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灵帝传说-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丽容每天听到笛声,心中窃喜,于是诗兴大发,再写一诗,仍借助胡桃掷上楼头:“自从闻笛苦匆匆,魄散魂飞入梦中;莫怨粉墙高如许,心有灵犀一点通。”

转瞬溽暑易过,李玉郎即将再往学馆从师问道,而婚事却了无消息,心神惶惑不已。

于是,他整天斜倚楼头,一曲又一曲地吹笛解闷。因为心中悒郁,笛声中也呈现出幽怨的音韵,呜呜咽咽,使人不忍卒听。面对佳人的垂询,答道:“栏干闲倚日偏长,吹笛无俚苦断肠;安得身轻如飞燕,随风飘飞到妆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李玉郎白天想的是情人的举止神情,而晚上便在梦中与情人尽情欢会。于是神移情牵,学世荒废,茶饭无心,终于恹恹成疾。

父母透过玉郎的同窗好友探得实情以后,迫不得已,备齐六礼遣媒到张家订亲。

李玉郎听说婚事得成,一跃而起,沉疴不药而愈,准备冬天一到就要佳人过门。

不料事出意外,平白地拆散了好姻缘。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同时将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划为直辖区。

另外,将全国划为十个“行中书省”,分辖一百八十五路、三十三府、三百五十九州,以及一千一百二十七县。

松江府所属的“路”,总管叫阿鲁台,任满赴京候选另派职务。

当时京城独掌人事任免大权的,是右丞相伯颜。伯颜一方面严刑峻法压制汉人,一方面贪婪无度,对各级官吏多所需索。稍不如意,立即黜罢。

阿鲁台心想,至少得白银万两,否则出路不堪设想。大概他还不算贪官,检点囊橐,还不足五千两白银,直觉得前途堪忧。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零八章 名将哥舒翰

这时,就有心腹佐吏向阿鲁台献谋:“丞相府金银堆积如山,所缺者,非财也。倘能于辖下各府、州、县,选得才色双绝之妙龄美女二三人,所费不过千把两银子,必能博得丞相欢心,如此将可获得优差。”

阿鲁台深以为计,立即命令佐吏打着丞相的旗号,前往各府探访。

几经选择,仅得才色双绝的女子两人,首选就是张丽容。

李玉郎父子听到此事,犹如晴天霹雳,虽然多方奔走说项,都无济于事。

经过一个短时期的习礼、易装,便坐上大船,北上大都。

张丽容临行托人寄语李玉郎:“此次北行,惟死而已。”从登船那天起,就开始绝食。

随行的张母,看到女儿这样,哭着道:“你死了一定牵累我!你可稍稍进食,再作计较!”

张丽容不忍老母受累,可又苦无良策,真个是求死不得,求生不能,进退两难,一路沿运河北上。而李玉郎随船追赶,风雨无阻,为情所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白天踉跄呼号,晚上露宿堤岸,前后月余,跋涉三千多里。从松江一直追到山东临清,脚上打满血泡,蓬首垢面,已经不像人样。

张丽容从船窗中窥见李玉郎的狼狈模样,心如刀绞,悄悄派船夫对李玉郎道:“妾之所以不死,都因寡母未能有所安排,抵大都前,定必有以报玉郎。”

李玉郎听到这话,悲痛万分,一跃投水。船夫急忙救起,却已气绝身亡。

张丽容眼看李玉郎已死,跟着自缢于船舱中。

阿鲁台怒不可遏:“何物女子?不爱锦衣玉食,富贵荣华,而迷恋一介寒儒,诚贱骨也!”

竟然下令船夫剥下她的衣裙,裸而烧之。

奇迹出现了,肉身已化为灰烬,而一颗赤心却完整无损。船夫十分惊骇,用脚猛踩,突然有一件东西从里面挤出,大小似手指,酷似人形。

便用水把它洗干净,颜色像珊瑚,晶莹如玉,质地坚硬。仔细审视,衣冠眉目样样俱备,宛然一个精雕细琢的李玉郎。

船夫啧啧称奇,连忙告诉阿鲁台,并请将堤岸上的李玉郎也一样地烧了,看看究竟。

李玉郎被焚后,果然也留下一个小小人型像,颜色金黄,俨然一个精雕细琢张丽容。

阿鲁台大惊道:“异哉!精诚所结,竞一至于此呀!”

