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碧血剑之远征海外-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资料:追寻袁承志下南洋的足迹
转贴这篇启发我写作的关键文章,并向作者致敬
金庸小说历史真相(4):追寻袁承志下南洋的足迹
2007年07月11日 10:38: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袁承志避难浡泥国
让次要人物率先出场是金庸小说的一个特征,目的在于引出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在《碧血剑》第一回,金庸首先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东南亚浡泥国(今文莱)的中国人张朝唐的故事。张朝唐的先辈很早就扎根东南亚,经过多年奋斗,张氏家族在当地经营得兴旺发达。为了给家族争光,张朝唐前往祖籍福建参加科举考试。
他到中国时,恰逢明朝灭亡、清朝刚刚建立统治之时,各地反清运动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堪。在途中,张朝唐遭遇劫匪,在走投无路时被几个隐居乡间的农夫所救。这些人其实是明朝抗清将领袁崇焕的旧部,他们肩负着抚养小主人袁承志和重树反清大旗的重任。就这样,张朝唐与小说主人公袁承志相识了,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在小说最后一回,已成为民间抗清领袖的袁承志看到反清复明的大势已去,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惊世骇俗的武功,却无安邦救国的权谋韬略,自己又不愿落草为寇,不禁有些心灰意懒。这时,他回想起张朝唐说过浡泥国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便产生了避难海外的想法。随后,他召集一帮同道中人从山东乘船前往东南亚,到达“浡泥国左近大海中的一座岛屿”。他们赶走了盘踞在那里的红毛海盗,终于在海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其实,袁承志避难海外的例子并非金庸独创。明末清初小说家陈忱曾写过一部《水浒后传》,描述了以阮小七、李俊为首的一批原梁山好汉,因不堪奸臣恶霸的欺压,纷纷再次造反,但迫于形势不得不出逃海外。后来,他们在暹罗(即泰国)成就了一番大业,李俊最终成为暹罗国主。这些情节虽属虚构,却同《碧血剑》一样反映了当时不少中国人避难东南亚的现实。这些中国移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人”、“明乡”遍布东南亚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的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以前,已有少量中国人移居东南亚;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宋元时期,由于海外贸易发达,东南亚的华侨更多了。到了明朝和清前期,前往东南亚的中国移民剧增。
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逃避战祸或政治避难。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祸的普通百姓和失权没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就长期承担了中国移民避难所的角色: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特别是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桂王朱由榔)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也都有逃避政治*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
华人血汗成就东南亚盛景
移居东南亚的这些避难者大多是贵族、军事将领、知识分子和巨商富贾,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的精英,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不少是掌握一定技术的工匠。他们为当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上川率领官兵历经10年把同耐河到湄公河的广袤土地开垦为越南一流的良田,并兴建了一个城镇“堤岸”,将该地区发展成远东最大的大米市场。这些华侨深得越南人的敬重,被尊称为“伯父”。
