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逍遥灵帝传说-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东晋的桓温。

桓温,东晋名将,豫州僬国人,“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

其父桓彝在苏峻叛乱时被杀,十五岁的桓温立志报仇。

十八岁时,他亲自到仇家的家中,将苏峻三兄弟全部杀死,一举成名。

后来,桓温做了明帝南康长公主的女婿,一路官运亨通,升做都督荆梁四州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公元346年,桓温率军西征,临行前才向储太后上疏,一路所向披靡,攻克成都,俘获李势,灭成汉政权,凯旋班师。以平蜀之功进位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临贺郡公。

因为桓温的权力太大,朝廷想用殷浩节制他。桓温大怒,将属下八州为己有,不向朝廷上供。

公元351年,桓温上表要求北伐,有四五万人响应桓温进逼武昌。

后来,司马昱用书信说服桓温回师。殷浩两次北伐,因被前秦张遇杀败和羌人姚襄叛变而失败。朝廷无奈,只得将殷浩被贬为庶民。

公元354年、356年,桓温两次北伐。第一次,讨伐前秦,在蓝田大败前秦太子,后因缺粮而兵败于白鹿原;第二次,击败羌人姚襄,收复洛阳,修复西晋历代皇帝的陵墓。

然后官运亨通,蹿升至侍中,大司马,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尽揽东晋大权。

公元369年,桓温第三次北伐讨伐前燕政权,被慕容垂击败,被打得溃不成军,损失三万人。

“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据说就是桓温流传下来的一句名言。

桓温在五十多岁最后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后,觉得自己日薄西山,今后将不再有机会北伐中原,完成恢复神州、青史留名之梦想的时候,抚着床边的枕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公元373年,桓温病逝。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桓温,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桓温拿着一把长戟,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立即祭出昆仑镜,用蓝光照向桓温。

桓温飞快地将身一纵,避开昆仑镜的蓝光,挥舞长戟,猛扑过来。

——疾风步!醉八仙!如来神掌!降龙十八掌!

高峰以一双肉掌迎敌,将那把长戟荡过一边,迅速取出碧血剑和盘古斧。

——天木神针……召唤!桓温飞快地变换着手势,祭出一件罗网状法宝。

此宝是以东方乙木精气淬炼而成,与主人心灵相通,任多厉害的戊土真气均能克制。

原形是一根四五寸长苍黑如玉的木针,奇光隐隐外映,别无它异。

出手便是一溜光色极深的苍霞,奇亮无比。只听惊天动地一声大震,那么广大一片杂着亿万土雷火星的云海,立时烟消云灭,四面巨木如林,青光涌现,似要飞舞而出。

——黄金甲……召唤!绝对防御!伤害反弹!紫金晶壁!

——扫霞衣……召唤!驱除一切状态!

——青莲宝色旗……召唤!白气悬空!金光万道!

——玉虚杏黄旗……召唤!三角宝罩!绝对防御!

——碧血剑……横削!无坚不摧!逍遥三剑!独孤九剑!

——盘古斧……竖劈!破碎虚空!开天辟地!拼命三斧!

高峰急忙穿上黄金甲,披上扫霞衣,展开青莲宝色旗和玉虚杏黄旗,祭在半空中,挡住桓温的疯狂攻击,再用碧血剑和盘古斧搏杀。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桓温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桓温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夏姬,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会尽快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夏姬嫣然一笑:“好的,谢谢你。”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七十七章 卧薪尝胆

“不必客气。”高峰微笑道,搂着夏姬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夏姬,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夏姬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夏姬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是春秋时代的西施。

世人多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子的美丽,事实上这两句话说的是华夏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沉鱼”指的就是西施。

西施是宁萝山下的一个浣纱女子,尽得山水秀灵之气,出落得水葱儿似的惹人怜爱。

就这个人儿,由于国家多难,竟然肩负起蛊惑敌国君王的政治任务,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美人计的主角。然而她的一颗心却始终萦绕在自己心上人范蠡的身上,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