接着大喜:“这两样东西,实际是稀世罕见的宝贝,献呈丞相,必邀青睐!”于是用锦帛包好,装在檀香木匣中,写上“心坚金石之室”。

到京后,阿鲁台喜孜孜地来到丞相府,将这两样宝贝献给伯颜,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详细细地叙述一遍。伯颜闻所未闻,更见所未见,于是眉飞色舞地打开木匣,以观究竟。

谁料展开锦帛,只见酱色血肉一团,刹那间腥味四溢,令人作呕。

伯颜大怒,立刻将阿鲁台下狱,认为此事太过荒唐,简直是有意触他的霉头,便治以“强夺民妻,致人于死”之罪,判处死刑。

有人说:“男女之私,精坚志确,而始终不谐,衷心思念,至死不化而凝聚成形,坚如金石。由抽象的真情,转而为具体的形体,既得合二为一,此情得谐,此气遂伸,于是化为血肉了!”

于理或可解释,于情确实不可思议。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张丽容,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非常厉害的法宝,叫做转身飞刀。此刀装在葫芦内,看上去只是一线毫光。

放出来时,高三丈有余,上边现出一物,长有七寸,有眉有目,眼中两道白光。当白光反罩下来,钉住敌人之时,就会使敌人昏迷。

当时只需一躬:“请宝贝转身。”那么飞刀就会在敌人的头上一转,首级落地。

高峰跟张丽容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张丽容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笑吟吟的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

便搂着张丽容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张丽容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唐朝的哥舒翰。

他是唐朝的名将,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

按突厥的习惯,常常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他的父亲是哥舒部落的首领,叫做哥舒道元,曾经做过唐代安西大都护府的副大都护;他的母亲尉迟氏,是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王的公主。

他还有一个弟弟,叫做哥屋恩。

哥舒翰的家族世居安西,他也生在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哥舒翰生在望族,家里有权有势,也很有钱财。他在青少年时代,讲侠义,好纵酒,凡是别人有求于他,只要他答应了,就一定会办到。

四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

他按照汉家礼节,在长安客居三年,却为长安尉所轻视。

哥舒翰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到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王倕帐下从军。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军攻取了新城{今青海门源}。

王倕把这里交给哥舒翰经营,哥舒翰治军有方,号令严谨,“三军无不震慑”,从这里开始了他军事生涯的起步。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战功赫赫的大唐名将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很快发现了哥舒翰这个人才,对他十分欣赏,提升他为衙将。

哥舒翰自幼就通读《左氏春秋》、《汉书》,言行举止,处处模仿古代的英雄人物,很对士兵们的胃口。而且,他疏财重气,很得士兵们的欢迎。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王忠嗣又提拔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开始独当一面,对付吐蕃的入侵。在讨伐吐蕃的一次战役中,有个副将不听指挥,哥舒翰就用木棒打杀此人,因而军士凛然,军容大振。

苦拔海一战,吐蕃军分成三个梯队,从山上疾驰而下。

哥舒翰长枪折断,就持半截枪与敌人搏杀,所向披靡,三路吐蕃军都被打跨。自此,哥舒翰名声大振,朝廷任命他为陇西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今青海西宁}军使。

