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太虚幻境-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纳兰玉脸色一点点苍白下来:「怎么可能呢?太皇太后身子一向很好,前些日子虽说有些不适,但听说,不过是偶染风寒,算不得大碍,怎么会,忽然之间……」

纳兰明摇摇头,略有叹息:「自从秦何伤掌政以来,太皇太后一直忧劳国事,后来陛下虽得亲政,毕竟年少,太皇太后也少不得为他分忧操劳。她原是暮年人,又哪里禁得起长年累月的操心劳力,病根早已深种,只是外在看不出来罢了。这次与楚国的一番斗智僵持,并没有占到绝对的上风,又为了大局,不得不逼迫她一向疼爱的安乐公主远嫁异国,她的心情,原是不好的。这时候,再加上风寒倾染,多方交煎,就算是小病,也变成大病了。偏偏太皇太后又不愿意因为她这个祖母生重病的事,而使安乐与容若能以孝道为藉口拖延婚事,更何况,秦楚关系如此紧张僵持,事情也万万拖延不得,为免将来秦国公主于祖母重病时出嫁,这样有碍皇家声名的事发生,她又密令太医下药,把自己的病势压了下来。上上下下,竟是瞒得纹丝无缝,就连皇上当时也是半点风声不晓。她年纪大了,有了病不治,反而强行压住,又哪里禁得起这般折腾。眼看着安乐公主离京,心里愁怅伤快,公主告别后,她也哭了几声,便把压住的病势勾起来了。那里楚王一走,这边她就发病。宫里救了几天,到底没救过来。」

纳兰玉一阵头晕目眩,差一点因没站稳而跌倒在地,急忙伸手扶了墙壁,急促的喘息了几声,才略略平复过来,只是想起那总是温和慈祥的微笑,那个曾把他抱于肘上,疼爱纵容的贵妇人,那个曾在满宫流言,世人鄙夷目光中,仿似漫不经心维护他的国母,一时心痛如绞:「皇上,皇上怎么样?」

「那几天皇上连眼也没合一下,整天就是守在太皇太后身旁。他那样从不信神信佛的人,竟让人取了国库的银子,遍拜京中古刹名庙,连夜下令为神佛浇铸金身。他那样峻法苛责之人,第二天,竟是按捺不住,召了承旨大臣来,要拟旨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祈福,我称不可因一人而废律法加以谏阻,差点没让他给打死。若不是太皇太后最后醒来劝阻,这时候,该不知道有多少死囚,得到能逃出生天的好消息呢!他那样冷静理智的人,听得太医说没救的时候,竟也暴跳如雷,大吼着要诛人九族。」

就连纳兰明,说到这些所见所闻,也不免面有不忍之色。他与宁昭有再多心结内争,毕竟这么多年君臣情谊,多少还是有些在的。再加上,当初曾共过生死,历过患难,值此情境,也不免略有伤悲。

「太皇太后崩逝的时候,皇上晕过去了,醒来之后,谁敢说太皇太后已逝,谁敢劝他节哀,便被他大声的喝骂、责打。他把所有人都赶出去,连我召集了内阁数名重臣,同去跪叩劝慰,也被拦着不见。只听梅总管说,他一个人守在太皇太后遗体前大半夜,才开始嚎哭,哭到晕死过去,醒过来仍是落泪痛哭。他是皇帝,这样的哭法,既不合规矩,违了礼法,更大伤身子,甚至有损国体。宫里乱了,朝廷里也不成章法,满宫上下,由皇后领着,全跪在慈昭殿那里劝他节哀。」纳兰明苦笑了一下:「我这个宰相自然也逃不了,不管愿不愿,也得领着百官,布衣戴孝,跪于宫门外,以慰帝心。听说,皇上愣是哭了一天一夜,泪尽而血……」