春秋后期,诸侯争霸的重点,已转移到长江流域下游和浙江流域。

这里的吴国和越国早已不相容,互相攻伐,无穷的是非恩怨,演不完的慷慨悲歌,柔情侠骨。

越国是夏禹的后代,吴国是周王室当年所建的卫星小国。吴王阖闾当政期间,得到来归的楚国大臣伍子胥和著名军事家孙武的辅佐,国势日益强盛,曾经大败楚军而攻入郢都。

伍子胥鞭尸楚王,但吴军却功败垂成。其原因除了楚国向秦国请得救兵之外,越国的乘机进攻吴国也是重要原因,对此吴王阖闾认为是奇耻大辱。

周敬王二十四年,勾践继位为越王,吴王阖闾认为有机可乘,为报新仇旧恨,大举进攻越国。

当时越王新立,布署未定,按照实力和当时的形势分析,吴胜越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谁料战争的结果竟是吴军一败涂地。

战争中,勾践挑选一批勇士,脱去上衣,手执利刃,列成三行,缓步向吴军阵前推进,助以响彻云霄的喊声:“冒犯上国兴师讨伐,愿以一死为越王赎罪!”

吴军还没有反应过来,他们已来到吴军阵前,一个接一个地刎颈而死。

吴军人人目瞪口呆,对于眼前血肉模糊的悲壮场面,惊赫、震憾,不知所措。

刹时,越军阵地金鼓齐鸣,越兵排山倒海般冲杀过来。吴军招架不住,一路败退下去。而吴王阖闾的右脚,也被越军大将灵姑浮的长矛刺中,回国后不久就因伤重而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携李之战”,会战的地点就在今天的浙江嘉兴一带。

吴王阖闾临死前,嘱托儿子夫差,一定要踏平越国,为他报仇。

夫差继位后积极地在太湖训练水军,并在姑苏灵岩山下建立“射棚”,以娴熟战技;又在自己的寝宫门前,设立专人,随时厉声向自己提醒:“夫差!你忘记越人杀死你父王的仇恨么?”

每次夫差都敬谨庄肃的回答:“不敢忘记!”

上一代的战争仇恨,很快地又以诉诸战争的方式来解决。

越王勾践为着先发制人,不等吴军准备就绪,便首先点燃战火。

这次是吴军反过来变成“哀兵”的姿态,抱定必死的决心,大败来犯的越兵。越国主力损失殆尽,最后收拾残余五千人退保会稽,也被吴军团团围住。

勾践喟然长叹:“吾将终于此乎?”

大夫文种马上加以劝解:“过去,商汤囚于夏台,文王系于羑里,晋公子重耳奔狄,齐公子小白奔莒,最终都成就了霸业。由这些事情看来,现在的困境又何尝不是福呢?”

于是,勾践采纳了文种的建议,挑选美女八名,并且携带金银珠宝,通过吴国太宰伯否,达成和议。当时吴国有主战和主和两派,相国伍子胥力倡乘胜追击,一举捣灭越国。大宰伯否则认为与其玉石俱焚,不如以条约来取得越国的利益。

争论的结果,终于采取了伯否的建议,签订了条件苛刻的条约,从而也使得越国获得了一线生机。按照和约的规定,勾践在处理完一切善后事宜之后,便得入臣吴国。

日期一天天迫近,勾践忧形于色。

大夫范蠡劝道:“臣闻没有经过孤独生活的人,志向不远大;没有经过大悲大痛的人,考虑问题总不周全。古代圣贤,都曾遇困厄之境,怎么会独独只有您呢?”

勾践叹道:“主要是为了去越入吴的人事安排,一下子还难作妥当的决定!”

这时,大夫文种上前道:“四境之内,百姓之事,范蠡不如我;与君周旋,临机应变,我不如范蠡。”范蠡立即附和:“文种自处已审,主公以国事委托给他,可使耕战足备;至于辅危主,忍垢辱,臣不敢辞。”

一切准备妥当,勾践便与夫人及范蠡启程入吴。群臣在固陵江畔摆酒饯别,君臣相对凄然泪下,黯然挥手而别,很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氛。

既入吴国,勾践等人肉袒俯伏,谒见夫差。夫差盛气凌人的道:“寡人假如念先王的仇,你今天断无生理!”勾践赶紧叩首回答:“惟大王怜之!”

