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闲话隋朝兴亡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司马消难派这段珣以率兵前,以为助守名,赚开城门。

    这周法尚将门出身,从小就熟读兵法,且久历战阵,不知为什么,也就看出其中有诈,就是不开门闭。

    段珣只好让人把城围了起来,然后发起攻击。

    周法尚也许刚打了大胜仗,手下的兵或许放了大假,仓卒应战,只好把那些平时不会舞刀弄枪,只会舞文弄墨的公务员招集起来,加上几个值班站岗的职业军人,满打满算,只有五百来人。

    但这城,却守了二十日。

    后来眼看等待援兵已无指望,这仗实在打不下去了,只好带了少数人马,可能是从秘密通道,弃城逃走。

    但他的母亲和兄弟等家属三百多人,却被俘虏,让随后赶来的司马消难一起带着,向南而去。

    陈朝将领樊毅,率军来接应司马消难,但是没有赶上。

    而樊毅与北周亳州(今安徽省毫州市)总管元景山,不期而遇,两军相逢,这樊毅不愿意打,但为了不虚此行,此人却乘机劫掠百姓,然后就退去。

    这元景山在此以前,就收到荥州刺史宇文胄和尉迟迥的书信,信中力劝元景山加入组织,但这人不为所动,把二人派来的信使绑了,连同书信一起,派人送到了杨坚的相府。因此得到了杨丞相高祖甚以小朋友皇帝的嘉奖,即立刻兑现,升其为上大将军,离当元帅,仅有一步之遥。

    因此,在司马消难之宣布以郧州等地做为见面礼,投降陈朝后,陈朝派遣这镇将军樊毅、还有副将马杰等来接收。而这元景山,竟然只率轻骑五百,奔驰而来,前来拒敌,以此,却让久历战阵的樊毅害怕,没怎么打就抢了一把老百姓,就算是到此一游,可见这位元景山并非一般人物。

    元景山,字珤岳,河南洛阳人也,为鲜卑族人。

    祖父元燮,是北魏安定王。

    其父为元琰,宋安王。

    这人少年时就很气度和过人的才干。

    在北周闵帝时,就跟随大司马贺兰祥,和吐谷浑打过多次仗。后来又与北齐战于北邙(洛阳以北),斩获首级多,说明战功大。

    再后来又参加了北周武帝灭齐战斗,每次参战,都有战功,拜大将军,最后被封为平原郡公,成为治亳州总管。

    该牛人搞政治也是一路风生水起,以作风强悍著称。

    其治下有大盗王回洛、张季真,纠集众人,打家劫舍,却是前后多任地方官都搞不定。

    而这元景山不坐车,改骑马,带了捕快,亲自追捕,一路追着跑,就是不放手,这二人被追到了江南,却是跑出了国界,以为没事,但这元牛人,搞的是跨国追捕,也不知那时他这样的行动是否引起了国际争端,总之是抓不到人,决不罢休,终于,这帮孙猴子再能跑,也跑不出这位牛人的魔掌。

    这几百人被抓回来,都给杀了,于是,名声大震,盗贼绝迹。

    陈朝的张景遵,以其管辖的淮南,投降北周,却为陈朝名将任蛮奴所攻,连续攻破其数座大营,这牛人元,率兵援助,攻势凶猛,蛮奴将军扛不住,只好退去。

    周宣帝继位时,让上柱国韦孝宽,经略淮南。但郧州总管宇文亮,谋图不轨,派轻装的部队袭击了韦大名将。

    这宇文亮当然不是平白无故这样做的,他是有充分理由的:

    因为周天元强占他儿子宇文温的媳妇尉迟繁炽,这种丑事弄得天下人尽知。

    所以他本来是和韦孝宽征一起去征讨陈朝的,但这种很随意的诏命,不过是周天元新皇帝上任的三把火,简直就是儿戏。

    所以在打下了北齐的黄城(今山东省烟台市黄县),把当地的老百姓抢劫了一番后,就草草收场,往回走。

    到豫州(今安徽省寿县)时,却是怎么都咽不下心中这囗对周天元怨恨的恶气,与他的参谋长杜士峻商量造反,理由是“主上淫纵滋甚,社稷将危。”而选择的对象是就在眼前的韦孝宽。

