舞而下。
此时,徐达拿着一把长枪,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徐达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徐达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徐达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李娃,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李娃淡然一笑:“谢谢。”
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李娃,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李娃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唐朝的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金缕衣》,词句直白,富含人生哲理,因此久传不衰,至今还常为人吟诵和援用。
不过,谁又知道,这首小诗竟改变了作者杜秋娘一生的命运,使她获得一段绚烂多姿的“折花”岁月。
据说,杜秋娘原是间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
她虽然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曲,作为歌姬曾风靡江南一带。
她十五岁时,艳名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风闻,设法以重金买入府中,充任歌舞姬。
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学一些现成的歌舞,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