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飞云诀-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早就和空城没什么区别,眼下鞑子又撤回了河北,收复汴梁和洛阳跟武装游行没什么两样,算来沐英也是朱元璋的义子,这个白捡的功劳让给他也算是拍拍朱元璋的马屁。反正这一趟自己兄弟两个立下的功劳已经是泼天大了,再立下大功,到时候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徐达这么一琢磨,也就把自己部下里面常年坐冷板凳的手下都留下了,反正是立功,这些人跟着自己混了这么久,没功劳也有苦劳,这一次,便宜他们了。于是一支临时拼凑起的“立功队”开始一路吆喝着去“接收”洛阳汴梁,而徐达和云霄则带着野战部队迅速向洪都靠拢。

而此时江汉一带的局势十分微妙。继朱元璋公开发兵救援龙凤朝之后,让天下人大吃一惊的是,陈友谅彻底扔掉了“义军”的伪装,调集水陆大军六十万朝朱元璋治下的洪都开进。陈友谅背后捅刀子的做法与朱元璋雪中送炭的“国际主义精神”立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荆湘之地有句话叫做“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要说荆湘学子,端的是有骨气的读书人。几十年前鞑子南下时,岳麓书院的学子们,不惜以身试刀兵,最后与书院同毁于战火。原本,楚地学子觉着徐寿辉也好陈友谅也罢,和鞑子相比,怎么说也是中原血统,至于跟朱和尚相比,陈友谅更是有了正儿八经入学读书的经历,不知道强了多少,掰着指头算算,也算是条好汉了。

读书人在义军问题上有个奇怪的逻辑:若是赵氏有后裔,则赵氏为正朔,可惜的是,韩林儿从他祖宗那辈儿起就没用过赵姓,诈称赵宋登基称帝也不过蒙了一时,真相大白之后,天下间自然也没什么人鸟他;既然赵宋皇亲除了投降鞑子的就已经死绝了,那么谁攻陷大都谁就是正朔,结果,龙凤朝运气上又差了那么一点,直接被鞑子一拳打翻在地,又被张士诚狠狠地踹上一脚,永世不得翻身了,而陈友谅和朱元璋距离大都似乎还很遥远;既然大家都没攻陷敌都,那好,读书人的逻辑又起了重大作用:谁读过书谁就是正朔。

且慢!

这里的“读过书”还是有讲究的。要正儿八经的入过塾,拜过恩师的才叫读过书。用现在的话说,必须要是教育部门核准的具备办学资格的公办教育机构才算有效,你在自家屋子里陪着纯种汉族父母生活了几十年、说了一辈子中国话也不能承认你是标准的中国人,最后在厨房考了个方言标准的汉语四十级照样不能承认你会汉语,至于和尚庙里的夜校、扫盲班之类的肯定不算,某个光头在小黄山上和结拜兄弟们推演阵法,连军迷论坛都算不上,更不敢说是什么军校了。

最后,在读书人的反复筛选中,参加过皇觉寺扫盲班和小黄山业余军校培训的朱元璋首先出局,子不语怪力乱神嘛!和尚自然就是牛鬼蛇神的代表,和尚教出来的,吓!能有什么好!

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也在第二轮三晋二的筛选中被一致淘汰:就因为你这样人,让天下百姓嘴巴里都能淡出个鸟来,你当了皇帝那全天下百姓还不都得打酱油去啊?(酱油不收盐税)你讲江湖义气?卖盐的时候讲不讲?参加过盐场夜校的,不要!