勾践夫妇穿着仆人的衣服,守过阖闾的墓,还当过马夫与门卫。

夫差每次乘车外出,勾践总是牵着马,步行在车前。范蠡也始终朝夕相随,寸步不离。

一天,夫差召勾践入见。勾践跪伏在前,范蠡则肃立在后。

夫差对范蠡道:“今勾践无道,你能弃越归吴,必当重用。”

范蠡答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臣在越不能辅佐越王为善,致得罪大王,幸不加诛,已经感到很满足了,怎么还敢奢望富贵呢?”

第二天,吴王夫差在高台上眺望,看到勾践和夫人端坐在马厩旁,范蠡垂手立在身后,虽然蓬首垢面操持贱役,却不失君臣夫妇之礼,心中十分感动,也大起怜惜之念。

虽然夫差大起怜惜之念,然而仍不曾有恢复勾践自由的迹象。当然,机会是人找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不久,夫差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感染寒疾,三个月未愈。

这时勾践前来求见,毛遂自荐道:“臣在东海,曾习医理,观人粪便,可知病情。”

说完取过夫差的粪便就尝,喜道:“大王的病已大为减轻,七天后就会好转!”

到期之后,夫差果然痊愈。

吴王夫差大为不忍,于是摆下酒宴招待勾践,不断称赞勾践是仁者。

伍子胥在旁看了大不以为然,警告夫差:“勾践下尝大王之粪,他日一定上食大王之心。大王如果不觉察警惕,一定会被他打败的。”

夫差哪里听得进去,认为勾践已没有敌意,不久就将勾践亲自送出城,赦他回国。

勾践回国以后,以文种治理国政,以范蠡整顿军旅。

他为着牢记战败的耻辱,将国都迁到会稽,筑城立廓,作为复兴堡垒。

一面奖励农桑,厚植经济基础;一面整军经武,加强雪耻复仇的力量。

勾践没有一时一刻,忘却在吴国所受的耻辱,为着报仇雪恨,竟然苦身劳役,夜以继日。如果想睡了就用一种小草扎自己的眼睛,如果觉得脚冷就把水泼在上面。

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平日食不加肉,衣不重彩。除了自己亲自耕作之外,夫人也自织。

勾践常常在半夜偷偷哭泣,哭完后就仰天长啸,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就出在他的身上。

此外,勾践还礼遇贤人,奖励生育。

如火如荼的复国行动,在全国各地蓬蓬勃勃地进行。

越国的雪耻计划,在七年后已经卓有成效,但是表面上仍然低声下气地讨好吴国。

除了春秋两季照例进贡以外,大批的建材源源不断地从越地运往姑苏,协助吴国建造华丽的宫殿,并呈献美女珠宝,要使吴王夫差在声色犬马中自溺其志。

西施便是在一批又一批美人中,毅然肩负起雪耻复国的重任,在另一个战场上表现得最为出色的佼佼者。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七十八章 越国女间谍西施

范蠡鉴于历次送往吴国的美女效果不佳,于是微服巡行各地,决心要寻觅一两个绝色的美女,再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和“包装”,以期一鸣惊人,用温柔的绳索,达到绊系吴王并趁机离间吴国君臣的目的,为越国的灭吴,创造一个有利的形势。

这天,范蠢来到宁萝山下,听说若耶溪畔有两位浣纱美女,一个叫西施,一个叫郑旦,犹如姐妹。据说,有人想偷偷地看她们一眼,还得花上一文钱,才能越过村中老太太的“封锁线”。

终于范蠡也在若耶溪畔,看到了西施和郑旦,果然令人目眩神迷。虽然生在穷乡僻壤,却是目如秋水,顾盼生姿。

范蠡不但在越国从未见过如此艳丽的女子,就算在吴国宫中所看到的莺莺燕燕,也没有一个可以与她们两人媲美。

范蠡心道:(如果再加以琢磨,必然成为稀世的珍宝,一定可以赢得吴王夫差的欢心,说不定越国的前途就寄托在她们两人身上!)