华侨还开发了东南亚的工矿业。在印尼加里曼丹,特别是三发一带,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矿工人数最多时曾超过9万,每年生产的金矿砂一般都在百万盎司以上。19世纪以前,马来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是由华侨开发。当地许多被称作“锡湖”的大型锡矿区,都是华侨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正是由于华侨的辛勤开采,马来亚的锡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世界锡总产量的一大半。就连马来亚的英国殖民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精力和事业成就了今日的马来亚。”
还有许多华侨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海外贸易的侨居地商业网络。这些人也多为当地政府所倚重,暹罗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侨从事手工业,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行当几乎无所不包。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华侨的传播,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明代的菲律宾成了中国和拉丁美洲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番薯、烟草等拉美农作物经这里传入中国。
至于小说中主人公袁承志是否到了东南亚,则无法考证。但金庸先生借用当时大量中国人避难东南亚的历史大背景,为主人公安排了一个很好的归宿,既赋予小说历史的厚度,又让人感觉亦真亦假,其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和绝妙笔法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引子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李岩受奸人排挤,无奈之下自尽,袁承志心中悲痛,意兴萧索。
这日张朝唐和他谈起渤泥国民风淳朴,安静太平,说道:“中原大乱,公子心绪不佳,何不到渤泥国去散散心?”袁承志心想寄人篱下,也无意趣,忽然想起那西洋军官所赠的一张海岛图,于是取了出来,询问此是何地。张朝唐道:“那是在渤泥国左近的一座大岛屿,眼下为红毛国海盗盘踞,骚扰海客。”
袁承志一听之下,神游海外,壮志顿兴,不禁拍案长啸,说道:“咱们就去将红毛海盗驱走,到这海岛上去做化外之民罢。”当下与青青、何惕守、孙仲寿等人商量,决定依照这张西洋海图,去寻找这个世外桃源。
金蛇营豪杰都誓死追随,愿跟随盟主远征异域,到海外开辟一个新天地。孙仲寿和众将领商量,约定一个月后在泉州取齐,一起筹备出海远征之事。
水鉴等将士因家有老小,考虑到此次远征路途遥远,茫茫大海风险莫测,实在不方便拖家带口,便暂时不打算跟随出征。孙仲寿将宝藏取出变现,发了盘缠妥善安置众人,又跟他们说日后若不顺,不想在鞑子手下受气,可以随时再来投靠盟主。留守的众将士都感动万分,发誓绝对不会投降鞑子。
承志心中感慨万千,与金蛇营部定下四句誓言:,“不降朝廷,不跟闯王,不害百姓,专打敌寇”。 众豪杰出生入死情义深重,拉着手反复互道珍重,依依不舍的洒泪而别。
阿九得知袁承志的决定,知他最难舍青青的情义,相比之下自己终是外人,不可能得他终身守护,国破家亡又遭断臂,不由得心灰意冷之极。
承志收到胜海捎来竹叶,才想起留在北京的阿九,担心她会做出傻事,便带了青青和何惕手,日夜兼程赶往北京。北京城已被清兵围住,程青竹早早在城外守候,告知他阿九已出家为尼。
承志骑马追到城外沙漠,只见到缁衣光头的阿九。往日红颜竟凋落成泥,他又是震惊又是愧疚,拉住阿九空袖心神大乱,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安慰。青青远远的站在一旁,看着阿九孤寂削瘦的身影,心中也是万分的惋惜,却也不自觉的有点紧张。
阿九没想到他来得这末快,心中涌起了一丝感激,还有许多的伤感不舍,忽然瞥见远处的青青,一时间竟然更加绝望,面如枯槁地与他告别,转身便自行离去。
承志看着她凄凉背影,心中忽然间万分不忍,想要追上去劝她还俗,手臂却被青青牵住了。他看着青青的眼睛,感觉到她的同情怜惜,也体会到了她的不安,激动的心情忽然平复。
阿九要的是终身相守,自己最不舍的却是青青。她既然选择出家为尼,自是想斩断这段孽缘。自己不能解开她心结,追上去又有什末用?不过是徒增烦恼罢了!
无奈之下只得长叹一声,与青青并肩目送阿九离去。
次日一早,程青竹已经准备好马车,准备送承志等人离开。他与程青竹依依告别,又托付沙通天和洪胜海,寻找义兄李岩的遗孤。
承志虽知处处安排妥当,却对阿九出家无法释怀。程青竹看出了他的心思,便说自己会终生照料阿九,请盟主可以放心出海。承志稍稍觉得放下心,又想到此去万里迢迢,只怕今生难再回中原,既无法继承父亲的遗志,也无法守护父亲的墓园,不由得又十分愧疚自责。
青青和惕守坐上马车,承志想到佘祥林的忠义,想要带他父子一起走,好好侍奉他的晚年,以回报他对袁家的大恩。佘祥林却摇摇头不去,慨言会终身为督师守墓,自己死后儿子继续守墓,佘家要世世代代守墓,决不让督师忠骨没了陪伴。
承志看着眼前白发老仆,愧疚自责敬佩感激,一起涌上心头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感谢他的忠义。佘祥林催促他赶紧上车,以免引来了清兵盘查。承志只得跳上马车,与洪胜海等人依依作别。程青竹拉住他的手,语重心长的嘱咐道:“此去前途茫茫,公子一定要珍重啊!”