    来者行动迅速,韦大名将事前得知此事,暗中设伏,却未能将其歼灭,这宇文亮以拨老虎胡须的动作,采取偷袭加夜袭战法,捡了便宜就跑,弄得韦大名将很狼狈,而这牛人元,不知么得知消息,没有谁命令他,主动出击,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追的精神,率铁骑三百,追了上去,斩了宇文亮的首级上报表功一件。

    但这事也有说是宇文亮手下有一个叫茹宽的国官,即国家安全局特务,知道了此事后,抢先快马赶到韦名将住处,报告了这件事,所以这宇文亮袭来时,这边已张开了囗袋阵,但这帮人轻装轻骑而来,见势不妙,扭头就跑,后来被韦名将追上,杀了宇文亮。

    后面的这个说法,有所不通的地方是,既然韦名将事前有准备,这宇文亮要逃,其只有几百人,见是一座空寨时,一声炮响,韦名将的人马四下杀来,应该是跑不掉的。

    还有一种可能是,那个叫茹宽的,话刚说完,这宇文亮就杀来了,韦名将同样在仓促中,应该是很狼狈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宇文亮当时是跑了的。

    从一般情况上看,这牛人元,在此时杀来,不是没有可能,但这种杀人越货,偷袭营寨的事,一般都是很秘密的,牛人元要知道,应该是事后,也就是宇文亮跑了,韦名将派人去追,却是这牛我元抢先追到手,干跟踪追击这种事,他在行。

    以上解析,也可以说是为了圆古人的矛盾之说,所以说,读书而求甚解,是很难的。

    从上面这些例举,可以看出,发生牛人元追击陈朝接收大员樊毅的事,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而这牛人元追起人来,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应该每人至少要有两匹马才行,要不然,人不累死,马也要累死。

    这次牛人元,是带了轻骑五百驰赴之,看来这些兵卒,也都是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追,三不怕的是死,如此地凶狠,看来是兵如其将。

    当然,实战中还有赶来的南徐州(今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县)刺史宇文弼,二人兵合一上,在漳口(今湖北省安陆县境,漳水入处)追上了,看来没有牛人元办不到的,只有这樊毅想不到的,跑是跑不了啦,那只有开打,一天连打三仗,牛人元三战三胜,这种情况应该不叫打仗,而是一边倒的起哄,这樊毅看来不想和这种见了有仗可打就抽疯的人,一般见识,退进甑山镇城墙后暂避一阵,而这里是司马消难所占的地盘,想来樊毅喘下一囗气来,会说没想到这接收的肥差,会变得如此惊险,二人见面,都不好再说什么。

    司马消难出师不利,一件想好的事被搞成这样,前途未卦啊。

    然而,上面只是局部情况,还有同样是来自身后的,西南方向的战况。

    在接到尉迟迥要求起兵响应的文书后,四川省军政一把手王谦,让司录贺若昂,到京都朝廷去送奏章,这司录也就是省政府秘书,所谓送奏章,也不过是日常公文,目的是打探在尉迟迥已弄出如此这般的动静后,朝野上下,有什么反应,下一步会怎么办。

    贺秘书打探得一番虚实后,从京都回来,把所闻所见也如此这般地向王老板描述了一通,王省长也就再也坐不住了。

    说起我王某人,世受皇恩,这是不假,将图匡复,也就是因为杨坚当政,朝廷这栋大房子已倾斜,该出手时不出手,这是不对的。虽然他杨坚还未篡改,但有可能篡位,所以要“清君侧”。

    王省长的话是不是这样说的,不知道,但意思应该差不多。

    战前动员,从古至今,都必不可少。

    但做这样的决定,并不是听了贺秘书的汇报,就拍案而起,起兵为国尽忠的。

    因为杨坚还是走在了前面。

    杨坚是早在6月,就任命得力干才梁睿,为益州总管的。

    梁睿前来赴任,是在一个月以后。

    要是再等新省长人到了,一切都晚了。

    下台省长王谦,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起不起兵,起兵后又该如何等事,先想好。

    因为身逢乱世,不当兵打仗,是做不了官的,所以曾以跟随高祖周武帝从军,力战过好几次,做了这封疆大吏,搞地方政治,还是蛮在行的,但要说打仗,从专业角度上讲,还是难挡大风大浪的。