纳兰玉微微震动,竟是开始颤抖起来。

纳兰明眼中不忍悲凉之色一闪而过,却慢慢移开目光,不与儿子对视,只低沉道:「我身为宰相,此时也只得挺身而出,冒着砍脑袋的危险去闯宫了,几乎和皇上僵起来,幸好皇太后亲自到了慈昭殿,尽力劝慰皇上,甚至都给皇上下跪了,皇上才止了悲声,允许大家开始为太皇太后办国丧。那几天皇上整日整夜待在慈昭殿,不饮不食,不问朝政,竟是如泥雕木塑一般,甚至连太皇太后的丧事、谥号,也不过问,不干涉。皇上不表态,这么大的事,我们这些做臣下的无处可请示,偏还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直到行大礼的那天,虚弱的皇上才挣扎着到场,一定要自己读祭文,只是读一篇祭文,竟是断断续续,用了足有一两个时辰,其中有好几次,悲伤哽咽,不能继续,又勉力挣扎着读下去,望之令人恻然。」

纳兰玉静静地听,脸上渐渐惨无血色,忽的转过身向外就跑。他本来身子就虚弱,又受这么大的惊吓震动,心情浮躁,动作偏又仓促,在门坎上重重一绊,已是沉沉跌倒。

纳兰明低低惊呼一声。他在书房看文书,素不让闲杂人接近的,这时竟无下人可唤,忙亲自起身来扶:「可摔疼了?」

纳兰玉却不等他来扶,自己撑地起身,也顾不得额头被撞得青肿,拔腿又要走。

这时纳兰明已一把拉住了他:「你干什么?」

「我进宫去看看皇上。」纳兰玉满心慌乱,满眼焦虑,声音里都带着痛:「太皇太后是他最重要的人,这时忽然离他而去,他一定极为难过,现在安乐也不在他身旁,我要去看看他。」

纳兰明微微一怔,眼神里竟又带起几许伤痛,他定定望着纳兰玉,轻轻道:「经历了那么多事,你怎么还放不下他?」

纳兰玉迟疑了一下,望望父亲那有些伤感的面容,然后轻轻苦笑一下:「爹,孩儿是个痴傻之人,他毕竟与我一场君臣。」他用力甩开父亲的拉扯,转身飞快奔走。因为体弱,跑得有些踉跄摇摆,倒似随时会跌倒一般。

原本以为,曾有过的美好情感,早已毁灭殆尽,原本以为,曾经珍之惜之的一段缘,早已被斩断焚毁。原本以为,真的可以轻轻松松,不再挂怀,从此退身而去,却原来,只要一个消息,就可以让一颗心动摇至此,一片情义,焦虑至此。

那毕竟,曾是他幼时用无邪的眼,真切凝注,真心关怀,喊过大哥哥的人,那毕竟是与他十多年相濡以沫,同经患难,共历富贵的人。

那些情怀,那人或许早已忘记,他却总也放不下。

那人得意忘形时,那人权势涛天时,那人绝情断义时,他终可以淡然而去,但在那人伤时,那人痛时,那人绝望孤寂时,他却终不能当做,什么也不知道。

纳兰明静静望着纳兰玉远去的身影,长风袭来,吹起爱子衣衫飘摇,这么短的时间里,他那俊美聪慧的孩子,竟已清减不胜衣。

这个痴儿,这个痴儿,将每一个人都看得那么那么重,却不知道,所有人,在面对抉择时,选择舍弃,决定出卖的,一定是他。

第六章 孤家寡人

太皇太后崩逝,为了操办丧事,整个京城的大小官员,全都忙得焦头烂额。内府的官员、宫中的侍卫执事,更是连续几天几夜没能回家。地位高的,至少还有个房间可以歇息,可怜地位低者,整日整夜,当更守值,半点懒也偷不得,半点闲也寻不着。

明明已是春天,不知为什么,这几日的天气,竟是异常寒冷,不但夜晚冻得人手足发抖,就是大清早,也让人手脚僵木,全身冰凉。

太皇太后的遗体移棺之后,慈昭殿就是一座空殿。相关殿中故人全部去给太皇太后守灵,临时调了一班侍卫看护慈昭殿。

清晨,天才微微有一丝亮,积聚了一夜的寒气却到了最浓重之时,正是一日最寒冷的时分。

慈昭殿外,一处角落里当值的侍卫,搓着手,跺着脚,全身打着寒颤,忍不住哀嚎着低声抱怨:「妈的,这么冷的天也不让人休息,天天在这里守着,原本的一日三班,现在倒改成了一日两班,就是歇下了,也不许回家,还得在这冷冰冰的皇宫里等着。真是的,我都多少天,没去看我老婆儿子了。」