以前,每到麦熟季节,吐蕃就派骑兵去积石军屯田的地方抢收麦子,并且得意地把积石军麦田称为“吐蕃麦庄”。哥舒翰得知这一情况,十分气愤,决定狠狠教训吐蕃人。

七月,吐蕃的五千骑兵又来故伎重演。以往情形,唐军都守在城中,闭门不出。这次,哥舒翰精心部署,层层埋伏,吐蕃军猝不及防,竟无一人逃脱,从此再也不敢跑来抢麦。

哥舒翰有个家僮叫左车,当时才十五六岁,臂力过人。每次出战,他就跟在哥舒翰身边。

哥舒翰擅长用枪,每当追上敌人,就用枪搭在敌人的肩膀上,再一声暴喝。敌人一回头,咽喉就被刺中,挑起五尺多高,摔在地上。左车立即下马割取首级,以报军功。

主仆配合默契,习以为常。敌人胆战心惊,视他俩为凶神恶煞。

后来,李林甫与安禄山交好,哥舒翰则与杨国忠关系融洽。

杨国忠取代李林甫成为宰相以后,便拉拢哥舒翰,打压安禄山。

唐玄宗得知哥舒翰与安禄山、安思顺关系不睦,趁着天宝十一年三人一同入朝的机会,撮合他们冰释前嫌。

唐玄宗派宦官高力士,设宴款待哥舒翰和安禄山,让皇帝眼中的两个大红人以兄弟相称。

安禄山酒足饭饱之际,主动向哥舒翰示好:“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我们的血脉如此类同,怎能让人不感到亲近呢!”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零九章 遗恨千古的昏诏

哥舒翰读过不少史书,回答得颇有意思:“古人云,野狐向着自己出生的洞窟嗥叫,是不祥的兆征,因为它已忘本,我哥舒翰怎能不尽心呢!”

安禄山大字不识一箩筐,一听之下,以为哥舒翰讥讽自己,勃然大怒,指着哥舒翰破口大骂:“你这突厥狗,敢如此说话!”

哥舒翰正要起身回骂,高力士向他连使眼色,这才没有演变成全武行。

哥舒翰屡立战功,且宰相杨国忠要拉拢他一同对付安禄山,官运亨通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天宝十二年,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进封凉国公,食实封三百户。不久,又进封西平郡王。

天宝十三年,再拜为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任御史大夫。

不过,哥舒翰嗜酒如命,醇酒美人,时时相伴,以致身虚。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二月,在他入朝面圣的路上,行至土门军时,因为洗澡导致突然中风,昏迷了很久方才苏醒过来,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回京以后,只好在家中闭门不出。

有时候,死得其时,也是一种幸运。

如果此时哥舒翰一命归西,一定会与王忠嗣一样,善始善终,留下忠臣良将的美名,在史书上流芳后世。只可惜他偏偏被救活过来,遇上安史之乱,一世英名,遂毁于一旦。

不久,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越演越烈,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天宝十四年,身为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平卢{今辽宁朝阳市}、河东{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十五万蕃、汉兵,诈称奉朝廷密旨,以讨伐杨国忠为名,杀向洛阳、长安。

长期以来,唐朝的兵力布置是外重内轻。安禄山的部队战斗力甲于天下,一时间叛军长驱直入,占领黄河以北的很多郡县。

唐玄宗这才大梦初醒,仓促部署对安禄山的防御。

他让名将封常清、高仙芝领兵御敌,无奈双方实力相差太大,唐军一路败退,洛阳失守,只得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坚壁不出。

唐玄宗接受不了这样的挫折,又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诬陷,竟然派人将封常清、高仙芝斩首示众。朝廷丧失了两员经验丰富的大将,为后面的惊天祸患埋下了伏笔。

这时,唐玄宗想到了病废在家的哥舒翰。虽然哥舒翰以身体原因极力推辞,但最后还是接受了皇帝的任命。

唐玄宗又让田良丘充任行军司马,王思礼、李承光等人担任属将,领军二十万,赴潼关拒敌。

临行,唐玄宗亲自饯行,让百官到郊外相送,又加封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显然对哥舒翰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哥舒翰据守潼关以后,因为身体原因,难以处理日常军务,遂委任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

田良丘不敢独断专行,就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互不服气,常常争执不下,不肯好好配合,致使军中号令不一。

加上哥舒翰统军又“严而不恤”,唐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

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封大燕皇帝。他的族弟安思顺,因为事先向唐玄宗告发安禄山的谋反图谋,因此没有被唐玄宗问罪。