在总决赛中卖布出身的徐寿辉曾经一度领先,并且获得了参与到此次评选的观众朋友们的一致好评:这哥们虽然人老实点儿,可到底治理政务还是不含糊,跟着他混也不怕人使绊子。

但是陈友谅有杀手锏:爷可是正经公办学校出身!拜过孔夫子滴!虽然陈友谅拜过孔夫子之后没几个月就继续回家打渔了——也就是说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没结束就辍学回家,期末考试全零分。但对读书人来说区别就大了:在孔夫子那里注册了学籍的!就算到了几百年后,你丫丛剑桥回国满口的伦敦腔,手上没四级文凭,照样没人承认你会英语。

或许当年带着陈友谅在孔子那里注册学籍的那位老师名字可能叫“春”——三楚之地么,岳麓书院什么位置?什么奇迹不肯能发生?——让首轮差点败北的陈友谅立即原地满血满状态复活了,直截了当地带着评委们干掉了极具竞争力的徐寿辉,一举夺魁。

于是,读书人们就开始力挺跟“士”关系最靠近的陈友谅,包括力挺陈友谅干掉徐寿辉之后发售的那部以“大义”为年号的“新专辑”:汉王朝。可惜陈友谅一上台就给了支持他的粉丝们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一刀子捅向了首轮即被淘汰的朱元璋——这也给后世的人们一个非常好的借鉴:出于某种利益需要和某种规则的指使,首轮即遭淘汰的选手,往往是冠军宝座的强力竞争者。

这一刀子捅得虽然犀利,可却扎扎实实捅在了钢板上。朱元璋同学虽然没有强硬的后台,可人家基本功从来没落下,一来二去,在应天主场上,捅刀子的陈友谅不但把刀子捅到了自己身上,就连“大义”专辑也是替朱元璋打了个大大的广告。

这一下读书人们不答应了,哥儿几个费尽心思搞了那么多潜规则才扶持你上位,你也太不争气了吧?你上台了,好歹先把跑到中原来圈钱的野兽派歌手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同学先赶出去吧?怎么先向同胞歌手动起了刀子?于是乎,风向一边倒,多数的读书人又开始同情起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朱元璋——人丑点不要紧,只要是实力派就行。

谁知道就在朱元璋同学大难之下见真情、竭力救援一直“北漂”与野兽派周旋的“韩刘”组合的关键时刻,陈友谅又捅起了刀子。这一下事情闹大了。

人家几十万人正在淮西路上演“大难有大爱、人间有真情”的主题汇演,上到主持人,中到参演演员、下到场内外观众正在积极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台上台下都被煽情的台词和各势力的广告商举起的捐款大牌子感动得直抹眼泪。多难兴邦啊!多好的题材!你丫在这个时候朝爱心大使(天使——朱光头背后插着两个小翅膀)捅下了邪恶的刀子,你丫是不是收了野兽派歌手的五根羊毛?于是,陈友谅一下子从人人景仰的英雄变成人人喊打的混蛋。

在这种众叛亲离的大环境下,陈友谅依然带着六十万粉丝围攻洪都。殊不知,爱心天使(小翅膀?)朱元璋早就有了准备,看到陈友谅如此兴师动众地带着几十万人来捧场,朱元璋早就已经盘算好了如何花陈友谅的钱给自己做宣传。

行了,正式的海选早就结束,接下来要上演的,则是台上台下的选手们在争夺粉丝的时候使出的各种手段。请大家把注意力集中过来,咱这是小说,不是八卦杂志。

至正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一三六三年,朱元璋三十四岁,也就在这一年,徐达和云霄北上救援安丰镇的同时,接到消息的陈友谅没有好好冬眠,本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原则,带着六十万人朝洪都奔去,关系到两大势力生死存亡的一场决战就此拉开序幕。

(今日提前放送,谢谢诸位捧场!加送一章^_^)

第二百五十一章火器初战

2011…10…3017:17:12:3221

洪都的城防到底是什么情况?

陈友谅手上的情报写得倒是蛮清楚:洪都是应天用来防卫自己的桥头堡之一,同时也是支援龙凤朝北伐粮草军械的中转站;城池不大,城墙也不高,兵五万,民二十万;城内别的不多,就是粮草军械多,敞开来吃喝两三年没什么问题。

攻下这样城池是要死不少人的。陈友谅不怕,他现在穷得只剩下人了。洪都的战略位置太重要,距离江州太近,军资粮草又充足,部队也不少,指不定什么时候给自己来这么一下,自己绝对吃不了兜着走;攻下洪都,自己的后勤压力会大大减小,也省得自己再去把百姓家里空得见底的米缸再刮一次。不就是五万部队么?我六十万人反复轮攻,你能撑过十天不睡觉?