「我说,这个时候,你就将就些吧!为了太皇太后的崩逝,皇上伤心着呢!京城九门关闭,以备国丧。哪个当官的敢怠慢了,何况咱们这种小人物。听说这些天,外头不知道捉了多少人,全是在这几天没把国丧当回事,关上门就以为唱戏喝酒没关系的,听说还有个什么什么官的儿子,偷偷在外头讨小妾,以为不放鞭炮,不请客就没事,这下可好了,连带着他老头也得跟着丢官。」

「话又说回来,太皇太后崩了是国丧,可跟咱们这些小人物又能有什么关系,为啥非得嚎哭得比死了老子还伤心,为什么就连着几年不许看戏喝酒。可怜那些订了婚事,说了亲事的,这下子全得砸。那些演戏的,唱曲的,以后的生计都不知道在哪儿呢!」可能是在寒风中吹得太久,说话的人,多少带点怨气。

「这是国丧,也是国礼。百善孝为先,天子以孝道治天下,咱们皇上有多伤心,你不是不知道,读祭文的时候,人都晕过去几次了,这时候,有人还敢寻欢作乐娶老婆,不是戮他的心吗?」

「我说老哥,咱们兄弟俩不是外人,我就跟你说实话吧!昨儿我尿急,半夜里上茅房,偏巧这边有人占了,只好往外头找去,在轮值阁那想看有没有空位,正碰上两个轮值的官员也上茅房,他们以为四下无人,在那偷偷说话,说是咱们主子真是厉害,戏是越演越像了,读祭文时,那个表现,写在史书里,那是万世美谈啊!」

「闭嘴,这话你也敢乱说。」另一个声音严厉起来。

「行了,这大冷的天,慈昭殿也没主了,谁会往这来。咱们也不过是说说私话,解解闷。你也知道,咱们那位主子,是多厉害的主,你说,会不会真是……」

「什么真的假的,这话让人听见了,就是掉脑袋的事,你再说一个字,咱们就不是兄弟朋友,以后也别说咱们有交情,你不怕事,我还想保着脖子上这两斤半,回家老婆儿子热炕头呢!」

随着那严厉的喝斥,另一个没轻没重的声音渐渐越来越小了,最后仿佛喃喃地唠叨了句什么,却也随即消散于寒风中。

躲在角落处避风的两个倒霉侍卫,看不到离着他们三步远,大树之后,那一身素白孝衣,却神容惨淡憔悴的少年。

宁昭在寒风中静静站了很久,很久,直到再听不到一丝声息。

他很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太过生气。

他应当暴跳如雷,他应当立刻现身呼喝,他应当立刻重重惩处这两个侍卫,然后把昨晚在慈昭殿附近执事阁紧急当值的内府官员全部重处,然而,他却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的心境出奇地疲惫和苍凉,纵然把这些人都杀光了,并累及九族又如何?纵然把所有敢于听戏喝酒娶小老婆的人全都流放发配又如何?这一国大丧,这满朝悲声,又有几个是真心同他一样悲伤,一般惨痛的。甚至没有什么人,会真的相信,他是真正感到痛楚难当。

这么多年乾纲独断,在臣子眼中,他是个城府深沉,冷静理智,甚至残忍坚决的帝王,谁会真的相信,一个能把唯一的同母妹妹逼嫁异国的人,会为他那崩逝的祖母如此伤心。

所以,那个聪明理智的君王才会变成迷茫伤心的少年,所以,才会在一大清早就茫然无措地抛开所有的侍从太监,一个人信步而行,不知不觉,来到祖母生前的住所。想要凭吊一番,却又在无意之中,听到这样一番话。

正所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纵杀尽所有不敬之人又如何,纵屠尽一干不信他真心悲伤之人又如何,换来的,也不过是天下臣民,敢怒而不敢言的怨尤,得来的,也不过是一干臣民百姓,尽心尽力做好的一场悲痛万分如丧考妣的假戏。

宁昭静静地站了很久很久,仿佛完全感觉不到清晨的风,冷得让人颤悚。良久,良久,他才慢慢地摇了摇头,无力地转过身,漫无目的地离去。

这么大这么大的宫殿,这么大这么大的秦国,原来,竟不能找到一个人,可以与他有相同的悲伤,可以与他,共担这悲伤。

满眼的素白,满宫的悲伤,到底有几个人真正悲痛。

皇太后在痛哭的时候,会不会在想着,从此这个国家,就再没有人份位比她更尊贵。一场母子名分,有些事,还是不要想得太清楚吧!