    这种时候,也有人会私底下说,他不过是沾了老子的光,才当了这样的高官,军事上还是不行。

    因为他当初设想的是,起兵后以蜀地的艰险,进可以立功,退可以自守,这个想法,现在看来,有些不靠谱。

    因为这新来的省长,是位能打的猛人,而身边这些人,多是无用的。没办法,那是一个职业军人吃香的年代。

    省政府秘书长,总管长史乙弗虔,还有成都军区司令,益州刺史达奚惎,是身边仅有的可以商量些事的人,他们也曾经建议,要最好就是据险观变,这话其实不用说,因为就在下台省长王谦看来,他们也拿不出什么象样的玩意。

    据险,具体怎么据,观变,又如何观?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大概乙弗虔和达奚惎这二位,也许就在此时,见领头要反的人,这样气短,心中就有了另外的想法。

    而那位隆州(四川阆中一带)刺史高阿那肱,做为响应起兵的积极分子,还为王谦大人谋划了三策,上策是由你王大人亲率精锐,直指散关(陕西省宝鸡市)。

    而散关为关中四塞之一,也就是有名的陈仓道,因路北端出入山口处,为秦汉的陈仓县(今宝鸡市东)得名。

    此处扼守南北相通的要道,高阿那肱劝王大人先抢占此要道,即绕过汉中,直下长安,与三国魏延向孔明诸葛所献之计,即从汉中通向关中的小道子午谷进兵,拿下长安,有些雷同。

    且这高阿那肱还附加了其它理由,说是这蜀人都知道你王省长为国除奸,必然会拥护且出力,这是恭维话,但下台省长愿意听,因为他搞地方治理,还是有一套的。

    那么中策呢?当然有其一,必有其二,首长愿意听的话,那就继续讲。

    中策就是出兵梁州和汉中(二者相邻),占了此处要害之处,就可以取天下。

    事实证明,新省长也是在汉中下马的,要是早一步的话,梁某人这新官是当不成的。

    这些都太锋芒毕露。

    可起兵干什么?

    答:是为国除奸臣。

    但起了兵就坐在原地等,等奸臣自杀,那是不可能的。

    答:但可以等形势朝有利于为国除奸方向发展,再动手不迟。

    这个回答是是起义军总司令王谦给出的,也是隆州军区司令高阿那肱的下策。

    不谋而合,虽为下策,也可谓平常人之所见,其实也是略同的。

    新省长接到任命后,即走马上任,但走了很远的路。

    行至汉川(今陕西省汉中市)下榻时,就听说再往前走,就会遇见下台省长王谦的兵,他们已经反了。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说,这个王谦看来好对付,他本来应该先占据这里的,然而梁元帅到没有象那曹孟德一样,大笑一声,再骂一句孔明村夫,惹出个莽撞人张飞来。

    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这位前任,看起来志大才疏。

    梁柱国也就梁元帅,应该是从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京地区,即凉州赶来,经此重地,南下四川。他在此之前,任西北重镇凉州总管。

    汉中是南下进入四川的门户。



………【第二节 谋攻(1)】………

    王谦要反,却没有先派兵占领此地,梁元帅因此可以先睡上一觉,等命令来了再说。

    命令应该是在下达后,快马加鞭地送到的。

    这个命令是让梁睿为行军元帅,率领从利(治兴安,今四川广元)、凤(治今甘肃凤县)、文(治今甘肃文县)、秦(治今甘肃天水)、成(治今甘肃成县西)等州,集结而来的步、骑20万,进讨王谦。

    等齐这些人马赶到,是要花些时间的,而此时下省长王谦,已于8月7日,出动巴蜀军队10余万人,攻占始州(治今四川剑阁),要挡新任益州总管梁睿的路,拒新官于四川大门之外。

    当然,此时在下台省长王谦的辖区内,已全面点燃内战烟火。

    由其所管辖有益(今四川省成都市)、潼(今四川省三台县)十八州起兵,嘉(今四川省乐山市)、渝(今重庆)等十州宣布拥护。且王谦到是没有派兵先占汉川,而是先占了始州(今四川省今剑阁县)。

    这始州守剑门关险,为进出四川的最后关隘,却比高阿那肱所建议的进军至散关的上策,以及兵至汉中的中策,后退了两步,实为全面的退守之势。剑门关也确实是险,完全达到所谓据险观变的下策标准。

    其实,对司马消难和王谦,将此二人称之为马后炮将军,一点也不过分。

    因为杨坚早在6月10日,就开始调集北周在关中的军队,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宣布讨伐尉迟迥的。

    而尉迟迥起兵,则是在得知杨坚已任命韦孝宽为新相州总管,并已在前来就任途中,即在5月28日以后。

    司马消难和王谦这二位同志,应当是在尉名将起兵前,就已收到攻守同盟书的,但一直是在考虑之中,其中虑的成分居多。司马消难于差不多一个月后的7月24日亮出起义大旗,而王谦同志则是在磨蹭了两个月后的8月7日,加入同盟会的。

    有事前预谋,却是谋而不合,步调查不一致,革命队伍如何能胜利?