朱元璋手上的情报更详细一些:洪都是应天用来防卫陈友谅的桥头堡之一,同时也是支援龙凤朝北伐粮草军械的中转站;城池不大,城墙也不高,兵五万,民二十万;城内别的不多,就是粮草军械多,敞开来吃喝两三年年没什么问题。但是

这世道,什么事都怕两个字:“但是”。

朱元璋的情报里,“但是”两个字后面的内容就吓人得多。“但是”什么呢?

但是,洪都的五万部队,早就变成了精锐,而二十万百姓里,早就被飞字营用瞒天过海的办法将其大半换成虎贲之师;城内储存的,是足供四十万大军西征三个月的粮草和无法计数的军械。也就是说,陈友谅面前的,不是一座小小的城池,而是一个有着至少十七万精锐防守的武备库;而在城外,很快就会聚集起四十万左右的野战部队会同城内的精锐一起吃掉陈友谅全部的陆上部队。

洪都城下,陈友谅和朱元璋都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吃定对方。

一百天!朱文正站在城头,自信无比,一年也能守下!一开始,朱文正看到云霄写给他的一本厚厚的守城策就觉得头大,后来的日子实在太无聊,朱文正就翻开几页看了看,谁知道一看之下,洪都就变成了一座铁打的要塞。

陈友谅站在洪都城下,看着遍野的壕沟、铸铁浇成的鹿砦,顿时一阵头大,若是孛罗帖木儿肯来,他一定会认为朱文正这一刻被刘福通灵魂附体。当然,这本守城策,云霄同样差人送了一本给刘福通,其用心嘛,昭然若揭。不过朱文正真正的“内涵”不再城外而在城内。几个月的功夫里,朱文正早就将城里的每一处房屋都修成了堡垒,房屋之下地道相连,翻过城墙的敌人会比在城墙之外死得更难看。

四万人一拨,分成四拨,每拨登城守备三个时辰,余下的作为中军卫队,带着百姓四处协防。一开始的十天里,朱文正根本就没被陈友谅的车轮战术伤到筋骨,因为每拨登城的人换防下来,可以休息九个时辰——这让平时训练八个时辰的精锐们闲的蛋疼——而陈友谅的部下却累得够呛。

陈友谅怎么看怎么不是滋味:对方一直都是四地换防,五万人,算上百姓,顶多三拨,时间久了,怎么也吃不消的,自己的部下进攻的强度已经高得不能再高了,一天十二个时辰里,就连吃饭拉屎的时间都不给你,我自己的部下都蔫到一边儿去了,你怎么个个儿精神都这么好?

而换防下来的守城部队,正饱饱地吃过饭,躺在粮草堆上懒洋洋地晒太阳。

十天之后,陈友谅这才发现自己当初的豪言壮语全都变成了胡言乱语,手下的将领们更是郁闷无比。当初打太平采石有水师帮忙,如今水师正和到处耍流氓的康茂才在长江上躲猫猫,自己的陆上部队怎么就这么怂了?

攻势停止了。

陈友谅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战略错误。自己有着六十万的机动兵力,干嘛死乞白赖地要攻下洪都?洪都对自己来说很重要,对朱元璋不是更重要么?既然攻不下,那就等朱元璋来救好了!

也算老天爷开眼,公办小学没毕业的陈友谅一下子摆脱了智商上的困境,终于明白了行军应该审时度势地指定战役计划。召集手下将领一商量:行了,攻不下来就不攻了吧!咱们换换,围城打援吧!只要能相机吃掉朱元璋的野战主力,那么取得的战果比攻下洪都更加喜人。众将早就被洪都城下几千斤重的铁铸鹿砦搞得脑仁疼,一听说不攻城改打援,想想也不错,这个法子深合用兵之道,不错,于是点头答应。于是悲剧开始了。