承志沉重地点了点头,挥鞭驱车出了城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节 初赴泉州
向南一条笔直的官道上,一马一车正迤逦前行。袁承志自行骑马在前,后面跟着一辆黑漆四轮马车,斜靠在车中的是青青,执缰驾车的也是女子,乃是拜入华山门下的何惕守。
承志本与金蛇营部众约定,一个月后到泉州取齐上船出海,眼下离约定之期只有十余天,三人却仍在路上。原来青青在华山之上所中剧毒甚是厉害,虽然服了解药已无大碍,但仍需每日服药,隔日针灸放血,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少说也要一个月才能拔除干净。
虽然骑马比乘车要快得多,青青也觉骑马自由自在,但袁承志却想到骑马辛苦费力,血流加速毒素上行,必然对身体大有妨碍,宁可耽搁些日子,也要她保重身体为要。是以任青青百般求肯,就是不许骑马,甚至为避免颠簸劳动筋骨,连马车也只是慢慢行使。青青噘起了嘴不乐意,却也无计可施,只得乖乖的躺在车里养伤。
所幸何惕守是解毒的大行家,性子又极为活泼开朗,一路随行疗毒服药、聊天解闷甚是周到。青青蒙她救命大恩,加上多日照顾固然甚是感激,何惕守和她相处日久,也觉她纯真坦诚爱憎分明,竟然很是对自己的胃口。虽然有点喜怒无常,但只要摸准了性子,倒比旁人来的更好相处。是以二人之间无话不谈,竟好的跟姐妹似的,原来心中所存的一点芥蒂也烟消云散。
袁承志本来心情郁郁,听二女一路上谈谈说说,虽然插不上嘴,但烦闷心情却也减了大半。出直隶到了山东地界,青青忽然提出,既然祖师爷已允许何姑娘入华山门下,从此地到泉州这一路闲来无事,何不传授点武功打发时间?
袁承志沉吟一下,道:“咱们赶路要紧,在马上也不好传授拳剑。至于本门内功以阳刚为主,和你自幼所习不是一个路子,强行修炼只怕有害无益。我且先把金蛇秘籍上的《破敌篇》传你吧!夏前辈研究各门各派的武功套路,破敌妙招都在这《破敌篇》中。修习者须以上乘武功为根基,领悟为主操练为辅,正适合在路上传授。你的武功根基已经极深,只消一些临敌应变之道,便可无敌于江湖了。
何惕守大喜过望,重行拜师之礼,又在青青耳边说了句“多谢师娘”,把青青说的又羞又喜心花怒放。
三人一路上朝行夜宿,路上传艺却不事张扬。袁承志年纪虽轻,于授徒传艺却是甚有天赋,更比黄归二位师兄多了许多耐心。又想何惕守本来就是武学行家,自己有一句话说得不对,未免被这个高徒小看了,是以批评指点无不尽心竭力,于关键处常常能一针见血,令人茅塞断开。偶有疑难之处,必定自己先反复思量,拿出来指点徒弟,却是举重若轻鞭辟入里。
何惕守所习五毒教武功颇有独到之处,与金蛇郎君的武功相互印证,很多地方竟是殊途同归。这样一来何惕守固然进步飞速,承志自己也觉更上一层楼,师徒二人相得益彰,连旁听的青青也觉得受益匪浅。
何惕守本来就对武学痴迷,这次得遇名师,窥见以前从未想到过的高深武学境界,欢喜的食不知味夜不安寝,连睡梦之中都在传艺拆招。得到福建境内时,袁承志已将那《破敌篇》尽数传给何惕守,青青的伤势也渐渐痊愈。三人初出京城时各怀心事,但这一路上授徒传艺,谈论武功,心情也都开朗起来,彼此关系更增亲厚。
这一日来到泉州城门外。泉州城背山面海,风景秀丽,港口及造船业都十分发达,乃是当时东方第一大港。成祖年间三宝太监郑和在下西洋前,就到泉州操练船队候风出洋。当地民风开放,历代多有下西洋与异族通婚者,*教清真寺更是遍布城内。