但是,哥舒翰一向讨厌安思顺。这时,大权在握,就让人伪造了一封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信,假装在潼关城门口抓住送信人,让安思顺背上了无法辩解的黑锅。

安思顺和弟弟安元贞都被朝廷处死,家人都被流放到了岭南荒芜之地。

所谓“兔死狐悲”,一向支持哥舒翰的杨国忠,也感到后背冷嗖嗖的。他担心哥舒翰下一个要清除的敌人,就是自己。

当时人们都认为,安禄山的叛乱是杨国忠的逼迫所致,所以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就劝说哥舒翰:“安禄山造反,是以清除杨国忠为借口;如果我们留兵三万镇守潼关,其余精锐回师京城,诛杀杨国忠,安禄山的进兵就没了借口。”

哥舒翰也有此意,但又考虑到,真要如此行动,自己就变成安禄山第二了,最终没有采纳王思礼的意见。但是,二人的谋划很快就传到杨国忠那里。

现在朝廷的重兵都在哥舒翰的手中,只要哥舒翰振臂一呼,杨国忠就死无葬身之地。

为着自保,杨国忠想出了一条对策。

他征得了唐玄宗的同意,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统领,日夜训练;又招募了一万人屯兵灞上,由心腹杜乾运统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心知肚明,立即上表请求将灞上的军队纳入潼关军队的统一指挥,又以商讨军情为名,将杜乾运召到自己的大营,将其斩首,吞并其军。

经过这次的较量,杨国忠恐慌万状,哥舒翰也整日不安。一将一相,都在心里打鼓。

此时,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军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叛军东进被张巡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南下又被鲁炅阻于南阳{今河南邓州}。

安禄山腹背受敌,一度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范阳固守。

潼关在哥舒翰的经营下,固若金汤。叛军主力对潼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西进长安的目标变得十分渺茫。

哥舒翰是一代名将,对当前形势看得十分清楚。他认为,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河北的广大地区,但手下尽是蕃将胡人,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决不会归心。

如果唐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一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到时趁势出击,大局可定。

当时形势也确实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令唐玄宗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奸相杨国忠也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不断派中使催促哥舒翰。哥舒翰再三向皇帝表奏:“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现在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

可惜唐玄宗此时已被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哥舒翰的金玉良言。

他严词苛责,写出了遗恨千古的昏诏。

唐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压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他当然知道抗命的后果是什么。

天宝十五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恸哭出关”,唐军驻扎于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

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叛军依山傍水精心布阵,只等唐军闯入伏击区。

初八,决战打响了。王思礼率五万精锐一马当先,庞忠等人率十万大军紧随其后。还有三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

叛军故意示弱,队伍不整。唐军果然中计,一路前行,被诱进隘路。

山上无数滚木檑石如冰雹般砸下,唐军在隘道上却没有周转余地,死伤枕藉,遭到重创。

哥舒翰眼见大势不好,急令毡车在前面开路。

叛军早有后手,把数十辆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烈焰熏天。

唐军看不清目标,只知道胡乱放箭。直到日落时分,弩箭用尽,才发现没伤到敌人分毫。

此时,叛军统帅崔乾祐,命令精锐骑兵从唐军背后杀出,前后夹击。唐军根本发挥不了人多的威力,乱作一团,溃散逃命。掉进黄河淹死的,就有几万人,绝望的号叫声惊天动地。

黄河边的唐军,争相挤上运粮船。由于超载,几百艘运粮船最后都沉入了黄河河底。

剩余的唐军把军械捆绑在一起,以枪当桨,划向黄河对岸,最终上岸的士兵仅有十分之一二。

在潼关城外,挖有三条堑壕,均宽二丈,深一丈。

逃回的唐军坠落其中,很快就填满深沟。后面的人踏着他们的身体,才跑回潼关。哥舒翰清点人数,二十万大军,只剩下八千人。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一十章 五云锁仙屏