    这二位本来是打算先取观望之势,不料这杨坚的眼光可以穿越上千里路,并不放过他们,是接任的新官到了,火烧屁股,才不得不由坐观,改为出动。

    当然,一千多年前,有关时间的计算,我们还是要把路途上的消耗,算在内的,但这应当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对等的。

    因此,杨坚在这场较量中,还是因为能够多看出两步棋手,而占有先手。

    由于这几位要想“清君侧”的同志,步调的不一致,让他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先干掉四股反动势力中的一股,也就是正确运用了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消灭了敌人,从而保存了自己。

    杨坚要先打的,无疑是尉迟迥这股中坚力量,以此而可以达到瓦解敌方阵营,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6月10日杨坚宣布对尉名将动手后,实际战事开端,除去迂回敌方后背的于仲文和杨素,提前动手外,韦孝宽大军正式与尉名将开打,是在8月初。

    如前面所说,本来杨坚智到谋到,乘敌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是最佳效果,但人算不如天算,这期间除去调查集关中兵马需要花费时间外,还发生了一段插曲,耽误了些时间。

    这段插曲将引出二个大人物。

    第一个大人物叫李德林。

    李德林(530-590),字公辅,博陵安平人。

    此人从小被称为神童,但此神童不同彼神童,是因为可以举出事例:说是在他不到十岁时,读左思写的,以文章很长,词语难懂著称的《蜀都赋》,十多天就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有个叫高隆之的见了,当下就晕了。

    这人是当时北齐国的风云人物,皇亲国戚,且身居高位,与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并称为邺中谓之四贵。而且还是建设部、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长兼总工程师,理工科杰出人物。

    其主持京都邺城的修建,还在全国搞大炼钢铁,为军队制造成铁制武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冶炼工业之父(此类人材在当时本身就罕见)。

    搞理科的,见过如此文科奇才,忍不住逢人就说,这小子,过不了几年,肯定会成为天下所倚重的,堪任大任之人。

    经此名人一说,弄得邺城中的京都人士,都跑到他家中看稀奇,弄得每天车马不绝,人满为患,足足一月有余。

    而到了他十五岁时,读四书五经之类,一天可以读数千言,过目不忘。这样说来,用不了多久,天下之书,就快要被他读完了。

    还有就是,李神童在北齐中过孝秀,即为全国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的双料冠军。

    其十六岁时即以中孝廉而闻名天下。

    这考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所谓察举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巡视,发现人才进行推荐,经过考核再任命官职。

    而孝廉的标准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虽然有些模糊,但基本上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德育和智育。而孝廉由郡即介于省和县之间的地区推荐。

    这李神童也确实是因为有孝子的感人事迹,而入选孝廉的。

    他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自己驾着灵车,运回家乡安葬。当时正值严冬,穿着单薄的丧服,光着脚,沿路人见了都很是敬佩。

    有一个叫崔谌的,是博陵的豪族,是仆射之兄,仆射即中央政府办公厅主任。而这位崔谌,当时因休假还乡,一路上跟随人马很多,仪仗隆重,但有圣旨到,让他代表政府,到李德林吊丧。

    听到这个消息,跟着他前去的人,只走了十余里路,原来的数十骑,就少了不少,到了李德林家门囗,就只剩下了五骑。可见其家境很贫寒,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李神童在家为父亲守孝的时间很长,且他的母亲多病,所以没有心肠想官场上的事,只是一心专研了很多历史典籍。后来,他母亲的病好了些,朝廷就要求他回去当官。

    看来这官并没有马上当成,而是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刺史王湝,看重他的才能,召其进入省政协。