野史称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除了宣扬国威,扩大中国海上贸易外,还有一重隐蔽的目的,就是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地位的不满,并伺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成祖发动靖难之变,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皇位以後,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传闻说建文帝曾到泉州开元寺当过和尚,之後随同*船队在泉州下海。成祖派大臣李挺前来调查,一直追到海南岛,只发现一残船。究竟建文帝是死了,还是乘坐另外的船只去了南洋,不得而知。
成祖就令李挺同郑和一起下西洋,寻找建文帝。前后七次都没有结果,郑和死后,皇帝突然下令停止下西洋,理由是劳民伤财却无收益,有损国家社稷民生。相关的郑和航海档案,也大多数被销毁殆尽。
不过仔细想一想,成祖是何等英明之人,岂会为了一个流亡的废帝,劳师动众三番五次寻找,个中必然有其他的原因。但是郑和航海的档案已毁,后世子孙却是不得而知了。
第二节 群雄聚首
三人进城找了一家客店投宿,尚未安顿便有金蛇营线报前来接应。四人换乘马匹一路疾驰,来到离城十余里外的一座山上。只见山谷中密密扎了数十座大营,已有数千金蛇营的弟兄们在此等候。众人连日来窝在这山坳里闷得很了,见盟主到来均十分雀跃。孙仲寿、朱安国、孟伯飞等头领都出来迎接。
袁承志和众人见过礼,又对孟伯飞深深一揖:“孟老爷子可辛苦了!晚辈连累孟老爷子放下万贯家财落草为寇,真是十分的惭愧!”孟伯飞忙伸手相扶,哈哈笑道:“盟主哪里话来!钱财乃身外之物,况且当此乱世之秋,即便我想留在保定府享福,也是难保安宁。若要我为保身家性命,屈膝向那鞑子皇帝称臣,可不要憋屈死老夫!还是随盟主出海豪爽自在!”
众人听他说的直爽均哈哈大笑。承志也觉心头宽慰,不禁微笑感慨,心想金蛇营群雄自起义以来,出生入死杀敌无数,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原来的江湖恩怨也都置之度外了。
青青远远瞥见跟在众人身后的焦宛儿,欢呼奔上前去握住她手道:“宛儿妹妹你早来了!这些日子我可想死你们了!”宛儿微微一笑道:“青青姐姐,我也一直惦记着你们呢!来之前我和师兄去南京,召集了帮里留守的弟兄们一起赶过来,倒比你们还要快呢!”青青笑道:“都怪我大哥太过小心,总说我中毒未清,不能着急赶路,慢腾腾的走了两个月才到”。
二人正说话间,只听有人叫道“宛妹”,抬头一看是罗立如,只见他穿了一件黑色镶金边的长袍,精神焕发神采奕奕,更显成熟稳重。众人见过礼寒暄了几句,青青笑道:“呀!几天没见就改称呼了,叫的这末亲热!”宛儿登时羞红了脸低下头去。
罗立如也红了脸,正待说句话掩饰,却见安大娘走出帐来,端了碗汤递给罗立如嘱咐道:“等下不烫了就让宛儿姑娘喝了。你们小两口连日奔波,就算大人受得了,这肚子里的孩子可受不了,要十分当心才是!
青青一怔仔细打量宛儿,果然是盘发做已婚打扮,惊喜之下拉着宛儿的手笑道:“原来你们都成亲了?宛儿姑娘要有宝宝了?怎末这末快呀!嘻嘻,罗大哥真是恭喜你了!”她声音清脆传得远,众人听了都围了上来向罗焦二人道喜。罗立如笑得合不拢嘴,宛儿却羞得躲到安大娘身后。
原来二人回到南京后,便即去安置父亲的灵位。本来罗立如体谅师妹,提出要为师傅守孝三年,但宛儿再三思量,想到师兄这些年对自己可谓情深意重,他年纪已经老大不小,两人带帮中上千弟兄远走海外,前途茫茫祸福未卜,只怕终生再回不了中原,父亲在九泉之下岂能心安。于是二人便在南京拜堂成亲,罗立如在师傅灵前立誓,终身善待师妹,所生长子继承焦家香火。
二人随后便变卖帮中宅第房产财物等,遣散不愿同行的帮众,忙乱了半个多月,方才带同帮众一起上路。刚到福建境内,宛儿便即发现自己怀了身孕,于是暂由罗立如代理帮主之位,自己安心养胎。罗立如约束帮众,指挥有方,一路顺顺利利便到了泉州。