叛军潜锋蓄锐,引诱唐军弃险出战,决战之际,又假装不敌,引诱唐军进入埋伏圈,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他常胜将军的声名,也因此而付诸东流。

诗人杜甫在他的《潼关吏》中感慨:“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

哥舒翰收拾残兵败将,重新守住关口,想继续与敌人周旋。

叛军稍事休整,就向唐军直扑过来。

哥舒翰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拨归仁等人,眼见大势已去,便打定主意,劫持了哥舒翰,将哥舒翰的双脚绑在马腹上,连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押往东去。

这时,叛军将领田乾真赶到。火拔归仁就投降了他,几十名唐军将领被送往洛阳。潼关失陷了,长安岌岌可危。

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得意洋洋的道:“你过去一直看不起我,现在怎么样!”

哥舒翰此时却完全没有了英雄胆色,居然跪在安禄山面前,伏地谢罪:“肉眼不识陛下,以至于此。陛下是拨乱之主,天命所归,现在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我为陛下招降他们,可一举平定这三方唐军。”

安禄山大喜,便将哥舒翰封为司空,又命人将火拨归仁拖下去斩首示众,以此向哥舒翰示好。

哥舒翰昔日手下诸将,接到书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为国家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

安禄山大失所望,就把哥舒翰囚禁在禁苑之中。

灵宝之战使战场形势急转而下,唐玄宗只得带着杨贵妃姐妹,还有自己的皇子、皇孙,加上官员和禁军数千人,仓皇逃往蜀地。

队伍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禁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杀掉了杨国忠及其党羽,又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皇太子李亨在众人的拥戴下,来到朔方,指挥抗敌。

七月,他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登基,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奉为太上皇。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在洛阳自称皇帝。

唐军集结几十万兵力,加上数千勇猛善战的回纥骑兵,采用梯次配置、两面夹击的战术,接连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安庆绪大败之后,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固守。

临行前,他将哥舒翰等三十余名被俘唐将全部杀害。

哥舒翰一代名将,死得如此窝囊。他屈节求生,也只不过多活了一年而已。

大唐朝廷没有忘记哥舒翰以往开疆拓土的功劳,追赠他为太尉,谥号武愍。

清朝的吴镇,在《题哥舒翰纪功碑》写道:“李唐重防秋,哥舒节陇右。浩气扶西倾,英名壮北斗。带刀夜夜行,牧马潜遁走。至今西陲人,歌咏偏童叟。

渔阳烽火来,关门竟不守。惜哉百战雄,奸相坐掣肘。平生视禄山,不值一鸡狗。伏地呼圣人,兹颜一何厚。毋乃贼妄传,借以威其丑。不然效李陵,屈身为图后。

英雄值老悖,天道遘阳九。终焉死偃师,曾作司空否。轰轰大道碑,湛湛边城酒。长剑倚崆峒,永与乾坤久。”

哥舒翰将大唐的武功推向了极盛,四海归心,天下一统。

由于皇权制度不可避免的缺陷,大唐盛极而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哥舒翰死不逢时,晚节不保,一世英名,化为流水。在哥舒翰死后,如日中天的大唐盛世悄然落下了帷幕。

在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中,收进了一首题为《哥舒歌》的五言绝句,写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诗的内容,充分地反映唐代居住在陇右一带的黎民百姓对哥舒翰的信赖和赞颂。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哥舒翰,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五云锁仙屏。

此宝用无数人兽精魂戾魄,与乾天罡煞之气合炼而成,横亘在珠灵涧的斜角上空,看去长只数十丈,高仅十丈,一色深黄,时有光影闪变。

此时,哥舒翰拿着一把长柄宝刀,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哥舒翰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哥舒翰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哥舒翰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张丽容,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张丽容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张丽容,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张丽容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元朝的朱小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张继写的诗,使姑苏城在历史上大大出名。