    身份虽不是官员,但二人朝夕相处,一同出行郊游,如同老师和朋友,不讲究官与民之间的礼数。

    这王湝常对李神童说:听人常说,蒙蔽贤才的人,该杀,如今你在我这时被告耽误的时间已经有些长了,我虽然与你相处受益非浅,但这样的情况,我也不愿意拖得太久,我是力荐你的,朝廷有人要是故意为难,也会害怕神灵的谴责的。

    这番话说明李神童回家尽孝,一时便中断了仕途,有点一时接不上路,但遇见王湝和当初遇见高隆之一样,对他个人前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正因为有王湝的举荐,这李神童还于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8年),中了秀才。



………【第一节 谋攻(2)】………

    中秀才,需要举荐,不是什么人都能考的,但确实要考。

    而在当时,只有省级考试,内容与后来的科举考试一样,考的是笔头功夫,与举荐结合起来,叫贡举,后来称为科举。且这秀才与后来所说的秀才不同,考试通过,还要经皇帝亲自面试,所以秀才是钦点的。

    中了孝廉又中秀才,称为中秀孝。

    这种制度在后来,成为大隋帝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创举,科举制度的前身。

    而这位李神童,不仅做了主流文化的领头人,德才皆备,双料冠军,而且还深通阴阳八卦,易经风水之类奇论杂说,是个乱读书的人。

    但写起文章来,言简意赅,文通理达,且达到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效果。“北地三才子”魏收见过,惊叹不已,对高隆之说,此人文笔终当继温子升,高隆之听了后笑道,你魏常侍平时妒嫉贤能,现在身边有这样一个等同于老彭在世的人,何必要求远处的温子升呢?

    温子升也是“北地三才子”之一,但把李神童比为老子和彭祖在世,确实是有些“耸人听闻”,可见这高隆之的溢美之词是如何了得。

    因此,这李神童后来官路颇为顺畅,期间虽因其母去世回家守丧而暂时弃官,后又官复原职。在北齐时,就当到了直散骑侍郎,相当于副总理的职务,兼国家保密局长。

    在北周武帝灭齐后,北周武帝就派小司马唐道和,即国防部副部长,到李强人的住宅宣旨:现在我灭了齐国,对你本人并没有什么坏处,相反是好事,我还怕你跟齐王东去了,现在知道你还在,很高兴,请你入朝来见我。

    这唐道和把李强人带到了来,有内史字文昂,前来迎接,周武帝亲自接见,并向李咨询有关齐朝的风俗政教、人物善恶等问题。话很投机,于是就将李强人留在了宫中,三天三夜,才放他回家。

    后来李强人又跟随周武帝,回到长安,授官内史上士。

    内史是中央派出地方的最高官,而上士的官阶,在下大夫之后,即副厅局级。

    自此以后,周武帝的圣旨诏书的拟写,还有就是起用山东的人材等事,都委托这李强人去办。

    为此,周武帝在云阳宫,用鲜卑话对群臣说,我过去常听说这李德林名声,后来看他务齐朝所拟写的诏书檄文,我就惊叹他应该是天上人。没想到今天此人能为我所驱使,为我作文书,觉得真是很奇异。

    边上自然有奉承话送上,神武公纥豆陵毅忙说:大凡圣主,得到骐驎凤凰,是它们因受圣德所感动才自动来投的,并非想要就能得到。但是,有时候虽然得到了这种瑞物,却不堪使用。如今这李德林来,能够受您驱策,是被陛下圣德感召所致,有此大才可用,他又无所不能,要胜过骐驎凤凰。

    这周武帝于是大笑道:你说得很对。于是,宣政年末,授官御正下大夫,即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大象初年,赐其爵位成安县男,即被封成安县的男爵。

    以上,是这位大人物的个人简介。

    而在杨坚当政后,选择依靠这位李强人,其作为百官中的核心人物,如同捉住领头羊一样,让后面的羊群,都会跟着走。

    所以杨坚在个人专政刚开始时,起初,就派邗国公杨惠,去找李德林。

    邗国;在今天扬州市范围。而杨惠又名杨雄,是杨坚的同宗兄弟。

    杨惠是毕王宇文贤属下的随行总管,宇文贤有一个阴谋,他向杨坚透露了一二,只是现在暂不作声张。

    因此,杨坚把这人视为亲信。

    杨惠找到李德林,对他说:杨柱国(当时还没有当丞相),现在实际上已总揽朝廷军政大权,但治理国家的责任重大,没有象你这样的贤才辅佐,难以成就大事,因此想让你与杨丞相一起共谋大事,你一定不要推辞。