罗立如是金龙帮的大师兄,十多年来跟随师父打理帮中事务,为人处事公正沉稳,深得师兄弟们信服。蒙袁承志传授独臂刀法后,更是朝夕苦练,武功已远在同门师兄弟之上,对待宛儿更是体贴备至。
二人自幼一起长大,其实感情颇为深厚,只是罗立如为人诚朴内向,不敢对师妹表白,加上焦宛儿年纪幼小,每日忙于练武打理帮务,也从未想过大师兄对自己的一腔情意,白白错过好多机缘。宛儿自父亲亡故后常常暗悲身世,罗立如成熟稳重宛如父兄,对她照顾的无微不至。二人成婚本是为了告慰老父,婚后却渐渐如鱼得水,温馨甜蜜。
当初承志义救焦公礼,后又出头为焦父伸冤,宛儿感恩戴德对承志暗暗倾心,谁知一番相思没有结果,却为解青青疑心而草草下嫁罗立如。这件事青青虽然嘴上不认错,心里却一直满怀歉疚,今日得见二人幸福美满,当初的错招竟然是歪打正着,青青固然倍感畅快,承志心中也甚是安慰。
第三节 郑和海图
当晚孙仲寿在中军大营摆下酒宴,为盟主及诸位兄弟接风洗尘。金蛇营群豪数月来经历生死离别,更有许多弟兄已经长眠战场之上,众人缅怀往事感念故友,均感此时重聚实属不易,席上少了泰山大会时的火热喧闹,却多了几分生死豪情。袁承志、青青、孙仲寿、朱安国、孟伯飞等头领陪同张朝唐同坐一桌,边喝酒边商议出海之事。
朱安国性子最急,一杯酒下肚便道:“自打满清鞑子入关后,这天下就没有咱汉人的容身之地了。咱们既不愿听命于鞑子朝廷,却也不想学那些迂腐书生,做劳什子的反清复明之事。盟主既然决定南下出海,众弟兄自然是舍命相随。只是咱们金蛇营的弟兄虽然个个武功高强、能征善战,对海上事务却是一窍不通。”说着站起身来向张朝唐敬了杯酒:“咱们这里面最懂海事的便是张公子了,可要向公子多多请教了!”
张朝唐连忙还礼谦逊道:“鄙人那里算是懂得海事!只是多走了几趟,对海路较为熟悉罢了!这几次也只是随商船而行,可从未见过几千人的大船队走过。袁盟主手下数千名弟兄一起出海,此事非同小可,须得好好筹备商议才是要。”众人皆点头称是,心想渤泥国离此地万里之遥,岛上的红毛海盗倒是无可畏惧,但是五六千人一起乘船远航,这一路海上风大浪险,平平安安抵达只怕不易。
孙仲寿微微一笑道:“张公子过谦了!不过大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曾七下西洋,所行的船队可比咱们这威风多了。史书记载有两百多艘海船、船员随从计二万七千四百名,所到西洋诸国无不感戴天朝君威。咱们这次出海,人数只有当年郑公的2成,只要仔细筹划、周密准备,何愁大事不成?”众人听他提到郑和下西洋的往事,纷纷停下酒杯肃然倾听。
当年郑和曾率两万多人的船队,七次远航到爪哇、勃泥国、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等地。
郑和下西洋旨在结交友邦,所到之处无不受尽拥戴,有史书称渤泥国民众“凡见中国人去其国,甚为爱敬,有醉者则扶归家寝宿,以礼待之,如故旧。”直到今天,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还有明代瓷器出土。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地名叫三宝垄、三宝庙;泰国有三宝庙和三宝塔,印度的古里和柯枝都建有纪念碑等,都是为了颂扬三宝太监的事迹。孙仲寿博古通今、熟读史书,自是知道得清清楚楚。
孙仲寿接着道:“我和金蛇营众弟兄提前一个月来到泉州,一边招募在福建的督师旧部,一边四处搜集郑和下西洋的旧档,筹划出海之事。苍天不负有心人,竟让我得到了两件宝贝,有了这两件宝贝,定能够相助盟主成就大事!”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卷厚厚的羊皮卷轴来。众人都凑过去观看,见那羊皮斑斓破旧,竟然是一幅古旧的海图。