皇后和诸嫔妃痛哭流涕,为的到底是替祖母悲伤,还是想尽力以悲痛获得自己的认同。算了,这后宫里的明争暗斗,欺君手段,只要不太过份,也就罢了,再精明的皇帝,有的时候,还是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装装糊涂的。

那满朝臣子,号啕痛哭者虽众,焉知那掩在脸上的手帕里,不是暗中洒满了辣椒粉。

倒也只得一个纳兰明……

只得一个纳兰明啊!宁昭叹息摇头。

只得一个纳兰明,会在他惊慌失措,大赦天下,大洒金银于佛寺时,直冲慈昭殿。

只有一个纳兰明,敢担那天大的干系,在太皇太后病重之时,直言谏君:「岂可为一人而废律令。」

只有一个纳兰明,敢在他暴怒要诛尽太医,不许人说半个不字时,长跪君前凛然相责。

还记得自己当时愤怒得像个没长大的孩子,随手抓起手边一件不知什么重东西恶狠狠扔过去。

堂堂皇帝,竟亲自动手,把一国宰相打得额头鲜血长流。

也只得纳兰明值此之际,还能半步不退,拭也不拭额上鲜血,怒目望着他,一字字沉声道:「陛下,天子无私事,无私情。」

也只有一个纳兰明,会在皇祖母崩逝之后,自己心碎神伤,无心国事之时,孤身闯宫。

就连梅总管亲自出面阻拦,他竟能不管不顾,迎面一个耳光打过去,暴怒喝道:「你是何人,敢阻宰相!」而后怒视所有阻拦的侍卫:「陛下无心国政,我身为臣子,必当死谏,尔等或是拔刀取我之命,或是给我让开。」就这么挺身直冲,竟生生把所有的侍卫骇得连连后退。

只有一个纳兰明,明知如此举动,已犯君王大忌,明知自己与他,素有心结隔阂,还敢这么肆无忌惮,闯入殿中,毫不客气地怒斥一声:「太皇太后倘若有灵,见陛下如此,必然死不瞑目。」

宁昭无力地摇头,是啊,只有一个纳兰明啊!纵然忌他恨他疑他怒他,却终是不得不叹息,能为他臂助,受他倚重,让他交托国政的,也真只得这么一个纳兰明。

就算暗自心惊于他的胆色,震异于他离宫多年,却仍对宫中侍卫有如此强大的掌控力,敢于这般在宫中横行无忌,却也不得不说,能如此不计利害而挺身直言警示的,也只得纳兰明一个。

那人虽然贪权好利,贪栈权势,广布党羽,但做为一国之相,却实实在在,从没有不尽责过。

纳兰明此人,私心权欲,固然比谁都盛,然,每逢大义关头,国家紧要之时,却是从来不曾做错过一件事。便是天大的干系,照样敢于担当。

只是……

宁昭惨然叹息,纵然知道君王无私事,无私情,但他到底还只是个人。纵然纳兰明说的所有道理他都明白,他都曾一遍一遍拿来劝自己的,然而,他也想要,有一天可以不理会所有的道理、所有的大局,纯纯粹粹地悲伤,无所顾忌地痛哭。

纳兰明或者是能臣,或者是权臣,或者是让所有君王又爱又恨之人,却到底,不是那个,能与他共悲伤之人。

如许天地,如许人间,又有何人,共他这一腔悲楚。

安乐已去,纳兰已绝,人间世上,尚有何人,信他满腹痛楚。

一大早,宁昭就把所有的宫人都赶得老远,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宫中到处乱走。梅总管既不敢抗旨,又怕皇上有个什么差错,急得团团乱转。