元顺帝年间,姑苏城又出了一位才女朱小姬。她的才情和风流韵事,给姑苏又凭添一段佳话。

相传,姑苏仓浪亭畔住着一家殷实的商人,主人往返于苏州、宛洛之间,批发南北杂货;娘子则过着呼奴唤婢,锦衣玉食的生活。

一天,朱家娘子正在午睡,忽然梦见神人以犀钗投在她的怀中,于是感而成孕,生下一个女孩,便取名犀生,就是后来的朱小姬。

朱小姬自幼聪明,四岁时已能认字。朱家更是请人教读,不数年间就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邻里都说:“朱家女儿,聪明无比,将来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元顺帝时期,天下已成汹汹之势,四处盗贼蜂起。朱父在外出经商的路途上,终于一去不返。

这年朱小姬才十岁,里巷豪强肆掠,朱家母女饱受欺凌,终于在族人及豪强的强取豪夺之下,迅即家道中落,生计难以维持。

在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后,朱小姬的母亲狠心将她卖给了姑苏的豪富之家俞家,更名俞葵,这年朱小姬十二岁。

俞家是姑苏的诗礼人家,可说是“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远近的名流缙绅,多喜欢到俞家的园林,盘桓流连。

渐渐地由于俞老太爷年老体衰,几个儿子又不能克绍箕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反而多由家姬俞葵代替,与各位名士诗文酬应。

朱小姬是一位有个性的女孩子,写下来的诗都署名朱小姬,不屑于以俞葵自居。这些诗大多用浣花笺写下来,字迹纤巧,词意清丽。

这时的朱小姬,已出落得风骨媚人,玉肤雪貌。可惜俞家的儿子个个都不中朱小姬的意,已解风情的朱小姬就常常闭门焚香鼓琴,为哀凤求凰之音,听到的人没有不叹绝。

她这时留传下来的一些诗词,都表露出她这种心情。

“落尽棠李水拍堤,萋萋芳草望中迷;无情最是枝头鸟,不管人愁只管啼。”

这是一首题名《春归》的七言绝句,由景物更替衬托出心情的落寞。

此外,譬如《咏梅》诗中的:“可怜不通知音赏,零落残香对野人。”

如《鹤赋》中的:“何虞人之见获,遂羁落于轩墀,蒙主人之过爱,聊隐迹而栖迟。”

还有《咏虞姬》诗中的:“贞魂化为原头草,不遂东风入汉郊。”

或自怨自文,或似怒非怒,都是直抒胸臆。

那么,是不是就完全没有朱小姬中意的人?

不,至少有一个人,深深地刻印在朱小姬的心坎上,无法忘怀。

这个人就是游学江南,几度到俞家,与朱小姬有数面之缘的郑翰卿。

郑翰卿,《录鬼簿》说他曾“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闻天下,声彻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者,皆知为德辉也”。

他是元末最有名的才子,写有《倩女离魂》等杂剧十八种。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一十一章 瀛洲台中的李光弼

郑翰卿写少女思念情人,是那样的柔情婉转,美丽动人:“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绕晴雪杨花陌上,趁春风燕子楼西。抛闪杀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藉。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再如他写游子飘零,抒发出怀才不遇的感情,流落他乡的感慨,特别能引起封建时代失意文士的共鸣:“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栏干,栏干在天外倚。泪水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骛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容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怎奈我身贫归未得。”

这样一位情致凄婉的男士,能得到女士的青睐,自然不在话下,更何况是朱小姬这样有才情的女孩。

在元末扰攘的世局中,物阜民丰的江南起初尚能维持粗安的局面,但渐渐地姑苏也嗅到了纷乱与烽火的气息,朱小姬随同俞家迁移到武林{今日杭州}。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朱小姬常常坐着画舫,徜徉于风光明媚的湖上,穿梭于田田荷叶之中。

一天,朱小姬忽然见到长堤绿荫中有人在向自己频频招手,驶近定睛一看,竟是自己日夜牵挂的情人。异地重逢,倍感亲切。而完全陌生而新鲜的环境,使昔日的顾虑及藩篱尽形拆除。

他们爽朗地笑着,热情地互道分别后的一切。

当天晚上,朱小姬便随同郑翰卿,回到他寄居的西陵韩庄。

明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