孙仲寿走到大帐中央的空地上,将那海图层层铺开,只见这幅海图比葡萄牙军官所赠海图大了数倍,展开后竟有一丈两尺之长,上面都是各种岛屿海路的符号,旁边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字注解。左上首写着一行大字《三宝公访西洋诸国海路详图》。众人从未见过如此宏伟翔实之海图;无不惊讶赞叹。
原来当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航海的过程中每经过一处地方,都作了精密的航行记录,历时十载往返十余次,始制成这幅巨大翔实的海图,后世一般称之为《郑和航海图》。在这部地图中,于航行日程、方向、远近、停泊的处所以及暗礁险滩,都有详细的记载,特殊重要之处更是做了细密的注释。
孙仲寿将海图仔细卷起装入皮袋中,双手托起交与袁承志,又道:“当年郑和船队每次出洋总是在冬季或初春时刻,这时风向大都是从大陆向海洋方向吹去;而归国则是在夏季或初秋,则风向大都是从海上吹向大陆。眼下正是初秋,咱们正好有三个月的时间整顿兵马,训练水师,待北风一起便可起航了。咱们参照前人这幅海图,善用季候风进行海航,自可事半功倍。” 众人都点头称是。
各人重回席上继续喝酒。青青忍不住开口道:“孙叔叔,这海图如此珍贵,算得上是绝世至宝了,可不知道您是怎末找到得?对了,您说得了两件宝贝,可不知道那另外一件宝贝是什莫?”众人心中也正有此疑问,一起看向孙仲寿。。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节 贵人相助
孙仲寿微微一笑:“大家先喝酒,这第二件宝贝稍后便到。”众人见他卖关子,心中十分纳闷。忽听帐外一阵喧哗,夹杂哨兵喝问之声,孙仲寿急忙起身迎出,不一会儿偕同两个汉子走进帐来。只见年轻的那个大约二十多岁,头戴草帽黑衣短打,肤色黝黑英气勃勃,年老的那个似乎是个仆从,五六十岁的样子,满脸皱纹,身材瘦小却很是精干。
孙仲寿将那老者向众人引荐道:“这位王启升王大哥,乃是袁督师麾下辽东水师部将,那张海图就是蒙他所赐。”说着将承志拉到前面道:“这位便是咱们督师的亲生独子,七省武林盟主袁承志,也是咱们金蛇营的主帅。”
王启升见到督师后人激动不已,招呼儿子跪倒磕头,承志急忙跪下还礼。孙仲寿道:“大家伙儿也不用客气啦!这位小兄弟是王大哥的次子王重,算得上是泉州城里精通船务的第一把好手。咱们这次有两位行家鼎力相助,就算有任何难事,想必都可迎刃而解!”王家父子齐声逊谢。
原来王家历代都在泉州城居住,始祖曾做过三宝太监的亲随,随大军七下西洋,居功至伟深得器重。之后祖上在嘉靖年间,还在戚继光将军麾下任过舟师将官,跟倭寇打过几次硬仗。到了王启升这一辈家道中落,他14岁起便在下西洋的商船上做水手学徒,远近出航过无数次。但他酷爱习武血气方刚,立志报效国家,恰逢袁崇焕召集两广子弟组建水师,便去投靠做了辽东水师帐下一名校尉,负责操练驻岛水兵,积功累升至副将。
袁崇焕蒙冤被凌迟后,他也随众人反出军营,回泉州老家重操旧业,十余年来隐姓埋名。一个多月前王重出城办事,无意中见到城外山谷中聚集了数千人,十分惊讶,一打听领头的居然是袁督师遗子,当真是又惊又喜。回去跟父亲一说,两人便急忙前来拜见,更将珍藏两百多年的家传至宝海图献上。
众人听完这段往事均十分感慨,青青笑道:“孙叔叔说的第二宝,定是指这位王老爷子了!”孙仲寿微笑点头,又道:“此图正本存于大内,却在三宝太监死后便遗失,幸亏王家先祖留心多录了这一份,才使得先人的辛苦智慧不被湮灭,可称得上是居功至伟泽被子孙!”
王启升道:“犬子从小到大就在船厂做事,泉州大小船坞作坊他都熟悉,这造船的事情就由犬子负责督催。小人的长子现在厦门郑将军处任职,操练水师极是在行,明天我就派人把他召回来,孙将军可随意差遣。”
孙仲寿喜出望外,道:“郑家水师威名天下皆知,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