这么大清早的,宫里也没多少人走动,天气又冷得厉害,各处巡视的人都少得可怜。宫里又有规矩,各处人等,不得随意走动,就算要分派人手去找皇上,也是不便的。最后想到皇上极可能去慈昭殿缅怀太皇太后,梅总管咬咬牙就奔慈昭殿而去。

远远地望见在几天之内,已清减许多的大秦皇帝如游魂一般地过来,梅总管急忙迎上去,尽量把声音放柔:「皇上,天气冷,先回去歇着吧!」

宁昭也不说什么,只是双眼迷茫,表情空白地跟着梅总管,就这么一步步,慢慢走回他的寝殿。

进得殿中,他在那宽大的龙椅上坐下,淡淡挥挥手。

梅总管想劝什么,又看看皇上空白的表情,终于忍了下来,弯腰行礼悄悄的引领一干宫人,毫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宁昭一个人坐在如许宽大的殿阁中,从来没有哪一刻,感觉宫殿如此之大,如此之冷清,如此之寒冷。

他不自觉地在御座中微微瑟缩,真的很冷很冷。

脚步声响起时,他没有抬头,只轻轻道:「朕说过,不许来打扰朕。」

脚步声微微一顿,然而又立刻靠近。

宁昭微微皱眉,他觉得自己应该生气的,怎么竟有人敢这样不把他的旨意当回事,然而,不知为什么,他竟疲惫得连愤怒,都愤怒不起来。

直到有一只手,小心地,有些迟疑地按在他的膝上,隔着那么多层衣衫,神奇般的竟依然有温暖可以传递。

宁昭愕然抬头,这才看到,纳兰玉单膝跪地,就这么安静地,无声地,依跪在他的御座之前。

纳兰玉一向拥有在宫禁中,不需通报就自由出入的特权,即使是在与宁昭决裂的那次之后,宁昭也仿佛是忘记了一般,并没有下旨取消这项权力。

所以,对于纳兰玉的出现,宁昭理应不至太惊愕。

然而,他只是就这么呆呆地,静静地望着纳兰玉。

似乎并没有太久的分别吧,为什么,那飞扬跳脱的少年,竟瘦成了这个样子?为什么,曾经飞扬的眉与眼、曾经闪亮的面容,此刻只剩下沉静的悲伤和痛楚?

那样简单,那样纯粹的悲痛。

他就这么,单膝跪在他的面前,轻轻地把手放在他的膝上,用那样全然的,悲伤而痛楚的眼神仰望他。

这样的姿势,与其说是一个臣子,不如说是至近的亲人,与其说是想要宽慰劝解,不如说是一只悲伤的小鹿在祈求与同类彼此温暖。

宁昭安静地望着纳兰玉,仿佛以前无数的岁月都到了眼前,那样长久的过往。那时他还是个伤心而无助的孩子,那如珠如玉的美丽孩子忽然从书桌底下爬出来,在他面前仰起小小的头,清澈的眼睛,不染尘埃。

今日的他,贵为大秦之帝王,而值此伤心断肠之际,与当年,又到底有什么不同。而今日,静静地在他身旁,伴他悲伤的人,依然是当年的孩子,一如曾度过的无数岁月。

宁昭微微抬手,一个几乎无望的姿势,仿佛想要挽留住什么必然逝去的东西。他忽然间按住纳兰玉,轻轻地说:「帮我,帮我一次,从今以后,我必不负你,从今以后,让所有的一切,回到从前,从今以后,我答应,无论如何,不伤害你的父亲。」