先撇开陈友谅手下陆上野战部队和朱元璋手下野战部队在战斗力方面惨不忍睹的差距不谈,光是战术层面上,陈友谅已经输得一塌糊涂。

洪都真的攻不下来?实际上,冬季攻城,史书上有很多战例可循。虽然冬季天气极冷的时候,浇水筑墙可以让城池更坚固(这是朱老四他儿子想出来的主意,先拿出来说说),但是,冰块除了守城,也能攻城啊!(韦爵爷打尼布楚的那个损招咱们不谈)抛石机完全可以把冰块抛到城墙脚下,一直摞到城墙的高度,怕滑,可以再用抛石机抛出砂土,一夜功夫,连梯子都免了,可以直接登城。好,洪都冬季不结冰,就算这招不行,也完全可以发动士卒取土,在城墙外堆起一座比城墙还高的土山,几十万人一起动手用不了多久吧?(此战一共八十五天,近三个月难道都在拿人命填?每人一天十斤土,就算只有二十万参战部队,也足够把南昌一个方向上的城墙给埋了吧?)或许日后南昌还能多出一个人工湖一个人工山西贝货,智商果然是硬伤。(这是在下多方翻阅资料,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推演出来的,或许有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大家别笑话)

攻不下来就攻不下来吧,你打什么援?虽然天朝在六百多年后的三大战役里,用得最出神入化的就是这一招,可这也要看情况的!天朝的胜利是独轮车推出来的,而陈友谅本身后勤就有严重问题,换句话说,朱元璋拖得起,陈友谅拖不起。“高筑墙”、“广积粮”这六个字不是说着玩玩的,事实上,陈友谅最终还是被朱元璋拖垮的。若是再算上双方野战部队的战斗力,那只能是两个字,悲剧。

继续言归正传。

陈友谅转变思维之后,洪都军民便如同放假一般,整天闲得登城看热闹。而应天参与围歼的部队,也已经渐渐地接近战役地点。

战役的最后阶段,是以陈友谅粮草告罄为开端的。陈友谅的水师一直在和康茂才躲猫猫,却始终没有抓住康茂才。应天水军的主力毫发无伤,这让江州的粮草一粒也不敢上船。实在等不下去的陈友谅,只得又打起了洪都的主意。总觉着洪都城不过是朱元璋的一个侄子做主将,毛头小子也不至于有多大能耐,完全忽视了一年前就隐藏身份进入洪都的另一个守城名将——邓愈,更没有想到那个叫刘云霄的家伙还让邓愈带来一件特别的礼物。

相比朱文正的年轻,邓愈则稳重了许多。时隔两个月,陈友谅又一次对洪都发动了不停歇的猛攻,而且每一次攻城都是以十万为单位,四个方向同时猛攻,久经战阵的邓愈立刻明白了这是陈友谅撤兵之前的最后一击。

这个时候不玩命,什么时候玩命?邓愈亮出了家底。

汉军士兵之觉得城墙上突然出现了很多模样古怪的管子,有些人还在犹豫是不是继续向前冲的时候,城头上就像放爆竹一样,轰然炸响。

在远处督战的陈友谅只看见城头突然升起一股黑烟,接着就传来一阵轰响,自己在城下的士卒则呼啦啦倒下去了一片。

“这是什么妖法!”陈友谅看着崩溃的部队急得直跳脚。

很快,前线就抢下了几个重伤的士卒摆在了陈友谅的面前。中军大帐里的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这也太惨了点吧?全身上下,除了心口护心镜的位置上没什么大碍之外,其他地方都被打成了烧饼——就连皮甲都没挡住这些不知道哪里来的碎铁片。当然,陈友谅自己也知道自己士卒身上的“甲胄”是什么档次的货,不过就算如此,能在这么远的距离上把碎铁片射穿皮甲,而且把人打成筛子,绝对不是普通的杀器。

一定是妖法!