于是,范蠡表明了身份,说明了来意。西施与郑旦,跪拜在地,想不到自己一个乡野弱女子,对国家前途竟是如此重要,便慨然应允,愿意为国家奉献出她们的一切。

从此,一项有计划的训练,在范蠡的策划与主持下迅速展开。虽然地点就在会稽附近,却十分秘密,除了西施与郑旦之外,还有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来的美女十多人。

训练的内容,首重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次及一般知识的传授,尤其着重在歌舞、仪态、礼节和蛊惑人心技巧上的磨炼。就连探听情报的知识和技术,也成为必修的课程,务必在短期的密集训练中,快速变化她们的气质,培养出思想忠贞、气质高贵的一批特种工作人员。

从现代意义讲,西施可算是一名赫赫有名的女间谍。

西施与郑旦在众多名师的调教下,很快便展露过人的才情,三年下来已是能歌善舞,雍容华贵,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表现出妩媚动人的风韵。

经过越王勾践的测试,认为成效圆满,于是范蠡择期动身,带着西施、郑旦等一干美丽的“贡品”前往吴国。

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岁月中,范蠡和西施已双双坠入爱河,难舍难分,而且西施已怀孕数月。如何把一个大腹便便的美人儿,献给吴王呢?

一路上却走走停停,到嘉兴地方,范蠡以西施水土不服为由,盘桓达半年之久。

在这里,西施为范蠡生下了一个胖乎乎的儿子。

可怜这个初抵人世的小生命,在父母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又很快地在人间消失。

范蠡与西施由于国难而聚首,又要为着国难而分开。

贵为一国大夫,竟不能保住自己心爱的人,更无情地舍弃了他们的爱情结晶……心碎了,泪也流干了,还是得面对现实中的一切。何日能重续旧好?只有无尽的期待。

人是奇怪的动物,常常受客观环境的约束,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来。

像是硬把自己心爱的人儿,往别人怀里送,而且是敌人的怀里送,还得装出心甘情愿的样子,那份儿蹩扭、窝囊、凄苦与无奈的心情,几乎使得范蠡快要崩溃了。

必须压住自己怒涛汹涌的情绪,无论如何不能露出丝毫的不悦之情。

当范蠡带着西施等一干美女,在姑苏台上朝见夫差之时,太宰伯否笑嘻嘻地乐观其成。

相国伍子胥却以妹喜、褒姒、妲己的故事,加以劝阻。夫差笑道:“我又不是桀,纣和周幽王,相国不必多虑。”就把越国进献的美女照单全收下来。

西施原本就如出水芙蓉般美丽,经过一段时间的爱情滋润,更如牡丹盛开般鲜妍媚人。

郑旦仍然保持着杏花初放时的清秀模样,给人一种优雅绝伦的感受。

夫差正在趾高气扬的时候,便特别喜欢如山花烂漫般的西施。

范蠡这次前来,与过去的狼狈情景有天壤之别。他以国宾的身份,受到隆重的款待;离开吴国前夕,夫差还特意设宴钱行。

西施与郑旦,眨眼就以女主人的身份,在范蠡席前酬酢。西施那脉脉含情的眼睛,使得范蠡几乎无法自持;但国仇家恨,总使他收拾起儿女私情。

吴王对西施的美艳,眷恋不已。西施曾生育过的往事,在巧妙的掩饰下,夫差居然毫无觉察。

不久,夫差大兴土木,在灵岩山上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馆娃宫,并挖空心思构筑响履廊,在上面走动,发出铮琮的响声。又修一个人工湖,沿湖遍植奇花异卉,湖上布置锦帆以供游乐。

西施的一颦一笑,一捧心一皱眉,都紧紧地扣住吴王的心弦;而郑旦的若即若离,矜持秀雅,也让吴王神魂颠倒,穷追不舍。

这两人一搭一档,轻易地便掌握了吴王夫差的整个“人”和“心”,并把他有计划地推向历代亡国之君的老路。

越王勾践迫不及待要报仇雪恨,大夫逢同却建议不可轻举妄动,应先“结齐、亲楚、附晋”,并鼓励吴国对外用兵,等到吴国精疲力尽,就可克吴致胜。

当西施把吴国准备攻打齐国的消息传到越国时,勾践就火上添油般派三千兵助战,并派文种秘密朝吴,把越国镇国之室——屈庐之矛、步光之剑以及二十套祖传的铠甲,一齐献给吴王。