那样绝望的表情,那样渴切的语气,那样激动的眼神,仿佛是一个溺水的人,想要抓住最后一块木板,又仿佛是一个绝望的人,想去寻求最后一丝温情。

深深的寒意从纳兰玉心底泛起来,他的君王,到底失去了多么珍贵的一切,才会如此难以自持,他的陛下,到底受了多大的打击,才会这样失去方寸。

他只想在这个悲痛的时候,陪伴一个重要的人,无论曾有过怎样的过往和伤痛,无论曾有过怎样的绝裂和伤害,但不要在这个时候,弃舍那受伤的人。

然而,宁昭的语气,却让纳兰玉微微颤抖起来了,理智让他挣扎着想要说什么,想要阻止宁昭可能的要求。

然而,宁昭毕竟还是说出口了:「帮我,帮我杀了那雁国孤子,从今以后,我们一切回到从前。」

纳兰玉震了一震,尽管已经猜到他会说什么,却依然剧烈的震动。他慢慢地退后一步,慢慢地抬头看宁昭。他其实知道,他的君王,要的,不是自己的帮助,要的,只不过是一个证明。证明在太皇太后逝去之后,这世上,依然有人,不管身分,不顾厉害,全心全意,爱他护他,在任何时候、任何人之前,都把他放在第一位。在失去祖母、失去安乐之后,他迫切地需要一个人来靠近他的心。他只是要证明,在那个叫做纳兰玉的少年心中,曾经的雁国王孙,终究比不得如今的大秦皇帝。一切一切,仅此而已。

然而……

纳兰玉有些惨然地笑笑,他来这里,是想要尽一份朋友之责,尽管他的帝王也许不再视他为朋友,是想要尽一份臣子之义,尽管他的君王或许认为,他不配做大秦的臣子。他来这里,其实从来没有想过,一切回到从前。因为,发生过的,真的再无力挽回。

陛下,一切,真的,回不到从前了。

宁昭静静看着纳兰玉,然后,一点一点,冷却了那忽然沸腾起来的眼神。他想要大笑,宁昭宁昭,你也有今日。竟会如此卑微地想要乞讨什么?宁昭宁昭,你竟也会不智若此,明知断无可能,却也要说这等令人讥讽之言。

皇帝皇帝,从来只能是孤家寡人,你为什么还这样愚蠢地不肯信命。

他慢慢低下头,看着自己冰冷的手指,淡淡地说:「刚才不过是玩笑,你不必当真。」

是啊,一切,真的,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祖母已逝,安乐已去,纳兰……已绝。

第七章 皇陵守孝

秦国太皇太后崩逝后,秦王宁昭悲痛欲绝。在群臣连日苦劝下才终于肯为太皇太后发丧大葬,并欲为太皇太后守孝,一应国事,再不理会。群臣哭泣跪止,国不可一日无君,忠孝自古难以两全。从来天家就没有守孝一说,陛下断断不可如此。秦王立志,必要守孝方休,在与群臣的多番争执之后,才只得各让一步。皇帝亲临皇陵为太皇太后守墓尽孝,但需以一日为一年,守足三日回京理政,便当做是常人守孝三年一般。此三日,依足世间礼法守孝的规矩,任何国事家事,皆不禀入。秦王只一心一意,克尽最后的孝道。

从此秦王之孝义,不但被史书留为美谈,也使秦国皇帝从此之后,留下了以三日之孝代三年,为至亲守墓的传统。

这段历史,在史书上也不过淡淡一两句话带过。甚至于,三日间,皇陵因不慎而引发的火灾和宰相纳兰明因操劳过度而患病在家,不能视事,也都没有被提及。自然就更加不会说明,秦王守灵,素衣吊孝,不带皇后嫔妃,却只带了一个自幼一同长大的伴读,纳兰玉!

夜极沉,极浓,相府之内,一片静寂,只有书房中一点荧荧灯火,昭示着那位向外宣称病重不能理事的宰相大人,依旧忙碌得很。

「你来了。」极轻极轻的声音,在暗夜中,仿似并未响起。

书房跳动的烛火在窗上映出一个不断扭曲变形的阴影,在夜最深的时候,令人有一种如见鬼魅的感觉。

「整整三天,他都会守在皇陵,一步也不会离开。」

夜色中,天地俱寂,仿佛大秦国的宰相,只是在对他自己说话。

「这是你唯一的机会。平时在宫中,他的行踪出入,向来不定,只有每日上朝,是必然准时的。但是,正朝大殿前,是一片极之广阔的空地广场。除非你能一跃百丈,否则根本无法隐藏行踪,你要明刀明枪,从外直杀进去,他早已得了讯息,从无数条道路上溜走了。可是皇陵不同,那里草木繁盛,树木众多,又有各种护陵建筑,再加上到处是白幡灵旗,只要你隐藏身形,悄悄潜入,一击成功,他就是想跑也跑不成。」