不要质疑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具备怀疑精神,只不过怀疑的方向有些问题罢了。但凡遇上一些自己解释不了的东西、自己不想看到的东西或是找不到理论支持的物事——那一定是装神弄鬼,所以,中国很多先贤还没有来得及让这个民族的思想走在世界前列的时候,就已经被扣上了“神棍”的帽子,而真正的神棍往往被万民景仰。

毫无疑问,陈友谅把那根能射出碎石铁片的棍子直接理解为“神棍”,不对,是“妖棍”。看着面对妖棍而斗志尽失的部下,陈友谅只能理智地选择隔日再战。

(加送章节到~~说明一下,火器刚刚诞生的时候,由于技术问题,包括冶炼水平、火药配方在内很多地方都无法和现在相比,威力有限,其主要作用一是巨大的声响产生的威吓,而是装填的散弹产生的大面积伤害,三是火药伤害本身就有毒,感染率要比刀箭伤害要高得多;所以诸位对新武器的期盼不用太高。)

第二百五十二章短板理论

2011…10…3118:10:08:3037

不过,神棍头子朱元璋和神棍的头号帮凶刘云霄却没有让陈友谅“隔日再战”的打算。

回撤的徐达和云霄早就与接应的常遇春汇合,骑兵开路步卒断后,迅速地聚拢到洪都附近,甚至比朱元璋的本队还早到几个时辰。稍事休整之后,就在次日黎明前,对陈友谅发动了总攻。

这一次总攻,朱元璋根本就没有什么计划可言,说白了,洪都城外巴掌大的地方,直接成建制地围过去,其他人不管,只要陈友谅和他心腹大将的脑袋。很多部下都不理解,没有组织的围等于就是放陈友谅逃跑。面对部下的质疑,朱元璋只是笑而不答,他在等陈友谅的水师。

云霄当初给朱元璋的建议就是,在洪都城下先拖,拖得陈友谅的部队疲惫不堪,然后出动陆上大军“围歼”。这种围歼不是要“全部歼灭”,而是要把陈友谅的陆上部队打残打散,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然后坐等陈友谅的水军来接应陆上部队,这个时候,慌不择路的陆上部队肯定会乱哄哄地涌上水军的船只,一堆乱军冲上船,不但不会增加水军的战斗力,反而会给水军的作战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到时候,陈友谅在水军上的优势就被这股乱军扯平,围歼水军的时刻就到了。

简单概括云霄的策略,那就是以洪都为诱饵吃陆上部队,再以陆上部队为诱饵吃掉水军,然后慢慢宰割陈友谅。毫无疑问,陈友谅没有云霄这般花花肠子,当他看到徐、常、刘三杆将旗的时候,攻下洪都的心思早就灰飞烟灭。怎么来形容陈友谅的判断呢?用比较好理解的方式来说,那就是朱元璋麾下统帅值满分的徐达,武力值满分的常遇春,加上所有属性全满的作弊人物刘云霄突然带着大堆的骑兵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傻子也知道朱元璋这是玩命来了。朱元璋的本队还不知道在哪儿等着自己呢,汤和、胡大海、杨靖、赵德胜、朱亮祖、郭英、耿炳文、李文忠、冯胜足够组成一张泼天巨网了,自己的“六十万大军”已经变成人家的点心了。

早就被火铳火炮吓得不行的汉军士卒,看到大拨骑兵冲了出来,立刻撒丫子就跑。没办法,陈友谅那点钱全花到水军上去了,宁可给船蒙上铁皮,也舍不得给步卒穿上铁甲。别说碰上应天的骑兵,就算是应天的轻装步卒,也比汉军耐砍得多,自己想做英雄,也要看一看形势。

早先的时候,张士诚钱多,陈友谅人多,朱元璋也就只好躲在应天端着皇觉寺化缘的破碗到处“广积粮”。一年两年没什么,这么多年下来,像朱元璋这样如此紧巴过日子,早就攒下了丰厚的家底。而不善经营的两位也早就把钱糟蹋得差不多了,有句话叫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朱元璋穷日子过惯了,不在乎再过十几年穷日子,而这两位和多数人一样,但凡手上有点余钱,总想着如何花出去。