    这话说得虽有些强横,但包含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是很能打动李德林这类文人的。



………【第二节 谋攻(3)】………

    李德林似乎没有过多的犹豫,且面露喜色,这应该文人喜怒于形色的坏毛病。他马上就说,我虽不才,但诚心是有的,若得到杨柱国的提携,万死不辞。

    这杨坚听到杨惠传回来的话后,非常高兴。而此时,正是他对自己专政后,在人事上如何安排,也在考虑之中,对有些重要事的决定,他还有些犹豫,现在有了李德林的回话,解决了他思考中的那个很重要部分的问题。

    这里不得不重提刘昉和郑译这二位。

    从表面上看,是他们的极力助推普六茹坚,让他当丞相,坐上一揽天下大权的位置的。

    而他们这样做,是毫无疑意,要捞点好处的。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刘房开和郑股东,把宇文家的房子拆了,虽然由自己盖新房谈不上,因为没那么大的资本,但帮别人盖房子,那要多赚点利润的。

    这郑译是自己想担任大司马,即军委主席兼最高法院院长,而刘房开要求担任副首相,这个想法,他们二人,是公开地,但还是用带些宛转的囗气,向未来的杨丞相提出过。

    为此,而杨坚对自己是不是该当丞相,实际上隐含着的意思是,未来皇帝的宝座,是坐得坐不得,这样的大事,当然要问朝中的这位大人物。所以其在当丞相以前,其实是征求过李德林的意见的:你看我应该怎么办才好?

    李德林说:您应该担任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镇服众心。

    和刘房开和郑股东他们二位说的一样,但这话从李德林囗中说出,意义和效果不一样。

    普六茹坚没那么简单,他不能仅听刘房开和郑股东这等奸佞小人的话,他要听朝廷大臣们的真话,也就是听到了天下人的心里话,而这李德林,是朝廷大臣们的领头羊,且为士子,有所谓士子之心为天下良心之说,正是如此。

    所以,李德林的话,对杨坚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于这一点,刘、郑二人,不可能知道具体细节,但从杨坚对李德林的态度上,他们揣摩到就是这人,抢了他们的风头。

    说具体点,他们搞房开本来以为是暴利,所以开囗要价太高,杨坚当上了丞相,只任命郑股东做了相府长史,也就是国务院办公厅主任,而刘房开只做了个丞相府司马,也就是国防部长。却任命李德林做了副首相,且待遇等同大将军。这二人因此而不平,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而忌恨李德林,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刘房开和郑股东二人,后来发现他们原有的房开计划难以全面实现,却是因为另一件事。



………【第二节 谋攻(4)】………

    这件事的引起,是由于讨伐尉迟迥大军总司令韦孝宽的参谋长李洵,向此时的杨丞相秘密报告了一件事。

    这李洵是前面提到过的,送杨坚十三环金带的李穆之兄李贤的儿子,这人很正直,为人“深沉而有大略”,虽为行武出身,且在政治上并不糊涂,不是那种动不动就说别人坏话的人。

    但是他却向杨坚说,杨丞相所任命令的派到讨伐尉迟迥大军中的三位监军,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曾经接受过尉迟迥饷金,这事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弄得军心骚乱。

    杨坚听了这话,很是担心,就和内史上大夫郑译商量,谋划是不是换人。郑股东在军队事务上,并不在行,看老板的意思,想换,那就说该换。

    杨坚发现找这样的人商量,等于无用,就又找到李德林,没想到,这位大人物,说出来的话,却是大不一样。

    这话是说:过去你杨丞相,与各位大臣一样,都是国家重臣,谁也不比谁差,谁也没有服过谁,现在你不过是借天子的威仪来控制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你若是对前面所派遣的人,怀疑他不按你的意思去办事,那么,对于后来所派遣的人而言,又如何能知他能领会并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而现在说梁士彦等三人收取尉迟迥饷金一事,真假难以分辨,如果此时换人,则被取代的人,必然会畏惧逃跑;若对他们加以拘禁,那么自郧公韦孝宽以下,都会担心受到怀疑而害怕。再说临敌易将,如战国名将乐毅,因燕惠王中了齐国大将田单的反间计,听信谣言,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以致乐毅辞燕归赵,拒绝回燕而西向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