蜡烛忽爆起一朵烛花,火焰异常灿烂得的亮了一亮,然后又迅速黯淡下去。

「随护他的高手会有几个,但想必是拦你不住的。这段日子,他伤心欲绝,已无力正常思考,只想把这场大丧尽力办好,所以不会把宫中所有的高手都调去防备,你放心就是。」

天地间,依旧一阵静默。

过了很久,很久,纳兰明才又轻轻道:「玉儿在那,你小心,别伤着他。」

是烛光再次闪烁了吧,所以那窗前的人影才有微微的震动:「他为什么会在那?」

「因为陛下失去了祖母,他不能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纳兰明轻轻叹息:「这个痴儿,从来宁被天下人所负,却不肯负天下人,只是……」他微微摇头:「我不便对他说出你的打算,恐他告密,所以无法阻止他,而陛下这个时候也确实需要一个人陪伴,于是才下旨令他伴驾。」

卫孤辰沉默了一会儿,才问:「我要杀了宁昭,他是在场之人,又会否有牵连?」

「你也未免太小看我了。」纳兰明挑眉冷笑:「那人若是不在了,朝中大权尽在我一人之手,什么人有本事,把事情牵连到我的儿子身上。」

是因为夜极深极冷吧,那一声笑,也带了些阴惨惨的寒意,笑声乍起时,门窗紧闭的室内,竟似莫名刮起一股阴风。烛火一阵狂乱的跳动,纳兰明自然而然,低头伸手去护着烛焰。然后,慢慢抬头,不出意料,对面窗前那倏忽而来的人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他慢慢放开手,怔怔地呆立了一会儿,脸上神色时悲时喜,竟是久久不宁。良久,忽的用力一掀桌案,所有的关系国家至高机密和未来动向的文档书册顷刻跌落一地,那一点小小烛火,也转眼消逝无踪。

在纯然的黑暗中,只听到一个急促喘息的声音。

良久之后,才传来书房门开声、大步奔走声,以及那仿佛压抑着无数愤怒、悲凉、痛苦的大喝声:「来人,给我立刻来人。」

急匆匆的奔走声之后,是惊惶的请安。

守候在书房园子外头不敢擅进一步的管家领着四五个下人、两三个侍卫,正惊慌失措的在纳兰明面前行礼,多少年不曾见相爷如此失态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些忐忑不安。

纳兰明的脸在月光下,显得一片铁青:「传话出去,我今晚受了寒,原本的病势又加沉了,断不能再理事,从今晚开始,相府紧闭大门,三天之内,不问任何事,也不接待任何客人。」

管家愕然问:「相爷,若是朝中大人们来请教国事,那……」

一向勤勉的纳兰明,就算是重病,也从不会放下国事,今夜这番吩咐,实在令下人无所适从。

纳兰明沉下脸来:「皇上都去皇陵守孝,什么事也不顾了,我又为什么非得出头。这段日子先是忙大婚,后是忙大丧,我就不能歇一会儿吗?有国事……」纳兰明冷笑一声:「朝臣们拿俸禄干什么的?能处理的让他们自己处理,不能处理的,就等着皇上回来。不过是三天,天也塌不下来。」他转身就走,冷冷抛下一句话:「三天之内,就是天真塌下来了,也不必来报,我不想知道。」

身后是茫然无措的一声声应「是」,纳兰明脚步不停往前走,慢慢地在如许月色中,闭上了眼睛。一颗心,忽觉冰冷如霜。

三天,是生是死,是成是败,也不过是这三天中的事了。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他又何苦再这般辛劳奔忙,更何况……

慢慢地伸手按在胸口,慢慢地感觉到痛楚,慢慢地睁开前,恍惚中有一个与他血脉相连的人,在虚空里凝视过来,那美玉般的容颜、清澈纯净的眼眸,那本是他骨中的骨、血中的血。

忽如其来的痛楚,打击得这一代权相,步伐都有些不够稳定了。他知道,他急切的需要些什么,来让他忘掉这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