一般地,穷到底的人,最知道如何节约,不会乱花一个铜板;真正的富翁,更是知道什么地方该花钱,什么地方不该花钱,知道钱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的人,想不富都难。而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位,用国人最形象的一个词来形容:暴发户。也就是,破坏是高手,生产则没本事,暴发户的财富来得太容易,所以花起来的时候也不心疼。

列位看官,咱们不妨回忆回忆历朝历代泥腿子起义时的情景,开始的时候,要么砍脑袋死,要么饿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反了吧!等后来有了家底,穷怕了的兄弟们往往就露出了暴发户嘴脸,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都来了。仔细看看每一代乱世不难发现,陈胜吴广是暴发户的始作俑者,西楚霸王虽然值得慨叹,但也没摆脱暴发户的所作所为,张角张梁张宝就更不用说了,黄巢就是个刽子手,以此类推,会过日子的往往笑道最后。

后世评论史实的时候,往往会从经济、生产力、民心、战斗力这个顺序依次去考量一个势力最终取得天下的原因。但元末的时候,朱元璋偏偏这四样都不占优势,却笑到最后。经济不如张士诚、陈友谅;生产力大家都一样,民心比不上韩林儿也比不上陈友谅,战斗力跟鞑子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很多人归结为朱元璋耍阴谋诡计,这话有失偏颇,要知道争夺天下不是一年两年,阴谋诡计一次两次或许得逞,几十年功夫不可能次次得逞。而争夺天下正如同高考,以上四门总分最高者胜出,看上去张士诚、陈友谅、鞑子都是“单科王”,可除了自己最强的那一科之外,其他几门都是不及格;而朱元璋虽然没有任何一门“单科”领先,可每一样都不是最差,荣获“总分王”。用最流行的话说,短板理论。朱元璋这个木桶的木板虽然都不是最长,但他装的水最多。

朱元璋算是会过日子的,这也是他屡次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陈友谅的水军出现在江面的时候,朱元璋在松一口气的同时也吃了一惊:陈同学的船太大了!

看着江面上如同小山一般缓缓移动的巨舰,云霄也是暗称侥幸。幸好自己没有脑袋发热让自己的便宜岳父去和汉军的水军死磕,应天水军的船只遇上陈友谅的大船,就算接舷战,还要准备梯子才能爬上人家的船,小一点的直接就被碾了。

刘基则在朱元璋身边叹息道:“如此巨舰,不知要糜费金银几何!这许多金银若是用来置办铁甲、战马,汉军在陆上也不至于如此不堪一击!”

朱元璋呵呵笑道:“陈友谅在应天被咱们俘获了那么多大船,为了能压住咱们,他也是被逼的!只不过太舍本逐末了,逐鹿中原,终究还是要靠步卒骑兵,他的船再大,也只能固步于水道!”

刘基点头道:“大哥说得对!船大了,能控制住长江一线不假,可也就限制了陈友谅的势力范围,纵然势大,也离不开江河。如此巨舰,虽然让自己得一时之安,却丧失了进取中原的心哪!”(称霸海洋虽然是王道,可古人的思维和现代人是有差别滴)

乱军之中,云霄清楚地看见了陈友谅的王旗正在向岸边靠拢,准备上船,于是直接朝徐达使了个眼色,两人同时一声大喝挥动兵器冲了过去。

此时的陈友谅只是看到自己的部下一片混乱,但毕竟与应天兵马相比,人数多出来不是一点半点,自此失败还是不太可能的,顶多被朱元璋剜去一块肉罢了。看到自己的部下蜂拥上船,虽然场面混乱了一些,可到底在被围歼之前都能上船了。自己的水军本来就比朱元璋强,加上这些上船的士卒,水战早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正在放心的当口,陈友谅却看到两个杀神挥动着兵器,带着一标骑兵朝自己冲杀了过来,一看两人的旗号,陈友谅的心登时就凉了半截。就在自己吓得快站不住的时候,自己的耳边传来一声断喝:“陛下休要惊慌,末将张定边来也!”回头一看,却是自己的心腹大将张定边带着亲兵策马迎了过去。

云霄在马上远远看见,扭头朝徐达道:“四哥且去擒那陈友谅,我来会会这厮!”徐达应了一声,拉转马头带着骑兵绕开张定边,而云霄则将手中铁槊一抖,大喝一声迎了上去。

“当!”云霄和张定边错身而过,两人兵器相交,闪出一道火花。

“好手段!”云霄只觉得手臂一震,一股巨大的力道传了过来,当即拉过马头细看那人,“来将通名!”