然而吴国讨伐齐国,竟大获全胜,吴国相国伍子胥更念念不忘灭掉越国这个心腹大患。越国君臣一致认为,一定要在短期内消灭这个对吴国忠心耿耿的老家伙,扫除反攻雪耻的绊脚石。

这个艰巨的任务,也由西施来完成。她运用各种机会,柔其声气,媚其姿态,一遍又一遍地在吴王耳边数说伍子胥的不是。

谎话说了一千遍,便能使人信以为真,吴王的信心终于动摇,开始怀疑伍子胥的忠贞。

在一次关于越国问题的讨论中,争执又起,吴王夫差竟命令伍子胥自杀。悲愤的伍子胥,用双手先挖下自己的双眼,命手下挂在城门,说他死后也要看到越兵入城。

于是,盛怒的夫差残忍地下令将伍子胥切成碎块,用皮囊装上,抛入海中。至今汹涌澎湃的钱塘潮,据说就是伍子胥那不散的千古忠魂所化。

那千万层的波浪,排山倒海,诉说着他的悲愤,他的千古冤情。

周敬王三十八年秋间,吴王夫差耀武扬威的大会诸侯于黄池,精锐尽出,都城空虚。

勾践乘机攻入吴国都城,将吴国太子在姑苏台活活烧死,使得夫差前后不能兼顾。四年之后,吴国大旱,士民饥疲。勾践再度进攻吴国,吴军固守孤城,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了。

周元王二年,越军以水师第三次进攻吴国,围困吴都达两年之久。恰逢江南春雨,大雨如注,吴都城墙坍塌,越军乘隙长驱直入。

夫差突围到姑苏山,乞降不成,用三层罗帕裹面,拔剑自刎,以示羞见先王和伍子胥于地下。

吴越长久的争端,终以吴王夫差的死而结束。

勾践在经过二十二年的辛酸岁月,才彻底地雪清当年会稽战败的耻辱。

吴国既平,勾践挥军北上,在徐州大会诸侯。周元王派人赐胙,封勾践为霸主。越人横行长江流域,不再记得弱女子郑旦与西施的功劳。

相传,在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

他说勾践这个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如果不走的话,必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可惜文种没有听他的劝告,果然被勾践所杀。

第二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委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淼之中。

范蠡为着心爱的人儿,不惜抛却荣华富贵,隐姓埋名,邀游五湖,过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逍遥生活。

多年以后,在山东出现一位巨富,叫陶朱公,万贯家财,他的妻子也美艳如花。

这位陶朱公就是范蠡,他的妻子就是西施,夫妇感情真挚。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七十九章 瀛洲台中的王猛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西施,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红珠,有碗口大小,可以将人打昏。

高峰踏着风火轮,凝望着西施,微笑道:“你好,我是敖鸾介绍来做任务的。”

西施淡然一笑:“既然如此,你要先打败我。”

便取出一把宝剑,凌空而行,向高峰走过来。

高峰取出碧血剑和盘古斧,迎上前去,与她周旋起来。

十多个回合之后,西施的生命值没有丝毫损失,法力值也剩下60%以上。

不过,此时高峰已把西施的攻击方式摸个清清楚楚。

——昊天镜……召唤!无所遁形!原形毕露!

——昆仑镜……召唤!蓝光普照!时间停滞!

高峰首先祭出昊天镜和昆仑镜,照住西施,使得她既无法隐形,也难以动弹。

——红珠……召唤!

西施飞快地变换着手势,猛然祭出红珠,砸向高峰。

——青莲宝色旗……召唤!白气悬空!金光万道!定!

——玉虚杏黄旗……召唤!三角宝罩!绝对防御!破!

高峰急忙展开青莲宝色旗和玉虚杏黄旗,祭在半空,挡住西施的攻击。

不久,西施支持不住,跳过一边,笑道:“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

便搂着西施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西施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十六国时期的前秦丞相王猛。

王猛,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他是前秦丞相、大将军,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相传,王猛家贫如洗,为着糊口,年纪轻轻的便以贩卖畚箕为业。

有一回,王猛远到洛阳卖货,碰到一个要出高价买畚箕的人。那人说是身上没带钱,请王猛跟他到家里拿钱。王猛跟着那人走,结果走进深山,被带到一位须发皓然、侍者环立的老翁面前。

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连忙说:“王公,您怎么好拜我呀!”

于是,老翁给了王猛十倍于常价的买畚箕钱,并派人送行。

王猛出山回头细看,才认出原来是中岳嵩山。

这段故事说明,少年王猛虽然身在泥途,却已被独具慧眼的有识之士发现了。那位老翁大概是个留心访察济世奇才而又有先见之明的隐士,就像张良当年遇到的黄石公一类人物。

王猛没有被烽火硝烟吞噬,没有被生活重担压垮。

在兵荒马乱中,他观察风云变幻;在凄风苦雨中,他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特别是军事科学知识。

慢慢地王猛长成一个英俊魁伟、雄姿勃勃的青年,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他与鸡毛蒜皮的琐细之事绝缘,更不屑于同尘垢秕糠打交道。

因此,王猛经常遭到那些浅薄浮华子弟的白眼和耻笑,却悠然自得,我行我素。

他曾经出游后赵的国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达官贵人们没有谁瞧得起他,惟独一个“有知人之鉴”的徐统“见而奇之”。

徐统在后赵时官至侍中,召请他为功曹{郡守或县令的总务长官,掌人事并得参与政务}。

王猛遁而不应,隐居于西岳华山,静候风云之变而后动。

王猛二十五岁以后数年间,北方的战乱愈演愈烈,政局瞬息万变。

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暴君石虎总算死了,而他的后代立即展开了凶狠的厮杀,直杀得“横尸相枕,流血成渠”,“一岁之中,帝位三易”。

大将冉闵乘机攻入邺城,屠戮羯人二十余万,于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灭赵建魏,遂“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立国不及二载便被从东北扑进华北的鲜卑慕容氏前燕政权灭掉。

邺城落入燕帝慕容俊之手,而关中等地的各族豪强则纷纷割据,北方称王称帝者,比比皆是。

在这个过程中,氐族首领苻洪崭露头角了。氐族属于西戎族,原居今甘肃东南端,东汉末年内迁关中地带,与汉人杂居,逐渐“汉化”。

苻氏世为氐族酋长,石虎强徙苻洪及其部众十万至邺城以南。

冉闵称帝后不久,苻洪自立为王,旋为部将毒死。其子苻健遵嘱率众西归,于穆帝永和七年{351年}占领关中,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称天王、大单于,国号秦{史称前秦}。

次年称帝,势力日强。穆帝永和十年{354年},东晋荆州镇将桓温北伐,击败苻健,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关中父老,争以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聚观。

王猛听到这个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径投桓温大营求见。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扪虱{捉掐虱子},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

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

桓温的心思是什么呢?他盘算的是:(自己恢复关中,只能得个虚名,而地盘却要落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留敌自重。)

王猛暗带机关的话,触及了他的心病。

桓温默然久之,无言以对,同时越发认识到面前这位扪虱寒士非同凡响。

过了好半天,他才抬起头来,慢慢道:“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

桓温原来打算,麦熟之后就地筹集军粮,不料秦军割尽麦苗,坚壁清野。

眼见得军中乏食,士无斗志,他只得退兵。临行前,他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高级官职都护{掌管边地军政和少数民族事务的长官},请王猛一起南下。

王猛心想,(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自己很难有所作为;如果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

他回到华山,向老师请教,而老师也表示反对南下。于是,他便继续隐居读书。

后来,王猛被苻坚任用为相。其政治举措,这里不多说,只说其军事。

他虽然官职是丞相,但参与具体的战役指挥。

公元366年,王猛和杨安等,攻东晋荆州南乡郡,掠安阳万余户而还。

公元367年,王猛和姜衡等攻克略阳,大破抱罕东,斩首级万七千余。

一纸书信退张天锡的大军,十几个人入虎穴,生擒李严。

此后,又有截击斩苻柳,攻拔陕城……无数英勇事迹,简直数不胜数。

如果说三国中的诸葛亮有夸张、神化成分在内,王猛则是一个实实在在,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将相群中第一流的将相,可惜年仅五十一岁就病故。

有这么一句话,可以体现王猛的价值:“若王猛在,则天下必归秦矣!”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王猛,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二气环,主要用于防身,威力绝大。

初发时,只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