“沔阳张定边是也!来将可是应天刘云霄?”

云霄心中一凛,张定边可以称得上是陈友谅麾下第一猛将,也是第一智将,天文地理、兵法岐黄样样精通,在汉军中素有威名,当初早就有了和赵普胜、倪文俊、徐寿辉差不多的声望,陈友谅的大军多半是靠这个人物撑起来的。

人物啊!心中微微赞了一声,大喝道:“刘云霄在此,张将军且来一战!”说罢,挥动铁槊直冲上前。

张定边使的是一把精钢打造的长枪,从枪头到枪身皆是精钢,看上去不大,实际上也有百多斤重。看到云霄冲了过来,也是枪花一抖,直刺了过去。

“叮!”枪槊再次相交,两人又是错身而过。

“好枪法!”云霄大赞道,“武穆一脉竟有如此传人!”

张定边拉住枪势,反手朝云霄肋下刺去,朗声笑道:“算你识货!看我夜叉探海!”

云霄调转槊尖,黏住张定边攻来的枪头,顺着枪身滑向张定边持枪的双手,用的也是岳家枪法的招数,眼镜已经瞥上张定边腰间挂着的熟铜锏,口中喝道:“且看阁下撒手锏!”

(11月了,请大家多多支持,求票求点求收藏!)

第二百五十三章意外发现

2011…11…118:42:22:3107

众所周知,每门每派的武学中都有集本门精华的一招作为最后一搏。相比杨老令公的“回马枪”和杨妙真女侠的“凤血咒”,岳家枪却是一招“撒手锏”。其精华就在于用枪花吸引敌人注意力,然后抽手将腰间的铜锏撒手而出,让敌人猝不及防之下翻身落马。这一招成功与否,全在用枪之人在出锏时机上的把握。

看到自己蓄谋已久的手段被对方叫破,张定边冷笑一声,枪不脱手,也顺势向云霄双手滑了过去,同样叫道:“且看阁下撒手锏!”

两人兵器一般长短,眼看都要划到双方手腕,两人齐齐收力,枪槊分别朝两边荡开。

张定边细细地看了云霄一眼,高声道:“果然名不虚传!”

云霄大笑道:“彼此彼此!”话一出口,却消了取张定边性命的意思,铁槊一舞,却摆出了梨花枪的起手式,口中道:“武穆枪法传自周桐老师,枪法凌厉而攻势刁钻,刘某不才,今日用巧劲见长的山东杨来会会张将军!”

张定边仔细看了看眼前的这个少年将军,一只铁槊少说也是百斤上下,与自己的兵刃相差无几,若是他使的是杨老令公的那套霸道枪法,横扫千军之下倒还有楚霸王的味道,可这么重的兵器使的却是女子常用的山东杨,这倒让张定国刮目相看了。

原先,云霄和徐达兵分两路,整个战场的注意力早就被徐达和陈友谅吸引过去,靠近湖边早就战成一团,而云霄和张定边的交战只不过吸引了周围数千人而已。此刻,徐达已经被赶来救援的陈友谅本部兵马阻在湖边,而云霄与张定边之间的较量一下子就成为战局的焦点。两人俱是交战双方嫡系部队的灵魂人物,而此时岸上的交战早就接近尾声,两人一停一呼喝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张定边也不客气,铁枪一摆道:“请教!”言毕,策马冲了上来。云霄虽然使的是铁槊,可依然将槊尖舞成一树梨花,夕阳下,槊尖金光耀眼。张定边的枪法成熟稳重,他心知此刻两人已成双方焦点,若是这就败走,对士气影响极大,于是手上力道加到八成,就算自己没把握阵战云霄,也要占个上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